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旅游业统计 2018年旅游业数据分析

导读:2016年旅游业统计 2018年旅游业数据分析 1. 2018年旅游业数据分析 2. 旅游业发展数据 3. 旅游业经济数据 4. 2018年旅游业数据分析报告 5. 2018年我国旅游业数据 6. 2018年旅游业数据分析表 7. 2018年旅游业数据分析成都市 8. 2019年旅游业数据分析

1. 2018年旅游业数据分析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19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60.06亿人次,同比增长8.4%,入境旅游人数14531万人次,增长2.9%,出境旅游人数15463万人次,增长3.3%。全年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1%。

2. 旅游业发展数据

从2015-2019年,中国旅游人数不断上升。旅游人次从2015年的39.9亿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60.1亿人次,5年间复合增长率达到8.5%,旅游总收入从2015年的3.4万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5.7亿元。2020年,中国旅游行业受到影响,旅游人数下降到28.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下降至2.2万亿元,同比下降61.1%。

3. 旅游业经济数据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旅游业逐步恢复,旅游企业生产经营向好,旅游业投资保持恢复势头。

(1)旅游企业预期继续改善。

旅游业有望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但是,国内疫情防控压力犹存,接触性、聚集性旅游消费恢复相对滞后,旅游业恢复不平衡、基础不牢固问题仍较明显。

(2)旅游新业态加速演进。

线上化、数字化加速向更多旅游业场景延伸。旅游大数据平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云旅游平台、线上数字化体验、沉浸式旅游场景等加速发展。

(3)“七普”数据释放积极因素。

我国有14亿人口,有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人口流动集聚的趋势更加明显,人口数量红利在向人口质量红利转换,作为世界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4)“一老一小”成为市场热点。

我国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双双上升。在生育政策潜力充分释放的同时,老龄化已成为我国的长期基本国情。研学旅行、亲子旅游、老年旅游、康养旅居等具有广阔市场前景。

(5)幸福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品质化、便利化、定制化需求不断提升,旅游与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

(6)碳中和催生绿色旅游发展。

实现“双碳”目标带来旅游产业的结构调整和发展转型,将促进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等发展。

4. 2018年旅游业数据分析报告

一、2018年西安旅游人数及收入

旅游业一直是西安的支柱产业,丰富的旅游资源也一直是西安引以为傲的优势,2018年,西安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4738.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7%;旅游业总收入2554.81亿元,增长56.4%。

二、西安市乡村旅游发展

西安乡村旅游自上世纪90年代兴起以来,由最初的自发式、农家乐、低层次发展的初级阶段,进入到有规划、大投入、规模化的发展阶段,目前正在向品牌化、品质化、差异化的升级阶段迈进。

西安共有九个区四个县,其中涉及乡村旅游业发展的有六个区四个县,发展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五个市县,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西安就有四个,西安周边农村大多数乡镇都有乡村旅游项目,旅游业带来的收入已经超过了2.4亿元,成为这些乡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带动了西安经济的发展,为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效益

5. 2018年我国旅游业数据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旅游业务要有三部分构成:旅游业、交通客 业和以饭店为代表的住宿业。这三部分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国内旅游市场稳步增长

根据中国文旅部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9年,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平稳增长;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首次突破50亿人次,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突破60亿人次,达到60.06亿人次,较2018年同比增长8.43%。

2010-2019年,我国旅游业总规模实现稳步增长,旅游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2010年旅游总收入为1.57万亿元,2019年国内旅游总收入为6.65万亿元,创历史新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7.36%,较2018年同比增长11.06%。

中国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稳中有升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贡献作用,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大小则是社会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观察的重要指标。2019年,中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11.05%,达到2014年以来的历史新高。从2014年的10.39%到2019年的11.05%,中国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稳中有升。

中国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稳中有升,一方面反映出中国旅游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并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旅游业为内需拉动经济提供动力。

国庆假期期间国内旅游市场

根据中国文旅部发布的国庆节假期八天的旅游市场数据,2013-2019年,国庆假期期间国内旅游收入逐年增长,但增速整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2019年旅游收入突破6000亿元,达到6497.1亿元,同比增长8.45%。2020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

从各地国庆假期接待游客数量来看,2020年,河南省接待游客数位列全国第一,全省共接待游客7234.98万人次,与2019年同期增长了9.09%;江西接待游客6809.75万人,全国游客数量排名第二;山西接待游客5246.89万人次,全国排名第三。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疫情受损最严重的湖北旅游业恢复较快,2020年10月1日至8日,全省共接待游客5228.5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8.29亿元,分别恢复到去年国庆假期的82.74%和72.26%。

从各省旅游收入来看,2020年国庆假期期间,江苏、江西及贵州三省旅游收入排名全国前三,分别实现旅游收入512.55亿元、398.81亿元以及367.21亿元。

中国旅游行业趋势分析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预计2020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将负增长15.5%,全年同比减少9.3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负增长20.6%,全年旅游收入减少1.18万亿元。到2020年底,预计全国游客人数下降至50.74亿人次,全国旅游收入降至4.55万亿元。

但未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消费主体和消费观念观念的改变,旅游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可观。因此前瞻预测,至2025年,国内旅游人数将突破83亿元。

6. 2018年旅游业数据分析表

十三五”开局之年,我国旅游业发展任务众多,笔者认为其中的重点任务集中在5个方面,具体包括:

一、完善旅游市场开拓手段,推动有质量的旅游总量扩张

完善旅游市场开拓,应围绕高质量国际入境市场,国际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建设进行,包括改善服务环境、加强品牌建设、突出目的地形象推广;围绕国内高质量旅游体验,形成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诚信体系建设、旅游消费能力提升计划等多层次发展规划;围绕低收入人群的旅游权利,制定国民福利旅游计划;针对中小学生等特殊群体实施夏令营制度,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同时,对中小学生参加夏令营的费用在家庭成员的所得税中进行抵扣,对家庭经济困难 的学生参加夏令营进行部分或全额资助。

二、继续优化旅游业自身结构,积极优化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旅游业自身结构的优化重在推动所有制结构优化,打破旅游业集团化、连锁化发展的制度与政策壁垒,进一步简政放权;积极通过鼓励创业创新,重点在围绕乡村建设、缓解贫困等方面形成更多的创业创新企业,推动旅游业在城乡结构平衡中的突出作用。

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与社会结构中地位的优化,主要在于构建科学客观的旅游统计体系(包括总量统计、投资统计以及增加值统计等),利于摸清家底,有效决策;全面梳理并强化旅游业发展在社会和谐、国际关系、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打造旅游外交工程、旅游和谐工程、旅游文化交流工程等;从产业结构分类深化的角度,引导旅游与幸福感、旅游与增进新知、旅游与社会病治理等方面的创新创业和产品供给升级。

三、大力推进旅游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旅游业与信息化融合的重点在于与相关部门合作,推动围绕互联网技术等方面的旅游创业创新;推动形成中国旅游大数据研究中心体系,在全国重点企业、重点旅游科研院所已有建设基础上,在全国布局若干个旅游大数据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旅游大数据研究中心;围绕大数据时代对旅游业发展的新影响,梳理国家旅游局现有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市场监管措施,对原有制度和政策进行评估,以适应“十三五”乃至更长远时期的技术与市场发展需要;加强跨境旅游电子商务业务发展的政策引导与支持,包括境外购买境内旅游相关产品,和境内购买境外旅游相关产品的跨境旅游贸易,探索建立旅游电子商务园;立足大数据,对旅游者的体验评价、关注焦点等进行实时跟踪、阶段分析,建立旅游目的地在线声誉评价机制;立足大数据建立旅游流量的监测和预警制度。

四、扩大旅游业开放,加快边境旅游发展

扩大旅游业开放,加快边境旅游发展的重点应围绕“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围绕战略能力重构式和战略能力渐进式这两种不同的对外旅游投资模式,建立中国对外旅游投资服务体系,完善吸引旅游外资的清单和评估引导机制;在边境地区建立旅游经济特区体系,在内地评估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借鉴自贸区经验,探索建立若干个国家级的旅游服务贸易特区;加快面向国内民众的免税店体系建设;以中国出境市场规模扩张为基础,改善旅游人才培养体系,储备更多高层国际性旅游管理人才,加强国际旅游市场的中国治理,建立新型国际性旅游组织,提高在现有国际性旅游组织中的主导权,构建与中国国际旅游市场地位相适应的国际旅游发展协调与管制能力体系。

应会同国家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尽快建立出境旅行统计框架,力求全面、科学地掌握我国出境旅行的流向、消费、诉求、评价等相关信息,这既是准确了解我国出境旅行消费状况的需要,也是国家有关部门就出境旅行者获得更好的目的地服务与有关目的地国家(地区)有效协商的基础。

五、积极推进旅游资源差别化管理

应加强旅游资源差别化管理,平衡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出口和资源型旅游产品的进口,促进可持续发展。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角度,评估中国境内现有资源的旅游接待能力;从全球资源配置的角度,评估出境旅游市场发展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质量提升和中国国内旅游需求能力满足的积极作用。

在现行旅游资源管理体制基础上,探索建立国家休闲区,平衡资源保护和休闲利用之 的关系;向社会公众开放更多的国家公园游憩空间,建立包括国家公园、历史纪念地等多种形态在内的全新国家公园管理模式,完善国家公园体制,突出国家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国家公园的管辖权限;适应高速交通体系发展、自驾车出行潮流的兴起以及我国众多的线性旅游资源,研究建立国家风景廊道体系。

7. 2018年旅游业数据分析成都市

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因素一. 从宏观环境分析:

1. 人口环境: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对于出境游是最好不过的。可能有人会认为外汇会创低,但这不是主要。最重要的是让国人外出认识世界,愉悦身心,对比自己,更好发展自己!

8. 2019年旅游业数据分析

从业人员41.23万人

2019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达60.06亿人次,同比增长8.4%;入境旅游人数14531万人次,增长2.9%;出境旅游人数15463万人次,增长3.3%。全年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同比增长11.1%。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公布2019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国共有A级旅游景区12402个,接待总人数64.75亿人次,比上年增长7.5%;实现旅游收入5065.72亿元,增长7.6%。

公报指出,截至去年底,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96个,图书总藏量11.18亿册,增长7.3%;全年各地公共图书馆总流通人次9.01亿,共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19.57万次。

公报显示,2019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7795个,比上年末增加672个,从业人员41.23万人。全年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296.8万场,国内观众12.3亿人次,演出收入127.77亿元。

Hash:a12cf7ead0ba9cc08c5df2f16bc1914d438e94c9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