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豆腐

 绥中石磨豆腐:豆腐制作工艺选用优质大豆和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矿物质的桃林泉水用传统方法精制而成。它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高纤维、低脂肪、高钙低糖,营养丰富,实属纯天然绿色保健食品。其味柔嫩滑爽、清香细腻,其性平寒,其色如玉。常食具有健体美容之功效,是难得的美位佳肴。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满洲人有哪些美味的豆腐菜?

到今年农历新年,已经处于倒计时,我们将连续借节日的气氛,谈一下满洲民族的历史文化。上接我们平台发的文章《 小年过后,满洲人开始忙年》,昨天文章主要讲,按老北京顺口溜:二十四扫房日,所以讲为何小年后,首要任务是打扫卫生。今天是腊月二十五,按老北京顺口溜:二十五磨豆腐。满洲的一大特产是大豆及大豆制品,满洲大酱,算是满洲文化的一个标志化产物,但一般文章很少专门谈豆腐。

因为满洲盛产黄豆,所以就出了大酱等特产,过去满洲人家几乎家家都用大缸制作大酱。那么豆腐呢?今天就主要说一下满洲豆腐,我们知道,满洲本是渔猎民族,历史上长期以肉食为主,但入关后,尤其到晚清衰落,满洲八旗陷入贫困,吃肉少了,只能借植物蛋白的豆腐来代替昔日的肉味,所以自晚清以后,满洲日常菜谱里,就离不开豆腐,这或许就是把准备过年,专门给定义为一天的主题。

我们以前发的老顾的一篇文章中说:“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老北京旗人把北京城比喻为一块大豆腐,这也说明老北京旗人对豆腐的喜爱。

北京小吃,离不开豆腐脑和老豆腐,老舍先生的小说《骆驼祥子》中的一段精彩描写,体现出老舍先生对北京老豆腐的喜爱。小说这样写道:“歇了老大半天,他到桥头吃了碗老豆腐:醋,酱油,花椒油,韭菜末,被热的雪白的豆腐一烫,发出点顶香美的味儿,香得使祥子要闭住气;捧着碗,看着那深绿的韭菜末儿,他的手不住地哆嗦。吃了一口,豆腐把身里烫开一条路;他自己下手又加了两小勺辣椒油。一碗吃完,他的汗已湿透了裤腰。半闭着眼,把碗递出去:再来一碗!”

这段文字只讲到了佐料,没讲卤汁,在老北京,如果是好的摊位,佐料要有酱豆腐汁、卤虾油、韭菜花芝麻酱辣椒油等。老舍先生用精彩语言写出北京老豆腐,透过文字,都能闻到食品的香味。

豆腐脑和老豆腐这两样菜的原料都是黄豆,两个菜关键区别就在一道工序,就是“点卤”所用的 “凝固剂”的原料上差别。豆腐脑是用“石膏”点卤,(食用石膏)凝固后的豆浆质地细嫩,颇似白花花的“脑浆”,故称“豆腐脑”。

老豆腐而用“盐卤”点卤,(氯化镁结晶所形成的卤块,是制豆腐常用的凝固剂)这样制作出来凝固后质地老 ,颇似豆腐,故称“老豆腐”。

这两样菜,在老北京经营者不同,老北京卖老豆腐的多是河北人,而经营豆腐脑的多是回民比如老北京著名的豆腐脑马。豆腐脑白也很著名,其字号叫“西域斋”,创始人祖居山东临清清朝同治年间进北京,并从事售卖豆腐脑的生意。

满洲人还爱吃一种豆腐制品,叫水豆腐,我们平台曾发过凤城白旗三台的原创文章,其中就有一段谈了水豆腐的制作,这里就节选一下:

老满洲人家吃水豆腐,水豆腐就是用卤水点好的豆腐,不压块,不去掉水分,而是直接吃水豆腐。辽东老营子老堡子里的水豆腐上讲究,自己家的黄豆,泡一天二宿,第三天早上用清泉水清洗干净,连水带泡好的豆子一起上磨推,用石磨磨成生豆浆。生豆浆用白布(白棉布)过滤豆浆中的渣子和黄豆皮,滤成纯豆浆,用大铁锅熬,大火熬,体会锅底略微糊了的滋味,豆浆的香气四溢。

