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摄政王载沣的退休生活是怎么过的?

载沣,光绪皇帝的弟弟,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帝溥仪的亲生父亲,末代摄政王。

辛亥革命爆发后,隆裕太后(光绪帝皇后)认为摄政王载沣理政不力,命令他辞职。

载沣性善平和、不喜争斗。1911年12月6日,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的职位,回到自己的宅第生活,享受醇亲王的待遇。

这一年,载沣29岁。辞职后回到家中,他感觉十分轻松,并且乐呵呵对家人说:“从今天起,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末代摄政王载沣的退休生活正式开始。

退休之后不久,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宣告退位。

载沣安于现状,只希望政府保持对清廷皇室的优待条件不变,没有更高期待。

日常生活读书、看报、写字、有时也写日记。醇亲王府中一切大小事务都是由他的母亲刘佳氏管理、安排,载沣基本上不管不问。

尽管载沣很想过上与世无争、远离纷扰的生活,但是,这样一个政治背景深厚的人物,肯定会被一些重要人物、重大事件找上门的。

孙文赠照,前嫌化解

1912年9月10日,正在北京的孙中山亲赴载沣家中,载沣亲自把孙中山迎进亲王府的大书房“宝翰堂”中。

两人刚开始会谈时,载沣有点紧张、不很自然。

孙中山对载沣辞去摄政王的举动充分肯定;孙中山对载沣不问政治、不参加复辟活动给予赞许。

载沣与孙中山的会谈进行了大约一个小时,气氛较为融洽,双方都比较高兴。

临别时,孙中山将自己的一幅照片赠给载沣,还在照片上亲笔题字:“醇亲王惠存,孙文赠”

第二天,溥伦代表载沣,前往孙中山住处回访,中午在那家花园设宴款待孙中山。

一次造访、一个回访,清皇室重要成员与清朝的埋葬者之间的嫌恨仇怨算是化解了。

1924年底,孙中山二度进京,载沣精心安排一桌高档筵席、绍兴黄酒一瓮,为孙中山接风洗尘。

事后没过几天,孙中山派马超俊代表自己,前往醇亲王府答谢,载沣亲自接见了马超俊,并致谢孙中山。

喜纳小妾,好新讳医

载沣退休后,宅于府中,正是精力旺盛的年纪,读书看报之余,情感需求自然必不可少,但与嫡福晋幼兰志趣不投,爱好迥异。载沣决定纳妾。

1912年,载沣将邓佳氏迎入王府。那一年邓佳氏15岁,成为载沣的侧福晋。

邓佳氏聪明贤慧,仰慕文化,学习勤奋,喜爱新事物。她喜欢摄影,热爱绘画,能弹风琴。

载沣曾经出使欧洲,热爱西方新式生活。载沣是第一个穿西服的王公。他喜好数学,喜爱照像,乐于接受新生事物。

因此,载沣与侧福晋邓佳氏生活在一起,恩爱有加,甜密幸福。两人共生育了两男四女。

更让人惊奇的是,两人都有些不相信现代医学、而信奉宿命。他们认为医疗是治不好疾病的,所以有病都坚持硬撑。

1942年,邓佳氏轻微肺结核,没有接受医疗,后病情恶化去世,年仅45岁。载沣内心无比悲痛,此后至死没有续弦。

优待条款,期望入宪

1917年1月15日,在那家花园,载沣亲自主持筵席,宴请170多位民国议员。

载沣请徐世昌帮忙,请求把对逊清皇室的优待条款写入宪法、永远有效。议长汤化龙等人即席表态,支持这项请求。

载沣也在努力活动,希望副总统冯国璋也支持优待清室。经过禁卫军守备队队长从中牵线,冯国璋明确表态,支持将清室优待条款写入宪法,切实加以保障。

因为张勋复辟,这次制宪无果而终,优待条款入宪的愿望没有实现。

福晋幼兰,强势自尽

幼兰是荣禄的女儿,慈禧太后的养女。1902年1月3日,慈禧 后在保定指婚,将幼兰嫁给载沣。幼兰成为载沣的嫡福晋。

出身于荣禄家庭,依靠慈禧太后这座强大的靠山,幼兰在醇亲王府中生活舒适惬意。

1906年正月十四,幼兰生下长子溥仪,就是后来的末代皇帝。幼兰与载沣共生育两男三女。

幼兰生性强势,具有极其强烈的权力欲望。与载沣情趣相差太远。

当载沣辞去摄政王回到府中时,幼兰如临深渊、无比失落。她想到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已白费、所有的希望都有可能很难实现,不禁悲从心生,跑进卧室、关上房门,放声痛哭。

