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安蚕桑

被云浮市定为市级蚕桑生产专业镇的云安县镇安镇,沿着镇安河两岸,放眼望去,只见到处绿色一片,丘陵山坡上一片片的桑树,犹如一道道“绿色走廊”。

   

蚕桑业是云安县镇安镇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2007年被列为省“一乡一品”发展项目。目前,全镇蚕桑种植面积达到2.5万亩,从业农户5300户,从业人员20800人,去年,每户蚕农单项纯收入达3万元以上。

    

桑蚕业在镇安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有部分农民在西安小学附近的沿河两岸种桑养蚕,种植面积有200亩。十一届三中全会至80年代初,全镇蚕桑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800亩,分布在河东、河西、西安、民乐、民强等村委会。到了90年代,越来越多的农民从传统的种植水稻、花生中改为种桑养蚕,并成为农民奔康致富的捷径。于是,该镇因势利导,广泛发动群众,开发利用镇安河两岸广阔河滩地、山坡地改种蚕桑,把蚕桑区周围的水尾田、望天田、低产田调整改种蚕桑,蚕桑种植由“一河两岸”逐渐延伸到邻近的村委会,并以民乐、民强村委会为中心,辐射带动其它村委农户种桑养蚕,目前该镇蚕桑种植面积以每年14%的幅度增长。  

    

为真正使蚕桑业茁壮“成长”,该镇非常注重提高桑蚕业产业化组织程度,强化政府对产业的引导和宏观管理,在全镇建立蚕桑联系点21个,兴办育苗基地,为农户提供价廉优质的种苗;组建流通队伍,并引进了天成茧丝绸有限公司和骏盛茧丝绸贸易有限公司落户,解决蚕农蚕茧销售方面的后顾之忧;切实做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工作,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引导农户按单生产,减少因市场波动带来的损失。兴办科技示范基地,带动农户发展生产,形成外联市场内联农户的“公司+基地+农户”农业产业化模式。带动散户走专业化、产业化路子,同时及时推广应用种养技术,从种桑到养蚕实行质量控制,着力实施饲养方法向科学化转变,改小蚕分户饲养为集中共育和联户共育,人蚕共室向人蚕分室转变,出台相关政策,使土地向养蚕能手转移,为蚕农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加快蚕桑产业化步伐,使该镇蚕桑生产逐步与市场接轨。

又是桑葚丰收季丝绸小镇打响蚕桑文化金名片

蚕花,历来是承载蚕农们淳朴心愿的希望之花。在生机盎然的初夏,丝绸小镇——吴江震泽镇迎来了丰收的盛会。4月28日,太湖文化节之第五届震泽蚕花节、第四届吴江桑葚节在吴江震泽太湖雪蚕桑文化园内隆重举行,身着汉服祭祀队伍虔诚地向嫘祖“蚕花娘娘”祭拜祈福,祝祷今年风调雨顺、蚕事丰收。

桑葚节的举办,为震泽丝绸研学旅游丰富了新的内涵,为吴江旅游融入了丝绸文化元素打造出靓丽的金名片

文、图/吴晓青 沈国强 王锦源

“政产学研”良性互动

广袤的乡村田野,独特的蚕桑生态,惬意的田园生活,是震泽新时代发展中最为靓丽的风景线。丝绸,这项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技艺,在震泽能够薪火相传,绽放新花,不仅得益于蚕乡大地的水土恩泽,更是因为汲取了一代又一代震泽蚕娘的汗水与智慧。

作为历史上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2018年吴江提出打造“丝绸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标杆”,这让“中国丝绸小镇”震泽底气更足。一手抓品质保障,一手抓创意引领,震泽已然在推动丝绸产业高质量发展上绵绵用力。

继成立震泽蚕丝质量监督工作站之后,震泽人正着手把2009年制定的《震泽蚕丝被联盟标准》升级为团体标准,同时小镇还在积极申请CMA计量认证,要让这张“震泽认证”的背书更加硬气,以更好地服务行业发展。

创意,是丝绸这项传统产业长葆生机的活力源泉。今年以来,震泽镇已经组团企业,出击到上海春季家纺展、第100届中针会、苏州品牌博览会等大型展会,规格再创历史新高。走出水乡深闺的震泽丝绸,正以小镇特有的淡然与大气收获着来自全球的视野和荣光。而经过多年磨砺,从秀场走向市场,由创意变身产品,让传统拥抱时尚。震泽丝绸人对“创新”有了更深的理解。

今年,震泽镇与北京服装学院合作开发了“丝绸小镇VI视觉识别系统”,靓丽的“震泽蓝”成了丝绸小镇新的底色。小镇的古塔、古桥、钟楼教堂跃然纸上,情趣盎然。围绕这一套为震泽量身定制的视觉系统,震泽还将逐步推动高附加值的丝绸文化衍生品。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第三届“震泽丝绸杯·中国丝绸家纺创意设计大赛”颁奖仪式。据震泽镇副镇长、蚕丝同业公会秘书长卢斌煜介绍,去年大赛启动以来,震泽镇就更加注重服务功能,将所有的优秀作品收集起来,组建成创意大数据库并拥有版权。数十家本地企业已经通过该数据库以较低的成本“选购”了心仪的作品,快速投入市场。去年以来,中国床上用品专业委员会年会等重要会议也先后在震泽举行。以会聚才、以赛引智,各类接踵而来的外脑智库,成就了丝绸小镇。

