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霉豆腐

安福霉豆腐是著名的安福特产之一, 精选优质大豆、干辣椒、麻油等原材料经多道程序加工而成,口感独特、回味悠长,是一道不错的开胃菜。

霉豆腐是中国南方常见的一种汉族特色豆制品,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食品,含有多种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营养价值很高,具有开胃、去火、调味的功能。

雄安新区雄县老豆腐

老豆腐前冠上地名雄县,是因为雄县的老豆腐有别于其它任何地方的老豆腐。它的特别之处一是豆腐工序多,做得细致,状如脂玉;二是调料种类多,味道丰富,与众不同。这使得雄县老豆腐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成为了一种地方名小吃

做出一碗醇正可口的雄县老豆腐,并不容易,需要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首先是泡豆,泡豆在不同季节都有差别,冬天泡的时间要长,夏天泡得水面微起白沫即可,经验丰富的师傅只需估摸时间,看黄豆发起的程度就可以了;将泡好的豆子用石磨磨烂,磨的要尽量细致,避免浪费粮食;磨好的豆子过布包,滤出豆渣,滤下豆浆,然后将豆浆在锅中烧开;再将烧开的豆浆盛入罐、桶之类的容器,晾至摄氏七十度左右,适量加入稀释好的石膏粉搅拌均匀,盖盖儿,放置大约二十分钟,待其凝固成果冻状,撇去表面水沫,用浅勺将老豆腐横向片状盛出装碗,一碗老豆腐的主料就大功告成了。接下来就是雄县老豆腐最关键之处了,浇调料。注意,雄县老豆腐不是浇卤,是浇调料。调料一般有五种:调好的麻酱(要调稀一些),蒜汁,盐水,醋,新泼的辣椒油。调料放齐,用小勺稍微搅拌一下,再一勺勺放到嘴里,老豆腐让你倍感鲜嫩爽滑,调料咸、香、酸、辣的味道充分调动你的味蕾,那感觉就三个字—“倍儿得(得,这里读dei,三声,雄县话是“好”的意思)”!如果这时再配上两根刚出锅的油条或一两个刚出炉的火烧,这味道简直绝了。正是这老豆腐绝佳的味道,使得我小时候总喜欢听到卖老豆腐的吆喝声,盼着家里大人给买一碗解解馋。这些走街串巷卖老豆腐的都是挑一挑子,挑子一头是豆腐罐,一头是一个木箱子,木箱子里面装着调料,这挑子一头轻一头重,类似剃头挑子,我们那里都叫它“一头沉”。走街串巷卖的老豆腐可拿黄豆换,是文明社会少见的以物易物的遗存,因为不用家里少的可怜的现钱,也就成了大人愿意给我们改善生活的吃食之一。这上上下下一晃一晃的挑子也就成了我们忘不掉的儿时的美食记忆。

既使雄县老豆腐这名不见经传的小吃,也照样讲究正宗。大清河横穿雄县县城,把老城南北一分为二,早先有一座五孔砖桥,以这砖桥桥头的老豆腐最为正宗。它之所以正宗,是因为它用的水是大清河的水,那时大清河河水清澈甘甜,再加上河水温、柔,保证了桥头老豆腐独特的味道和口感,在雄县老豆腐中出类拔萃。正如水之于茅台、龙井建德豆腐的重要性一样,是灵魂。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清河断流,县城这一段干涸了,师傅们只好用井水代替,但井水冷、硬,做出的老豆腐自然失去了原来的韵味。河干了,雄县老豆腐失去了灵魂,实在可惜。现在大清河又有水了,但此水非彼水,饮用都不行,更甭提做老豆腐了。再寻最正宗的味道,难了。

话虽这么说,但雄县老豆腐的根脉并没有断,虽经不少改良,但它依然以其独特的味道,迎接着四面八方的食客,仍然时刻刺激着出门在外的雄县人隐藏在味蕾下的永久记忆。远的不说,我哥哥十几岁离家,现在快六十岁了,每次回家无论行程多么紧张,也得想方设法抽出点时间来,去吃碗家乡的老豆腐,要不,大老远回趟家不吃碗老豆腐,总会觉得缺点什么,留下那么点遗憾。这味道的确让人割舍不下。

因此人们都说,雄县人在外想家了一定会想到老豆腐,雄县人外出回家来必然得吃碗老豆腐,家乡的味道啊!(原创: 周永战 )

云游福泉,打卡福地,一座历经400年的豆腐桥是你不能错过的景点

旅游的途中,有人偏爱自然风光,有人爱打卡网红地点,也有人热爱名胜古迹。而我就属于后者,偏爱名胜古迹。

今年五月,偶然去到福泉,听说福泉有一座石桥豆腐桥,能与赵州桥齐名,为西南桥梁之冠。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一定要去看看,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石桥能与赵州桥媲美?

