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门峡有哪些民俗景点 河南三门峡民风民俗

导读:河南省三门峡有哪些民俗景点 河南三门峡民风民俗 1. 河南三门峡民风民俗 2. 三门峡民俗村 3. 三门峡民俗文化 4. 三门峡的民间艺术 5. 三门峡风俗来历或传说 6. 三门峡民间传说 7. 河南三门峡民风民俗介绍 8. 三门峡的传统文化 9. 三门峡的风俗文化 10. 三门峡的风俗

1. 河南三门峡民风民俗

在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里,有22座窑院,它“一院一景”,有展示纺花车、织布机、捶草印花、刺绣、布艺等具有地坑院特色的女红元素的纺织院,有展现春耕、夏实、秋收、冬藏等农耕环节农具、量具以及古老石磨等农耕文化特色的农耕院,也有表演被誉为“民俗奇葩,中原一绝”剪纸舞的陕州剪纸院,还有展示豫西传统婚庆习俗的婚俗表演院。在婚俗表演院里,您可以观赏到富有特色的唢呐迎亲、新郎骑马、新娘坐轿、亲朋贺喜、拜堂成亲等婚礼仪式,在那浓浓的喜庆氛围中,体味地坑院的民俗之美。

作为一种古老而神奇的民居形式,地坑院蕴藏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记载着厚重的历史传承,彰显着多彩的细节个性,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比如它方位的选择,就深受传统风水理论影响,与阴阳八卦、五行生克关系密切,要使用罗盘,围绕阴阳鱼的乾、坤、艮、震、坎、兑、巽、离八个方位,决定出院落的坐向和形制。按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四个不同的方位朝向,分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不同宅向的院落对窑洞的使用安排各不相同,东震宅被认为是最好的朝向。这四种朝向的地坑院还涉及传统的命相理论,在考虑阴阳八卦的同时,还要考虑它与宅子主人的命相是否相宜。

在陕州塬上,建造窑院被称为方院子,十分讲究,有一系列严肃庄重的仪式。动土之前,要请懂得阴阳八卦的风水先生相地看院,定方位,定坐向,量大小,下线定桩,择吉日动土。建造中和竣工时,也有许多规矩和忌讳,比如窑洞孔数有明五暗六含八封九之说,九为大,所以九孔窑院落最多;不能出现簸箕院,不能有“漏财门”,门洞不能直对着大路,必须要有弯度,而且应往里弯,不能往外弯等等,其神奇、神秘由此可见一斑。

2. 三门峡民俗村

三门峡脚踏河南省、陕西省、山西省。因为三门峡位于河南省的西部,与陕西省的渭南市,山西省的运城市相邻,在黄河从内蒙飞流南下东进的转弯处,在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域内。三市地理位置相邻,资源相近,习俗相通,联系紧密,来往频繁,所以,三门峡脚踏豫晋陕三省。

3. 三门峡民俗文化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在过去,到了腊月二十五这天,人们将浸泡过的黄豆,用石磨磨碎,“揉沫过箩去渣,煮沸点浆成块”,做豆腐干、豆腐丝、豆腐圆子等,供春节期间食用。

4. 三门峡的民间艺术

是国企,三门峡市文化旅游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文旅集团”)是经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主要职能包括全市文化、旅游、体育、酒店类资源的整合、投资、开发和运营管理,全市文物古迹、文化遗产、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开发等,旨在做大做强三门峡市文化旅游产业,推动三门峡市经济结构转型和优势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步伐。

三门峡市文化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三门峡市黄河文旅广告传媒有限公司是三门峡市文化旅游交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

5. 三门峡风俗来历或传说

郭氏

  「郭」源出:一:据《潜夫论》及《风俗通义》所载:氏于居者城、郭、园、池是也。「郭」是古代都城外面的护卫墙。二:据《元和姓纂》所载,周文王季弟虢叔受封于虢国。或曰「郭公」(古代虢,郭二字同音)因以为氏。又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文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虢」谓之「郭」, 之转也,因以为氏。虢国,即郭国。东郭国在今河南省蒙阳县一带,公元前765年被郑国所灭,西国又名「城国」,在今陜西省宝鸡市东部,西周灭亡后,支族乃留原地称为「小郭」,公元前687年被秦国兼并。北郭建都于上阳(在今河南省陜省东南部)占据今河南省三门峡和山西省平陆县一带,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几处之后子孙,皆为郭氏。三:唐代回纥定居中原后,改姓「郭」,以从「郭子仪」之姓。

