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糕与状元饼

进士糕与状元饼是古城开封传统名点,沿传数百年,盛誉不衰。相传宋代科盛行,每年进京赶考的书生云集京师开封。商人们迎合考生心理,争相制作“进士糕”与“状元饼”。两者的原料、做法相近,工艺精良,只是用馅不同。 其做法是:先把糖、蜜、油、鸡蛋、绍酒和食用黄色素,按比例混合,制成面团待用。然后,将冬瓜、青梅、桃仁和枣分别制成果仁馅和枣泥馅。再将醒好的面团擀成长条,我改馅料。用不同的模子压上“进士”和“状元”的字样,最后放入沪中烘烤而成。 经加工制成的进士糕、状元饼颜色大红金黄,形体大小匀称,香、甜、松软、入口即化。其中,进士糕以浓香果仁和桂花香味取胜,而状元饼更以郁馥的枣泥甜香味见长。 而今进士糕和状元饼不再只是古代文人、学士们喜爱的佐餐佳肴,已成为人们馈赠亲友和招待贵宾的高级礼品。( 开封)

太湖:“一门五进士,十里两状元”

◆ ◆ ◆ ◆ ◆

地处皖西南太湖县,始建于南北朝,自古文风昌盛,翰墨飘香。元朝元统年间,黄信一考中状元。明朝14人考中进士。特别是明末著名哲学家、泰州学派代表人、汤显祖的老师罗汝芳到该县任知县,在县内办书院,重教化,极大地促进了该县文风的大兴。在清一朝,可谓人文蒸起,科甲蝉联,赵文楷和李振钧考中状元,50人考取进士。

若论文风,太湖比不得桐城有桐城派著名,但在历史上,原安庆府中考中状元共6人,太湖便占了3名,也可以说是“文魁一方”,一直令太湖人引为骄傲。不知从何时起,在太湖县产生了一句俗语,来形容太湖文风之盛,叫作“一门五进士,十里两状元”。

先从“十里两状元”说起:

前面说过,太湖历史上出过3个状元:

黄信一,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吏部尚书、授资政大夫。至正十年(1350年)因病卒于山西任上,年仅54岁。旧《太湖县志》存诗三首。

赵文楷,清嘉庆元年(1796年)状元,曾奉使出使琉球中山国,为国王尚温行册封礼,归来任山西雁平道,不幸英年因病卒于任上,年仅48岁。著有《石柏山房诗存》。

李振钧,清道光九年(1829年)状元,先后授翰林院修撰、文渊阁校理、国史馆和功臣馆纂修、顺天乡试同考官。因“不合于时”,郁郁而终,年仅45岁。著有《味灯听叶庐诗钞》。

黄信一住太湖县黄介河,现属牛镇镇。赵文楷老家在太湖县玉望村,现属北中镇。赵文楷去世后,其子将家迁离县城十里的寺前河,建有状元府,现属寺前镇。李振钧住太湖县树林冲,现属太湖县城西乡

这3个状元,因为都逝世过早,虽考中状元,但没有担任什么重要职务,名气不算太多。但他们都是纯粹的诗人,其作品文学艺术较高,这从他们留下的作品中可以看出。

从空间的距离上,黄介河与玉望村相距不过十里有余,状元府与树林冲相距也不过十里有余,这“十里两状元”,说是黄信一与赵文楷也可,而指赵文楷与李振钧,也说得过去。

再说“一门五进士”

这句话有好多个版本,有说“一门三进士”,有说“一门四进士”等。那么,到底一门几进士呢?

