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景点 林语堂记念馆

导读:林语堂景点 林语堂记念馆 1. 林语堂记念馆 2. 林语堂在哪里 3. 林语堂 传记 4. 林语堂记念馆地址 5. 台湾林语堂故居 6. 林语堂游记 7. 林语堂记念馆在哪里 8. 游林语堂纪念馆有感 9. 林语堂纪念馆对联

1. 林语堂记念馆

去厦门,基本上都去了鼓浪屿、曾厝垵、中山路等等知名的景点,游览完毕,想不想看点不一样的?那就去厦门附近的漳州走走吧。 漳州距离厦门有一个班小时的车程,这里有火山岛和镇海角两个网红景点,还有白塘湾海底兵马俑,在清明小长假,大家可以前往这些地方游玩呢。 火山岛 这里有最纯粹的天与海、薄荷色草地,这里有热气球、海边秋千、蓝白巴士、鸟巢挂椅、橙色城堡、网红滑梯和海胆椅。就算不去巴厘岛,这里也可以拍出非常美丽的IG风格的写真。最主要的是这里还有非常不错的无边界泳池,是不是很棒。 其实火山岛的面积不小,走一圈基本上也要2个小时左右,在门口可以乘坐电瓶车,建议在火山博物馆、停机坪、无边界泳池下车打卡。 白塘湾火山公园 不需要长途跋涉前往北爱尔兰的“巨人之路”,在漳州依旧是可以去观赏壮观的火山岩石柱群。在2000多万年前,有火山和海洋短兵相接,海水循环往复的冲蚀、雕塑着熔岩产物,就形成了现在的柱状玄武石地貌。大家走在湿滑的火山岩上要小心,很容易滑到的,海边风比较大,大家注意保暖。 镇海角 在日落前一两个小时抵达镇海角,狭长半岛三面环海,有着标志性的红白灯塔与海浪声、火山岩一起构成了文艺而苍茫的画面。停车场距离灯塔要补充15分钟左右,不过也有摩的可以乘坐。从镇海角回厦门有60公里,要一个小时左右才能到。

2. 林语堂在哪里

林语堂是现代散文闲话风一派的宗师。

林语堂(1895.10.3-1976.3.2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3. 林语堂 传记

是公版书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著传记作品,原用英文写成,于1947年首次出版。

《苏东坡传》共4卷28章。第1卷写苏东坡的童年和青年时代,第2卷写他的壮年时期,第3卷写他的成熟阶段,第4卷写他被迫害后的流放生涯。该书对苏东坡的才能及政治生活、文学生活等作了生动的描述和评价。

4. 林语堂记念馆地址

我是14年在漳州 工作了 几个月 自己亲身玩过的 地方 推荐给您:人民广场、云洞岩、瑞竹岩、龙文塔、江东桥、角美龙佳生态园 威镇阁、南山寺、花市一条街、芝山红楼、十里蕉园、林语堂纪念馆、东南海度假村 漳州-长泰,马洋溪漂流、午餐后前往南靖,游览“小西双版纳”——乐土亚热带原始雨林、东南海度假村 住南靖 D2:游览土楼博物馆(龙潭楼)、“世界古民居建筑”——漳州土楼(怀远楼、和贵楼、田螺坑土楼群)

5. 台湾林语堂故居

灵通山位于福建漳州平和县,号称“小黄山”,以险峰、奇石、飘云、清泉、幽谷、迷洞为秀,是闽台客家文化生态旅游城镇大溪镇的主要旅游景点。是一处集观光揽胜、宗教朝圣、登山探险、避暑疗养为一体的游览胜地。景区内主要景点为七峰、五岩、十寺、十八景,以及新八景,自然景观美妙绝伦,人 文景观丰富多彩。

七峰为狮子峰、紫云峰、玉屏峰、栖云峰、擎天峰、大帽峰和小帽峰;五岩为天中岩、紫石岩、青云岩、狮子岩、旭日岩;十寺:灵通岩寺、慈云寺、青云寺、朝天寺、祥云寺、白花寺、天堂寺、碧桦寺、天中寺和紫云寺;十八景分别是:菊花引路、画眉跳架、云梯取月、珠帘化雨、石蝉饮露、玉洞回风、七井排星、巨石擎天、猛虎守峡、仙人聚会、和尚背尼、击鼓回音等等。

