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坪恰玛古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个游牧的小伙子骑着骆驼赶着羊群来到这里,在苏巴士(维吾尔语:水的源头,柯坪县境内)住了下来,太阳落山后,千年-的精灵化为少女来到了小伙子身边,不久,他们结合了。生了很多孩子,他们的后代男子强悍,女子美丽、能歌善舞、勤劳聪明,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不知从哪天起,肺痨、霍乱、虚痨、瘰疬、热毒风肿等病魔偷袭了这里的人们,很多人因患病而痛苦、重病无法医治而丧生,上苍不忍让善良的人们受太多的苦难,撒下强健身体的神奇物种,长寿圣果——恰玛古,助人饱肚腹,解疾患……柯坪县第一本《柯坪县志》记录了从公元前171年—1990年间柯坪县的历史,《柯坪县志》中关于柯坪人种植、食用恰玛古也有相关记载,这足以证明:自有柯坪县历史就有柯坪人种植和食用恰玛古的历史,所以柯坪人民食用恰玛古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 塔里盆地西北边缘的阿克苏柯坪县是全疆恰玛古品质最好的产地,虽然这里是国家重点扶贫开发县,但却是新疆有名的长寿之乡。2012年,柯坪县有百岁以上的老人2人。柯坪县阿恰勒乡喀拉玛村105岁的牙哈甫·扎依提老人精神抖擞,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晰的牙哈甫老人还递交了三次入党申请书,执着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向党组织表示“最想做一名党的宣传员”。这足以说明长期食用恰玛古确实有明显的保健功能。

柯坪是全疆恰玛古品质最好的产地,这里还是有名的长寿之乡,当地人们的身体素质很,百岁老人生活能够自理,据说,这都跟当地人爱食用恰玛古有关。

恰玛古是自然界中少见的一种富含有机活性碱的植物,可以同时对身体的各个脏器进行全面的营养调节,达到酸碱平衡、改善体质的作用。

它也是一种维吾尔百姓极为熟悉的植物,形似萝卜,南疆许多地区的维吾尔族人,甚至将其当作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

当地人食用恰玛古已经有2000年的历史,恰玛古在当地少数民族心中的份量就如同汉族人看待人参一样,不同的是恰玛古天天食用也不会上火,因此维吾尔族人将恰玛古称做“长寿圣果”、“沙漠小人参”。

虽然恰玛古没有哈密瓜香甜、也没有雪莲珍贵,但它却有着别的植物无法媲美的丰富的营养成份及独特的功效和作用。

据悉,如今恰玛古除了传统食用外,还被开发成蜜膏、口服液、胶囊等产品上市销售。

地域范围

柯坪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阿克苏地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柯尔塔格山南麓,总面积12047平方公里,东、南、西、北分别与阿克苏市、阿瓦提县、巴楚县(喀什地区)、阿图什市(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合奇县(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什县毗邻。柯坪恰玛古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范围坐标在北纬40°09′57″—北纬40°45′23″,东经78°55′51″—东经79°37′12″,平均海拔1090米以上。柯坪恰玛古地理标志保护范围为阿恰勒乡吐拉村、喀拉玛村、库木鲁克村、盖孜力克村、库勒村、团结村、其兰村共7个行政村,种植区保护面积为13482公顷,年产量在9000吨以上。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外在感观特征:柯坪恰玛古其特殊的生长环境和种植技术,所以其个体直径为5-7㎝。块根肉质,球形,扁圆形或长椭圆形,须根多生长在块根下的直根上,基生叶羽状深裂,长而狭,长20-45㎝,顶端裂片最大且钝,其它叶片越往下越小。柯坪恰玛古生食口感微甜、苦涩、脆,煮熟后口感微甜、微咸、面,性质温和。 内在品质指标:柯坪恰玛古含蛋白质在1.9-2.1%,亚油酸29-35%,PH值6-6.5呈弱碱性对身体有宜,总黄酮0.09-0.22(g/100g),皂苷0.4-0.7(g/100g),维生素C 可达6-8g/100g,维生素B1在0.015-0.3(mg/100g),维生素B2在0.005-0.012(g/100g),钙650-750(mg/kg),铁0.02-1.2(mg/kg),钾3000-4000(mg/kg),铜0.029-1.2(mg/kg)。恰玛古是维吾尔药中药食两用、保肺壮身之佳品,具有清肺止咳、填精壮阳、明目增视等功效,被维吾尔族人们誉为“长寿圣果”。 安全要求:符合《无公害食品 根菜类蔬菜》(NY5082-2005)标准的安全要求。

