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城油酥烧饼

油酥烧饼是蒙城一种颇具特色的风味小吃,口感酥松香脆、入口即化。它与其它地方的烧饼最大的区别在制作工艺上,一个油酥烧饼需要20多道工艺方能完成,因此无法机器量产,十分难得,曾荣登CCTV-2《美食走四方》栏目专题报道。

油酥烧饼是蒙城颇具特色的风味食品,据说,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有一个姓宋的孤身老人,在文庙大门西侧,以卖油酥烧饼为生。后来,老人收山东人薛延年为徒。薛延年手艺学成之后,传子传女收学徒,以后更是代代相传,于是会做油酥烧饼的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名气。蒙城油酥烧饼选料非常精良,制作非常考究。面粉要上等精白面粉,猪油要上等猪板膘油。食盐、大葱、麻油、芝麻等佐料也要最好的。面要和得不软不硬。佐料的用量和搭配都有严格的标准(当然也得要根据季节气候的不同适当调整)。制作时,饼坯要拉得长,擀得薄,馅要抹得均匀、适度。炉火、炉壁的温度要控制好,炉壁太热或太凉,生烧饼都贴不上,会“落炉”。烤的时候,更要控制好火候,火候不到,烧饼不熟不酥;火候过了,又会焦糊。往炉壁上贴生烧饼或铲子和火剪从炉壁上铲下已烤好的烧饼看似简单,其实不易。特别是烤好的烧饼用火剪从中一挑,力度大小有讲究,力度小了挑不开,烧饼会酥得不够;力度大了,就有可能把整个烧饼挑碎。小小的油酥烧饼,其中所包含的技艺和艰辛,恐怕不是局外人所能完全领会的。

一个行家里手做出来的油酥烧饼绝对是色香味俱佳。出炉后是桔黄色,用火剪一挑,层层迭迭,薄如竹纸,汪着油,透着香,看一眼就让人口水直流。吃起来焦酥酥、香喷喷,吃了这个想那个,吃了这回想下回。油酥烧饼最好是现烤现吃,吃的时候要用两手捧着,不然咬一口,焦酥的饼渣就会有不少掉落下来,实在可惜。放久了也会变软,再烤一下还会焦酥如初,但味道则比现烤出来的逊色多了。

刚烤好挑起的油酥烧饼拿上餐桌时,要一个一个地分开摆放,千万不能摞在一起。不然下面的就会被压碎,不仅外形不美,而且吃起来麻烦。

以前,蒙城做油酥烧饼的名家中,有一个叫刘杰民,他母亲是薛家的女儿,是做油酥烧饼的能手。刘杰民得其母的真传,学就了一套做油酥烧饼的好手艺。解放后,他在县城皖北饭店当厨师,主要是做油酥烧饼,在蒙城很有名气。后来他收了个徒弟叫刘志民,刘志民在刘杰民的言传身教之下,很快也成了油酥烧饼的名家。

万里到安徽任省委书记后,有一次来蒙城视察工作,住在县委招待所。县里领导请刘杰民、刘志民师徒俩精心地做了油酥烧饼招待万里同志。他吃了以后赞不绝口。没过多久,刘志民就被调到了合肥稻香楼宾馆,专门做油酥烧饼。这以后,下榻稻香楼宾馆的贵宾吃了刘志民做的油酥烧饼都说好。一时,油酥烧饼成了稻香楼宾馆的名吃,蒙城油酥烧饼蜚声海内外。为了满足供应,刘志民又教出了不少徒弟。后来,年龄大了,他也就改做管理工作,一般不再亲自做了。

听经常出差的同志说,在外地往往也能吃到油酥烧饼,问问卖者,有的说是蒙城人,有的说手艺是跟蒙城人学的,然而吃起来却觉得并不怎么地道。

不少外地来蒙的人,就餐时往往会点名要吃蒙城油酥烧饼。有的宾馆饭店可以自己做。有的自己不能做,就到市场上去买。

现在蒙城市场上卖油酥烧饼的不少。邮电局附近的一个叫薛素平(女),县行政服务中心东巷子里边的一个叫薛聚财。他们都是薛家的第三代。刘杰民按薛家算,也是第三代(已去世)。不少薛氏后人到外地经营去了。刘杰民的后人,已无人以此为业了。