灵通山的名字来源于明代大学士黄道周在大峰岩题刻的“灵应感通”四个字,因为山峰高耸如云,以前叫大峰山,也曾叫大矾山,山上常有大鹏鸟栖息,又叫过大鹏山;每到秋天,红枫漫山遍野,又称大枫山。直到最后由灵通岩改称灵通山,名字的变迁也见证着灵通山的沧桑历史。

七座山峰如刀刻,如斧凿,如镶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灵通山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态各异的山峰栩栩如生,最为奇特的就是高达三百二十一米的“世界第一天然大佛头像”,以及“珠帘化雨千米飞瀑”,堪称世间绝景,是景区最具吸引力的景观。

灵通山的人文景观历史悠久,传说这里曾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佛道两教文化在山上传承数千年,为灵通山增添了浓郁的传奇色彩。早在唐代,有“开漳圣王”之称的陈元光就在狮子峰建造了巡逻台,至今遗址尚存。陈元光还把他父亲陈政的坟墓从云霄将军山迁到灵通山。明朝大学士黄道周被誉为“灵通之神”,他年少时在灵通山读书,后来又下山教书,为官后还曾邀请大旅行家徐霞客、林轩等人游览灵通山,成为这座山的历史佳话。

台湾阿里山之神吴凤出生于灵通山下的麓壶嗣村,他的故居遗址仍在,世界文学大师林语堂故居、千年古刹三平寺、世界最大土楼庄上大楼等历史遗迹都是灵通山的文化瑰宝。仁山智水、齐聚于斯。灵通十八女将在山上开山种茶育果轰动华东。正是“洞霞讲舍荒初业,空属流云寄扫坛”。

小帽峰是灵通山最有魅力的山峰,三百多米高的整座山峰形似一尊佛祖头像,逼真慈祥,额头、眼睛、鼻子、嘴等脸部线条非常清晰,比例也很准确,呈45度仰卧状,妙相庄严,造形完美,大自然令人惊叹,融天地造化之奇妙,没有丝毫人工痕迹,却栩栩如生,令世人惊叹。

擎天峰是灵通山的主峰之一,海拔近一千三百米,站在山下仰望,悬崖峭壁犹如刀削,无立足之地,等你登上顶峰却豁然开朗,其实山上坡度平缓,基本上是一个大平台,可以立足百人。周围诸峰这个时候都显得矮小了,完全被云雾淹没。擎天观日是灵通十八景之一,在这里看日出,绚丽多彩,能让你融入九霄云内,终生难忘。

6. 林语堂游记

第一个十年

(1917——1927)

鲁迅

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等重点篇目

书信集《两地书》

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问题小说和人生派

罗家

俞平伯:《花匠》

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低能儿》《隔膜》《苦菜》《一个朋友》《饭》、《校长》《潘先生在难中》《某城记事》《某镇记事》

写知识分子的困境,写读书人与农民之间的隔膜,很有见地。知识分子以启蒙者自居,殊不知并不能真的与被启蒙者真正彼此理解,可叹。

冰心:《超人》、《斯人独憔悴》是选进《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代表作,不过《两个家庭》也值得一读,讲新女性的尴尬,反思五四时期的女权运动,认为在家庭 发挥自己的才能未尝不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乡土小说

这部分小说作者多是外来文学青年,在北京文坛奔碌,写乡土故事也是写老中国的疾苦,颇具地方特色,格调阴冷,有的还挺渗人的,让人深感愁苦。

王鲁彦:《柚子》、《菊英的出嫁》、《许是不至于罢》、《自立》、《阿卓呆子》、《阿长贼骨头》、《宴会》、《黄金》、《童年的悲哀》、《屋顶下》、《野火》

彭家煌:《怂恿》、《活鬼》、《隔壁人家》、《我们的犯罪》

台静农:《地之子》、《建塔者》

许钦文:《故乡》(《父亲的花园》、《疯妇》)、《石宕》、《鼻涕阿二》、《理想的伙伴》、《口约三章》、《毛线袜》

蹇先艾:《朝雾》、《水葬》、《在贵州道上》《盐巴客》

许杰:《惨雾》、《赌徒吉顺》、《出嫁的前夜》、《台下的戏剧》、《子卿先生》

“自叙传”

