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是哪里的景点 观沧海什么地方

导读:观沧海是哪里的景点 观沧海什么地方 1. 观沧海什么地方 2. 观沧海好在哪里 3. 观沧海是哪儿 4. 观沧海是哪个地方 5. 观沧海是在哪儿 6. 观沧海什么地方写的 7. 观沧海选自哪里 8. 观沧海的地点 9. 观沧海是哪里的

1. 观沧海什么地方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 观沧海好在哪里

星汉灿烂储妃由邵芸出演。

邵芸,1994年3月3日出生,中国内地影视女演员,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邵芸自四岁起就开始参演电视剧,代表作品有绝代双骄、万能图书馆、荼蘼杀机、大脚马皇后、亲兄热弟等。

7月5日,她出演的的古装传奇剧《星汉灿烂》播出;7月27日,出演的古装家族群像剧《月升沧海》播出。

3. 观沧海是哪儿

沧海不是地域名,因此不属于某一个省份。

沧海有两个意思:

1、指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

如宋苏轼 《清都谢道士真赞》:“一江春水东流,滔滔直入沧海。”

译文: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浩浩荡荡直流入大海。

2、指我国古代对东海的别称。

如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

译文: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东海的奇景。

扩展资料:

“沧海”一词在成语中出现的频率颇高,如“沧海一粟”、“沧海桑田”等。

1、沧海一粟:指大海中的一粒小米。比喻非常渺小。

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译文:(我们)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颗粟米那样渺小。

2、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出处:晋·葛洪《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译文:麻姑说:自从她当仙女以来,已经见到东海有三次变为桑田了。

4. 观沧海是哪个地方

古代名人曹操留下诗篇《观沧海》的地方,具体在哪里,学术界原有三种观点,一是河北昌黎,二是山东无棣,三是辽宁兴城。頭條萊垍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秦皇岛孟姜女庙附近的孟姜女坟出土一批文物,证明昌黎县城北的碣石山就是当年曹操所登临的碣石山。

公元207年,即东汉建安十二年,曹操领兵东征乌恒凯旋,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而由辽西走廊返回,途经碣石,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伟志和宽广的胸襟。这就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出处。

5. 观沧海是在哪儿

曹操的观沧海 观的是渤海。观沧海》这首诗是三国时期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6. 观沧海什么地方写的

魏武帝曹操《观沧海》开篇第一句,提到作者观沧海的地点,即东临碣石。

碣,本义为齐胸高的石块;引申义为刻石中的一类形制。《后汉书·窦宪传》注:“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汉代以前的刻石没有 定形制,大抵刻于山崖的平整面或独立的自然石块上,后人将刻有文字的独立天然石块称作“碣”。那么曹操观沧海时,是站在一块临海的圆石上还是站在一个名叫碣石的山顶上,让人模棱两可。

俗语:站得高,看得远。单单站在沧海边上的一块圆石,放眼望去,也只是一片海面和海面洪波巨澜、汹涌起伏,看不到竦峙的山岛以及岛上繁茂树木、丰美百草。因此,碣石,是一个地点,碣石山;而不是一块叫“碣”的石头,碣石门。碣石门是由屹立在近海里的石柱,即海蚀柱形成的。

碣石,具体在哪,有诸多说法。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境,北戴河以西;一说在在今辽宁省绥中县西南的海滨,西距山海关约三十里。碣石的确定位置,对《观沧海》的物境和情境都十分重要,还会影响到意境。毕竟今天的昌黎县与绥中县直线距离有近150公里。换句话说,换算成东汉时的里,汉代的一里相当于今天的415.8米,那可是近400里。

要定位碣石山的确切位置,还是要从史书找依据。《三国志·魏书》中有四处记载曹操北征乌桓这事,即《武帝纪》、《田畴传》、《郭嘉传》及《乌丸传》。从这四处对曹操北征事件所记载的地名,梳理曹操去讨伐乌桓行军路线:邺县(今河北临漳县西南邺镇)→易县(今河北雄县西北十五里古贤村)→无终(今天津市蓟州区)→徐无山(今河北遵化市东)→卢龙塞(今河北迁西县北喜峰口一带)→平冈(今辽宁凌源市西南)→白狼山(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南六十里大阳山)→柳城(今辽宁朝阳县西南十二台营子)。

然而《三国志》未对曹操的回师线路详细记载。但31年后,即(魏)景初二年(238年),司马懿征辽东时在《晋书·宣帝纪》有一条行军路线,即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孤竹(今河北卢龙县南)→碣石→辽水(今辽宁境内浑河)。司马懿征辽东的行军路线可佐证曹操得胜归来的回程:柳城→卢龙塞→易水(有三条,都在易县内:一为古武水;一为古濡水,又名沙河;一为雹河,今瀑河)→易县→邺。

从曹操北伐乌桓的行军、回师路线以及司马懿征辽东行程,可知曹操东临碣石应在孤竹城驻军期间,时间应农历九月末或十月初。因此,碣石应为碣石山,处在孤竹城东面,位置也与史实相合。由此,曹操登临观海的确切地点是碣石山。碣石山,在河北省东北部昌黎县城北,东距渤海仅15千米。

文章图片3

碣石山与渤海边相距15公里,不借助仪器设备,仅凭人的肉眼是看不到海,也看不见海面的洪波涌起的壮观,更看不到山岛上的草木茂美。以今人的视角看古人的视野,偏差在所难免。更何况以现代城市中的能见度去推断一千八百年前的古人眼界,那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正如诗词鉴赏所说:“诗要用形象思维去看待,不能如散文那样直白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因而,站在碣石山顶,远望凸于海中的北戴河半岛,也会给人以“山岛竦峙”的景象。

另有明末清初沿革地理学家和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提及:碣石山“县西北二十里。山势穹窿,顶有巨石特出,因名。”其主峰仙台顶(俗称娘娘顶) 峭拔挺俊,海拔695米,东临大海,自古被择为北方沿海地区重要的地理坐标,为古今观海胜地。历史资料记载,登碣石山观沧海,不单是魏武帝曹操一人,前有秦皇嬴政、汉武刘彻,后有北魏文成帝拓跋濬、北齐文宣帝高洋以及唐宗李世民等,他们都可能曾登临过。

7. 观沧海选自哪里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出自东汉曹操的《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8. 观沧海的地点

  曹操的观沧海中的沧海是指东海。

  沧海,指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亦指我国古代对东海的别称。

  历来对东海的解释有三:

  1. 大海。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观德》:“故受命而海内顺之,犹众星之共北辰,流之宗沧海也。” 宋 苏轼 《清都谢道士真赞》:“一江春水东流,滔滔直入沧海。” 明 林鸿《金鸡岩僧室》诗:“夜来沧海寒,梦遶波上月。” 瞿秋白《赤都心史》九:“皓月落沧海,碎影摇万里。”

  2. 我国古代对东海的别称。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初学记》卷六引晋张华《博物志》:“ 东海之别有渤澥,故东海共称渤海,又通谓之沧海。”参见“东海”。

  3. 神话中的海岛名

  《海内十洲记·沧海岛》:“沧海岛在北海中。地方三千里,去岸二十一万里,海四面绕岛,各广二千里,水皆苍色仙人谓之沧海也。”

9. 观沧海是哪里的

指的是如今的河北省秦皇岛昌黎碣石山。

Hash:62c767cb8d11d49273011a62258f292d40604a0a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