  家族名人:

  郭解

  字翁伯,生卒年不详,汉朝轵(今河南省济源县)人。为人精悍、节俭、勇猛任侠,常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所以人们争相与他交往。若朋友有难或遭怨,必亲自助其报仇;若不愿复仇者,则捐钱使其安居。武帝时被杀。

  郭璞(276~324)

  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东晋文学家与思想家。博学高才,好古文诗赋,富文釆。又精通阴阳历算五行卜筮之术,后因卦筮违逆王敦,被杀。曾为尔雅、山海经、方言、楚辞等书作注。

  郭子仪(697~781)

  唐朝名将,华州(今陕西华县)人。曾平安史之乱,并联回纥,征吐蕃。官至太尉、中书令,时称为郭令公。因封汾阳郡王,世称为郭汾阳。一生历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以一身而系天下之安危二十年。享年八十五岁,卒谥忠武。

  分布地区:

  山西太原市,陜西华阴县,陜西大荔县

6. 三门峡民间传说

万里黄河第一坝由李先念题字。

三门峡大坝风景区距三门峡市区14公里,是国家AAA级旅游区和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三门峡大坝始建于1957年4月,是建国后我国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有许多古老而神奇,的传说,相传远古时期大禹用神斧劈开了:人门.神门.鬼门.三门,三门峡因此得名。位于大坝下游的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张公岛、梳妆名.都充满了神奇的色彩。进入三门峡风景区,你可以饱览不尽黄河滾滚来的雄伟气势,体验进入大坝内的神秘感,充分领略黄河灿烂文化和华夏文明的神奇魅力。

7. 河南三门峡民风民俗介绍

有句话叫女婿过夜家破人亡,老人家讲这个事情是很忌讳的

8. 三门峡的传统文化

三门峡市是1957年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的兴建而崛起的一座新兴城市,被誉为黄河明珠。相传大禹治水时,凿龙门,开砥柱,在黄河中游这一段形成了"人门"、"鬼门"、"神门"三道峡谷,三门峡即由此得名。

三门峡是个不大的城市,我稍微注意到三门峡的一个原因是小时候看大人抽“三门峡”烟,大学时坐陇海线由兰州去山东,途径一个车站叫三门峡,但是从来没有在此停留过。

然而,这个城市在2018年1月却获得了《魅力中国城》“十佳魅力城市”的荣誉,ta还拥有其他诸多卫生城市等等称号。

不过,吸引我前往三门峡的不是这些现代光鲜的荣誉或称号,而是这个城市深厚的文化与历史。

在三门峡的三天,出租车司机首先推荐的景点是地坑院,但是有限的时间内我们最想看的还是历史文化遗迹,虢国故地、函谷关、崤函古道、达摩圆寂之地空相寺排在前列,市区不远处三门峡大坝、天鹅公园有空就去看看。

9. 三门峡的风俗文化

中国新石器时代主要考古文化:

原始社会又叫史前社会,由于缺乏文字记载,我们对该时期的研究主要基于考古遗址的发掘。从生产工具角度来看,原始社会又叫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各遗址中属于旧 器时代的遗址主要有: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蓝田人(距今约80万年前)、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前)、

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前)等。

属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主要有:

裴李岗文化(距今约7000-8500年)、

河姆渡文化(距今约6000-7000年)、

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7000年)、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4500-6200年)、

良渚文化(距今约4000-5200年)、

龙山文化(距今约4000-4500年)等。

【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是分布于河洛地区的一支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是目前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

裴李岗文化是汉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来源。依据对不同遗址C14测年数据分析,裴李岗文化的年代为公元前7000至公元前5000年。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遗址还包括舞阳贾湖遗址、临汝中山寨遗址、长葛石固遗址、新密莪沟北岗遗址等。

