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碗茶

是宁夏回族群众男女老幼普遍饮用的一种茶。盖碗,又称三泡台,民间叫盅子,上有盖,下有托盘,盛水的花碗口大底小,精致美观。每到炎热的夏天,喝盖碗茶比吃西瓜还要解渴。到了冬天,回族群众早晨起来,围坐于火炉旁,烤上几片馍馍,或吃点馓子,总要“刮”几盅盖碗茶 盖碗茶,因配料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根据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茶叶。在配料上,一般有红糖砖茶、白糖清茶、冰糖窝窝茶。身体不好的人可根据病情选用不同的茶水,如清热泄火可用冰糖窝窝茶;胃塞的人可用红糖砖茶;欲促进消化可用白糖清茶日常保健的“八宝茶”,除了放茶叶以外,还要放红枣、枸杞、核桃仁桂圆、芝麻、葡萄干、果脯等。回族泡盖碗茶需用滚烫的开水冲下碗,然后放入茶叶和各种配料,冲入开水,加盖。泡茶时间一般为二至三分钟。( 石嘴山)

油茶,一碗泰康讲不完的故事

以前在咱们济南有一种说法,叫做:“马连良的腔,泰康的油茶山东馆的汤。”说的是当时泰康的油茶曾和著名京剧大师马连良一样名气当当。

应该说,泰康油茶是带有济南糕点特色的底色美食,靠着纯正花生油的幽香与炒面本色的麦香及果仁、果脯的气息,兼有精良考究的制作工艺,在众多的糕点制作大戏中领导了百余年的万千变化,可以说,只有读懂了泰康油茶,才能真正洞悉泰康食品的各种风味和玄机。

相传位于泰康西北角老百货公司的老空心楼里(清末民初时期,济南最大的商业建筑),解放前,曾有天罗新百货商店、宏大百货商行、泰生东颜料行三家私营企业在里面经营,是当时济南市很高大的建筑,楼内西面的天罗新百货商店和北面的泰生东颜料行的经理张善圃,是个大的买卖人,他就有一个常年去泰康喝油茶的习惯,据传,这位张经理穿着很讲究,常常是马褂、礼帽加身,就连夏天出门也要戴一顶礼帽式的草帽,很有些大掌柜的派头……

只要不忙,每天下午4点左右,他一定会来泰康,或点一、两块桃酥,或要一盘五香花生米,但是,最重要的则是必须点一碗香甜可口的油茶。他或立于柜台前,或在店内一偶处的小桌边坐下,一边听那些市井人等的碎语闲言和世事时政的议论,一边吃一口闲食一边呷一口油茶,没有半小时的光景,他是不会离开这里的。有一段时间,他不当经理期间,泰康就成了他打法时光的好去处。

自打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这一地区唯一能去休闲的公园,是位于三大马路纬五路口的商埠公园(现在的中山公园),里面除了有为数不多的游乐项目,还喂养着孩子喜爱的猴子、孔雀乌鸡之类的观赏动物

那时候,有钱人逛完公园,一是要去天罗新和宏大两家百货去买东西、二便是要顺道去泰康买糕点、罐头之类的带回家的。据老人们讲在泰康买糕点,掌柜的和伙计们都是用淡黄色的包装纸给你包的方方正正,还要在上面附上一张红纸点缀后,再用纸绳捆扎好的,据老人们讲,好的伙计在打包时,一包点心在他们手里上下翻飞,左转右转,似乎在表演杂耍魔术一般,看得煞是让人眼花缭乱……

顾客买回去糕点,吃完后,包点心的纸尤其是包油茶的包装纸是舍不得扔掉的,这些包装纸多因为长时间包裹食物,会被油浸透的犹如油纸。这时候家里的老人们会把它叠得方方正正,或放在抽屉里或放在篮子里,留做他用。而这些用过的油茶包装纸,却时常会被家里馋嘴的孩子偷偷的拿出来嗅来闻去,一解馋瘾。

泰康公司早期门市部营业楼

1930年韩复渠在济南出任山东省主席,他身材消瘦,听说有早上只喝点稀粥的习惯。自打那次他重罚泰康出资修建馆驿街后,他就对城外的泰康糕点有了兴趣。

而他的三姨太李玉卿本是一位青楼女子,当红之时人称“红菊花”,因人长得漂亮出众、又会待人处事被韩复渠纳为三姨太并深得宠爱,被人们称为韩主席的“娱乐夫人”。

这三姨太入住主席府后,她很注意把握韩复渠的习性、嗜好,她深知韩主席早餐喜欢喝粥,又对泰康的糕点情有独钟。于是,她每周都要亲自去泰康专门给韩买油茶,做得韩复渠甚是欢喜。

