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篱飘香肉

主料:带皮五花肉、鸡蛋、面包糠 制法:先将五花肉洗净,煮至五分熟,再切成5厘米长、3厘米宽、0.4厘米厚的薄片,放入盆内加盐、味精粉、鸡精、蛋黄、吉士粉、广东米酒、干淀粉拌匀,蘸上面包糠。在油锅中倒入植物油,旺火烧至六成热,倒入五花肉,炸至金黄色出锅沥干油。油锅内留底油,烧至五成热后,放入干椒段,煸炒至香味飘出,再放入五花肉片,加盐、味精粉炒匀,淋上少许香油,撒上葱花,入竹篱即可。 特点:菜色金黄,肉酥味香,鲜辣可口,略带竹子清香,油而不腻,令人赞口不绝。

霜降日广东农村牛肉香飘十里 祈愿吃牛肉消灾避祸

中国经济网官方帐号,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

佛冈(四九)牛肉美食文化节盛况。 钟欣 摄

中新网清远10月23日电 (记者 许青青)“霜降满田红,吃牛最佳时。”23日是农历霜降节气,在广东清远佛冈县汤塘镇,传承了数百年的“霜降吃牛肉”的传统习俗再次以牛肉节的形式再次举行。

为什么当地会有“霜降吃牛肉”的习俗?相传,明朝年间,汤塘镇四九菱塘村有一个五口之家,丈夫黄松,妻子邓莲,育有两儿一女。有一年,妻子邓莲身体不适,上吐下泻,四处寻医吃药不见好转,短时间内10余村民亦相继感染。霜降之日,黄松叫来几个村民把自己饲养的水牛宰了,并将牛肉及牛骨分发到各患病的村民家中。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患病的村民吃了牛肉后病情不仅有所缓解,且逐渐痊愈。因此,当地村民希望通过吃牛肉祈求祛疾除病,消灾避祸,保佑吉祥顺利。

佛冈当地牛杂小吃备受热捧。 钟欣 摄

当日,记者走进汤塘镇四九圩的“牛肉街”,到处充斥着浓郁的牛肉香气,宛如进入了美食大街。街道两旁搭起了大大小小的售卖点,鲜牛肉摆满档口,摊档前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游客们兴致勃勃地挑选着牛肉,几乎每个走在路上的人手中都拎着一袋牛肉。当地卖牛肉老乡介绍,一头1000斤的牛,一个小时就可以全部卖完。

除了新鲜牛肉,姜葱炒牛肉片、牛腩萝卜煲、炆牛仔骨、还有最正的牛杂、牛骨汤等牛肉美食也惹得游客们垂涎欲滴。

游客慕名前来佛冈买牛肉。 钟欣 摄

当天上午的牛肉节开幕式上,“汤塘舞被狮”、“舞春牛”等佛冈传统民俗节目轮番上演,引来了大量村民和旅客围观。“汤塘舞被狮”是汤塘镇妇女自发组织的民间舞蹈形式,妇女齐集活动现场,敲锣打鼓,有节奏地舞动;“舞春牛”则是佛冈又一独特的文化风俗,寄托着对农家人寿祥和、作物丰收、六畜兴旺。(完)

醪糟飘香产业兴 大竹农户奔小康

□王晓林

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在大竹县民营企业中产生强烈反响。“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关心、关爱贫困群众,通过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深度扶贫等举措,带动广大贫困群众脱贫奔康是我们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该公司“掌门人”、董事长唐祥华由衷地说道。

产业+就业助力贫困群众致富奔康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东柳醪糟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带动10万农户从事糯稻种植。仅2020年,10万亩糯稻产业实现收入2.3亿元,其中贫困群众实现糯稻收入2300万元。

同时,东柳醪糟还通过与贫困户签订小额贷款合同,将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量化给贫困户,将残疾扶贫资金量化到残疾人头上等方式助农增收。近三年来,支付贫困户小额贷款分红、资产收益分红、残疾扶贫项目分红达61.38万元。该公司始终把扩大就业,提供就业岗位,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投资1.25亿元两次扩建糯米粉生产线,帮助120名贫困群众实现了就业。

