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弘墓景点 虞弘墓志原文

导读:虞弘墓景点 虞弘墓志原文 1. 虞弘墓志原文 2. 虞恭公墓志 3. 虞弘墓石椁画面详解 4. 虞弘墓石椁图片 5. 虞弘墓发掘报告 6. 解读虞弘墓

1. 虞弘墓志原文

一、魏晋隋唐的政治制度

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三联版《陈寅恪集》,三联书店,2001年

2.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华版《唐长孺文集》,中华书局,2011年

3.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4.胡宝国、阎步克《关于“南朝化”问题的讨论》

5.李治安《两个南北朝与中古以来的历史发展线索》,《文史哲》2009年第6期

二、魏晋国家的意义

1.陈寅恪《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收入氏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版《陈寅恪集》,三联书店,2001

2.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第一编《贵族制社会的形成》,中译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3.唐长孺《九品中正制制度试释》,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中华版《唐长孺文集》,2011

4.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第二编第二章《魏晋的九品官人法》,中译本中华书局,2008

5.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第五章《官品的创制》、第六章《中正品与勋位》,中华书局,2002

6.徐冲《“禅让”与“起元”:魏晋南北朝的王朝更替与国史书写》,《历史研究》2010年第3期

三、五胡时代的民族与国家

1.唐长孺《晋代北境各族“变乱”的性质及五胡政权在中国的统治》、《魏晋杂胡考》,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中华版《唐长孺文集》,2011

2.谷川道雄《增补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中译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马长寿《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罗新《枋头、滠头两集团的凝成与前秦、后秦的建立》,《原学》6,1998

5.罗新《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题》,《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3期

6.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四、东晋的过渡

1.谭其骧《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收入氏著《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

2.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收入氏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版《陈寅恪集》,三联书店,2001

3.川胜义雄《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第二编第四章《东晋贵族制的确立过程》,中译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4.唐长孺《王敦之乱与所谓刻碎之政》,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版《唐长孺文集》,2011

5.陈.陈苏镇《司马越与永嘉之乱》,《北京大学学报》1989-1

五、南朝的政治与社会

1.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

2.陈寅恪《魏书司马叡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收入氏著《金明馆丛稿初编》,三联版《陈寅恪集》,三联书店,2001

3.周一良《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南齐书·丘灵鞠传〉试释兼论南朝文武官位及清浊》、《论梁武帝及其时代》,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大出版社,1997

4.田余庆《北府兵始末》,收入氏著《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新版,2004

5.祝总斌《试论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制度》,收入氏著《材不材斋史学丛稿》,中华书局,2009

6.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第六章《中正品与勋位》、第七章《北魏对萧梁的官阶制反馈》,中华书局,2002

7.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研究》,中译本中华书局,2008

8.岡部毅史《梁简文帝立太子前夜》,《史学雑誌》118-1,2009

六、北魏平城时代

1.周一良《领民酋长与 州都督》,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姚薇元《北朝胡姓考》(修订本),中华书局,2007

3.田余庆《拓跋史探》,三联书店,2003

4.李凭《北魏平城时代》,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

5.罗新《中古北族名号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6.张庆捷《民族汇聚与文明互动:北朝社会的考古学观察》,商务印书馆,2010

7.康乐《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稻禾出版社,1995

8.佐川英治《游牧与农耕之间——北魏平城鹿苑的机能及其变迁》,《岡山大纪要》47,2007

9.松下宪一《北魏胡族体制论》,北海道大学出版社,2007

七、北魏洛阳时代

1.田余庆《北魏后宫子贵母死之制的形成和演变》,收入氏著《拓跋史探》,三联书店,2003

2.李凭《北魏平城时代》,社科文献出版社,1999

3.阎步克《北魏对萧梁的官阶制反馈》,收入氏著《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

4.罗新《北魏直勤考》,收入氏著《中古北族名号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罗新《十六国北朝的五德历运问题》,《中国史研究》2004-3