太湖历史上有记载的近70名进士中,许多家族是“好花开一树”,多人中榜,荣耀一方。举例说:

赵文楷家族有“四代翰林”之美誉,包括赵文楷在内,五人考中进士:

赵畇,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官至广东按察使。为赵文楷之子。

赵继元,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曾在两江营务处任职。为赵畇之子。

赵曾重,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供职于翰林院。为赵继元之子。

赵环庆,同治十年(1871年)进士,官至长沙知府、直隶知州。为赵曾重堂兄。

清朝,“四代翰林”之家,海内有多家,譬如桐城张廷玉家族,但像赵文楷家族这样,“四代翰林”系直系亲属,就非常少有了。

李振钧家族亦不让赵文楷家族,包括李振钧在内,七人考中进士:

李长森,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进士,曾任贵州按察使、江苏布政史。为状元李振钧之父。

李振祜,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赐紫禁城骑马恩加太子太保衔。为状元李振钧之兄。

李振翥,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官至广东盐运使、山东按察使。

李长蓁,嘉庆七年(1802年)进士,曾任江苏常州府教授、广西罗城知县。

李振庸,嘉庆十四年(1809年)进士,官至户科给事中,兵科掌印给事中。

李振习,清道光六年(1826年)进士,曾任福建武平县知县。

太湖李姓甚多,分“北门李”(李振钧家族就属“北门李“)、“南门李”、“小池李”、“罗溪李”等等。

“北门李”与“南门李”都住县城或县城附近,以城门划分。“南门李”多居住在县城南门四面畈一带,看到“北门李”如此显赫荣耀,颇不服气,教育子弟发奋读书,光耀门楣,欲与“北门李”一比高下。自李国杞考中进士后的三十年间,其胞弟三人、堂弟一人都考中进士,人称“五凤齐飞”,在海内外也传为佳话。

这“五凤齐飞”是:

李国杞,清道光九年(1829年)进士,与李振钧同科考中,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浙江学政。

李国榛,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官至吏部主事,文选司行走。为李国杞之弟。

李国棠,清道光二十五年(1835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为李国杞之弟。

李国梓,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元外郎。为李国杞堂弟。

李国楠,清同治元年(1861年)进士,曾任礼部主事,直隶知州。为李国杞之弟。

笔者以为,若说“一门几进士”,最值得一说的,当属这“五凤齐飞”,因此,应该说作“一门五进士”。

太湖县科举中,数侄、兄弟同登榜者的佳话甚多:同一科中,李振翥、李长蓁叔侄双进士;李国棠、李国梓堂兄弟双进士。不同科中,朱延熙(现代著名诗人朱湘的父亲)、朱延薰兄弟双进士等。

废除科举后,太湖县也有不少文人活跃于社会各界,像妇女运动先驱之一刘王立明,现代著名诗人朱湘,杰出的京剧叶派创始人叶盛兰等。仅在赵文楷家族中,有教育家赵纶士,京剧程派传人赵荣琛,曾任卫立煌秘书、作家赵荣声以及享誉海内外的一代宗师赵朴初等。

— THE END —

作者:余世磊

图片:来自“摄影天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致谢!

我知道,你也和我一样

因为

宋朝最显赫家庭:一门四进士,父子三宰相,兄弟两状元

河南新郑市郭店镇有一个宰相村,村里有一个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陈氏三宰相墓。宰相村和陈氏三宰相墓记载着一个家庭的辉煌——在宋朝时期,这个家庭显赫一时,出现了一门四进士、父子三宰相、兄弟两状元的罕见一幕。

这个家庭姓陈。

父亲叫陈省华,儿子叫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一门四进士、父子三宰相、兄弟两状元的故事,就发生在他们4个人身上。

先说陈省华的故事吧。

陈省华的祖籍位于河朔地区,先祖来到四川做官后,扎根于天府之国。939年,陈省华出生于阆州新井县(今四川省南充南部县大桥镇)。那时候,四川还是后蜀的地盘,陈省华一家属于后蜀的子民。陈省华考中进士后,当了一名西水县尉。

965年,北宋大将王全斌率大军攻灭了后蜀,将四川圈入北宋领土。陈省华继续在北宋做官,历任陇城主薄、栎阳县令、济源县令、太子中允、殿中丞、京东转运使、祠部员外郎、苏州知州、鸿胪少卿、开封知府、光禄卿、左谏议大夫等职。左谏议大夫为从四品,属于朝廷大员之列。