郭沫若:《鼠灾》、《未央》

郁达夫:《茑萝行》、《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过去》、《迷羊》、《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茫茫夜》、《采石矶》、《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迟桂花》

浅草——沉钟社

陈翔鹤:《茫然》、《西风吹到了枕边》、《不安定的灵魂》《独身者》《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

陈炜谟:《轻雾》

林如稷:《将过去》

冯文炳(废名)《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园》

颇有古味,受周作人影响很深,文人气息浓厚,不过有时过于晦涩,有刻意之嫌。

许地山:《命命鸟》、《缀网劳蛛》、《商人妇》、《玉官》、《春桃》

现代小说

郭沫若《残春》

凌叔华《酒后》、《秀枕》

张资平《冲积期化石》、《飞絮》

郭沫若

诗集《女神》

诗歌、散文、戏剧集《星空》、《瓶》、《前茅》、《恢复》

历史题材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虎符》、《屈原》、《棠棣之华》

新诗

胡适《尝试集》

湖畔诗人《湖畔》;汪静之《蕙的风》

冰心《繁星》、《春水》

冯至《昨日之歌》《蚕马》

朱湘《玉娇》

闻一多《口供》《罪过》《天安门》《飞毛腿》;诗集《红烛》、《死水》

徐志摩《大帅》、《一条金色的光痕》《罪与罚(二)》;《雪花的快乐》、《黄鹂》、《为要寻一个明显》、《落叶小唱》、《消息》、《半夜深巷琵琶》、诗集《志摩的诗》

朱湘:《夏天》、《草莽集》(《热情》、《采莲曲》、《催妆曲》、《摇篮歌》)《石门集》

李金发:《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

蒋光慈:《新梦》集

散文

周作人:散文集《谈虎集》、《谈龙集》、散文《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篷船》;《游山日记》、《关于傅青主》、《无生老母的信息》

俞平伯:《陶然亭的学》、《清河坊》、《西湖的六月十八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钟敬文:《荔枝》、《茶》、《黄叶小谈》;《钱塘江的夜潮》、《太湖游记》

废名:《竹林的故事》

冰心:《笑》、《寄小读者》、《往事》、《山中杂记》

朱自清: 《背景》、《荷塘月色》、《儿女》、《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绿》、《欧游杂记》、《伦敦杂记》

丰子恺:《缘缘堂随笔》

梁遇春:《春醪(lao2)集》、《泪与笑》

许地山:《空山灵雨》

叶圣陶:《五月卅一日急雨中》、《藕与莼(chun2)菜》

振铎:《街血洗去后》、《六月一日》、《山中杂记》

茅盾:《五月三十日的下午》、《暴风雨》、《宿莽》集(包括《叩门》、《雾》、《卖豆腐的哨子》)

瞿秋白:《饿乡纪程》、《赤都心史》

郁达夫:《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给一个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一个人在途上》

郭沫若:《月蚀》、《卖书》、《路畔的蔷薇》

语丝派:

孙伏园《伏园游记》、孙福熙《山野掇拾》

林语堂:《煎拂集》

徐志摩:《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翡冷翠山居闲话》、《我所知道的康桥》、《“浓得化不开”》

戏剧

田汉:《梵峨嶙与蔷薇》、《苏州夜话》、《名优之死》、《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南归》、《咖啡店之夜》

白薇:《琳丽》、《苏雯》、《访雯》

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酒后》、《北平的空气》、《白蛇传》、《再生缘》、《智取生辰纲》

第二个十年

(1928——1937.6)

茅盾:《蚀》三部曲、《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霜叶红于二月花》、《虹》、《腐蚀》;《清明前后》

老舍:《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月牙儿》、《断魂枪》、《四世同堂》

巴金:《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寒夜》、《憩园》

沈从文:《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如蕤》、《八骏图》、《新与旧》、《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

左翼:

蒋光慈《冲出云围的月亮》、《短裤党》、《丽莎的哀怨》、《咆哮了的土地》;

钱杏邨《义塚》洪灵菲:《流亡》、《在洪流中》、《力气出卖者》、《大海》;楼适夷《烟》、孟超《盐务局长》、刘一梦《失业以后》;华汉《地泉》(神经质)

