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陶瓷

地域范围

 德化县地处福建省中部,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近代瓷都,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中心窑址位于福建中部戴云山腹地,此处瓷土资源丰富,水源充足,交通运输方便,是烧制瓷器的理想之地。

特定品质

德化县地处福建省中部,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近代瓷都,是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德化窑是我国古代南方著名瓷窑,因窑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而得名。德化瓷的制作始于新石器时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它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品,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为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文化典故

宋代早期的产品主要是青白瓷,随着技术的不断提高,逐渐发展为白釉瓷。明代白釉瓷瓷质如脂似玉,创造了独具一格的"象牙白",被视为中国白瓷代表。其装饰工艺主要有刻、画、印花和堆贴印花装饰刻花也称画花。德化白瓷具有质地洁白、细腻如玉、釉面光滑、击声如磬的特点,故有"中国白"之称。其特制的薄胎产品,薄如蝉翼,精美绝伦。德化民间雕塑艺人将雕塑与瓷艺结合,擅长制作白瓷观音,所做白瓷观音仪态生动,是举世公认的白瓷珍品。德化白瓷不求色彩之华丽,而是追求单纯、素洁、典雅之美,对所利用的材料有充分的认识,设计定位与取向是准确的,充分显示着历代匠师们的创造智慧。如果说景德镇窑的白瓷是以青白釉称著于世,德化白瓷则是以乳白色为主,釉层腴润,光色如玉,显示着冰清玉洁的特质,蕴涵着耐人寻味的魅力,相比之下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景德镇陶瓷之旅旅行社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项目

1.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项目

绿地陶瓷文化旅游城”规划面积3500亩,将打造成为集“陶瓷文化创意、陶瓷产业升级、旅游资源整合、总部基地集群、国际商务办公、高端酒店集群、科技人文住宅”七位一体的景德镇城市新中心、赣东北旅游集散地、中国文化会客厅,总投资200亿元,计划开发周期8年,2014年5月25日正式动工建设。目前,文旅城项目开发正在逐渐铺开,尤其是2015年6月28日昌南里项目的动工,象征了大项目核心板块的正式落地。

2. 景德镇陶瓷旅游项目设计

你的镇开发陶瓷文化旅游的项目。有以下几点 第一 陶瓷商业街,第二,陶瓷乐器 第三,古窑陶瓷生产

3.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项目二标段

景德镇市, 别名 “瓷都”,为江西省地级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属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处于皖(安徽)、浙(浙江)、赣(江西)三省交界处,是浙赣皖重要的交通枢纽中心之一。

景德镇市下辖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和景德镇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有13个街道、39个乡镇、3个国有农林牧渔场、131个社区居委会、502个村委会。全市土地面积5270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70多万,其中非农业人口70.6万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地区。赣语是景德镇的代表方言,多为汉族江右民系。

景德镇陶瓷享誉全世界,历史上是官窑之地。民国时期曾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并称全国四大名镇。景德镇是江西省重要的旅游与工业城市,世界瓷都,中国直升机工业的摇篮。是中国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地区。 景德镇获得“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江西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等称号。

4.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位于景德镇市瓷都大道古窑路1号,由古窑和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两大景区组成,是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瑶里镇是景德镇市浮梁县所辖的一个镇,瑶里植被资源非常丰富,有“天然氧吧”之称,境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素有“瓷之源、茶之乡、林之海”的美称。久远的徽州古道,典雅的明清建筑,清纯洁净的山水之韵,一起谱写了瑶里古镇的美丽华章。

•江西怪石林风景区,国家4A级景区,位于江西景德镇乐平境内,这里是石的海洋、石的世界、到处都是石的精灵,由怪石林、水帘洞、风景坪石海、石林迷宫、通天峰、地下河探险等游览区组成,是一个集游览、休闲、探险、科研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国家4A级景区,是一座集文化创意、购物、休闲、餐饮、娱乐等多种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是中国首座以陶瓷文化为主体的一站式文化休闲娱乐旅游体验创意园区,名副其实的“CHINA坊”。