当宣统皇帝退位之后,幼兰痛不欲生、整天到晚郁郁寡欢,对载沣也冷若冰霜。

载沣对幼兰不理解、也不接受。他有时也用言语不轻不重地指责她,但无济于事。不久,载沣纳了小妾邓佳氏,弥补自己生活上的不足。

载沣继续过着自己恬淡的生活;幼兰却为恢复帝业努力奋斗着。

一件突然发生的事,让幼兰彻底失去了对未来的信心。

1921年,宣统帝与瑾太妃(光绪帝妃)因太医辞退一事,发生激烈冲突。瑾太妃把溥仪生母刘佳氏、幼兰一同召入宫中,狠狠训斥一番。

个性极强的幼兰从未受到这样的遭遇,忍受不了这个刺激,从宫里回到醇亲王府后,越想越气。

她认为丈夫窝囊,没有能力;现在儿子又不听话,惹来事端。一时想不开,吞下超量鸦片烟,自尽身亡,享年37岁。

溥仪闻听噩耗,火速赶到醇亲王府,跪到妈妈灵前,一句话没讲,只是重重地向妈妈磕了三个响头。

这是溥仪进宫以来第一次回醇亲王府。载沣看见儿子回家,百感交集,伤心与疼爱并重。

担心儿子因为妈妈去世而与家庭生分相恨,担心儿子伤心而影响其他事情,也担心儿子年青气盛以致做出过激行动,载沣将幼兰死亡原因隐藏在心。

只是对溥仪说:“你额娘突然发生紧痰绝,一口气没上来就丢下我们走了。”

载沣长长叹了一口气,亲自张罗,为幼兰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法事。从此以后,载沣很少与外人谈起幼兰。

玉祥逼宫,载沣劝说

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要将宣统帝溥仪从故宫中赶出去。

载沣希望儿子溥仪能留居宫内,保留逊帝地位。在溥仪还没有被赶出故宫的时候,载沣到南苑驻军营地去了好几趟,试图说服冯玉祥放弃逼宫。

有一次,载沣好不容易进到南苑驻军的会客厅,看见一个身穿灰布军大衣的大汉,面朝里站在厅中。

载沣以为那人是冯玉祥的警卫,上前小心翼翼地询问:“冯检阅使在营中吗?”

