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斋

普陀山的素斋也一向受到海内外游客的好评,如果有兴趣也可以在寺内吃一顿素斋。普陀山的三大寺(普济寺、法雨寺、佛顶山慧济寺)的斋堂都有方便香客赶斋的时间。一般早餐为5:30~6:00,中饭为10:00~11:00,晚饭16:30-17:00左右。到时候不妨到客堂打听一下,花十几块钱吃一顿斋饭,别有一种风味。

五台山正觉全素斋宾馆 风景区店 五台山静心斋素斋

1. 五台山静心斋素斋

密云水库必吃餐厅排名第一密云第一锅,专营鲜鱼锅,胜在新鲜,味道鲜美。

第二名鼎福来火锅,用的是当地羊,手切羊肉必点。

第三名凤来居,厨师手艺高明。

第四名鸿禧来菜馆。

第五名张九卤煮。

第六名青年点餐厅。

第七名静心素斋。

第八名草原羊肉火锅。

第九名烧饼炖肉店。

第十名大鹏东北菜。

2. 五台山佛国素斋

五台山的斋饭也值得一尝,五台山素斋用料普遍,选用台蘑、蕨菜、金针、苦菜、台参、百合、黄芪、台耳、台花和莜面、荞面、豆面、糕面、高粱面、玉米面等山珍药物为原制成。

对于徒步朝台者,除了中台,各山顶寺庙均有斋饭提供,一般过斋时间为早晨:5:00;中午:11:00;下午17:30。吃的时候男女分坐,注意吃多少要多少,不要浪费。斋堂最前面一排是师傅吃饭的地方,就不要坐了哦。其中几大台,东台因为人多,需要收费,如果考虑全程穷游,可考虑自带。比如一些面包方便面,镇中心也有平价超市,不用带多。

3. 五台山哪个寺院有素斋

您好,五台山普华禅寺的斋饭非常好,良心素斋。

4. 五台山寺庙素斋

,可以在寺庙吃。寺庙讲究过午不食,因此要想在寺庙吃斋饭必须在上午10:30前到寺庙登记,在五台山可以挂单吃素斋的寺庙有:白云寺、普化寺、慈航寺!寺庙内吃素斋应注意,吃饭时不可说话不可发出声音,每人面前均有两个碗,一个碗里面是用来放主食的,一个碗里面是用来放菜的。

5. 五台山妙吉祥素斋

五台山地区有很多独特的风味小吃。我来说几个。比如肉片,炝香蘑,清炒台蘑,小鸡炖台蘑,原平锅魁。

高粱面鱼鱼,五台万卷酥,河曲酸粥,定襄蒸肉,砍三刀。

荞麦碗托,过油山药,还有豆腐丸子,枣馍馍,拔烂子。

小面烤姥姥。五台山素斋,还有台蘑炖肉。想不想吃啊?

6. 五台山有素斋吗

中国的素斋是不忌讳放葱的。

佛家人无疑是古老的素食主义者。寺庙里的素斋,也就成了超凡脱俗的风味。直至今天,烧香拜神之余,兼而品尝古刹里的素餐,也就成了一道锦上添花的功课。俗世间早已有模仿佛门斋饭制做的素菜,但寺庙自办的“食堂”究竟何时开始“对外营业”?据估计唐宋时就有之,与当时大兴茹素之风不无关系。《清稗类钞》对其商业性的发展有更确切的记载:“寺庙庵素馔之著称于时者,京师为法源寺,镇江为定慧寺,上海为白云观,杭州为烟霞洞。”譬如烟霞洞的席价“最上者需银币五十圆”,不知共有哪些菜肴,其价码已令人有奢侈之

感。纵然如此,仍有慕名而来的顾客云集———是追求那种缥缈清朗的境界呢,还是为了与人间烟火作比较?据朱伟在《考吃》中的判断:“吃素菜,一般先上凉拌小菜,诸如拌黄瓜、拌笋尖、拌菠菘、拌川芎、拌水萝卜之类。然后上大菜,冬菇面筋,香菇菜心,什锦豆腐是少不了的。讲究一点的,还有一道罗汉全斋,发菜、冬菇、冬笋、素鸡、鲜蘑、金针、木耳、熟栗、白果、菜花、胡萝卜等在砂锅内烩作一锅,口味极为丰富。”他例举的还只是一道大众化的菜单,但其考究之处已可见一斑,并不比尘世间的鱼肉筵席逊色。

更有趣的是许多素菜索性以鱼肉相称,譬如素鸡、素鸭、素鱼、素火腿,以素油烹制,模仿的只是形式,其实皆以豆腐、面筋、腐竹或其它豆制品来代替。有时凭视力甚至无法分辨,必须亲口品尝才知其真伪。虽属赝品,但比真品却别有一番滋味———令 大快朵颐之余又毫无上当受骗之感。我在杭州灵隐寺吃过这样一桌,赞叹不已:不仅钦佩其制作工艺,更羡慕其想象力。但如此精良的筵席大都带有为观众表演的性质,我想和尚们不会天天吃这样的东西———生活的本质毕竟是朴素的。相比而言我更难忘南京鸡鸣寺的素面(据说得自尼姑的真传),只洒葱花与酱油,不沾一点油星,简直能倒映出顿悟者的清心寡欲……