于是,我查阅资料后得知原来是福泉城东南的一座古石桥,曰葛镜桥,又名“豆腐桥”,位于福泉市城东南的麻哈江上,这是一座始建于明朝的石拱桥,据资料记载,桥宽5.5米,桥长52米,桥高30米,设计巧妙,工艺精湛,雄伟壮观。

桥下开三孔,全用石头一层层垒砌,两岸砌于悬崖绝壁上,历时30年的时间才建成,可以想象当年条件,建造此桥是何等艰辛。

葛镜桥为什么又叫豆腐桥?还有一个神秘的传说。

话说明万历年间,郡人葛镜宦游归里,见麻哈江驿道经常被洪水所困,人们往来不便,决心要在麻哈江上造桥,方便人们往来。于是斥资开始在江上建桥,可是因为环境条件的限制,建了两次,塌了两次,屡建屡塌。然而葛镜建桥决心依然不减,他倾尽家产,再次建桥。这次建桥时,仙人张三丰云游至此,托梦给葛镜,要在写有"砥柱”二字的地方开始起基,让福泉城每户人家在鸡鸣时分磨一箱豆腐带至桥边,张三丰运用法术点化豆腐成石料,帮助葛镜建造了此桥,矗立至今,因此葛镜桥又叫豆腐桥。

葛镜桥又名豆腐桥

这是一个关于豆腐桥的美丽传说,如今在福泉,一座桥,一个文物保护单位,亦是一处旅游景点

福泉,作为贵州黔南的一个县级市,旅游景点众多,葛镜桥就是其中有名的古迹,被列入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葛镜桥景观

能够引起我兴趣的,是葛镜桥的历史。当我走进葛镜桥,看到那些饱经风霜的石头依然坚韧的承载着这座石拱桥,看到那些历经岁月的石柱依然守护在桥边,仿佛也能穿越到明朝万历年这个由盛转衰的年代。

这让我想起《万历十五》宰相张居正是如何青云直上,如何整顿吏治……在当时权力斗争的过程中,一些平凡的事也正在万历年上演着,这就包括葛镜桥的建造。

葛镜桥景观。

如今的麻哈江依然静静流淌,江水平静。我想在那个多事之秋的明朝,这里一定是江水滔滔,波涛汹涌,暗流涌动,才会有屡建屡塌的惨状,也造就了葛镜桥的坚固如初。

站在桥下,仰望着高大的石 ,精致的石砖和这条并不平静的江水,让我肃然起敬是古人的智慧,和葛镜的伟大,是一种何等的心怀善意,才会倾尽家产建造此桥。

葛镜桥现状

作为国家级文物的葛镜桥,这里是免费参观的景点,你可以自由徜徉在桥上、桥下,感受这座桥的历史,桥边矗立着的各个时期的石碑都见证了这座桥的不平凡。

在桥紧邻的上游,是福泉的核心景区,洒金谷。你可以从上游到下游,近距离感受福泉的母亲河——麻哈江的险要,和绝壁的陡峭。

麻哈江风景

在这里感受中国桥梁的风采,了解古人的智慧和过去的历史,这不就旅游最大的意义么?也是这些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存在的价值。

我期望的是在中国这样的古迹能得到最好最大程度的保护,让这些古人智慧结晶的作品能一直留存下去,这是全社会需要做的,旅游不仅要开发还要有最好保护。

不容错过的美味,霉豆腐和霉鱼你吃过哪一种?这样的美味如何制作

走在美食的风味小街上,有两种不容错过的美味霉豆腐和霉鱼,这样的美味它们是如何制作的呢?

豆腐又叫作豆腐乳,是豆腐在经过发酵后制作出来的大豆类食品。因其具有滋味鲜美、风味独特、方便携带等特性,所以虽算不上美味佳肴,但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霉豆腐的制作工艺虽不复杂,但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从做豆腐到变成霉豆腐需要近一个月的时间。而且,春天太潮湿,夏天和秋天太热,食物容易变质,不适合做豆腐。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新鲜豆腐才能长时间发酵,才能制成柔软可口的霉味豆腐。

因此,在吉安的很多乡下,到了冬天,家家户户都会做霉豆腐,但以永丰的最为好吃。做霉豆腐很讲究鲜豆腐的细嫩、干湿。豆腐太老了(水分流失严重,豆腐板结),做出的霉豆腐口感不行;太嫩了(水分太多,豆腐水汪汪状),做出来的霉豆腐不成形。因此要选好材质合适的新鲜豆腐,将其放在通风处晾放几个小时,让水分自然滤干后再切成二厘米见方的正方体,找个干净的抽屉或箩筐,在里面铺上一层干净的稻秆,把豆腐块铺在稻草上,一层豆腐铺一层稻秆,这样依次进行,到最上一层再盖上一层稻草,放在阴凉处让其慢慢发酵起霉。十天或半个月左右,掀开铺在豆腐上的稻草,就会看到原先新鲜的豆腐“发霉”了,满身长满了黄白色的兔毫样细毛。