豆浆熬好了,点豆腐是关键,需要技术,滚开的豆浆往里面点卤水,逐渐点,直到看见豆浆开始出花为止,静止一会儿,豆浆就开始凝固成水豆腐。豆腐凝结成以后,慢慢撇除浮水,水豆腐就成了。

老满洲人吃水豆腐更是讲究美味,做好的水豆腐捞干的,再用骨头汤熬制。水豆腐下猪骨头熬制的高汤里煮顿,全部都用高汤浓汤熬煮。煮好的水豆腐,加咸淡、香菜、葱花。

不仅满洲本土流行吃水豆腐,在河北青龙满族自治县,那地方的水豆腐也是一道名称,进入青龙大街小巷,很多卖这道名吃的,一般是小盆10元,大盆15元。另外可以加多种小料,均是免费。但名称不同,有的叫青龙水豆腐,有的叫青龙老豆腐,实际上是一回事。据称,由青龙水做出的水豆腐含水量在85%-88%之间。青龙县为半山区,水质为国家一级水标准。就因为水好,所以青龙水豆腐,有其他地方做不出的美味。

凤城白旗三台还谈到满洲特色美食冻豆腐,这里再节选一段:

冻豆腐在老满洲旗人人家的席面上,可是不能只有豆腐味,上好的,讲究的,那得是入味,就美。

旗人吃冻豆腐,锅子为主,炖菜。冻豆腐下锅子得吃出来主料的味道,能用到冻豆腐锅子有两种,一种叫酸菜白肉锅子,这就得要求炖出来的冻豆腐,得有肉香,得有酸菜< a href='/techan/38110' target=_blank>炖肉的味道。二一样说就是野味锅子,旗人吃锅子,以野味锅子为主,野兔肉、野鸡肉、野猪肉狍子肉,讲究这个冻豆腐炖出来,得入味,吃一口得能吃出来主料野味的风味。

这就有人说,买的冻豆腐炖出来也没有主料的味道啊,勉勉强强也就是豆腐味而已。您说差哪儿?还是真差,差就差在冻豆腐的制作工艺上。冻豆腐现在是用冷冻机和冰箱冷冻的,不论是工厂制作还是个人家自己做,都是把买来家的豆腐凉凉了,在切块,再冷冻。结果,这冻豆腐味就差,尤其是炖锅子就不入味。这是什么毛病呢?豆腐肯定是好豆腐,怎么做成了冻豆腐,就有差距了?程序,手续上,出来毛病。

辽东凤凰城白旗的老满洲旗人人家,制作冻豆腐讲究专门压豆腐、搓板冻豆腐。热的水豆腐压成块以后,趁热第一时间就放到冰天雪地里冷冻,一气冻透。道理也简单,就是不给豆腐一个冷却的过程,豆腐冷却了、会丢失水分,会紧缩,这样的凉豆腐冻出来,豆腐块里面水分少,冰的结晶就少,冻豆腐回暖化开以后,内部蜂窝就少,炖煮的时候就不入味。而高温的新成热豆腐,放在零下二十度的露天地,瞬间就冻上,豆腐块里面的水多,冰晶体积大,数量多。等冻豆腐食用的时候一回暖,一化了,冻豆腐块里面就都是蜂窝,豆腐劲道,内部蜂窝空隙对,炖肉就入味。这样的冻豆腐,吃起来才有嚼劲儿,口感好,不仅有豆腐味,还入肉味,美就出来了。

说就是冷热这么点差距,冻豆腐味道就不一样?当然不全是。还是得说辽东凤凰城白旗的水好,点出来的豆腐品质好。老满洲旗人人家做豆腐,卤水大豆腐,豆腐筋膜干物质含量高,出来的冻豆腐油性大,胶质好,蛋白品质好,冻成冻干豆腐块的时候劲道足,吃起来不囊、不糯,口感有嚼劲儿。自然就是好。

清西陵满族聚集地,也流传一道豆腐名吃,叫慈禧酿豆腐。这个据说是老佛爷慈禧最喜欢爱的一道菜,其实就是炸豆腐夹肉馅,用汤烧软了,味道相当不错,口感特别好,豆腐软嫩但因为炸过了却还带有韧性。