•浮梁古县衙风景区,座落在风景秀丽的昌江河畔,位于瓷都景德镇浮梁县旧城村,建于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是历代浮梁县治之所在,是一个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浮梁县署”、“千年红塔”为核心开发的历史人文景点。

•江西水帘洞位于景德镇市乐平市众埠镇。洞内河流纵横,钟乳石琳琅满目:石柱擎天、石幕低垂、石乳高挂、石钟倒悬、石田阡陌纵横、人神兽物栩栩如生。水帘洞原名樟古岩溶洞,距离怪石林景区三公里,是华东地区最大的 下河,最壮观的溶洞

•荷塘生态旅游区,国家3A级景区,位于景德镇市昌江区荷塘乡童坊村,素有“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美称。荷塘人文底蕴深厚,生态优良,是天然的氧吧,享有“小庐山”的美誉。

•冷水尖景区,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是AA级旅游景区,位于景德镇市鱼山镇东部与荷塘乡西部交界处,景区内有顶级天然仙泉及圣庙,是游人及香客休闲、朝拜理想之地。

•冷水尖景区,距今有上千年的历史,是AA级旅游景区,位于景德镇市鱼山镇东部与荷塘乡西部交界处,景区内有顶级天然仙泉及圣庙,是游人及香客休闲、朝拜理想之地。

5. 旅游地理设计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项目

一、亲近自然,塑造未来

二、提高审美及艺术素养  

三、陶艺启迪智力,发展个性,培养创造力 

四、改善亲子关系

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汉族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人的推崇。值得我们去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陶艺,广泛讲是中国传统古老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艺术形式。从历史的发展可知,“陶瓷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文化积淀历程。它与绘画、雕塑、设计、以及其他工艺美术等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与比照关系。

陶瓷艺术在中国发源年代久远,分为传统陶艺和以个人艺术创作为特点的现代陶艺两大部分。

陶是土的艺术,火的艺术,其实更是人生艺术。亲自动手,或拉坯,或捏塑,一件件作品从自己的手中诞生,带着泥的味道,更透出你的个性。

现代陶艺的创作主要通过作品的造型,材料,肌理,纹饰,釉色来表达作者的意念,满足现代人回归自然,体现自我个性的要求,陶艺并列于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行列之中,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丰富的表现力吸引众多的陶艺家,艺术家,陶艺爱好者,学生以及少儿从事陶艺创作或制作。从杀泥(练泥)开始,手捏、盘条、泥扳、拉坯等技法的应用,一件件艺术品从自己的手中诞生出来,装点自己美丽的生活。

6.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提高该市文化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扩大该市文化的影响力,树立良好形象,增强综合竞争力。③文化塑造人生。该市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7. 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项目介绍

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陶瓷一直是景德镇这座小城最知名的名片。

作为中国的瓷都,早在五代时期,景德镇就以其烧制白瓷的较高成就奠定了自己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 垄断局,面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明清时期更是作为御窑产地而闻名遐迩。

景德镇地区的陶瓷业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唐代时,景德镇的瓷器已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五代时的景德镇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主要产品有青瓷和白瓷,它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早期较为成熟的瓷器。

北宋时期,真宗赵恒命昌南镇烧造御器,器底书“景德年制”款,因瓷器质地优良,皇帝赐名昌南镇为景德镇,沿用至今。随着宋室南迁,大量文人雅士、能工巧匠随之移居江南,景德镇由此融汇吸纳天下名窑之良工绝技,超越了“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逐步获得在全国制瓷业的优势地位。

元代是景德镇陶瓷的创新时期。景德镇成功烧造了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转向彩瓷的新时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发生划时代的进步。

明代,景德镇真正成为“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继承前代烧造技法并加以发扬光大外,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以及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烧造出许多新的品种、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

近年来,跨界合作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潮流,在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得不抛弃以往单打独斗的营销思路,而需要更多地与其他业态进行跨界融合,景德镇也是如此。

景德镇陶瓷关联景点 景德镇陶瓷文化内涵

1. 景德镇陶瓷文化内涵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提高该市文化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②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扩大该市文化的影响力,树立良好形象,增强综合竞争力。③文化塑造人生。该市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景德镇陶瓷文化底蕴