陈省华勤于政事,不畏豪强。当他任职栎阳县令期间,辖区内的郑伯渠被邻县豪强占据、堵塞,严重影响了老百姓农业生产。前任栎阳县令不敢招惹豪强。陈省华上任后,听说了这个情况,当即派人重新疏浚郑伯渠。豪强进行威胁,他也毫不畏惧。

陈省华有3个儿子。他非常注重子女教育,培养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官宦之家,多纨绔子弟。但陈省华通过严格的家规,使得子女们从小都很讲规矩,不敢乱来。多年以后,陈省华家里来了客人,儿子们都已在朝廷担任高官,但他们依然规规矩矩地站在陈省华身后,没有允许不得开口说话。这让客人感到左右为难。

陈省华长期在外地做官,夫人冯氏同样教育子女。儿子哪怕当了高官,回到家后只要做错事,她一样施以杖击。三子陈尧咨在荆南当官,回来后冯夫人问他平时都在做什么。陈尧咨回答天天举行宴会,在宴会上表演射箭之术,大家都很佩服。冯夫人不喜反怒,狠狠地骂了他一通,还将他官服上的金鱼袋给弄坏了。

正是在陈省华夫妻的家风教育之下,3个儿子个个都是“学霸”,而且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长子陈尧叟生于961年,989年考中状元。陈尧叟器宇轩昂,口齿伶俐,得到了宋太宗和宋真宗两代皇帝的赏识,屡获升迁。1012年,年仅41岁的陈尧叟升任宰相(同平章事),兼任枢密使。这就意味着,陈尧叟同时担任行政和军事最高长官,这样的现象在非常注重权力制约的宋朝较为少见。1017年,陈尧叟病逝,宋真宗给予辍朝二日的待遇,加赠侍中,追赐 “文忠”谥号。

次子陈尧佐生于963年。陈尧佐参加殿试的时间比大哥陈尧叟还早,在988年就进京参加殿试,考中进士,步入仕途。陈尧佐虽然没有考中状元,但仕途也很顺利。1029年成为副宰相(参知政事),1037年成为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1044年,陈尧佐病逝,被追赠司空兼侍中,获得“文惠”谥号。

三子陈尧咨生于970年,于1000年考中状元。陈尧咨是一名饱读诗书的读书人,却精通射箭,欧阳修名作《卖油翁》里说他“善射,当世无双”。或许正因为此,陈尧咨当了一段时间的文臣后,被朝廷转为武官,派到西北边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陈尧咨的仕途(宋朝武官的仕途前景明显低于文臣),所以他最高官职为翰林学士、武信军节度使,没有像两位哥哥那样成为宰相。1034年,陈尧咨病逝后,朝廷加赠太尉官衔,赐“康肃”谥号。

简单总结一下,陈省华、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父子4人都考中过进士,所以叫“一门四进士”。陈尧叟、陈尧咨两兄弟都考中过状元,所以叫“兄弟两状元”。不过,虽然陈尧叟、陈尧佐都担任过宰相,可根据《宋史》等资料显示,陈省华一生并没有当过宰相,怎么能说“父子三状元”呢?

据《首修陈氏族谱序》记载,陈省华有“开府仪同三司、太师、尚书令、中书令”等官职。这些官职,并不是陈省华在世时实际担任,而是他死后,朝廷看在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的份上,所加赠的,让逝者享受一番风光。在宋朝,尚书令、中书令都可以被视为宰相。这就使得陈省华有了宰相的名义。陈省华、陈尧叟、陈尧佐便被称为“父子三状元”。

贵州有座赵氏故居,始建者活到102岁,一门三进士,还出个状元

“”