“今天的桑林,暖风阵阵、欣欣向荣,一如震泽丝绸产业的勃勃生机。”震泽镇党委书记陈琦向来宾们介绍,当前震泽镇集聚近200家丝绸企业,行业年销售增速连年保持在20%以上,产值突破15亿元。通过深入推进“政产学研”良性互动,连续举办“震泽丝绸杯·中国丝绸创意设计大赛”,今日震泽的丝绸产业已呈现出百花齐放春满园的繁荣景象。

“文商旅农”融合发展

随着震泽古镇“新丝路”的修复完工,沉睡着的3.5万平米的古建筑群正被逐步唤醒。古镇文旅事业的发展前路更加宽阔。

“1923”丝业公学,曾经是震泽丝商为业内子弟修建的西式小学。近百年后,过去的校舍还保留完好,依托其旧址上,震泽本土企业已经启动一个120间客房的精品酒店项目。有力提升小镇的旅游承载量。不仅本土企业“给力”,国内民宿行业中的佼佼者“西坡”也非常看好震泽的发展潜力,欣然签订合作协议,与震泽签订意向合作协议。

围绕古镇核心,丝绸小镇“一路两园”的版图也在进一步扩张。一条丝绸风情大道串联古镇与湿地。蚕桑园里,二期300亩优质生态桑林已经进入建设期。作为江苏丝绸地理地标的丝创园则与古镇隔河相望,巧妙联通,加快形成震泽古韵今风、交相辉映的“双面绣”美景。景区体量、基础设施,人居品位齐头并进,震泽文旅事业正一步步走向高端。

丝绸之根在田野,蚕桑之源在乡村。随着震泽“文商旅农”融合发展的稳步推进,丝绸小镇未来发展的空间将继续向田园延伸。眼下,震泽镇众安桥村谢家路入选省首批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试点,讲究效率的震泽人第一时间细化规划方案,推动设想落地,探索培育震泽田园乡村的美好生活。

数月前,震泽湿地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震泽湿地资源管理有限公司相继成立。前者主要作为湿地区域内的建设主体,严格按照既定规划,统筹区域内的相关政府性投入的工程项目建设和运营招商;后者由湿地片区五个村委会出资设立,以统一标准收储区域内资源,严选慎入高质量的第三方经营或合作。

在震泽人匠心打造的田园生活概念里,原有的废弃厂房等资源,被精心设计成蚕桑学堂、乡邻中心等亮点工程,承担文化展示、公共服务、娱乐生活等功能,进一步提升村居生活品质。如同震泽丝绸先人功在桑梓的奉献精神,震泽镇党委政府也有意引导尽量让让本地企业立足长远,造福本地市民。通鼎集团投资的大型酒店项目已经在规划实施。蚕丝同业公会会长单位辑里丝绸等企业也有意向投资进驻。很快,首个蚕桑主题湿地公园,“姑苏城外”蚕乡漫游目的地,即将面世。融合“丝韵、古韵、水韵”的丝绸小镇,全域旅游的美丽版图正不断延展、更加多彩。

陈琦表示,随着震泽“文商旅农”融合发展的稳步推进,丝绸小镇未来发展的空间将继续向田园延伸,共享发展的机遇属于每一位震泽市民。通过今后持之以恒的努力,唤醒蚕桑大地沉睡的力量,真正创造属于震泽的美好生活!

淮安河下,古镇长街话沧桑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了北伐中原,开凿了沟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从扬州引长江水经高邮湖,在淮安城北末口与淮河相接,以利于向北方运送军队和粮草。邗沟就是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的前身。这样,末口便成了南北经济文化交通的枢纽并日趋繁荣,以至后来发展成淮安重镇-河下镇。

纵观2000多年的末口遗址,你会想到它在历史上曾为中华民族的经济、文化做出的贡献多么巨大。然而,到清代末期,由于盐纲改票,黄河改道,铁路兴办,海运开通,继而漕运裁撤,盐业始衰,加之朝廷政治腐败,战争频繁,河下镇日渐衰退。长街之上不见漕商盐客,令人颇生沧桑之感。

河下古镇漫步,你会感受到这段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厚重。据《河下志》记载,当年河下曾有一百多条街巷与园林,六十余座牌坊与四五十座寺庙与桥梁,每一条街巷,每一座桥梁都有美丽动人的故事。