集体去五台山,做完法事后有一顿斋饭的招待。“食堂”在佛殿的后院,没有招牌,四壁空空,面积相当于一座小礼堂,除了十几排长条桌椅外别无他物———因而又像民办大学的教室。每排可坐二十人,表情肃穆,不像是进餐,倒像是听课。主持简单讲授了要求,即不许说话,一切皆用动作表示,譬如需要添饭则伸出空碗,用筷子在碗内划一下等等。每人面前有饭碗与菜碗各一,先有和尚拎着饭桶走过,陆续给大家盛上米饭,又有拎着菜桶的和尚上菜———菜只有一道,即山西风味的素烩菜,用土豆块、西红柿、粉条、豆腐、白菜杂烩而成。印象颇深的是和尚给我盛饭时无意间洒落米粒在桌案上,立即伸手拈起放入口中咀嚼。好多人都注意到这一情景了,因此大家都默默地吃完这一顿斋饭,没敢在碗中剩下一颗米粒。美食家也许领会不了如此简朴的素斋。但可以想象,这正是和尚们日常的食物。和尚吃什么我们也吃什么,没有任何差别———在五台山,我才算是吃到了真正的斋饭。或许真正的斋饭就应该是如此的内容与如此的心情:一箪食,一瓢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怀着猎奇心理而来的食客会失望的。这只怪他们自己:斋饭原本就没什么神秘的———神秘的只是吃饭时每个人的心情。朴素永远比华丽更接近真实。

7. 五台山静心斋是真的吗

1、莲溪寺在武汉市武昌大东门外7.5公里的蟠龙山。它是武汉的四大佛教丛林之一,也是武汉市的一座佛教“女众丛林”。莲溪寺创建于元末明初,当时的香火很旺盛。现今的莲溪寺座北朝南,占地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所存主要建筑大都为元明时所建。

2、白雀庵位于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东北10公里处白佛村。始建于南北朝北周时期,庵院座北朝南,占地百余亩。

3、开福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之城北新河,临湘江,主体建筑南北朝向,为佛教禅宗临济宗杨岐派寺院。

8. 五台山自助素斋

去五台山团建吃素斋吧,必竟是佛教圣地

南山寺景区缘起楼素斋 普陀山寺院素斋

1. 普陀山寺院素斋

普陀山的素斋种类繁多又朴实清新。三大寺都有斋饭提拱。一般早餐为5:30~6:00,午饭为10:00~11:00,晚饭16:30-17:00左右。到时候不妨到客堂打听一下,斋饭不仅经济实惠,而且别有一番风味。

2. 南山寺斋堂

闽南人是福佬民系的一个支系族群,他们主要分布于福建漳州、泉州、厦门、台湾大部分地区及广东潮汕、雷州地区、海南岛。他们所说的语言是属闽方言的分支方言称为闽南方言(闽南话)。

闽南方言的次方言也相当的复杂分为漳州话、泉州话、厦门话、台湾话、潮汕话、雷州话及海南话。其中只有说漳州话、泉州话、厦门话和台湾话的居民能沟通。而说潮汕话、雷州话及海南话的居民,彼此之间完全不能通话。

闽南 - 文化渊源

文化交融形成传统

闽南

古城泉州有一种建筑叫“骑楼建筑”。至今包括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的中山路、改扩建后的涂门街、东街等街巷仍保留这样的建筑格局。除了外观上的红瓦大坡屋顶、燕尾脊以及清水砖或出砖入石的外墙面具有显著的闽南古建筑特色外,这种骑楼建筑正是源自于泉州华人华侨侨居地的南洋,并成了泉州传统地方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建筑外,泉州还有“南音”、“南戏”、“南管”,被东南亚地区的人们引以为“乡音”。广义的“南管”指中国南方语系的音乐。但在今天台湾所保存的南管戏,即专指闽南语系中最古老的戏种——“梨园戏”,它正是经由泉州流传到厦门、台湾以及闽南华侨较多的南洋各地。至今,在台湾、香港、澳门和泉籍华侨聚居地,菲律宾、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国都有南音社团组织。

近年来,泉州每年元宵节期间都要举办“‘海丝’(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节”,今年已是第五届。文化节以侨乡特有的南洋文化特色吸引了海内外宾朋,许多侨胞特意赶来享用“文化大餐”,领略了“仓官影里三洲路,涨海潮中万国商”的侨乡盛景。在游行的花灯、彩车中,不少东南亚侨胞献演的节目总能让人耳目一新。

泉州与东南亚地区在民间信仰上也有诸多相通之处,妈祖、关帝、保生大帝、开漳王等,其中尤以妈祖信仰为盛。宋元时期产生的妈祖信仰通过数次移民在海峡两岸及周边地区已经形成了一个妈祖信仰圈,泉州天后宫妈祖宫庙香火旺盛,每年都有大批东南亚的侨胞前来进香。从福建传播至台湾、东南亚等地的妈祖宫庙就有数百座。

文化交流升华两岸情缘

闽南

漳州是台湾同胞重要的祖籍地,现有台湾人口中,祖籍漳州的约占40%;漳州现有台胞4100多人、台属14万人。漳州自古就与台湾有着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积淀。多年来,漳州市以此为基础积极深入开展与台湾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有效地增进两岸民众的认同感。

据介绍,漳州自明清时期至少有98个姓氏迁移到台湾,他们对台湾的开发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翻开史料,赴台的漳州名人数不胜数:海澄人颜思齐拉开了台湾大规模开发的序幕,被尊称为“开台王”;漳浦人蓝鼎元提出了许多有效治理台湾的策略措施,是历史上涉台文献最多的学者,被称为“筹台宗匠”;角美人林平侯为开发台北平原做出贡献,他热心台湾公益事业,成为台北著名的“板桥林家”;此外还有“台湾美术开山祖”的诏安人谢琯樵,为抗击外来侵略、满门忠烈的平和“雾峰林家”以及文学大师林语堂等。

几百年来,漳州人片帆渡海,筚路蓝缕,不仅为台湾的开发与发展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同时也把闽南文化和民间信仰带到台湾并广为传播。现在台湾与漳州有一样的社会生活实际:一样的民居、一样的饮食、一样的风俗、一样的闽南话。

