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宴席上吃着一盘干烧鲤鱼、红烧鲤鱼、糖醋鲤鱼……最后又来几口鲤鱼汤时,你会情不自禁地啧啧称道。鲤鱼的种类很多,一般按体态特征而命名。如皮肤光滑的称“镜鲤”,皮肤绿黑而无鳞的称“草鲤”,体短、大头、腹部圆突的则巧称“荷包鲤”,背灰黑,腹乳白、体两侧金黄的则美称“镜鲤”。 人们喜鲤、爱鲤,似乎自古而然。比如在我国传统的年画中,有的画鲤鱼跳龙门,有的画着一个胖娃娃欣喜地拥抱着金色的大鲤鱼,而且画题为“年年有鱼”或“喜庆有余”,可见人们把鲤鱼作为丰年的象征,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 鲤鱼,人们都称道它是酒宴上的佳肴,在食疗方剂中也被列为上品。它的药用价值,早已载入中药学的典籍之中。如古代医书《神农草经》、《食疗本草》等都有记载。尤其是明代大医药家李时珍,鲤鱼的药用功能能说得最为详尽。他说:“鲤鱼乃阴中之物其功长利小便,帮能消肿用黄疸、脚气喘嗽、湿热之病;作会则性温,故能去痃结准气之病;烧之则以火化,故能发散风寒,平肺通乳,解肠胃及肿毒之邪。” 具有几十万亩的洪湖,更是鲤鱼繁衍的理想之所。“镜鲤”、“草鲤”、“荷包鲤”嬉戏湖中,观之赏心悦目,食之鲜嫩爽口。洪湖人民对鲤鱼的珍爱,相当突出地表现在执行来宾的情谊上。下湖野餐,尝尝湖水煮湖鱼的美味,那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鲤鱼跳龙门”成为达州市政中心驻地,马房坝的今与昔
苏州人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官方帐号曹礼信(左)和施福全(右)两位老人所站位置就是以前的丁家大田
原达州市肉联厂 唐富雄2001年 摄马房坝,地处达州市西外新区腹心地带,它既是一个地名,同时还是一处地址。作为行政村(社区)地名的马房坝,数易其名,多次调整地域;作为具体地址的马房坝,遗址依稀,如今只留在史志和老人的记忆里,留在传说之中。2000年后的马房坝,“鲤鱼跳农门”,农村变城市,成为达州市政中心驻地。
马房坝留下的传说
20世纪80年代的《达县市西外乡志》记载,马房坝是马房坝村的中心点,从前是通往复兴、双龙两乡古道上的一个么店子,有七、八间店铺,设有酒店和日杂商店。马房坝的来历,有多个版本,但都与传说有关。
70多岁的胡光元老人听老辈人讲,达县县城原来在小夹山,也就是铁山梁上那个县坪梁。那里有座阳光庙。一天,一个小孙孙用手轻轻拍打婆婆的脸,哄着婆婆,这一幕被从外地回来的县大老爷看到后,认为这是一个孝子,值得褒奖和礼让,于是决定搬迁县城。当时附近的大锣坝和河市坝都是县城的备选地。消息传出去后,两地的人士都来争。到底县城设在哪里?县大老爷没有办法,就叫大锣坝的人和河市坝的人各用升子装一升子泥巴来称重量,哪里的泥巴重,县城就迁到哪里。大锣坝的人“狡猾”些,在升子底下装上和着铁砂子的泥土。一称重,河市坝没有大罗坝的重,县城就修到了大锣坝,就是现在的达州老城。凡县官上任,都要到阳光庙去拜菩萨,返回时,中途要到香炉山附近的平地拴马歇息。后来,人们把拴马的地方叫马房坝。
《马房坝赋》这样描述马房坝的来历:据已经过世的老人传说,一个盛夏的夜晚,明月朗照,辉映大地,突然间,天气突然大变,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不多时,只见天空出现一道亮光,一匹神马脚踏祥云,飞驰而来,在空中盘旋、环顾半个多小时后,降到凤凰山以西的地方。老人看到这一奇观,认为是神马带来吉祥,非常高兴,立即修筑马房,整修草地。老人的诚心留住了神马。神马在这里繁衍后代,出征疆场,保家卫国。人们把神马及后代的马房、训练之地,称之为马房坝。
《达县市西外乡志》则称,传说咸丰年间,清朝军队曾在丁家大田修建军用马房,专门饲养战马,驯养战马,供战马歇息,因而得名马房坝。
作为地址的马房坝具体位置在哪?出生在马房坝村一组(丁家祠堂)的76岁的曹礼信和72岁的施福全两位老人,带着笔者来到现场,踏着地上的位置介绍道,马房坝就在如今市公安局大楼右侧前、市博物馆之后,傍 金龙大道的地方。以前是坝子,后来改作水田,两亩多大,这块田一分为二,中间用泥作埂,由张永明、李开全两人耕种,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毁。老人猜想是土改时分田地所致。田边有一石盘,据说是拴马的地方。