走进河下的长街,一阵阵香气扑来,早起的河下人,正在炸制着茶馓,这种古老的面食历史悠久,是妇孺皆知的美食。茶馓是用红糖、蜂蜜花椒红葱皮等原料熬成的水和适量的鸡蛋、清油和面,然后反复揉压,搓成粗条,捻成面团,搓成或抻成由粗细匀称、盘连有序的圆条构成环壮物放入油锅炸至棕黄色即成,如今,在许多饭店、早点铺或菜市场上,馓子也已成为常见食品,随时可以买到。

这里街道两旁的店肆销售的多是咸菜、茶馓之类常见的日常吃食,早餐店里的锅灶上冒着热烟,商业气息并不算浓,当地人还是遵循着本该有的生活节奏,泡起老茶一壶,邻里街头谈天说话,半日时光也就一晃而过。

随着运河经济时代退出历史舞台,河下的生活褪去繁华,回归质朴。

END

图/文:海滨

一眼千年 蚕桑小镇的魅力新“丝路”

一眼千年 蚕桑小镇的魅力新“丝路

东山镇一景。受访者供图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颖昳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这是诗词中描写的田园风光,也是乐至县东山镇美丽乡村的真实写照。“这里是乐至县东山镇,地处县城东南部交通便利、生态宜居……”近日,在四川省首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乡镇竞演大赛中,东山镇党委书记全陆站在镜头前,为网友介绍这个因蚕桑文化而兴的小镇。

7月29日,记者走进乐至县东山镇,在全陆的带领下,领略小镇的“蚕”海桑田与文化特色。

出镜拍摄

代表4.2万全镇百姓

“倾力打造万亩林业和万亩蚕桑产业园区,92平方公里的富饶土地,4.2万勤劳智慧的东山居民在这里开拓进取,共享和谐盛世。”镜头前,全陆站在“中国桑都”核心区域,用最朴素的四川话为网友推介东山镇。镜头外,全陆口中的蚕桑产业园区桑树林随风起伏,如碧浪翻涌。

记者在参赛视频中看到,前1分钟的画面里,镜头一直对准全陆,没有剪辑、没有字幕,400余字的介绍词,他激情满满、一气呵成。据他透露,介绍词是他反复斟酌酝酿出来的,“我们镇的基本情况、产业发展、生态资源、文化特色都涵盖了。”

由于身边没人擅长视频剪辑,“一镜到底”的拍摄成了主打。全陆笑言,面对镜头自然是紧张的,但经过多次尝试,已经放松了不少。此次作为魅力乡镇的代言人,全陆坚定地说:“我代表的是4.2万东山居民,我出镜是当仁不让的,借此机会,一定要把我们镇好好宣传出去。”

看点多多

无处不在的蚕桑文化

据介绍,隋唐时期东山镇的老百姓就有养蚕种桑的习惯。在全陆看来,东山镇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便是蚕桑文化,“一方面是因为历史悠久,另一方面则是蚕桑已经与生活、旅游和康养深度融合。”

行走在东山镇,随处可见“党建+蚕桑文化”特色墙画,三元湖边建设的蚕桑文化主题公园,方广、凤凰等村的蚕桑主题文化院坝,蚕桑文化氛围十分浓厚。

据介绍,东山镇蚕桑栽植面积约1.2万亩,依托现有蚕业优势,立足于蚕桑文化、生态农业、野味野趣,东山镇开发了以蚕桑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以桑兴旅,以旅促桑,在蚕桑主题农家乐、蚕业观景道等地,便能体验‘观桑园、摘桑果、植蚕心、品桑宴’,还能享受桑叶茶、桑黄菌、蚕丝被等特色产品制作的别样情趣,更能感受卤肥肠、桑葚酒、全桑宴等特色美食带来的味觉冲击。”全陆说。

提升内涵

增强小镇持续吸引力

东山镇素有“天然氧吧”的美誉,桑田公社、五彩林乡等旅游景点凤凰山千年古柏鸳鸯树”、三元湖原始丛林“织女谷”等自然景观遥相辉映、融为一体。参赛视频中,棉花中环湖快艇激起的层层浪花、观音河畔百亩湿地的生态景观,让人不禁心生向往。

对全陆而言,不仅要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还要进一步提升蚕桑文化的内涵,全面提升“蚕业小镇”的蚕桑文化影响力。

在过去的几年里,东山镇先后举办了“蚕桑文化艺术节”“蚕桑技能竞赛”“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倾力打造乐至第一家以蚕桑文化为主题的乡村农旅融合体验区。2020年,村民实现旅游创收350余万元。同时,还组织网络大咖参与“蚕桑产业论坛”“蚕桑文化高峰论坛”,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通过各种节会广交朋友、结缘市场,最终有效串起农业、文化、旅游等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全陆表示,下一步,东山镇要进一步对蚕桑产业园进行提质扩面,将产业园打造成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的典范,同时加快建设蚕桑文化主题公园和蚕桑文化博物馆,形成以三元湖为中心,集休闲、旅游、娱乐、文化、养生于一体的农旅融合、文旅融合乡村旅游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