信息来源:最后一公里

一处与世隔绝的人文自然仙境——新疆柯坪赛然木古村

偌大的新疆地域,如果要寻找名副其实的古自然村落,那么可以说少之又少。多年前,户外探险者发现了和田境内沙漠里一个叫达里雅布依的古村,那里居住着克里雅人,之后达里雅布依便走进人们的视野。而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境内却隐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自然古村落,一直独立于戈壁荒山中间,从不被外界关注,但古村原始生态的美,却令人心驰和陶醉。

这个古村落,就是柯坪县玉尔其乡赛然木村

赛然木村,距离玉尔其乡政府东偏北15公里,附近有突兀的山脉,荒凉的丘陵地带,独立于这片大自然的空间。古村地处戈壁深处,因喷涌和流淌着众多的泉水,便居住了六户牧民,依靠二十多亩果园,五十多亩耕地维持日常生活,但主要经济来源,还是以牧业为主,村民以养殖羊、牛、骆驼等增加收入。

第一次来这里,沿途都是自然景观,感觉戈壁上的生态还是较为脆弱,这是因为缺水的缘故,才会让这片土地显得有些灰色调。白色的羊群,三三两两的骆驼,在蓝天下悠闲地啃草,远处的山峦,显得光秃秃的,缺乏生机和活力。唯有散落在大地上的牲畜,它们时而欢叫,时而奔跑,时而静立,给这片土地增添了生命的韵律。

突然,右前方出现了一片小小的绿洲,仿佛在天地间看见了生命的张扬。我不知道是欣喜,还是内心对绿色的渴望,反正眼眸中流露出一种难以相信的色彩。驱车来到跟前,便看见了一座木制大门,上面写着“赛然木古村”,大门两侧是木栅栏,里面是茂密的树木,显得郁郁葱葱,密不透风,给人以古朴自然的感觉。

走进去,顺着林间小道前行,顿时被眼前的景色震撼了。这里绝对是一处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一切都是自然形态的样子,没有一丝修饰,各种树木自然生长和蔓延,各种低矮的植物在林间展示生命的顽强。一些杏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诱人的果子,梨子显得青涩,苹果宛如翡翠,空气里散发着香味和青草的气息。

这是一片小小的盆地,或者说是一片不大的绿洲。绿树间,泉水旁,坐落着几栋土房子,尽管破旧而古老,但却构筑了天然浑成的和谐。盆地东侧有一眼清泉,常年流出清澈的泉水,供村民们饮用和农田灌溉,泉水周围,生长着几棵千年胡杨树,粗大的树身和枝干,向苍穹生长和呐喊,这正是生命的 一种昭示。

盆地周围,还有经过常年风化的小山形成的雅丹地貌,呈蘑菇状分布在山间,恰是一座天然的指挥台,也是大自然赐予柯坪县的人间天堂。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这里就像是被打翻的调色盘,各种植物在这里肆意生长,无拘无束的自然生态环境,无不彰显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叵测。

这一处人间净地,是县里和驻村干部意外发现。当初谁也未料到,这里竟然是一个原生态的古村落。据这几户村民说,他们世代居住在这里,也不知道有多少年了,因为受地域的限制,这里走出了很多村民,他们在外安家落户,始终保留着几户人家,常年守护着祖先生活过的地方。因为有了根,那些走出去的村民,无论生活在哪里,他们都会时刻想着有家的感觉。

