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盏粿

江西上饶铅山特色小吃,因外形呈灯盏状而得名,外皮由大米制成,中间添馅,馅大多数有新鲜香菇,鲜猪肉,黄豆芽,鲜竹笋等(也可因个人口味不同酌情增减),最后放入竹制小蒸笼中用大火蒸半小时左右即可,色香味俱全,食后回味无穷,齿颊留香。

奉节传奇:天灯崖与灯盏窝的传说

旱 夔 门

天灯崖位于奉节县旱夔门景区的东南面,天灯崖环山抱水,灵秀突兀,佳境天成,是景区内最高最险处,罕无人迹。万丈崖下就是神秘的迷宫河,风水曰:“山崖,体魄也;气色,神理也。”天灯崖气势灵动,色泽苍郁。天者,高也;崖者,谷也。谷地多水,水则灵秀,天地混沌,为此一灯,照亮前程,谷名为天灯崖。

天 灯 崖

县志上关于天灯崖的记载过于简略,信息也不足应证,先辈口耳相传的故事反到成历史主源,司马迁作《史记》也是从远古黄帝传说开始。

传说盘古开天之初,大野混沌一片,莫可识辩。每到夏秋,秦岭巴山之间,有一天眼,暴雨山洪均冲入其中,然而依然不能将所有的灾难化解。因而这一带灾难不绝,瘴气遮天蔽日,烟雾弥漫,天昏地暗,瘟疫漫延,狗不叫,鸡不鸣,牛无力,人生病,百姓苦不堪言。乡村老者率众乡民,叩拜山凹,长跪不起,祈求上苍显灵,驱除阴霾,赐福人间。

天 灯 崖

因旱夔门的俗名椅子淌,是玉皇大帝张自然在此受点化飞升之地,玉皇大帝受封后,十分牵挂这一带人们的苦难生活,将他的第一次巡视就定在了此地。

玉皇大帝到达旱夔门时,正值夜幕降临,不见村庄,只能听见峡谷中山峰呼啸,四周一片漆黑。于是,他飞升到峡谷悬崖的最高处,将腰间的玉佩放在上面,那玉佩灵光四射,变成了一盏灯。迷宫河上空天灯普照,神光闪烁,光亮如昼。

天 灯 崖

突如其来的光亮,让山中的民众惊喜不已,大家都不约而同的向光亮处奔去。民众赶到山腰的时候,因光亮太强,再也不能前行一步,大家感到了上天的神奇力量,就在山腰上齐刷刷的跪了一地,对着天灯行“三叩九拜”大礼。

玉皇大帝见此,应天意尽数,摇头轻叹道:“天盏灯,须灯草,草无根,根有窝,七七四十九天后,有缘人如能将灯草续燃,定能保百姓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无缘则油尽灯灭乃天意定数,吾亦无方”说完就离开了悬崖。

灯 盏 窝

第二天,悬崖亮灯之事,在这里就传开了,人们自发的开始寻找无根草来续燃天灯。人们在大山中找呀找,“天盏灯,须灯草,草无根,根有窝”的话被反复推敲,寻其奥妙,然而在哪里能找到没有根的草呢?

随着时间推移,天灯的光亮也越来越弱小了,这几个村庄的成年男女和老人都在山中去寻找“无根草”了,村子里就只剩下小孩子。

九 龙 山

在这几个村子中,有一个叫做九龙寨,九龙寨是由九道山梁环绕而成(现名九龙山),在山梁腹地形成了一块平地,如灯盏一样,平地中一条清溪从中穿过,河流至低洼处消失在一个天坑中,再也寻不到踪影。

小天坑,溪水消失的地方

村中有一农户姓杨,家中生有九个儿子,一岁一个,最大的也才9岁。就在人们寻找无根草的四十八天,几个村庄的大人都害怕天灯熄灭而心急如焚,天还没有亮,杨家的父母就出门了,出门时交代大哥,一定要将八个弟弟带好。

这一天,杨大哥像往常一样,将八个弟弟带到小溪边玩耍。小溪水清冽甘甜,水中常有小鱼儿亲吻他们的脚丫,小溪边一排排绿树,在微风中摇曳,树荫下泉水叮咚,小孩们嘻嘻哈哈。正午时分,天上的太阳突然像爆炸了一样,将整个天空烧得通红,此时,小溪中的水突然变得大了起来,大哥发现,天上没有下雨,怎么会涨水呢?正在迟疑之际,只见水中浮着一株绿草,绿草四周雾气腾腾,星光点点,神奇至极。