在满洲故地,还流传一道据说是康熙爷赐名的豆腐菜,叫八宝豆腐。当地还流传一则传说。

相传,康熙爷第二次东巡,乘船沿松花江巡察,驾临松嫩交汇处——三岔河口(今俗称三江口),也可能吃的东西油腻,也可能有点水土不服,只感觉胸闷腹胀,大便不通,无心欣赏美景。当地欧李园主白老婆进献欧李,欧李是当地一种水果,康熙爷吃后,很快通便,心情愉悦,问是何种水果,白老婆说:这水果叫欧李。康熙爷很高兴,封园主白老婆为贡差,从七品,每年秋季押运欧李贡品赴京。

其后白老婆又给上了一桌当地的特色菜,白老婆上的一道菜 杂烧豆腐,是大豆腐加鸡肉、香茹、玉兰片松子仁、瓜子仁、虾皮等制作的。康熙说很喜欢这道菜,但认为这个名太俗,给御赐名叫“八宝豆腐”。并说:等白老婆进京进贡欧李的时候,再给做这道菜。于是这道八宝豆腐,就在当地流传开来。

作者富察春兵

满族文化网原创文章。

宝应纵棹园石狮与豆腐脑的传说!

纵棹园位于宝应县城中心叶挺路和安宜路的交汇处,占地68亩,三面环水,典雅清秀, 别具一格。清潘耒《纵棹园记》曰:“水之潴者因以为陂,流者因以为渠,平者为潭,曲者 为涧,激而奔者为泉,淳而演迤者为塘、为沼。”纵者,即泛也;棹者,即舟楫也;是文人墨客临波泛舟、修身养性的最佳去处。大门上方悬挂着“纵棹园”匾额,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

清康熙年间,翰林院侍读乔莱归里后修建了私家园林,取名纵棹园,用以潜心读书,吟诗作画。清代中期,其后人曾捐赠建画川书院。清末民初改为安宜学堂、民众教育馆,后被日军盘踞,园林遭到毁坏。解放后,园林由当地政府修葺一新,颇具规模,定名为宝应县人民公园,直至1982年恢复原名——纵棹园。

纵棹园大门两侧,雄踞着一对洁白、威严的石狮。相传,早年城北有一家豆腐店,店主人每晚做好两缸用于次日出售的豆腐脑,店主人早上总见一缸豆腐脑莫名其妙地“蒸发”了,煞是奇怪。为了弄清“蒸发”原委,店主人于深夜悄悄地藏在缸后,静观其情。待到黎明时分,繁星渐消,只见两个庞然大物飘然而至,前爪伏于缸口,大口大口地吞食豆腐脑。

店主人见状,使出浑身力气,抄起铁棍,对准两个庞然大物一阵狂砸,其中一怪物的前爪被砸中,吼叫一声便迅速逃走。翌日晨,店主人在缸边拾得一只石狮前爪,遍城寻访,见泰山殿门前有一石狮缺一前爪。

文革期间,泰山殿被毁,门前的一对石狮被市民埋进地下保护起来。后因打通叶挺路,筑路工人在原宝应中学大门西侧进行路面施工时发现了完好如初的两只石狮,当即将它们移至纵棹园门前,作为镇园之宝。

来源:印象名城服务号

编辑:微小宝

监制:东方红

免责声明: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给我们留言,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站删除。

上帝爱云南,我爱在云南石屏,吃豆腐

还没离开石屏,我就开始想她了!

上帝爱云南,于是给了她天堂般的模样。

青山绿水,河流纵横,目光所及皆是温柔秀丽的工笔画。四季如春的气候更是让这里冬不用围炉,夏不用蒲扇,无论何时抵达,都是春日盎然之景。彩云之南,风光无限,拨开层叠的“网红圣地”,这里还藏着些看似“透明”,实则充满趣味的小城。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一个因为豆腐而时常被提起的名字。(嗯,是的!文末我们也为大家准备了可以带回家的石屏“豆腐”!心急吃豆腐的先拉到结尾吧!)这座小城没有大理丽江般的风花雪月;甚至也不及她隔壁的建水县,因为美食古城风光而成为红河州的热门旅行地。但也正是这样,石屏没有标配的纪念品一条街,也没有商业化运作的痕迹;石屏是一座“真”古镇,是深藏于生活之中,平淡却珍贵的自由之城。