大汉转过身来,回答道:“我就是冯玉祥。”声如洪钟,不怒也威。

载沣心中畏惧,没有说上多少话,就离开了。

载沣找机会向冯玉祥赠送了一些贵重礼品,又再次当面与冯玉祥会谈,但是,冯玉祥反封建的革命决心已十分坚定,他只是礼貌地应付载沣,逼宫态度没有改变。

载沣竭尽全力,但每次都是垂头丧气离开。劝说冯玉祥不要将溥仪赶出皇宫这件事,终于以失败而宣告结束。

随后不久,宣统帝号被废除,每年四百万两银子停止供奉,溥仪迁出故宫,宫内财产归民国政府所有。

溥仪被驱赶出宫,住进了醇亲王府的北府。载沣十分恐慌,他很担心儿子的生命安全。

冯玉祥被迫通电辞职后,载沣一心一意想争取让儿子恢复帝号、回归皇宫。

有人主张让溥仪出国,载沣不同意。他禁止这种主张的人进入王府;可疑人士来访溥仪,载沣要么拦阻不让接见,要么亲自站在旁边看着,不让来人有劝说溥仪出国的机会。

当时溥仪只有18岁,年幼气盛,找个机会 离开醇亲王府,躲进东交民巷的日本使馆。

载沣曾经去过几次,劝说儿子回到王府,但是溥仪坚决不同意。

1926年2月23日晚,溥仪逃到天津、入住张园。载沣时常到那里看望儿子,但是儿大不由老,最终没有劝回溥仪。

满洲称帝,载沣反对

1932年3月1日,日本策划成立了伪满洲国,溥仪出任伪满洲国执政。1934年,改为满洲帝国,溥仪改称皇帝,年号为康德。

载沣向来反对儿子与日本人亲近,溥仪到东北去了,载沣认为凶多吉少。

溥仪当上伪满国皇帝之后,多次要载沣全家搬过去,享受皇族生活。日本人也多次劝说载沣迁往长春。

载沣不相信日本人,他对儿子的处境忧心忡忡。载沣认为全家都去东北是愚蠢至极,因为一旦陷入圈套,必将任人宰割、死无葬身之地。

载沣不但自己不去东北,还一直把最小的儿子、最小的两个女儿都留在身边,也不放他们去东北。

1934年7月,因思念儿子溥仪,载沣到长春去了一趟。在长春住了一个多月后,回到内地,大部分时候都住在北京的王府。

载沣反对溥仪接受日本人的安排,但劝说儿子没有成功。

六十大寿,快乐一天

1942年正月,七弟载涛亲自组织张罗,为载沣举行了六十寿辰盛宴。

初春的寒冷像小刀一样,藏在风中,刮到行人的脸上有丝丝疼痛,小瓣雪花慢悠悠地飘在北平幽深的天空中,但是,什刹海北岸的醇亲王府花园却是另一番景象。

花园里所有的道路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大人小孩来往穿梭,繁忙热闹。应载涛的邀约,载沣散居在各地的子女都已经赶来,他们要为载沣庆祝大寿。

载沣的卧房装饰一新,改成了寿堂。里里外外的墙壁上挂满了亲属族人、旧友故好敬赠的寿联。祥和之气溢满花园内外。

宴会就在在园里举行,载涛还请了马连良、孟小冬主演两出大戏。马连良演唱了一出《游龙戏凤》;孟小冬演唱了一出《盗宗卷》。

载沣在众人簇拥中欣赏了两出大戏,笑容始终洋溢在脸上,不时发出朗朗笑声。载沣高兴地说:“这是我六十年中最快乐的一天!”

北平解放,载沣爱国

1948年底,载沣知道解放军包围了北平城。担心家人被冲散飘零,载沣让家人都搬进花园的益寿堂。

隆隆炮声传来,载沣命人用厚实的棉被把所有窗户遮得严严实实,家里漆黑一团。

家里人都说白天把被子撤下来,可载沣坚决不同意。

1949年1月,傅作义和平起义。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城内。载沣把自己的感受写到日记中:“正月,北平局部开始和平矣……解放军入城尚俱安靖。”

载沣觉得共产党政权不同于以往。他雇了一辆洋车从鼓楼大街出发,一直跑到地安门大街,然后又跑回鼓楼。他亲手买了几串山楂糖葫芦,有滋有味地品尝,酸在嘴里,甜到心上。

载沣生活在新中国的幸福里,接受了新时代的风尚。1950年2月,载沣派溥任参加了韫欢的婚礼。

这是破天荒的大事,韫欢自由恋爱,得到了载沣的认可。

看到新社会新气象,载沣也希望自己能为新中国作些贡献。1950年,载沣把王府出售给国立高级工业学校,自己搬到东城魏家胡同46号,后又搬迁到利溥营11号居住。

变卖家业,维持生活

从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载沣带着一家人主要依靠变卖家业维持生活。载沣除了变卖一些值钱的古董之外,也接受溥仪的资助。

溥仪在满洲期间,也给家里一些支持。

载沣爱书如命,从不卖书。载沣也捐献了不少皇家宝物给北京大学。

不信医药,瞌然长逝

载沣坚信“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年患病后,他根本不听医生嘱咐,他把药品扔掉。他有糖尿病,却爱吃甜食,病情总在不断恶化。

1950年冬天,北京异常寒冷。载沣双腿严重萎缩,身体十分虚弱。载涛带他到火锅店吃了一顿大餐,回家后病情急剧病化。

后来,糖尿病又并发尿毒症。

1951年2月3日,载沣病逝,终年68岁。溥任和溥涛料事丧事,将中国末代摄政王载沣安葬在北京西郊福田公墓。

载沣宽厚和善、顺应形势,历经数个政权更迭,最终因疾病而亡,也算是善终了。

你觉得载沣退休后的生活怎么样?欢迎评论、交流。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关注,共同进步!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当时的大清当家人,是摄政王载沣。

不过,他当时可是一点也没有害怕,在他眼里,这只不过是一起小的叛乱而已,这样的事情,在大清国200多年的历史中,屡见不鲜,不算事儿。

可惜,载沣失算了,这次小小的起义,却引发了大大的连锁反应,大清帝国面临崩塌的危险。

仅仅不到2个月的时间,载沣就发现,这个世界要变了,再也不是他熟悉的大清国了,没有了慈禧的压阵,他和隆裕太后两个人,根本玩不转这个新旧交替的世界。

1911年12月6日,心力交瘁的载沣,终于向隆裕太后递交了辞呈,辞去了摄政王的职位,从此退出政坛。

可以说,载沣的选择,是明智的,要不然,大清国“亡国”的罪名,就会扣在他的头上,但是如今,他把这个包袱甩给了隆裕太后,让她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向先人谢罪去了。