景德镇不属于那个市,它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市,一个隶属于江西省的直辖市。

江西景德镇是中国独有的以陶瓷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城市,是首批公布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作为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凝结了丰厚的陶瓷文化底蕴。珍贵的陶瓷古迹,精湛的制瓷技艺,独特的瓷业习俗,优雅的瓷乐演奏,秀丽的田园风光,构成了景德镇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北与安徽东至县交界,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与佛山、汉口、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甲类对外开放城市。现辖一市一县两区,即乐平市、浮梁县、珠山区、昌江区,面积5256平方公里。 景德镇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要组成,也是国家重要的山水生态历史文化名城。

景德镇市市树:樟树,景德镇市的市花:茶花。

景德镇陶瓷

CHINA的故事,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小写就是“瓷器”的意思,“CHINA”的英文发音源自景德镇的历史名称“昌南”,并以此突出景德镇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景德镇官方也以此为荣,在对外宣传景德镇陶瓷文化底蕴时加以引用。

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生产瓷器,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景德镇瓷器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以“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独特风格蜚声海内外。青花、玲珑、粉彩、色釉,合称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薄胎瓷人称神奇珍品,雕塑瓷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 

郑和下西洋与景德镇瓷器 据有关史书记载,古代东南亚、阿拉伯、非洲及欧洲地区的人十分喜欢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的瓷器。公元1405年 (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次下西洋,携带了大量瓷器,特别是景德镇瓷器,促进了中国陶瓷远销海外,扩大了中国陶瓷的声誉,也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的陶瓷国际贸易。

这些情况在《明史》和郑和随行翻译费信著的《星搓胜览》都有记载。郑和下西洋对发展中国的陶瓷生产 , 特别是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瓷来讲,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郑和七次下西洋,景德镇青花瓷、浙江青瓷、福建白瓷,扬名海外,并由东非传及欧洲,使中国瓷器,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名声大振,陶瓷需求大量增加。

当时不但商船相继到泉州,并派人到景德镇、杭州贩运瓷器绸缎等商品,而且明代国内不少大商人如李锦、潘秀、郭震等,大量装载瓷器等物出海销售,满足需求。当时巨商郑龙芝兄弟,拥有商船百艘,海员千余人,常到景德镇采购青花瓷、茶叶,去浙江采购绸缎,然后派遣海船运到东南亚、阿拉伯、东非各地销售,深受欢迎。

后来,日本著名陶瓷考古学家三上次男 学者在东南亚、非洲考察了中国古代陶瓷输出亚非各国的大量碎片,著有《陶瓷之路》一书,称海上丝绸之路为陶瓷之路,也是古代景德镇陶瓷的国际贸易之路。


3. 景德镇陶瓷文化内涵是什么

景德镇陶瓷的文化底蕴是,大景之年,厚德立镇。


4. 景德镇陶瓷的特色

景德镇瓷器自古以来,名扬天下。在琳琅满目的瓷器中,最著名的有典雅素净的青花瓷,明净剔透的青花玲珑瓷,五彩缤纷的颜色釉瓷,幽静雅致的青花影青瓷,古朴清丽的古彩瓷,万紫千红的新彩瓷,明丽隽秀的窑彩瓷,别开生面的总和装饰瓷等。这些珍贵的名瓷,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瓷国之瑰宝”。


景德镇瓷器,江西省景德镇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景德镇瓷器以白瓷为闻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千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颜色釉为名产。


釉色品种很多,有青、蓝、红、黄、黑等类。仅红釉系统,即有钧红、郎窑红、霁红和玫瑰紫等,均用"还原焰"烧成,产品驰名世界,是称誉世界的古代陶瓷艺术杰出代表之一。




扩展资料:


景德镇是"瓷器之国"的代表和象征,制瓷历史悠久,瓷器精美绝伦,闻名全球,有"瓷都"之称。溯其国际影响,中古时就有精制之品远销外国。诗人陈志岁《景德镇》云:“莫笑挖山双手粗,工成土器动王都。


