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家子拔面

一百家子拔面

拨面是隆化的特产,名副其实的特产。

要想了解拨面,首先要了解白荞面。荞麦很多人并不陌生,但荞麦是黑的,怎么会有白荞面呢?后来慢慢知道,品种是一样的,只不过加工工艺不同。荞麦上磨之前,首先将麦籽上的黑皮去掉,不但黑皮,连紧挨着黑皮的部分较黑的籽面也要去掉。最后,将剩下的核心部分磨成面粉,所以白得与小麦粉无异。荞麦本来就是低产作物,亩产最高也不到一百斤。经过这样少中选少的一番折腾,可用的荞麦粉就更少了,当然十分金贵。

现在就可以说拨面了——用白荞面做的面条。为什么叫拨面呢?这是指它的做法。将白荞面分成四等份,先用滚烫的开水将其中一份烫熟,然后将其他三份用凉水打湿,一点点搋在熟面上,最后和成面团。停放10分钟,使其软硬合适,即置于案板,擀成宽不及尺、厚达3分的面饼。现在开始拨面了,厨师双手抓住两边带把的面刀,一刀一刀迅速而匀称地将面饼截成细丝。随着拨刀的移动,面饼逐渐缩小,而面丝却在后面整齐地排列出来。最后,将面丝下入翻花的开水锅。少顷捞出,盛进饭碗,加上菜码或卤子,即可上桌。只见拨面细如挂面,棱角分明。其颜色“洁白如玉,赛雪欺霜”(乾隆语),食之,则爽利脆口,淡香绵长。

一个住破窑的穷小子,开创了一个家族的百年辉煌

宋朝有一个吕氏家族。这个家族在北宋时期诞生了四位宰相:吕蒙正为太宗朝与真宗朝的宰相,吕夷简(吕蒙正之侄)是仁宗朝的宰相,吕公弼(吕夷简之子)是英宗朝的副枢密使、神宗朝的枢密使(相当于副宰相),吕公著(吕公弼之弟)也是神宗朝的枢密使,还是哲宗朝的宰相。此外,吕好问(吕公著之孙)是高宗朝的尚书右丞,也属于执政官。

所以南宋人王明清在《挥麈录》中大发感慨:本朝吕氏一家“相继执七朝政,真盛事也。”元人修《宋史•吕夷简传》,也说:“吕氏更执国政,三世四人,世家之盛,则未之有也。”

不过南宋时,吕氏家族在政治上的地位已不复显赫,但吕家又在文学与学术上延续了家族的荣耀,如吕好问之子吕本中是南宋前期的著名诗人;吕本中的侄孙吕祖谦是南宋中期的著名学者。从吕蒙正拜相至吕祖谦逝世,大约是两百年的时间,也就是说,河南吕氏家族在政治或文化领域至少引领了两百年风骚。非常不简单。

有意思的是,吕氏家族荣耀的开创者——吕蒙正未达之时,却是一名寄人篱下的穷孩子,他能凭着后天的努力登上相位,改变自己以及家族的命运,本身便反映了宋代社会的阶层流动性。

如果你对传统戏曲略有了解,应该听说过一个很有名的剧目“寒窑记”。相传南宋时南戏便有《寒窑记》,元代的王实甫将其改编成杂剧《吕蒙正风雪破窑记》,明代文人王錂又改编成传奇《彩楼记》,现在的川剧、京剧、秦腔均保留有“寒窑记”剧目。

“寒窑记”的主角正是吕蒙正,说的是吕蒙正年轻时,因为一贫如洗,与好友寇准同在“洛阳城外破瓦窑中居止”。一日,二人听说洛阳城的刘员外家“结起彩楼,要招女婿”,便结伴前去看热闹,心想“等他家招了良婿之时,咱二人写一篇庆贺新婿的诗章,他家必不虚负了咱,但得些小钱钞,就是咱一二日的盘缠”。谁知刘员外的女儿刘月娥对吕蒙正一见倾心,将绣球抛入吕蒙正的怀里。

刘员外见吕蒙正是个居住在破窑里的穷书生,坚决不同意这门亲事,打算“与他些钱钞,打发回去罢”。但刘月娥心有所属,说,“父亲,您孩儿情愿跟将他去。”刘员外苦口相劝,女儿却心意已决,最后刘员外一怒之下,将女儿赶至吕蒙正的破瓦窑。

