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镇石雕茶壶

固镇石雕茶壶采用产于灵壁县的磐石(又名八音石)及滩溪特产的彩石等雕刻而成。其形体古朴淳厚,大小结构与紫砂壶无异,造型别致,做工考究,壁薄如币,叩之声加磐,视之洁如镜,堪称“壶中极品”。石雕茶壶制作十分讲究,要经过选石、开料、内雕、切割、粗雕、精刻、抛光等八、九道工序,多为手工、半手工精心雕镂而成。造型可与著名的宜兴紫砂壶媲美,天然纹理色彩丰富,质地凝重坚实,且内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固镇石雕茶壶现已开发出5个大类、120多个品种,并远销到东南亚、日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

石门县壶瓶山景点 石门县壶瓶山镇人民政府官网

1. 石门县壶瓶山镇人民政府官网

没有湘T的车牌

以下是湖南省(湘)的车牌相关。

A 长沙市,B 株洲市,C 湘潭市,D 衡阳市,E 邵阳市,F 岳阳市,G 张家界市,H 益阳市,J 常德市,K 娄底市,L 郴州市,M 永州市,N 怀化市,S 省直系统,U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无湘P,湘Q,湘R,湘S,湘T车牌。

“湘S ”号牌,发牌范围是湖南省内的省级政府机构、直属企事业单位和公安系统专用车辆。是由湖南省公安厅直属车辆管理所直接管理,理论上无任何特权“湘S ”号牌,主要为湖南省各厅局行政用车悬挂使用。

扩展资料

湖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地处中国南部长江中游南部,宋代划定为荆湖南路而开始简称湖南,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南北而简称“湘”,也称潇湘,省会驻东北部的长沙市。湖南东临江西,西接重庆贵州,南毗广东广西,北与湖北相连。

湖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相传炎帝神农氏在此种植五谷、织麻为布、制作陶器,坐落于炎陵县西部炎帝陵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舜帝明德天下,足历洞庭,永州九嶷山为其陵寝之地。

湖南自古盛植木芙蓉,五代时就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说,因此又有“芙蓉国”之称。

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省境绝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称湖南;湘江贯穿省境南北,故简称湘。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纬24°38′~30°08′,东以幕阜、武功诸山系与江西交界;西以云贵高原东缘连贵州;西北武陵山脉毗邻重庆;南枕南岭与广东、广西相邻,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

省界极端位置,东为桂东县黄连坪,西至新晃侗族自治县塘,南起江华瑶族自治县姑婆山,北达石门县壶瓶山。东西宽667公里,南北长774公里。

湖南省可划分为六个地貌区:湘西北山山地区、湘西山地区、湘南丘山区、湘东山丘区、湘中丘陵区、湘北平原区。

2. 石门县壶瓶山镇有多少个村

青山溪是湖南省石门县壶瓶山镇境内的一个自然村, 位于壶瓶山镇东北方,从壶瓶山镇出发大约40分钟车程,离壶瓶山集镇约15公里。距离石门县城约120公里。2008年在村级行政区域调整中,由原来的青山溪、夹马两个自然村合并而成。黄连河经青山溪村蜿蜒而出,汇入渫水,黄连河青山溪段又称油榨河,青山溪峡谷深藏在茂密的原始森林之中,人迹罕至,瀑布众多,景色绝美。

壶瓶山景区门票是80元。

3. 石门县壶瓶山镇长岭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壶瓶山镇长岭村邮编是415319

4. 石门县壶瓶山镇人民政府官网招聘

答: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壶瓶山镇泉坪村邮编是415319

5. 石门县壶瓶山旅游攻略

常德是座美丽的旅游城市,市内有很多的旅游景点,周边的县市也有很多很多,比较出名的有桃花源,牛头山,石门的壶瓶山,是湖南省第一高峰,二千多米,据说国家正计划把华南虎野外放养定在壶瓶山,张家界,宜昌三峡大坝岳阳楼,湘西,凤凰古城很多都在附近,过来旅游可以一起玩个够