传说达县城及附近曾经有三对金鸭儿,一对在塔沱,一对在河市大中坝,另一对在挨着丁家大田(今人称囤水田)不远的月亮田。月亮田不大,对着香炉山(今广电大楼处)。有金鸭儿的地方,是不会被水淹的。当年,达县城头南门口涨大水,河市大中坝却淹不到,水一涨,大中坝就浮起来了,因为金鸭儿的缘故。月亮田的金鸭儿,经常在田里游来游去,人一到,又不见了,人一离开,金鸭儿又跑了出来。据说,这三对金鸭儿都被外国人偷起走了。
马房坝到底有多大
作为最初名由来的马房坝,到底有多大?若依水田的面积来看,只有两亩多;作为最基层行政村的地域,20世纪80年代的《达县市西外乡志》给出的耕地面积为690亩,它东南邻塔沱村,西北接五里店村2组,北与龙罐村2、4组相接。民国二十九年(1940)为西外乡十五保,民国三十六年(1947)为八保,新中国建国初为第十村,1956年划为八村,1958年改为第一耕作区,1959年改为第一管理区,1962年更名为一大队,1982年改名马房坝大队,1983年改为马房坝村,1993年6月30日分出马房坝居民委员会、团包梁居民委员会和廖家湾村,2004年马房坝居民委员会和廖家湾又合并成立马房坝社区。
在马房坝耄耋老人的记忆里,这里解放初面积很大,东边到鹿鼎寨,北面接龙罐村(今龙泉社区),西边快到火车站,南边直抵大寨子,下辖丁家祠堂、廖家湾、刘家烽火、贺家湾等地。丁家祠堂在如今的市政中心;原来的廖家湾在今白塔路市卫健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单位处;马家湾,在金兰小区西大门进门的左边;李家梁是金兰小区北大门进门左边那一片;刘家烽火在原市工商局,今市委统战部、市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处,后面是如今的廖家湾;贺家湾在大寨子正大门处;张家烽火则在今棕榈岛靠近金龙大道的地方。
原住唐家沟的80岁李定碧、原住马房坝店子上的78岁张登莲等老人,如今都住在廖家湾,她们记得的马房坝店子,在原达县市八中,今武警中队附近。这里有一棵很大的黄葛树,成为附近村民和过往行人躲雨乘凉的好地方,有3户人家,10来间房子。李定碧只有10岁时就看到那家小店,女主人叫李红玉,五十开外,高高大大的。小店对她印象最深的是婚纱,结婚的时候,附近的人就去租婚纱。婚纱有帽子,五颜六色,背后是水红色的,特别好看。她结婚时没有穿过婚纱,至今还很遗憾。
市政中心,主要在马房坝村一组,其次是二组、三组。中间大楼以前是田,大楼左边市委、市人大的大楼处以前是丁家祠堂,最早的清明会。右边的市政府、市政协,解放前是曹家,解放后有三家,分别是曹礼信家、施福全家和杨学恒家。曹礼信家与施福全家一前一后,靠右前方的杨学恒,解放前是个师爷,待人和气。临近解放时,国民党部 队的士兵到曹礼信家的地里偷菜瓜,被发现后强词夺理,倚势欺人。杨学恒到来后,对国民党士兵狠狠地训斥了一番,最后不得不乖乖地走了。
曾经在马房坝的单位
尽管1956年8月建成的达(达城)马(马踏洞)渠(渠江矿业公司)公路,后来成为达巴公路的一段,但因地处农村,在2000年前,这里的单位屈指可数。
原马房坝社区书记廖书德介绍,马房坝社区内,原有达巴公路穿厂而过的达州市肉类联合加工厂,私人办在今罗浮广场的亚延钢厂,万兴路与金兰路交界处且傍实验小学一方的达县木材公司经营部,原北京华联生活超市处的达县地区食品公司车队,棕榈岛处的达一中炼油厂,马房坝建筑队,1999年从塔沱迁来的实验小学,以及万豪一品小区处的马房坝小学和达县市第八中学。如今,除通川区实验小学留在原地办学,达县市第八中学改名通川区第八中学并另选地址重建外,其余都已经不在马房坝社区了。
马房坝建筑队属于马房坝村办企业,占地2.3亩,建四楼一底房屋一幢,使用面积1300平方米,有经纬仪、搅拌机、盘锯、砂浆机、井架、架板、加料、振动棒等设备,1985年正式开业,有职工100余人。
这里最大的企业当数达州市肉类联合加工厂。据曾任该厂厂长的贺思奎的回忆和《达州市商业志》记载,达州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占地面积77372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2148平方米,前身是1959年办在南外草街子的达县食品厂,1964年在西外乡马房坝大队一队征地修建,筹建时名为达县冷冻厂,1966年5月建成达县专区冷冻厂并投产,1982年10月改名为达县地区肉类联合加工厂,2000年改为达州市肉类联合加工厂,2005年破产。当时是四川最早的6家出口食品企业之一,排名在成都、重庆、绵阳之后,居南充、内江之前,其产品主要是外销,出口俄罗斯、波兰、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冷冻储藏量达3000吨。最为兴盛时,正式职工1100多人,临时工、季节工2500多人。
