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陵丝瓜

延陵丝瓜是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浮桥街道延陵社区的特产。延陵社区出产的瓜品,不仅卖相好,而且味道佳,受到许多市民的热捧。

延陵丝瓜有1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延陵在泉州名气可是响当当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煮后不发黑、入口细嫩无粗糙感,菜农们还说:从外观上看,延陵丝瓜细长、颜色浅绿,普通丝瓜则粗壮、颜色呈墨绿色。

延安黄帝陵景点 延安黄帝陵园

1. 延安黄帝陵园

轩辕庙,也称黄帝庙,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名冠天下的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位于黄陵县县城北面,有“华夏第一陵”之美称。

邙山,又名北芒。邙山海拔300米左右,东西横亘数百里,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

所以轩辕黄帝庙不在邙山。

2. 陕西延安黄帝陵图片

延安黄帝陵没有地宫。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古称“桥陵”寝,有着“天下第一陵”的美称。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3. 延安黄帝陵旅游攻略

黄陵县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桥山镇,有较多的历史文献记载为据。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崩,葬桥山。”《索隐》云:“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这是关于黄帝陵的最早记载的记载。汉代班固的《汉书》、唐代王瓘的《广黄帝本纪》、北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等较多历史文献也都有相同的记载。黄帝逝世后,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便起冢为陵,立庙祭祀。《史记·封禅书》载:“上(指汉武帝)议曰:‘古者先振兵泽旅,然后封禅。’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可见,汉武帝以前,桥山黄帝陵就已存在。唐宋以来,因各朝皇帝的重视,不断整修添土,使陵冢有所加大。

此外,黄帝陵周围有密集的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有48处,多数属于仰韶文化遗址,即相当于黄帝时代的考古文化遗址,这为《史记》关于黄帝“葬桥山”提供了的考古学背景,也是黄帝陵在陕西黄陵桥山的考古学的支撑。

4. 黄帝陵离延安市区多远

路线:武汉->延安

总距离:1028.61(公里)

总耗时:15.3(小时)

油费:617(元)

路桥费:505(元)

总费用:1122(元)

从武汉到延安途径道路、高速及路况

沿江大道 ——> 黄浦大街 ——> 黄浦大街 ——> 黄浦大街 ——> 武汉大道 ——> 金桥大道 ——> 岱黄高速公路 ——> 福银高速公路 ——> 沪陕高速公路 ——> 西安绕城高速公路 ——> 包茂高速公路 ——> G210 ——> 南滨大道 ——> 柳林路 ——> 七里铺街 ——> 南桥 ——> 南滨路 ——> 礼堂巷 ——> 南大街 ——> 终点

途经高速路况,岱黄高速路况,福银高速路况,沪陕高速路况,西安绕城高速路况,包茂高速路况。

从武汉到延安的详细路线

1、从起点向正东方向出发,行驶20米,左转进入沿江大道

2、沿沿江大道行驶2.2公里,朝黄浦大街/解放大道方向,由环岛走第2出口进入黄浦大街

3、沿黄浦大街行驶390米,左转

4、行驶30米,右转进入黄浦大街

5、沿黄浦大街行驶210米,在(黄浦大街立交桥)朝建设大道方向,右转

6、行驶20米,在(黄浦大街立交桥)左转

7、行驶30米,在(黄浦大街立交桥)左转

8、行驶30米,在(黄浦大街立交桥)右转进入黄浦大街

9、沿黄浦大街行驶440米,直行进入武汉大道

10、沿武汉大道行驶400米,朝二环线/兴业路/汉口火车站/三环线方向,靠左

11、继续沿武汉大道行驶2.0公里,在(金桥)朝S1/天河机场/武汉大道(金桥大道段)/后湖大道方向,靠左

12、继续沿武汉大道行驶940米,朝天河机场/武汉大道(金桥大道段)/和谐大道/三环线(三金潭立交)方向,靠左

13、继续沿武汉大道行 驶1.4公里,朝天河机场/武汉大道(金桥大道段)/三环线(三金潭立交)/S1方向,靠左进入金桥大道

14、沿金桥大道行驶1.5公里,朝S1/岱黄高速/黄陂/G70方向,靠左进入岱黄高速公路

15、沿岱黄高速公路行驶10.9公里,朝天河机场/武汉外环/孝感/十堰方向,靠左进入福银高速公路(全路段收费)

16、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5.7公里,在(盘龙路大桥)朝十堰/G70/天河机场方向,靠左(全路段收费)

17、继续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1.5公里,朝福银高速/孝感/襄阳/G70方向,靠左(全路段收费)

18、继续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4.8公里,靠左(全路段收费)

19、继续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22.6公里,朝十堰/汉阳/长沙/孝感城区方向,靠左(全路段收费)

20、继续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600米,朝襄阳/十堰/G70方向,靠左(全路段收费)

21、继续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107.0公里,朝十堰/G70方向,靠左(全路段收费)

22、继续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7.8公里,朝天门/S49/岳阳方向,靠左(全路段收费)

23、继续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600米,在(随州互通)靠左(全路段收费)

24、继续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126.1公里,朝十堰/西安/G70方向,靠左(全路段收费)

25、继续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37.1公里,靠左(全路段收费)

26、继续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11.9公里,在(北河大桥)靠左(全路段收费)

27、继续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12.1公里,朝十堰/西安/G70方向,靠左(全路段收费)

28、继续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18.1公里,靠左(全路段收费)

29、继续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27.7公里,靠左(全路段收费)

30、继续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10.6公里,朝十堰/六里坪/G70/G209方向,靠左(全路段收费)

31、继续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1.9公里,靠左(全路段收费)

32、继续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13.8公里,朝商州/西安/G70方向,靠左(全路段收费)

33、继续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12.5公里,靠左(全路段收费)

34、继续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2.9公里,朝郧县/西安/G70方向,靠左(全路段收费)

35、继续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9.5公里,靠左(全路段收费)

36、继续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44.1公里,靠左(全路段收费)

37、继续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32.4公里,靠左(全路段收费)

38、继续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99.4公里,在(杨家村1号大桥)朝西安/银川方向,靠左进入沪陕高速公路(全路段收费)

39、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63.1公里,朝西安/临潼/G40方向,靠左(全路段收费)

40、继续沿沪陕高速公路行驶24.4公里,朝西安绕城北/渭南/郑州/韩城方向,靠右进入西安绕城高速公路(全路段收费)

41、沿西安绕城高速公路行驶1.6公里,在(田王立交)朝城东/十里铺/国际港务区方向,靠左(全路段收费)

42、继续沿西安绕城高速公路行驶750米,在(方家村立交)靠左(全路段收费)

43、继续沿西安绕城高速公路行驶4.0公里,在(纺渭路绕城桥)朝东三环/灞桥/国际港务区方向,靠左(全路段收费)

44、继续沿西安绕城高速公路行驶10.3公里,在(红旗厂高架桥)朝三原/铜川/黄陵/延安方向,靠右进入包茂高速公路(全路段收费)

45、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20.0公里,靠左(全路段收费)

46、继续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3.9公里,靠左(全路段收费)

47、继续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47.2公里,靠左(全路段收费)

48、继续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38.6公里,在(贺家沟大桥)朝宜君/黄陵/G65/延安方向,靠右(全路段收费)

49、继续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26.3公里,靠左(全路段收费)

50、继续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16.2公里,靠左(全路段收费)

51、继续沿包茂高速公路行驶53.9公里,朝延安/包头方向,靠左(全路段收费)

52、继续沿包茂高 公路行驶75.2公里,从延安南/G210出口离开靠右(全路段收费)

53、行驶950米,朝延安/G210方向,靠右

54、行驶150米,右转进入G210(旧)

55、沿G210(旧)行驶2.4公里,过右侧的(瑞雪超市)约170米后,朝延安市区方向,直行进入南滨大道

56、沿南滨大道行驶4.0公里,过(柳林桥)直行进入柳林路

57、沿柳林路行驶1.1公里,过右侧的(北龙大厦)直行进入七里铺街

58、沿七里铺街行驶1.5公里,过右侧的(延安财税大厦)左前方转弯

59、行驶50米,在(南桥)左转进入南桥

60、沿南桥行驶100米,在(南桥)右转进入南滨路

61、沿南滨路行驶1.1公里,左转进入礼堂巷

62、沿礼堂巷行驶140米,左转进入南大街

63、沿南大街行驶70米,过右侧的(格力NO.陕J00689)约180米后,到达终点

5. 延安黄帝陵园开放时间

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当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在之后的元,明,清各朝以及辛亥革命前后直至当今,都对黄帝陵庙进行过多次修缮和扩建,我们现在看到的黄帝陵庙的规模和范围已远远超过历代。

6. 延安市黄帝陵景区开放了吗

刚走了一遭黄陵、延安四日游。

说实在的,黄陵就其人文内涵来讲,还是值得一看的。而且景区也还比较大气。毕竟每年清明全球华人寻祖问跟的大型祭祖活动还是颇有人气的。但是,黄陵县这个地方吃住太将就了,建议看完黄陵立马赶去看壶口瀑布,完了就在山西住一夜,十月份看壶口瀑布正当时,水流量比较大,其悬壶直下的感觉更加壮观。

7. 延安 黄帝陵

位于延安南边的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

196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中共建立政权以后,每年清明、重阳均在此进行祭祀典礼,特别是清明祭祀已成中华民族传统祭祀盛典,2004年开始每年对黄帝陵祭祀升为国家公祭。陵区历经多次修缮,最近的一次整修自1993年开始,为此成立了黄帝陵基金会以筹措资金,工程分二期实施,第一期工程2001年8月竣工。

8. 延安黄帝陵在哪里

不准确

黄帝陵位置一直有争议,争论的目的似乎并不在于确证炎帝陵和黄帝陵的准确位置。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 ,号称"天下第一陵" ,又称"华夏第一陵" ,"中华第一陵"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

9. 延安黄帝陵园开放了吗

建于汉代

“黄帝崩,葬桥山。”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黄帝陵、轩辕庙,都在桥山之上。

踏着春风,在渭北高原一路向北,出西安170公里,便来到了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

上古时代,黄帝率领先民辛勤劳作,奋迹神州,奠华夏之根基,开文明之先河。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