闽南

陈元光是唐代开发漳州的重要人物,对漳州建府、传播中原文化起到重大影响,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目前台湾的开漳圣王陈元光庙已超过300座。中华台商服务总会会长廖正豪先生说:“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都把‘开漳圣王’奉为保护神。”

借助丰富的对台资源,近年来漳州市以打造“开漳圣王文化”品牌为龙头,带动云霄和漳浦威惠庙、龙海白礁慈济宫、芗城武庙、孔庙、南山寺、东山关帝庙、平和三平寺等宫庙,着力做大漳州对台民间信仰交流平台,使之成为加深漳台民众亲情的一条重要精神纽带。2005年11月15日,漳州古武庙关帝神像及镇庙文物——关公大刀在“漳州武庙宗教交流团”一行6人的护送下应邀赴台湾展出。此后,这尊神像进行环岛巡视,备受尊敬,香火旺盛,全岛有100多座宫庙迎请恭奉。当地媒体称,这次帝君巡台盛况空前,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

最难割舍的是亲情。漳州加大“开漳圣王”等文化的研究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广大台胞对“根”、“祖”、“脉”的认同。如今每年都有数万台胞回漳寻根谒祖,或续修家谱。

闽南 - 习俗

许多研究华人文化的海外学者,在经过探索和思考之后,往往把自己关注的目光最终移向闽文化,其中闽南文化的注目度相当高。在日本学术界,但凡研究中华文化、汉文化、海外华人华侨等诸问题的学者,在从事台湾、香港研究之后,当学术氛围允许他们进入这里时,有相当一部分人都把自己的关注点转向闽南文化研究。

普渡

闽南

据史料载,历史上泉州于元代开始将所管辖范围划分为东、南、西三“隅”;明代沿元制。至清代增设城北隅,并在四隅下设三十六“铺”,每铺下又分若干“境”。这就是今日在泉州常常听到的“铺境”、“三十六铺”一语的初始。以前七月十五日一天之内,人们完成在木主前祭公妈、在大门口祭普渡公两项内容。现在旧历十五祭祖先,旧历七月里以“铺境”为单位逐日轮流做普渡。据老人们的记忆,36个铺轮流做普渡是清末才开始的。据一些后世的文字资料以及老人们的口头讲述,轮流普渡乃起自清朝,因为祭祀行为集中、祭品的需求也集中,七月半市场供求紧张。人们常为买东西打架。清乾隆年间,由地方乡绅出面呈请由抽签决定城厢三十六铺的轮流普渡日期,而七月半节依旧家家祭祀祖先。从那时起,鲤城区以及相关联的部分乡村都以铺境为单位轮流做普渡。而现在的泉州,在整个旧七月里,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几个角落轮到做普渡,但任何角落的住户在七月十五这天都不做普渡而要祭祖先。

无论哪个铺境、角落,普渡的基本结构主要有三部曲——竖旗·竖灯、普渡、重普,此外还有“结尾缘”。第一仪式从旧历六月开始。最终仪式则在旧历八月至十月之间。近水的铺境和住在水边的人们还要做“水普”。

泉州郊区的XP是个渔村,旧历七月十五“七月半”要去祖厝“敬公妈”,七月二十七“普祀·普渡”。普渡时在门口摆酒菜、点香、烧金、放鞭炮。菜肴类里注意不能有带锋利边缘贝壳的海鲜,有则要剥去贝壳再煮菜。摆好祭品后要“boyi”,卜问普渡公之后才可以烧金、放炮送普渡公走。PSh村的各家则是普渡日上午去家庙烧香、供奉酒菜、“烧金”。下午在家门口供酒菜、烧金祭普渡公。

闽南

城区旧式住房的普渡和乡村类似,都是在天井或 靠大门的里面或大门外面摆桌子、放酒菜祭品、烧金。随着高层多户杂居式楼房的增加,产生了一个普渡祭祀地点的问题。从个案看到的楼房住户的普渡方式现有三种:

1、在自家大门内面向楼道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2、在楼道内自家大门外摆祭,到楼外面烧金;

3、下到一楼露天处摆祭并烧金。

这是居民们在新的居住方式与传统祭祀行为之间调节的结果。三种类型做法里,烧金行为都要在楼房外面做,这不单单是出于安全或通风的考虑,而是人们对传统意识的承袭。

祭祀仪式一般在下午四五点开始。无论城区还是乡村,左邻右舍总要前后呼应式地开始做普渡仪式,理由是怕一家一户的酒、菜“供不应求”引得普渡公生气对自己家人不利。

祭祀后邀亲唤友来“吃普渡”也是泉州城乡共同的特点,祭祀仪式结束后的晚饭,除亲戚外还广邀朋友来喝酒,人们常常吃了这家又赶到那家去吃,这里刚吃着,那里的催促电话就打来了。不拘城乡,热闹的“吃普渡”成为泉州地区普渡全过程的一个高峰。有人说,各家各户请很多客人是为了显示自己,也有人说是怕普渡公吃完祭不走,叫来很多人壮胆,可以吓走普渡公。我想,后者的理由也许是比较原始的,前者则是派生出来的一种客观效果。事实上“吃普渡”表现出今日的普渡活动兼有很大的社交功能。由于轮流做普渡,使人们有更多互访机会以及参加“吃普渡”的自由度高,普渡时节的社交圈大于春节,这是普渡的一大特点。

闽南嫁妆

闽南

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令人称奇。而且还分为一担一担的好几担!