后来她又给韩复渠生了个儿子,取名韩嗣蟥,这不仅洗白了她青楼女的身份更巩固了他军阀夫人地位。

解放后,尤其是1967年泰康公司门店拆除重建,建成后的三层楼营业楼的成了当时济南城外商埠地区重要的食品供应处,虽然,周围还有上海食物店、济南第一百货商店的日夜门市部、济南糖果三厂等食品生产销售企业,但是,泰康食物公司却因设在二楼的茶社和现买现冲油茶的特色经营,却拴住济南西部地区老百姓的胃口几十年。

上世纪70年代,济南泰康的饼干生产线

油茶,其实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叶茶。严格意义上讲,应该是叫油茶面,或者叫"油炒面",它是在咱们济南流传百年的一种特色小吃。据泰康的老师傅讲,油茶是用炒制的熟面加花生油、白砂糖,青红丝、果仁,果脯,芝麻等经人工手法搓制而成的,用开水调匀冲泡出的粥汤类的“食”、“饮”饮品。

据那些五十岁以上上了年纪的人回忆,当时去泰康喝油茶可是件了不起的事情,那时候商品短缺,人又穷,一般人是很少去泰康的二楼茶社去享受一番的。

在泰康的茶社,当时虽没有那些鲁席大菜,却往往就是些上不了大台面,却充满平民意味的小吃、糕点,却真真切切给平时粗茶淡饭的济南人添了点味道。

据曾经在泰康门市部任主任10年的刘师傅回忆:“若要退回几十年,来泰康喝油茶可是一件有滋有味的事情了,每天不论饭点、食口,这里总会聚集不少的人,有来尝新出炉的点心的,有来喝啤酒的,最能招人的还是那些来喝油茶的人,这些人大都是住在或工作在附近望平街、万紫巷、百货一零、纬四路一带的人。”

在当时,来喝油茶的意义并非只是为了果腹,大家来到这里点一盘豆豉、小酱菜、花生米……再喝一碗飘着油花,缀着青丝、红丝,弥漫炒麦香的油茶,化成满口甘香,惬意、神气、并蛮有仪式感的。

所以,当营业员把一只盛满油茶的粗瓷大碗从售卖窗口端出来的时候,一下子就会把食客们的胃口吊了起来,如果盛得满了,客人们会当即顺着碗边小口嘘嘘抿上一口的,之后,才是或与窗内营业员无话达拉话的唏嘘,或是找个餐桌坐下和其他食客的海阔天空的神聊……有时候,老客们还会因为碗里的青红丝少了,而要和营业员争吵一番的,直到那些会说话老营业员出面说些下次再多给你点的话,这场争吵才算结束。

解放前去泰康喝油茶是有钱人的事的,解放后特别是重建后的泰康茶社喝油茶,则是平民化和大众化的,质朴、随意、尊卑无欺,且兼容大雅大俗,那感觉就象老舍先生在《吊济南》表述的那样:在这里“使人心里舒服一些,一个不以跳舞和开香槟为理想的生活的人,到了这里自自然然会感到一些平淡而可爱的滋味。”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的济南泰康食物店内景

其实,喝油茶,并不象喝茶叶那样,一碗茶喝了,再续,续了再喝……它讲究的必须是大碗冲泡,讲究的是一口为品、二口入胃、三口四口惬意更爽心。

来泰康喝油茶和买回家去喝,除了氛围的不同其营造的茶社江湖,也是让人对泰康油茶久久难忘的理由。

而如今,时光在变,味道还在。在我们济南有些食品已经骤然消失,有些慢慢沉淀,泰康油茶靠着它憨厚、纯朴,依稀追索着最初的模样,且历久弥新,依然滋养着无数济南人,

有人说:湖光山色代表的是济南外在的湖山意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泰康油茶及它凸显出的文化色彩,则成了泉城济南的一种“人文符号”,唤醒和征服着人们的味蕾,并绽放在一代代济南人的心中!

一碗“面茶”,勾起涿州人儿时的回忆……

俗话说: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

美好的一天,是从早晨开始的,而早餐,更是每天的重中之重。

早餐,是人一天最重要的一餐,只有早餐摄取了足够的能量,才能在一整天保持一个较好的状态。

对于,涿州的朋友们来说,“面茶”是不可或缺的早餐之一。

小时候,住在鼓楼大街的孩子们,早上起来自己拿着小碗,就在这个面茶摊门口排队,买一碗热腾腾的面茶,喝下去,胃暖暖的。

那时候,总想着能多放点芝麻酱就好了,喝完一层,下面还有芝麻酱……

这些儿时的回忆,也许只有涿州的小伙伴们才会懂!