6. 石门县壶瓶山镇人民政府官网电话

数不尽数,太多太多了,

2000米以上

1.恒山山西大同):2017米,为中国五岳中的北岳

2.吴山陕西宝鸡):2069米,为中国五大镇山中的西镇

3.壶瓶山(湖南常德):2099米,为湖南省最高峰

4.雾灵山河北承德):2116米,河北新兴的旅游胜地

5.崆峒山甘肃平凉):2123米,为中国北方道教胜地

6.猫儿山(广西桂林):2142米,为广西最高峰

7.石人山河南平顶山南阳交界):2153米,河南新兴的风景 胜地

8.武夷山福建南平):主峰黄岗山2158米,为世界遗产级风景胜地,也是福建省最高峰

9.华山(陕西渭南):2160米,为中国五岳中的西岳

10.金佛山(重庆):2251米,为重庆新兴的风景胜地

11.东灵山北京):2303米,为北京市最高峰

12.历山(山西运城):2322米,此山保存着华北地区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

13.霍山山西临汾):2347米,为中国五大镇山中的中镇

14.老鸦岔垴(河南三门峡):2414米,为河南省最高峰,山下有豫陕界关芦灵关

15.青城山四川成都):2434米,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之一,中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即为青城山道士

16.梵净山(贵州铜仁地区):2494米,为贵州著名旅游胜地

17.绵山(山西晋中):2566米,因春秋晋国介之推携母隐居此山被焚又称介山

18.终南山陕西西安):2604米,为中国北方道教胜地,是道教全真派的发祥地

19.九重岩(重庆):2614米,为重庆市最高峰

20.长白山吉林白山):主峰白云峰2691米,为吉林省最高峰

21.北武当山(山西吕梁):主峰关帝山2831米,为中国北方道教胜地

22.小五台山(河北张家口):2882米,为河北省最高峰

23.乌蒙山(贵州毕节地区):主峰韭菜坪2900米,为贵州省最高峰

24.六盘山宁夏固原):2928米,为宁夏著名旅游胜地

3000米以上

1. 五台山(山西忻州):主峰北台顶3058米,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也是山西省最高峰

2. 峨眉山四川乐山):3099米,为世界遗产级风景胜地,也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3. 大巴山(湖北、重庆、陕西交界):主峰神农顶3105米,为湖北省最高峰

4. 哀牢山云南玉溪思茅交界):3166米,为云南季风气候和青藏高原气候的分界线

5. 贺兰山(宁夏、内蒙古交界):3556米,为宁夏最高峰,同时也是内蒙古最高峰

6. 太白山(陕西宝鸡):3767米,为陕西省最高峰

7. 玉山台湾嘉义):3952米,为台湾最高峰,著名的阿里山风景区就在玉山附近

4000米以上

1. 点苍山云南大理州):4122米,点苍山为南诏国的发祥地

2. 阿尔泰山(中国、蒙古交界):主峰友谊峰4374米,为中国、蒙古俄罗斯三国界山

3. 碧罗雪山(云南怒江州):4379米,为傈僳族圣山

5000米以上

1. 雅拉达泽峰(青海玉树州、海西州交界):5214米,为黄河的源头

2. 博格达峰(新疆昌吉州):5445米,山下的博格达天池为新疆著名风景胜地

3. 祁连山甘肃张掖):5547米,为河西走廊著名的雪山

4. 岷山(四川阿坝州):主峰雪宝顶5588米,岷山中的九寨沟黄龙均为世界遗产级风景胜地

5. 玉龙雪山(云南丽江):5596米,为云南著名风景胜地

6. 阿尔金山(甘肃酒泉):5798米,为甘肃省最高峰

6000米以上

1. 四姑娘山(四川阿坝州):6250米,四姑娘山下的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为世界自然遗产

2. 各拉丹冬峰(青海海西州):6621米,为长江的源头

3. 慕士山(新疆和田地区):6638米,为昆仑山脉中著名雪山,山上盛产和田玉

4. 冈仁波齐峰(西藏阿里地区):6656米,为藏族的圣山,其附近的玛旁雍错为藏族的圣湖

5. 梅里雪山(云南、西藏交界):6740米,梅里雪山有“死亡雪山”之称,现在中国政府颁布法令禁止登梅,梅里雪山至今无人能够登顶

6. 布喀达坂峰(青海玉树州):6860米,为青海省最高峰

7. 汗腾格里峰(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界山):6995米

7000米以上

1. 冈底斯山(西藏阿里日喀则地区):主峰冷布岗日7095米

2. 托木尔峰(新疆阿克苏地区):7443米,为天山山脉最高峰

3. 慕士塔格山(新疆克孜勒苏州):7509米,为帕米尔高原著名雪山

4.贡嘎山(四川甘孜州):7556米,为四川省最高峰,贡嘎山中有著名的风景胜地海螺沟

5. 公格尔山(新疆克孜勒苏州):7649米,为帕米尔高原著名雪山

6. 南迦巴瓦峰(西藏林芝地区):7782米,山下有世界最大的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

8000米以上

1. 希夏邦马峰(西藏日喀则地区):8027米,为世界著名高山

2. 乔戈里峰(中国、巴基斯坦界山):8611米,为新疆最高峰,同时也是世界第二高峰

3.