第一担是装吃的礼品。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其次是“四果”,即由米香糖、冬瓜条、冰糖、茶叶等组成,当地称为“四果甜”,有幸福甜蜜之意。另外还有农村自制的甜粿、发粿之类,称为“压房粿”,有建家立业、成立房头之意。以上这些东西要用两只竹篮装上,系上红布条或红纸条送到厅堂和新房祭拜,以求早生贵子。另外,还得准备肉、面、糯米甜饭、香烟、酒等食品。

第二担是装衣服的皮箱。穿的东西会比较简单,现在除了新娘随身的衣服外,已不带很多的服装。但如果在凭票供应的年代,就有八套或十套的要求,当时有俗称:“尼龙袜要四双,四件衬衫的确良……”的唱词呢!可见当时棉布紧张时新娘对服装数量的要求。现在,虽然对衣服的数量不大讲究,但也有部分人准备了古色古香的红袄、红裙、蓝布长衫、白黄身(白、黄布做成,男女各两套),以备以后父母做寿拜堂及百岁年老时用,以此来体现男女双方家庭厚道又有世家底。

闽南

第三担在嫁妆的礼品中最含糊不得,它是准备祭拜祖先和神明的供品。大致有大红烛数对,香数把,鞭炮数串,红包数包(称为“房头礼”),还有年糕点心等祭品,所有供品数量都要二、四、十二等双数,以图吉利。然后放进两只做工考究的红篮里,当地称为“红盛”。在靠近客家人居住的乡镇,有送保家灯(煤油灯)到男方家的习俗,为添丁发财之意。

用的东西最多,大到彩电冰箱、摩托车,小到针线盒,真是无所不有。较传统有“三盒”之称。即一要首饰盒,里面放着父母陪嫁的金银首饰细软等贵重物品,以示娘家富有;二要梳妆盒,里面有花枝、胭脂水粉、梳子、镜子、红丝带等八件东西, 父母惜女之意;三要针线盒,里面有剪刀、红尺子、针线等缝补裁剪要用的物品,有新娘手艺好,勤快之意。

另外,女人洗澡用的桶(俗称“红脚桶”),枕头枕巾,MAO巾牙刷,口杯茶具,脸盆等日常用品样样齐全,这就是闽南嫁妆的趣味性和它的特色所在,不过,时至今日,有不少的习俗已为现代的婚娶习惯所取代了。

闽南 - 闽南话

闽南

但由于闽南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传承下来,其影响实为深远,其他受影响之地也通行闽南语,也是有着一致的文化认同,因此他们也同属闽南根源,我们即可称其为泛闽南。以下介绍通行闽南语的形成及今通行之地:闽南语,乃是闽语的一支。中国汉朝末年的三国时代,中原发生战乱,难民开始进入福建,造成原有“百越族”土著民族的语言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了最初期的闽语。然而,汉人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永嘉之祸”,由于晋室南迁,大批北方汉人入闽,而带来了3世纪时北方的口语音,亦即所谓“十五音系统”,而“泉州语”亦于此时渐渐形成。

闽南语有很多音节是普通话里没有的。所以无法用普通话的字来为闽南话注音,要学习闽南话就要学习闽南话的注音方法。这就像我们学习普通话要先学习汉语拼音一样。下面的网页是台湾的发音,和大陆差别非常小,用鼠标点击该音节就会有发音。

闽南话的声调在不同县市区别很大。目前比较占优势的是厦门话的声调。台湾岛上大部分人的闽南话的声调也与厦门话一致。闽南话共有8个声调,依次叫做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我们平时一般按这个顺序,分别叫做第1声、第2声、……、第8声。

唐代时,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平乱,进而屯垦漳州,带来了7世纪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纪时,王潮兄弟又带军队入闽平黄巢之乱,也带入了当时的中古音。从以上的两批移民,所带来的北方口语,经过一番演变就形成了所谓的“漳州语”的基础。

闽南语在台湾的传播与河洛话的形成

闽南

北宋时期,在泉州等口岸相继设立了掌管外贸的市舶司,使泉州发展成当时国际上的著名商港,对外海线交通十分方便。在这以后,闽南地区便有不少人民,因为政治、经济或其他因素而移民海外(包括台湾),也因此带去了他们的母语---闽南语。明末时,闽南发生大旱,郑芝龙曾招数千人到台湾垦殖,他们大多数便在台湾定居,而且还跟台湾原住民(大多为平埔族)通商、甚至通婚,而促进了汉人与台湾各原住民族在血缘以及语言上的融合。

从16世纪起,西欧各国开始进行各种殖民海外的计划。西元1624年起,荷兰、西班牙先后占领南、北台湾,尤其荷兰人统治台湾将近40年,实施王田制,召募闽南人前开垦台湾。来台汉人多出身漳州和泉州,在长期与平埔族杂处和荷兰人的统治下,随移民所带来的闽南语也渗入了一些新的语言因素。明末郑成功抗清失败后,便率大军攻占台湾,赶走荷兰人。郑家出身泉州南安,郑氏王朝之文教制度的定立者---陈永华,也是泉州人,而其所带来的军民也大多数是泉州人。因此,此时台湾的闽南语,是以泉州音占大多数的。

1683年,施琅征台,郑氏王朝覆亡,清廷正式统治台湾。隔年,清廷为防郑氏遗民,颁布渡台禁令,设下严格条件限制人民渡台,其中以粤籍禁渡,造成客家人比较晚来台湾,台湾的开发几乎都由闽南人领先,而台湾的语言亦以闽南语为绝对优势。雍干之世,禁令渐松,1862年,因牡丹社事变,钦差大臣沈葆祯来台办理防务,以“开山抚番”为名, 徕垦野,因而解除了长达近200年的渡台禁令。在清廷统治台湾的200余年间,闽人来台人数激增,移民的语言随其足迹而传播到台湾各地。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廷战败,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在日本统治台湾期间,教育方面推行“国语”(日本语)政策,日本语在政治上占尽优势,在民间使用的台语难免受其影响,一直到今天,我们都还可以从现在的河洛话中找到日语影响的痕迹。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国民政府接收台湾;战后国共发生内战,国民党政府战败,带著大批军队和难民“转进”台湾,这是台湾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活动,再加上日后推行的“国语”(这次是北京语)运动,在其影响下,河洛再度加入新的语料。