古柏掩映千年遗迹

桥山东麓的轩辕庙,始建于汉代。庙前区最南端是龙祖广场,地面由5000多块天然卵石铺砌而成,寓意黄帝带领先民开创中华五千年文明。沿中轴线前行, 过龙湖上的轩辕桥,登上95级台阶的龙尾道,来到轩辕庙山门。仿汉代风格的花岗岩建筑庄重古朴,气宇轩昂。

进入轩辕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株高大苍郁的古柏,传说为黄帝手植。树高19.3米,下围11米,饱经沧桑依然虬劲挺拔。

轩辕庙碑亭西北角有一块“黄帝脚印石”。脚印长62厘米,深2厘米,据鉴定为汉代文物,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脚印石寄托了后人对黄帝辛勤创业和不朽功绩的敬仰,体现了中华民族“踏石留印”的精神。

祭祀大院包括祭祀广场、三出阙、轩辕殿、角楼等建筑,每年清明公祭黄帝典礼就在祭祀广场举行。轩辕殿中央是巨型石刻黄帝像,令人心生崇敬。

沿着谒陵路,登谒陵神道,进入黄帝陵园。陵园左侧为汉武帝时期修筑的祭台,称“汉武仙台”。穿过棂星门,便能看到黄帝陵冢的祭亭,亭中央石碑上有郭沫若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保持着原始古朴的风貌。祭谒者逆时针绕陵一周,表达追昔怀古、缅怀祖德之意。

在陵冢正北方向的盘龙岗上,左右两侧分别耸立着一株奇柏,树身几无片叶,树干盘旋而上,形似兽角,因其位置恰在陵冢背后两侧,故被称作“龙角柏”。它们在盘龙岗上见证了世代华夏子孙对黄帝的一脉尊崇,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历程。

登高远望,桥山苍茫起伏,古柏茂密蓊郁。讲解员龙飞告诉记者,黄帝陵景区生长着10万余株树木,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3万余株,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人工栽植最早、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古柏林,也是黄帝陵最珍贵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景观。

华夏儿女万里寻根

“走遍天涯路,不忘中国根,寻根在黄陵,黄陵盼你归。”千百年来,不远万里前来拜谒祭陵者络绎不绝。

据《竹书纪年》记载,从黄帝逝世时起,华夏民族就开始了祭祀黄帝活动。

10. 延安黄帝陵和河南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号称"天下第一陵" ,又称"华夏第一陵" ,"中华第一陵" 。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

秦始皇陵,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寝,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

11. 延安黄帝陵简介

驾车路线:全程约184.9公里

起点:延安市政府

1.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沿南大街行驶160米,左转进入南市街

2.沿南市街行驶130米,左转进入南滨路

3.沿南滨路行驶6.8公里,直行进入陵园路

4.沿陵园路行驶2.8公里,稍向右转

5.行驶290米,朝安塞/榆林方向,直行上匝道

6.沿匝道行驶55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包茂高速

7.沿包茂高速行驶9.4公里,朝甘泉/延川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8.沿匝道行驶1.1公里,过马家沟桥,右前方转弯进入延西高速

9.沿延西高速行驶100米,过马家沟桥,直行上匝道

10.沿匝道行驶630米,直行进入延西高速

11.沿延西高速行驶38.6公里,过右侧的石桥峪村约2.0公里后,到达途经点

12.沿延西高速行驶109.8公里,稍向右转上匝道

13.沿匝道行驶210米,右前方转弯

14.行驶400米,直行进入界庄隧道

15.沿界庄隧道行驶2.3公里,稍向左转上匝道

16.沿匝道行驶360米,直行进入包茂高速

17.沿包茂高速行驶3.7公里,在黄陵/店头 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18.沿匝道行驶330米,直行

19.行驶360米,直行进入虎尾隧道

20.沿虎尾隧道行驶1.2公里,朝县城方向,稍向左转进入轩辕大道

21.沿轩辕大道行驶2.2公里,左转

22.行驶60米,右转

23.行驶30米,左转

24.行驶14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高阳路

25.沿高阳路行驶250米,到达终点

终点:黄陵县政府

驾车路线:全程约161.8公里

起点:延安市政府

1.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沿南大街行驶660米,直行进入光华路

2.沿光华路行驶190米,左转进入南桥

3.沿南桥行驶14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七里铺街

4.沿七里铺街行驶2.1公里,过右侧的德克士(延安4店)约170米后,直行进入柳林路

5.沿柳林路行驶250米,过柳林桥约150米后,直行进入南滨大道

6.沿南滨大道行驶3.7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包南线

7.沿包南线行驶3.3公里,稍向左转进入包南线

8.沿包南线行驶8.7公里,直行进入湫沿山隧道

9.沿湫沿山隧道行驶250米,直行进入包南线

10.沿包南线行驶6.4公里,稍向右转进入G210

11.沿G210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包南线

12.沿包南线行驶9.0公里,直行进入宴宾路

13.沿宴宾路行驶580米,朝西安/G210方向,直行进入美水路

14.沿美水路行驶1.7公里,右前方转弯进入迎宾路

15.沿迎宾路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包南线

16.沿包南线行驶5.2公里,左转进入清泉线

17.沿清泉线行驶15.7公里,朝富县/铜川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8.沿匝道行驶450米,直行进入包茂高速

19.沿包茂高速行驶95.6公里,在黄陵/店头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20.沿匝道行驶650米,直行

21.行驶360米,直行进入虎尾隧道

22.沿虎尾隧道行驶1.2公里,朝县城方向,稍向左转进入轩辕大道

23.沿轩辕大道行驶2.2公里,左转

24.行驶60米,右转

25.行驶30米,左转

26.行驶14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高阳路

27.沿高阳路行驶250米,到达终点

终点:黄陵县政府

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景区介绍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

1.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Huangdi;Yellow Emperor)轩辕氏的陵墓,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陕西黄帝陵为《史记》正史记载的唯一一个黄帝陵。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

2. 陕西延安黄帝陵图片

感谢邀请,

根据黄帝陵官网的门票显示如下

黄帝陵门票:旺季(3月1日~11月30日):91.00元 淡季(12月1日~2月28日):51.00元

  提示:

  1,为邮资明信片式门票。

  2,清明国家公祭仪式进行期间,普通游客是不能进入景区参观的。到中午仪式结束后,可正常游览。  【门票优惠政策】

  1. 身高1.2米以下儿童免票;身高1.2~1.4米儿童,门票半价优惠。

  2. 65~69周岁老年人凭有效证件,门票半价优惠;70周岁以上(含70周岁)老年人凭有效证件免票。

  3. 大、中、小学学生(不含成人教育学生)凭学生证,门票半价优惠。

  4. 残疾人凭有效证件免票。

  5. 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门票半价优惠。

  讲解费用:  黄帝陵门票:旺季(3月1日~11月30日):91.00元 淡季(12月1日~2月28日):51.00元

  提示:

  1,为邮资明信片式门票。

  2,清明国家公祭仪式进行期间,普通游客是不能进入景区参观的。到中午仪式结束后,可正常游览。

  【门票优惠政策】

  1. 身高1.2米以下儿童免票;身高1.2~1.4米儿童,门票半价优惠。

  2. 65~69周岁老年人凭有效证件,门票半价优惠;70周岁以上(含70周岁)老年人凭有效证件免票。

  3. 大、中、小学学生(不含成人教育学生)凭学生证,门票半价优惠。

  4. 残疾人凭有效证件免票。

  5. 现役军人凭有效证件,门票半价优惠。

  讲解费用:  1,讲解费用视听讲游客人数不同为20元-40元不等,20人以下听讲价格为20元。

  2,电子导游机:20元/台。

黄帝陵位于陕西延安市黄陵县的桥山,

携程旅游给出的黄帝陵门票为67.8元起!

以上以上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我是佐左专注旅游领域的内容创作,更多精彩欢迎关注佐左!

3. 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景区

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南部的黄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墓的所在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传说黄帝生于山东寿丘,逝世于河南荆山,葬在陕西桥山。桥山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陵冢在桥山之巅桥山有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

山顶立一石碑,名为下马石,上“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字样。古代凡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题“黄帝陵”在三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双”四字。

4. 陕西黄陵县黄帝陵简介

建于汉代

“黄帝崩,葬桥山。”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桥山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黄帝陵、轩辕庙,都在桥山之上。

踏着春风,在渭北高原一路向北,出西安170公里,便来到了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地。

上古时代,黄帝率领先民辛勤劳作,奋迹神州,奠华夏之根基,开文明之先河。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圣地。

古柏掩映千年遗迹

桥山东麓的轩辕庙,始建于汉代。庙前区最南端是龙祖广场,地面由5000多块天然卵石铺砌而成, 意黄帝带领先民开创中华五千年文明。沿中轴线前行,过龙湖上的轩辕桥,登上95级台阶的龙尾道,来到轩辕庙山门。仿汉代风格的花岗岩建筑庄重古朴,气宇轩昂。

进入轩辕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株高大苍郁的古柏,传说为黄帝手植。树高19.3米,下围11米,饱经沧桑依然虬劲挺拔。

轩辕庙碑亭西北角有一块“黄帝脚印石”。脚印长62厘米,深2厘米,据鉴定为汉代文物,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脚印石寄托了后人对黄帝辛勤创业和不朽功绩的敬仰,体现了中华民族“踏石留印”的精神。

祭祀大院包括祭祀广场、三出阙、轩辕殿、角楼等建筑,每年清明公祭黄帝典礼就在祭祀广场举行。轩辕殿中央是巨型石刻黄帝像,令人心生崇敬。

沿着谒陵路,登谒陵神道,进入黄帝陵园。陵园左侧为汉武帝时期修筑的祭台,称“汉武仙台”。穿过棂星门,便能看到黄帝陵冢的祭亭,亭中央石碑上有郭沫若题写的“黄帝陵”三个大字。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保持着原始古朴的风貌。祭谒者逆时针绕陵一周,表达追昔怀古、缅怀祖德之意。

在陵冢正北方向的盘龙岗上,左右两侧分别耸立着一株奇柏,树身几无片叶,树干盘旋而上,形似兽角,因其位置恰在陵冢背后两侧,故被称作“龙角柏”。它们在盘龙岗上见证了世代华夏子孙对黄帝的一脉尊崇,也见证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发展历程。

