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发生了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导读:唐朝发生了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 《隋唐演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唐朝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能否用简短的文字概括?

概述

趣事一件,废驸马给公主请安礼制。

在唐朝公主嫁人的时候有一礼制是驸马需的给公主请安,而我们所知道的是一般古代男人娶妻,妻子过门会给男子请安,道一声奴家、小女子见过姥爷之类的,而作为公主身份的女子嫁人的时候却是男子需要给公主请安。

为此发生了一件趣事就是,当时的代宗之女“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之子郭暧,郭暧本身是行伍出身,一个大男人怎么可能给女子请安而且还是自己的老婆。日子一长就爆发了,意思就是不要以为你爹是皇帝,你就了不起,要不是我爹不想做皇帝,要做的话早就做了。

这话一出,在当时可是相当于谋反的,而且升平公主还回去告状,皇帝一听反而说道,他说的有道理,要是郭家想要做皇帝的话还真是,所以公主你要多孝顺长辈,礼敬驸马。

而郭子仪知道后入宫请罪,说自己教了一个混账儿子,请皇上赎罪,皇帝反而劝郭子仪说,儿女吵架很正常,此事就此略过,最后代宗还废除了驸马给公主请安这一礼制。

唐朝之前是什么朝代呢

《隋唐演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内容:

1、《隋唐演义》叙事从隋主伐陈开始,以“安史之乱”后唐明皇回京作结。

它的主要内容由三部分构成:

一是以隋炀帝——朱贵儿为中心人物的隋末宫廷故事;

二是秦琼、单雄信、程咬金等“乱世英雄”反隋的故事;

三是唐明皇——杨贵妃为中心人物的“安史之乱”前后唐代官庭故事。

2、全书将隋炀帝——朱贵儿与杨贵妃——唐明皇的两世姻缘作为一条副线,把纷繁的历史事件、趣闻轶说溶进一个庞大而松散的整体结构中。

3、《隋唐演义》的整体结构以史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以隋炀帝、朱贵儿、唐明皇、杨玉环的两世姻缘为大框架,自隋文帝起兵伐陈开始,到唐明皇从四川还都去世而终,记说了隋唐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作者是(清)褚人获。全书共一百回,六十六万五千字。

是一部具有英雄传奇和历史演义双重性质的小说。以隋末农民起义为故事背景,讲述隋朝覆灭与大唐建立的一段历史演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隋唐两代的故事,在宋元期间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但作为长篇讲史小说却始于明代。到了清初,长篇历史演义大量涌现,所涉及的内容上自远古,下至明朝,几乎构成了一个完整、细密的历史系列。

《隋唐演义》就是该历史系列的一个环节,在它问世之前,罗贯中曾经编纂了《隋唐志传》。到了明朝中期,林瀚作了改订,称为《隋唐两朝志传》,褚人获以此书为主,又参考了明刊本《大唐秦王词话》《隋史遗文》《隋炀帝艳史》以及唐宋传奇、戏曲、民间传说等材料。

如《海山记》《迷楼记》《开河记》《开元天宝遗事》《太真外传》等。作者广采博收,精心编撰,将众多的人物、繁杂的事件、悠长的历史熔于一炉,形成了这部有机的艺术整体《隋唐演义》。

唐朝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能否用简短的文字概括?

出身显贵 晋阳起兵 长安称帝 统一全国 创立制度 玄武门之变 贞观之治 贞观遗风 女皇登基 开元盛世 贵妃倾国 安史之乱 藩镇战乱 宦官专权 黄巢起义 朱温篡唐(以上纯属小编个人编辑 还望采纳)

一、初唐

1 晋阳兵变

  晋阳起兵,又名太原起兵、太原起事,是隋朝太原(太原郡晋阳县,隋炀帝建有晋阳宫)留守、唐国公李渊在617年(大业十三年)起兵夺取长安,为次年建立唐朝奠定基础的事件。

  中文名:晋阳起兵(太原 起兵)

  时间:617年(大业十三年)

  人物:李渊、李世民

  影响:为建立唐朝奠定基础

 2 唐朝统一战争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然而隋朝灭亡之后,称王称帝者数不胜数,相互之间争战不休,天下面临再一次大分裂危机。最终唐朝得以扫灭群雄,重新统一天下。唐朝在公元624年基本统一中原,公元628年,柴绍率军消灭了依附突厥的梁师都,唐朝统一战争最终结束。李世民在此统一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即位后又开创了“贞观之治”,造就了唐朝的盛世。

  名称:唐朝统一战争

  地点:中国全国

  时间:618年-628年

  参战方:唐、周围各地割据政权

  结果:唐朝统一中国

  主要指挥官:李渊、李世民、李元吉、秦叔宝

  主要战役:浅水原之战(公元618年) 、柏壁之战(公元619年) 、洛阳、虎牢之战(公元620年) 、虎牢之战(公元621年) 、唐平萧铣之战(公元621年) 、洺水之战(公元622年) 、下博之战(公元622年) 、唐灭刘黑闼之战(公元622年) 、唐灭辅公祏之战(公元623年)

