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华雄明明是被孙坚所杀,《三国演义》
导读:历史上的华雄明明是被孙坚所杀,《三国演义》 历史上曹操到底有没有刺杀过董卓?“谋董贼孟德献刀”的三国故事是真是假?
关羽温酒斩华雄,很精彩!历史上正像题主说的,他不是关羽杀的是孙坚杀的,演义中的情节那是罗贯中为了突出关羽的万人敌本色而着意安排的,其实三国演义中类似的移花接木可多了。
可以说,罗贯中真的厉害,虽然他为了写三国演义,把历史上的真实事件给抹去,为了他的故事情节的需要,他是随便挪移,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他挪移的很成功啊,真实的历史事件反而不为人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却脍炙人口。
而且关羽之所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和民间的膜拜的武圣关二爷,也是三国演义的功劳。关羽被尊为武圣始于清朝,因为努尔哈赤及他的后人们特喜欢三国演义,有最喜欢三国演义中的关羽,打仗时都用关羽作保护神,渐渐地关羽地位变得崇高起来。
到后来清朝的某位皇帝直接把关羽封为了武圣,弄到现在家喻户晓的关二爷武圣地位稳固不可撼动很多商店甚至把关羽还当做了财神爷,关羽真是身兼多职守护者人们的愿望。三国演义功劳大啊!
尊刘抑曹贬孙,是《三国演义》的主格调,为了抬高刘备及辅佐刘备的人,就尽量的把露脸的事都往刘备这方面的人身上安,这是此书写作的一大特点。
这里就稍列举一部分演义中刘关张诸葛亮几人的虚构事迹:
刘备:没那么爱哭没摔过阿斗没有砍树望徐庶没被献帝认皇叔没被刘安用妻肉款待关羽:没斩过华雄没诛过文丑没过五关斩六将没义释曹操没有演义中那样的单刀赴会,有阵前单刀会张飞:没打过督邮没吓死夏侯杰没吓跑过曹操没有大战过马超诸葛亮没借过东风没草船借箭没气过周瑜没舌战群儒没骂死王朗没有火烧博望坡没参加征汉中之战由此可见,罗贯中为蜀汉人物虚构的光辉事迹可是不少,此外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也是不存在的。
针对这一现象,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
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
按鲁迅先生的意思理解就是说罗贯中过于吹捧刘备、诸葛亮反而适得其反,显得刘备仁厚过度有点近似虚伪了,而诸葛亮则厉害的像妖怪,不过他对罗贯中塑造关羽的方法还是比较认可的,他认为罗贯中把关羽的义勇气概塑造的很好,令人有亲见之感,但是即使这样,对关羽的事迹也有夸大虚构之处 。
至于罗贯中为何要这样做,无非使小说故事性变得更强而已,如果主角人物平平,那小说恐怕也没多少可看之处了,《三国演义》更不会流传如此之广。
历史上曹操到底有没有刺杀过董卓?“谋董贼孟德献刀”的三国故事是真是假?
三国初期,董卓为了迅速掌握朝廷政权,决定效法伊伊、霍光的典故,废帝立新。然而董卓心狠手辣,荒淫无度。曹操与大臣定下了锄奸计划,就是曹操借献刀的名义刺杀。董卓身边护卫众多,还有吕布的贴身保护,想要刺杀谈何容易?但是曹操并不这么想,他认为,董卓防的只是明面上的敌人而已。现在曹操是董卓的亲臣,很受赏识。从这点上讲,可以看出曹操的胆略。
那时候的将军有两样爱好。一件是宝刀,另一件就是坐骑。董卓是将军出身,曹操抓住了这点。老臣王允将自己的宝剑舍出,并给曹操鞠了躬。希望曹操可以除掉奸臣。曹操握着七星宝剑径直来到董卓的府邸,要说不害怕那是假的。这一点在和一位谋士谈话中可以看到,表情言语极不自然。这也难怪,谋士本来就多疑。曹操和谋士都是一样的官衔,曹操却急忙行礼;听到妃嫔追猫吓得一动不动,好 会才缓过来。
当董卓问道:“爱卿何故来迟?”答曰:“因马瘦弱,不堪行驶,故而来迟。”听毕,董卓便教吕布选一匹西凉好马赐予他。从这几句简短的对话可以看出董卓虽然残暴,但是也爱将才;也能折射出曹操的胆识和奸诈的性格,注定成就一代奸雄。过了一段时间,董卓打起了盹,刺杀的机会来了。曹操拔出了七星宝剑,准备刺杀。可这时偏偏吕布闯了进来,刺杀的机会没有了。董卓也醒了,曹操手里却握着刀。这个时候,曹操便下跪献起了宝刀。曹操的迅速反应被刻画的淋漓尽致,同时也有些善变的表现。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个著名的桥段就是曹操刺杀董卓,这个情节引来了读者的广泛关注,也奠定了曹操在众人心中的形象。但是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里面是的情节不一定就是真实的,那历史中曹操真的刺杀董卓了吗?