登高远望,桥山苍茫起伏,古柏茂密蓊郁。讲解员龙飞告诉记者,黄帝陵景区生长着10万余株树木,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3万余株,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人工栽植最早、面积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古柏林,也是黄帝陵最珍贵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景观。

华夏儿女万里寻根

“走遍天涯路,不忘中国根,寻根在黄陵,黄陵盼你归。”千百年来,不远万里前来拜谒祭陵者络绎不绝。

据《竹书纪年》记载,从黄帝逝世时起,华夏民族就开始了祭祀黄帝活动。

5.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黄帝陵简介

茂陵是汉武帝刘彻的陵墓,位于今咸阳市兴平市南位乡茂陵村,距兴平市城东 15 千米。西汉时,茂陵地属槐里县之茂乡,武帝在此建陵,故称茂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茂陵不仅在西汉帝陵中规模最大,修建时间也最长。从武帝即位的第二年 ( 公元前 139 年 ) 开始,到他死前后共建了 53 年。

茂陵陪葬的珍宝在汉帝陵中也是最多的,“武帝弃天下,帝幼弱,霍光专事,不知礼正,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展藏之”。由于陪葬物品多,许多物品放不进墓,只好放入陵园内,以致西汉末年农民起义军打开茂陵园羡门,成千上万的农民俑入陵园搬取陪葬物,搬了几十天,园中物品还“不能减半”。198 年在茂陵东侧出土 200 多件珍贵文物,其中鎏金铜马,鎏金鎏银竹节熏炉均为稀世珍品。

NO.9 昭陵

昭陵是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位于陕西礼泉县城西北 22.5 公里的九旧缴稀

从唐贞观十年 ( 636 年 ) 文德皇后长孙氏首葬,到开元二十九年 ( 743 年 ) ,昭陵建设持续了 107 年之久,周长 60 公里,占地面积 200 平方公里,共有 180 余座陪葬墓,是关中“唐十八陵”,也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 ; 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誉为“天下名陵”。

昭陵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实物见证,是了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国君主专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难得的文物宝库。

NO.8 明孝陵

明孝陵,坐落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东毗中山陵 ,南临梅花山,位于钟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其皇后的合葬陵墓。因皇后马氏谥号“孝慈高皇后”,且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占地面积达 170 余万平方米,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帝王陵寝之一。

明孝陵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 ( 1381 年 ) ,至明永乐三年 ( 1405 年 ) 建成,先后调用军工 10 万,历时达 25 年。承唐宋帝陵“依山为陵”旧制,又创方坟为圜丘新制。将人文与自然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环境美学相结合的优秀典范。

明孝陵作为中国明皇陵之首,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明清两代五百余年 20 多座帝王陵寝的形制,依历史进程分布于北京、湖北、辽宁、河北等地的明清皇家陵寝,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营建,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誉。

NO.7 清东陵

位于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西,东距遵化市 26 公里,西至北京 125 公里,是我国现存规模庞大、体系完整的帝王陵墓群之一。

清东陵于 1661 年 ( 顺治十八年 ) 开始修建,历时 247 年,陆续建成 217 座宫殿牌楼,组成大小 15 座陵园。陵区南北长 125 公里、宽 20 公里,埋葬着 5 位皇帝、15 位皇后、136 位妃嫔、3 位阿哥、2 位公主共 161 人。

1961 年,清东陵被国 wy 列为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0 年 11 月,第 24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清东陵和清西陵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 31 处世界遗产之一。

NO.6 汉阳陵

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塬上。

汉阳陵占地 20 平方公里,有 190 多个外藏坑,其中围绕帝陵的 81 个外藏坑地位和等级最高,出土了大量陶俑,包括武士、仕女、文官,还有陶塑家畜、木车马。

最近新建成开放的帝陵外藏坑遗址保护展示厅,是目前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文物保护和展示理念建成的全地下遗址博物馆,被 2005 年召开的国际古迹保护理事会第十五届年会确定为全世界文物保护和展示的示范工程,是目前中国第一座紧贴帝陵、将文物和游客分隔在两个不同小气候环境中、对遗址实现全封闭保护,并采用国际上先进配套设施的现代化的全地下遗址博物馆。

NO.5 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不算大,占地约 5.5 公顷,但颇有特色,是我国内蒙古的一处主要旅游景点。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东胜区 70 公里。 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经过多次迁移,直到 1954 年才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头市 185 公里,这里绿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壮丽景色。

成吉思汗是蒙古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统一蒙古诸部后于 1206 年被推为大汗,建立了蒙古汗国。他即位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版图扩展到中亚地区和南俄。1226 年率兵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元朝建立后,成吉思汗被追尊为元太祖。成吉思汗是位伟奇性的历史人物,因而他的陵寝对旅游者也有很强的吸引力。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戎马一生,不仅创建了有史以来版图最大的蒙古帝国,还给后世留下无数谜团。尤其是成吉思汗的葬身之处,更是谜中之谜,几百年来人们四处打探一无所获。最近,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在国内媒体出现:日本和蒙古联合考古队宣布在蒙古首都 兰巴托附近发现了成吉思汗的墓地。消息发表后,有关专家学者却对这个消息的可靠程度表示怀疑。

NO.4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自永乐七年 ( 1409 年 ) 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思陵止,其间 230 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金碧辉煌的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

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一位太监 ( 世系表 ) 。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建筑风格、整体布局基本相同,均位前方后圆,只有面积大小、筑饰繁简略有差异。

明十三陵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寝建筑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处。建筑雄伟,体系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物价值。1957 年,北京市 ZF 公布十三陵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

1961 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 年,国 wy 公布八达岭 - 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 44 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1 年,十三陵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1992 年,十三陵被北京旅游世界之最评选委员会评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NO.3 乾陵

乾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 6 公里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

乾陵建成于唐光宅元年 ( 684 年 ) ,神龙二年 ( 706 年 ) 加盖,采用“因山为陵”的建造方式,陵区仿京师长安城建制。除主墓外,乾陵还有十七个小型陪葬墓,葬有其他皇室成员与功臣。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

乾陵营建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富丽。唐初,太宗李世民开创了“因山为陵”的葬制,陵墓由建筑群与雕刻群相结合,参差布置于有“龙盘凤翥”之势的山峦之上。

乾陵发展、完善了昭陵的形制,陵园仿唐朝国都长安城的格局营建,分为皇城、宫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轴线长达 4.9 公里。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 1450 米,东墙长 1582 米,西墙长 1438 米,总面积约 230 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 60 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NO.2 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 30 多千米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

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 13 岁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 38 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创历代封建统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当时,秦朝总人口约 2000 万,而筑陵劳役达 72 万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园以南 2000 米的三刘村到县采石场部之间,有高 5~25 米的多级黄土崖。修陵园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运至临撞,工程十分艰难。

秦始皇陵建于秦王政元年 ( 前 247 年 ) 至秦二世二年 ( 前 208 年 ) ,历时 39 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象征着帝都咸阳的皇城和宫城。陵冢位于内城南部,呈覆斗形,现高 51 米,底边周长 1700 余米。据史料记载,秦陵中还建有各式宫殿,陈列着许多奇异珍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 400 多个,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

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充分表现了 2000 多年前中国古代汉 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

NO.1 黄帝陵

黄帝以他惩罚邪恶,首次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 据说黄帝活了 118 岁。有一次,在他出巡河南期间,突然晴天一声霹雳,一条黄龙自天而降。

它对黄帝说:“你的使命已经完成,请你和我一起归天吧。”黄帝自知天命难违,便上了龙背。当黄龙飞越陕西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了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了黄帝之后,只剩下了黄帝的衣冠了。

人们把黄帝的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这就是传说中的黄帝陵的由来。但是也有人说,黄帝死后就安葬在桥山。

黄帝陵区约 4 平方公里,山水环抱,林木葱郁。参观者到达桥山山顶,首先看见路立的一块石碑,上刻“文武百官到此下马”。陵前有一座祭亭,亭中央立一高大石碑,碑上刻有“黄帝陵” 3 个大字。

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驭” 4 字。再后面便是黄帝陵。黄帝陵位于山顶正中,面向南,陵冢高约 4 米,周长约 50 米,陵前 40 米处有一约 20 米高台,其旁一石碑上书有 “汉武仙台” 四字。

此台系公元前 110 年,汉武帝刘彻巡游朔方归来时,祭奠黄帝,祈仙求神时所筑。 黄陵下的轩辕庙里面尚有一些建筑、古柏和石碑等文物。跨进庙门,左边有一棵巨大的柏树。相传此柏为黄帝亲手所植,故称“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了。

6. 延安黄帝陵园

黄帝陵园最早建于秦代。汉代又规定天子陵旁必设‘庙’。宋太祖赵匡胤降旨,将轩辕庙由桥山西麓迁移桥山东麓黄帝行宫。这就是当今人们前来拜谒的轩辕庙。

7. 延安黄帝陵和河南黄帝陵

皇帝陵是人皇轩辕帝的陵墓,是史记记载的唯一一座黄帝陵,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及风景名胜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号称天下第一陵,又称华夏第一陵,中华第一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城北桥山。

秦始皇陵是秦始皇嬴政的陵墓。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

8.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简介

截止2018年12月延安市包括11个县、2个区,分别是:宝塔区、安塞区、延长县、延川县、子长县、志丹县、吴起县、甘泉县、富县、洛川县、宜川县、黄龙县、黄陵县。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西安以北371公里。北连榆林,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临汾、吕梁相望,西邻甘肃庆阳。全市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

扩展资料:

截止2018年12月延安市各县区所辖区域如下:

1、宝塔区(5街办、9镇、4乡)

宝塔山街道办、南市街道办、凤凰山街道办、枣园街道办、桥沟街道办、河庄坪镇、李渠镇、姚店镇、青化砭镇、蟠龙镇、柳林镇、南泥湾镇、临镇、甘谷驿镇、川口乡、冯庄乡、麻洞川乡、万花山乡

2、安塞区(1街办、8镇)

真武洞街道办事处、砖窑湾镇、沿河湾镇、招安镇、化子坪镇、坪桥镇、建华镇、高桥镇、镰刀湾镇

3、延长县(1街办、7镇)

