禅宗主题文化特色旅游 禅文化景观

导读:禅宗主题文化特色旅游 禅文化景观 1.禅文化景观 2.禅文化主题酒店 3.禅文化设计 4.禅文化设计元素 5.佛教文化景观 6.禅文化建筑 7.禅文化旅游 8.禅文化与旅游

1.禅文化景观

司空大峡谷目前不要门票。

司空大峡谷目前正在进行修缮和升级改建,目前暂不要门票。

司空大峡谷景区位于岳西县店前镇境内,以白鹿大峡谷、白鹿滨河湿地、红岩山为主要组成部分,规划面积约12平方公里,由安徽司空禅峡白鹿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开发兴建。景区紧紧依托白鹿大峡谷内奇观与两边山体景观资源,积极打造集红色文化、禅文化、乡土文化、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养身康健、特色农业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文旅景区。

2.禅文化主题酒店

诗里禅意度假酒店很好。

广东凤铝集团投资10多亿、历时8年,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精雕细琢,打造诗里禅泉度假酒店这一经典传世之作。禅泉度假酒店秉承禅宗文化、依山傍水而建,与国恩禅寺毗邻而居,崇尚修禅悟道、修身养生,是南中国首家以“禅文化”为主题的精品温泉酒店,成为中国禅宗文化传播中一颗闪耀的“新星”,未来禅泉将扛起禅文化传播的大旗,助力新兴打造成“禅意文化名城”。

3.禅文化设计

禅意,犹禅心,指清空安宁的心。禅意作为一个词,已经不能单独从禅和意2个字分别陈述了。其表达的是一种思想和境界。在东方。禅意更多偏于与佛教相关的,可以理解为与佛有关的一种意境和意识。其表达形式往往能使人有所“感悟”。

4.禅文化设计元素

1.日本禅宗的世俗化体现了日本文化现世本位,注重现实的思想

日本古老的信仰认为万物的存在是有秩序的,万物为人类所利用是其自然道理.虽然日本也有彼世信仰,但日本人认为人死去后虽然去彼世,但是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来.这也就是日本本土信仰的现世特色.

日本文化的现世特色直接影响到日本禅宗,使其世俗化,使禅宗思想在日本成为被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的文化.受“世俗化”的影响,日本禅宗摆脱了苦思冥想的修禅方式,走出禅房寺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茶道,武士道以及建筑文化等.

2.日本禅的清寂思想体现了日本文化朴素的审美观念

神道以白色为洁净之色,以其为神仪的象征.白色在日本文化中象征着和谐,并且在很大程度上统领与影响着日本人色彩的审美意识,从而塑造了日本朴素清寂的审美意识.这一点从日本的古代诗歌《万叶集》、《源氏物语》等作品中也可以看出.

日本禅房讲求清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朴素意境是日本禅宗所追求的.

另外,茶道与禅宗的有机结合,集中体现了日本人独特的修禅方式和日本文化朴素的审美风格.茶道与禅宗结合,尤其注重茶室的意境经营,讲求了清寂的审美意境.

3、禅宗的不立文字,注重直观把握禅意的思想符合了日本人讲究意会的文化风格

镰仓时代禅宗传入日本时,日本阶层已经崛起.禅宗直接影响了日本的武士道思想.日本武士阶层注重为君主效忠献身的精神.武士阶层注重单纯直观的思想.禅宗讲求“顿悟”,这对于武士阶层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调和方式.

5.佛教文化景观

中国佛教四大丛林分别是:江苏南京栖霞寺、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湖北当阳的玉泉寺、浙江天台的国清寺。

南京栖霞寺位于南京城东北处的栖霞山下,栖霞寺不仅规模宏大,殿宇气派非凡,是南京风景最佳处,且因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声名显赫。栖霞寺是中国佛教三论宗的祖庭之一,历经战火。

山东长清的灵岩寺,位于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境内,地处泰山西北,现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灵岩寺始建于东晋,于北魏孝明帝正兴元年开 始重建,至唐代达到鼎盛,有辟支塔、千佛殿等景观。灵岩寺佛教底蕴丰厚,自唐代起就与南京栖霞寺,浙江天台国清寺,湖北江陵玉泉寺并称天下“四大名刹”。唐玄奘曾住在寺内翻译经文,唐高宗以来的历代皇帝到泰山封禅,也多到寺内参拜。

湖北当阳的玉泉寺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祖庭之一。智顗大师创立天台宗,其重要代表著作《摩诃止观》、《法华玄义》均在玉泉讲演结集,在中国佛教史上留下“东土释迦”,“九旬谈妙”等佳话。

浙江天台的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





6.禅文化建筑

27

在云端之上的建筑,几百年不倒,被称为天空之城

与五台山,峨眉山等齐名的梵净山

梵净山海拔2493米不仅景色优美,还有悠久的传统文化,还有佛教道场,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是古人们崇拜的神山。

梵净山被国外媒体直接称梵净山为天空之城

云端之上,烟雾缭绕的梵净山金顶,是世界上最接近“天空之城”的地方,梵净山也是武陵山脉的最高峰,梵净山有四大天象奇观云瀑、幻影、禅雾、幻影、是梵净山的四大天象奇观

在两千多米高的梵净山顶,两座寺庙已经有五百年历史,分别是释迦殿、弥勒殿,

7.禅文化旅游

奉新县百丈山景区,上游洞风景区,明月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昙慧寺,奉新仰天峡漂流,樟树阁皂皂景区,铜鼓秋收起义纪念地景区,宜丰九天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靖安中部梦幻生态旅游区,宜春市宜春禅文化博览园,江西天柱峰国家森林公园,上高县九峰森林公园,江西三爪仑国家森林公园等