柔石:早期《疯人集》、长篇《旧时代之死》、中篇《三姊妹》、中篇《二月》、短篇《人鬼和他的妻的故事》、《为奴隶的母亲》

胡也频:中篇《到莫斯科去》、长篇《光明在我们前面》

丁玲:《梦珂》、《自杀日记》、《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莎菲女士的日记》、《韦护》、《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张天翼:《二十一个》、《包氏父子》、《笑》、《脊背与奶子》、《蛇太爷的失败》、《善女人》、《出走以后》、《同乡们》;中篇《万仞约》、《清明时节》、《华威先生》

蒋牧良:《雷》、《集成四公》

沙汀:《法律外的航线》、《丁跛公》、《代理县长》、《凶手》、《兽道》、《在祠堂里》、《龚老法团》

吴组缃:《樊家铺》、《一千八百担》、《菉竹山房》

叶紫:短篇集《丰收》、《山中一夜》;中篇《星》;长篇《太阳从西边出来》

艾芜:《南行记》

“东北作家群”: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旷野的呐喊》、《马伯乐》

萧军:《八月的乡村》

端木蕻良:《科尔沁旗草原》

骆宾基:《边陲线上》

人生派

叶圣陶《倪焕之》、《多收了三五斗》、《李太太的头发》、《英文教授》

王彦鲁:短篇《桥上》、《屋顶下》、《李妈》

王统照《山雨》、《铁鱼底鳃》

京派

芦焚:《谷》、《里门拾记》、《落日光 、《野鸟集》、《春梦》、《掠影记》、《人下人》、《无言者》、《百顺街》、

废名:《莫须有先生传》、《竹林的故事》、《桥》

萧乾:《蚕》、短篇《篱下》、《矮檐》、《印子车的命运》、《花子与老黄》、《邓山东》《栗子》、《落日》;宗教题材:《皈依》、《昙》、《鹏程》、《参商》长篇《梦之谷》

林徽因:《九十九度中》、《钟绿》、《吉公》、《文珍》、《绣绣》

李健吾:《陷阱》、《坛子》、《心病》

李劼人:《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

海派小说:

张资平:《最后的幸福》、《长途》、《上帝的儿女们》

叶灵凤《菊子夫人》、《鸠绿媚》、《红的天使》、《落雁》、《姊嫁之夜》、《内疚》、《摩咖的试探》、《紫丁香》、《流行性感冒》、《第七号女性》、《忧郁解剖学》、《朱古律的回忆》、《七颗心的人》

曾虚白《三棱》;林徽因《花厅夫人》……

施蛰存:《在巴黎大戏院》、《魔道》、《将军底头》、《梅雨之夕》、《石秀》、《李师师》、《狮子座流星雨》、《春阳》、《夜叉》、《凶宅》;《小珍集》;《雾》、《鸥》、《黄心大师》

刘呐欧:小说集《都是风景线》

穆时英:《南北极》、《公墓》、《上海的狐步舞》、《黑牡丹》、《白金的女体塑像》

黑婴:《五月的支那》、《帝国的女儿》、《1000尺卡通》、《雷梦娜》、《伞·香水·女人》、《咖啡座的忧郁》、《回力线》

禾金:《副型爱郁症》、《造型动力学》、《蝶蝶样》

新诗

以殷夫、蒲风、杨骚为代表的中国诗歌会:

蒲风:《我迎着狂风和暴雨》、《钢铁的海岸线》

殷夫:《孩儿塔》、《呵,我爱的》、《我们》

臧克家:诗集《烙印》

以徐志摩、陈梦家为代表的后期新月派

徐志摩:《猛虎集》、《云游集》

陈梦家:《一朵野花》、《都市的颂歌》

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诗人

戴望舒:《我底记忆》、《寻梦者》、

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

鲁迅(二)

杂文:《论“他妈的”》、《11》、《魏晋风度即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小品文的危机》、《小杂感》

小说:《故事新编》

散文

·左翼作家: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民族的灵魂》、《财神的神通》

唐弢(tao1):《推背集》、《海天集》

徐懋庸:《“泼臭料”》、《过年》、《赏月》、《上帝的心》(《不惊人集》);《神奇的四川》、《秋风偶感》、《苍蝇之灭亡》(《打杂集》)