今非昔比的马房坝
2000年,通川区西外镇被批准为达州市开发区,吹响了全面开发的进军号。马房坝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赢得了发展的先机。2005年10月1日,达州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大多数市级部门入驻马房坝。随后,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和市公安局办公大楼建成,这里成为达州市的政治中心;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规划馆、市科技馆、市广播电视台,以及通川区实验小学的落户,这里又成为文化中心;罗浮广场和众多餐饮服务企业入驻通锦美食街、达人街等处,抬升了这里的商业氛围;金兰小区、通锦国际新城、天恒花园、御景上城、棕榈岛、西苑佳居、锦瑞苑、兰桂花园、巨鑫苑等小区和商住区的建成和市民的入住,聚升了这 里的人气;金龙大道、凤凰大道、朝阳西路、金兰路、永兴路、白塔路、万兴路等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人民广场、清风苑,以及毗邻的金凤苑、运动公园、紫荆花公园、大寨子公园、鹿鼎寨公园,让这里锦上添花。在近2平方公里内,拥有83个市、区级单位,30个生活小区,2个大型商圈,3.6万常住人口,近万流动人口,人兴商旺,楼宇林立。马房坝,“鲤鱼跳龙门”,成为市政中心驻地。
社区记者 郑景瑞
(本文感谢马房坝社区和当地多位老人的大力支持,并感谢唐富雄先生提供的珍贵老照片。)
鱼跃龙门景点 鲤鱼跳龙门的旅游景点
1. 鲤鱼跳龙门的旅游景点
小鲤鱼跳龙门到达
发生地:在晋陕两省咽喉要地。
河南的龙门山,黄河,陕西与山西交界处,1958年,小鲤鱼为变成龙四处寻找奶奶口中的龙。
2. 鲤鱼跃龙门景点在哪
鲤鱼跳龙门为中国古代传说,相传只要鲤鱼能跳过位于今天洛阳市龙门石窟所在地,就成变成龙,故有鲤鱼跳龙门之说。龙门是伊河。
3. 鲤鱼跃龙门景点
化龙池。鲤鱼跃龙门,化龙升天。
解放西路化龙池街,是酒吧夜生活娱乐的聚集地,也是长沙夜生活最热闹的地方,白天就不用考虑了,晚上想去酒吧,体验长沙夜生活娱乐的的可以去。
该街区的地名文化和传说文化十分丰富,有化龙池、南倒脱靴、出入是门、一步两搭桥、白果园、文庙坪、洗药庵、吊马庄等地名;清朝时期著名书法家何绍基的故居也在此街。
4. 鲤鱼跳龙门景区是哪里
”鲤鱼跳龙门"。
龙门在晋陕峡谷的最南端,北距壶口瀑布65公里。
龙门之南就是开阔的关中平原了。
黄河水从狭窄的龙门口进入宽阔的河床中,河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龙门之形成,因其东龙门山和其西梁山各申出山脊,相互靠拢,成为一个只100多米宽的狭窄口门,束住河水,形成湍急的水流。
每当洪水季节,水位升高,而出了狭谷后河谷变宽,水位骤降,落差很大,故有"龙门三跌水"之说。
"鲤鱼跳龙门"的传说,就是指跳跃此处。
说的是小鲤鱼不畏险阻,纷纷争跳这个成龙的门关。
能跳过者,立时成龙。
只有那些百折不挠的鲤鱼,最终才能成龙。
这个传说千百年来也激励着炎黄子孙顽强拼博,奋斗不息。
古人认为此龙门峡为大禹所开,故又称之为"禹门口"。
5. 小鲤鱼跳龙门最有趣的地方
有一群鲤鱼不甘心在浅滩平凡度完一生。于是它们成群结队地来到龙门,一个个想要跳过去,脱胎换骨成为龙。但龙门高大巍峨。瘦小而缺乏锻炼的鲤鱼们费尽力气却根本跳不过去。
于是,一条条挥得鼻青脸肿的鲤鱼转而找到了龙王,要求龙王降低龙门的高度,龙王拒绝了。但一心想要出人头地的鲤鱼们态度很坚决。它们集体跪在龙宫外面。不管刮风下雨从不后退。
龙王动了恻隐之心,大幅度降低了龙门高度。这下,大部分的鲤鱼都轻而易举地跳过了龙门。一个个兴高采烈。但不久,这种兴奋劲就不见了。因为这群鲤鱼发现,虽然自己变成了龙,但原来的同伴也变成了龙,自己和别人比较起来依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原以为成龙之后,会大大改变人生的情况根本没有发生。一切还是老样子。鲤鱼们又去找龙王,向他倾吐心中的迷惑。龙王微笑着对鲤鱼们说:“真正的龙门是不能降低标准的。”
