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小窝头

窝窝头从16世纪的明代中国开始种植玉米时即有了。李光庭著《乡言解颐》卷五,载刘宽夫《日下七事诗》,末章中说及“爱窝窝”,小注云“窝窝以糯米粉为之,状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馅,蒸熟外掺薄粉,上作一凹,故名窝窝。田间所食则用杂粮面为之,大或至斤许,其下一窝如旧而覆之。茶馆所制甚小,曰爱窝窝,相传明宫中有嗜之者,因名御爱窝窝,今但曰爱而已”。

引文中的“杂粮面”,就是玉米面中加入黄豆面等形成杂合面,其蒸制品,在明清时叫窝窝,清末民初才开始叫窝窝头。相传1900年慈禧逃往西安,刚入境山西,就饥肠辘辘。此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看见有个叫贯世里的逃难者正在啃窝窝,慈禧就拿了吃起来,倍觉香甜。问何物,答:“玉茭子面做的窝窝”。慈禧说,此是进山西吃的第一口,就叫窝窝头吧,意思是个领头的食品(张寿臣《窝头论》)。慈禧到乔家大院时,乔致庸以八碗八碟接驾,最后一道主食,为其上了穷苦百姓吃的菜窝窝。《中国历代御膳大观》记载,慈禧回京后要吃窝头,御厨做了一个,老佛爷食不下咽,怒杀厨子。后来老厨师在玉米面里加入糖和栗粉,做成小窝头,慈禧吃得上口,说:“总算吃到当时的窝头了。”于是小窝头便成了皇宫御点、晋馆名品,北京仿膳饭庄、太原全晋会馆有传承此技。

旧社会,穷苦百姓能吃上一顿窝头也属不易,有这么一幅对联“别家过年二上八下,我家贺岁九外一中”(《清末民国讽喻联集》),其中的二上八下,指包饺子,九外一中则是捏窝头的动作,是说过年人家吃饺子、自己吃窝头。穷人家平日里吃的多是“糠面窝窝”、“草籽窝窝”,还有的要掺杂野菜充饥。解放后经济恢复,窝头逐渐成了山西人的一日三餐主食。文革期间,1三次访问大寨,和社员一起吃的就是玉米面窝头。再好的东西,也经不住天天吃,容易吃伤胃口。老百姓想办法变换花样,晋南就有了柿子窝头,从南到北也有了枣窝窝、菜窝窝。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饮食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发展,窝头在一日三餐中一度消失。现在窝头受到人们的追捧,不仅仅是忆苦思甜,更在其营养价值。玉米中含有较多的粗纤维,当点心食用,有助于肠胃蠕动,益于健康。它含有一种长寿因子——谷胱甘肽,具有恢复青春,延缓衰老的功能。玉米中含的硒和镁均有防癌抗癌作用,谷氨酸还有一定健脑功能。

进入新世纪,山西小窝头这一名点在酒店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太原全晋会馆推出的名菜“鹅肝牛肉小窝头”最具代表,据说该店迄今年8月底的32个月内已售出近58万只小窝头,被称为“黄金小窝头”。黄金小窝头好吃,究其因有四美,一是原料要鲜,选用水磨细粉,营养充足,口感细腻;二是品相要美,上尖而下圆,外实而中空,形似将军之帽,色似帝王之袍;三是佐味要好,鹅肝入味,牛肉剁粒,吃之筋道,闻之鲜香;四是趁热取食,借西餐烹技,铁板为器烧鹅肝牛肉,再置新出笼的窝头,趁热端给顾客,即食足美矣。

山西一座小山头现怪异现象,村民以为地震,专家:这有座帝王古墓

其实在我国的山西这个城市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而且在古时候这个地方就已经有了人类生存的一些痕迹,并且在当时的秦朝很多的贵族王朝都已经在这个地方定居,所以说在山西这座古城里面出土的文物是非常之多的,并且正是因为这座古城当中有很多奇珍异宝,所以说盗墓贼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从而会去盗取这座城市当中的古墓

而接下来小编为大家讲述的事情发生在2007年当第1个30多米高左右的小山包后面就发生了非常怪异的现象。附近的村民感觉这几天老是像发生地震了一样,非常的惊恐在这其中到底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这座几十米高的小山上面其实早就已经荒废了,而且村民们也不会在这山上种植一些植物,更是没有村里的人愿意在这边活动,但奇怪的是当天有附近的村民在家中就像感觉地震了一样,地动山摇,而很多迷信的老人都再说是山神在显灵。而现如今我们是要拿科学证据说话的,所以很多人都不相信这种说法,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几名村里面胆子比较大的年轻人决定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但是在年轻人们到达现场之后非常的吃惊,在这个小山包的后面竟然全部都是一些大的黑洞,而当时的年轻人觉得这一定是人所为。而告诉当地的村民,这下才反应过来,其实人们的感觉并不是地震,也不是老人们嘴中所说的山神显灵,而是一些盗墓贼使用炸药。把山体炸的到处都是大洞。在这之后村民们组织的一起报了警,在警察到达现场之后封锁了地方通知了有关的文物局考古专家们听到此事,赶忙到达了现场,进行抢救性的挖掘。