茅盾:《白杨礼赞》、《风景谈》

艾芜:《山中牧歌》、《漂泊杂记》

叶紫:《古渡头》

萧红:散文集《商业街》、《桥》:《过夜》、《蹲在洋车上》、《黄昏》、《泰山风光》

郁达夫:《屐痕处处》、《达夫游记》、《钓鱼台的春昼》

巴金:《旅途随笔》、《忆》、《短简》、《一千三百元》、《鸟的天堂》、《一点不能忘却的记忆》、《一个女佣》、《一个车夫》

·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自由主义作家:

林语堂:《大荒集》、《我的话》

·京派何其芳:《画梦录》

李广田:《桃园杂记》、《山水》、《山之子》

吴伯萧:《山屋》、《马》、《羽书》

师陀:《黄花苔》、《江湖集》

7. 林语堂记念馆在哪里

湖州知州,杭州太守。

在杭州的历史上,地方长官中最有名的,除了唐朝的自居易,便是北宋的 苏东坡。灵隐寺大雄宝殿上的一副对联,说明了自居易和苏东坡在杭州人心中的地位:古迹重湖山,历数名贤,最难忘白傅留诗,苏公判案。胜缘结香火,来游初地,莫虚负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宋神宗时,苏轼曾任祠部员外郎,担任过密州、徐州、湖州的知州。36岁那年,苏轼因反对宰相王安石的青苗钱法,被贬谪黄州。后又被贬到杭州,任杭州通判。通判为地方行政副职,任期为三年。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杭州。虽然是贬谪,但到杭州这样的好地方,苏轼的心情还是不错的,听到消息后,当即就打点行装准备动身。同在京城做官的弟弟苏辙见哥哥老是触犯王安石,很为哥哥担心,知道苏轼出任杭州通判,离开了是非之地,很是高兴。但他又怕苏轼到杭州后又去做诗写赋,讥讽朝政,再起祸端,就在临别时苦苦相劝,并以诗相赠:北客若来休问答,西湖虽好莫吟诗。当通判的苏轼所负的担子毕竟与一把手不一样,凡事由知州作主,难有大的作为。因此,那段时间杭州民问流传的大多是苏东坡“画扇断案”之类的轶事。宋哲宗时,苏东坡出任翰林学士。公元1089年,苏东坡又一次来到杭州,任杭州知州。宋代地方行政区划分为州(府)、县两级,州、府的长官分别为知州、知府,相当于汉代的“太守”、唐代的“刺史”。所以苏东坡担任杭州知州以后,人们常常尊称他为“杭州太守”。这次苏东坡来杭州是当行政长官,作为自然与当通判时不一样。苏东坡到任的那年,杭州先遭涝灾,又遇干旱。第二年夏天,暴雨成灾,钱塘江两岸一片汪洋,杭州街道上可以行船。洪水退后,瘟疫流行,米价暴涨。为了救灾渡荒,苏东坡请求朝廷供米20万石赈灾,减去三分之一的上供米,并平粜官米40万石,以缓解粮荒。在苏东坡的努力下,遇到这样严重荒灾的杭州,无一人饿死。苏东坡还捐献50两黄金,并广泛筹集捐款,创办了杭州第一家病坊,为贫苦病人治疗,被人们称为“安乐坊”,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对苏东坡设“安乐坊”之事,《清波杂志》中有所记载:“苏文忠公知杭州,以私帑金五十两助官缗,于城中置病坊一所,名‘安乐’,以僧主之。三年医愈千人。”苏东坡研究医道,精通药理,亲自主持配制了一种有多种疗效的丸药,名为“圣散子”,并在临床广泛使用。圣散子由20多种中草药配制而成,价格很便宜,疗效却很显著,这一大众化的药丸,深受百姓欢迎。经历了这样大的洪水之后,苏东坡对水利的重要性有了切身的感受,决心在杭州进行水利建设。他首先组织疏浚了盐桥运河(今中河)和茅山运河(今东河),将这两条运河挖深了2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大大提高了运河的蓄水和通航能力。之后,苏东坡又把解决城市供水问题作为自己的又一项工作。自唐代李泌凿六井、白居易修六井之后,到苏东坡时,西湖淡水流向六井的管道受损坏,苏东坡尽力进行保护,使杭州城中常年淡水不断。最后,苏东坡将西湖作为疏浚的目标。苏东坡第一次到杭州时,西湖淤塞的面积已有十分之二三,第二次来杭州时,西湖已经淤塞近半。他给朝廷起草了报告《乞开杭州西湖状》,提出要疏浚西湖,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并力陈西湖五个不可废的理由,要求朝廷准许疏浚西湖。得到朝廷准许后,苏东坡发动了20万民工疏浚西湖,挖淤泥,除葑草。