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窑瓷器

九龙窑瓷器已有千年历史,从出土的瓷器来看,质地坚硬、工艺精巧、纹饰精细,尤其是被誉为“珠光”的青瓷器,在当时已蜚声海内外,远销日本及东南亚各地。改革开放后,松溪人在发掘濒临失传的“珠光青瓷”工艺技术基础上,研制出“类冰如玉、千峰翠色”的九龙窑系列青瓷,生产了包括青瓷、黑釉建盏、冰裂纹在内的3大系列300多个瓷器品种。

回场窑主要烧制青瓷,兼烧少量黑瓷。产品有碗、盘、碟、瓶、罐、壶、炉、杯、灯等,主要产品是碗、盘、碟。瓷器胎骨密实坚硬,胎色灰或浅灰色,有少量铁黑胎。釉色为青绿、青黄,少数为褐黄或淡青色。胎釉普遍结合紧密,有透明玻璃质感,装饰工艺盛行刻、划缠枝卷草、莲花、牡丹、蕉叶、婴戏等。纹饰多为器内壁刻、划卷草纹,又称萱草纹,其形如缠枝、卷云,有思亲之意;器外壁多划蓖梳纹,形如蓖梳梳发,也有外刻莲花瓣纹,花纹间偶尔出现婴儿嬉戏期间,手舞足蹈,鲜活生动。这类碗中的小型碗即是备受珠光禅师厚爱的茶盏。

印纹主要是在大盘。大碗内底上横印阳文“吉”字铭文。新近又发现“张”字款,极可能是窑主的姓氏。这类大碗大盘直径达25—30厘米。也有部分莲花碗内底凸印莲花纹饰。回场青瓷与龙泉早期产品极为相似,富有“越器”之风。烧结工艺也与早期龙泉窑一脉相承,采用托座叠烧和匣钵叠装,龙窑烧制。据考究龙窑一窑可装置二万件瓷器,七日烧成一窑,每月产量约10万件。北宋时期松溪全县不足万户,人口仅2至3万,青瓷产品主要通过松溪水运至福州港,海运至澎湖列岛中转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

日本镰仓时代(公元1185-1291年约中国南宋至明初),在佐贺县唐津市一带,福冈市的博多湾海底,福冈县的观音寺、太宰府附近等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珠光青瓷”,即日本学者龟井明德氏所称:“十三世纪的青瓷,里边是用半浮雕的方法,在器物周围雕出莲花卷草纹”。

《闽北陶瓷》述:“台湾海峡之间的澎湖列岛,也是中国古陶瓷海上贸易的转运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岛上考古发掘的福建窑口的青瓷器,数量很多,有刻画花的,印花的和内底涩圈的线环青瓷器,胎釉形制工艺作风颇与闽北的窑口相一致,相当部分属于闽北松溪、浦城、南平等地的产品。”“南海的西沙群岛是东南沿海船只前往东南亚的必经航道,1974年以来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中,也有闽北窑口的刻画卷草篦点纹确的青瓷碗,内底模印‘吉’字铭文的大盘”。该蓍还叙述:“1977年12月上海市奉贤县的古代海滩中,出土了旋转于箩筐内的成梱碗829件。大多数为青瓷素面,一部分为青瓷刻画纹或花瓣纹,有的碗内底有垫圈叠烧痕迹。这批瓷器可能是宋代从浙南、闽北一带瓷器产地装运来沪,临时放在海滩上,准备运往外地后因某种突然事故而埋没的。”从工艺特征看,应是松溪窑的产品。

龙泉枫洞岩明代古窑址出土洪武永乐官窑瓷器欣赏

洪武、永乐龙泉官窑瓷器,器型精整雄壮,纹饰饱满遒劲,釉色莹润醇厚,一丝柔弱纤蘼的气息都没有。连个小杯子都硕壮丰实,精神得很,一些大盘大碗的尺寸之大更是出人意外,撼人心魄。

低岭头,开刀山,寺龙口!南宋余姚官窑平江官窑鉴定|瓷器鉴定真知堂

瓷器鉴定真知堂:

对宋代五大名窑的喜好,目前尚属于高精尖领域。真品汝官哥定均瓷器文物存世量稀少,但新仿赝品数量众多。按照河南地区仿定,汝,官,哥,均的产量来估计,每年烧制的仿五大名窑瓷器不下数十万件,从改革开放1992年邓小平南巡以来,26年间产量惊人。