当然,戏曲故事不可当真,“寒窑记”其实是民间文人编造出来的,历史上的吕蒙正并未娶过刘姓女子,据富弼《吕文穆公蒙正神道碑》,吕蒙正“初娶宋氏,封广平县君。再娶薛氏,封谯国夫人。皆殁于公之先”。他的结发妻子姓宋,继室姓薛。

你可能还读过一篇流传甚广的《破窑赋》,赋中作者自称:“吾昔寓居洛阳,朝求僧餐,暮宿破窖,思衣不可遮其体,思食不可济其饥,上人憎,下人厌,人道我贱,非我不弃也。”都说此赋正是吕蒙正所写,有些地方还将吕蒙正与《破窑赋》为素材制成城市雕塑,借以纪念吕蒙正。

但是,这篇所谓的《破窑赋》不见之任何史料记载,思想内涵极为浅薄,语言文字也很一般,断不可能出自吕蒙正之手,极有可能是今人伪作,网友以讹传讹,以致许多人都信以为真了。

不过,《寒窑记》故事也好,《破窑赋》文字也好,尽管是虚构、伪造,却也有所本。吕蒙正居住的地方,的确跟寒窑没什么区别:按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的记载,少年吕蒙正“羁旅于外,衣食殆不给,龙门山利涉院僧识其为贵人,延致寺中,为凿山岩为龛居之”。按邵伯温《邵氏闻见录》的说法,“吕文穆公讳蒙正,微时于洛阳之龙门利涉院土室中,与温仲舒读书。其室中今有画像。”总而言之,少年吕蒙正无家可归,居住的地方是洛阳龙门山利涉院的一处窑洞或山洞。与他一起在窑洞里读书的,是一个叫做温仲舒的朋友,而不是戏曲所说的寇准。

吕蒙正原本可以不用住窑洞,因为他的父亲吕龟图并不是穷苦平民,而是宋朝的起居郎,一个下层文官。只是这吕龟图官儿虽小,官僚的臭毛病却不小,“多内宠”,讨了几房小妾,对正室刘氏(即吕蒙正之母)极看不顺眼,之后更是以“不睦”为由,将刘氏连同吕蒙正一并赶出家门。少年吕蒙正与母亲无处投靠,“颇沦踬窘乏” ,不得不寄宿于利涉院山寺的窑洞。

吕蒙正母亲姓刘,被夫家逐出门,住在窑洞,这经历与戏曲“寒窑记”中的刘月娥有几分相似,所以有人认为刘月娥的原型正是吕蒙正的母亲刘氏。

(吕蒙正)

现在网上有一个很火的流行词,叫做“吃瓜群众”,用来指称看热闹的草根。被父亲遗弃的吕蒙正却连“吃瓜群众”都不如。话说有一日,他在伊水岸边赶路,正唇焦舌干呢,“见卖瓜者,意欲得之,无钱可买。其人偶遗一枚于地,公怅然取食之”。穷得连一片甜瓜(也可能是西瓜)都买不起,只好捡起别人丢弃在地的一片烂瓜皮解解渴。后来吕蒙正当了宰相,“买园洛城东南,下临伊水,起亭以‘饐瓜’名焉,不忘贫贱也”。 “饐瓜”就是烂瓜片的意思。吕蒙正盖这个亭子告诫自己与家人:富贵不忘贫贱。

少年贫贱的吕蒙正后来之所以能够进入政府,并且成为政府首脑——宰相,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得益于他寒窗苦读的努力;从制度的角度而言,则应归功于当时社会存在着一个制度化的上升通道。这个制度化的社会上升通道,便是科举制。

下面推介一本我的新书:《原来你是这样的大侠:一部严肃的金庸社会史》。

熟读金庸武侠小说的小伙伴也许都知道,网络江湖中流传着所谓的“金庸学三大不解之谜”:《射雕英雄传》中,梅超风练了“九阴白骨爪”,指甲暴长,解手后怎么擦屁股?《神雕侠侣》中,独臂的杨过单身过了十六年,他是怎么剪指甲的?《倚天屠龙记》中,小昭的脚脖子被铁链锁住了,她又是怎么换内裤的?