为解决脱贫和发展县里旅游经济,县里与驻村工作组开始谋划古村的开发,并投入了大量资金,打造古村景区和旅游设施,先后修建了景区旅游道路、停车场、景区大门、游步道、鱼塘、蒙古包、铁质板床等基础设施,初步具备了游客接待条件。还开发了胡杨王、沙枣王、柳树泉好汉坡沙湖、指挥台、时令蔬果采摘区等旅游景点,进一步提升游客接待能力。

我个人认为,赛然木古村,还是保持原来生态自然为好,如果在这么小的地方,过多地打造人为设施,将会失去古村的自然原貌。凡是到这里来的人,有吃有住有玩,享受一下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心情自然就豁然开朗了,蔬菜水果都是天然生长的,体验亲自采摘的过程,味道和记忆便会弥久犹新。我想,古村的魅力在于神秘和自然,更在于古朴和厚重,除此之外,一切便是多余。

山西冷门旅游文化:古交仙人坪,前斧柯悬泉寺,天柱山,饮马池

古交仙人坪

仙人坪位于古交市邢家社乡仙人坪村,不是草坪,是自然形成的一道沟底,溪流瀑布、烂漫山花,随着脚步的延伸,如长卷般展开。蜿蜒的河床,奇特的巨石,扭曲的松柏,奔流的小溪等,原生态的仙人坪堪称一步一景,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这里如此美丽的景色。

悬泉寺位于阳曲县西凌井乡伙路坪村南约5千米的官山山腰,早在北宋年间就已是有名的避暑胜地。这里景象超然,既有青山巍壮之气势,又有绿水清滑之柔态,行走期间,望峰息心,窥谷忘返。

静乐天柱山

静乐县天柱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城南1公里处。传说王母娘娘南海时路经此山,见松柏苍翠,殿阁巍峨,风光秀丽,便停留赏景,今山巅岩石平坦,传为王母石炕,山上曾是春秋战国时山右赵王建都之地,古城遗址至今犹存。

岚县饮马池位于山西岚县北部与苛岚县交界的河口乡,山顶上绵延着宽阔平坦的草地,属高山亚寒带草甸,夏季绿茵如毯,山花烂漫。周边山地,是原始针叶林、阔叶林带,栖息着多种野生动物。景区内空气清爽宜人,负氧离子富集,是天然氧吧。传说景区内有一泉池,方可丈许,水清见底。而且夏季气候凉爽,绿茵如毯,山花烂漫。水源充足,东坡溪水自西向东而下,形成多处小瀑布和小水潭。

新疆柯坪县薄皮馕:历史悠久的民间美食,见证古老的民俗文化

从馕坑里取出热腾腾的薄而香脆的馕饼,夹上鲜嫩的柯坪羊娃子肉,吃到嘴里美在心里。不由得让人发出惊喜地感慨:人间竟然还有这样的美食新疆沙漠绿洲饮食文化真是太奇妙啦!

薄皮馕(维吾尔族语叫恰皮塔)是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独有的一种美食,在新疆其他地方几乎看不到。千百年来,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小小盆地的柯坪人,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种饮食,并延续与发展到了今天。

01、属于民间的美食

随着“柯坪薄皮馕”的名气越来越大,决定再次去品尝新疆这道独有的美食。4月30日,我们来到柯坪县玉尔其乡托玛艾日克村一个农家小院,看见几位妇女正在房前的空地上揉面,或跪或蹲在面前的毡子上,她们把发好的面团压扁,然后擀成薄薄的面皮

年近70多岁的霍叙尔罕·马木提把面皮放在馕托上,再用手轻轻抚平。她说:“在柯坪,女人不会打馕,就像男人不会放羊一样。馕打得好、舞跳得好,才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贤惠妇女。”

因薄皮馕做得好,霍叙尔罕·马木提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每年还能拿到国家3600元的传承补助金。“其实也没什么难的,只要是妇女都会做薄皮馕,很感谢国家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霍叙尔罕·马木提高兴地说。