历朝海外有人到,高岭崎岖为坦途。”“瓷都”景德镇所产瓷器的国际市场地位跃然纸上。景德镇生产瓷器的历史源远流长,唐代烧造出洁白如玉的白瓷,便有“假玉器”之称。在宋代御赐殊荣,即皇帝宋真宗将年号景德赐给景德镇,于是景瓷驰名天下。


5. 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

景德镇瓷器的特点:“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在明,元两朝,景德镇瓷器发展迅速,成为了全世界的制瓷中心。


6. 景德镇陶瓷的魅力

1、华光国瓷: 华光国瓷是中国陶瓷餐具龙头企业之一,也是国家会议餐具的提供商之一,被称为“当代国窑”。

2、玉泉陶瓷:玉泉陶瓷为江苏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一个中端陶瓷餐具品牌。

3、红官窑:湖南醴陵中国三大瓷都之一,而红官窑则是醴陵最大的瓷器品牌,拥有国瓷称号。

4、永丰源Aurati:永丰源为国瓷老品牌,于1795年创建,至今已传承至第五代。

5、银凤陶瓷:银凤陶瓷是山东银凤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品牌,该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企业之一,也是国际知名骨瓷品牌皇家道尔顿的供货商之一。

6、硅元瓷器:硅元瓷器为国内知名日用高档陶瓷品牌,其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山东省硅酸盐研究设计院,现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7、松发瓷器:松发瓷器是中国少见的上市陶瓷品牌,也是少见的诞生于21世纪(200年)的年轻陶瓷品牌,其总部位于广东潮州。

8、红叶RL陶瓷:红叶陶瓷成立于1996年,是国内知名陶瓷餐具品牌,隶属于景德镇陶瓷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玛戈隆特:骨瓷最早为英国人发明,不过由于骨瓷市场的蓬勃发展,国内也有很多陶瓷企业也开始做了骨瓷产品,其中做的最好要数玛戈隆特。

10、RedRose红玫瑰:红玫瑰是中国首家高档骨质瓷品牌,隶属唐山北方瓷都陶瓷集团,现为中国最大的高档骨质瓷 业。


7. 关于景德镇陶瓷的历史文化

景德镇瓷器以白瓷为闻名。素有“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之称,品种齐全,曾达三千多种品名。瓷质优良,造型轻巧,装饰多样。在装饰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古彩,粉彩,斗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产品为大宗。产品驰名世界,是称誉世界的古代陶瓷艺术杰出代表之一。


8. 景德镇陶瓷文化内涵简介

在上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陶瓷一直是景德镇这座小城最知名的名片。

作为中国的瓷都,早在五代时期,景德镇就以其烧制白瓷的较高成就奠定了自己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垄断局,面并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明清时期更是作为御窑产地而闻名遐迩。

景德镇地区的陶瓷业距今已有1700年历史。唐代时,景德镇的瓷器已在国内有较大的影响。五代时的景德镇已具有相当的规模。主要产品有青瓷和白瓷,它们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早期较为成熟的瓷器。

北宋时期,真宗赵恒命昌南镇烧造御器,器底书“景德年制”款,因瓷器质地优良,皇帝赐名昌南镇为景德镇,沿用至今。随着宋室南迁,大量文人雅士、能工巧匠随之移居江南,景德镇由此融汇吸纳天下名窑之良工绝技,超越了“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逐步获得在全国制瓷业的优势地位。

元代是景德镇陶瓷的创新时期。景德镇成功烧造了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转向彩瓷的新时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发生划时代的进步。

明代,景德镇真正成为“天下窑器之所聚”之地。除了继承前代烧造技法并加以发扬光大外,景德镇还消化和吸收了各大著名窑场的优秀技艺以及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拘一格,烧造出许多新的品种、新的装饰,真正是“开创了一代未有之奇”,造就了明代景德镇在全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

近年来,跨界合作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潮流,在消费需求更加多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得不抛弃以往单打独斗的营销思路,而需要更多地与其他业态进行跨界融合,景德镇也是如此。