投稿

编辑 | 趙英雄

贵州是个多民族聚居省份,自然风光丰富多彩。黔南黔东南黔西南等自治州集中了苗、侗、布依、水族等民族风情,贵阳呈现的主要是汉族风情。

贵阳有个花溪区花溪区有座青岩古镇,里面有座赵以烔状元故居,这座宅院最大的特色是结构不对称,首先是大门没有开在中轴线上,院内一些房子也不在四方形直线上,乍看起来有一点点歪,刚开始还以为相机没拿好,导致地面 水平 线出问题,后来才知道现实中就是不对称的。为什么会这样呢?网上很难查到相关资料,实情大概只有年纪稍长的本地人才知道了。

首先得说说赵以烔。他是清朝人,光绪五年中举人,七年后成为进士,参加殿试的时候获得第一甲第一名,是贵州省以状元及第而夺魁的第一人。

赵的职业生涯主要从事和考试及教育有关的工作,包括曾经充当四川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广西提督学政等,后来因母回乡,在贵阳学古书院从事育才工作,1907年英年病逝。 补充阅读: 安徽淮北相九赵氏字辈

赵以烔状元故居内设有展览厅,详细介绍赵的生平事迹和一些遗物。

故居就在青岩古镇的中心地带,建于清朝道光年间。中国传统建筑一般都是坐北朝南的,这座两进四合庭院式建筑却是坐南朝北的,在没有空调地暖的清代,寒冬时节室内如果没有炭火,估计会很冷,夏天倒还好,因为贵阳地处 高原 ,并不是很热,不太明白主人当时为什么会把房子设计成这种格局。

赵以烔故居吸收了苏州民居的建筑风格,同时融入贵州多民族建筑风情,总体上以“雅”、“幽”为主要特点,特别是主厅的家私、摆设和江南大宅院有颇多相似之处。这座宅院虽然细致讲究,但一点也不奢华、张扬,这种风格来自主人相对低调的性格。

赵以烔故居并不是本人所建,而是他的曾祖父赵理伦建造的,看得出赵家是传承数代的书香门第。本文转载自赵氏宗亲微信公众号,作者赵英雄。

建筑群为穿斗式悬山顶木结构,屋顶盖小青瓦,这种建筑在日益现代化的当今显得尤为珍贵。

绿植在庭前兀自迎风翠绿,褪色的木质窗户纹路复杂,雕刻精致。到这座庭院观光的游客不是很多, 幽静 的氛围反而更加衬托出文气之深厚。

赵以烔故居内有一面“百寿图”,墙上集中了100多个寿字。

为什么院内会有这样一面墙呢?事情还得从赵以烔的曾祖父赵理伦说起。

清代有个引年制度,年纪达百岁就可以向上级申报,赠建百岁坊,赵理伦刚好102岁,符合申报标准,于道光23年奉旨修建了“百岁坊”,因为当时赵以烔尚未出世,这面寿墙一百个“寿”字出自当时的文人之手。

一百个寿字,象征长命百岁,幸福有加的意思。

由于年代久远,百字 寿墙 现在只剩三十多个字,模糊斑驳的老墙无声诉说着过去的荣光。

除了图文介绍,赵以烔故居还通过蜡像的形式还原赵以烔各个时期的生活场景。

其实,赵以炯在那个年代状元及第,不仅是贵州的荣光,也是云南的荣光,因为在此之前的历史中,云南也没有出过状元,而云贵高原在地质板块上其实是一体的。本文转载自赵氏宗亲微信公众号,作者赵英雄。当年,赵以烔 状元 及第的消息震动了家乡,他正是以自己的博学多才改变士林界对“黔无人”的看法。

赵家在贵阳有“教子有方”的名声,除了赵以烔,其他兄弟也有很好的前途,这一门总结起来就是出了三个进士、一个经魁,中了一个状元,非常显赫。

老式眠床是赵以烔故居较为特别的文物,特点是以木材作为制作材料,前面造有踏板,各个细节处的雕花非常精致,床头还设有存物的柜台。

尽管青岩古镇或多或少有些商业化,但像赵以烔故居这样的人文景点也是比较值得看的。

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