衷心希望蒙城油酥烧饼能够永远保持独特风味,努力打造成更加闻名全国、享誉世界的一流品牌。

融合北方的油饼与胡饼制作工艺,香酥口感威县火烧

威县火烧”以其独特的工艺和香酥的口感而远近闻名。 融合北方油饼与胡饼制作工艺,用冀南的精面粉与小磨香油为原料,佐以细盐、花椒粉,用吊炉烘烤,打成风味独特的火烧

当然特色小吃还有很多,欢迎到御厨香小吃培训学校来一一品尝学习。咨询电话:159-0301-8585、155-1646-8905

历史文化

威县火烧用料考究、工艺特殊、味美层多、肉嫩皮酥。和面、抻条、成型、烘烤,每一道工序都有其独特之处,比如用吊炉烘烤,木炭作底火,要柴硬火温;用火有讲究,须外高内低;生坯置炉内,经四翻七转。刚出炉的火烧外皮焦黄,外酥内软,香而不腻,口感极好。据说,在民国初年,威县打火烧的名师以黄街石老美、西街和友林最负盛名。解放前后,又有刘振英、李保海、马佩琴名重一时。近年又涌现出李柱等一批后起之秀。

现在的威县火烧又多了几个新品种,如油酥火烧糖火烧、馅火烧等等,来满足人们日益挑剔的口味。

做法

威县火烧的特点是:用料考究,工艺特殊,味美层多,肉嫩皮酥。其工艺程序可概括为:和面、抻条、成型、烘烤,且每一工序均有其独特之处。威县火烧采用吊炉烤制,烘烤时,木炭作底火,而且要柴硬火温;用火也有讲究,须外高内低;生坯置炉内,须经四翻七转。刚出炉的火烧外皮焦黄,外酥内软,香而不腻,口感极好。

想了解更多特色小吃制作方法,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新乡御厨香

在昆明有没有正宗的学校让我学油酥烧饼?

这个肯定是有的,关键是看你想不想去了解,我知道的有一家,的确很不错,春都培训。

春都餐饮我挺满意的,做出来的口味也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我推荐春都餐饮培训,我爸爸在这里学习了,挺正宗的。

烧饼夹油饼的由来?

烧饼是一种既廉价又美味的面食,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中也被当作主食。一日三餐中都可以出现烧饼的身影,其外酥里嫩、软糯适中、鲜香可口,而且还可以加入各式各样的馅料,油盐、白糖、五仁、水果、原味等,都非常符合现代人的饮食需求。

但相信很多人都未必了解,这种看似十分寻常的食物,其实也有一段不平凡的历史。烧饼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其诞生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明帝派遣班超再通西域时期。《续汉书》曾记载“灵帝好胡饼”,而胡饼就是从西域引入的烧饼。

笔者认为,汉代两次通西域,不仅维护了汉代中央集权统治,而且也将极具西域特色的风土人情,融入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中。尤其是张骞、班固归汉时,携带的大量西域食物,更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汉代人对饮食文化的理解。

事实上,如果深入挖掘烧饼的由来,不难发现张骞通西域时,以“胡”命名的饼类食物,其实就已经被记录于汉代食谱。笔者认为烧饼作为西域风情食物之一,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考验,时至今日依然活跃于餐桌之上,可见烧饼在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性。

如果说公元前二世纪,是烧饼传入我国境内的重要历史节点,那么在其之后的公元七世纪,就应该是烧饼最流行的年代。而此时正处于唐朝最繁荣时期,长安城内制作烧饼的店铺鳞次栉比。很多当时极富盛名的大诗人,也都对烧饼情有独钟。

唐朝人的主食“烧饼”,征服了每个人的味蕾

目前,关于烧饼的起源众说纷纭。汉代张骞、班超通西域,将胡饼带回汉朝之后,其实这种具有西域口味的胡饼,就应该是古人口中所说的烧饼。但由于从汉代至唐朝,大约一千年的时间跨度中,人们还是习惯性的将烧饼成为胡饼。

一、烧饼诞生于北魏说

事实上烧饼的起源历史,还曾被记录于《齐民要术》中。作为北魏时期的重要农学典籍,不仅直接将这种面食称为烧饼,而且还介绍了制作烧饼的具体方法。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北魏时期的烧饼其实就是胡饼。

因为北魏是由鲜卑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而且在当时汉族群体中,北魏就是历史中所说的胡人政权。所以笔者认为,从这个方面去分析,可以得知《齐民要术》中,所说的烧饼其实就应该是胡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