7. 石门县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

湖南的各地雨季起止时间不一,湘南为三月下旬(或四月初)至六月底,湘中及洞庭湖区为三月底(或四月上旬)至七月初,湘西为四月上中旬至七月上旬,湘西北为或四月中旬至七月底。

年平均降水量在1200-1700毫米之间,雨量充沛,为我国雨水较多的省区之一。

湖南为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光、热、水资源丰富,三者的高值又基本同步。

第二,气候年内变化较大。冬寒冷而夏酷热,春温多变,秋温陡降,春夏多雨,秋冬干旱。气候的年际变化也较大。

第三,气候垂直变化最明显的地带为三面环山的山地。尤以湘西与湘南山地更为显著。

拓展资料:

湖南省位于江南,属于长江中游地区,地处东经108°47′~114°15′,,北以滨湖平原与湖北接壤。省界极端位置,东为桂东县黄连坪,西至新晃侗族自治县韭菜塘,南起江华瑶族自治县姑婆山,北达石门县壶瓶山。东西宽667公里,南北长774公里

8. 石门县壶瓶山镇人民政府官网网站

湖南常德市城区包含区有武陵区鼎城区经济开发区等三个区;武陵区:位于湖南北部、常德中部偏北,地处洞庭湖西部,是位于湘西北的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是常德市政府所在地,也是常德市乃至湘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秦蜀郡守张若在此筑城,迄今已有2280余年的历史,史称张若城;鼎城区:隶属于湖南省常德市,原名常德县,古称朗州,位于锦绣江南的洞庭湖西滨。经济开发区位于常德市区东南方德山区域内。自秦置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历史,县治历为州、郡、府治所,地形以平原和丘岗地为主,其中平原占百分之50,丘岗地占百分之40,全区总面积2344平方公里

9.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壶瓶山镇

常德最高的山是位于常德市石门县壶瓶山镇的壶瓶山,壶瓶山主峰海拔2098米,是湖南第二高峰。地处湖南、湖北交界处,其北面为湖北五峰县,南距壶瓶山镇直线距离约20千米,东南距石门县城直线距离约81千米、距常德市区直线距离约139千米。

壶瓶山因山顶四周高、中间低,外形似壶而得名。

重走“茶马古道”:石鼓镇

青藏高原奔腾南下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大河流,在南北走向的云岭、怒山、高黎贡山大山脉的夹持之下,在滇西北境内形成了“三江并流”的举世奇观。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玉树县巴塘河口四川宜宾市岷江口一段,全长2308 公里。相传过去沿江一带的居民曾取沙淘金,所以叫金沙江。它流出青海,经西藏德钦县进入云南,继续南流于横断山区,到了石鼓镇后因山崖阻挡便掉头急转东北而去,形成一个巨大的“V ”形转弯,这一奇观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湾”。

地质资料表明,早在第四纪阿尔卑斯运动前,长江水是沿着横断山脉向南奔流的。后因第四纪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新构造运动,使石鼓南部抬升为高山,迫使江流改道,因而,形成了江流急转的大观

丽江乘车西行约70公里,长江第一湾的神韵就展现在眼前了。金沙江犹如一条轻轻拂动的绸带,从青色的群山间飘然而下。两岸墨绿色的护堤林和碧绿的稻田为她镶上两条深淡相间的花边,更增添了她的魅力。依山而建的小镇错落有致,有石阶蜿蜒而上,纵贯小镇。镇中的小街宽约数米,均由青石板铺成,街两旁店铺林立。整个小镇显得安静祥和。

石鼓镇位于玉龙西部,东邻九河乡镇、龙蟠乡,南接石头乡,西、北部接黎明乡,石鼓为古代滇藏交通要冲,现在仍是通往康藏的咽喉。

三国时期,诸葛亮“五月渡泸”就指此地。唐代为南诏铁桥节度使属地。元初,忽必烈兵分3 路攻大理国,西路几良合台部,从西藏入滇,曾在此激战,渡江攻下罗波城,即今之石鼓。“波罗”是纳西族对石鼓的称呼。这一史实也就是《大观楼长联》中所说的“元跨革囊”的所在地。