9. 关于景德镇陶瓷的四大特色

景德镇生产陶瓷的历史最早起源于汉代,在东汉大约25年的时候,就有关于陶瓷的记载。最早的陶瓷制品由于制作工艺的不成熟,所以比较粗糙,而且成品的器壁也是非常厚的。后来进过不断的发展,到现在瓷器工艺已经非常成熟了。 景德镇的陶瓷起源于汉代,但是它真正发展确是在五代时期,五代时期的景德镇因为其质地优良的白瓷而取得了较高的地位。到了宋代以后,景德镇的陶瓷更是大发展,尤其是景德镇的青瓷更是名扬海内外。


细数德化陶瓷古窑址

2014年8月,考古发掘队首次对外发布德化县永春县交界处的辽田尖山古窑址田野考古发掘成果,初步确定该古窑址为商周时期德化龙窑遗址。据悉,此前德化发现最早的窑址是唐末时期的,此次重大考古发现将德化龙窑建窑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发掘出较为完整的德化“龙窑”结构

早期文化堆积层

德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重要产瓷区之一,德化窑址于1961年5月由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公布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斗宫德化窑址”(包括浔中、三班、盖德3个乡镇宋至明代的窑址)于1988年1月13日公布提升为第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近40年来的普查,迄今全县已发现唐宋元明清历代古瓷窑址238处,古陶窑址6处,窑址遍布全县各乡(镇)。

现将1976年重点发掘的碗坪仑宋代窑址、屈斗宫宋元时代窑址和全县已发现的古瓷窑、古陶窑遗址简介于下:

一、碗坪仑古瓷窑

碗坪仑古瓷址

碗坪仑宋代古瓷窑,在县城西部盖德乡盖德村,距县城约7公里右侧的山坡上。窑址面积约1500平方米。1966年2月普查发现,1976年6月9日至7月16日,由省、县、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联合组织发掘,揭露总面积87。25平方米。在第2层(上层)、第3层(下层)发现残窑基2处,出土各种瓷器和窑具共1700余件。

碗坪仑窑址出土的军持、粉盒和腹部凸印莲瓣纹的青白釉小花瓶产品,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发现。证实它是一个重要的外销瓷窑址。

德化碗坪仑窑黑釉器

二、屈斗宫古瓷窑

屈斗宫德化窑遗址位于福建省德化县。德化是福建的“瓷都”,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产瓷区之一。目前,在德化县的浔中、盖德、三班等地,已发现窑址230处。德化窑烧制始于宋代,到元代有长足发展,至明代达到鼎盛。从宋代起,德化瓷就远销国外,已广泛流传到世界77个国家和地区。

屈斗宫古瓷窑位于德化宝美村的破寨山,发现于1976年,是宋元时代的瓷窑遗址。窑基长57米,有17间窑室,出土了7000余件瓷器标本和烧窑的工具,包括高足杯、粉盒、军持、花瓶、小口瓶、飞凤碗、莲瓣碗、盖壶、弦纹洗等瓷器产品。有些盒盖上印有“长寿新船”的文字,证明这些产品会由海道行销国外。

窑基内还出土了具有元代作风和特点的产品,如墩子式碗、高足杯、直道纹洗、粉盒、军持、折腰弦纹洗。另外,具有蒙古人特征的头像、三足垫饼上的元代花押和蒙古八思巴文的发现,填补了过去德化元窑的空白,对研究德化窑的烧造历史和探讨元代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有重要的意义。

1988年,屈斗宫德化窑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代瓷器

三、各乡村古瓷窑址

经过多次的普查,至1995年12月,全县17个乡镇68个村中,发现古瓷窑址238处。

(一)浔中镇:窑址分布在11个村,共96处。

浔中村,共14处。即:(1)西墩边鼓垄窑(宋、元);(2)西墩谢厝窑(民国);(3)西墩王厝窑(民国);(4)西墩叶厝地窑(民国);(5)东头外窑(宋、元);(6)东头内窑(明、民国);(7)东头九间窑(又称“仑仔窑”)(清、民国);(8)东头杏脚窑(清、民国);(9)东头田边窑甲址(清、民国);(10)东头田边窑乙址(民国);(11)东头隆泰窑(清、民国);(12)东头福源窑(清、民国);(13)东头福兴窑(民国);(14)东埔窑(民国)。

