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英语有什么差异,如何做好初升高衔接教

对于新高一的学生来说,新学期的学习即将结束,高中时期第一次大型(正式)考试——期中考试客观反映了入学后的学习表现,也客观反映出初升高衔接教育的成效。按照往年的数据,约40%以上的学生对于考试成绩的预期值是6,代表“(在低值)超出自己的预想”,也就是说在入学前对自己的新学期成绩(或表现)的预期值为10,而实际表现仅达到6。英语和数学两个科目的预期值则低至4-5,在原因分析中,“水土不服”是主要原因之一,而“水土不服”是未做好“初升高衔接”的最直接的后果。

下面对于初高中英语差异和如何做好两个学段的衔接做一下解答。

初中高中两个学段的英语科目的差异(一)“显形”差异

“显形”的变化是可以直观感受到的,如在词汇方面,数量增加(从2200增至3500)、三会和四会词比例增加;语法结构复杂、听力语速增快、阅读篇幅增大、体裁与题材范围增大、作文篇幅增长并对高级词句有所要求……其实,这种变化是课程的自然进阶,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共同要求,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按照大纲要求和进度进行同步学习,较好地完成“初升高”的英语衔接,这也意味着这种“显形”差异没有太大的区分度。

(二)“隐形”差异

“隐形”的变化指的是在授课方式、侧重点转移、“知识→能力”的比例、知识体系化、知识深度拓展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升,而这种变化是无法量化的,能很好地考验教师的备课、授课能力以及学生自发性、自律性和应变能力等,也是区分度最大的变量。

这种隐形差异不仅难以量化,也非常抽象,我们下一步从两个方面做详细讲解。

“初升高”英语衔接中的五个升阶(一)单词方面

单词学习中除了大纲词汇量从2200增长至3500外,最大的差异在于侧重于“旧词新意”和“词族意识”。

“旧词新意”又称“熟词新意”,是比较简单的常用词所表示的与“旧”意思风马牛不相及的“新”意思。实际上,这种所谓的“新”意思对于以native speaker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我们学习单词的途径主要是课文,单一的途径决定了获取含意的单一。而生活类常见的单词往往有至少三种“最常见”意思和至少五种“次常见”意思及更多的“非常见”意思。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习的是最常见意思中的最基本的含意,往往只有1-2种。但是高中英语尤其是高二、高三英语的考试素材往往来自原汁原味的外语文章(或略加改变),其中的涉及到大量的“次常见”含意。如果以初中大纲的视角看待高中大纲的要求,在学习中势必会产生障碍和偏移。

例如:1. The football player has a strong build.(熟意:建造——新意:身材,体型)

2. The name escapes me for the moment(熟意:逃跑——新意:被忘掉)

3. Say that war breaks out, what will you do? (熟意:说——新意:假定,假设)

4. The dark clouds promise rain. (熟意:许诺,诺言——新意:预示,使……有可能)

5. He is too mean to make a donation. (熟意:方式,意味着——新意:小气的,吝啬的,卑鄙的)

比较夸张的是set这个看似简单的单词,在高中阶段接触到并需要掌握的有大约20种含义,包括4种名词含义和16种动词含义,到大学时期(非英语专业)需要掌握大约38种含义(8种名词含义和约20种动词含义)。而在小学和初中时期仅接触到2-3种含义。因此,如果单纯知道set的拼写和几种基本含义是无法适应高阶学习的。

下面接着说“词族意识”,这是在掌握“旧词”和“ 意”基础上的知识整理阶段。以我自身为例,我的孩子目前是高二,去年想我反映了类似的困惑。在周末接孩子回家的途中,孩子说感觉高中英语和初中英语差别很大,用“旧办法”很难适应“新环境”。我在20分钟的车程中和孩子做了交流,就是以对单词的要求举例的。我说,咱们现在是开车回家,那就以“开车”为例吧。一提到“开车”你想起哪个单词?孩子很快回答“drive”。我接着说,那咱们就从“drive”这个词来说一下初高中英语的不同。你感觉掌握“drive”这个单词了吗?孩子很笃定地说掌握了。我让孩子说一下“掌握”了drive的什么知识。孩子很准确地说出读音、拼写、变型(过去式、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以及派生词driver)和汉语意思“驾驶;开车”。我接着问,还知道什么?孩子努力思考,说还有“迫使,驱赶”的意思。我告诉孩子,这些是drive的低配版,同学们(尤其是升入高中的同学)都已经掌握了,属于没有“区分度”和“辨识度”的知识。还需要掌握三方面的知识。

1. drive的其他几种常见意思,以及相应的例词或例句。

① drove sbd. to some place 驱车(开车)送某人去某地

② drive sbd. mad / to murder 逼迫;驱使

③ go for a drive 开车兜风 (参照:go for a ride)

④ John will be best remembered for his drive and enthusiasm 干劲;劲头;冲劲;决心

⑤ drive the pegs into the ground 击打;敲打

⑥ It was clear what he was driving at. 看得出他还想说/做什么。(意欲所指;暗示)

另外,还有“道路,干道;击球;驱动力,驱动器”等含义。

2. drive的常见短语,如驾驶证→driver's license或 driving licence

3. 整理和汇集与drive有关的话题词汇,尤其在听力、写作和阅读训练中,注意积累话题。

如果做到了以上几点,才是高中阶段对于单词的要求。当然,并不是每个单词都像drive一样,但至少这是一个基本标准。如果能坚持这个标准,不仅可以顺利完成初高中的衔接教育,在高中阶段取得理想成绩,也能轻松应对之后的四六级考试。

