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提升服务 完善乡村旅游

导读:乡村旅游提升服务 完善乡村旅游 1. 完善乡村旅游 2. 完善乡村旅游规划体系的作用 3. 完善乡村旅游六要素 4. 完善乡村旅游重点项目 5. 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6. 完善乡村旅游基础服务设施 7. 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方案的通知 8. 完善乡村旅游管理制度 9. 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

1. 完善乡村旅游

美丽乡村投资什么项目,我认为还要抓住现在旅游人的心里,因人而异,每个人喜好不同 ,关键你的定位主题是啥,不能跑偏。

现在人的生活越来越好,旅游也成了人们的最大爱好,放飞自我,缓解压力,我认为做农家乐还是不错的,但要看你怎么去做,我分析如下:

一般城市的老年人,年龄越大越怀旧,因为他们的根很多都在农村,现在的农村也变成了青砖瓦房,也没有了以前的感觉,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特点,建一个真正的农家小院,真正的农家菜,如玉米饼,高粱馒头,野菜饼等!还得有农村的石滚,石磨,种地的一些工具,共老人参观,我认为不错!

如果定位年轻人,农家乐要做的高大上一点,吃的要有特色,休息的要干净,最好要有刺激的项目,游乐园,温泉也是年轻人的爱好,农村本身山清水秀,再有这么好的农家乐,应该生意不错吧!

2. 完善乡村旅游规划体系的作用

保护好乡村的山、水、动植物等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平衡循环,可以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保持地方特色;保护好乡村的历史古迹、风貌风情,保护和发展地方特色行业,可以体现乡村的历史接续性、文化积淀和传承;保护好乡村美丽的山水、历史遗迹和艺术产品等旅游资源,能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山水之情、甜美乡愁,让人“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从中获取强大的精神力量,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战略;保护好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合理的规划利用,还可以构成景观,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的完美统一。

3. 完善乡村旅游六要素

影响乡村旅游的先天性因素

1.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包括农林牧渔资源、自然风光资源等。就是自然界赋予或前人留下的,可直接或间接用于满足人类需要的所有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物。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

2.

历史人文资源 历史人文资源包括民俗文化、乡村民居建筑、历史文化、宗教资源等。人类社会有史...

3.

区位交通因素 区位交通因素包括外部交通如村外主干道情况、高速入口距离、高铁站距离...

4.

社会经济环境 社会经济环境指周边城市人均收入、旅游氛围、私家车保有量、城市工作生活节奏等。

5. 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

4. 完善乡村旅游重点项目

2022年振兴农村的项目有:

1、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先导区项目

以资源集聚区和物流节点为重点,促进产业前延后伸、横向配套、上承市场、下接要素,构建紧密关联、高度依存的全产业链,培育生产、加工、流通、物流、体验、品牌、电商于一体的产业集群,打造乡村产业发展高地,建设乡村产业集群。

2、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

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线,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要素集聚和模式创新为动力,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为抓手,着力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和平台载体,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促进项目

引导各地建设特色粮、油、薯、果、菜、茶、菌、中药材、养殖、林特花卉苗木等种养基地。创新发展绿色循环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建设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完善仓储加工物流等全产业链条,加强质量管控和品牌宣传,提升优势特色产业的质量效 益水平。

4、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项目

加快国家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区)建设,落实制种大县奖励政策,提升优势制种基地建设水平,扶持创新型种业企业发展。推进重要粮食作物和畜禽水产良种联合攻关,强化植物新品种保护。

5、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

实施数字农业农村规划,整合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和数字农业创新中心,开展数字农业试点,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应用。

5. 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为实现传统乡村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与可持续性。

1、乡村产业振兴

(1)深入推进农业供给结构改革,唱响质量兴农、品牌兴农、绿色兴农的主旋律,推动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变为提质导向,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2)加快培育发展乡村产业和乡土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繁荣。

2、乡村人才振兴

(1)推动乡村教育发展,积极培养有能力,有才实的专业人才。

(2)运用政策、机制、机会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各类人才前往农村进行建设。

3、乡村文化振兴

(1)加强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弘扬社会正气,建设文明社会风气。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符合农村和农民特点的有效方式,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

4、乡村生态振兴

(1)形成绿色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减少农业投入品用量,合理运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养护农业资源。