宝美村,共26处。即:(1)屈斗宫窑甲址(宋、元);(2)屈斗宫窑乙址(明、清);(3)屈斗宫窑丙址(明、清);(4)祖龙宫窑甲址(宋、元);(5)祖龙宫窑乙址(明);(6)拱桥垄窑(宋、元);(7)公婆山窑(宋、元);(8)寨后窑(宋、元);(9)五斗垄窑(又名“虱母岭头窑”)(宋、元);(10)水堀垄窑(亦称“后窑乙址”)(明);(11)后深埯窑(宋、清);(12)后店仔窑(宋、元);(13)后窑(宋、元);(14)后井窑(清、民国);(15)潭边窑(清、民国);(16)石排格窑甲址(宋、元);(17)石排格窑乙址(亦称“车碓岭右窑”)(清);(18)石排格窑丙址(清、民国);(19)岭兜前欧窑(宋);(20)岭兜窑(明、民国);(21)岭兜月记窑(清);

岭兜月记窑

(22)甲杯山窑(明);(23)程田寺格窑(民国);(24)下井亭窑(清);(25)尾库窑(清);(26)石排岭窑(民国)。

丁墘村,共5处。即:(1)太平宫窑(宋、元);(z)庠柄山窑(宋、元);(3)窑埯窑(清);(4)崇道宫窑(清);(5)丁墘窑(民国)。

太平宫窑出土的器具

丁溪村,共4处。即:(1)西门头窑(明、清);(2)坂头窑(清);(3)坪埔尾山窑(清);(4)坪埔窑(民国)。

隆泰村,共16处。即:(1)乐陶窑(清、民国);(2)乐陶宫兜窑(明、清、民国);(3)六车窑(明、清、民国);(4)六车寨仔山窑(清);(5)后所大草埔窑(宋、明);(6)后所窑(明、清、民国);(7)宏祠窑(明、清、民国);(8)凤洋桐上窑(明、清);(9)凤阳大路口窑(明、清);(10)凤阳陶铸坑窑(宋、元);(11)凤阳宫山尾窑(民国);(12)坂上大珍窑(明、清、民国);(1 3)后所虎头山窑(明、清、民国);(14)乐陶格仔窑(明、清、民国);(15)后山洋水尾窑(明、清、民国);(16)后山洋堀仔窑(明、清、民国)。

后所窑

龙翰村,1处。即:黄竹林窑(清)。

高阳村,共25处。即:(1)杨坪张窑(清、民国);(2)大路巷窑(清、民国);(3)布伏山窑(清、民国);(4)埯园窑(清、民国);(5)窑埯窑甲址(清、民国);(6)窑埯窑乙址(清、民国);(7)杉林烘窑(清、民国);(8)土厝坂窑(清、民国);(9)石辟仔窑(清、民国);(10)后湖窑(清、民国);(11)后宅窑(清、民国);(12)羊广岭窑(清、民国);(13)后溪窑(清);(14)草埔窑(清、民国);(15)松柏林尖窑(清、民国);(16)岭头窑(清);(17)大路后窑(清);(18)蜈蜞垄窑(宋、元、清);(19)窑埯窑(清);(20)孝坊山窑(清);(21)宝寮格窑(又称“破寮格窑”)(清);(22)蜈蚣牙窑(宋);(23)梅垄窑(清、民国);(24)今厝荇窑(清、民国);(25)陈公窑(清、民国)。

英山村,1处。罗溪窑(清、民国)。

世科村,2处。释仔山脚窑(清);改良场窑(民国)。

石山村,1处。初溪窑(宋、元)。

石鼓村,1处。解路窑(又称“科荣窑”)(民国)。

(二)盖德乡:共6处,均在盖德村。即:

(1)碗坪仑窑(宋);(2)碗洋坑大坂内窑(宋、元);(3)碗洋坑大坂外窑(宋、元);(4)宫后头公田仑窑(宋);(5)后坑垅窑(宋);(6)后垅仔窑(宋)。

(三)三班镇:窑址分布8个村,共28处。

三班村,共4处。即:(1)火炉脚窑(明);(2)窑垅山窑(又称“上寮内窑”)(宋、明、清);(3)上寮外窑(明、清);(4)桐岭窑(明、清)。

泗滨村,共6处。即:(1)大垄口窑甲址(宋、元);(2)大垄口窑乙址(宋、元);(3)尾林窑甲址(宋);(4)尾林窑乙址(清);(5)梅岭窑(俗称“南岭窑”)(明、清、民国);(6)溪碧窑(清)。

梅岭窑

东山洋村,共3处。即:(1)下村林窑(清);(2)新棨寨窑(明、清);(8)乌鲁坪窑(宋)。

蔡径村,1处。洞上窑(清)。

岭头村,1处。东坪窑(宋、清、民国)。

桥内村,共4处。即:(1)佳春岭窑(又称“家春岭”、“脚疮岭”、“王厝山”窑)(宋、元);(2)邱尺仔窑(宋、元);(3)碗窑溪窑(又称“碗窑山窑”)(宋、清);(4)店仔地窑(民国)。

龙阙村,共2处。即:(1)窑仔林窑(清);(2)石尾山窑(清、民国)。

奎斗村,共7处。即:(1)湖枫林窑(宋、元);(2)碗窑(宋、元);(3)旧窑(明);(4)新窑(明、清);(5)啤坝窑(又称“窑垄仔窑”)(明、清);(6)水吼窑(清);(7)溪口徐碗(清)。

(四)龙门滩镇:窑址分布在3个村,共13处。

苏洋村,共四处。即:(1)坎脚窑(清);(2)公所窑(清);(3)古洋水尾窑(清);(4)东霤窑(民国)。

村兜村,共3处。即:(1)真武亭窑(清);(2)水头窑甲址(清);(3)水头窑乙址(清)。

朱地村,共5处。即:(1)林地窑(清);(2)水尾窑(清)。(3)坊山窑(清);(4)尾仑窑(清);(5)山垄窑(清)。

(五)南埕镇:窑址分布在2个村,共3处。

南埕村,共2处。即:(1)瓷窑岭窑(清);(2)瓷窑垄窑(清)。

蟠龙村,1处。瓷窑岐窑(清)。

(六)雷峰镇:1处。

瑞坂村:瑞坂窑(清、民国)。

(七)水口镇:窑址分布在2个村,共3处。

湖坂村,1处。涌口窑(清)。

邱坂村,2处。即:(1)下楼坂窑(清);(2)白潭坂窑(清)。

(八)葛坑乡:窑址分布在5个村,共13处。

葛坑村,1处。胡须窑(清)。

下玲村,共4处。即:(1)坷垄窑(清);(2)石坊窑(明、清);(3)龙广窑(清);(4)二板桥窑(清)。

湖头村,共3处。即:(1)李田窑(清);(2)下仓尾窑(宋);(3)阿腊窑(清)。

龙塔村,共3处。即:(1)乌山岭窑(清);(2)双溪口窑(明、清);(3)鹭鹚坂窑(清)。

大岭村,共2处。即:(1)龟洋窑(清);(2)苏田窑(明、清)。

(九)杨梅乡:

窑址在白叶村,共4处。即:(1)下坂窑(清);(2)仑仔边窑(清);(3)牛头尾山窑(清);(4)荣福堂后山窑(清)。

(十)上涌乡:窑址分布在14个村,共31处。

上涌村,1处。月形仑窑(明、清)。

云路村,2处。即:(1)东洋尾窑(叉称“屈斗楼窑”)(清);(2)陈兰坂窑(清)。

曾坂村,1处。瓷窑坪窑(清)。

黄井村,1处。瓷窑坪窑(清)。

辉阳村,1处。仙亭厂窑(清)。

下涌村,共7处。即:(1)虎龙头窑(清);(2)虎垄坪窑(清);(3)后寮埯窑(清);(4)碗窑山窑(清);(5)桌头坂窑(清);(6)花树格窑(清);(7)潭仔边窑(宋)。