 3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公元626年7月2日)由当时的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今陕西省西安市)大内皇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的一次流血政变,结果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长兄皇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齐王李元吉,得立为新任皇太子,并继承皇帝位,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全部被赐死。

  中文名:玄武门之变

  时间:626年7月2日

  地点:长安城

  参与人物:李世民、尉迟恭;李建成、李元吉

  结果:李世民获胜

 4 渭水之盟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即位,颉利可汗趁机率兵20万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京师震动。唐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臣下及将士隔渭水与颉利对话。颉利既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遂与之杀白马立盟约,领兵而退。这就是“渭水之盟”。

  中文名:渭水之盟(渭水之辱)

  时间:626年

  地点:泾阳(今陕西咸阳泾阳县)

  参与人物:李世民、颉利可汗

  结果:签署和平协议,双方斩杀白马立盟

 5 唐突厥战争

  唐与突厥的战争(620年—657年1)是7世纪中国唐朝建立初期同突厥两个汗国东突厥和西突厥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主要的战役和事件有五陇阪之战(624年)、泾阳之战和渭水之盟(626年)、定襄之战(639年)、阴山之战(640年)、庭州之战(651年)、唐灭西突厥之战(657年)等。战争期间,唐朝由开始的安抚和防御转为进攻,加之突厥内部的分裂和内乱,唐朝分别于640年和657年彻底击败东、西突厥,俘虏东突厥颉利可汗和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导致了突厥汗国的灭亡。唐朝在原东、西突厥领地分别设立都督府和都护府。

 6 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7 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唐时实行的赋税制度,以徵收谷物、布疋或者为政府 服役为主。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此制规定,凡是均田人户,不论其家授田是多少,均按丁交纳定额的赋税并服一定的徭役。租庸调定须均田制的配合,一旦均田破坏,租庸调法则失败,武周後由于人口增加,又不断土地兼并,公家已无土地实行均田制,男丁所得土地不足,又要缴纳定额的租庸调,使农民无力负担,大多逃亡。安史之乱後,朝廷负担遽增。唐德宗年间,改行杨炎的两税法,以徵收银钱为主。

8  羁縻政策

  二、盛唐

9  永徽之治

  “永徽之治”指的使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一段盛世。唐高宗共在位三十四年(649~683),前六年号永徽。高宗在即位之初,继续执行太宗制订的各项政治经济制度,与李勣、长孙无忌、褚遂良共同辅政。高宗君臣们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故永徽年间,边陲安定(击败西突厥的进攻),百姓阜安(人口从贞观年间的不满三百万户,增加到380万户),有贞观之遗风,史称“永徽之治”。

 10 白江口之战

  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罗联军与倭国、百济联军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在此次战役中,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倭国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此次战役是中日两国作为国家实体进行的第一次交战,也是东北亚地区已知较早的一次具有国际性的战役,其以唐朝、新罗联军的胜利的最终结果基本上奠定了此后一千余年间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

  名称:白江口之战

  地点: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

  时间: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

  参战方:唐朝、新罗;倭国、百济

  结果:唐朝、新罗联军胜利

  参战方兵力:唐军 7,000人 战船170余艘、倭军 42,000人 战船1,000余艘、新罗军 5,000人、百济军 5,000人

  伤亡情况:唐军不明、倭军伤亡1,0000人、新罗军不明、百济军不明

  唐军指挥官:刘仁轨,刘仁愿,扶余隆

  倭军指挥官:安昙比罗夫,阿倍比罗夫

  新罗军指挥官:文武王,金庾信

  百济军指挥官:扶余丰

  唐灭高丽之战

  唐乾封元年(666年)至总章元年(668年),在唐与高丽、百济的战争中,唐军攻灭高丽的作战。

 11 韦后之乱

  韦后之乱是指唐中宗皇后韦氏的专权乱政,韦皇后毒死中宗,阴谋夺权。景龙四年(710)韦氏恐其丑行暴露,安乐公主欲韦氏临朝,自为皇太女,遂合谋毒死中宗 。 韦后临朝摄政 ,立李重茂为帝 ,史称少帝。韦后又任用韦氏子弟统领南北衙军队,并欲效法武则天,自居帝位。临淄王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与太平公主(武则天女)发动禁军攻入宫城,杀韦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及诸韦子弟,迫少帝让位,立相王李旦(李隆基父)为帝,是为睿宗。韦后之乱,终告结束。

12  开元之治

  开元之治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所出现的盛世。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励精图治,任用贤能,经济迅速发展,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前后共29年。

 13 募兵制

  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节省了府兵往来与路途的消耗,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也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不过,募兵制的士兵 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导致军阀的形成。

 14 怛罗斯之战

  怛罗斯之战(Battle of Talas,怛,音dá)是唐玄宗时唐朝的势力与来自现在阿拉伯、新兴和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新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的势力在中亚诸国相遇而导致的战役。怛罗斯之战是一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东西方帝国间的碰撞,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怛罗斯的所在地还未完全确定,但应在大诗人李白的出生地,唐朝安西四镇之一的碎叶城附近,接近哈萨克斯坦的塔拉兹的附近地区。战役的发生时间在751年7月-8月(唐玄宗天宝十年)。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胜利。

