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推动创新经济发展?

导读:如何推动推动创新经济发展? 2015年如何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为什么用学识可以推动创新思维?

创新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开发一种新产品或一种产品的新特性;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一个新市场;四是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供应来源;五是实现工业的一种新组合。

2015年如何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在 2015年“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中提出,稳增长和调 结构相辅相成,要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创新创造关键在人。要加快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 革,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职务

发明法律制度,使创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
  制定促进科研人员流 动政策,改革科技评价、职称评定和国家奖励制度,推进科研院所 分类改革。引进国外高质量人才和智力。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行动计划,坚决打击侵权行为,切实保护发明创造,让创新之树枝 繁叶茂。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落实和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 除、高新技术企业扶持等普惠性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
  支

持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企业主导 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大力发展众创空间,增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 区,办好国家高新区,发挥集聚创新要素的领头羊作用。中小微企

业大有可为,要扶上马、送一程,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 开花。
  

提高创新效率重在优化科技资源配置。要改革中央财政科技 计划管理方式,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政府重点支

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鼓励原始创新,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向社会全面开放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和大型科研仪器。
  把亿万人民的聪明才智调动起来,就一定能够

迎来万众创新的浪潮。

为什么用学识可以推动创新思维?

  一个人如果有丰富的学识,遇事就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在研究探索中 获得真知,产生灵感,进而到达理想的彼岸。16世纪末、17世纪初,英国思想家、哲学家培根面对中世纪蒙昧主义的黑暗 之幕,断然发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呐喊,这种提倡学识价值的思想,为人类 科学进步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读 《20世纪科学发现纵横谈》,对培根的论断又多了一层理解。这本书从辩 证思维的角度,对20世纪的一些重大科学发明和创新进行了回顾、剖析,深刻地 诠 释 了 “知识孕育着科学”、 “科学开拓着世界”等一个个命题。科学家们用心 血和汗水进行的探索告诉我们:任何一项科学发明和创新,都必须用学识来构建 创新思维的连线,用学识的光芒照亮科学探索的道路。
  学识是人们通过学习和实践所获得的知识,是正确认识和对待客观事物的一 种智慧,是产生和迸发创新思维的重要基础。爱迪生发明灯泡的过程,就充分说 明了学识的重要。爱迪生曾发现,金属线有电流通过时不但会发热,而且还会发 光,但问题在于强烈的热度很快将金属线烧断了,所以光的寿命极短。
  为了延长 光的寿命,他反反复复做控制热量的试验,但结果都不理想。他边试验边思考, 终于从烧炭得到了启发:用木头烧炭时,要用土把燃着的木头覆盖住,让它在土 壤中闷烧,直到木头被烧焦得到成品炭。为什么要覆盖土呢?原来,土的作用是 拦截了流向火的氧气,使它只够供应闷烧而不会燃起大火把木头烧成灰。
  从生活 得来的丰富学识给爱迪生插上了联想的翅膀,于是,他把金 属丝放置在一个瓶子里,并抽出大部分空气,制造了一个既让金属丝发热、发光,又由于氧气少而不 至于一下子烧断的环境,终于发明了寿命长达8 小时的灯泡。试想,如果爱迪生没有电、热、光以及制炭和气体等多方面的学识,就不会及时更改原来的思路,使科学发明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得到及时解决,那么,人类享受电灯的日子不知 要推迟多少年。
  一个人如果有丰富的学识,遇事就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能在研究探索 中获得真知,产生灵感,进而到达理想的彼岸。否则,只能是目光短浅地行事,一遇到困难便一筹莫展。实践证明,学识的深浅不论对于科学发现,还是对于创 造性地开展工作,都十分重要。学识短浅的人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不会有充分的 自信,不会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更不会有开阔的思路,把这样的人放到任何 工作岗位,都只能是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边,不可能有什么创新。
  只有勤奋学 习、刻苦钻研,用知识充实头脑,才能依靠丰富的学识构建起创新思维的连线,思考、研究问题时才会有广阔的视野、灵活的思路,才有可能摆脱平庸,创造性 地开展工作。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整体化以及与人文科学相 互渗透、融合的趋势加速,社会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日益增强,综合性学识显得 越来越重要。
  
  仅以当前迅猛兴起的信息网络而言,它就融合了计算机、微电子、光电传输、卫星技术、自动化、半导体等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技术。高技术 时代呼唤的是创新型人才,而不是只知道死记硬背课本的“ 书虫”和只会模仿不 会创造的“工匠”。重视学识的扩展和积累,以丰富的学识为动力,最大限度地 发挥人才的创新力和综合性想像力,形成人才和创造能力的“ 链式反应”,应该成为我们的努力方向。

Hash:914a63b60e9a4204f585f98d93a37e2bde521845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