桂格村,共5处。即:(1)和玉窑(清);(2)胡龙桥头窑(清);(3)麒麟斩尾窑(清);(4)许坑林窑(明、清);(5)凤坑后碗窑(清)。

后坂村,1处。后坂窑(清)。

西溪村,4处。即:(1)常思窑(清);(2)水尾林窑(清);(3)炉坂窑(清);(4)西溪炉窑(清)。

门头村,3处。即:(1)黄仔坂窑甲址(清);(2)黄仔坂窑乙址(清);(3)吾洋窑(清)。

中洋村,1处。陈七垄窑(清)。

下村村,1处。后格垄尾窑(清)。

桂林片(含桂林、中洋、下村、门头、东山5个村)共3处。即:(1)羊条窑甲址(清);(2)羊条窑乙址(清);(3)羊条窑丙址(清)。

(十一)汤头乡:窑址分布在4个村,共16处。

汤头村,共5处。即:(1)洋头瓷窑路(清);(2)石公格窑(清);(3)格头窑(清);(4)赤土寨窑(又名“水尾山窑”)(清);(5)山边洋窑(清)。

岭脚村,共3处。即:(1)石坊垄窑(清);(2)长坂窑(清);(3)瓷窑垄窑(清)。格中村,1处。丘埕窑(清)。

福山村,7处。即:(1)社里岭窑(清);(2)下楼坂窑(清);(3)西墓丘窑(宋);(4)路尾窑(清);(5)苦竹埯窑(又名“桥头窑”)(清);(6)牛头格窑(清);(7)瓷窑坪窑(清)。

(十二)桂阳多:窑址分布在5个村,共9处。

涌溪村,共3处。即:(1)洪潮坑窑(又名“龙泽坑窑”)(清);(2)瓷窑坑窑(清);(3)后洋坂窑(清)。

王春村,共2处。即:(1)镇倒村窑(又名“颠倒村窑”)(清);(2)下地洋窑(又称“下甜洋窑”)(清)。

梓溪村,1处。斜岭脚窑(清)。

彭坑村,共2处。即:(1)下林坑湖头坂窑(清);(2)永丘村窑(清)。

安章村,1处。下过路窑(清)。

(十三)大铭多:窑址分布在3个村,共6处。

联春村,2处。即:(1)瓷窑(清);(2)瓷窑仑(清)。

大铭村,1处。瓷窑坑窑(清)。

琼山村,共3处。即:(1)下格坑窑(清);(2)后溪窑(清);(3)单山隙窑(清)。

(十四)国宝乡:窑址分布在3个村,共4处。

南斗村,1处。溪口窑(清)。

祥云村,1处。上云窑(清)。

格头村,2处。即:(1)格头窑甲址(清);(2)格头窑乙址(清)。

(十五)赤水镇:窑址分布在3个村,共3处。

苏坂村,1处。瓷寮坝窑(清)。

铭爱村,1处。霤头尾窑(清)。

东里村,1处。东官洋窑(清)。

(十六)春美乡:1处。

尤床村,尾桥下窑(宋、元)。

(十七)美湖乡:1处。

上田村,墓林窑(唐、五代)。

上述窑址如按年代分,唐-五代共1处,分布在1个村;宋、元时代共42处,分布在17个村;明代30处,分布在12个村;清代177处,分布在62个村;民国时期55处,分布在15个村。上述窑址的年代分布,为研究中国民窑——德化窑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古窑址调查中,还采集了一批各时代的瓷器标本,为德化瓷的历史研究和产品特色等各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

四、古陶窑址

至1988年,全县4个乡镇5个村中发现古陶窑遗址8处。即:

浔中镇隆泰村的“乐陶窑”和“三车洋窑”;

春美乡尤床村的“洋头窑”、“仑头坪窑”及古春村的“盖德尾窑”;

杨梅乡杨梅村的“王坑窑”;

赤水镇永嘉村的2处陶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