面茶典故

说到“面茶”,还有个小小的典故,是和慈禧太后有关的。

正宗的面茶产于涿州,而不是北京

清朝末年,有一天慈禧太后因肠胃不舒服,让一位来自涿州的厨师给做了一碗小米粥,上面撒了一点盐和芝麻!慈禧喝下后,肠胃立马见好。于是,就让这位厨师每天在涿州专门给她熬粥。

这是涿州的小吃,流入北京后,有叫“面茶”的,也有叫“茶面的”,但是,还是“面茶”这个名字深得慈禧太后喜爱。

这段历史典故在《涿州志》有所记载。

清代《随缘食单》记载:“熬粗茶叶汁,炒面兑之,加芝麻酱亦可,加牛乳亦可,微加一撮盐。无乳则加奶酥,奶皮亦可。”

这是关于面茶最早的记录和介绍。

卢记面茶

涿州市最著名的面茶,是卢记面茶。

1980年,位于涿州市鼓楼大街里的西丁市口街道,有一家卢氏面茶摊。

这里有位老人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是研磨小米,用擀面杖把芝麻碾碎,接着放入少许盐,搅拌成芝麻盐,做足准备工作。

而这位老人就是卢记面茶创始人的父亲。

芝麻酱是这面茶的精髓,选用香纯的上等芝麻。

面茶在熬制的过程中,要不停的搅拌,以免糊锅。

每个细节,都做到精致,才能做出香郁可口的面茶来。

面茶传承

后来,老人将面茶手艺传给了现在的卢记面茶的创始人——卢桂芳。

直到2017年,卢桂芳由于身体状况不好,不能做面茶了。于是,他免费把制作面茶的手艺传给了他的徒弟们!

他广收门徒,不是为了挣钱,为的是把涿州特色传统小吃传承下去……

卢先生,用自己的行动热爱着自己的家乡!

2018年,涿州市的“范阳味道”开业了。

在这里,就有卢先生的徒弟开的“卢记面茶”,每天范阳味道都回来些卢先生的老顾客。

上班前的 晨,来一碗撒上麻酱的面茶,配上一个刚出炉的烧饼,裹上卤蛋,那味道绝了,一整天都精神抖擞。

面茶,现在是京津冀流行的一种特色传统风味小吃。

早晨起来,喝一碗浓香的面茶,配上汤汁喷溅的狗不理包子或者老北京烧饼,咬一口,唇齿留香。

面茶,喝起来也有一定讲究,喝面茶讲究不用勺子和筷子,要一只手拿着碗,先把嘴巴陇起,贴着碗边,转着圈喝,喝完碗净如洗。

卢记面茶,承载了涿州几代人的情怀和记忆。

每一个被大众所喜爱的美食,都有它流传下来的道理。

它包含着传统美食人的心血和汗水。

也传承着这座小城悠久的历史文化

到拉萨的话,记得去最古老的“尼姑庵”喝上一碗甜茶哦

每个去拉萨的人

除了布达拉宫大昭寺是要去的

八廓街的时候 也多会去一下玛吉阿米

不过如果你只是想喝上一碗甜茶

安静地坐坐的话

可能这个巷子里的茶馆

更适合你

你若在八廓街 可以把手机设好导航

穿过一条条巷子走过去

也可以直接从林廓南路拐几步进去

导航就设阿尼仓姑寺

院子里有一个鲜花环绕的仓姑寺茶馆

不想进寺的就往边上走 茶馆的一面也临街

这里的甜茶格外的清爽香甜

和玛吉阿米不一样

仓姑可不是一个人称呢

它是“地洞”的意思

传说在公元7世纪时 每到夏季

暴涨的拉萨河常常殃及两岸的农田和村庄

于是藏王松赞干布就在河堤上挖了一个地洞

闭观诵经 祈愿消除水患

后来人们把这个地洞称为了“仓姑”

到了十二世纪

神医杰瓦奔又在此洞闭观修行 并获大成

仓姑便更加出名

到了公元十五世纪

宗喀巴大师的得意弟子古觉多丹

在修行洞的基础上了正式修建了仓姑寺

之后再经几次扩建

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仓姑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

也是拉萨城内唯的一座尼姑寺

这里不仅是女性佛者的乐园

很多社会女性也在这里学习佛教和文化知识

这里曾经培养了很多有影响的人物

例如著名的女活佛桑顶·多杰帕姆

仓姑寺不大 主佛殿分上下两层

最著名算是主佛殿一层地下的

松赞干布修行洞

这里供奉着藏王松赞干布塑像

作为女众道场的仓姑寺

非常注重观音菩萨和度母信仰的法事与仪轨

寺庙的主要经济来源靠施主的供奉和群众捐献

为补不足 就另开办了茶馆、诊所等

除了这里的甜茶和酥油茶

这里的藏面和“夏馍馍”(牦牛肉包子)也分外可口

饿了的话可要记得点

一壶甜茶 一碗面 一本书

就可以在茶馆坐上一下午

一排栅栏 一排门窗

茶馆与寺院就像修行的两面

一边在俗世 一边在佛前

图片来源网络 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