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继续传承下去吗?

导读:你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继续传承下去吗? 非遗项目有多少?非遗技艺目前传承到底有多困难?

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去做的事,否则谈何继承非文化遗产?不仅要继续传承,而且要发扬光大!

当然能传承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且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还包括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神话,礼仪,习惯等等。

比如“端午节”于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经国务院批准,由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现在实现国家 + 省 + 市 + 县共4级保护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先后批准分别于2006年(518项)、2008年(510项)和2011年(191项)、2014年(153项)命名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各省,市,县级人民政府也相继批准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并且实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选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代表性的传承人物,从政策,资金,荣誉等多方面,对被列入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和维系国家统一的基础。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项目有多少?非遗技艺目前传承到底有多困难?

谢邀,其实我是个文学类自媒体小编,最近莫名其妙的回答非遗问题,不过正巧我曾经应某机构邀请,做过专题研究,那么我有几点浅薄认识,同提主分享。

首先第一个问题,中国目前究竟有各级别非遗项目多少?这个数字我确实知道的不确切。我国于2011年颁布“非遗法”,确立“非遗日”,都体现了国家对非遗工作的重视,对非遗项目的大力保护。目前,我国非遗项目经四批,已深入到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几个大项,众多小项,可谓成果显著。

然而,在这个数字的背后,也隐藏着众多尴尬,很多非遗项目传承困难,甚至面临失传。下面,我就浅谈一下,我所知的非遗项目传承困难的原因。

第一、时代是市场法则,有些非遗项目易被淘汰。非遗项目本身是源于生活的。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非遗项目传承人和管理机构不够重视这个课题,没有针对非遗项目进行深入地适应性研究,导致非遗项目虽然源于生活,最后却没做到贴近生活,导致被人们淡忘,被时代淘汰。

第二、传承人梯队断裂,非遗项目得不到良性继承。有专家表示,目前,我国非遗可分为三种状态。一种是因不可抗拒因素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可以作为历史记录进入博物馆;一种是仍具有较强生命力、传承得较好的,如紫砂、刺绣等;第三种则是现在活得不好,但可以通过开发重新进入现代生活的。

我们说的就是第三种的传承问题。很多非遗项目的传承人都是传统匠人,其固有的老旧理念是制约非遗传承的因素。还有的非遗传承人,两代之间年龄跨度过大,思想差异就变得很大。要知道,非遗的传承不单单是手艺的传承,更需要传承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性格。其实以上说的这些都是有传承人的情况下发生的,更令人难过的是没有传承人的问题。其实,没有传承人归根结底就那么几个原因:兴趣、收入、关注度。

第三、没有良性管理,没有深挖市场价值,陷入不良循环,非遗项目,需要地方管理 机构的良性引导,主动探索,而不是单纯的上传下达。

许多非遗项目,就那么几个传承人,传承人之间互不来往,视为敌人,项目快要死了,也无法迈出探索的步伐。归根结底,还是没有良性的管理,需要管理机构引导传承人自发组成研究机构,主动探索技艺,深挖市场,才是非遗项目传承的正确打开方式。而不是陷入远离生活、被人淡忘、淘汰、无人继承的恶性循环。

这里就不再展开了,直接说吧。另一个问题就是非遗项目只停留在作坊状态,没有企业化,没有得到资金、人才、平台的良好资源。这还属于管理问题,非遗项目应该接受先进的、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式,结合开发、生产、检验、宣传、销售等方式,将非遗项目高度产品化,也是非遗项目的出路。

而以这样的方式传承非遗,招商引资就是我们所要面临的又一课题。

好了就说到这里吧,希望对提主有用。

这是我们的非遗产品

现在的非遗项目数不清 但是如何才能让非遗散发出应有的价值?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捞刀河的刀 欢迎了解

Hash:258d6d2fa7ab29e85494514d5cb7f2818fe56583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