所以,市场上遇到真品五大名窑文物的几率说是万里挑一,绝不过分。

五大名窑里的官窑,包括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由于存在时间极短,就遭遇靖康之变的亡国大事,汴京典章文物都被金人席卷一空,搬运到遥远的黑龙江哈尔滨附近,所以除了可能在河南地区出现靖康之变时期窖藏以外,最有可能发现这些宝贝的则以哈尔滨附近和北京附近为多。但目前尚未发现一件公认为北宋官窑的瓷器文物。

杭州修内司老虎洞

南宋官窑史料记载一般收藏者都知道郊坛官窑和修内司官窑。南宋叶寘《坦斋笔衡》记载: “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亦曰官窑,比旧窑大不侔矣。余如乌泥窑、余杭窑、续窑,皆非官窑比。若谓旧越窑,不复见矣。”

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官窑遗址目前都已经在浙江杭州被发现。修内司官窑即杭州老虎洞窑南宋层遗址。但南宋早期,朝廷还有两座官窑。一曰平江官窑,位于江苏苏州,一曰余姚官窑,位于浙江余姚则为绝大多数收藏者不知。

对南宋朝廷而言,余姚官窑烧制御用青瓷的主要时段在绍兴元年(1131)至绍兴十三年(1143)之间。《中兴礼书》卷五九记载,绍兴元年四月三日,“太常寺言,條具到明堂合行事件下項:祀天并配位用匏爵陶器,乞令太常寺具数下越州制造”。绍兴四年四月,“工部言,據太常寺申,契勘今來明堂大禮,正配四位合用陶器,已降指挥下绍兴府余姚县烧造”。同时,朝廷还命令绍兴府余姚县“烧造瓦太尊二十四只”。

南宋官窑窑口不详英国收藏

宋室南迁之初,祭祀所用的陶瓷器主要由余姚官窑供给。《中兴礼书》卷九《郊祀祭器》记载:“(绍兴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礼部太常寺言,勘会国朝祖宗故事,遇大礼其所用祭器并依《三礼图》用竹木制造,至宣和年做博古图,改造新成礼器,内磷簋尊爵站盂洗用铜铸造,余用竹木,今来若并仿《博古图》样制改造,内铜器约九千二百余件,竹木一千余件。其铜约用三万余觔。若更制造准备值两祭器,委是功力浩大,窃虑制造不及,今看详欲乞先次将圆坛上正配四位合用陶器,并今来所添从祀爵坫并依新成礼器仿博古图,内陶器下平江府烧变,铜爵坫令建康府铸,其竹木祭器令临安府制造。”

北宋政和三年(1113)升苏州为平江府。 宋人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云:“汉豫州刺史孙坚及其妻吴夫人、会稽太守策三坟,并在盘门外三里。” 宋人范成大于绍熙三年(1192)记录那座大墓被盗的情况时,还附带说:“后郡置窑其旁,取土为砖埴,号官窑。”这则文献应该是对于苏州平江官窑遗址寻觅最有价值的文献。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破北宋京城汴梁,徽宗、钦宗两帝被俘,北宋灭亡。“禁中诸宫什物、诸王宫主第什物暨龙德宫、宁德宫八殿所有,一铢一两,无不括纳。车载而去者,络绎于道。”

同年五月康王赵构在河南商丘即位称帝改元建炎,延续宋祚!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加谥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后世称为中兴之帝。

龙口余姚官窑弦纹瓶

高宗先后从扬州镇江、杭州、越州、明州(宁波)直至从海路逃台州温州等地。建炎四年(1130年)金兵北还,高宗皇帝遂于同年四月从海上进幸越州,次年取“绍祥中兴” 之意升越州为绍兴府,改元绍兴。绍兴二年正月以漕运不继转幸临安(今杭州)。

以后几年高宗先后徘徊于临安、平江、建康(今南京市)三地,至绍兴八年(1138年)才正式定行在于临安,结束他的流亡时期。所以,在这之前,杭州修内司官窑建立的可能性是极其微弱的。