6.罗新《陈留公主》,收入氏著《杀人石猜想》,中华书局,2010

7.何德章《论北魏孝文帝迁都事件》,《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5,1997

8.张金龙《北魏洛阳里坊制度探微》,收入氏著《北魏政治与制度论稿》,甘肃教育出版社,2003

9.逯耀东《从平城到洛阳:拓跋魏文化转变的历程》,中华书局,2006

10.康乐《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稻禾出版社,1995

八、河阴与侯景

1.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

2.周一良《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北魏镇戍制度考及续考》,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陈爽《世家大族与北朝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4.陈爽《河阴之变考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4,2007

5.罗新《另一个敕勒川》,收入氏著《杀人石猜想》,中华书局,2010

6.何德章《北魏末帝位异动与东西魏的政治走向》,《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18,2001

7.王铭《“正统”与“政统”:拓跋魏“太祖”庙号改易及其历史书写》,《中华文史论丛》2011-2

8.刘淑芬《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会救济的个案研究》,《新史学》5-4,1994

9.谷川道雄《北魏末期的内乱与城民》,收入氏著《增补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中译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佐川英治《東魏北齊革命と『魏書』の編纂》,《東洋史研究》64-1,2005

九、北齐北周的对立与统一

1.万绳楠整理《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黄山书社,1987

2.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三联书店《陈寅恪集》版,2001

3.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

4.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第二篇《北魏东魏北齐之核心集团与核心区》、第四篇《北朝东西政权之河东争夺战》、第五篇《西魏府兵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5.王仲荦《北周六典》,中华书店,1979

6.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第九章《西魏北周军号散官双授考》、第十章《东西官阶互动与南北清浊异同》,中华书局,2002

7.谷川道雄《增补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第三编《北朝后期的新旧贵族制之争》、补编《府兵制国家论》,中译本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4

8.佐川英治《東魏北齊革命と『魏書』の編纂》,《東洋史研究》64-1,2005

十、四至六世纪的东亚世界

1.周伟洲《敕勒与柔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2.周伟洲《吐谷浑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

3.唐长孺《南北朝时期西域与南朝的陆道交通》,收入氏著《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

4.荣新江《阚氏高昌王国与柔然、西域的关系》,《历史研究》2007-2

5.薛宗正《突厥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6.罗新《可汗号之性质》、《论拓跋鲜卑之得名》、《虞弘墓志所见的柔然官制》、《从可汗号到皇帝尊号》、《高句丽兄系官职的内亚渊源》,均收入氏著《中古北族名号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韩昇《东亚世界形成史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8.江上波夫《骑马民族国家》,张承志译,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9.西嶋定生《中国古代国家と東アジア世界》,东京大学出版会,1983

2. 虞恭公墓志

楷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始于汉末,盛行于魏晋,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小楷,是一种官名,也被称为楷书手,掌缮写之事,在同一机构中并置,因具体分工而有所不同。

一、楷书是什么时期发展起来的

楷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其发展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萌芽期

秦汉时期为楷书的萌芽期,这时期的楷书刚刚有了雏形。

2、发展期

楷书发展期是在魏、晋、南北朝这个阶段。魏碑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

3、繁荣期

隋、唐、五代为楷书的繁荣期。唐代的唐楷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集魏晋南北朝楷法为一体,形成了字体严肃端庄、笔划平稳凝重、结构严谨、法度森严的风貌。

4、守成期

宋元时期是楷书的延伸阶段,这个时期的楷书比较有美感。书法家们开始追求作品的美感,有的清秀俊朗,有的雍容典雅。

二、楷书的分类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按字体的大小,一般1-3厘米的为小楷(小字),5厘米以上的为大楷(大字),两者之间的为中楷。

1、小楷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一般而言,小字运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下笔时则不必用逆锋,宜用尖锋,收笔时宜用顿笔或提笔,整篇字,要笔笔不同,而又协调一致,一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却又一直在一条线上。经典的小楷代表作有钟繇《宣示表》《荐季直表》、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等。

2、一般情况下,大楷是指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较此更大的真书大字被称为“榜书”、“擘窠书”。大字下笔时用逆锋(藏锋),收笔时用回锋,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做到点画准确精到,结构疏密得当,掌握好大楷的点画、结构、布白。