七里村街道办事处、黑家堡镇、郑庄镇、张家滩镇、交口镇、罗子山镇、雷赤镇、安沟镇

4、延川县(1街办、7镇)

大禹街道办事处、永坪镇、延水关镇、文安驿镇、杨家圪坮镇、贾家坪镇、关庄镇、 坤湾镇

5、子长县(1街办、8镇)

瓦窑堡街道办事处、杨家园则镇、玉家湾镇、安定镇、马家砭镇、南沟岔镇、涧峪岔镇、李家岔镇、余家坪镇

6、志丹县(1街办、7镇)

保安街道办事处、杏河镇、顺宁镇、旦八镇、金鼎镇、永宁镇、双河镇、义正镇

7、吴起县(1街办、8镇)

吴起街道办事处、铁边城镇、白豹镇、周湾镇、长城镇、长关庙镇、吴仓堡镇、庙沟镇、五谷城镇

8、甘泉县(1街办、3镇、2乡)

美水街道办事处、石门镇、下寺湾镇、道镇、桥镇乡、劳山乡

9、富县(1街办、6镇、1乡)

茶坊街道办事处、羊泉镇、张村驿镇、张家湾镇、直罗镇、牛武镇、寺仙镇、北道德乡

10、洛川县(1街办、7镇、1乡)

凤栖街道办事处、旧县镇、交口河镇、老庙镇、土基镇、石头镇、槐柏镇永乡镇、菩提乡

11、宜川县(1街办、4镇、2乡)

丹州街道办事处、秋林镇、云岩镇、集义镇、壶口镇、英旺乡、交里乡

12、黄龙县(5镇、2乡)

石堡镇、白马滩镇、瓦子街镇、界头庙镇、三岔镇、圪台乡、崾崄乡

13、黄陵县(1街办、5镇)

桥山街道办事处、店头镇、隆坊镇、田庄镇、阿党镇、双龙镇

参考资料来源:延安市人民政府—行政区域

9. 延安市黄帝陵管理局

黄帝陵,是轩辕黄帝的陵寝,是《史记》记载的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

黄帝陵古称“桥陵”,是历代帝王和名人祭祀黄帝的场所。历史上最早举行黄帝祭祀始于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专祭黄帝”。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亲率十八万大军祭祀黄帝陵以来,桥山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之地,保存着汉代至今的各类文物。陵前的“黄帝手植柏”距今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柏树。

1961年3月,黄帝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2006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黄帝陵祭典)活动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8月,黄帝陵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

10. 陕西黄陵县黄帝陵历史价值

都值得一看。

首先,黄陵和黄帝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黄陵是一个县,黄帝陵就在黄陵县里。黄陵县属于延安管辖,有丰富的人文景点,自然景观也很好。