柯坪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艾买提江·卡热说,柯坪薄皮馕是勤劳的柯坪人民祖祖辈辈传承至今,在形成传统的生活习惯的过程中,形成了在馕坑里烤制的馕的一个品种,薄皮馕在柯坪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在红白喜事、迎来送往等礼仪中都以馕当家。这种馕非常脆,也非常薄,它与众不同,所以受到人们垂涎欲滴的青睐。

在托玛艾日克村,我们发现家家户户的院子里都有一个馕坑。正值午饭时刻,每家农舍上空盘旋着如轻云薄雾般的袅袅炊烟,到处散发着一股股烤馕的香味,顿时让人觉得腹中有叽里咕噜的饥饿声。

柯坪做薄皮馕的馕坑别具一格,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馕坑的大小是根据每家的人口来定,一般分大中小三种型号。在全县的农村、集镇,几乎家家都有烤薄皮馕的馕坑,妇女个个都会烤馕,这是柯坪历史延续下来的风俗习惯。

02、薄皮馕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在汉代的西域都护府,柯坪属于三十六国之一的尉头州管辖;唐朝时期,隶属龟兹地区的姑墨国;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隶属阿克苏办事大臣。“玉尔其”为“月氏”的变音,相传古代的玉尔其村曾有月氏部落居住。柯坪县玉尔其乡清代末期称下六庄,民国时期称为下庄、忠孝镇。

艾买提江·卡热告诉我们,他曾听当地老人讲 班超从和田攻打龟兹国经过柯坪时,一路征战人困马乏,当地一个村落的居民就拿出家里的食物招待饥饿的将士们,据说就是一种烤得很薄的饼子,最后吃饱喝足的将士一鼓作气攻下了龟兹国,顺利地完成了汉朝对西域的统治。

“自古以来,馕饼就是维吾尔族人喜爱的主要面食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在柯坪县,馕的品种大约有10多种。馕含水分少,久储不坏,便于携带,适宜于新疆干燥的气候,更适合古代行军打仗食用。延续到今天的薄皮馕制作更精细,用料更讲究,所以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

艾买提江·卡热说:“而与一般馕不同的是,柯坪薄皮馕在柯坪县色香味俱全的一种馕,在食用过程中,如果用薄皮馕卷羊羔肉吃起来味道更美,吃素食的话,用薄皮馕卷上沾酱的洋葱或凉拌的红萝卜味道也更可口。”

“宁可一日无米饭,而不可一日无馕。”这是新疆维吾尔族群众中的一种俗语。家家户户都有烤馕的馕坑,说明了柯坪县烤馕的历史悠久,薄皮馕更是居住这里的人们延续的一种饮食,妇女个个都会烤制薄皮馕也不足为奇。

如今,柯坪县烤馕的作坊、摊点布满街巷乡村,烤制薄皮馕的随处可见,摊主们边烤边卖,生意非常火爆。一般薄皮馕都要吃刚出馕坑的,这样不仅新鲜香脆,而且夹上羊肉蔬菜味道更可口。

维吾尔族人吃馕是很有讲究的。吃饭时,男女老幼围成一圈把每个馕掰成几片,大家一片一片地吃,绝不用刀切开;吃薄皮馕要最多掰成两片,加上羊肉或蔬菜,这种吃法体现了维吾尔族崇尚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一个馕掰开大家吃,表示大家同心同德,共同享受美好的生活。

03、薄皮馕的制作

“我们这里烤制薄皮馕的用具一般要有馕坑、柴火、馕石板、馕擀面杖、馕托、长袖手套、面布、撒盐水刷,应该说做法很简单,几秒钟的时间就可以烤熟……”霍叙尔罕·马木提说。

“来,尝一下味道如何?”霍叙尔罕·马木提用手从馕坑里飞快地取出一个烤好的薄皮馕。

“哇!有点烫,味道很好,吃到嘴里脆而酥软……”我们嘴里品尝着滚烫的美食,禁不住喊了出来。

霍叙尔罕·马木提说,烤馕前烧火很重要,一般用杏木烧炭,这样烤出来的薄皮馕味道更正宗,有一种特殊的香味。妇女烤制薄皮馕都是穿上一件旧衣服,再用头巾包住头部,防止在打馕过程中被火灼伤。