(2)形成绿色的生活方式和人居空间,从厨房、洗手间、垃圾箱开始进行整改,贯彻落实农村人居环境治理3年行动计划,优化农民的居住环境。

5、乡村组织振兴

以成千上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为抓手,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和特点充分发挥出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共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保证乡村振兴健康稳步推进,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6. 完善乡村旅游基础服务设施

发展乡村旅游就不得不提我们的政府近些年来提出的“乡村振兴计划”,而发展乡村旅游也是“乡村振兴计划”的重要一部分。我们国家随着这些年的蓬勃发展,工业化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程度,紧跟着中国的城镇化也接近了60%。因为工业化的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定居就业,所以导致了农村空心化,缺少了青壮年劳动力的农村开始变得萧条。从长远发展战略来讲工业和农业必须要协调发展,两者缺一不可。所以这个时候从国家战略层面上来说振兴乡村是很及时和必须要去努力做的。

我是出生成长在农村现在在城市买房工作的一个农民,发自内心来讲将来我还是希望回到农村生活,一是因为对农村生活的眷恋、二是因为自己就属于那里。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就在乡村,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就要发掘出传统文化,广袤的乡村大地有青山绿水有没被污染的环境,有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有延续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乡村未来的发展方向还是要以生态农业、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宜居的方式来促进乡村旅游。因为乡村主要是以产出农产品为重要基地,所以它的发展建设注定不能像城市那样搞。对乡村来说有些地方是可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有些地方就不能。比如说乡村的 路就必须要修的非常便利,这方面我们的政府做的非常好,现在全国各地基本上做到了村村通水泥路或者沥青路,早些年“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终于得以实现。乡村原有历史人文景观就不能进行现代化改造,那样会失去它原有的意义,即使改造那也是保护性的修旧如旧。

乡村的振兴也要秉持农产品出的去人进的来的理念,让人进的来,乡村旅游就是可以发展起来。乡村怎么吸引外面的人进来消费旅游,其实去问问久居都市中的人们就有一个很简单的答案他们会说:喜欢乡村的蓝天白云、诗情画意慢节奏的田园生活、喜欢乡村的柴门鸡犬吠;喜欢乡村的绿色食品、喜欢乡村的邻里宗族人文关系;喜欢乡村的民俗传统文化。所以在乡村要做好这些事情是一个很系统很全面的事情,政府现在已经投入足够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农民要有足够信心的同时也要改变旧有的思维。

农村是一块风水宝地,每一地方都可以依据本地的地域特征和传统的人文历史来打造属于自己的地域名片。比如安徽的凤阳小岗村,因为它是中国大包干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发源地。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在这里你可以见识到现代化的生态农业;可以体验到牛耕手锄的老式传统农耕画面、也可以领略到篱笆墙茅草屋那种惬意的居住场景。凤阳花鼓向你展现古人讴歌美好生活的愿望,大包干带头人和新时期的优秀村干部沈浩向你展示小岗村人大胆探索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小岗正因为拥有这样独特乡村人文历史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使小岗通过乡村旅游发展了自己富裕的当地农民。所以说发展乡村旅游小岗村的成功也是一面可以很好借鉴的镜子,当然每个地方的乡村都有每个地方的不同,发展乡村旅游都需要当地政府和农民去积极摸索实践找出适应自己的发展模式。

最后真心希望我们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乡村都能繁荣安康、农民安居乐业!

7. 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方案的通知

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

1、发展乡村观光旅游要有较丰富的农业资源基础。农业资源是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总称。农业自然资源含农业生产可以利用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生物资源等。农业经济资源是指直接或间接对农业生产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和社会生产成果,如农业人口和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农业技术装备、交通运输、通信、文教和卫生等农也基础设施等。

2、发展观光农业要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观光农业的开发与本地旅游发展的基础密切相关。旅游发展条件良好的地区,其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大量的游客,才会有较多的机会发展观光农业。在分析区域旅游发展基础时,应着重考虑旅游资源的类型、特色、资源组合、资源分布及其提供的旅游功能,同时注意外围旅游资源的状况。