在疏浚过程中,苏东坡常亲临指挥,从规划到具体措施都亲自过问。一天,他来到湖上,沉思良久,对旁边的人说:从湖中挖出的这么多葑泥,往哪里放呢?湖南北30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 。如果用葑泥在湖中筑一条堤,不是能一举两得吗?于是,他让民工们用淤泥和葑草筑成了一条横贯湖面的数里长堤,像一条美丽的彩带,恰到好处地把西湖分为两半,堤的东面是外湖,堤西为里湖,堤上架6桥,并植柳树和桃树护堤。为了加快工程建设,保证工程顺利进行,苏东坡调集500名兵士,负责用船运载湖中清出的葑草,同时监督工程的进行。经过三四个月的整治,西湖又现烟水浩淼、绿波荡漾的风貌。这条桃柳相间的长堤,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有着美学价值,更充满着人文价值,它被人们称为“苏堤”。以后,“苏堤春晓”又成为西湖十景之一。为了保护疏浚后的西湖,苏东坡还在湖中竖立了三座石塔,禁止在石塔界线内的湖面种植菱藕。这三座石塔为以后的“三潭印月”景区打下了基础。对现在的许多人来说,知道以苏东坡姓氏命名的那条美丽的长堤之外,还有一样便是那道杭州名菜“东坡肉”了。对于“东坡肉”的来历,有许多说法,也演化出不少故事,但其“产地”都是在杭州。有一种说法是,苏东坡组织民工疏浚西湖,使杭州四乡庄稼大获丰收。心怀感激的杭州百姓抬着猪、担着酒向苏东坡拜年。苏东坡将收下的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喷香,再按疏浚西湖的花名册,每家一块分送给杭州百姓,让他们过年。人们就把此肉称为“东坡肉”。由于“东坡肉”味道鲜美,油而不腻,很受百姓欢迎。后来杭州的大小菜馆也学着做成此菜,挂出牌子,取名为“东坡肉”。又传,“东坡肉”成名以后,一天,朝中御史乔装改扮来杭州察访,一进菜馆点菜,首见“东坡肉”,就收罗所有菜馆菜单,返京奏见皇帝,说苏东坡在杭州贪赃枉法,百姓恨之入骨,以致要吃其肉,并呈上菜单为据。皇帝不明原由,不分青红皂白,降旨把苏东坡革职,发配海南。在杭州的日子,是苏东坡!最开心的时候,其处境和人事关系与在京城时相比要好得多。由于心情舒畅,做起事来也就得心应手,诗自然也会写得多了。他第一次来杭州当通判时的几位上司,太守沈立、陈襄、杨绘,以及第二次来杭州当太守时的助手、同僚、下属等,都和他志同道合,彼此之间开诚相见,亲密合作,情同手足。有时兴之所至,他们还以诗词唱和。苏东坡非常珍惜这段时间的人际关系,看重与同僚之间的情谊。他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来回忆和描写他与杭州同事的友情:忆在钱塘岁,情好均弟昆。时于冰雪中,笑语作春温。美丽的西湖,对诗人的吸引力是可以想像的。来到杭州以后,一见西湖,苏东坡便观之不足,爱之有余。稍有余闲,不管阴晴雨雪,都会四处游览。面对西子湖,苏东坡自然是诗情如泉涌,难以自禁。据学者研究统计,现存的苏东坡在杭州所作的咏杭州西湖的诗词,有453首之多。以苏东坡在杭州的时间来算,大约每五天便有一首诗作问世。对于诗人来说,诗就是他的思想,他的情感,他的语言。林语堂对苏东坡有很深的研究,对苏东坡的西湖诗词,有一段绝妙的评论:“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意,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正是由于有了这千古奇才与绝色美景的结合,才使西湖有了许多流传千古的杰作。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东坡对西湖景色的高度概括和绝妙描写,使这首名诗成为对西湖的千古绝唱,也成为以后历代杭州人宣传杭州和西湖的最佳广告词。作为佛教的信仰者,在西湖山水中,苏东坡非常喜爱灵隐等地的景色,“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 ”。他与许多寺院结下了不解之缘。相传,苏东坡常常在游玩西湖之后,到葛岭附近的普安院吃饭休息,然后前往灵隐。在灵隐,苏东坡喜欢把冷泉亭作为他的办公地点,在亭子里摆放桌椅笔墨,摊开卷宗,在优美的景致里剖析公案。处理完公案后,撤去公文案卷,摆上酒菜,与属吏共饮。