闽南话又称河洛话

闽南

一、河洛话原本是商朝时的官话,商传至纣王为西方狄族(即周族)所灭,留在河洛一带的商民上阶层者被迫迁至洛邑当奴工,营建新都成周,下阶层者被分配至卫、鲁、齐国当农奴,在东方尚存的几支顽强商族只好退回江南,利用丰富的资源发展工商业,而居东南沿海者则形成越族后裔,河洛语之口音即源于商代读书音源自古代汉语,故河洛语应称为「商汉语」或「古汉语」此种语言乃最具汉人本色之语言。

二、闽南语的发源地是在黄河、洛水流域,俗称“河洛话”,这是因为西晋时中原一带的林、黄、陈、郑、詹、丘、何、胡八大姓为避战乱南下,在无名江边定居,并把这条江定名为“晋江”,以示不忘自己是晋朝人。这样也把河洛话带到福建,并演变为闽北、闽中和闽南三种方言语系。在闽南人移民台湾后,把闽南话带到台湾。令人预想不到的是,原先说河洛话的地方早已不说河洛话了。

闽南 - 闽南方言

闽南

闽南方言是全国八大方言之一。它分为五个次方言:

漳州话区:漳州、龙海、漳浦、云霄、东山、诏安、华安、长泰、平和、南靖等十个县市。

厦门话区:厦门、金门、同安。

泉州话区:泉州、石狮、晋江、惠安、南安、永春、德化、安溪等八个县市。

闽南话的流播不只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的是台湾,台湾岛上,除了高山族地区外,差不多都通行着近于漳州腔和泉州腔的闽南话。据初步调查,台中、台北稍偏泉州腔,台南、高雄稍偏漳州腔。闽南人移居台湾据说开始于元代,大规模迁移是在17世纪中叶,大量闽南人随郑成功渡海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回台湾。300多年来,闽南人和其它地区东渡的汉人,和高山族同胞一起,开发祖国的这个宝岛,在共同的生活和斗争中,闽南方言始终作为主要交际工具,保留在台湾人民的口中。特别是今天,大陆与台湾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更加密切,台湾的父老兄弟不断到大陆寻根、探亲、访友,闽南话显得更加重要。

除了台湾省以外,广东省的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江苏、浙江的温州,台州等部分地区以及东南亚各国的许多侨胞也使用闽南方言,据初步统计,海内外操这种方言的人将近6000万人。

闽南 - 饮食文化

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泉州人下南洋后,由于交往的频繁,对外交流扩大,饮食文化的交流与磨合融会也更加密切,这样,闽南菜的风味不但影响漳、厦、潮汕、台海等地区还输出到广大东南亚地区。许多到东南亚旅游的人会惊讶地发现,吃的饭菜正是家乡的味道,街头的小吃摊也能吃到海蛎煎、花卷、肉粽。近年来,不少外来饮 不断进驻泉州,一些侨胞也回到故乡开起了饮食店,泉州人上街就能吃到地道的印尼菜、越南菜、缅甸菜、新加坡菜。

漳州饮食

闽南

1、蚝仔煎

介绍:蚝仔煎也叫海蛎煎,是漳州人非常喜欢的海味。道地的海蛎煎要用未在水中浸泡的“珠蚝”做原料,洗净后加入鸡蛋、肉丝、淀粉、蒜白,调以味精、细盐、白酒等,搅匀放入热锅,两面煎透,起锅后放入酱料和香菜,鲜香无比。

闽南

2、咸肉粽

介绍:它选用上等糯米,配上虾仁、香菇、鸡蛋和猪五花肉,调入五香粉等到作料,用洗净的竹叶扎好,放入锅中煮烂。吃时解开竹叶,调以沙茶酱或辣酱,味道鲜美,香气扑鼻。

闽南

3、手抓面

介绍:手抓面是漳州特有的地方小吃,是用手直接抓食的。它是将黄油面条煮熟后摊成巴掌大的圆形装盘,浇上甜面酱、蒜茸酱、杂醋酱(用生姜、葱头剁碎加醋和番茄酱调拌而成)、花生酱、沙茶酱、辣椒酱、芥末酱,最后再加上油炸豆腐干丝,卷起来用手抓着吃。甜中带酸,令人脾胃大开,这是福建菜中一道具有闽南风味的冷盘,颇负名气。

泉州饮食

闽南

泉州人的居家食俗,与我国大部分地区一样,均实行一日早、午、晚三餐制。作为正餐的补充。还有点心,但各时期、各阶层有所不同。以永春县为例,在清末至民国时期,为官“三餐三点”(早点、午点和晚点),十层“三餐二点”(早点和晚点),庶民农忙时才多加“一点”(午点),穷人三餐难顾,不敢有点心之奢想。

受本地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制约,泉州人的饮食结构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主食原料为大米、番薯(也称地瓜)、大麦等。在安溪、永春。德化等内地县,是以大米为主,而在惠安、晋江、南安等沿海县,则以番薯、大麦为主。主食的制作方法有干饭、稀饭两种,以三餐皆稀为常,或一干两稀(中午或晚上为干饭),或两干一稀(中午和晚上均为干饭)。泉州人还有个主、副食“二合一”的吃法,即把蔬菜,海鲜、肉类等副食品直接与大米煮成咸饭(如高丽菜饭、红膏母蟳饭、肉饭等)和咸粥(如花生仁粥、蚝仔昭、鸭仔粥等),吃起来颇有地方风味。关于泉州人的主食原料,这里还应就番薯多说几句。