3、发展观光农业要有较明确的目标和市场定位。观光农业是按市场动作,追求回报率的,任何观光产品都应该具有市场卖点。就我国当前发展趋势来看,观光农业主要客源为对农业及农村生活不太熟悉又对之非常感兴趣的城市居民。因此,观光农业首先应当作为城市居民休闲的“后花园”,即市民利用双休日、假期进行短期、低价旅游,作为休闲娱乐、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4、发展观光农业要有明确的区位选择。区位因素与游客数量具有正相关关系。成功的观光农业园应该选择以下几种区位:一是城市化发达地带,具有充足的客源市场。二是特色农业基地,农业基础比较好,特色鲜明。三是旅游景区附近,可利用景区的客源市场, 引一部分游客。四是度假区周围,开展农业度假形式。

8. 完善乡村旅游管理制度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和农民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为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顺应广大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期待,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地理、民俗、经济水平和农民期盼,科学确定本地区整治目标任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做到干净整洁有序。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按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持续推进,不搞一刀切。确定实施易地搬迁的村庄、拟调整的空心村等可不列入整治范围。



——示范先行、有序推进。学习借鉴浙江等先行地区经验,坚持先易后难、先点后面,通过试点示范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带动整体提升。加强规划引导,合理安排整治任务和建设时序,采用适合本地实际的工作路径和技术模式,防止一哄而上和生搬硬套,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注重保护、留住乡愁。统筹兼顾农村田园风貌保护和环境整治,注重乡土味道,强化地域文化元素符号,综合提升田水路林村风貌,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少拆房,保护乡情美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村庄形态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村民主体、激发动力。尊重村民意愿,根据村民需求合理确定整治优先序和标准。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等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动员村民投身美丽家园建设,保障村民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强化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提升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

——建管并重、长效运行。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合理确定投融资模式和运行管护方式,推进投融资体制机制和建设管护机制创新,探索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机制,确保各类设施建成并长期稳定运行。

——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强化地方党委和政府责任,明确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切实加强统筹协调,加大地方投入力度,强化监督考核激励,建立上下联动、部门协作、高效有力的工作推进机制。

(三)行动目标。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 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人居环境质量较大提升,力争实现90%左右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村内道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

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等地区,在优先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基础上,实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

二、重点任务

(一)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利用、处理,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方式多样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有条件的地区要推行适合农村特点的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重点整治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二)开展厕所粪污治理。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推进厕所革命。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以及其他环境容量较小地区村庄,加快推进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同步实施厕所粪污治理。其他地区要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卫生厕所。引导农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人口规模较大村庄配套建设公共厕所。加强改厕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将厕所粪污、畜禽养殖废弃物一并处理并资源化利用。

(三)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根据农村不同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程度、污水产生规模,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积极推广低成本、低能耗、易维护、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技术,鼓励采用生态处理工艺。加强生活污水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湖长制管理。

(四)提升村容村貌。加快推进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建设,基本解决村内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等问题。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因地制宜选择路面材料。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消除私搭乱建、乱堆乱放。大力提升农村建筑风貌,突出乡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点。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力度,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提升田园风光品质。推进村庄绿化,充分利用闲置土地组织开展植树造林、湿地恢复等活动,建设绿色生态村庄。完善村庄公共照明设施。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推进卫生县城、卫生乡镇等卫生创建工作。

(五)加强村庄规划管理。全面完成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或修编,与县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农村社区建设规划等充分衔接,鼓励推行多规合一。推进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做到农房建设有规划管理、行政村有村庄整治安排、生产生活空间合理分离,优化村庄功能布局,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基本覆盖。推行政府组织领导、村委会发挥主体作用、技术单位指导的村庄规划编制机制。村庄规划的主要内容应纳入村规民约。加强乡村建设规划许可管理,建立健全违法用地和建设查处机制。

(六)完善建设和管护机 。明确地方党委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运行管理单位责任,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村庄人居环境管护长效机制。鼓励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有条件的地区推行城乡垃圾污水处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推行环境治理依效付费制度,健全服务绩效评价考核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机制。支持村级组织和农村“工匠”带头人等承接村内环境整治、村内道路、植树造林等小型涉农工程项目。组织开展专业化培训,把当地村民培养成为村内公益性基础设施运行维护的重要力量。简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审批和招投标程序,降低建设成本,确保工程质量。

三、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一)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强化党员意识、标杆意识,带领农民群众推进移风易俗、改进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运用“一事一议”民主决策机制,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公示制度,保障村民权益。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依法盘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空闲农房及宅基地等途径,多渠道筹措资金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营造清洁有序、健康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建立完善村规民约。将农村环境卫生、古树名木保护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通过群众评议等方式褒扬乡村新风,鼓励成立农村环保合作社,深化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明确农民维护公共环境责任,庭院内部、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由农户自己负责;村内公共空间整治以村民自治组织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主要由农民投工投劳解决,鼓励农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全程参与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建设、运营、管理。