其次,黄帝陵是中国人文始祖黄帝陵木所在地。因为黄帝陵在这里,这个县就叫黄陵县。

也可以泛指黄陵为黄帝陵,或者黄陵县。

延安的景点黄帝陵 延安黄帝陵旅游攻略

1. 延安黄帝陵旅游攻略

  1.陕西中部县;  2.河南灵宝荆山;  3.河北涿鹿  4.甘肃正宁  一.陕西中部县;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相传五千多年前,他联合炎帝,战胜蚩尤,统一中原部落后,融合黄河中下游直至长江流域的众多部落,建立了中华民族的前身华夏族。黄帝率领先民始制衣冠,造舟车,养蚕桑,创文字,建医学,定算数,发明指南车……,由此结束蛮荒浑浊,开创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  黄帝陵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南部的黄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陵墓的所在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著名的游览胜地。  传说黄帝生于山东寿丘,逝世于河南荆山,葬在陕西桥山。桥山位于黄陵县城北1公里。陵冢在桥山之巅桥山有沮水环绕,群山环抱,古柏参天,有大路可通山顶直至陵前。山顶立一石碑,名为下马石,上“文武百官到此下马”字样。古代凡祭陵者,均须在此下马,步行至陵前,陵前有一祭亭,亭中立一高大石碑,上有郭沫若题“黄帝陵”在三个大字。祭亭后面又有一块石碑,上书“桥山龙双”四字。  黄帝陵冢在山顶平台的中央,陵冢高3.6米,周长48米,有砖砌花护围。四周古柏成林,幽静深邃。历代政府对保护黄陵古柏都很重视,宋、元、明、清都有保护黄陵的指示或通令。据黄陵县志记载,桥山柏林约4平方公里,共63000余株。  西汉时就有祭拜黄帝陵的先例,但祭祀的地点一直没有统一,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起,关于黄帝陵的祭祖有一个划时代的转变,此以前对黄帝陵的所在地说法不一,祭扫也不专在一地,象位于灵宝市区西20公里阳平镇的荆山黄帝陵至今都很有名,洪武四年(1371),遣中书省管勾致祭,此时基本确定皇帝陵 在中部县桥山。二十九年秦王遣专官致祭。此后,永乐、宣德、景泰、天顺、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年间,明王朝均派遣专官致祭者14次,陕西黄陵县桥山黄帝陵得到了历史的认可。  陵墓封土高3,6米,周长48米,环冢砌以青砖花墙,陵前有明嘉靖十五年碑刻“桥山龙驭”,意为黄帝“驭龙升天”之处。在前为一祭亭,歇山顶,飞檐起翘,气宇轩昂。  亭内立有郭沫若手书“黄帝陵”碑石。陵园区周围设置红墙围护,东南侧面为棂星门,两侧有仿制的汉代石阙。陵园区内地铺着砖。显得古朴典雅。黄帝庙前区气势恢宏,面积约10000平方米的入口广场的地面。选用5000块大型河卵石铺砌,象征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文明史  史料证据。《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竹书纪年》载:炎帝“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名女登,为少典正妃。游于华山之阳,有神农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华山之阳”的“华山”,在此泛指秦岭,“阳”是指秦岭的南面。《史记•补三皇本纪》亦载:“长于姜水,因以为姓”。姜水何在?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渭水注》中说:“岐水又东迳姜氏城南,为姜水。”郦氏明确指出,姜水为今宝鸡渭水流域的一条支流。明、清之际的《大明一统志》、《凤翔府志》、《宝鸡县志》等志书均记载“姜水”是指今宝鸡市区渭河南的“清姜河”,“姜氏城”是指今“姜城堡”。著名考古学家徐 旭生先生考证认为:“姜城堡附近却有很好的彩陶艺术,在我国历史的黎明时期就有人类居住。毫无疑问,姜城堡和清姜河的名字,以及很特别的神农庙……全像是渊源有自,并非后人的臆造……姜姓所居旧地,可能性也大。”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说得更为明确。他说:“所谓‘炎帝以姜水成’,我们可以理解为炎帝族最早活动的地方在姜水。古之姜水,据《水经•渭水注》所载是在姜氏城南,即今岐山县周原一带,但不知道确定地点。不过,据《大明一统志》:凤翔府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城南也有姜水,此姜氏城今名姜城堡,往南即益门堡,堡西有一水名今仍名清姜河。  “姬水”和“姜水”究竟在哪?学术界目前还在考证。很有可能在陕西。  二.河南灵宝荆山  黄帝陵位于河南灵宝市区西20公里阳平镇的荆山上,是华夏民族的始祖轩辕黄帝部落这一代繁衍生息历史佐证。  据《史记.封祥书》记载,古时这里荆山一带灾情严重,轩辕黄帝来到荆山查看。为百姓治病,黄帝采首山之洞,汲湖中之水,铸鼎于山下。后人到此祭祀拜祖,络绎不绝。现已修复了象征天神、地神和祖宗的三尊大铜鼎。“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髯垂胡。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坠,坠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因名其地曰鼎湖‘其弓曰乌号’ 。”人们把黄帝的靴子埋在铸鼎塬上,形成了黄帝陵。后来,人们便在此地建立黄帝衣冠冢,并建庙祭祀。  陵的西端有一高6米,周长42.5主的土堆,传说就是黄帝陵冢。陵西南有一龙须沟,传说是龙须坠落之地,此间生长一种龙须草,说是龙须所变,周围皆无。  黄帝陵的建筑,历史上多次毁于兵火,但屡毁屡建。现在已修复的主要遗迹有献殿、始祖殿、长廊、墓冢、山门、祀功柱、阙楼、驱龙阁等景点,并铸造了象征天神、地神、祖宗的天、地、人大樽大型铀鼎。  在河南灵宝铸鼎原,存在一系列与黄帝有关的地名:铸鼎原、鼎湖、荆山、蚩尤山、夸父山、桑园……”不仅老人们会指着这些地点,将黄帝一生的故事世代相传,古文献中也有很多记载,如《水经》河水注有:  “河水右会盘涧水,水出湖县夸父山……湖水又北迳湖县东,而北流入于河。《魏土地记》曰:宏农湖县,有轩辕黄帝登仙处。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有龙垂胡于鼎。黄帝登龙,从登者七十人,遂升于天,故名其地为鼎湖。荆山在冯翔,首山在蒲坂,与湖县相连。《晋书地道记》、《太康记》并言胡县也。汉武帝改作湖。俗云:黄帝自此乘龙上天也。《地理志》曰:京兆湖县,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不言黄帝 升龙也。”熊会贞案:“今此水(盘涧水)曰盘豆河,出阌乡县西南秦山,即夸父山也”,杨守敬按:“郦氏因《魏土地记》黄帝登仙之说,详述黄帝事。言荆山、首山本近湖县,而以黄帝乘龙为俗说,并证以《汉志》不言升龙,盖隐谓鼎湖在此”,“考《西京赋》薛《注》已云鼎湖在华阴东,华阴之东即湖县也,则湖县鼎湖之说古矣”。  我国很多地方都有黄帝的传说与相关地名,古老的地名往往随着人的迁徙被带到四面八方,浓缩了祖先业绩的地名融入新居地的山山水水,化作永世不朽的纪念碑。然而在灵宝不仅鼎湖之说来源很早,地下还埋藏着同一历史时期丰富的文化遗存,地上地下互相呼应,却是少见的。  《史记》中关于黄帝与鼎的故事有两种说法,其一为黄帝“获宝鼎,迎 日推荚”,见《五帝本纪》,其二为有司曰:“昔闻太帝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终也。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也。禹受九牧之金,铸九鼎,皆烹于上帝鬼神。遭圣则兴,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伏而不见。”还载齐人公孙卿曰:“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见于《孝武本纪》、《封禅书》。  古代文人墨客纷纷前来瞻仰,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著名诗人都曾到此拜谒,题诗作赋,发出过“樊萝来绝顶,瞻拜意何胜”的慨叹!年年农历二月初九前后人们络泽不绝前往祭祀瞻拜。  著名诗人贺敬之在铸原即兴吟诵:“中华五千年,史证灵宝见。荆山登高望,古今两惊叹。  三.河北琢鹿  1.黄帝庙遗址。  黄帝庙遗址,在桥山主峰正南、小矾山村东北约3里的黄土坡地上,面积约100余亩。黄帝庙大殿基址近于方形,东西长17米,南北宽14.5米,高8米。庙基表面有大量砖瓦堆积,堆积层中有西汉绳纹砖及板瓦、桶瓦,北魏砖瓦,辽、金砖瓦,多种纹饰瓦当,龙形砖雕。从庙基正南所暴露剖面所见:庙基顶平面0.5米以下,为辽、金砖瓦层,厚30公分,辽金砖瓦层下为75公分厚的夯土层,夯土层下又为汉、魏砖瓦层,汉魏砖瓦层下又为夯土层,再往下的6米多因积土覆盖,还有几层不得而知。由此,可证此庙曾经过多次重修。1998年春耕时节,小矾山村民魏兴江在距庙基12米之西掘出精美黑色石斧一件,出土时,石斧置于四块板石中间,上面盖有石板一块。若此为黄帝庙西北角之奠基物,则此庙址东西宽为40多米,其始建年代当在龙山文化时期以前。①、② 《明史•礼志》。③ 《明史•太祖纪》。④ 《中部县志》。  大殿基址正南不远处,有一高台建筑物基址,基址东西各约50米分布着两大片对称的文物散布地面,地面所见物有表面磨光、胎壁3毫米左右的黑衣暗纹陶片、灰陶片,红陶极少见到,其陶片都为轮制,其胎壁都很薄,烧制温度较高。可辨器物有鼎足、鬲足、豆足,其饰纹有弦纹、绳纹、附加堆纹等。郑光先生两次实地观察,认为其灰陶年代早的为西周,至于黑衣暗纹陶,因他对北方文物接触较少,在缺乏文物对比的情况下,不敢做时代确定。  在庙址北存有方石凿成的半块石臼,这半块石臼很大,三个人合力才可移动;在黄帝庙址东南的沟壁上,塌露出一眼古井,井筒1米见方,镶嵌柏木板,井深约40米左右。  2、不明建物岩石基址。  在桥山主峰向南延伸处约100米,有不明建物岩石基址一个:长、宽各1.5米见方,高1.5米的岩石基座,系由山岩凿成,下部与山梁岩石连为一体,不知此是否为《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之“轩辕之台”?因在远处仰首望此,酷似一方石桌安放于山巅,故当地民众呼作“石桌”,言为黄帝与仙人对弈之处。唐人李白《北风行》诗:“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元人鲜于枢《桥山》诗中“仙弈未终人世换”句,都是指此而言。  3、拱型石桥及石室。  桥山东峰南侧,正与主峰不明建筑物基址对正处,为天然生成的拱型石桥,站在此山下仰首上望,透过石桥孔洞,可视蓝天、白云,鲜于枢《桥山》诗中一开头一句的“旁通日月上星辰”,即描绘此景。石桥东北侧山崖上有人工开凿石室一个,人可攀岩而入其中。石室坐可容十余人,睡可容三、五人,洞口很小,用一捆柴即可堵死。  4、“墓冢”样山体。  在桥山主峰以南的东、西山谷中,各有天然形成的“墓冢”样独立山丘为四周群峰环绕。东面山谷中的一个 于深谷中兀突耸起,岩石壁立,上生山花、山树、绿草,十分壮丽。峰顶略呈凹形,在其凹陷之处踏之,山体发出沉闷的“空空”声,此山北面岩石中下部,岩石断开一个门洞之形,覆以土及山石,柴草生长茂密;由于此山谷中的小山之北,又有一道从东峰延伸下来的山梁交叉到主峰东侧,山谷中南流山水先被导之西流,尔后折转回到此山后面紧贴似为人工开凿而又覆土处之下流过,故后面山体被人工凿断,出现一处明显的改水豁口。豁口呈“▽”形,上宽约十米,深约十余米。  古代帝王常有凿山为墓之例,我们疑此墓冢样有多种异兆体现之山,或即黄帝长眠之处。  5、凿于山顶上的石臼。  桥山主峰东北山顶,发现有凿于山顶岩石上的石臼一个,这种与整个山体连为一体的石臼当然没有任何人能移动它。这证明凿石臼的古人,有世世代代永住此山的观念。  6、积石冢群。  在凿有石臼山顶的北坡。有布满山坡的积石冢群,总数约三十多个,直径约1.5米左右,高约0.5米。积石冢群北的山下,即是《魏土地记》所说的桥山下温泉及温泉上雕檐华宇祭堂,以及《魏书•帝纪》中所说的“温泉宫”遗址所在处。  7、桥山北麓古道遗迹。  桥山北麓现在只有一条小矾山通向温泉屯村的羊肠小道,没有人知道在山柴草丛之中隐藏着一条官道遗迹,这是笔者在十五年前的一次调查中发现的。此道路断续保存的完整处,都是1.5米宽,过山坡修平而砌石铺出路面,坡度较缓;遇山崖则凿石通路,道路保存相对更好。在一处无人居住、没有耕地的荒山中,古代曾有这样宽阔的道路修筑实属罕见。疑此正是从古代的“温泉宫”上桥山的道路。  9.皇帝庙  按照涿鹿桥山黄帝庙址以石斧奠基,汉魏、辽金多次重修及龙山、西周、战国文物的发现,以及参照“温泉宫”遗址发现文物情况而定,涿鹿桥山黄帝庙之建,当在仰韶文化末、龙山文化早期之间,商、周、汉、北魏、辽、金多次葺修,这与今所见到的古籍地名记载、祭祀记载,都是一致的,它比中部县“桥山黄帝陵”要早将近四千年的历史。  河南灵宝  待考证  甘肃正宁“桥山”:  无遗址,无文物可考。  陕西中部“桥山”:  在中部县城北1里,山下为轩辕黄帝庙,为明代建筑;有“轩辕黄帝手植柏”,“汉武帝挂甲柏”;庙中过亭内有明、清两代祭黄帝碑刻七十多块;山上,有轩辕黄帝“墓冢”,高3•6米,直径16米。“墓冢”前有一碑亭,碑亭内石碑碑文为“桥陵龙驭”四字;再往前面,有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立“古轩辕黄帝桥陵”石碑一块;陵的南侧有一石碑,上刻“汉武仙台”四字,传为汉武帝祈仙之处。  此外,见不到明代以前的任何古迹与文物。此山,在明代以前叫作“谯石山”①。  其一,河北涿鹿桥山是与温泉宫、轩辕之丘、蚩尤城、阪泉、历山尧、舜庙、舜都潘城等一大批古遗址、遗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遗址,绝非一个与黄帝史事不相关联的孤立历史遗址和历史记载。黄帝寿命很长,他晚年之时已是一个太平盛世,没有战乱与意外政治变故,他也不是如舜、禹赴外地巡视而死,而是受涿鹿大地震自然灾害而亡。黄帝南巡,其正妃嫘祖死于衡山,黄帝尚且命嫫母监护于道,运回都城安葬,黄帝死后,又正值地震大灾之后急需救灾安民之际,有什么理由不安葬于都城西北的古有熊国穹山陵地,而要劳民伤财地运往千里之外的陕北或者甘肃去安葬呢?  其二,中国历史上在战国以前没有桥梁之建,所以,在战国以前的历史上没有 “桥”字。因此,在汉代以前、至少是战国时代以前,没有“桥山”这样一个实际的历史地名,黄帝的葬地是“穹山”,《山海经》记之为“穷山”,太史公“北过涿鹿”依实际所见穷山山峰桥样天然孔洞,按“穷山”之音,依所见之实,用当时已有之“乔”字而记作“乔山”。这已从商代祭祀“先穹”黄帝庙之刻辞、《山海经》所记穷山黄帝葬地地理位置、历代正史关于涿鹿县“乔山”、“桥山”的史籍记载,以及北魏帝王明确无误地祭祀轩辕黄帝于涿鹿桥山的大量史实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其三,河北涿鹿桥山有历史文字记载可查的、对轩辕黄帝祭祀为三千四百多年以前至元代末年;河南灵宝、甘肃正宁两处所谓“桥山黄帝陵”都没有一次的祭祀历史记录;而陕西中部县桥山从明洪武四年至今,其祭祀年代只有六百三十年的历史。孰真孰伪,岂不明白?  其四,河北涿鹿桥山黄帝庙古代建筑基址尚存,已发现龙山时期石斧之类石器、陶片。依其文物所见其建庙年代当为仰韶文化末期、龙山文化初期,其后商、周、战国、汉、北魏、辽、元都进行过修葺,与见于文字祭祀记载相合,如此,在中华大地上不同地理位置所记载的黄帝陵之中,孰真孰伪,已是明明白白的。  四.甘肃正宁  华夏民族的始祖之一——轩辕黄帝,死后到底葬在了哪里?黄帝陵是在陕西黄陵县吗? 陕西黄帝陵令众多海内外华夏儿女心神向往,纷纷前去谒拜,寻根问祖。这似乎证明黄帝陵就应该在陕西黄陵。  然而,陇东学院张耀民先生经过15年潜心研究,证据凿凿,不仅《史记》对黄帝陵位于何处有明确记载,而且正宁县五顷塬乡的“黄帝冢”今天依然存在。于是,他著书论证:真正的黄帝陵不在陕西黄陵县,而是在甘肃正宁县五顷塬乡。  何谓轩辕?郭沫若先生在研究了《献侯鼎》等铭文后说:“天鼋二字,铭文多见,旧译为子孙,余谓当是天鼋,即轩辕也。”因此,他认为,“天鼋就是轩辕”。天鼋是轩辕的氏族名称、氏族的徽号、氏族的图腾。鼋,是水族动物,黄帝以天鼋作图腾,说明他的图腾就是水族动物。  张耀民先生认为,“环江翼龙”的发现,为天鼋图腾提供了有力的证据。1978年5月上旬,在今甘肃庆阳地区的庆阳县三十里铺,群众在采石时,在炸开的石板层中发现了翼龙的化石。此翼龙系水族动物,颈长、尾短,没有背椎,头骨低长、牙齿多而较纤细。身无羽毛,体面光滑,但却有两个大“翅膀”,两翼展开长达两米,但不能作远距离飞行,只能在水边、疏林中滑翔,以啄捞小鱼为生。  张耀民将“环江翼龙”化石与《献侯鼎》等天鼋铭对照,相互参证,发现两者不仅形似,且印证揭示了惟独轩辕黄帝死后乘龙升天的奥妙——天鼋不仅是龙,而且能飞翔。天鼋就是翼龙,也就是轩辕。翼龙化石的发现,为轩辕氏族部落的存在,提供了实物图腾的证据  史记》记载了黄帝葬处  《史记》云:“黄帝崩,葬桥山”。《史记集解》引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史记索隐》引《汉书.地理志》云:“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  张耀民在查阅历史史料中发现,这些记载其所指均为一地,即后世所谓的宁州桥山,也即今庆阳地区正宁县五顷塬乡。  那么,黄帝陵的所在地为什么会出现种种说法?又缘何移位至陕西黄陵县呢?张耀民认为,原因之一是一些史学家对地理变迁不清。查《二十五史》,在宋代之前,对黄帝冢所在地的记载,均是“宁 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从《金史》开始,将桥山由原阳周县(即今庆阳地区正宁县)移入中部县(今陕西黄陵县)。明洪武三年,明太祖将中部县的“桥陵”一地,误认为是轩辕黄帝“桥陵”之后,《明史》则将桥山、黄帝冢一并记入中部县城北。  如此看来,宋代以前的记载说黄帝冢在宁州桥山,均无异议。只是在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将桥山、阳周县、黄帝冢“搬来移去”,弄得真假难分,是非难辩,不能不说是个历史性的闹剧。陇东学院政法系讲师陈亚峰从小在五顷塬长大,对于黄帝冢非常认识。他告诉记者,黄帝冢的土层不是自然的土层,土层是夯筑而成的,并且层数清楚。他还说,这搭的许多地名有“龙头目”、“龙嘴子”的叫法,它们的名称都跟轩辕黄帝有关,本地人把黄帝冢叫“疙瘩坟”、“神仙坟”等等。现存于正宁县文化宫的“大宋宁州承天不雅之碑”的碑文中也提到了“轩丘”,即黄帝冢。总归一句话,“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的记载,终由其原冢遗址给我们作出了无可顶抗的论断。  《二十四史》记载了黄帝葬处  《二十四史》云:“黄帝崩,葬桥山”。《二十四史集解》引皇览曰:“黄帝冢在上郡桥山”。《二十四史索隐》引《汉书.地地志》云: “桥山在上郡阳周县,山有黄帝冢也”。《二十四史正义》引《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张耀平易近在查阅历史史猜中发明,这些个记载其所指均为一地,即后世所说的的宁州桥山,也即今庆阳地域正宁县五顷塬乡。为什么说轩辕黄帝冢在今庆阳地区正宁县五顷塬?从地理实际看,隋罗川县(今正宁县罗川镇)在桥山上的秦直道西侧,而桥山(即轩丘)上的秦直道在罗川县东九十里,按《括地志》云:“黄帝陵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来看,罗川县在桥山之秦直道之西九十里,而黄帝冢则在秦直道西十里。此西十里,正是今正宁县五顷塬地。  那末,黄帝陵的地点地为啥子会呈现种种讲法?又缘何移位至陕西黄陵县呢?张耀平易近以为,缘故原由之一是一些历史学家对于地舆变迁不清。查《二十五史》,在宋代以前,对于黄帝冢地点地的记载,均是“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从《金史》起头,将桥山由原阳周县(即今庆阳地域正宁县)移入中部县(今陕西黄陵县)。明洪武三年,明太祖将中部县的“桥陵”一地,误以为是轩辕黄帝“桥陵”然后,《明史》则将桥山、黄帝冢一概记入中部县城北。  云云看来,宋代以前的记载说黄帝冢在宁州桥山,均无贰言。只是在明清期间,出格是明朝,将桥山、阳周县、黄帝冢“搬来移去”,弄患上真假难分,是驳诘辩,不克不及不说是个历史性的闹剧。  “黄帝冢”遗迹在正宁县  原《正宁县志》云:黄帝陵在县东南湫头镇东北西头村之桥山,当谷一峰耸起,草木葱蔚,上有荒冢,旁立一碑,镌字曰:“黄帝葬衣冠处”。此黄帝冢,恰是汉武帝所祭的黄帝冢。  黄帝冢今天傲然高高耸立在正宁县五顷塬乡的黄土塬上,虽经几千年的水土流掉,但仍很壮不雅。除冢东面塌入谷地外,原冢基本保存完好。冢高10-60米,西半部现修程度层式梯田18阶,每阶高1-3米,阶面宽1-2米不等于,上边栽植可成果的核桃子树近千棵。冢顶部原来呈长方“覆斗”形,此刻为卵形,南北长约70米,工具宽约30米,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1500-1800平方米。  黄帝祠、庙在河北、河南、山西等地都曾有过,有的至今尚存,都是根据“黄帝崩,葬桥山,但均未见有力的证据,惟有黄帝 冢“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 ,有根有据。  本着非常崇敬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轩辕黄帝,和中华民族尊祖的感情,张耀民认为,无论在何时何地建祀轩辕黄帝祠、庙都是崇高的,无可非议的,“祭如在”嘛!但轩辕黄帝冢究竟在何处?弄清楚,还历史本来面目,也不是没有必要的。  1993年11月,张耀民先生去了陕西黄陵县,拜谒了“黄帝陵”及“轩辕庙” ,考证了其许多宣传资料和现存的文物,与有关人士进行了磋商,并提出了许多质疑之处。如提出“黄帝手植柏”有无证据?对方答道:“你看嘛,这么大的柏树,五千年了,不是黄帝手植再是谁来?”此等笑话昭然若揭。“陕西的黄帝陵没有任何历史证据,只不过是由当地一座轩辕庙得来的。”张耀民在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我们如何对待黄帝陵的陵址呢?张耀民认为,我们应该尊重历史,不可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开玩笑,不可数典忘祖,去随意篡改史实;对历史的记载,要毫不含糊的承认,不能有半点虚谎之词。黄帝陵的所在地,除“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的记载外,《史记》之前,再无一处有实际葬地的记载,我们只有老老实实地承认,才可能真正地避免中外人士对黄帝陵的生疑,以还黄帝陵本来面目。