闽南

番薯除了作为三餐的主食,以及制作诸如薯粉糊、炸薯片等风味小吃外,还成为维系家乡和境外、海外游子的精神纽带。家乡的亲友出境、出国探亲,所带的礼品中就有番薯粉等。华侨回乡来,也要吃番薯粥、番薯汤。泉州侨乡的人民甚至认为,能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地生长着的番薯,哺育了他们旅居在境外、海外的乡亲们艰苦奋斗、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与性格,并克服种种困难,在异国他乡落地生根,迅速成长。而一旦事业有成后,当他们回想起以前家乡人民植番薯、喝番薯汤的艰苦日子,又会激发起爱国爱乡之情,踊跃支援桑梓建设。想不到番薯这被视为难登大雅之堂的粗俗食物,竟有如此丰的内化内涵。泉州城乡一般民众,旧时俭朴,粗食淡饭,佐之物多是自家腌制的瓜菜和廉价的新鲜蔬菜、豆制品等,鱼、肉、禽、蛋,往往要逢年过节才难得一尝,清道光《晋江县志》曾记载明代万历进士杨廷相讲他“为诸生时,岁惟大麦及萝卜菜熟时一饱耳,余具枵然也”。因此泉州俗谚有“死死六工尺,豆干、菜脯、(虫字旁一个宅)(即海蜇)”和“日日酱瓜豆豉,终年不知肉味”之说。

新中国成立后,城乡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今天的主食结构已以细粮为主,面食品也进入正餐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家庭以牛奶、豆浆、麦乳精、营养麦片等饮料,配以面包、油条或糕点为早餐。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家庭饮食日渐讲究营养化和口味化。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有时合家到饭店酒家进餐,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闽南 - 旅游

漳州三平寺

闽南

三平寺是闽南著名的千年古刹,地处福建省漳州市属的平和县文峰乡境内,距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漳州市近五十公里。由义中大师创建于一千一百多年前。总建筑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建筑群分为两组:山门、钟鼓楼、僧房、大雄宝殿等组成前组,祖殿、斋堂、塔殿等组成後组,殿宇建筑,别具一格历尽沧桑,屡毁屡建,今天展现在香客面前的三平寺规模,是清代重建的。义中大师,在闽南一带和海外乡亲中称为“三平祖师公”,祖籍陕西咸阳高陵县人。

这座千年古刹俗称“三殿半”。殿宇倚山而建,座北朝南,前低後高,群山环抱,地理条件得天独厚;盛暑时节,南风跃过林海竹涛,轻轻地吹来,令人顿觉凉快。

土楼

闽南

福建土楼,以其悠久的历史、奇特的风格、巧妙的构筑、恢宏的规模,被誉为世界民居建筑的奇观。永定、南靖和华安的土楼已闻名遐迩,但闽南一带各式各样的土楼也越来越吸引人们的注意。闽南的土楼民居,是人类建筑文化的宏篇杰作,世界文明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南靖土楼,是南靖劳动人民艰辛的汗水与聪明才智的结晶。它的规模、结构、工艺、功能、令多少现代的建筑专家学者吧为观止;它的建筑风格、民情风俗、文化内涵,使社会学家慨叹。

南靖县共有土楼15000多座,其中较为特色三层以上的圆形古土楼有386座、方型古士楼有1751座。这些土楼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椭圆形、五凤形、半月形、曲尺形、交椅形、围裙形、凸字形、前方后圆形、马蹄形等,造型独特,结构精巧,气度不凡。

闽南

一座土楼就是一件神奇的建筑精品;一座土楼就是一方浓缩的民俗文化;一座土楼就是一域民众勤劳、智慧、富有创造力的历史见证。

“土堡式”民居:在安溪县感德镇芦地村有一座200多年前的“土堡式”古民居,其建筑风格与土楼相似。土堡原为吴姓人氏的居家。墙基2米多高,是用大石块砌成的,四周墙壁坚硬无比,易守难攻,这种设计也是用于防御土匪。

巽来庄土楼:巽来庄土楼始建于清代,坐落在永春县五里街镇仰贤村。相传是清朝永春有名的林姓盐官所建,在其周围还建有古厝10幢,分别为其10个儿子所有,是永春至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建筑群。巽来庄土楼,外方内圆,外围是高7米的城墙,是为防御土匪、强盗而建,围墙内是较为典型的闽南风格建筑,闽北与闽南的建筑风格在此融合。

小小“枪楼”:现在,闽南乡下仍可见到大小不一的各式小土楼。有的在古厝的一侧,叫“枪楼”,或独立一座,或与下落相连,都是为防御土匪、强盗而建的。人们用当地的生土、砂石、木片(竹片)建成单屋,有小窗子作为望口,还有斜的枪孔。

3. 南山寺缘起楼素斋怎样

苏州没有南山寺,它在海南岛,凭海南岛居民身份证门票78元,其余散客150元,电瓶车30元,园区有素斋楼,味道很好。

4. 南山寺 素斋

南山文化旅游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之地,在风水学上是灵气之所,福寿文化在这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就是在这片旅游区内,你可拜访这些佛教的南山海上观音。对于佛教文化有研究的话,这里的古迹也能够帮助你理解很多东西。

景区简介

三亚南山文化 旅游区依托南山独特的山海天然形胜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渊源,是全国罕见的超大型生态和文化景区,也是建国以来全国最大的佛教文化主题旅游区。园区坐落三亚市的西南20公里处,其中既有热带海滨美景,又受佛教文化熏染,游客来此可体味回归自然、天人合一的乐趣。