6. 鲤鱼跳龙门的龙门在什么地方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鲤鱼跳龙门的龙门位于山西省河津市城西北12公里的黄河峡谷中的龙门,现在叫做禹门口。
历史由来
《埤雅·释鱼》中"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意指古代中国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就会变化成龙。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也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7. 小鲤鱼跳龙门经过了哪些地方
小鲤鱼跳龙门第一次跳的就是小石桥。它把小石桥当成了龙门。
8. 小鲤鱼跳龙门龙门的风景
小鲤鱼跳龙门:作者:金近,主人公小鲤鱼带着美好的憧憬踏上寻找龙门的冒险之旅,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以智慧和协作跃过高高的龙门水库,看到了美景。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我们 抱着积极的心态,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理想就不远了。 以民间传说鲤鱼跳龙门为题材,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58年制作了国产彩色动画《小鲤鱼跳龙门》。该短片的导演是何玉门,编剧是金近,摄影是段孝宣。本片主要讲述了鲤鱼奶奶给小鲤鱼讲鲤鱼祖宗跳龙门的故事, 小家伙们一听就想去龙门跳。因此,在最大的黑鲤的带领下,小鲤鱼瞒着奶奶,出发寻找龙门。小鲤鱼
小鲤鱼跳龙门:作者:金近,主人公小鲤鱼带着美好的憧憬踏上寻找龙门的冒险之旅,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以智慧和协作跃过高高的龙门水库,看到了美景。用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抱着积极的心态,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理想就不远了。
以民间传说“鲤鱼跳龙门”为题材,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58年制作了国产彩色动画《小鲤鱼跳龙门》。该短片的导演是何玉门,编剧是金近,摄影是段孝宣。本片主要讲述了鲤鱼奶奶给小鲤鱼讲鲤鱼祖宗跳龙门的故事,
小家伙们一听就想去龙门跳。因此,在最大的黑鲤的带领下,小鲤鱼瞒着奶奶,出发寻找龙门。“小鲤鱼跳龙门”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完成《大跃进万岁》短片之后,段孝宣接拍了自己的第一部动画片。
那时,导演何玉门嘱托说:“这出戏都是在水底,水下镜头较多”,她就用平板玻璃自己画了一幅,结合各种胶水设计了动画摄影实验,创造了新的摄影效果。举例来说:鲤鱼在水底活动的位置和背景活动的位置找好后,根据不同的位置,水移动的力度有多大,不会影响鲤鱼的运动,自己可以在这上面画上一些水波感
东溪八景之五-[“双坑鱼跃”跳龙门 ]
在安溪西北部的安南永交界处,群山拥抱间,有一处约二十平方公里的小盆地,古称安溪县崇善里东溪乡。现为美洋、东洋、深洋、洋中、溪榜五个行政村的大乡社,名曰:东溪。
发源于西北部深山的三条溪流环绕东溪在水尾宫口汇合,清澈的溪水一路欢歌,向南冲出水尾宫口,经九曲回转二公里处,又和官岭溪汇合,交汇处河床平缓,奇石多姿,青山绿水间狮山回眸,象山雄踞,俗称“狮象锁水口”。站在交汇处,眼前满目青山,树木葱茏,清流不见去处,溪底白云蓝天,游鱼穿梭其间。这就是先贤指点的东溪八景之一,“双坑鱼跃”。
阳春三月,春雨水丰,汇流处丅字形溪口水流倒灌,自然生成一夹长浅潭,官岭溪水奔涌而下,交汇处滚浪飞花,声和韵美,游鱼穿梭其间,引得路人驻足围观。在潭崛头村民用米箩架在水面,游鱼溯流而上,正是鱼跃龙门。一跃而起的鱼儿又被水流倒冲跃在箩上,活蹦乱跳几下就翻出鱼肚白不动了。俗云:鱼儿离不开水,浅箩水花还可保住鱼的鲜活生命。据说发山洪浊水之日,还逮到二斤多重的珍稀溪鳗。而这处架箩而渔的所有权,约定俗成归官岭人所有。实乃近水楼台先得鱼也!