问题非常无聊,却吸引了无数网友解答,各种脑洞纷呈。其实,从技术的角度解答这些问题并没有什么意思,我们换一角度,从史学切入,便会发现无聊的问题也蕴含着严肃的历史知识。

回答杨过剪指甲的问题,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的美甲历史;回答梅超风的问题,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如何如厕的个人卫生史;而回答小昭的问题,我们可以一窥古人的隐秘服装史。有些网友说,古人不穿内裤,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小昭的问题。这便是不了解社会生活史的表现。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严肃一点的问题:江湖中那些门派,哪里来的经济收入,居然可以养活那么多不事生产的闲人?按理说,一个帮派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每日开销不是小数目啊。

这个问题曾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有人说,“少林武当还算有点儿香火钱,那五岳剑派啊、各类山庄啊,不会真的搞个旅游胜地搞创收吧?”有人说,“除了杀人抢劫、收保护费之外,实在想不出来他们赚钱的第三种方法了。”也有人说,“可以挖藏宝图啊,娶首富之女啊,开快活林啊,当杀手啊。”

其实,这些江湖门派经济收入之多样化,资产与财富之雄厚,完全超乎你的想象。收保护费?那也未免太out、太low了。当你看到金庸小说中的玄悲禅师、冲虚道长、全真七子出场时,千万不要以为他们只是一介武夫,实际上他们很可能还是坐拥万顷不动产的大业主,开办纺织业、碾硙业、制盐业的实业家,开设商铺、饭店的商业大亨,控制了一方金融产业的早期银行家。

想详尽一点了解那些蕴含在武侠世界中的严肃历史知识吗?请读我的《原来你是这样的大侠:一部严肃的金庸社会史》一书。各大书店均有销售。

目录见下:

自序:从金庸的窗口翻入历史

第一辑:日常卫生•日用品

01、杨过如何剪指甲

02、梅超风怎么擦屁屁

03、行走江湖的侠女们怎么洗澡

04、大侠们每天会刷牙吗

05、小龙女如何处理“大姨妈”

06、行走江湖是不是要随身带着火折子

第二辑:服饰•化妆

07、契丹人的胸膛真有一个狼头刺青吗

08、黄蓉会穿什么内衣

09、小昭怎么换小内内

10、张无忌会给赵敏怎么画眉

11、韦小宝哪里懂得宋人簪花的时尚

12、江湖儿女不缠足

第三辑:美食•饮品

13、段誉饮的是什么茶

14、乔峰喝的是什么酒

15、黄蓉的厨艺在宋朝很厉害吗

16、洪七公有福了,可以吃到那么多的美食

17、曲灵风能不能吃到花生

18、张翠山在冰火岛住了那么多年,为什么不会得坏血病

第四辑:婚恋•生育

19、郭靖应该怎么向黄药师提亲

20、郭靖黄蓉怎么避孕

21、欧阳锋与嫂子私通,会受什么刑罚

22、张无忌悔婚,周芷若能起诉他吗

23、韦小宝是不是犯了重婚罪

24、江湖中有没有同性之恋

第五辑:商业•财富

25、郭靖第一次请黄蓉吃饭花了多少钱

26、韦小宝贪污了多少钱

27、韦小宝真的可以从怀里掏出一大叠银票吗

28、镖局是个什么组织

29、丐帮帮主的财富知多少

30、江湖门派的经济来源

第六辑:武器武功

31、为什么剑客与刀客给我们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32、大侠们成天带着一把刀,不犯法吗

33、为什么武侠世界的武功越来越退化

34、什么才是冷兵器时代的大杀器

35、宋朝全民爱相扑

36、为什么你会觉得太监的武功高深莫测

第七辑:社会•制度

37、为什么说朱元璋时代的江湖很寂寞

38、为什么说江湖社会形成于北宋

39、乔峰真要生在宋朝,又何必自杀

40、虚竹是不是一个奴隶主

41、金庸小说里为什么没有基督徒

42、袁承志能够在海外创建一个共和国吗

一座房子,竟能让名门世家传承百年?