走在石屏错综复杂的街巷上,古老民居在左右两侧掩映,地上的青石板被一场春雨刷得锃亮,不时有孩子赤脚跑过;新开的杜鹃花火红,和古老的镂花窗牖相互映衬;还有古老屋檐上的细腻花纹,在夕阳的折射下变得触手可及;找一处不起眼儿的烘豆腐摊儿,和可爱的老头吹两把散牛,喝上一杯娑罗茶……在缓慢而温柔的生活里,感受“文献之邦”的厚重历史,感受千百年来,石屏人的热血和能量。

石屏古城石屏老街上嬉戏的孩子石屏牛街镇老旭甸村,用化石建成的村庄

小城石屏,养在深闺人未识

▲ 石屏县,一个边疆小城的“艺术人生”

四季如春的石屏,无论什么季节都不会让人失望。但春天总还是多了些期待,早春北方还时不时飘雪的时候,石屏县异龙镇的阿西者村的大山深处的樱花谷就已经开满了令人温暖兴奋的 樱花,一簇簇好像仙境秘谷。

藏在桃花梨花杏花中间的贴梗海棠,被当地人称为“酸木瓜花”,是春天里最炙热的花,因为它火红的颜色,总能在百花争艳中拔得头筹。去异龙湖的路上,就能看到许许多多的酸木瓜花,热烈到让人脸红。

这份热情很快就会被异龙湖的平静湖面抚平,湛蓝天空中的云彩整整齐齐地倒映在湖面,好像刚下过雪,站在湖边的人们被树荫遮住阳光,反而真觉得凉快了起来。

“第二西湖”异龙湖有着“第二西湖”之称的异龙湖,是云南第四大湖泊,也是石屏最标志性的风景名片,在这32平方公里湖水中,有着天然形成的“三岛九曲七十二弯”,碧波荡漾,绿树成荫。彝语称为“邑罗黑”,意思是“龙吐口水形成的湖”。

最早的“背包客”徐霞客也曾称赞异龙湖的风采,他在《盘江考》中记载:“其水源发自石屏西南四十里之关口,流为宝秀巨塘,又东南下石屏,汇为异龙湖。……舟经大水城南隅,有芰荷百亩,巨朵锦边;湖中植莲,此为最盛。”

▲ 异龙湖采莲船夫。

三百多年后,我们依然在明朗夏日到异龙湖观荷花。登上一条木船,头顶的蓝天完完全全倒影在湖中,远处焕文塔上的钟声阵阵,好像也推开了水中的波纹,随着船尾划开的波纹,缠绕在水草中的小鱼清晰可见。

▲ 异龙湖远方的焕文塔。

“香稻花轻玉露稠,月明渔话满船头。小蛮打桨溟濛里,海菜腔尖醒睡鸥。”美景已然令人沉醉,而船夫深沉嘹亮的“海菜腔”,就几乎引人入梦了。

“歌舞之乡”的自我修养这种“海菜腔”发源于湖畔罗色湾等彝族村寨,得名于异龙湖中的一种草本水生植物“海菜”,是在石屏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所得,又称为“石屏腔”,俗称“倒扳浆”。不管是在异龙湖的船头上,还是在乡间田野,村陌小巷,都能听到这嘹亮的声音。

▲ 异龙湖上,泛舟唱着海菜腔的阿哥阿妹

石屏是“歌舞之乡”,当地流传“有嘴不会唱,白活在世上 有脚不能跳,俏也无人要。”

能歌善舞的石屏人不仅会唱“海菜腔”,还会跳“烟盒舞”。这是一种来自云南彝族支系尼苏泼的群众性民间舞蹈,又称“跳弦”、“垄偬”,因舞者手持旧时盛火草烟的圆形木制烟盒而得名。

▲ 石屏龙朋镇千人烟盒舞。

“听见四弦响,脚杆就发痒。”如果你在石屏听到四弦的伴奏,就跟着来弹击盒底,在热烈明快的氛围中,一起跳舞。

取景取材于石屏的电影《花腰新娘》中,张静初扮演的美凤,是女子舞龙队中的一员。女子舞龙,时而松开,时而聚拢,宛如蛟龙,活灵活现,这便是花腰舞。

▲ 花腰彝族舞金龙

在石屏北部山区,彝族分为两个支系:花腰(尼苏人)和三道红。花腰并不是这一彝族支系的自称,而是因为当地妇女的服饰色彩艳丽,精美大方,她们被亲切地称为“花腰彝族”,俗称花腰彝。而花腰歌舞,就是他们独创的歌曲和舞蹈。