大清国只有两个摄政王,一个是多尔衮,一个就是载沣。

相比较于多尔衮的强势,风光,霸道,载沣显然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他所谓的摄政王,“含权量”太少。

一方面,是慈禧的强势,他选择载沣,并不是看中他的能力,而是看中他的无能,更方便自己控制,临死了,还把最终决策权交给了隆裕太后,载沣,自始至终都只是一个“高级打工仔”。

另一方面,载沣就不是当摄政王的料。他性格懦弱,犹豫不决,还有轻微的口吃。大清国面临的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需要的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但是,偏偏历史选择了载沣。

载沣退位后,就彻底的过起了退休生活。他有足够的退休金,朝廷每年发放5万两银子给他。更何况,他还有偌大的产业。

也许,从退休开始,载沣才真正的活成了他本来应有的模样。

读书纳妾,不问政事,最轰动的事情是孙中山的来访1911年12月,载沣回到家中,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下好了,我终于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老婆孩子热炕头,也许,这才是载沣的理想生活,当摄政王,太难为他了。

载沣的亲弟弟载涛,曾经评价他说:

人人都说他忠厚,实则无用之别名。他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对事变,则决难胜任。

退下来了,有了大把的时间,载沣终于可以安静的读书了,他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宝翰堂”。

他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早上起床后去给老娘请安,然后就回到自己的书房,洗脸,吃早饭,然后就在书房里看书。中午陪老婆吃饭,下午继续在书房看书,晚上出来溜溜弯,看看戏,或者同孩子们玩耍一番。

载沣读的书主要以史书为主,尤其喜欢读《资治通鉴》。同时,他也读各种自然科学类的书,他最喜欢天文,经常在夏季的夜晚,教孩子们认星星,还会自制工具,观察日食。

载沣喜欢写日记,坚持了10年时间,从未间断。正是因为有了这本日记,我们才了解到了更多的晚清历史。

载沣的原配 人,是荣禄的女儿瓜尔佳氏。这是一桩彻头彻尾的政治婚姻,是当年慈禧为了报答荣禄的忠肝赤胆,给予的一种回报。

出身名门的瓜尔佳氏,不是普通的小媳妇。

1912年溥仪退位后,她和光绪的瑾妃,也就是溥仪时代的端康太妃一起,密谋复辟,两个女人撒出去了大把的钱,结果都被骗子给骗走了,对于复辟,连个水花都没有飘起来。

瓜尔佳氏一直看不起载沣,觉得他太懦弱无能,她的强势,也让载沣渐渐的疏远了她,载沣考虑再娶一个小妾。

1913年,16岁的邓佳氏被娶进了门。这是一个贫民家的女孩,虽然没有多大的学问,但是勤俭持家,聪明好学,谦逊有礼,很快就成了载沣的贤内助。

载沣虽然退下来了,并且表示不问政事,但是,他毕竟是曾经的摄政王,大清的掌舵人,完全不问是不可能的。他可以不问国事,国事会主动找到他,而且,是一件轰动的大事。

大清的通缉犯,曾经的革命党人孙中山,要来拜访他了

这对于载沣来说,简直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要是大清还在,载沣要是正眼看一下孙中山,和他多说一个字,就算载沣输。

但是,现在变天了,大清已经亡了,现在的天下,是革命党的天下,孙中山是党魁,是国父,是临时大总统,是载沣需要仰视的人物。

1912年8月,孙中山应袁世凯的邀请,北上谈论国事,出任全国铁路督办,在这期间,孙中山到醇亲王府拜访了载沣。

孙中山无疑是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拜访的载沣,他要让载沣知道,当年你爱理不理,如今你高攀不起。当然,国父的胸怀是伟大的,这仅仅是我等小人物的猜想。

孙中山高度评价了载沣的主动退位行为,对他退位的表现也非常满意。载沣没有说话的机会,只有唯唯诺诺的点头,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临行前,孙中山拿出一张自己的照片,在背后潇洒的签上大名,送给了载沣,载沣视若珍宝,一直小心翼翼的保存着。在他眼里,这就是他们全家的“保命符”。

这张照片,一直到载沣临死,才交给自己的小儿子溥任,现存于中国革命博物馆。

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迅速分裂,城头变幻大王旗,民国总统走马观花的换,让载沣的心情也随之起伏。