石鼓是滇藏间之要冲,金沙江到此水势平缓,江面宽阔,宜于摆渡,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到明代,丽江土司木氏,在明中央的支持下,曾出兵与吐蕃交战60 多次。

嘉靖四十年(公元1516 年),丽江知府木高进军吐蕃;获大胜,在石鼓立石记功。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因丽江木氏土司刻制的鼓状石褐而得名。纳西族地名叫“拉巴”,古名“罗婆”或叫“罗波”,明、清以后名“刺巴”或“拉巴”。

石鼓在元、明两朝属巨津州管辖。清朝设石鼓桥头约,清末民初改称石鼓里。民国19年(1930),改称石鼓镇,属第二区。1931年石鼓镇属第八区,1932年石鼓镇属第四区。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取得大规模战略转移的决定性胜利后,红二、六军团在贺龙、任弼时、萧克、关向应、王震等率领下,主动退出湘鄂川根据地。

1936年3月30日于转战云贵途中,奉由朱德总司令签发的“北渡金沙江,北上抗日”的电令。旋即从贵州盘县出发,开始了抢渡金沙江为目标的战略行动。

4月8日,红军前卫直扑普渡河,摧毁滇军守桥部队抢占铁索桥,令后卫挥戈东返二十里。红军随即召开紧急会议,根据敌人第一线四个纵队步步紧逼的形势,当机立断,放弃原定经元谋、龙街渡江计划,改取从金沙江上游丽江石鼓渡江。因而撤回已渡过普渡河的前卫红四师,掉头南向虚逼昆明,迷惑敌人。

4月11日红军攻占富民,全歼守敌。虚晃一枪给敌人造成错觉,然后甩掉敌人追堵,大踏步直插滇西北,星夜兼程以日行百里的速度急进,十四天行程一千五百余里,克十四城。

4月25日,从鹤庆兵分两路,由贺龙、任弼时率领的二军团右路军,经丽江县城抵达石鼓。

4月26日由萧克、王震率领的六军团左路军取捷径从丽江九河直达石鼓。26日开始,红二方面军一万八千健儿,分别从石鼓到巨甸一百二十华里的木瓜寨、术取独、格子、士可、余化达等五个主要渡口昼夜不停,神速抢渡。

4月28日六军团十六师最后在巨甸渡江完毕,全军胜利渡过金沙江天险,浩浩荡荡取道中甸北上抗日。

1933年至1938年,设石鼓镇、后箐乡,仍属第四区。

1939年,第四区下辖的石鼓镇、后箐乡复并为石鼓镇。

1940年撤区建乡,石鼓镇属金江乡。

1949年7月,丽江解放后,属金江分会,9月属石鼓区

1950年至1953年石鼓属丽江县第四区。

1958年建石鼓公社,1963年属第四区,1966年复改石鼓公社,1984年石鼓、红岩两个公社合并改为石鼓区,下辖7个乡镇。

1988年改石鼓镇、仁和傈僳族乡。位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部。

1997年,石鼓镇面积344.1平方千米,人口1.8万人,辖石鼓、大新、鲁瓦、大同新华、格子、四兴、红岩8个行政村;仁和傈僳族乡面积299.4平方千米,人口0.3万人,辖仁和、仁义、拉巴支3个行政村。

2002年石鼓镇与仁和傈僳族乡改属玉龙纳西族自治县

2005年,撤销仁和傈僳族乡,并入石鼓镇,辖石鼓、大新、鲁瓦、大同、新华、红岩、四兴、格子、仁和、仁义、拉巴支11个行政村。

牛恒刚:2014年8月29日于北京

茶马古道上的天镇古石桥

茶马古道上的天镇石桥

在说天镇石桥之前,想先说一点儿天镇的文化。过去因为采访去过多次,当时除了比较了解该县的政治经济现状之外,也多少知悉一些它的边塞文化。边塞明珠是人们对它的美誉,因为地处晋冀蒙三省交界处,这里的历史遗迹有很重的军事痕迹,这便是我脑海中的整体印象。

但后来研究民居,笔者却似乎重新认识了天镇乃至整个大同。在拍到的图片里,这样一个军事重地上的民居,却是千般精美,百样繁复,默默展示着一方土地上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说一处民居,是平凡巷子里藏着的精美院落,尤其是金柱门楼很难得,除了这里的一座之外,大同只在南郊区还发现了一座。九狮戏绳的倒挂楣子是这座金柱门楼的点睛之处,中间狮子因为是单独组件,已不见踪影,另八只狮子嬉戏于绳间,活泼可爱,寓意着事事如意,福泽连绵。