石屏哨冲镇磨善村,彝族姑娘在收萝卜龙武村正在收割水稻的彝族老人石屏人家,刺绣的女子

花腰彝族的传统服饰做工精细又讲究,刺绣、挑花、散花、按花、扣花、穿花、堆花、贴布、勾边等多种手法看得人眼花缭乱,花腰姑娘从七八岁时候就开始学习刺绣,等到能独立制作的时候,完成一套衣服,也需要花三四年的时间。

在石屏,人们几乎会走路就会跳烟盒舞,会说话就能唱海菜腔。这些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撑起了石屏人的精神世界,他们汲取着其中的欢乐、奔放、自由,成为一种细腻和温情的语言表达。

▲ 姑娘们走到哪儿跳到哪儿。

解锁石屏文化“密码”

石屏是一座“水城”,相传石屏古城建在一个浮在水面上的大神龟,穿凿龟壳便是水层,因而居民家中,户户凿井。石屏古城地面建筑格局也显得十分特别,弯街曲巷把城区割离成大小不等的五街九铺二十四巷共10多个块状,其形状恰如龟身裂纹,隐含着八卦阵图九宫阵式布局。

城西准提阁,传说是地下神龟之尾,在这里凿池,池上石桥横跨,池内有喷珠喷涌,明代称其为“沸珠泉”,清初改称“喜客泉”。这上面还“长”出了一块钙化的石屏风,石身上大洞小洞繁多,颇具传奇色彩,被石屏人视为珍宝。

千百年来,神龟的加持造就了石屏这块风水宝地文风日盛、人才辈出。甚至出现了“五步三进士,对门两翰林”的现象,也被冠上了“文献名邦”“文学南滇第一州”的称号。

石屏袁嘉谷故居

这其中最受人瞩目的便是袁嘉谷,他从封建王朝的状元,做到现代高校的教授,在云大执教十余年,成为激励后人拼搏进取的一代“偶像”。如今在袁嘉谷故居,从保留完好的清代木结构建筑,还能看到当年历史文化的缩影。

像袁嘉谷故居这样的传统建筑在石屏并不罕见。2015年,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了首批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云南省仅石屏县古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上榜。

▲ 石屏历代文教昌盛,人才辈出。图为航拍石屏文庙

郑营| 最美古村落赤瑞湖畔的宝秀镇郑营村,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珠。2017年发布的最美古村落公益榜单中,郑营村是红河州唯一上榜的村落。这座有着600多年历史的村落,至今仍然守着土木结构的四合院,走在狭窄的巷子里,老建筑斑驳的墙体清晰可见,唯有那些高大的牌匾,指引人们寻觅过去的辉煌。

▲ 郑营村全景,背后是宝秀镇赤瑞湖。

陈氏宗祠、郑氏宗祠、武氏宗祠、陈氏民居、郑氏民居、武氏民居、司马第、郑营小学……这些著名的古建筑都按照原本的样子安置在三街九巷的古老格局中,错落有致。

陈氏宗祠前丰收辣椒,红红火火的日子郑氏宗祠前嬉戏的孩子

陈氏是郑营的大户,陈氏宗祠是郑营“国宝级”的文物。这座土木结构的三进四合院建于1925年,占地整整一千多平方米,屋顶形式为硬山顶,屋脊笔直,左右山尖向上翘起。在一个边疆小城,这样的规模,当年的盛景可见一斑。

陈氏宗祠的主人陈鹤亭,是云南著名的实业家。他主持修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也是唯一一条民营铁路“个碧临石铁路”,由鸡街经建水至石屏长104公里,是滇越铁路的延展与衔接。

第一条“众筹”起来的民营铁路把铁路修到“家门口”的陈鹤亭,在遭遇资金困难的时候甚至还开创性的采用了“众筹”的方式来集资。他从宝秀这个宁静而古老的滇南小镇出 ,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科进士,东渡日本游学,回国后曾任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的秘书。最后,他选择了家乡,作为铁路的终点,也作为人生的落脚点。