(二)阅读方面

阅读方面最大的变化不是篇数增多,篇幅边长,超纲词增加(从2%增长至最高8%),而是对于逻辑、推理、判断、概括等高阶能力的考查。也就是说,初中阶段从文中直接找答案、读完即读懂、答案对应单一句子等现象基本不复存在。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在理解表面文字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合理的判断和推理,得出文章的隐含意义和深层意义。这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练习和掌握同义解释法、因果推断法、前后对比法、基本构词法、语境理解法、举例说明法、常识背景法、类属分析法等多种阅读和理解技能。而这些技能不仅需要教师的讲解,更多的是学生长期的阅读训练和自我领悟。

(三)听力、写作和口语方面

之所以把这三方面放在一起阐述,是因为三者都属于“话题能力”的范畴,也是可以自由迁移的。以听力为例,无论是日常训练还是考试,不要仅限于知道答案的对错,要充分利用听力原文材料,积累和整理话题素材。

上面的对话围绕“就餐”话题,除了核对和订正两个相关小题的正误、揣摩出题人的思路和“陷阱”之外,还需要从原文中整理和提炼话题词汇,如delicious dish、order、serve、share、roast chicken、beef steak、bean、mushroom、 fried fish、seafood、salad等,以及

There are quite a lot of delicious dishes to choose、What are you thinking of ordering?

What are you going to order? You can have it served with……、That sounds like a good idea等常见例句。而这些例句除了 今后类似话题的听力材料中,还可以用于写作和口语训练中。反之,在写作和口语中积累的词汇和语句也可以用于听力训练中,这种“一物三用”的训练模式起到了很好的互通、共享和双赢效果。

需要单独指出的是,在写作方面,高中英语比较注重“高级词汇”和“高级语法”的使用,从而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高阶能力。其实,所谓的“高级”并不高深,也并不生僻,是常见单词、常见语法和句法的灵活运用。很多时候学生习惯于用简单句式,不习惯(实际是不敢)用更为高阶的形式。比如,定语从句在初中就有接触,在高一时集中学习和训练,语法规则背得滚瓜烂熟,也很擅长做关于定语从句的语法题,但是在写作中却不敢使用,哪怕是最简单的形式,直到高考还有很多学生还习惯运用。比如,Man is now facing pollution problem which is be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定语从句模式,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习惯用两个简单句表述而不是主从复合句。一提到最喜欢就习惯性用like best,甚至同一篇短文中重复使用,却想不到使用“……is one's favorite”或“……is one's first choice”“on top of the list”等更为生动、地道的形式。

归根结底,这不是“会不会”的问题,是还没有形成初步的英语思维,还停留在简单的“一对一”的思维模式。

“两种意识”问题的转化在初高中英语衔接中,还需要注意两种意识的转化,这也是需要尤其注意的。

1. 淡化“考试范围”意识,强化“知识构架”意识

高中英语,尤其是高中二年级之后,基本词汇、语法、句法等知识架构已基本形成,听说读写译五种技能达到“简单交流”的阶段,部分技能已接近“正常交流”的水平,因此在学习时不要过于看重“考试范围”,大纲之外的高频词汇、(略)超纲语法和句法都服务于高考英语中“正常交流”的标准,不存在严格的“课内课外”“纲内纲外”“考试范围”概念,只要有助于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都需要纳入学习范围,然后分门别类储存进自己的知识架构中,并逐步转化为相应技能。

2.淡化“手把手”意识,强化“启发点拨”意识

中考不仅是初中和高中的分水岭,而且是学生经历的第一次选拔性大型考试,经过中考的筛选和分流,升入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学业和成绩上都属于前半部分(这里并没有歧视职业学籍和未能升学的考生的意思,仅仅是针对当前录取形式而言),因此教学模式会有较大的改变。尤其是教材以及考试标准的提升,初中和小学时期“手把手”的模式基本消失,更多的是考验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教师“启发式教学”的能力。因此,在初中和小学时期“老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听话”学生进入高中后会感觉无所适从,“等老师喂饭”的学生更是无法适应快节奏、高强度、自发性强的教学模式。因此,扭转被动学习的“听话”模式,强化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计划性是高中英语学习的首要任务。

初高中英语的最根本差别是语法侧重点的不同。初中主要以词法为主,学习各种词形变化。比如名词复数,形容词比较级。动词的各种时态变化。这些东西是要记住的。

但到了高中,没有新的词法知识,所以高中的语法就以句法为主。为什么要学句法?因为高中以后,包括高考题,语句的难度越来越大,句子也越来越长。这样就会出现单词都认识,但就是看不懂的现象。其实,到了高中,词汇已经不应该是学习的障碍。除非是考试的时候。平时学习的时候,不认识的词可以查字典,但句法不懂你就没有字典可查。尽管 语法书教你如何分析句子结构,但在实际作用当中,你还是把握不好。看到一句话单词都认识,就是不知道这句话说的是啥,真是干着急。但如果句法学好了,多长的句子都能分析明白自然就能理解。

这不是前天晚上,一个安徽的粉丝向我提问,说这句话她不懂了。

(3) The machine ,which usually prints with plastic,was fitted with a syringe to allow it to print with their nelted cheese。

我只给她翻译过来,没有讲解,因为这几天太忙了。这句话的意思是

3 通常用塑料打印的机器都配有一个喷射器,使其可以用类似融化奶酪的东西打印。

这是一个带有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的句子。主句是个系表结构,定语从句修饰主语,说明什么样的机器。 to allow it to print with their nelted cheese。是目的状语,说明配备喷射器的目的。

所以,高中阶段一定要学句法。我的学生高考成绩好,都是受益于句法学的好。新概念第四册的句子都能拆明白,高考的文章自然不在话下。

Hash:26bb13f20327592348cc8befdf80b561e6d67c5e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