8.禅文化与旅游

茶与禅的相通之处在于两者都有清净的文化趣味,在中国土生土长的茶与印度传来的佛教虽然不同源,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保持神奇的同步发展,二者的结合萌芽于秦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隋唐。

一、茶禅文化萌芽于汉

在中国历史上,茶很早就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在《诗经》、《楚辞》等诸多文学作品中出现过十多个茶的别名,比如茗、荼、苦菜、槚、皋庐等。在品尝和食用的过程中,古人逐渐发现了茶降火提神、消食解毒等诸多功效,并逐渐推广。

在《神农本草经》中曾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解之。"

神农为医治众生而尝百草,难免会遇到毒草的情况,最后还是靠茶来解毒,可见古代中医便已经将茶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来对待了。

《神农本草经》虽然冠以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但实际上成书于秦汉时代,里面关于茶的记载,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已经开始推广茶了。同一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在汉朝末年至南北朝时有了较快的发展,茶与禅开始有了交集,很快便走到了一起。

二、茶禅文化发展于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发展迅速,最主要的原因是连年战乱的悲惨现状、佛教投胎转世的思想和朝廷的支持。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天灾不断、连年混战的时期,天灾人祸造成巨大的灾难,百姓常常处于朝不保夕的状态,而佛教因果循环、转世投胎等思想迎合了民众的需求,为了祈求来世福祉便纷纷投靠佛门,再加上朝廷出于不同目的扶持佛教,因此这一时期的佛教一度非常发达。

根据《钱眼读史》记载:

北魏末年北方各地有佛寺3万余所、僧尼200余万人。

这个数字是十分惊人的。由于僧人不纳税、不服役,而人数众多,导致国库收入严重受损,士兵数量下降,威胁国家政权,因此北魏太武帝、 北周武帝等发起"灭佛"行动。

在此之前,寺庙大都建在繁华的都市,有朝廷和贵族供养。"灭佛"行动开始后,僧人被杀者众多,很多寺庙被迫迁往深山老林,居住在清幽场所,佛教也开始了耕种劳作的自力更生之路。

虽然表面看来"灭佛"行动是佛教的一场血腥灾难,却成全了茶禅结合的美名。山谷清幽之地,往往是种茶的理想场所,僧人在此种茶、采茶、品茶、识茶,并与佛教文化相结合。在僧人看来,茶可以帮助消化,可以抑制欲望,可以提神醒脑,帮助他们更好地参禅打坐,"茶味禅味是一味"逐渐成为佛家禅语。

三、茶禅文化兴盛于唐

唐代以前,中国虽有种茶饮茶,但是尚无在全社会形成风气。直到唐朝时期,饮茶才逐渐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的生活习俗,正是在这一时期,茶税开始成为朝廷的重要收入来源。根据《钱眼读史》记载:

贞元元年(785年),全年茶税收入达40万缗。

走私茶叶累计超过300斤者还会被判处死刑 ,可见当时种茶已经成为民众的生活习惯,种茶十分普遍,才导致茶税成为朝廷税收的重要来源。

同一时期的佛教也处于兴盛期,朝廷派遣了玄奘等高僧远赴印度取经,并在国内开设讲经学经的专场。此时僧人更加重视饮茶,饮茶甚至成为寺院的清规戒律,茶堂也成为寺院的"标配",兼具参禅论道、讨论佛理、招待施主等多种功能,也从中衍生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

比如寺院有专门的"茶鼓"召集僧人饮茶,寺院前有向行人施茶的"施茶僧",在佛像面前供奉茶称为"奠茶",挂单的和尚根据受戒年限要饮"戒腊茶",化缘僧人向人求茶称为"化茶"等等。总之,此时的茶文化已经与禅文化融为一体,成为相互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僧人在云游四方时不仅讨论禅理,也交流茶艺,从而取长补短,促进茶艺进一步提高。

唐武宗时期,全国爆发著名的"会昌灭佛"运动,再次把寺庙逼到深山老林。在此之前,中国佛教分为旗帜鲜明的三论、华严、密宗、禅宗等八大体系,但是到了这一时期,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禅宗独树一帜,中国大部分名山都成为禅宗的活动场所。茶文化的宁静纯洁、清新提神与禅宗长于顿悟完美结合,相互促进,在佛寺产生了天台山云雾茶、西湖龙井茶、径山名茶、普陀佛茶、惠明茶、仙茶、庐山云雾茶、碧螺春名茶、黄山毛峰、九华毛峰、铁观音等流传后世的名茶。

总结

由于寺庙独特的地位,在古代可以说是从事茶叶研究的"科学机构",而僧人便是茶叶的"研究员",茶与禅由于意境相通,相生与共,所以能够紧密结合,并且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依然备受推崇。

参考资料:《神农本草经》《诗经》《茶与禅》《钱眼读史》

Hash:e090c2f2b8b6d67eb143b1cafc1f5ca6601b21c7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