如今这条铁路依然是这座小城里最“洋”的建筑,虽然已经不再使用,但站在6寸坚实的轨道上,历史在眼前婆娑,追求进取的民族自强感油然而生。

▲ 石屏老火车站是个碧临石铁路的终点,尽管如今已尽显层桑,但从它洋气的建筑风格依然可看出昔日的繁华。

石屏豆腐,带不走的“专利”

石屏老城里每月都有一种叫做“街子(gāizi)”的活动,附近几个村镇的人们汇聚在一条长长的市集上,那些只生长在西南片区的地涌金莲、红色的新鲜草果、山里挖到的各种草药;还有植物做的锅刷、芦草做的扫把、黑籽树根做成的根雕、漂亮的竹编器物、藤条做成的凳子椅子.......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不一会儿,小背篓里就被淘来的山货塞满了。

石屏是很多人心中的桃源,但她也是很多人真实的故乡,这种来自家乡的美味,总是离开了这个地方就再也找不到。

童年最珍爱的子弟麻辣味土豆片烧烤摊上常见的小肉串、烤肉皮;早上起晚了就吃不到的豆浆糯米饭;下饭神器爆胭酸菜炒肉、酥肉豌豆尖苦菜;光是酸汤配料就有六种以上的凉鸡米线;还有石屏煎鱼、炒豆腐菜、豆油皮韭菜汤、砂锅鱼、薄荷煮鸡蛋、海菜、杨梅枇杷……

▲ 一切美好尽在屏香十六味。

当然,这一切都盖不住石屏豆腐的光芒,独特的井水点豆腐使得这里的豆腐口感细腻,香味四溢,最让人一见倾心。在石屏,穿过一条条复杂的街巷,在古老建筑的背后,总会隐匿着一个个飘着香气的烤豆腐摊儿,就像四川的麻将馆,随处可见,在石屏人的生活中必不可缺。

烤豆腐其实是一场修行,需要沉得住气,炭火旺盛的时候绝对不能烤,待到木炭泛白,猛火变成文火,才能在铁架子上码豆腐,所以当地人又称为“烘豆腐”。等到豆腐开始膨胀,表皮炸裂,就要用手撕开着金灿灿的豆腐块,蘸上当地特有的一种称为“折科”的黄色辣椒,再熟练地淋上蒜油,浓郁的豆香伴着蘸料在口中交融汇 ,好像有莲花在心中绽开。

▲ 光是豆腐,也能吃到眼花缭乱。

再配上一杯当地特色的“梭罗茶”,这是什么神仙生活。

“水点琼浆天下奇、火烧豆腐云外香”,在石屏,豆腐即使在普通人家,也在一日三餐中变化无穷,小豆腐、包浆豆腐、条状豆腐、手指豆腐、桶飘豆腐、水豆腐臭豆腐豆腐干,形态各异、口感不一,但毫无意外,都好吃。

由于石屏豆腐把功劳归功于当地的井水,所以甚至有人高价买了当地的井水回去制作,但离开了这片土地,豆腐就再也出不来这个味道了,因此石屏豆腐又被人们称为“带不走的专利”。

石屏豆腐坊内,豆浆正在进行一场“革命手艺人在晾晒豆干

豆腐虽然带不走,但豆腐皮可以。石屏豆腐皮是当地人对美味的分享。热气腾腾的钢锅里,豆浆正在进行一场革命,表面泛起一层黄色的豆皮,被手艺人熟练挑起,放在竹竿上晾晒,如此反复,便是有着“漉珠磨雪湿霏霏,炼作琼浆起素衣”之称的豆腐皮了。

相传慈禧曾经对石屏豆腐皮赞叹有嘉,因此成为朝中贡品。慈禧的加持让石屏豆腐皮充满了神秘色彩。和石屏的天然井水一样,云南本地的黄豆也是这份独特风味的秘密武器。制作豆皮的商户坚持使用当地黄豆,储备黄豆用完后就停产,坚决不使用其他渠道的黄豆。

▲ 豆腐干,石屏最好吃的小零食

豆皮是石屏人最好的礼物,比起豆腐,豆腐皮在经过复杂工序制作后使用时间变得更长。享用方法也更为灵活,凉拌豆皮、青菜炒豆皮、火锅涮豆皮、蒸豆皮、炸豆皮,只要你想到的菜式,几乎豆皮都可以办到。即使是涮在火锅里,豆皮本身浓郁似牛奶般的香气,也不会轻易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