从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文物内涵分析,考古学家认为中国的农业革命最早在这里发生,裴李岗居民已进入锄耕农业阶段,处于以原始农业、手工业为主,以家庭饲养和渔猎业为辅的母系氏族社会。它与同时期的河北武安县的磁山文化和陕西华阴县的老官台文化相比,处于领先地位。

裴李岗的陶器,是目前河南境内发现最早的陶器之一。从制作工艺和器物造型来看,裴李岗陶器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陶器。裴李岗时期的陶器以泥质红陶为主,也有掺砂粒的夹砂陶。器物表面经过打磨,多为素面,少量的有篦点纹、篦纹、指甲印纹、划纹、乳钉纹和绳纹装饰。器型主要有鼎、罐、壶、三足钵、碗、勺等器型的生活用具。石器以磨制为主,有石铲、石斧、石镰、石磨盘等。房屋均为半地穴式建筑,以圆形为主,亦有较少的方形房屋,有阶梯式门道。

贾湖契刻形成年代,早于安阳殷墟的甲骨卜辞4000多年,领先于素称世界最早文字的古埃及纸草文书,比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和山东大汶口文化陶器上的文字早2000年。新发现的甲骨契刻符号,为探索中国文字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资料。

裴李岗文化与老官台、李家村、磁山诸文化一起是仰韶文化的前身,故被统称为“前仰韶”时期新时期文化。

【磁山文化】

磁山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1973年首次发现于河北省武安县磁山,主要分布于河北中南部和河南北部,遗址比较密集的地区在武安县境内的洺河流域。除磁山遗址外,重要遗址还包括河北保定容城坡上遗址、河南淇县花窝遗址等。C14测年结果显示其年代为公元前5400至公元前5100年。

考古发现了较多的石镰、石铲、石刀、石斧,说明此时的农业生产已经进入“锄耕农业”阶段。磁山和花窝遗址出土的猪和狗的骨骼为原始家畜饲养提供了证据。各遗址普遍出土的骨簇、鱼镖等狩猎工具说明渔猎也是居民经济生活的重要辅助。制陶业较原始,处于手制阶段,火候不高,前期多夹砂褐陶,纹饰有绳纹、编织纹、篦纹等,器形以陶盂和支座为主,亦有罐、杯、盘等,后期夹砂红陶和细泥红陶逐渐增多,三足钵数量较多,出现了与圆足罐等。石器多为磨制,亦有打制。住房为圆形或椭圆形半地穴式建筑,早期无门道,后期出现阶梯式门道。在磁山遗址中,发现80多个储粟窖穴,共约十万多斤。

磁山文化有三项“世界之最”——最早由人工培植粟类、最早饲养家鸡、最早种 植核桃。

磁山文化与裴李岗文化关系密切,有人提出了“裴李岗·磁山文化”,将它们视为同一种文化类型。也有学者认为它们是有一些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文化类型。总体看来,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后期比较接近。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长江流域下游以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第一次发现于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除河姆渡遗址外,重要的遗址还包括余姚市丈亭镇鲻山遗址、三七市镇田螺山遗址、宁波市江北区傅家遗址,测定年代为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300年。

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发现,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残存尚有葫芦、橡子、菱角、枣子等,动物方面有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

在人工制品上,石器数量较少,主要是斧等打猎工具,亦有装饰品。多的是木器和骨器,其中发现中国最早的木制饰品“木雕鱼”,其他包括木柄骨制的耕田用具耜、和刀铲等切割器具,亦有大量纺织工具。在河姆渡并出土了中国境内所发现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准,估计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河姆渡陶器为手工制作,十分厚实,呈灰黑色,表面常打磨,常有绳纹,或雕刻植物、动物图案。其他的河姆渡手工艺品,包括粗陶动物及人偶,以及鸟类图案的木雕及象牙雕,其中以“双火鸟”纹雕刻最为知名。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西至河湟,北至河套,东至太行山−豫东,南至淮河–汉水流域,以关中豫西晋南地区为中心的广大区域。著名的遗址包括仰韶村遗址、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庙底沟遗址、大河村遗址等。

1922年由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三门峡地区的仰韶村发现,这一发现成为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起始点。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仰韶文化的名称来源于其第一个发掘地——仰韶村遗址。但有趣的是,仰韶遗址本身不再被认为是该文化的典型遗址,不过仰韶文化的名称却被保留了下来。