3、中楷是介于大楷和小楷之间的字体,笔画相对比较挺拔。在古代的碑刻中,最常见的就是中楷,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铭》《虞恭公墓志》《姚恭公墓志》《遗教经》等。

3. 虞弘墓石椁画面详解

山西博物院位于太原市汾河西畔滨河西路北段,前身为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是现代化综合性 博物馆。

镇馆之宝:鸟尊。高39,长30.5厘米。出土于山西省曲沃县和翼城县交界处的天马。古代祭祀礼器中有所谓的“六尊六彝”,“鸟尊”即为其一。尊作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头微昂,圆睛凝视,高冠直立。造型写实生动,构思奇特巧妙,装饰精致豪华,是一件罕见的艺术珍品

镇馆之宝:汉胡傅酒樽。1962年右玉县大川村出土。通体鎏金加彩绘,技法十分罕见。器身彩绘虎、象、鹿、马等动物图案,形象生动。口沿刻铭文“勮(jù)阳阴城胡傅铜酒樽,重百廿斤,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

镇馆之宝:兽形觥。1976年灵石县旌介村出土。商代盛酒器。整体造型别致,采用三层花纹,纹饰精细繁缛,显示出殷商铜器神秘狞厉的时代风格。既具有商代晚期的特征,又有北方青铜文化的因素。它不但是一件实用器,也是一件艺术品。

镇馆之宝:庙底沟彩陶罐。山西省垣曲县下马村出土。烧造于新石器时代,彩陶罐高45厘米,口径35厘米,腹径43厘米,底15.6厘米。泥质红陶,器表磨光。侈口,圆唇,短颈,宽肩,上腹突出,下腹内收,小平底,上腹部以黑彩绘以弧线和圆点等组成的花卉图案。体型硕大,器形完整无缺。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遗物。

镇馆之宝:彩绘雁鱼铜灯。1986年襄汾县吴兴庄出土。汉代的金属器,鸿雁伫立,回首衔鱼,雁颈与灯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与雁颈、腹腔中空相通。圆形灯盘附柄,可自由转动,盘下圈足与雁背直口套合。

镇馆之宝:北魏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1965年出土于大同石家寨,北魏太和八年文物。前后彩绘历代高士、贤妇等宣教故事。残存5块,馆内存3块。画中人物神情俊朗,衣带飘逸,具有顾恺之画风,填补了北魏前期绘画实物的空缺。在工艺、绘画和书法上都有极高的价值。为国宝级珍品。

镇馆之宝:战国铜牺立人擎盘。1965年长治市分水岭出土。战国时期的金属器,盘为圆形,侈口,平底,下接支柱,可以灵活转动,盘底以镂空蟠虺纹装饰。“牺”是古代祭祀所用牲畜的称谓。该器的功能尚待进一步研究。

镇馆之宝:虞弘墓石椁。1999年在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王郭村一处隋代古墓出土,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誉为山西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该石椁雕造精美,是反映北朝和隋代中西文化交流的物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研究价值。

4. 虞弘墓石椁图片

山西博物馆主展馆分为四层,镇馆之宝是位于主展馆二层的青铜器鸟尊!

十大镇馆之宝:

1.鸟尊(西周);

2.龙形觥(商代);

3.“刖人守囿”车(春秋时期);

4.侯马盟书(春秋时期);

5.胡傅酒樽(西汉河平三年);

6.虞弘墓石椁(隋代);

7.司马金龙墓木板漆画(北魏);

8.玉组佩(西周);

9.北齐娄睿墓壁画(北齐);

10.晋侯臣斤壶(西周)。

5. 虞弘墓发掘报告

鱼代表的鱼国。

被发现于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的黄土台塬上,这是一个在传世文献里很少记载的神秘古国。正是因为茹家庄墓地的发掘而进入考古学家的视野。

鱼国的先人大概生活在巴蜀地区,属于西南族群,后来迁徙越过秦岭来到今宝鸡南部的清姜河流域定居。鱼国很大可能是与他们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