杨 家 屋 场

他很快就想到了这可能就是父母正在寻找的无根草,当下就跳入溪水中去拦截那株无根草,可是他一个人的力量的确太有限了,接着二弟、三弟、四弟、五弟都纷纷加入其中,溪水变成了洪水,他们为了拦截无根草,而无法顾及小弟弟,眼看着他们被洪水冲走了。

溪水旁边的九座坟

水中的五兄弟,手拉这手,双腿也相互盘缠在一起。最先抓住无根草的是五弟,他害怕保护不好无根草就传给了四弟,就这样一直传给了大哥,当大哥接到无根草的时候,其他几个弟弟已经精疲力竭了,他们松开了手,放开了腿无可奈何的随着洪水冲入了天坑,只剩下杨大哥爬上河岸。

灯盏窝中的九龙寨

当村民们赶到九龙寨,只见杨家的大娃手捧着那株神奇的“灯草”呆呆无语,伤痛欲绝。人们仔细看着这无根草,一株九枝,每枝九节,圆圆通通,绿得透亮,为顾全大局,杨家人还来不及伤心逝去的儿子,就带着杨家大娃和无根草前去天灯崖,三叩九拜之后,那株无根草灵光四射,突然变成参天之草,飞向了天灯崖崖顶,天灯就此又亮了起来,从此之后,这里的灯就没有熄灭过,因为无根草无需营养,会随着灯油自然生长。

九坟(魂)崖

杨家大哥回到家中,虽然保住了天灯,但失去了八个弟弟,伤心欲绝,最后在一个长满苦荞的地方跳崖自尽了,他们九兄弟变成了九条龙相互盘绕,形成了现在的“九盘河”,这一天,在苦荞坝的垭口外多出了一道巨大的山崖,外形像“坟墓”一样。从此,天灯崖上的天灯永放光明。人们就把九兄弟出生的村庄叫作了“灯盏窝”,那道山崖叫做“九坟(魂)崖”。

苦 荞 坝

▌信息:来自公众号渝东北乡村旅游频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编辑:able398 / yelei918

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油灯博物馆在常州,创始人40年收藏4000余盏油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0多年收藏,1000多平方米,4000余盏油灯,跨越10000多年历史……这是世界范围内油灯藏品量最多、规模最大的油灯主题博物馆,坐落在常州西太湖畔。

从新石器时代的陶豆,到汉朝的陶制油灯,直到近代的木制、铁制油灯,还包括来自古罗马时期、日本泰国的油灯,一排排油灯,有大有小,造型各异……

它们的主人是原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学者、艺术家陈履生。从上世纪80年代初,陈履生就开始收藏各种造型独特、有代表性的油灯,去年,他带着他多年以来收藏的4000余盏油灯来到常州市武进区的花博雅集园,亲手布置了这座油灯博物馆

不同于一般性的展示收藏或收藏陈列,油灯博物馆的藏品都以历史发展为脉络,以历史、民族、类型、材质等专题为特色,系统地呈现了油灯发展的历史,以及文化

收藏领域,五花八门,大至飞机、汽车,小至邮票、昆虫,但陈履生却对油灯情有独钟,“当时油灯的格价格也比较便宜,因为它还具有实用的功能,而且与我小时候的生活有些联系,就顺手收藏了一二。”

油灯总让陈履生想起小时候在老家的艰苦生活,想起那时候晚上的黑暗,想起长辈擦油灯罩时的情景。当这种略带几分古意的油灯放到书架上,闲时慢慢品味也能感受到一些无尽的滋味。

说到创立油灯博物馆的初衷,陈履生谈到了自己在故乡的成长经历,“我在扬中出生和成长,有在工厂工作的经历。直到1978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随着毕业后到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从北京的‘鬼市’到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陈履生渐渐地积攒下不少油灯,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数量。”