家族中国文化一个最主要的柱石。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著名国学宗师钱穆先生。

百督府项目实景图

纵观古今中外,真正的世家大户,不仅需要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大多也拥有一座符合家族特征和满足使用需求的传世宅邸。而这些家族的文化与荣耀,都被家族世代居住的宅邸所承载。

法国雪松庄园

在法国,便有一座名为“雪松庄园”的大宅,这里曾经是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的宫邸。如今,这里的主人是法国著名洋酒家族马尼耶的女继承人。

英国丘吉尔庄园

在英国,旧时贵族居住的庄园仍保留有很多,其中的丘吉尔庄园可谓名闻遐迩。至今,这座庄园仍归丘吉尔家族所有。

百督府项目实景图

无论是法国的雪松庄园,还是英国的丘吉尔庄园,他们都承载着名门世家的家族文化与发展印记,历经百年而不倒。福州作为有着两千多年建城历史的文化名城,自然也有着许多在历史浮沉中屹立不倒的名门望族,三坊七巷曾是他们的宅邸所在处。但在三坊七巷已被改造成了商业街的现今,他们又该去何处寻觅可与之匹配的传世宅邸呢?

百督府项目实景图

三盛百督府,鼎立鼓楼中轴,对望三坊七巷,于福州城央珍稀土地之上匠筑传世臻品,尽享城市的繁华与尊崇,为当代世家敬献一方高端人居;更取中华园囿风骨,依福山胜景,建百亩私家山景公园,造就当代府门典范,世家于此相知相交,人脉圈层在此自然承续。

百督府项目实景图

同时,百督府深谙名门世家对家族文化的传承,以西方经典建筑为形,东方文化底蕴为魂,承袭三坊七巷文化精髓,可承载家族气度,契合家族气质,建立家族礼序,106席传世宅邸,将是闽系望族的家族身份象征。

百督府项目实景图

凭借自身过硬的品质,百督府不仅得到了福州当代名门望族的认可,创下连续两天劲销2栋的佳绩,更在业内获奖频频, “2019年中国最佳城市半山豪宅大奖”的荣誉披身,也为百督府国内鼎级豪宅的身份在读加冕。

2019年中国最佳城市半山豪宅大奖

于繁华之上享宁静,居城央之间拥万华。寸土寸金的鼓楼内,百督府的出现不仅让福州的名门望族拥有了承载家族荣耀的传世居所,更让他们拥有了一个家族的精神图腾,代代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什么内容?是诸子百家还是一家

凡是在中国有续传承的都是传统文化。不是仅仅限于文字形式的传承。

如果从近代以来对“国学”的定义看,国学的内容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如果你真正接触传统文化的内容,我想你就不会说一家独大了。要知道《道藏》的编撰从南北朝(公元471年)就开始了,到现在已经蔚为大观了。现代也有学者编撰了《儒藏》再加上佛教的《大藏经》,可以说中国学者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释道三家的文献集成。

还有虽说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是汉武帝也没全听他的,这从他后来的被冷落也可以看出来。可以说,汉武帝是借他来制衡后宫的力量。再从汉武帝时的酷吏看,也可以看到汉武帝是在利用董仲舒。

虽说汉朝初期对恢复儒学经典也下了功夫,可是在执政上却是用的“黄老之学”,特别是汉武帝时,窦太后的后权处处制约他,这也是他利用董仲舒的原因之一。

再从唐朝李蕤写的《反经》看,诸子百家一直在影响着中国历史。特别是唐朝的传奇小说,对明清小说的发展起到了作用。还有随着佛教传入中国,儒释道三家的竞争互补对中国历史的作用。

再从清朝的《四库全书》看,子部就是诸子百家之说。

从这些看,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一家独大,不能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面去看中国历史。

我十多年前在阿里巴巴论坛上写帖子说中国的历史是皇权、后权、文权、武权、宦权、戚权等利益纠葛、不断交织而成的历史,这从考古发现汉朝后宫的地道就可以看出来后权和戚权对历史的影响。

继承还是象孔子所说的“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按今天的话说就是扬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昨天在回答问题时也说,张载“横渠四句”中的“为往圣继绝学”,不光是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还要继承世界优秀的文化。我今天还是想说,今天的中国再次与世界融合会引领人类走向文明的新高度!

或许会开创“横渠四句”中的“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类三十万年的和平。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一世是三十年。

这就是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