南山是一块宝地,属于佛家的吉祥福泽之地。这种说不清楚的神奇的东西是跟长久时间的很多史实和传说相联系起来的。

而南山文化旅游区是一座展示中国佛教传统文化跟佛教哲学,启迪心志的地方。

南山文化旅游区基本信息

位于三亚市南山,距市区40公里。游览区以北有255国道和海南环岛高速公路通过。

旅游区主要是分三大主题公园,南山佛教文化园、中国福寿文化园、南海风情文化园。

简单介绍三座主题公园

南山佛教文化园,展示中国佛教传统文化,主要以起到启迪心志、教化人生的作用。

其主要建筑有三亚南山寺、三亚南山海上观音、观音文化苑、天竹圣迹、佛名胜景官苑、十方塔林和归根园、佛教文化交流中心、素斋购物一条街等

中国福寿文化园,重点为大众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内容,以佛教思想理念为基础而建造,展示出和平、安宁、幸福、祥和之气氛。

南海风情文化园,文化园利用现有的自然资源,蓝天碧海、阳光沙滩、山林海礁是这里的典型景观。南海之滨的精彩魅力,黎村苗寨的风情就是在这里。

主要建筑有滑草场、滑沙场、黎族苗族风情苑、神话漫游世界、黄道婆纪念馆、海洋公园、海底世界、花鸟天堂等。

佛教造像

佛教造像,南山旅游区内遍布气势恢宏的佛教建筑,最令人震撼的应该是当要数108米高的南山海上观音,其展示出一种庄严壮观之感。

祈福许愿、拜求平安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南山的福寿文化早应该是深入到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景区内的南山寺、三十三观音堂、海上观音像等处均是礼佛祈福的佳选之地。

推荐路线:不二法门-金玉观音阁-南山寺-三十三观音堂-南山海

5. 南禅寺素斋

江浙沪秋天适合旅游的地方很多,江南的秋天来得晚,而且旅游资源也多,特别是浙江一带适合去的地方尤其多,下面简单介绍几个个人感觉还不错的地方。

1、江苏淮安一带,淮安周边适合秋天玩的地方首推一个今年比较热门的小众景点,淮安白马湖向日葵的故事,在淮安市往南大约40公里,1500亩的向日葵花海,景区全开放式,秋天置身于如此大的一片向日葵花海之中,犹如徜徉于金色的海洋,非常适合前往。

2、江苏邳州,邳州的银杏是最出名的,除了那科幻般的银杏时光隧道周边还分布着大大小小七八个可以观赏银杏叶的地方,银杏湖、银杏博览园,都是非常适合秋天去的地方。

3、上海迪士尼一年四季均可前往,加上市区的东方明珠、外滩、上海博物馆,这一条线路比较经典,老少皆宜。

4、浙江的古镇水乡,乌镇、周庄、西塘、同里、甪直这些古镇水乡秋季都很适合前往,游客没有旺季那么多,在古镇里面住宿一晚,更能体味古镇的古老气息和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5、浙江的雁荡山,雁荡山具有天下之秀,秋季时节景色依旧苍翠欲滴,大龙湫从天而降,方洞犹如世外桃源,狗吠深巷里,鸡鸣桑树颠,游雁荡颇有复得返自然的意境。

6、浙江舟山一带,从绍兴到奉化溪口,到宁波,然后一直到舟山的普陀山、朱家尖、东极岛,这一路全是秋风弄月的惬意之旅,远离喧嚣的海岛,不冷不燥,让心情随着海风起舞。

7、浙江千岛湖 ,淳安的秋盛开了金黄的菊,菊花遍野的时节来到淳安,看那秋季最后一抹金黄,让这耀眼的颜色冲散初冬的脚步,乘上千岛湖的游船,让时间随着碧波粼粼的湖水慢慢的静下来,脚步再缓一点,时间再慢一点。

江浙沪另外还有很多适合秋季游玩的地方,在目的地选择上,还是要应季游玩,品尝秋季独特的味道。

6. 南山寺景区缘起楼素斋价格

吃素斋在南山寺的缘起楼,那里的“糖醋排骨”、“南山三宝”、“梅菜扣肉”比较有名

除夕普陀山寺庙素斋攻略 普陀山吃素斋的寺庙

1. 普陀山吃素斋的寺庙

法雨寺的素斋虽然没有普济寺那么有名,但是也算是温馨,同样是一人两个碗,一碗饭(粥),一碗菜。菜是蔬菜大杂烩,有七八种,虽然不算丰富,但是足够温馨。

开放时间早餐5:30-7:00;午餐10:30-12:00;晚餐16:15-17:15

人均消费午餐、晚餐5元/人

地址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法雨寺内

2. 普陀山普济寺有素斋吗

国庆期间景区需购票入园。

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有“海天佛国”的美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还有33米高的南海观音立像,是游人香客们都不愿错过的景观。宜人的山海风光是普陀山另一动人之处,漫步千步沙,远眺海上卧佛,非常享受。

普陀山岛位于舟山本岛的东部,与外界不通公路,只能乘船上岛来到普陀山码头。整个岛呈长条状,长度约有7公里,岛上景点之间距离在2-10公里之间不等,距离较近的景点可以步行游玩,较远的可在码头旁的客运站里乘坐岛上的旅游线路车游览。另外,岛上的佛顶山可乘索道游览,普陀山东部约5公里的小岛洛迦山可乘船游览(该岛只能从普陀山岛乘船前往,属于普陀山景区的一部分。

普陀山风景区内的景点主要分布在三个区域,每个区域的景点可以放在一起游玩,游玩每个区域大概需要半天时间,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住宿地和到达岛上的时间安排行程。

第一区域:

以普济寺为中心,围绕有西天景区等位于岛西侧的景点。其中普济寺是全岛最大的寺院,也是全山供奉观音的主刹,普济寺的旁边是普陀山三宝之一的多宝塔。西天景区内则有磐陀石、心字石、梅福禅院等众多景点。

第二区域:

南边的南海观音、紫竹林、不肯去观音院、南天门等景点,其中的南海观音是岛上的标志性建筑,不肯去观音殿则拥有普陀山传奇的传说,不能错过。

第三区域:

以佛顶山为主,旁边有法雨寺、慧济禅寺两个寺院,普陀山三宝的另外两宝九龙藻井和杨枝观音碑,一个在法雨寺内,一个在法雨寺旁的杨枝禅院内。另外,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乘船前往洛迦山,大概需要大半天时间,传说洛迦山上的求子观音十分灵验,可以前去参拜。

除了这些宗教景点之外,在岛东侧还分别有千步沙和百步沙两个优良的海滨浴场,千步沙靠近法雨寺,百步沙则靠近紫竹林附近,喜欢观海玩水的游客可以前去。

所以,一般游玩普陀山景区大概需要2-3天时间,需要在岛上住宿和吃饭。岛上的物价比岛外贵,所以如果可能的话尽量带一些零食和饮料,在岛上吃海鲜价格一般较高,要做好准备。岛上的三大寺院分别为游客准备素斋,价格便宜又是岛上特色,值得一试。

岛上的住宿地有很多,宾馆、客栈、农家乐各种标准的住宿都有,不过一般价格都高于外面,周末和节假日会涨价,而且还需提前预定,需要做好准备。

3. 普陀山素斋去哪个庙

上海市比较大的的寺庙有静安寺、龙华寺、玉佛寺、东林寺。

1、静安寺

静安寺位于上海静安西路1686号,静安寺是上海最豪华的一座古寺。静安寺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金佛殿里里面的供奉的金佛,在每年逢初一和十五,很多人都会来静安寺上香。

静安寺庙里面是没有素斋的,但寺庙旁边有台湾人开莲香斋素菜馆,有自助餐和单点的。

静安寺的苏式素月饼在上海很有名。

2、龙华寺

龙华寺位于上海徐汇区龙华路2853号(近龙华西路)。龙华寺是上海地区历史最久远、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寺庙。在每年庙会的时候,很多上海人都 来这里。

龙华寺内的“龙华素斋”很有名。素斋馆开在龙华寺里面,可从华容路边门停车场进去一路走到底,看到很多绿植就到了。龙华素斋店堂环境好,一碗罗汉面,菇笋嫩,面筋滑,豆干多汁味,妥妥的一口鲜。还有素鸭、辣白菜、菜馒头。店堂门口,还有售卖素食的,供人们买回家。总之,龙华寺加上龙华素斋均是人们的好去处。

3、玉佛寺

玉佛寺位于上海的普陀区江宁路999号(安远路口),至今已有120年多的历史。玉佛寺素斋也是很有名的,以传统的佛教寺院菜系为基础,掺合现代烹饪的海派菜肴的制作技艺,成功地推出了色香味形上乘、酸甜鲜辣多样的现代寺院的海派素斋。玉佛寺素斋除精美面点外,素点心颇有特色,如百果核桃、蜜枣油丝、苹果细酥等吃起来人口生津、油而不腻。

4、东林寺

东林寺位于上海金山区朱泾镇东林街150号,为上海浦南地区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元、明、清建筑群,具有很高的文化阶值,拥有亚洲最大的室内佛像。东林寺周边的商业圈一一东林坊也已经初具雏形。

东林寺 离市区较远,自驾路线可选择导航,公交路线:上海莲花路地铁站乘莲朱专线、莲舍专线;上海莘庄站乘莘金专线至朱泾汽车站下。

其实上海各个区镇有许多寺庙。特别是往年有几次台风影响上海时,均绕道或擦肩而过!上海的寺庙香火旺盛,保佑着工作、生活在这座城市的百姓免遭灾难,祈祷上海人民生活安康、幸福和谐,工作顺利、生活更美好…!

4. 普陀山吃素斋的寺庙叫什么

慧济寺中午的斋饭结束时间比晚,10:30开始,可以到11:50-12:00,午餐是每人10元,味道还以,里有白菜,木耳,粉丝,银耳,油豆腐泡,不限量是不能浪费。

午饭10:30-11:30,晚饭16:00-17:00(素斋票数有限,售完即止,如果是周末或节假日想吃要早点去)。具体时间可在进寺时留意一下。慧济寺早饭5元一人,中饭、晚饭10元一人。

5. 普陀山吃素斋的地方

普陀山的素斋种类繁多又朴实清新。三大寺都有斋饭提拱。一般早餐为5:30~6:00,午饭为10:00~11:00,晚饭16:30-17:00左右。到时候不妨到客堂打听一下,斋饭不仅经济实惠,而且别有一番风味。

6. 普陀山哪个寺庙吃素斋

素斋开放时间为中午十二点!

普陀山,位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杭州湾南缘,舟山群岛东部海域,地处北纬29°58′3″—30°02′3″,东经122°21′6″—122°24′9″!

普陀山地形呈菱形状,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形似苍龙卧海,面积12.52平方千米,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

7. 普陀山吃素斋的寺庙在哪里

上海龙华寺月饼购买点:是上海第一食品商店和龙华寺。

龙华寺月饼由龙华寺素斋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地处上海龙华寺内,传承寺院文化,以“善”为本,著名月饼品牌,荣获奖项多项,主要以净素型月饼; 素食鸭; 素食火腿; 八宝鸭和烤夫等,其中以月饼为最,公司与1996年在上海龙华古寺内成立,现有100多人的生产员工,作为公司主打产品月饼配料上,继承了1700多年寺院饮食特点,经过富有特色的月饼配方,良好的配方,奠定了龙华寺月饼的口味独特,香而不腻,在选料上,全部是素食材料,低碳健康,生产工序上把控严格,经过多道重复食材质检流程。由于龙华寺素月饼口感清淡,加工精致,营养均衡,真材实料,具有极好的社会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