2. 延安黄帝陵

延安黄帝陵没有地宫。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桥山,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古称“桥陵”寝,有着“天下第一陵”的美称。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3. 延安黄帝陵一日游攻略

早上延安火车站对面的长途汽车站坐8点前后到壶口的班车去游览,下午原车返回延安 第二天延安长途汽车站坐车去黄陵,就住在延安吧

4. 延安黄帝陵好玩吗

黄帝陵属于国家第一批5A级景区,里面有轩辕黄帝手植栢,距今已有五千年历史,还有“七上八下的”汉武仙台,气势恢宏的祭祀大殿,琳琅满目的碑廊等,每年都会吸引上成千上万的海内外游子寻根祭祖;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属于4A级景区,公园内森林茂密葱郁,景色宜人,有养生谷,飞龙岭,紫峨寺等景点组成,是延安最大的森林公园。

5. 延安黄帝陵旅游攻略路线

黄帝陵地址:

陕西省延安市南部的黄陵县。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

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现在,每年清明节,中华儿女都在这里举行祭祀仪式。

6. 延安黄帝陵旅游攻略一日游

六七月份是去黄陵国家森林公园的最佳时间

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开放时间:旺季4月—10月: 8:30—18:00 淡季11月—3月: 9:00—17:30

黄陵国家森林公园地点: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店头镇南川

黄陵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延安市黄陵县,它由紫峨寺、飞龙岭、轩辕养生谷三大景区组成,空气清新,温度适宜,风景绝佳,是适合带娃游玩的绝佳宝地。

黄陵国家森林公园门票价格:100元起

7. 延安黄帝陵门票多少钱

黄帝陵门票老年70岁以上免票,65-70岁以上51元/人。

旺季价格:门票91元/ 预订价89元(包含景点:黄帝陵,轩辕庙)

淡季价 :门票51元

备注:

1、旺季:3月1日——11月30日;淡季:12月1日——2月底,开放时间:8:00~19:00。

2、儿童身高1.4米以下免票,1.4米以上购儿童票,儿童票,学生票51元。

3、老年70岁以上免票,65-70岁以上51元/人。

4、军人证免票。

8. 延安黄帝陵景区电话

陕西省铜川位置陕西省中北部,与咸阳市三原县,渭南市富平县,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延安市黄陵县交界,市辖:宜君县,王益区,印台区和耀州区,1958年国家“一五”计划开始,铜川市作为西北的产煤主产区,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去的煤矿就在铜川!市区号的为0919,

9. 延安黄帝陵门票价格

门票以前80 现在可能100了 150左右就够了

10. 延安黄帝陵图片大全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城北一公里的桥山之上,山上8万株参天遍野、长青不凋的古柏簇拥环绕着黄帝陵。山下沮河绕陵缓缓而过,山顶有一块“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在“下马石”左前方,沿着石砌台阶前行数百米,有十数米高的大土丘,称“汉武仙台”,传汉武帝北征匈奴,归来时祭祀时筑。由此北行二三十米,就是黄帝陵。陵高3.6米,周长48米,四周砌有1米多高的花墙。陵前大石碑上刻有“桥山龙驭” 4个大字,相传黄帝即由此乘龙升天。再前有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亭中石碑刻“黄帝陵”几个字是1958年毛泽东主席转请文物大家、文化大家郭沫若题写。1961年这里被国务院公布为保护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列第1号古墓葬。