在东溪未通公路的上世纪七十年代,社员到佛口(金谷)购买农资、化肥、农药全靠壮年劳力担担,一付“扁担布袋”赶早出门。沿溪边古道走到双坑口天刚蒙蒙亮,听老宗伯讲述,晨曦下深潭大鱼跃出水面,长达七尺,估重百斤。也听说过双坑口深潭游鱼化龙,群龙共舞,激浪排空的壮丽美景。据说只有忠孝之人才有缘得见的神仙故事。
沿溪边山道弯弯,双坑口是东溪人世代不灭的记忆。溪边有一避雨亭可供路人歇息。据传说,古代州官府尹大人,都识地理重礼教,看双坑口的狮象镇地灵异,都纷纷下轿步行,才敢入东溪圣地。就近现代东溪都英才辈出,有官至副国级的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致公党中央原主席罗豪才;国民革命军少将陈铮;中共安溪县第一个党员、党团支部书记陈体;老革命家、著名军旅女作家莫耶等等。印证了东溪地灵人杰。
还有有一真人真事值得一提,上世纪七十年代,东溪一少年宗叔农忙时到山外亲戚家帮工,血气方刚的魁梧少年和邻家花季少女李姑娘一见钟情,姑娘家父母嫌东溪山区坚决拒绝,无奈两少年一往情深,两情相悦,铁心相伴终生,约定某日黄昏在双坑口避雨亭相会,姑娘倾情义无反顾嫁入东溪,男恩女爱,白手起家共创和美家庭,至今成为美谈。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等十多位少年到蓬莱求学,学校离家四十里,一头番薯一头米,周六下午赶回家,周日午后回校急。双坑口避雨亭是我们这些山村少年必经的第一驿站。在此歇息,山风拂面,气爽神怡,喝东溪甘泉,看“洛阳”撒网,侃“陈三五娘”,谈人生理想。至今乃记忆犹新。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除了能吃饱稀饭、粗粮已算“大康”。想吃肉要凭票,唯独捉鱼算山民“自力更生”。时值农闲,父辈们就相约下溪捉鱼,双坑口有溪流分叉的地理优势,来个筑水引流,从上而下通溪洗,收获满满!曾记得能收获锦鲤、石斑、土鳖、赤鲫、光鱼,还有会叮人的黄公鱼。
随着时代的发展,1973年开通沿村公路。是一个时代的跨越,古道已日渐隐去。双坑口的地貌变迁,左有水力发电厂一座,右是雄伟的机砖工厂,田园已成“茶叶大观园”。青山依然绿,“鱼跃”成记忆。沿东溪更是难觅鱼族踪影!
有几种说法:东溪多处筑坝引流发电,大落差阻断鱼儿溯源繁衍;一说农药过量致水生鱼虾绝育;也有议因过度开发、基建开山炸石导致水土流失,泥石抬高河床,环境不适鱼族生息。
我想是这些鱼儿毅然惜别故土,带一片乡情,顺东溪清流入晋江向大海。这就是新时代的“游鱼化龙”吧!
备注:
洛阳撒网:东溪有一渔夫,名叫洛阳,经常在双坑口网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