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刀肉

 塞北古城平泉,有一种传统风味小吃——改刀肉。改刀肉以猪肉和竹笋为主料,切成丝翻炒,边炒边加入鸡鸭汤、口蘑汤、酱油、绍兴酒、香油等。待肉、笋成为金黄色后,浇上汁水,盛入盘中,成品改刀肉,外形犹如一座金字塔,笋丝柔韧,肉丝筋硬,味道鲜美,爽口而不腻人。

     改刀肉还有耐贮存的优点。冬季装篓可存放三个月,炎热的夏季也能存放一周左右,要吃时加热即可,其味不变。传说改刀肉的绝技还是清宫中传出来的哩。清朝乾隆年间,皇宫御膳房里有位姓刘的师傅,有一手做改刀肉的绝技,伺候了皇帝几十年,皇帝对他的手艺非常满意。后来,刘师傅年纪大了,就退休回到了故乡平泉,开起了一家饭馆。刘师傅在平泉收了五个徒弟,并毫无保留地把改刀肉的绝技传给了他们。刘师傅在病危时还谆谆叮嘱五个徒弟,要他们齐心合力,把改刀肉的绝技传下去。

     五徒弟遵照师傅的遗愿,把饭馆改名为“五奎园”,就是表明大家一起将改刀肉的绝技发扬光大。五个徒弟经营有方,改刀肉的美名到处传扬开来,当时张家口外蒙古族的48家王爷进京朝觐,路过平泉时,不但要停下来一尝为快,而且还把改刀肉当成高级礼物,带进京城,馈赠亲朋好友。从此,“五奎园”和改刀肉誉满全国。

兰州人说,兰州拉面应改为“化隆牛肉面”,青海人会同意吗?

优质旅游领域创作者

兰州旅行,第一要吃什么?于一个河北人来说,不是看兰州美景,而是一定要先去尝尝正宗的兰州拉面是个什么味。而来到兰州回去后见面的第一句话,家里人也一定问你在兰州吃的兰州拉面好不好吃。

河北人为何对兰州拉面情有独钟?说出来大概兰州人都惊讶,在遥远的千里之外,有个河北冀东地区,这里人爱兰州拉面有多疯狂,大街上几乎任何一处街区,都能找到一个兰州拉面馆。有一次网上想点个兰州拉面外卖,在方圆50里范围内,竟搜出130多个兰州拉面馆。

这些面馆不起眼,或隐匿乡镇商业集市中,内部几乎也没什么装修,一般2到3人营业,价格根据肉多少,一般一碗在8到18元之间。这些面馆不拼环境,讲的是手艺和佐料,拼价格便宜量大实惠,让人吃过一次还想吃第二次。而来此消费的,多为普通百姓。

河北人在自己家乡吃着外地人美食,这样至少吃了30年。不知道当初谁把几元一碗的兰州拉面带到了这里,并在此生根发芽,火遍燕赵大地。

在从没去过兰州前,这是一个远在天边的地方,印象中,兰州人应该比河北人还要爱这碗兰州拉面。而慕名来到这里,一下火车,眼前搜寻着“兰州拉面”四个字,竟然有些失望,后来在兰州街头,也找不到“兰州拉面”这四个字。原来,在兰州,只有“兰州牛肉面”没有兰州拉面。

那么,遍布全国各地的“兰州拉面”到底从何来?在兰州人眼里,兰州拉面不是兰州特色,那碗写着“兰州拉面”的面,其实与兰州人关系也不大,它其实是青海人开的,并把它带到全国。

再说确切点,兰州拉面,其实大部分是青海化隆人开的,另一部分是宁夏人开的。

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10000家兰州拉面馆中,5成以上兰州拉面馆老板来自于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而真正由甘肃人开的店,只有百余家。兰州人说,兰州拉面应该改名叫“化隆牛肉面”。不知道青海人听了有何感想,青海面馆师傅愿不 愿意。

兰州只有牛肉面,这是兰州人离不开的面食,尤其是早晨。老兰州人的生活,也是从一碗丰盛的牛肉面开始。

这是在兰州早上被当地人带领去过的一家牛肉面馆,相比8到18一碗的兰州拉面,这里的牛羊肉面馆在吃上更讲究些,有多种套餐可选择,价格也不贵,吃起来味道也是非常劲道好吃。

兰州牛肉面最早始于清嘉庆年间,算得上兰州人的传统美食了。最初的这种面,是甘肃人从河南学艺后带到兰州的,后来经过当地人不断改良,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拉面的标准。原来,兰州人的牛肉面又要追溯到河南人是鼻祖。

遗憾的是,兰州牛羊肉面却没能像青海人一样把它带到全国各地,而是只在兰州及周边流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恐怕,只有兰州人清楚了。

投资6.8亿!小村大刀阔斧改造工业园,正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大富村是佛山禅城区张槎街道的第一大村,该村不仅是街道内第一个实施一级经济体制的乡村,还积极探索农村基层治理新模式,推出了“村务一门通APP”,村民走上了抱团发展、集体致富的快车道。本期《美丽村居故事多》,佛山电台主持人白靖带您来看看大富村。

张槎街道大富村,于宋代开村,占地1.8平方公里,下辖9条自然村,户籍人口5600多人,以谭姓居多,是张槎街道的第一大村。

谭公诞

一年一度的“谭公诞”,是大富村最热闹的民俗活动之一。每年的农历六月廿六,全村老少及各地谭氏宗亲都会聚到“谭仙观”参加盛会。谭仙观于清道光年间创建,光绪年间第一次重修,并于1998年定为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重修落成。