在专家们进行勘测之后,判断这座古墓应该是一位非常尊贵地位的帝王墓葬,即使不是帝王,那么也一定是诸侯级别的人物了。而接下来的考古工作也是为证明这一点专家们付出了非常大的努力,但是挖掘到一半的时候,竟然发现这不是单单的一个古墓,而是一个墓葬群。在其中的文物更是多的,让专家们有点不敢相信,在这之后出土了非常多价值连城的文物。而最终也是证明了专家们之前说的观点。对此事网友们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西安向东2.5h有个小山村竟隐藏740年前神秘石头城

这是一个不为外界所知的小山村,位于陕西洛南县;这座掩映在大山之中的石板房古村落,如今这里人去房空,寂静中能感受到壁垒森严的地方;山梁海拔1000多米,700多年前,梁上就有村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是一个始于元末的石板建筑群,当地称“鞑子梁”。

陕西省洛南县鞑子粱

石头城谁建的?有啥故事?

传说在元朝,有一个蒙古官员得罪了皇上,被发配于此,便在这野岭之上采石构屋,开荒种地,客死于此。因蒙古人被称为“鞑子”,此后人们便称此地为鞑子梁。山下开始有人来到岭上,并学习这位官员就地取材,采石修筑屋舍,祖祖辈辈在此繁衍生息,逐渐形成石板村落。

当地还有这样一种说法,元末明初,有一部分元兵残部行至洛南县,因无心恋战,在这个空旷无人的山梁就地取材,用满山遍地的石板建成简单的房舍,开辟荒山,繁衍生息。当地人就将这些元军居住的地方称为“鞑子梁”。

走进鞑子梁,犹如走进一处精致的石头世界。村道、房子、猪圈等都是用石板砌成。有的房子直接用石板砌成,有的涂了一层泥巴,岁月洗刷,泥层脱落。

还有根据不同形状石头雕琢出来的石槽、石碾子,石板铺设的打麦场,石板砌起的梯田。随处可见废弃石槽、石磨子。

如今这里人烟渐少,大部分的石板房年久失修,有的已破败不堪,损毁严重。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村子的石板房都住着人,有二十来户,近百口人,当时村上在这里还办有小学。最近几年,由于山梁上生活不便,加上缺水严重,大家在政府扶持下陆续搬到了山脚下的李河村,只留下三户人家,还在这里坚守着。

鞑子梁是分家族的:有张家大院、杨家大院、刘家大院乔家大院四个院落群。石板房共有56座158间,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其数量庞大的石板房为陕西全省唯一,全国少有。这里也被誉为“洛南原始民居的活化石”。

当地流传这样一首民谣:“鞑子梁,石板房,石板底子石板梁,石板柱子石板墙,石板垒墙墙不倒,情人跳墙狗不咬……”

鞑子梁石板房文化古村落“古朴、苍凉、宁静、壮美”,对于研究民居的历史渊源、发展演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极为宝贵的历史文物资源

鞑子梁适宜休闲度假、登山体验、文化采风。很多游客都慕名而来,到这里摄影采风、登山,当地已经有了建立生态文化风景区的设想。正准备申报“中国古村落遗址”呢,希望以后的鞑子梁石板房文化古村落能走出洛南,走向世界。

山西霍州美食小吃“油炸糕”,百米街头5家卖,家家价格不一样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摄影师,荆卫定,中国摄影家协会,本地资讯创作者

山西省晋南地区的霍州市流行着一种美食小吃,叫做“油炸糕”,这种美食小吃是用黍面和红枣叠放在一起蒸制而成,金黄的颜色让人看着都很有食欲,口感绵软香甜,当地人非常喜欢吃,初春的一天,摄影师途经这里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街头不足百米卖“油炸糕”的5家摊位价格竟然不一样,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最先拍的是这位大妈,她正忙着炸制,她说自家的“油炸糕”是三代祖传,在当地很有名气,所以卖的很火爆,每个集市上都能卖1锅,大约500多元钱,价格是10元1斤。

我们一行人都是外乡人,对这个“油炸糕”很有兴趣,和上边哪位大妈相邻的这对老夫妻也卖的是“油炸糕”,他们说每斤9元钱。他们的摊位上还用黍面做着一种类似“油糕”也有人叫“糖糕”的小炸糕。

不远处的这位大妈的“油炸糕”价格还低,同行的影友问过价格8元1斤。

这位大哥看到我们拍他,腼腆的低下头只顾炸着“油炸糕”,问他价格他就是不说,只是说和那边一样。

这对夫妻也在卖着“油炸糕”他们要价10元1斤,经过影友杀价,他们说7元也卖。

图为炸好的“油炸糕”,据当地影友介绍说,这个“油炸糕”在集市庙会上很火爆,一般的价格最低就是6元1斤,为什么今天好几个价格可能有2个原因,一是同行竞争激烈,不到百米的距离就有5家,不竞争才怪哩,二是有的人听你们不是当地口音,知道你们不清楚价格。

图为一家三口在吃“油炸糕”,这位小姐姐,您这体型还敢吃这个啊。

我们离开的时候在这条街道的拐角处又遇上一个卖“油炸糕”的摊位,影友花12元钱买了2斤,我们带到就餐的地方美美的享用了一顿,还真是好吃。

这是用黍面现场包好的小“黍面油糕”看看漂亮吧,炸出来更好吃,您吃过吗?要是去霍州别忘了吃“油炸糕”还要货比三家才好啊。【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请点击右上角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