这时就可以将准备好的辣椒、盐巴、甘草末、八角粉等磨成粉末状的香料混合在一起,用筷子夹起霉豆腐,放在香料里滚一下,满身黄白色细毛的霉豆腐坯子立刻蘸上五颜六色的佐料。然后把蘸好佐料的霉豆腐放进事先用热水烫洗干净、放在太阳下暴晒、已经“杀”死了杂菌的瓦罐或是玻璃瓶里。装满蘸好佐料的霉豆腐后,在上面加一些清油(茶籽油),把里面的空气完全排出来,就可封口保存了。密封发霉豆腐在阴凉处长期存放都不会变质。

两天后,取出一小瓶霉豆腐,夹上一块就着稀饭、面条等早点,那滋味真是妙不可言。瓦罐或玻璃瓶里的霉豆腐吃完了,在剩下的汤水里面放些晒成半干的菜兜肉、柚子皮、白萝卜干等,也是一道上好的小吃。记得小时候,上学时需要住校,爸爸妈妈唯一能为我准备的菜就是霉豆腐了。虽然我们一周可回家拿一些生活必需品,但霉豆腐往往是一次就会准备一个学期的。那时候,同学们的小抽屉里最多的就是霉豆腐。即便如此,我们一群小伙伴还是会聚集在一起,交换着品尝各家不同的霉豆腐,那滋味是不是真的有所不同 如今已经无法言表了,只是依稀记得,这样交换着吃,我们都很愉快。如今回想起来,那份记忆依旧清晰如昨,回味绵长。

除了永丰,在万安县宝山乡和遂川的一些乡镇,这里的客家腐乳因其质地细滑松软、表面橙黄透明、味道鲜美等特征而闻名,也是当地人喜爱的佐餐食品。由于产业的发达、市场需求份额的增加,霉豆腐制作慢慢实现了企业化生产,没有了明显的季节特色,一年四季里到商店超市都可以买到,其味道或许更为丰富,包装也越发精致,可孩提时的那份感觉却无法再拾起了。

而在吉安的另一道美食就是霉鱼。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流淌在吉安城内的赣江养育了千千万万的井冈山儿女。他们靠水生活,在汹涌的赣江中捕鱼,在清澈的赣江中洗衣服、嬉戏玩耍。作为母亲河的赣江,发达的水运不仅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繁荣和繁荣,而且用甘甜的河水喂养和保护着赣水的后代,为他们带来了丰富的水产品。霉鱼,就是吉安人一种很好的菜肴,佐酒下饭皆宜。早在20世纪90年代前,在吉安的大多数县市,都有一个特殊的群体,渔民,他们有一个特殊的组织,渔业协会。也有一个特别的身份--吃定销粮【介于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之间,可以获取一部分商品粮,但还要靠自己的产业捕鱼(也有种菜的)挣取一部分工分】。这些渔民每天早出晚归,在赣江或其支流的小船上唱着渔歌,撒网数十米甚至数百米,从河里收获鱼虾,过着美味快乐的生活。

在那些日子里,每个家庭的鱼都不能出售,因为它必须交给渔业协会,该小组将统一记录工作点,然后渔业协会的工作人员将鱼分发给每个家庭。当他们吃不完时,有经验的祖母会根据鱼的大小把它们分开。小鱼会直接剥去内脏,用盐、姜、胡椒等调味品,把鱼内外擦干净,装在坛子里,一层一层的罗列堆积起来,等蔬菜短缺的时候再把鱼拿出来吃,就会变成非常美味的发霉鱼。较大的鱼在开胃后被切成大小约3~5厘米均匀的小块。它们被放在容器中,与调味料混合,并用塑料纸密封三到五天,然后变成发霉的霉鱼鱼块。这是吉安人最喜欢的一道菜,他们把腌好的发霉鱼拿出来放入油锅煎炸5成熟,就可以和新鲜的辣椒或芹菜烹制,味道回味无穷。

家庭承包生产实施后,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越来越富裕。虽然贫困的日子早已过去,吉安市中心的吉州区清远区的人们仍然沿袭着先人做腐鱼的习惯,这不仅节省了家政,而且代代相传地传承着母亲的品味。如果有外国人来我们家,他们也会把这道菜 到桌上,自豪地向客人介绍:这道菜啊,只有在吉安才能买到。

小编总结,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陪伴着我们的特色美食身后一定有一个让你至今难忘的故事,不知你是否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你家乡的特色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