由于小县城缺少博物馆,陈履生将自己收藏的油灯放到了故乡扬中,建立了位于江苏扬中市的“油灯博物馆”,那是国内唯一的专门陈列油灯的博物馆。

因为和常州的一些渊源,陈履生决定把自己几十年来的收藏,中国古代文化中这一物质和精神层面兼具的油灯在常州展示给大家,他希望“油灯博物馆”能成为常州新的文化名片

油灯作为传统的生活用具,经历了几千年演变的历史。从实用出发,最初的油灯来源于“钻燧取火”,新石器时代的“陶豆”作为原始的灯具,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原始彩陶豆,高7.5cm,口径17cm,甘肃

青铜时代,“兰膏明烛,华灯错些”,油灯开始向精制化方向发展。及至汉代,进入了油灯发展的繁荣期,这一时期的油灯功能合理,造型生动,装饰富丽。

陶质挂釉凤鸟形油灯 汉代

南北朝青瓷油灯的出现,为油灯生产的材质多元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此后油灯的发展更为多样。因此油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历史沿革中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水平、科技发达的状况、审美趣味的时尚。

青瓷双龙省油灯, 高12.5cm, 宋代,油灯博物馆藏

正因油灯背后的文化内涵,陈履生对它们的感情也越发深厚,他在他的随记里这样写到:欣赏中生发的感情,或许是进入专业收藏的一个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过程。后来则处处留意之,每到一处凡看市场必注意油灯,而只要看到自己没有的品类则收而藏之。

锡包瓷灯盏 清代 高8.3cm

在博物馆的众多藏品中,对陈履生有着特殊意义的是一件是“西王母油灯”,另一件是“东王公油灯”。因为他的毕业论文就是做的关于汉代东王公、西王母的研究,而在此之前还没有发现关于西王母的油灯。

陶质东王公双盏油灯 汉代

有一次,他在成都的古玩市场游逛,意外发现一尊陶制“西王母油灯”;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两年后同样在那个古玩市场,他竟然又发现了东王公油灯。如今的油灯博物馆,已经有7件关于西王母的油灯。

“现在,我在每次出差外地的时候,一有空闲,就要到文物市场去转转,而每次都有多少不等的收获。”

十六国陶制带佛像十三头油灯 距今1600多年的历史

听了陈履生与他的油灯博物馆故事,小志想到几个月前采访的民俗博物馆馆长袁总,同样是几十年收藏上千件古物,也许常人无法理解,但这就是收藏者和藏品之间的情结和缘分。

油灯博物馆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环湖北路88号(雅集园)

(文中图片部分来自陈履生美术馆)

宁都风味小吃灯盏糕,八九十年代的记忆

灯盏糕,是宁都当地的一种油炸小吃,常作为早点、夜宵的主要食品。八九十年代风靡大街小巷,特色鲜明,风格独特。

灯盏糕因形似古代豆油灯盏而得名。灯盏糕的原料为大米浸泡后磨成的米浆,又伴有葱花等佐料,味道很香。它可以当作主食,也可作为日常小吃,还可以用来下酒,是一种男女老少都喜欢的油炸食品

灯盏糕外皮松脆,圆边酥软,内馅爽口,独具风味,深受大家的喜爱。当地有首儿歌就是表达对灯糕的喜爱,“灯盏糕,油锅里;味道香,膨膨起;鼻子闻着香肚里,没有钱买会猴死”。

制作灯盏糕时,需提前将大米浸泡几个小时,然后磨成米浆,加入盐、葱花,搅拌均匀,用汤匙舀一勺米浆到特制的圆勺内,放入已沸的油锅中。漫溢的米浆在沸油中迅速发酵,充气成扁球形,渐离圆勺浮出油面,10秒就熟了。

灯盏糕能反应当地人们的智慧,以及当地的社会风貌,是一个重要的地方特色,更是离乡的宁都人对家乡思念的主要对象。很多在外的宁都人,一回到家乡就想吃灯盏糕,这就是情感的一种表现。

记得,以前上中学时,校门口每天早上都有阿姨摆摊卖灯盏糕,远远就能闻到灯盏糕的香味,瞬间好想吃。特别是刚出锅不久的,酥软爽口,满满的享受。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现在相对来说,已经没那么到处可见摆摊卖灯盏糕了,但这道小吃,是八九十年代人的独家记忆。

欢迎关注,分享更多当地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