关于老虎洞修内司窑的始烧时间。因南宋朝廷在绍兴十四年成立礼器局、绍兴十五年由段拂、王铖二人讨论器样后,交同王晋锡所领修内司制造祭器,绍兴十六年,修内司烧造的陶瓷祭器得到高宗的赞许。加之绍兴十三年陶瓷器尚下平江烧造,所以绍兴十五年(1145年)之前后应该是南宋修内司官窑的烧制时期。据文献记载,修内司官窑建窑时间早于郊坛下官窑。“低岭头官窑型产品”早于南宋官窑,则余姚官窑烧制时间应该是绍兴元年之后,停烧时间不详。应该在杭州能自制官窑之后。

调查发现,郊坛下官窑坐落在今杭州乌龟山西麓。从咸淳《临安志》的附图看,该窑当时位于临安城外,在这样的地点设窑,对屡受火灾之苦的朝廷来说,显然是有意的选择。1956年和1985年,文物部门先后对郊坛下官窑窑址进行过二次发掘。第一次发掘时,发现了一条长23.5米的龙窑,并出土了许多乳浊釉青瓷残片,这类器物分别用支烧和垫烧两种方法烧成。第二次发掘时,又发现了一条长达40.8米的龙窑,出土瓷片的状况与第一次发掘时出土的基本相同。

199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上林湖库区窑址进行专题调查和勘测,同时对上林湖周围如白洋湖杜湖、古银锭湖等地的越窑窑址进行了重点调查,其中在离上林湖不到4公里的古银锭湖、即慈溪市东乡的低岭头、开刀山一带窑址中,发现一类与越窑传统风格截然不同,而与“官窑”产品非常相近的产品,这类窑址主要分布在低岭头、张家地、寺龙口等几个相近的地点、而以低岭头窑址最为典型。因为它与北宋汝官窑及南宋郊坛下官窑产品非常相似,所以称它为“官窑型产品”。

这类产品胎质细腻,呈香灰色,胎壁薄。釉色有天青、粉青等多种。釉面有凝脂感,不透明,气泡较多,呈乳浊状,有别于传统越窑的风格。器物底部由过去传统越窑的垫圈装烧方式改用支钉或者圈足刮釉垫饼装烧。

1998年9 至12月、1999年9 至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北京大学文博院、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对寺龙口越窑址进行了两期发掘,除发现该窑址为南宋宫廷烧造传统越窑类的明堂祭器和生活用瓷外,也发现与汝官窑相近、类似南宋官窑的产品,釉色天青、月白、粉青。乳浊釉呈半失透状。器形有碗、盆、花盆、瓶、鸟食罐等。

寺龙口窑址在古銀錠湖東南隅,慈溪市寺龙村東北山坡,為唐宋越窑代表性窯址之一。经考古发掘,窑业遗存分為六期,其最末一期产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旧有之划花青瓷,除碗盤类饮食用具外,亦有炉瓶类闲适雅器,另一类為新见之天青釉瓷,碗盘与瓶觚兼备。

其祭器樣制如何?紹興元年、四年餘姚縣燒造明堂祭器乃據聶氏《三禮圖》舊制所為,紹興十三年再造郊祀祭器,始改宗《宣和博古圖》,其具體樣制見載於《中興禮書》卷十所錄紹興十五年禮器局“開說制度”,亦即《遂初堂書目》著錄之《紹興製造禮器圖》,簡略圖形以“禮局樣”為名,與“三禮圖”對照刊印於宋本《周禮圖》中。

这样看来至少到南宋绍兴十三年,浙江余姚官窑“低岭头官窑型产品”还在为南宋宫廷烧造生活用瓷。从绍兴十四年起,是南宋官窑建窑及试烧新的祭器开始时间,到绍兴十六年新礼器烧制成。南宋临安府修内司官窑的烧造技术业已成熟,其产品相对稳定并最终得到宋高宗的赞许,宫廷主要用瓷遂由南宋官窑取而代之。

解读龙泉瓷背后秘密,龙泉青瓷竟也有官窑?你知道窑址在哪里吗?