载沣知道,爱新觉罗家族是彻底完了,没有任何翻盘的可能了,唯一能做的,就是抱紧北洋政府的大腿。

溥仪退位的时候,北洋政府曾经给的有优待条件,承诺保留皇帝称号,仍然居住紫禁城,每年给400万两零花钱。

为了能守住这一份来之不易的“优待条件”,载沣曾经和袁世凯达成了一项秘密交易,清朝皇室,拥护袁世凯当皇帝,袁世凯把优待条件写入民国宪法。

看来载沣也很与时俱进啊,知道写入法律的东西,才是最牢靠的。

可惜,袁世凯称帝83天后就死了,承诺的优待条件,也没有写入民国宪法。

张勋复辟,载沣没有参加,也不发表任何言论,因为他知道,一切复辟活动都是徒劳无功的,抱紧北洋政府大腿,才是正事。

1924年,载沣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冯玉祥废除了优待条件,把溥仪撵出了皇宫。

大清国彻底凉凉了,载沣也变成了真正的退休老头。他的巨额退休工资没有了,好在,他还能靠变卖家产生活。

移居天津,低调生活,最痛心的事是溥仪投靠了日本人1928年,北伐军打跑了张作霖,蒋介石的南京政府,成了当家人。这是载沣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北洋政府时代,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徐世昌,黎元洪,段祺瑞,好歹都是大清的旧臣,不看僧面看佛面,多少还给载沣一些面子,不会太为难他。

南京政府时代,就完全不一样了,这是一群什么人啊,是大清时代的“起义军”,是“造反派”,是大清国眼中的“匪”,是完全势不两立的人。

因此,载沣终日惴惴不安。

其实载沣完全是多虑了,南京政府的目标是北洋政府,至于大清遗老,早就不是革命党人的对手了。

这个时候的溥仪,已经逃到了天津,在日本人的庇佑下,生活在天津日租界的静园。他频频向载沣发出邀请,让他到天津去住,他已经在天津的日租界,给载沣买好了房子。

载沣心动了,他决定到天津的租界去住,但是,他坚决不住日租界。最后,他住到了英租界。

在天津,载沣是真正的隐居。

为了不让人知道他的身份,他对外称姓“王”,他住的房子,被称为“王公馆”。他平时不与任何人来往,只有几个至亲的人,知道他在那里住。

到天津以后,载沣的家庭教师辞职了,几个儿女们没有了老师,载沣就考虑让孩子们到外面的学校去上学。

1929年秋天,载沣的四子溥任,六女韫娱,七女韫欢走进了当地的一所贵族学校,耀华学校。这是一所真正的贵族学校,里面不乏袁世凯,曹锟,吴佩孚,孙传芳等民国要人的子女。

为了避免泄露身份,载沣不敢用汽车送他们上学,而是雇了三辆黄包车,每天按时接送三个孩子上学,严格禁止与外人过多的接触。

这是载沣一生中最悠闲,最快乐,最有生活品质的一段时光。

虽然没有了大清的养老金,没有了民国的优待条件,但是,载沣依然是亿万富豪,他有数不尽的家产可以变卖,他北京王府里,依然有几百号的佣人,他从中挑选了二十几个精明能干的,在天津伺候他们一家。

在天津,他用上了最先进的生活电器,电话,汽车,抽水马桶,电风扇,席梦思床,高级沙发,甚至是暖气,应有尽有。

载沣一家九口人,在天津过起了隐形富豪的生活。惬意,舒服,安全感十足。

不过,这种安全感和惬意的生活,被一件小事给打破了。

有一次,学校开家长会,两个女儿会有一个演出表演,作为一个老父亲,载沣是很希望体验这种温馨的家庭生活的。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以为人们已经忘记了他摄政王的身份,于是,他欣然前往参加。

刚走到大门口,传达室老大爷立马站起来,恭恭敬敬的说:“王爷好”。

载沣心里吃了一惊:“这真是名人的烦恼呀,怎么一出门就被人认出来了,怪我没有戴口罩和帽子”。

载沣刚想让大爷不要声张,来了两个警卫,啪的一个敬礼“王爷好”,然后分列他的左右,俨然一副要保护他的样子。

校长听说了,赶紧出来,人群围了过来,有人大声的喊:“醇亲王好,摄政王好!”也有人窃窃私语:“他就是金韫欢的爸爸,大清的摄政王”。

载沣汗都下来了,他本来就有轻微的口吃,现在更说不出话了,还是校长会来事儿,他站到椅子上大声的说:“同学们,我们欢迎醇亲王来光临我们学校,这是我们的光荣,大家让出一条路,让醇亲王到办公室休息”。