仰韶文化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农耕石器包括石斧、石铲、磨盘等,除此之外还有骨器。除农耕外仰韶文化的人显然还进行渔猎,在出土的文物中有骨制的鱼钩、鱼叉、箭头等。

仰韶文化前期的陶器多是手制的,中期开始出现轮制的。一些陶器上留有布和编织物印下来的纹路,由此可见仰韶文化有编织和织布的手工业。生产工具以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常见有刀、斧、锛、凿、箭头、纺织用的石纺轮等。各种水器、甑、灶等日用陶器以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主要呈现红色。在发掘的动物骨头中除猎取的野生动物外还有大量狗和猪的骨骼,羊比较少。

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器上多绘有各种图形,器物表面多饰有绳纹、线纹,还绘有人面、鱼、鹿、植物等花纹,红底黑纹。在一些陶钵的口沿上还刻有各种符号,有20-30种之多。多年来一直没有人能辨识出来,有的学者认为是汉字的起源,还有的学者认为不是汉字。

对于仰韶文化的内部分类、时间上的分类以及各个遗址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术界还有争论。大多数学者认为它主要是一个父系社会,是继老官台文化和裴李岗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按时代顺序可以分为半坡类型、庙底沟类型和半坡晚期类型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龙山文化被看做它 的继承文化。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500年)是属太昊与少昊集团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主要分布以泰山地区为中心的山东中、南部以及江苏北部地区,晚期遗址的分布更广,东起黄海之滨,西到河南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淮北,安徽北部、河南中部也有受到该文化影响的遗存发现。1959年首次发现在山东省宁阳堡头村,遗址位于堡头村西和泰安的大汶口一带,故名。其中重要遗址还包括西夏侯遗址、王因遗址、刘林遗址、大墩子遗址等。

大汶口文化以一群特点鲜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以夹砂陶和泥红陶制为主。泥质陶器上常饰镂孔、划纹,沙质陶器上少数饰附加有堆纹和篮纹。三足器、圆足器发达,也有平底器、圜底器和袋足器。典型器物为觚形器、釜形器、钵形器、罐形器、镂孔圈足豆、双鼻壶、背壶、宽肩壶、实足鬶、袋足鬶、高柄杯、瓶和大口尊等。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骨、角、牙器也多而精致。从地层关系和陶器特征上都证明大汶口文化是龙山文化的前身。

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盛行枕骨人工变形和青春期拔牙的习俗,是流行于古代中国东方、南方的拔牙习俗的发源地。

大汶口文化的刻画符号目前已发现30余个,可分为8类,其象形元素主要包括日、月、山、树、钺、锛、王冠等。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文化之一,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中心在浙江省杭州市良渚遗址。1936年发现的该文化遗址,于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年代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

良渚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其中圆盘玉称作“璧”,柱状玉称作“琮”。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从良渚墓葬中出土大量随葬品,象征神权的玉琮和象征军权的玉钺只在少数墓葬中出现,代表良渚文化极有可能已经有了明确的阶级制度甚至是统治阶层。

2007年11月29日,杭州市政府与浙江省文物局在良渚遗址管委会联合召开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发现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了良渚古城遗址发现的重大消息。良渚古城遗址总面积约290多万平方米,面积和北京颐和园相当,是目前所发现的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建筑水平最高的古城遗址,堪称“中华第一城”。

玉器和陶器上还出现了不少刻划符号,这些符号在形体上已接近商周时期的文字。良渚博物馆及相关学者已经整理出刻画符号超过600个,分布在500多件器物上,符号种类超过300种。出土文物的图片以及相对应的拓片、摹本等已汇编出版《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一书。多数专家认为这些刻符很显然在表达某种意思;即便不能完全承认是一种文字,也已经具备了文字的象形功能,是文字的一种“初始形态”。

【马家窖文化】

马家窑文化,为约公元前3300到公元前2100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瑞典考古学家安特在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发掘该遗址,故名。马家窖文化源出自仰韶文化,与西北的齐家文化一样出土过早期的青铜器物。马家窑文化到底属不属于青铜文化仍有争议,甘肃省东乡林家遗址中曾出土过“青铜刀”,年代在公元前2900到公元前2740,为中国最早的青铜物品。