  名称:怛罗斯之战

  地点:中亚怛罗斯

  时间:751年7月-8月

  参战方:中国唐朝,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

  结果:阿拔斯王朝获胜

  参战方兵力:唐朝4-7万,阿拔斯王朝无记载

  伤亡情况:唐朝战死被俘各半,阿拉伯不详

  主要指挥官:高仙芝;艾布·穆斯林

 15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代于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造成唐代藩镇割据。由于发起叛唐者乃是安禄山与史思明二人为主,故事件被冠以安史之名。又由于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历时七年零二个月,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司马光《资治通鉴》:“(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名称:安史之乱

  地点:中国北方

  时间: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

  参战方:唐朝、大燕

  结果:唐朝获胜,地方割据局面开始形成

  参战方兵力:唐朝60万(安史之乱中期)

  伤亡情况:大燕30万(安史之乱中期)

  主要指挥官:李隆基、郭子仪、高仙芝、哥舒翰

  主要指挥官:安禄山、史思明、安庆绪、史朝义

  开始时间:755年12月16日(天宝十四年)

  结束时间:763年2月17日(广德元年)

  意义: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经典战役:睢阳之战,邺城之战

  三、中唐

 16 藩镇割据

  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

 17 唐朝吐蕃战争

  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至唐亡(907年),唐朝在河西、陇右、关中(今甘肃、青海、陕西一带)和西域(今新疆、中亚一带)等地区为保卫边防与对西域的控制,和吐蕃进行的长期作战。 唐朝吐蕃战争,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唐蕃战争中,双方运筹谋划,机变百出,广泛使用了长驱直入,直捣腹心,诱敌深入,相机歼敌,机动防御,伺机反击,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疑兵阻敌,伏击,迂回,远程奔袭,夜袭等战略战术,在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名称:唐朝吐蕃战争

  地点:中国西北地区

  时间:623年至907年

  参战方:唐朝、吐蕃

  结果:唐收复陇右、河西

  主要指挥官:李世民、李隆基、大论禄东赞

 18 两税法

  两税法是唐德宗时代宰相杨炎所 之税法。由征收谷物、布匹等实物为主的租庸调法,改为征收金钱为主,一年两次征税,是为两税法。因为武周末年均田制颓萎,唐初的租庸调法早已不适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开始实行两税法。

 19 清水之盟

  清水之盟,即清水会盟,唐蕃清水之盟,是唐朝在建中四年与吐蕃第六次会盟、第三次议定边界。在此次会盟中,唐割让了被吐蕃占领的凤翔以西的广大地区与吐蕃和好。不过吐蕃对合盟并无诚意,最终酿成平凉会盟上唐廷盟官被捕杀,唐盟使浑碱逃跑的劫盟恶果。

20  奉天之难

  奉天之难指的是四镇之乱及泾原之叛的合称。中国唐代唐德宗因藩镇叛乱,被迫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的事件。

 21 平凉劫盟

  平凉劫盟,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指唐朝与吐蕃在平凉会盟时,发生的吐蕃武力劫盟事件。

 22 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是中国唐代顺宗时期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为主要目的的改革。因发生于永贞年间,故名。最后因俱文珍等人发动政变,幽禁顺宗,拥立太子李纯。致使以失败而告终。改革历时100余日。

 23 元和中兴

  元和中兴是指唐朝唐宪宗在位时因治国有方,国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轨的时代,视为中兴之局。由于唐宪宗在位是用元和为其在位期间之年号,因而得名。

24  河朔三镇

  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是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等三个节度使的合称,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即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魏博(后改称天雄,渤海湾至黄河以北,今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北部)。

  四、晚唐

 25 甘露之变

  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27岁唐文宗不甘为宦官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被仇士良发觉,双方激烈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在这次事变后受株连被杀的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中文名称:甘露之变

  时间:公元835年

  朝代:唐代

  主要人物:唐文宗、李训等

 26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唐朝朝廷的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为首领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扎,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闹了将近40年,历史上把这次朋党之争称为“牛李党争”。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高官争权的现象,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慨,牛李党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灭亡。

 27 唐武帝灭佛

  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武一宗”的灭佛事件,“三武”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一宗指周世宗柴荣。唐武宗灭佛就是指唐武宗在会昌年间的毁佛活动。唐武宗灭佛是佛教与封建国家发生经济上的矛盾冲突、佛教与道教争夺宗教上的地位的斗争的结果。

 28 白马驿之祸

  又称白马之祸,是唐朝末期朱温诛杀朝官的一次事件。

 29 黄巢起义

  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公元878年)至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由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人黄巢领 导的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运动,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战争。黄巢之乱祸延大唐半壁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名称:黄巢起义

  地点:江南及部分黄河流域

  时间:875年—884年

  参战方:唐朝、大齐(黄巢所建)

  结果:黄巢败亡,朱温篡唐建梁。

  主要指挥官:唐僖宗、李克用、黄巢、王仙芝

这不到30个的事件,见证了唐的兴衰/

Hash:58d1e40fdd2fa67abe514abf806c9af8ed22b45a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