民间关于谭公的传说大同小异,皆因其保境安民、扶危救困而深受村民敬仰。为了发扬普世济怀的谭公精神,大富村在2011年成立村福利会,在“谭公诞”当天发动村民慷慨解囊,所得善款用于村内扶贫济困、救灾助学等项目。

乐善好施成为了大富村民弘扬及传承传统民俗的精神支柱。村福利会成立的七年间,每年新增善款6~7万元,帮助100多位困难村民,营造了村民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

大富村也以“织梦仙槎 乐善大富”为突破口,打造“乐善文化”品牌,形成扶贫济困的良好民风,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

村务一门通

在大富村,集体议事的传统延续至今。为了让党务、村务、财务等工作公开透明,拓宽村民表达诉求的渠道,大富村在2016年推出了“村务一门通APP”。村内哪里出现了交通状况,哪里的垃圾没有及时清运……点开这个APP,村内的大事小事都可以直接反映到村委会, 村干部会第一时间做出回应。

90后村民谭金汉家住大富商业街附近,因为村内莲大路提升工程在施工,对他和附近的村民出行造成不便,他把诉求发到了“村务一门通APP”上。大富村委会工作人员很快就把谭金汉反映的问题发到了工作群,村委会主任谭启镰作出了回应。

目前全村有近2000人注册了“村务一门通APP”账号,村民开始接受并愿意使用这APP。通过这个平台的搭建,提高了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构建起农村基层治理的新模式,这也是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的一个突破口。

富竹公园

近年来,在村经联社的统筹规划下,村居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季华北路以东,长虹街以南的3万9千多平方米土地,原来是大富村的荒地,村里围绕当地有名的大头典竹“沙腰笋”,投资1400多万元,将荒地建成了竹文化公园,取名“富竹公园”,寓意村民生活富足。

华南科技装备产业园

说到农村,总是和土地联系在一起。大富村是禅城区张槎街道第一个实施一级经济体制的乡村。2017年1月, 户籍人口5600多人的大富村,召开18周岁以上全体成员股东大会,以95%以上的赞成率,表决通过了《大富村一级经济实施方案》。

村民谭志强回忆,在工作推进过程中,有一部分村民不理解甚至不赞同。在村委会、党员及村民代表的积极沟通协调下,最终方案才以高票通过。《大富村一级经济实施方案》的核心内容,是明确以经联社为主体,对村内土地进行规范集约使用。谭志强告诉记者,以前村里有很多粗放型的家庭作坊,加上一些布局混乱的低矮厂房,严重阻碍了大富村的发展。

大富村还将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村北工业园区多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建起的低矮厂房,布局结构不太合理,基础设施相对缺失滞后,经济效益不尽理想。

经村民代表表决,高票通过大富村北工业区升级改造事宜,升级改造工程正式拉开序幕。

目前,投入1.8亿元的一期项目已经开工,计划投资5亿元的二期项目也在规划中。

大富村委会主任谭启镰希望政府能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引进高精尖的企业落户,留住高端人才,将工业园区将打造成为高标准、高技术含量、绿色低碳的华南科技装备产业园,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更多实惠。

公交:乘坐124路到大富小学站下车;或乘坐102,124,125,157,173到大富路口下车。

编辑|883民生热线微信编辑部

来源|946民生直通车

世界残猛三兵器:也门一刀毙命很猛,中国能卡夺其兵将其剪成肉块

残猛兵器,就是残忍而凶猛的兵器。这些兵器在战场上杀伤力强大,令敌胆寒。下面介绍世界上三种残猛兵器,也门一刀毙命很猛,印度劈头断肢很凶,但都不及中国,中国能卡夺其兵将其剪成肉块!

也门银鞘银丝带匕首。古代也门一种标志性兵器,也门人将它视为生命,几乎人人佩带。最初,这种兵器是由犀牛角制成。为了制作这种兵器,犀牛几乎被灭绝。这款匕首双面开刃,刀身略弯。银柄银鞘,柄和鞘上都有精美的浮雕,鞘上还配一根银丝带,显然为贵族所有。这种匕首相当锋利,刀尖常涂以剧毒,这款匕首的刀尖还留有被剧毒浸染的七彩颜色。也门士兵战斗时,常用此匕首给敌人最后一击,一刀毙命,非常残猛。

印度马拉地战斧。17世纪印度北部马拉地帝国兵器,步兵、骑兵都有装备。马拉地帝国建立于1674年﹐灭亡于1818年﹐在印度北部统治144年。马拉地族以勇武著称,帝国建立者贾特拉帕蒂·希瓦吉就是一位勇士,他率众起义,建立了自己的帝国。而为马拉地开国立下不朽战功的,就是这把战斧。这种斧的斧头呈锚形,精钢打造,斧背有鎏金花纹,硬木斧柄长约两米,劈砍能力相当强。骑兵用它砍步兵,劈头断肢;步兵用它砍骑兵,斩马劈人。正因为马拉地族有如此凶猛兵器,才打败了强大的莫卧儿军,开疆立国,称雄印度北部。

中国鳄鱼剪。中国清代一种残猛兵器,也是一种非常罕见兵器。剪子呈鳄鱼嘴形状,非常沉重,在战场上为大力者所用。作战时,大力猛将双手持握,一手持一柄,控制剪刀张合,剪刃呈鳄鱼齿状,锋利无比,既能卡夺敌人兵器,又可剪胳膊,剪大腿,剪脑袋,能把敌人剪成肉块。剪子闭合时,还可砸击劈砍、横扫,因为一半剪刀有开刃,有大刀的功能。这种兵器在战场上相当凶猛,处死战俘更加利索,或砍头、剪碎,随心所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