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以陇西黄土高原为中心,东起渭河上游,西至河西走廊和青海省东北部,北达宁夏南部,南抵四川省北部。

在马家窑文化时期,农业发 较快。就目前考古发现情况来看,当时的居民种植粟和黍,主要以经营原始的旱作农业为主,同时大量使用石制、骨制、陶制和木制的农业工具。

马家窑陶器以彩陶为主,而且无论数量还是精致程度都堪称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冠,经典型的马家窑陶器包括细陶土制成的罐与碗,底色为黄色或红色,上有亮黑色的装饰。其装饰图形的特色为弯曲漩涡线条,中心点缀圆点,另外也有波浪形线条或平形交叉的线条设计,在罐或瓮上尤其常见。其他装饰还包括“之字形”粗线条、青蛙、鸟类、舞蹈人物等设计。其中尤以1973年在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遗址发现的舞蹈纹彩陶盆最为有名。

已出现骨饰、石器、骨器,以及玩具如陶制波浪鼓等。此时期的青铜制作品规模有限,对当时经济方面无甚影响。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经放射性C14断代并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除龙山镇城子崖遗址外,还包括两城镇遗址、黑堌堆遗址、陶寺遗址、尧王城遗址等。

黑陶是龙山文化的突出特征,是区别于仰韶文化的根本特点。龙山文化的黑陶是继仰韶文化的彩陶之后兴起的一种制陶技术。黑陶源自于人们的生活用器,而后由于质地易碎,逐渐走出日常生活。如今,黑陶被作为艺术品供人们欣赏。龙山文化的黑陶尤其著名,其风格为器表漆黑光亮,器壁薄如蛋壳,据称部分器物口沿处最薄仅0.2毫米,因此又称为蛋壳黑陶。

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有比较发达的畜牧业。同时,占卜等巫术活动亦较为盛行。从社会形态看,当时已经进入了父权制社会,私有财产已经出现,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龙山文化已经有了夯土建筑以及城墙甚至城堡的遗迹出现,夯土建筑是文明时代相当普遍使用的建筑方式,城墙甚至城堡的遗迹在龙山文化多处遗址均有发现,证明龙山文化极有可能已有了城市的雏型。

昌乐骨刻文字的布局和结构有规律可循,有些偏旁多次出现,距今四五千年的龙山文化时期,制作上和殷墟甲骨文类似。兽甲骨上所刻的“行列整齐”的图案符号比殷墟甲骨文更为原始,明显处于画(符号)与字的过渡状态。骨刻文与甲骨文,二者应具有某种传承关系,是解释中国汉字起源的新依据。

【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是指以河南省洛阳市偃师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类考古学文化遗存,是介于中原龙山文化和二里岗文化的一种考古学文化。年代为公元前1800至公元前1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

二里头文化主要集中分布于豫西、豫中,北至晋中,西至陕县、丹江上游的商州地区,南至湖北北部,东至开封、兰考一带地区。既包含了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里头遗址之外具有二里头遗址文化特征的上百处遗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成为公认的探索夏文化的关键性研究对象。

二里头文化的陶器以夹砂灰陶和泥质灰陶为主,纹饰以绳纹为主。炊器深腹罐、圆腹罐、鼎、甑、鬲,食器平底盆、三足皿、豆、簋,酒器鬶、盉、爵、觚,盛贮器深腹盆、大口尊及各种罐瓮类容器,食品加工器刻槽盆等,构成富有特色的陶器群。

二里头文化的聚落包括超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区域性中心聚落及中、小型村落,建筑则分为大中型夯土台基、地 面式建筑和半地穴式房屋等,墓葬的规模、葬具和随葬品也等各有差,显现出社会的高度分化。农业经济粟作与稻作并举,已有高度发达的铸铜、制造玉石器、制陶和制骨等手工业,最令人瞩目的是已掌握了用复合范制造青铜礼器的高超技术。

10. 三门峡的风俗

五月五,麦子熟,包好粽子过端午

Hash:de328d658b50de4065b2ae5e0142f44a8c205a74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