董卓迎少帝于北芒,然后返回洛阳。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大权在握,为稳定士众收拢人心,董卓推荐并启用了一批人才,比如蔡邕、曹操、袁绍等,但是曹操和袁绍认为董卓有异心不愿与他同流合污,纷纷逃归乡里。
《三国演义》里有一段曹操刺杀董卓的故事,当时董卓弄权,司徒王允召集一班老臣在那里哭泣,忽然曹操抚掌大笑说:“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王允问他不思报国为何反笑?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于是拿了王允的“七宝刀”来见董卓。寒暄了几句后,董卓脸向里倒身而卧,曹操心想“此贼合死”于是抽出宝刀就要砍,恰此时吕布回来了,吓得曹操赶紧跪下说:“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随即借口溜了。
这段故事很精彩,情节也煞是好看,相信大家对这段故事也比较熟悉,但是这个故事却并不是史实而是完全虚构出来的。据史料记载,当时的背景是,何进召董卓进京诛宦官,结果董卓未到,何进被杀,十常侍劫持少帝出走,董卓迎少帝于北芒,然后返回洛阳。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大权在握,为稳定士众收拢人心,董卓推荐并启用了一批人才,比如蔡邕、曹操、袁绍等,但是曹操和袁绍认为董卓有异心不愿与他同流合污,纷纷逃归乡里。
《三国志·曹操传》说,卓表太祖(曹操)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魏书》曰: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曹操、袁绍等都是老牌士族,董卓入京对他们是一大威胁,他们认为董卓必不能长久,所以曹操辞官而去,压根就没有进见董卓的点滴痕迹,更不用说刺杀壮举,倒是袁绍跟董卓闹了别扭横刀长揖而去(袁绍传)。那么,曹操刺杀董卓根据什么而来呢?
《董卓传》说,开始董卓信任尚书周毖和城门校尉伍琼,任用他俩举荐的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出任州郡长官,后来这些人联合讨伐董卓,推荐者周毖、伍琼受到连累被董卓斩首。《英雄记》对周毖、伍琼作了简单介绍:毖字仲远,武威人。琼字德瑜,汝南人。
《后汉书》里有一段刺杀董卓的记载是这样说的,有一个叫伍孚的人,曾任侍中、河南尹、越骑校尉,董卓作乱,百僚震栗。孚着小铠,於朝服里挟佩刀见卓,欲伺便刺杀之。语阕辞去,卓送至合中,孚因出刀刺之。卓多力,退却不中,即收孚。裴松之说,伍孚的字与伍琼相同,又都是汝南人,但是两人的名字稍有不同,不知道伍孚是伍琼的别名,还是另外一个人?
刺杀董卓确有其事,但刺客不是曹操,也与王允无关,而是一个名叫伍孚(琼)的人。罗贯中及其以后的修 撰者们运用了“移花接木”之术,把这一史实嫁接在了曹操和王允身上,从而引出了“美人计”、“连环计”,使故事演绎的更加丰富多彩。假如真的有曹操行刺,假如行刺成功,那么貂蝉的故事就会被淹没,所以曹操刺杀董卓只是一个嫁接的传奇。
小说终究是小说,内容主要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当然其中也会参杂着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所以哪怕是名着,我们也要客观的去看待它,不要让它搅乱了我们的认知,误会了历史的真相。
来源:趣历史
Hash:7cccb391e93d1c2621c38d0ac1901fdf830ce779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