这座门楼的墀头也很有意思,图案是麟吐玉书,民间常见的求子图,墀头的垫花是松鼠葡萄梅花。这家的家世现在不甚清楚,院落已几易主人,但门楼的气派与精美,院子的宽敞,还有那藏在角落里的小小绣楼,则无声诉说了昔日的辉煌。可惜这样的“宝贝”现在人们知之甚少了,说回天镇的石桥,虽然在明清时期“担当重任”,但多年以后因废弃也被人渐渐遗忘,直到近年来才重又被发现。

2010年,天镇县文体局考古人员在张西河乡大桥村考古时,发现了这座清代石桥。据史料记载和考古人员研究,石桥应当是建筑在村东和村西两座桥的总称。明朝时这里便是大同府、宣化府运送物资、传递信息的主要通道,也是游牧部落开展茶马布匹等边境贸易的主要通行地之一,清代康熙元年(1662)建成两座桥,始称“双成桥”,后毁坏,仅存西桥。清道光九年(1829年)建成现在的便行桥,光绪元年又改称通惠桥,是清代大同通往张家口交通要道上的主要桥梁之一,即“官道”,且是主要“官道”。因为此,通惠桥修建的很是讲究,单孔敞肩石拱桥构造,桥呈东西走向,桥面全长近20米,宽约5.6米,全部是石板铺就,桥身则是砖砌的。桥石板开凹形,以铁锭轧入凹形相连接。可惜后人多贪小利,将不少铁锭挖去换钱了。

初次上桥,最吸引眼球的就是桥两侧的栏板与望柱。栏板上刻花卉、双鱼等图案,笔法质朴传神。望柱每一侧都有21根,每根上端均刻石狮,活灵活现。石狮中间的一只正襟危坐,左右两侧20只则向左向右看齐,似乎暗合了军队点兵的意趣。另外,桥身石板地上还刻了些“狼吃羊”“点羊窝”等的古老游戏棋盘,不知是否是当年工匠们修桥闲暇时留下的游戏印记。如果从桥的右侧下到河道半中间,会看到南面的拱券桥正上方镶嵌着“便行桥”的清代石匾,河道早已干涸,但目测当年水流甚是湍急,冲出的沟壑很深,桥的作用十分显著。据悉这座桥属于县文保之列,但我总觉得它“物超所值”,单单就其牢固程度,就不知比现今的某些新桥要强多少。

还有一点“物超所值”,在于它是证明大同明清时期成为北方商埠及万里茶道重要节点的重要历史遗存。明代大同府属于九边重镇之首,明朝在这里置卫屯田、纳粮开中,特别是隆庆议和,结束了战乱,促进了山西商帮的兴起和发展,形成了“繁华富庶、不下江南”的良好局面。

清朝初期,大同由边境变腹地、由军镇变府县,民族间的商贸活动益加频繁,进而成为民族贸易与欧洲贸易紧密结合的北方商埠及万里茶道的重要节点。明清时期大同与内蒙古之间的主要茶马贡道参合陉,到清朝时又是国际贸易商路及晋北民众“走西口”的必经之路,基本路线即是由北京西北行,经怀安驿、天成军站、阳和军站、聚乐军站、大同驿、高山军站、左卫、右卫至杀虎口。另外几条旅蒙商路,也以张家口为枢纽,天镇均是必经之地,而天镇石桥这座连接起张家口和大同的主要桥梁,当时也不知见证了多少商帮的兴盛和繁荣。

与此同时,天镇等茶马古道上的城镇,也出现了许多巨商和钱庄大老板,比如天镇薛云一家,明朝万历年间已是两淮著名盐商,特别是老二薛纶辞掉四品官与兄弟一同经商,名噪一时。

大同晚报/记者 马立平 李利萍

~☞历史上的今天:1月17日(农历腊月初一)

1997年1月17日 国家电力公司成立

1945年1月17日 瓦伦堡事件

1933年1月17日 中共发布宣言: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

1923年1月17日 蔡元培愤而辞去北大校长职务

1897年1月17日 谭嗣同重要哲学著作《仁学》编写完成

1706年1月17日 美国作家、科学家富兰克林诞辰

395年1月17日 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罗马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