在南北朝时期中亚也有一个鱼国,隋代的虞弘就来自于这个神秘国度,可惜历史上并无任何记载。

6. 解读虞弘墓

山西太原有一座古墓,专家定名为虞弘墓。这个墓葬的意义在于展现了1500年前古代中国与中亚地区交往的辉煌 篇章。

墓葬的发掘源于一场大雨。1999年7月,太原市王郭村正在施工修路,大雨瓢泼而至,当地一位村民怕雨水浸泡院墙,就想在土路边修一条小水渠。没想到一铁锹下去,露出一个汉白玉屋顶,再向四面扩挖后,是一个古代的砖室墓。考古专家闻讯而至,经过艰苦发掘,隋代虞弘墓摆脱千年积土重压,缓缓走进人们的视线。

在虞弘墓诸多遗物中,墓主人的葬具——一件外观呈仿木结构三开间、歇山顶殿堂建筑的汉白玉石椁引人注目。它长约295厘米、宽约220厘米、高约200厘米。由底座、中部墙板和歇山屋顶三大部分组成,石椁下四周各垫有两个兽头,背上背负着底座。底座与中间墙板的四周内外满满皆为精美绝伦浮雕和彩绘,局部还有描金装饰,令人叹为观止。

石椁中部墙板的正中间图案最为宏阔。男女主人分坐在庐帐的坐榻上,男主人头顶波斯王日月形冠,留着浓密整齐的胡须,气质雍容高贵。他向左侧身而坐,左腿弯曲平放在榻上,右手端着一只酒碗,举于胸前,目光温和平视着对面的妇人。女主人头戴花冠,衣饰华贵,右手举杯,低头含胸,在陪男者饮酒。庐帐两旁分站四位侍者,肃然站立,正在谦恭侍奉;六位乐师,吹拉弹奏,正在尽力表演。中间一位胡人舞者左脚踩着小圆毯,右脚后翘,两臂一上一下来回翻动,身首扭转,正在表演。舞者身形灵动,正应古诗中关于胡腾舞的描述:“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环形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与上半幅雕绘吉祥和睦、歌舞升平的景象不同,下半幅雕绘风格骤变,人狮搏斗场面惨烈异常,令人惊心动魄。

在石椁座前壁下排正中,画面中部占据突出位置的是一个燃有熊熊火焰的大祭坛。祭坛造型简洁华丽,祭坛座犹如莲花般盛开。祭坛两旁,各有一个人首鹰身的人相对而立。两人均是上身倾向火坛,一手捂嘴,一手伸出,抬着火坛一侧,一幅小心翼翼和神圣的样子。其余画面内容涉及宴饮、乐舞、射猎、家居、行旅和酿酒等,都充满了浓郁的中亚和波斯风格。

考古工作者们找到了墓主人夫妇的墓志。虞弘墓志盖完整无缺,为箓斗形,志盖中部刻出九个整齐的方格,由左至右,由上至下,阳刻“大隋故仪同虞公墓志”九个篆字。墓志现存625字,其内容分为志与铭两部分,记载了男主人姓虞名弘,字莫潘,鱼国尉纥驎城人,曾奉茹茹国王之命,出使波斯、吐谷浑和安息、月氏等国,后出使北齐,随后在北齐、北周和隋为官,在北周一度任“迁领并、代、介三州乡团,检校萨宝府。开皇转仪同三司,敕领左帐内,镇押并部”。死于隋开皇十二年,即公元592年。

西安或者洛阳在汉唐时期吸纳了大量外国使者、商人和学者。北魏定都平城近百年,尤其鲜卑拓跋部入主中原,对游牧民族和外国人采取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外国商贩涌向平城;东魏北齐时期,晋阳是北方军政中心,胡商辐辏,商贸发达,留下无数外来遗物。虞弘来到中国,正是在这样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

中国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中亚人在中原地区活动的记载,但墓葬和墓志很少发现,反映其民族系列生活的图像更是少之又少。虞弘墓的发现揭开了中国古代西域诸国风貌及入华中亚人的神秘面纱,是北朝中外文化交流繁盛的历史见证,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反映中亚古国和东西方文化交流最集中、最丰富、最珍贵的实物资料,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Hash:4374b86467114e0f9df113e428baf83c216a82e8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