1990年代开始,在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关注下,在桥山山麓修建了祭祀大殿和祭祀广场。总建筑师张锦秋院士秉承“山水形胜,一脉相承,天圆地方,大象无形”的理念,把祭祀建筑和周边山川形胜做了极佳的处理,无论是远观还是近瞅,威仪感皆有。中国人比较含蓄,凡事不喜张扬。喜欢在润物无声中将思想、文化蕴含于建筑符号中,形成独有的建筑美学。而这种独特的美学在黄帝陵显得尤为突出。

祭祀大殿,也叫轩辕殿。以上古祭祀祖宗、天子的太庙为基础,以“黄帝明堂”为原体,以汉代建筑为风格,由36根园形石柱围合成40米×40米的方形空间,柱间无墙,上覆巨型覆斗屋顶。顶中央有直径14米的园形天窗。蓝天、白云、阳光直接映入殿内,整个空间显得恢宏神圣而通透明朗,大殿地面采用青、红、白、黑、黄五种彩色石材铺砌,隐喻传统的“五色土”,以象征黄帝恩泽的祖国大地。轩辕殿正中悬挂的“轩辕殿”三个金字匾额出于著名书法家黄苗子之手。

轩辕殿里黄帝神位以浮雕形式刻于大型石材上,立于大殿正中偏北处。以东汉恒帝建和元年建于山东武梁祠的黄帝石刻画像为蓝本,像高4.1米,宽2.92米。一手指向天空,一手置以胸前,侧身向前,似乎在告诉后面的人,随我前行。也显出黄帝的古朴神韵和“一指定乾坤”的神秘与传奇。站立于西侧仰视,黄帝坚毅刚强,似在领导先民奋斗创业;正面仰视,黄帝慈祥亲切、意境高远;东侧仰视,黄帝欣慰自信,似在注视着炎黄子孙和神州大地……当阳光升起,黄帝像最东南角先受到阳光的照射,然后随着太阳的移动,到了正午时分,阳光正射,整个黄帝像都沐浴在阳光中,形成天、地、阳光共集一身的神奇景象,体现出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自然景观。

大殿对面的祭祀广场几百面公祭时用的黄色盘龙图案的幡旗整齐地排列在广场两边,微风吹过,旌旗烈烈。象征天子等级的九对2米高的三足青铜牛鼎依次排列在龙旗之前,一言九鼎的博大气 ,稳立于祭祀广场之上。龙旗北端陈列钟鼓。东侧钟身为浅浮雕黄帝功德图,正中铸有“龙魂”二字。西侧的鼓台与钟台对称对应,号曰“闻天”。设计兼顾礼乐钟之外形、庙堂钟之音响和时代之风采,是用于公祭轩辕黄帝陵的礼器。表现了华夏文明的博大精深,体现钟铭盛世、龙凤呈祥、天人合一的意蕴。每当公祭典礼开始前,钟鼓齐鸣,悠远悠长悠扬,声传十里外。前人有心,建筑有形,数不尽的炎黄子孙,代际相承,种树、修葺,整修,为后世子孙营造出了宏伟、庄严、古朴的氛围。桥山峨峨,沮水泱泱,翠柏参天,此实为炎黄子孙祭祖圣地。

翻开陕西省地图,可以看到黄陵县正好处于陕西省的中间位置。其实,这里,以前就叫中部县。1944年,因黄帝陵寝在这里的原因,彼时的国民政府将其改为黄陵县。这恐怕是国内最早因为名胜古迹而改名的地方了。地名具有社会公共历史文化产品属性,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历史事件、典故、文化全包含在其中,中部县改称黄陵县,一目了然。

当时,日寇于我中华大地上肆虐猖狂,亡国亡族亡种危机最甚,改名黄陵县除了对始祖发自内心的一种尊崇外,大概也是为了高扬始祖旗帜,以振奋全体中国人,以告诉全体中国人,勿忘吾之民族为千载绵延的黄帝子孙,我们这个民族历经百代,瓜瓞泱泱,从未绝灭,今日此时之苦之痛之伤之亦是一时之小坎,全民团结,定能胜利。当然,这也是今日之猜测臆想罢了,但民国时期,大师云集,教授学养深厚,学人史识丰博,改称黄陵县,并无反对声,恐怕不是随声附和,无稽之谈,一时兴起。恐怕也不似今日为旅游开发和名牌效应而兴起的更名热潮。

黄帝陵的意义似乎还不仅于此。清末,1908年同盟会曾专程派员祭扫过黄帝陵,陵前明志以期推翻满清政权;1937年清明节,抗战爆发前夕,为驱除外敌,国共于黄帝陵前共同祭祀过黄帝陵;1946年,台湾知名人士组织了“台湾光复致敬团”,专程赴黄帝陵拜谒,表达其回到祖国怀抱的民族感情和认祖归宗的情怀。1997年、1999年,香港、澳门回归后,两地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先生、何厚铧先生分别亲笔题写了香港、澳门回归纪念碑字,并于1998年、2000年清明节先后立于轩辕庙内,用这种古老的祭祖方式来告慰我们的老先人,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开始走向强大,开始走向强盛。在黄帝陵前虔诚祭祀,向祖宗明誓,成为一种惯例,抑或传统。让老祖宗见证着发生着的一切,想向老祖宗说明什么。也许,什么都不用说,一切尽在不言中。

黄帝陵

黄帝,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最初雏形。“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肇启鸿蒙,修德振武,韶德懿行”,是农业、畜牧业生产的创始人,发明创造了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古籍称“黄帝定百物之名”、“凡技术皆自轩辕始”。功勋赫赫、日月可彰。五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得其利、畏其神、用其教”。由于功劳甚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传颂成神人合一的中华民族祖先形象,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人文初祖。黄帝,使华夏民族由蛮荒时代跨入了文明时代,其丰功伟绩理所当然地受到后世的敬仰和崇拜。人们为了表达对人文初祖的怀念之情,在其陵寝所在地——桥山黄帝陵前立庙祭祀。在之后的几千年里,祭祀活动从未中断。从夏商周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除了有的时段将黄帝同时作为“天神、“帝王”祭祀外,都无一例外地将其作为祖先而祭奠。

《竹 书纪年》载,第一次祭祀黄帝,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黄帝仙逝后,由黄帝的大臣左彻“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而祭祀黄帝成为制度距今4000年前。《国语·鲁语上》载:“故有虞氏褅(音帝,祭祀)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褅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有虞氏就是舜及其后裔;祭祀黄帝是其祖先崇拜和制度。《穆天子传》记载,距今近3000年前,周穆王“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丰隆之葬,以诏后世。”公元前422年,秦灵公三年,秦灵公“作吴阳上上畤,专祭黄帝”。汉初,高祖刘邦曰“吾甚重祠而敬祭,今上帝之祭,及山川诸神当祠者,各以其事礼祠之如故”。并曾制定《置秦皇楚王陈胜等守冢诏》,确立了一系列遗产保护政策,尔后两千多年的岁月里,历代王朝或有曾增损,但基本格局是不变。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元封元年,亲率18万大军征朔方还,祭祀黄帝陵。在黄帝陵前留下了一大土堆,号曰“汉武仙台”。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等都有祭祀黄帝的记载。

及至隋唐,国家在黄帝陵寝进行祭祀成制度化。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距今1200多年。朝廷设官管理黄帝陵、庙,遣官按时祭祀黄帝。到了宋以后,国家黄帝陵庙的致祭受到了格外的重视。宋这个朝代很奇怪,国力、军事、威望上和汉唐比,已经收缩、内敛的很多,屡受周边民族入侵,甚至多次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但是在文化上、经济上,历经前边几十个王朝的螺旋式累积,爆发式地跃上了历史的顶峰。尤其是文化方面,理学蔚然成风。而理学尊崇黄帝,尊崇黄帝文化。故而,此时亦重视黄帝陵的祭祀,以昭示正统,以示范天下。宋初,赵匡胤下旨,凡是前代功绩昭著泽及后人者都应该加以崇祀,不得使其庙貌荒芜。当时的轩辕庙被列为重点加以整修维护。同时规定朝庭每三年祭祀一次黄帝陵庙。为了祭祀的方便,将唐代宗大历年间中设置的黄帝庙从桥山西麓移至今黄帝庙所在地。

元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为表示其统治合法性,亦认同黄帝文化,对黄帝陵庙的祭祀也很重视。《元典章》中规定,黄帝与伏羲、神农都是开天辟地的先祖,国家应该祭祀,而且也专门拨付资产以保护修葺之。

明代,朱元璋认定全国范围内有34处帝王圣贤陵寝需要作为祭祀对象。桥山黄帝陵被列为国家祭祀始祖的圣地,并要求每次祭陵的祭文、祭祀日期、祭品名称、数量和主祭、陪祭官员姓名都要刻石立碑。他特遣中书省管勾甘赴黄帝陵致祭,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一篇祭祀黄帝陵的祭文。同时,设立品秩为五品的护陵官二人,尔后来的县令即为护陵官。1375年,明太祖朱元璋降旨在轩辕庙大殿内塑造轩辕黄帝像一尊,以便利后世瞻仰和祭奠。以后每三年一次,大祭祀由皇帝亲写祭文,由太常寺派遣大臣携带香帛、贡品前来桥山祭祀。有了太祖的示范,有明一代,载入史册的祭祀黄帝活动14次。

清沿袭明,次数较明代多,大约30次。康雍乾等帝对熟稔汉文化,知道统治者的合法地位对于管辖治理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有多么的重要,似乎也基于此,清时更重视、在意对黄帝的祭祀。这一点,元和清有神似之处。今天,我们去黄帝陵碑廊,就可以看到彼时的多块御制祭文碑。碑刻无言,碑石有痕,这历史的记忆,全在那斧凿刀刻之间。

黄帝陵

进入民国。

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亲撰祭文,专程派员赴黄帝陵祭祀。民国时代,时局动荡不安,政权更替频繁,军阀混战,历届政府都顾不上祭祀黄陵。而第二次由官方祭祀 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1933年8月22日,国民党元老邵元冲,收到西安《西京日报》社社长丘元武寄来的陕西中部县黄帝陵照片多张,认为“殊可珍贵”。由此萌生了祭祀黄帝陵的念头。次日,邵元冲即向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提出倡议:“黄帝为中华民族之始祖,故陕西中部县之黄帝陵,应崇其祀典,提倡国人年年祭谒。斯也提倡民族主义之原也。”他认为祭祀黄帝陵是发扬孙中山倡导的民族主义的最有效行为。国家层面应该组织进行祭祀。并于1934年与戴季陶等人发起倡议施行民族扫墓节。规定每年清明日为民族扫墓节,由国府中央派员前往祭扫中华民族始祖黄帝陵。