在他的诗作中,有许多与灵隐有关,《闻林夫当涉灵隐寺寓居戏作灵隐前一首》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诗的前四句是:灵隐寺前天竺后,两涧春淙一灵鹜。不知水从何处来,跳波赴壑如奔雷。如今,灵隐风景区里的“春淙亭”和“壑雷亭”的出处就是来自于苏东坡的这首诗。苏东坡与佛教的渊源,还要从其家庭说起。苏东坡的父亲苏洵是佛教之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的皈依弟子,他的母亲程氏是一位女居士,他的弟弟苏辙也是一位虔诚居士。苏东坡很早开始学佛,对佛学很有研究,他的行为受大乘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的影响最深。在苏东坡的作品中,有许多与佛教有关。在杭州,苏东坡经常往来于各寺院,与湖上丛林、各寺高僧相知相交,留下了许多佳话。其弟苏辙曾说:“昔年苏夫子,杖履无不之。三百六十寺,处处题清诗。”苏东坡来杭州前,欧阳修曾向他介绍了杭州诗僧惠勤,嘱咐苏东坡到了杭州可前去探访。苏东坡到任第三天,就前往孤山拜访,受到了惠勤、惠思的热情接待,三人开怀畅谈,很是投缘。告别了两位僧人,走出山门,苏东坡的眼前是腊月孤山大雪将临的冬日景象。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诗,描写当时的情景和心境: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鹤盘浮屠。兹游淡泊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与白居易一样,苏东坡对杭州怀有美好的感情。“居杭积五岁,自忆本杭人”,他把自己当作是杭州人,在离开杭州以后,还常常想起在杭州的岁月,回忆在杭州的快乐生活。“平生所乐在吴会,老死欲葬杭与苏”,他要把自己的灵魂安息在杭州,他是西湖山水的知音。苏东坡这样既有才华、又干实事的地方官,自然会受到当地百姓的喜爱。在苏东坡还在任上时,许多杭州人就“家有画像,饮食必祝”。苏东坡离开杭州后,杭州人建立了纪念他的“苏东坡祠”,把他当年修筑的长堤称为“苏堤”,把他创造的“东坡肉”作为杭州的特色菜,把他的事写进了历史书、教科书和文学作品。至今,用苏东坡故事编成的戏剧还在杭州的剧院上演。1988年12月,杭州人在苏堤南端建成了占地4.2亩的苏轼纪念馆。其建筑为一座米红色、飞檐翘角的二层仿古楼。楼下展有苏轼的家谱、年表和生平事迹,重点介绍了苏东坡在北宋熙宁、元佑年间两度来杭州担任地方官时救灾赈民、开凿运河、疏通六井、整治西湖的事迹。楼上展厅展出了苏东坡的诗文、书画手迹的复制品,以及当代书画名家以苏东坡诗文为内容的书画作品。纪念馆前花木扶疏、竹影婆娑的庭院内,竖立着一尊高三米、用花岗岩雕刻的苏东坡全身像。在杭州,还有一条以苏东坡名字命名的道路:东坡路。有一座以苏东坡名字命名的剧院:东坡剧院。

8. 游林语堂纪念馆有感

林语堂纪念馆,门票20元。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

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 、语言学家。

林语堂纪念馆建在其家乡福建省漳州市,馆内展示各种版本的林语堂著作200多部,不同时期照片100多幅,还有林语堂手迹、使用过的物品等。

9. 林语堂纪念馆对联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语言朴实,却富含哲理。这种“半称心”的生活和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心态,被林语堂先生称为“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半称心”不是无奈和消极,而是一种豁达和智慧;自古人生最忌满,半贫半富半自安;半命半天半机遇,半取半舍半行善;半聋半哑半糊涂,半智半愚半圣贤;半人半我半自在,半醒半醉半神仙;半亲半爱半苦乐,半俗半禅半随缘;人生一半在于我,另外一半听自然。

Hash:6b4d6b1245f3b92ffc23350fd939b475b84b1819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