(三)提高农村文明健康意识。把培育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等组织作用,鼓励群众讲卫生、树新风、除陋习,摒弃乱扔、乱吐、乱贴等不文明行为。提高群众文明卫生意识,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使优美的生活环境、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农民内在自觉要求。

四、强化政策支持

(一)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地方为主、中央补助的政府投入体系。地方各级政府要统筹整合相关渠道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合理保障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资金。中央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支持地方政府依法合规发行政府债券筹集资金,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所获土地增值收益,按相关规定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村庄整治增加耕地获得的占补平衡指标收益,通过支出预算统筹安排支持当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创新政府支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工代赈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通过发放抵押补充贷款等方式,引导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法合规提供信贷支持。鼓励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商业银行扩大贷款投放,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支持收益较好、实行市场化运作的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建设农村人居环境设施。

(三)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鼓励各类企业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 参与农村垃圾污水处理项目。引导有条件的地区将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实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互促互进。引导相关部门、社会组织、个人通过捐资捐物、结对帮扶等形式,支持农村人居环境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倡导新乡贤文化,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四)强化技术和人才支撑。组织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企业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键技术、工艺和装备研发。分类分级制定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维护技术指南,编制村容村貌提升技术导则,开展典型设计,优化技术方案。加强农村人居环境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人员技术培训,加快培养乡村规划设计、项目建设运行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人才。选派规划设计等专业技术人员驻村指导,组织开展企业与县、乡、村对接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和装备需求。

五、扎实有序推进

(一)编制实施方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在摸清底数、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抓紧编制或修订省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方案。省级实施方案要明确本地区目标任务、责任部门、资金筹措方案、农民群众参与机制、考核验收标准和办法等内容。特别是要对照本行动方案提出的目标和六大重点任务,以县(市、区、旗)为单位,从实际出发,对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作出规划。扎实开展整治行动前期准备,做好引导群众、建立机制、筹措资金等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原则上要在2018年3月底前完成实施方案编制或修订工作,并报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核。中央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的指导,并将实施方案中的工作目标、建设任务、体制机制创新等作为督导评估和安排中央投资的重要依据。

(二)开展典型示范。各地区要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等经验做法,结合本地实践深入开展试点示范,总结并提炼出一系列符合当地实际的环境整治技术、方法,以及能复制、易推广的建设和运行管护机制。中央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引导各地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建成一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市、区、旗)、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市、区、旗),加强经验总结交流,推动整体提升。

(三)稳步推进整治任务。根据典型示范地区整治进展情况,集中推广成熟做法、技术路线和建管模式。中央有关部门要适时开展检查、评估和督导,确保整治工作健康有序推进。在方法技术可行、体制机制完善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区可根据财力和工作实际,扩展治理领域,加快整治进度,提升治理水平。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中央部署、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中央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方案要求,出台配套支持政策,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省级党委和政府对本地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负总责,要明确牵头责任部门、实施主体,提供组织和政策保障,做好监督考核。要强化县级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做好项目落地、资金使用、推进实施等工作,对实施效果负责。市地级党委和政府要做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乡镇党委和政府要做好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各地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相关项目时,要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考虑、同步推进。

(二)加强考核验收督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以本地区实施方案为依据,制定考核验收标准和 法,以县为单位进行检查验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纳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作为相关市县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住房城乡建设部要会同有关部门,根据省级实施方案及明确的目标任务,定期组织督导评估,评估结果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告,通报省级政府,并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将农村人居环境作为中央环保督察的重要内容。强化激励机制,评估督察结果要与中央支持政策直接挂钩。

(三)健全治理标准和法治保障。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技术、施工建设、运行维护等标准规范。各地区要区分排水方式、排放去向等,分类制定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排放标准。研究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立法工作,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基本要求、政府责任和村民义务。鼓励各地区结合实际,制定农村垃圾治理条例、乡村清洁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四)营造良好氛围。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增强农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广泛宣传推广各地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1] [2]

内容解读

2017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十九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3] 。会议审核通过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

会议指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动员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要注意因地制宜,保护、保留乡村风貌。[4]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1]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 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东部地区、中西部城市近郊区等有基础、有条件的地区,人居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全覆盖,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厕所粪污基本得到处理或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明显提高,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管护长效机制初步建立。