公司还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建立了中国醪糟文化历史博物馆成功创建东汉醪糟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对景区开办餐饮、家庭旅馆的贫困户,每户补助3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对经营醪糟系列产品的贫困户,产品均以出厂价供货,另外年终还给予其销售总额4%的提成。2020年,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达5万人,带动景区脱贫群众21户、70余人,年户均增加纯收入近5万元。

责任+奉献倾洒爱心助力乡村振兴

“民营企业要想长盛不衰,必须要有社会责任感。”唐祥华是这样说的,东柳醪糟公司也是这样做的。

公司把10万亩糯稻基地和农户成片规模种植有机结合起来,投资1000余万元,对糯稻基地村组道路进行维修、硬化,对蓄水池、排水沟、引水渠进行改扩建和维护,安装了近8000米的引水管道,解决了月华场镇及附近村组居民饮用水和稻田灌溉用水。

2018年,该公司积极参与到达州市“万企帮万村”行动中来,与万源市石窝镇兰草溪村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投入资金390万元,在该村发展高山生态有机糯稻1000亩,并为该村实施道路硬化等基础实施建设。2020年,兰草溪村发展优质糯稻2500亩,示范带动全村92户贫困户344人。该公司还以各种形式回馈社会,仅抗疫期间,就向大竹县及疫情重灾区医院、疾控中心等单位捐款捐物达580余万元。

“十四五”期间,该公司计划将综合产能提高到15万吨,发展糯稻基地30万亩,通过精深加工带动糯稻产业的快速发展,以现代园区平台建设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实现美丽田园幸福家园,人间乐园。

竹篱茅舍风光好,谁有如此图片?看看谁的图片古香古色漂亮?

我是一名摄影爱好者,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竹篱茅舍风光好,道院僧房总不如”意思是:自家的篱笆茅舍别具一番风光,就是道观寺院也不及它。本人最近正好拍摄到此类“竹篱茅舍风光”的照片,与大家分享一些体会。

这是在位于江苏东台的“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内拍摄的一组仿古“竹篱茅舍风光”照片,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也是在这里发生,成为了中国爱情史上的一段佳话。

自家的竹篱笆墙、茅草屋虽然有些简陋和土气,但毕竟是自己的家,能和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此时此刻,爱情故事中的情景仿佛再现。七仙女轻轻地来到董永身边叫哥哥时,董永心里乐开了花。他们双双拜槐树爷爷为媒,拜了天地,住到了董永深山中的小破茅屋里。

从此,男耕女织,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老百姓的生活有滋有味,但身为道士和寺庙里的和尚是一辈子也无法体会到的。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其实向往田园生活,和谐安闲,远遁尘世,不涉凡尘终究比不上人间的红尘气息。

以上是我对“竹篱茅舍风光好”的理解和分享拍摄到的一组仿古色古照片。有不到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诗词摄影,如何拍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技花。

理解诗意很显然这是一首乡村生活的场景。由诗意入手。一要展现村庄的面貌,二要融入人文在里面。诗中的村屋、花、树木、炊烟。也交代了大概时间是在早上(猜测)。

难点对中国的诗歌每一句都是一个画面,感叹诗人只用了25个字就描绘出了一副乡村生活图景,那么如何把这么几个画面融合在一起确实是难事。一去二三里,已不是太远的距离。烟村四五家,找找也能寻得。亭台六七座,或许公园有。八九十支花,恐怕也就只剩这点大自然还在馈赠我们。

寻址想要完美还原这一幅画面里面出现土房子、亭台、花 也确实较难。除了ps合成好像再无别的方法。但是本着摄影力求真反应生活场景驱动之下。我想了一个方法,就是用视觉差来做一个视角上错觉。诗中最难融合的一物是亭台,可这一物在道具的选范畴里它还是较为容易获得的。当选好址后把道具的亭台置于画面中调整好大小角度。或许这一方法能成。

题外话古人博爱于自然,悟出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无论诗词与绘画其作品多数为山水乡村之作。这和欧洲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恰好相反,他们基本上是对人物的写真对自然的描写少之又少。哈哈……走神了。

这首诗是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写下了这首诗。

这首诗通过列锦的表现手法把烟村、人家、亭台、鲜花等景象排列在一起,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并创造出一种淡雅的意境,表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 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综合以上对诗歌的解析我认为想要拍摄出这首诗的意境,需要对小路、烟、村、亭台着重构图,才能显示出诗中的山村意境!忘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