1935年3月31日,邵元冲自南京启程前往陕西,他在日记中写道:“连日阴雨冥晦,本日天忽放霁,知黄帝之灵来接也”。4月4日,国民党中央代表张继、邵元冲会同国民政府代表邓家彦,陕西省方面邵力子、郭英夫、冯钦哉、雷宝华、李成钢、宋志先等人前往中部县祭拜黄帝陵。由于天气和交通的原因,于6日下午到达中部县,改定为4月7日致祭黄帝陵。4月7日早晨8时,公祭黄帝陵仪式开始,张继、邵元冲、邓家彦代表中央政府进行主祭,邵力子、郭英夫等六人代表陕西地方进行陪祭,当地有民众5000余人参加了祭祀过程。典礼仪式为全体肃立、主祭者就位、上香、献爵、献花、恭读祭文、行三鞠躬礼等程序(《中央日报》,1935年4月15日《中枢代表祭扫先陵之经过》)。仪式完毕之后,张继等人又绕黄陵一周进行参拜,方才离开桥山黄陵,这便是1935年民族扫墓节公祭黄帝。

1935年国民政府公祭黄帝,是整个“民族扫墓节”系列活动中最重要的公祭活动。除了公祭黄帝之外,陕西还公祭了周陵、茂陵。“中央此次举行民族扫墓节,祭周陵、茂陵及黄帝陵,其意义厥为唤起民众,追念我汉族祖宗,发扬我民族精神。”(《申报》,1935年4月21日《张继由陕返平,将筹款修葺黄陵》)。正是因为1935年公祭黄帝大典的举行,彼时的国民政府开始在全国发布政令,要求推行“民族扫墓节”,以“发扬民族历史精神”而团结抗战。

以祭祀黄帝为主的民族扫墓节能够在全国推行,固然与于右任、戴季陶、邵元冲等国民党元老的努力分不开,更重要的是与当时的国内形势有关。9.18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蚕食中国,民族安危旦夕,国民党中央政府也冀望通过民族扫墓来激发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将各方的资源整合在国民党的旗帜之下。

1936年民族扫墓节,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代表官方赴黄帝陵公祭黄帝。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西安事变”,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下,国共开始第二次合作。1937年3月,蒋介石与周恩来在杭州判时提出,国共共祭黄帝陵。此时家国情形何堪,共祭意义自然不同一般。

1937年4月5日清晨7时,国共两党在黄陵前举行民族扫墓典礼,祭祀黄帝。国民党方面有中央代表张继,国民政府代表孙蔚如主祭,刘震东、于学忠等参加陪祭,共约千余人。中共方面派出了林伯渠作为代表参加祭祀,虽然当时国内一些主流报纸如《申报》、《大公报》并未对中共参加祭祀进行报道,只有《益世报》提了一句:“陕甘边区新编军队,亦派代表4人参加,以示尊崇整个民族祖宗之意。”但当时中共的机关报《新中华报》对林伯渠参加公祭有详细报道:“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特派代表致祭黄帝坟墓,举行民族扫墓典礼,苏维埃政府代表苏区内全体公民为对中华民族之始祖致敬,并表示誓死为抗日救亡之前驱,努力实现民族团结计,特于五日派遣代表前往参加。该代表在 族扫墓典礼上恭读了祭文,以寥寥数句描述黄帝功绩,大量篇幅表达现实诉求,指责日本侵略和汉奸横行,痛恨国家的沧落,望各党各界组成民族统一阵线以救国家于危难,实现‘还我河山,卫我国权’之宏愿。”(《新中华报》,1937年4月6日《苏维埃代表参加民族扫墓典礼》)

从祭文的内容来看,国共双方在对黄帝的认识上,有诸多相同之处,都承认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和象征、称颂黄帝的丰功伟绩以及强调通过公祭黄帝来发扬民族精神的民族主义。相较而言,毛泽东亲手书写一篇这篇《祭黄帝文》,把中华儿女为国效命,剑履俱奋的慷慨跃然纸上,此番告祭情怀,不独远超国民党的祭文,亦为历代祭文之拔萃者,被誉为中华民族抗日的“出师表”。毛泽东当时寄将这篇祭文寄给以《大公报》记者身份到延安采访的范长江,希望他帮助发表。不过,这篇祭文最终未能见诸国统区的报刊。今日想起,实为憾事。

历史的看,在抗战国势艰难之际,设置民族扫墓节,举行全民族公祭黄帝大典,追念中国历史先贤,的确有团结民众,振奋民族精神御辱杀敌的积极意义。

1937年国共共祭黄帝陵之后,双方又于1938年、1939年又两次合祭黄帝。1942年冬,蒋介石曾题写“黄帝陵”三字,刻成石碑,立在黄帝陵。从1935年到1947年,国民政府每年都于民族扫墓节派员前往陕西黄帝陵公祭黄帝,未有间断。1948年和1949年的清明节,国民政府在陕西省政府大楼北端布置礼堂,还举行遥祭黄陵大典。

1949年后,国民党对于黄帝祭祀的活动也未曾中断。除了例行的春祭和秋祭,每年4月5日清明节,在台北举行“遥祭黄帝”典礼,初献、亚献、终献,程序一样不少。而海峡这边的黄帝陵,也照常按时按节祭祀着。两岸同根同祖同源同文,在同一时间祭祀同一祖宗,都表达着炎黄子孙对始祖的缅怀之情和最深的敬意。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民党要人中,于右任的黄帝情结也颇让人感念。他1918年回陕祭陵,返回南京后即搜集整理先秦以来有关黄帝事迹和传说的记载,花十数年时间,分目编纂,详加考证,辑成一书,取名《黄帝功德纪》,于1935年出版。书中详细叙述了黄帝世家传承,黄帝与中华民族、黄帝与中国文化、黄帝的功德等等。册子很薄,不到百页,但厚重、沧桑、荣耀全在期间,让人不禁慨叹。

1948年3月黄陵县解放,黄帝陵祭祀一如既往循例举行。清明节期间,陕甘宁边区政府和西北人民解放军有关领导前往黄帝陵祭祀。1949年清明节,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和黄龙专区专员前往黄帝陵致祭。及至以后,祭祀活动也一直在继续。1980年代以来,每年都有大批港澳台同胞及海外的华侨华人回国祭拜黄帝陵。1984年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和夫人专程拜谒黄帝陵并留言:“世界各族皆兄弟,黄帝子孙独人杰。” 1988年,台湾“外省人返乡探亲团”一行25人拜谒黄帝陵,他们身穿特制套服,胸前印有“想家、想家、想家”的字样。2005年4月5日,蒋孝严专程来陕参加清明公祭黄帝大典。2009年4月3日,马英九在台北遥祭黄帝陵,后任内六度参加遥祭黄帝陵典礼。中国国民党领导人连战、吴伯雄、江丙坤、林丰正,新党主席郁慕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等也先后来黄帝陵谒陵祭祖。

“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古代中国人,认为只有祭祀和打仗是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功利性活动,都与当时的祭祀有密切的联系。《国语·鲁语上》“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故而,慎终追远就成为是我们这个民 自古就有的传统。祭天地,袛宗庙,祀祖先,拜鬼神,朝四方,各种祭祀,样式百般,并由此衍生蔚为大观的祭祀文化。而由祭祀文化又衍生出更为宏大的礼乐文明,也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主干。

黄帝,带领华夏民族的先民们开辟洪荒,肇启鸿蒙,开启了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先河,成为中华文明的源头,是中华文明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更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肇创者。几千年来,我们祭祀黄帝不辍,不就是为纪念它发明了,造就了中华文明吗?黄帝陵前,肃立静默,心香一炷,告慰始祖,子孙们在延续着,传承着现任开创的基业,正在发扬光大。

神农、伏羲、女娲、燧人,这么多传说中的中国老祖先,为何选择祭祀黄帝呢?为什么要在这里寻根祭祖,凭吊怀古呢?而我们又为何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呢?

1840年起,国门渐次被打开。国家内忧外患,残破不堪,在屡次交锋中,一败涂地。神州什么时候受过这等屈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开始痛定思痛,在觉醒中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也开启了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这些人认识到民族国家的重要性,认为彼时首要的任务就是“民族建国”,即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民族统一国家,以救亡图强。同时,为反对满清政权,正名汉民族传统,区别夷狄,必须结合“大群”,寻找一个“可以统一大群之主义”,这就是民族主义。在这个过程中对黄帝的尊崇和黄帝作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地位不断得到强化和高度认同。

1903年,国刘师培《黄帝纪年论》写到“凡一民族,不得不溯其起源。为吾四百兆汉族之鼻祖者谁乎?是为黄帝轩辕氏。是则黄帝者,乃制造文明之第一人,而开四千年之化者也。故欲继黄帝之业,当自用黄帝降生为纪年始。”几乎就在同时,《江苏》杂志第3期刊登了“中国民族始祖黄帝像”,并且公开改用黄帝纪年。同时,陈天华的通俗革命小册子《猛回头》、《警世钟》,较早刊登黄帝画像,并且纵情高呼黄帝为“始祖公公”,更使黄帝广泛地深入人心。甚至辛亥革命后,在纪年方面,都开始流行“黄帝纪年”。1905年,同盟会成立前夕,宋教仁创刊《二十世纪之支那》,也采用了陈天华所刊登的黄帝画像,并且配以题词:“起昆仑之顶兮,繁殖于黄帝之浒。借大刀与阔斧兮,以奠定乎九有。使吾世世子孙有啖饭之所兮,皆赖帝之栉风而沐雨。嗟吾四万万之同胞兮,尚无数典而亡其祖!”

应该说,黄帝作为源远流长且为亿万国人所认同的文化符号,对于同盟会的建立与辛亥革命的胜利,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自清末以来形成的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象征的意识,终民国一代直至今天,成为华人普遍接受的观念,这也就不难理解时至今日延绵不绝的公祭黄帝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