中西部有较好基础、基本具备条件的地区,人居环境质量较大提升,力争实现90%左右的村庄生活垃圾得到治理,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5%左右,生活污水乱排乱放得到管控,村内道路通行条件明显改善。

地处偏远、经济欠发达等地区,在优先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条件基础上,实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

9. 完善乡村旅游产业链

乡村文明复兴路径

四大路径

(一)以农业为基础,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是乡村发展的根本,要找准产业,重点要基于更高效、更生态、更智慧的农业;其次应注重高附加值的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延伸农业产业链;同时,针对有工矿、商贸、旅游基础的乡村,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与新工业、互联网、 游、养老等深度融合,建设现代农业公园等新业态。

案例分享:广西凌云——三产融合,共建共享

通过构建凌云“泗水缤汾”田园综合体生产、产业、经营、生态、服务、运行、乡村治理7大体系,以产业培育为核心,以市场运营和技术服务为关键,做好生产、生态、乡村治理等配套,实现凌云县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推动下甲镇、伶站乡1448户贫困户7053人脱贫摘帽和片区乡村振兴。

博道案例:《广西凌云泗水缤纷田园综合体总体规划》

(二)注重乡村乡土性,保留原始风貌,复兴乡土文化,坚持村要像村。

在乡村建造中,需要在保护传统村落文化、保存原始风貌和生态肌理、保留乡村社会价值体系和集体情感记忆的基础上,深入发掘乡村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基因,并运用现代手段,打造乡土的、健康的、休闲的、历史的乡村,使乡村成为守望乡愁的重要场所。

案例分享:桐庐荻浦村—古为今用,土为洋用

作为千年古村,荻浦村在发展中保留了40幢古民居和古迹,传承了古造纸文化、古戏曲文化、孝义文化等传统文化。2010年起,村内出资将“始建于宋,重构于元”的古戏台保庆堂改造为村文化礼堂,用“活态”保护的方式对文保单位进行保护与利用。除此之外,对于其他历史建筑,采用编号的方式进行有序保护;对于闲置村舍,引用“土为洋用”的改造和经营理念,将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农耕文明嫁接,雅俗共赏,洋溢着时尚的乡土气息。

(三)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激活乡村力量,培养新乡贤。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大农村基层干部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和村集体、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搭建新乡贤与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的平台,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乡村振兴不是简单地给予式的帮助,要把乡村人的利益考虑好,多培养乡村能人,多给予政策支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热情;要把“老乡”的思维方式摸透弄清楚,遵循他们的思路去引导,自下而上,上下联动,从而激活乡村自身的造血能力。

案例分享:陕西袁家村—书记带头,全民创业

袁家村在两代村书记的带领下,经历了“从农到工,又从工到游”的转型,实现了从“烂杆村”到“标杆村”的蜕变。在新书记郭占武引领下,实施旅游兴村战略,十年磨一剑,走出了一条独有的从“吃→住→产”的乡村振兴之路。同时,在村党支部、村委会领导下,组织搭建了农民创业平台、成立了农民学校、建立了农副产品合作社,为每一个村民提供了平等参与乡村经营的机会,充分激活村民积极性。村委还制定了乡规民约,要求每家商户诚信经营,保持淳朴的乡风民情,进一步保障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乡村建设,树立乡村经营理念。

实现乡村振兴,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依靠农民自己勤奋劳动,更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各种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和重要资源。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和技术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注重做好“三个相结合”,一是与农村综合改革和扶贫相结合,二是与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和加强农业农村环境整治相结合,三是与乡村经营管理相结合,吸引和集聚土地、资本、科技、人才、信息等现代要素,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形成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力

案例分享:杭州富阳文村—规划引领,整体改造

富阳文村拥有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江南民居40多幢,但随着城市建设风气进入文村,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面临着被拆的危险。在浙江省建设厅的支持下,规划团队历时3年完成了对文村的保护性改建。改建后的民居为文村带来新的面貌,使文村成为美丽村庄建设热点,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来到文村,还吸引了农业互联网公司和民宿产业发展公司进驻,发展生态农业和民宿产业,带动文村一产、二产、三产的联动发展,为文村的农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

Hash:a954a5beafc5b438f3691db6a107d2eafa7ffc10

声明:此文由 谢绝崇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