2004年一个星期六的早上,浙江的一位叫叶英挺的男子来到了杭州规模最大的古玩市场,他和往常一样按照顺序在每个摊位进行淘宝,这位叶英挺叶先生不止是一个龙泉青瓷收藏爱好者,家里还收藏着上千件龙泉瓷器和数不清楚的龙泉青瓷瓷片,不仅如此叶英挺还拥有一座处州青瓷博物馆,叶英挺和古玩市场大部分摊主们基本都打过交道,很多摊主与叶英挺相识已久,叶英挺走到了一个摊位面前,摊主笑盈盈的向叶英挺打起了招呼,叶英挺与摊主寒暄过后惊讶的发现地摊上赫然出现几枚龙泉青瓷的瓷片,其实龙泉青瓷无论是完整器物或者是瓷片标本在浙江地区的古玩市场蛮常见的,叶英挺也曾大量购买过龙泉青瓷瓷片,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在古玩圈摸爬滚打的叶英挺如此惊讶呢?原来这些龙泉青瓷片与之前购买的龙泉瓷片大有不同之处,这批龙泉青瓷片比其他的瓷片釉色更加莹润、颜色更加纯正、胎质更加细腻、器形也更加硕大,叶英挺不禁深感惊讶,思索许久然而百思不得其解,叶英挺从未见过如此精致的瓷片,这些瓷片不知是何年代?是何出身?从这些瓷片身上仿佛存在某些谜团等待着他去一一解开。

叶英挺与摊主相识,所以和摊主以这堆瓷片为话题攀谈了起来,叶英挺询问摊主瓷片的出处之时,摊主表示这样的精美瓷片最近不知怎么的一下子就涌进了市场,至于瓷片的出处,全部都来自于浙江省龙泉市,叶英挺毫不犹豫的买下了这些瓷片,根据摊主的线索将全市场的此类瓷片全部收入囊中,叶英挺带着精美的龙泉青瓷瓷片和无数解不开的谜题回了家,到家之后查阅了许多相关资料,然而全然没有记载,直觉告诉叶英挺这将是一个十分惊人的发现,后来叶英挺只要去古玩市场就收购大量的此类瓷片,让叶英挺没有想到的时候,他前前后后收到的这些瓷片加在一起足足重达五吨!叶英挺仔细研究以后发现很多瓷片都能拼接在一起,于是叶英挺决定将这些龙泉青瓷片全部带回处州青瓷博物馆进行拼接修复,在博物馆叶英挺运用熟练的石膏修复法对众多瓷片进行拼接修复,等到拼接以后叶英挺惊喜的发现,这些瓷片多以大盘子、大碗、玉壶春瓶、梅瓶居多,都是比较大型的器物,其中一个龙泉青瓷刻花纹大盘,直径竟然高达七十多厘米,这些七十多厘米的大盘今天看起来没什么,可是在几百年前想烧造如此硕大的器形,十分不容易,于是叶英挺怀疑这一批精美的龙泉青瓷会不会是官窑器物呢?因为如此精致的龙泉青瓷在民间很难消耗人力和财力去完成,如果这次瓷片是官窑器物那又是哪个朝代的呢?

无奈的叶英挺来到了浙江省博物馆,经过仔细的参观发现,浙江省博物馆有几件龙泉瓷瓷质莹润,颜色发翠青,而且器形都不小,这与自己收到的龙泉青瓷片十分相似,这些龙泉器物的年代都标注着元代或者是元末明初,叶英挺以前了解到元末明初的器物确实经常烧造出翠青色,锁定了大致的年代以后叶英挺发现这类龙泉青瓷与正常的龙泉青瓷不同,这类龙泉青瓷的底部留有一圈漏胎处,而底足的垫柄和正常的垫柄不同,这类器物使用一种特制的柱形垫柄垫烧而成,而这类柱形垫柄由于占地较大,烧造成本较高,民窑是不使用的,但是如果这些都是龙泉官窑,那一定会有一个相当庞大的窑址,可是这个窑址在什么地方呢?

当叶英挺修复瓷器碎片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一片龙纹瓷片,而这枚龙纹瓷片竟然是明早期制式的五爪龙,我们要知道明代制度等级森严,五爪龙必须是皇家才能使用,那么这枚五爪龙瓷片更深层次的证实了龙泉官窑的存在性,而且从这些修复后的瓷片上的器形和纹饰可以看出器物大致的烧造范围都在明代早期,叶英挺在明代的古画职贡图中发现,明代祭祀时的瓷器都很硕大,而且由于龙泉瓷器釉色过于纯正,所以多用于祭祀。

就在叶英挺只是猜测没有证据的时候,浙江龙泉大窑村的居民挖出了一堆瓷片,而这些瓷片与叶英挺拥有的瓷片釉质胎质纹理完全吻合,就此我们揭开了大窑村龙泉官窑窑址的神秘面纱,经过各个有关单位专家的反复研究终于得出了一个结论,叶英挺手里的这些瓷片和大窑村出土的瓷片都是明代早期的官窑龙泉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