馕坑一般用土块砌成,内径120厘米至1米,口径60厘米至70厘米,内壁用碱土抹平就可以。用杏枝作柴火烧好馕坑后,再用杏木或桑木制成的擀面杖,在直径50至70厘米左右的馕石板上,把发酵过的面团擀成直径5厘米至50厘米的薄薄的圆面片,然后放在烤制柯坪薄皮馕专用工具直径为50至55厘米的馕托上,要迅速贴在烧热的馕坑壁上进行烤制。一般烤制时间在10秒至20秒,如果时间长了就容易烤焦。 据家里馕坑的大小,一次可以烤制10个至50个薄皮馕。

夹上霍叙尔罕·马木提准备的甜面酱、洋葱和青菜的薄皮馕,闻起来香喷喷的,让人垂涎欲滴,吃起来香脆可口,吃过后满嘴留香。只有品尝之后,才真正感觉柯坪薄皮馕的确是名不虚传。

04、传统美食的传承

在新疆美食里,柯坪薄皮馕称得上一枝独秀,并以薄、脆、味道鲜美等特点获得各族群众的喜爱。根据薄皮馕的大小,市场上每个卖到1元至2元不等。目前,柯坪县的薄皮馕供不应求,已经成为该县旅游产品的标志。

霍叙尔罕·马木提说,她曾教过10多个徒弟,现在的年龄都大了,年轻人会烤制薄皮馕的越来越少。原因是不愿意学,情愿出去打工,说是学烤制薄皮馕没有出路,挣不了大钱。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烤制厚馕的人越来越多,但烤制薄皮馕的人越来越少,关键是年轻人不愿意学习烤制薄皮馕这一古老工艺,目前全县只有不到20个人懂得这门手艺,其中有3人获得自治区级传承人。”艾买提江·卡热对薄皮馕的传承有点忧心。

近年来,为了保护好柯坪薄皮馕这一传统工艺,柯坪县制定了保护近期保护措施和15年保护规划,并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拨付了10万元用于柯坪薄皮馕的传统工艺保护,同时开办薄皮馕烤制培训班,县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还给传承人每年发放3600元的补助金,要求每个传承人要培养2至5名学薄皮馕烤制的徒弟。

2018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驻村工作队,积极向本单位申请30万元启动资金,加上其他补助,前期共投资38万元,成立了柯坪县杏乡馕合作社。

2019年2月,柯坪县又投入了580万元专项资金,新建2000平米生产厂房,按照要求对合作社进行升级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拓宽外销渠道,按照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积极打造“馕”文化品牌。

村民艾买提江·玉素甫也是薄皮馕非遗第三代传承人,他是第一批加入合作社的打馕师傅,每月的收入达到了上万元。现在,他带了三个徒弟,两个已经另起炉灶,还有一个徒弟每天跟着他在合作社打馕。

“整个合作社就我一家打薄皮馕,一般都是现烤现卖,因不耐放,所以都不愿打薄皮馕,但我一定会坚持下去,不能让这个手艺失传了。目前,我带出了五个徒弟了,生意做得还不错,说实话我也很高兴。” 艾买提江·玉素甫觉得能把薄皮馕制作的手艺传下去,心里感到很欣慰。

据柯坪县文旅局书记魏晓斌介绍,从2013年开始,柯坪县就抽出工作人员整理完整的制作工艺和历史资料,在全县4个乡镇开办薄皮馕制作工艺培训班,确保后继有人。同时,还结合旅游发展规划,将柯坪薄皮馕纳入旅游系列产品,努力把柯坪薄皮馕打造成为新疆的知名品牌,结合柯坪羊肉的宣传,让更多的消费者熟知柯坪薄皮馕,力争在全国提升柯坪县的知名度。

(原创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