在办公室,校长说的什么,载沣完全没记住,他的魂都吓飞了,原来大家并不是不知道他的存在,只是都不说而已,他完全是自欺欺人。

最后,载沣大笔一挥,给校长捐赠了大笔的捐款,才仓惶的从学校逃出来。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出门了。

九一八之后,溥仪在日本人的掩护下,逃到了东北,当上了傀儡皇帝,这是载沣最痛心的一件事。

虽然溥仪多次邀请载沣去东北,回到他们的“龙兴之地”,但是载沣一直没有去。直到1934年,他才答应去长春看看。

当他看到溥仪在东北的境遇,名为皇帝,实际上就是傀儡,甚至比傀儡更悲哀,连最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没有,载沣更加坚定了远离日本人的决心。

他很快回到了天津,但是,他四女儿,五女儿却留在了东北。

回到北平,安度晚年,最有贡献的事是出售王府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他们威胁载沣,要么去长春住,要么住到天津的日租界。

这个时候的载沣,已经完全没有了任何的势力,他们没有任何与日本人抗衡的力量,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保住他的亿万家财。

为了不得罪日本人,也不让民众知道他投靠了日本人,他采取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他偷偷的搬到日租界,同时保留英租界的住宅,两边都有佣人活动。

1939年,天津发大水,洪水冲进了载沣的家里,许多珍贵的字画,前清皇帝的赏赐记录都泡到水里,成了一堆渣渣。

载沣痛心不已。

考虑到日本已经占领了北平,住天津和住北平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载沣决定,回到北平的王府居住。

从1928年到1939年,这11年时间,是载沣从45岁到56岁,他一生中的盛年时光,都在天津度过了。

回到北平的的载沣,没有住进王府的正宅,而是住到了西侧的王府花园,1962年,这里改为宋庆龄的住宅,现在是“宋庆龄故居”,国家保护的文物单位。

1942年,载沣经历了两件大事,一喜一悲。

喜的是,这一年是他的60大寿,溥仪作为长子,没办法亲自回来,所以他派了溥杰回来,一同回来的,还有溥杰的日本妻子嵯峨浩。

悲的是,60大寿的5个月后,陪伴他多年的侧福晋刘佳氏去世了。

这是一个苦命的女人,虽然嫁给了王爷,但是却是小妾的身份,在王府是是没有任何地位的,她的娘家人并没有跟着她荣耀起来,到王府里,依然是一副下人的身份。

他们的医疗条件本来是很好的,有名医,有药品,有保养品,但是她和载沣都不相信医生,不仅仅是西医,连中医也不相信,最终过早的去世了。

刘佳氏去世后,载沣一下子苍老了许多,他的精神依靠没有了。

1949年,北平解放,载沣的心再次紧张起来,毕竟是曾经的摄政王,他知道改朝换代中,他这种前朝遗老,是首先清算的对象。

不过,很快载沣就释然了,王府又回到了他的手里,并明确是他个人的私宅。作为前清遗老,早就退出历史舞台了,载沣再一次多虑了。

1949年10月底,载沣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出售王府。

在原来的载沣心里,王府就是他荣誉的象征,打死他都不会卖的。但是,载沣也是一个开明的人,他知道,历史的车轮已经滚滚前行,一个新时代已经来临了,大清已经彻底成为过去,再抱着他不放,就是彻底的迂腐了。

他把王府出售给了急需房子的高级工业学校,搬到了东城魏家胡同46号,1950年,他再次把这座大房子出售,当成了干部宿舍。

1951年2月3日,因为糖尿病恶化,载沣平静的离开了这个世界,埋葬于北京西郊福田公墓。享年68岁。

载沣是幸运的,出身于帝王家庭,一辈子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是多少人羡慕的对象。

载沣也是不幸的,他的前半生是没有自由的,他婚姻是慈禧安排的,他的工作是慈禧安排的,他当摄政王也是慈禧安排的。

当一个人的能力与职位不匹配的时候,他坐到那个位置上,其实就是一种痛苦,载沣的摄政王,当的就非常的痛苦。

好在,他有自知之明,急流勇退,远离朝堂,相比他那一辈子没有自由的哥哥,光绪,他应该是人生圆满了。

Hash:ec5dc200b78980de592aabc60cab5eedb21b4c7f

声明:此文由 Suki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