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脆肉鲩

中山脆肉鲩,广东省中山市地理标志产品。由于独特的养殖环境和技术,脆肉鲩肉质结实、清爽、脆口,耐煮不烂、且肉味清香可口,屡获荣誉,并远销港澳地区和南美部分国家。

中山脆肉鲩的养殖经过了特殊过程。第一步是养鱼苗,大约用一年时间养成半斤左右的小鱼,再花一年时间就可以养成5至7斤重,此时,它和普通的鲩鱼还没有任何差别。但在第三年,如果在25°C以上的温度条件下喂养蚕豆,鲩鱼的肉就会慢慢变得脆起来。经过120天以上的蚕豆喂养,就形成了名副其实的脆肉鲩。大多数脆肉鲩的养殖户都是买回养殖2年的鲩鱼来培养脆肉鲩的。.

生产情况

中山市东升镇是原产地和主产区,21世纪以来,该镇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积极 图2 中山脆肉鲩养殖

.鼓励和大力发展以脆肉鲩为主导的水产养殖业,不断培育壮大“东裕”牌脆肉鲩品牌,使脆肉鲩养殖产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了东升镇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一张特色名片。

2009年,广东省中山市东升镇脆肉鲩养殖面积达10240亩,占全中国的六成以上,广东省70%,成为中国最大的专业镇。2007年,中山市首届脆肉鲩美食节的成功举办,既让具有“中国脆肉鲩之乡”美誉的东升镇蓬荜生辉、蜚声海内外,更使东升镇“东裕牌”脆肉鲩成为众多美食家追逐的热点。与此同时,极大地促进了东升镇脆肉鲩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20多个城市及港澳地区和南美部分国家。在东升镇仅脆肉鲩养殖产业一项,就使农民一年增收超过2亿元,脆肉鲩已真正成为东升镇发展现代农业的拳头产品和富民支柱产业之一。.

养殖历史

中山发展脆肉鲩养殖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73年,中山人便在长江水库利用水泥池、采取循环水饲养方式,成功培育出了肉质结实爽脆、耐煮不烂、且肉味清香可口的一种鲩鱼,后称脆肉鲩。20世纪80年代初,东升镇在中山率先采用池塘试养脆肉鲩,经过20多年摸索、实践和积累,掌握了一套成熟的养殖技术,亩产由过去的750公斤提高到1710公斤。2006年3月,“东升镇脆肉鲩高产增效技术示范”项目,经广东省权威机构鉴定,项目总体达到国内同类领先水平。.

荣誉认证

2009年,东升镇的“东裕”牌脆肉鲩正式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允许使用中国绿色食品专用标志。2006年,东升镇的东裕牌脆肉鲩已获“中国名牌农产品”荣誉称号。同年6月,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正式授予东升镇“中国脆肉鲩之乡”称号,该镇成为中国第一个以脆肉鲩命名的特色水产乡。2008年,中山脆肉鲩被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组织了对中山脆肉鲩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自2008年12月10日起对中山脆肉鲩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保护范围

中山脆肉鲩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广东省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中山脆肉鲩产地范围的函》(中府函〔2007〕161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广东省中山市所辖行政区域。.

住在山林中的人,三餐皆有肉,无肉不成席,生活有滋有味

宅家云旅游,这里是我的旅行分享,欢迎关注,每天分享旅游攻略,宅家带你看世界。今天和大家分享鄂温克族人的生活,总的来说他们是住在山林中的人,三餐皆有肉,无肉不成席,生活有滋有味。

阿尔山出发,我们一路向北,向海拉尔前进。一路上都是皑皑白雪,这就是北方南方最大的区别吧。

一路上都是白雪皑皑,越往北越冷,刚好遇到非常漂亮的玫瑰峰。它位于阿尔山市正北方约25公里,在伊尔施镇西北IO公里处。当地又称红石砬子,由花岗正长岩或红色砂岩组成,总体呈红褐色,故名红石砂子。

玫瑰峰,因长期地壳抬升,经强烈的河流切割侵蚀和寒冻风化作用,形成峰岭嵯峨、险谷纵横的地貌景观,十几座陡峭的山峰参差错落,造型各异,巍峨壮观。

从山下仰望玫瑰峰,真是形态各异、气象万千。站在玫瑰峰前会令人感到历史的变迁与永恒,有一种忧郁的感动。山石有的像披甲的战将,有的像直播云霄的宝剑,有的像嘶鸣的战马。它们便是当年成吉思汗横扫天下的漠北铁骑的军阵吗?山峰无语,只有盘旋飞翔的鸽子哨出清丽的鸣叫。

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抵达了鄂温克族人居住地。“鄂温克”其实为鄂温克族人的自称,意为“住在山林中的人”。它是中国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之一,也是鄂温克民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大兴安岭西侧、呼伦贝尔大草原南部。以鄂温克族为主体、由蒙古、汉、达斡尔等20多个民族组成,土地总面积19111平方公里。

刚到鄂温克族,族人们就列队欢迎我们,给我们献哈达,喝迎宾酒,真的很热情。他们欢迎的方式之一就是手拉手一起跳舞,在他们热情邀请 下,我们很快融入当地的舞蹈中。蒙汉是一家,我们团结在一起,大家都兴高采烈地跳着舞呢。

在冰天雪地,骆驼和马是当地人最好的朋友。那么骆驼拉雪橇可是一定要来体验的项目,虽然没体验过狗拉雪橇,但是骆驼拉雪橇还是很好玩的。

体验完骆驼拉雪橇,热情的当地人带我们去欣赏大型的表演-套马。它们会放出一大群的马,然后拿着套马杆的汉子就开始他的表演,之前那首套马杆的汉子,至今历历在目。套马杆的汉子,威武雄壮,如今亲眼见证了套马,感觉很好。

由于当地气温比较低,当地人都是身材魁梧,所以摔跤也是他们非常喜欢的户外项目。

中午在当地蒙古包就餐,很有特色蒙族美食牛奶,马奶是少不了的美食。可以说,鄂温克族是一个地道的食肉类民族。他们在日常饮食中以肉类为主,有时甚至一天三餐都离不开肉,早餐喝肉奶茶,中午吃肉面条肉粥,晚上吃手抓肉。除了吃熟肉,他们还要吃一些生肉。

鄂温克族的生活你们喜欢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寻找记忆中的味道:四川广汉连山人记忆中的回锅肉片大如手掌

火爆,热辣,香麻,一提起四川,人们脑袋里总会蹦出,这些带着“滚烫火星儿”的标签来,蜀地山奇野沃,好食材向来不缺,再经过四川人的精心烹饪调味,自带一份厚重霸道的香,那么在这蜀山蜀水之间,藏着什么四川人记忆中的味道。

回锅肉是川菜中的经典款,但在四川回锅肉从来不满足千篇一律的呈现方式,连山镇餐桌上的回锅肉,为什么非要按片卖,入蜀地,寻蜀味,本次味道调查员寻找蜀地美味的烹制奥秘,相信总有一道美食,让大家感受到四川人对家乡味道的美好回忆。

味道调查员先从在四川十分有名的川菜入手,回锅肉是一种烹调猪肉的四川传统菜式,因为烹制时采用二次回锅的方式而得名,在四川省广汉市的连山镇回锅味的美味更是名不虚传。

味道调查员来到连山镇后,发现连山回锅肉是按片卖,一片片刚出锅的回锅肉像晾衣服式的被挂在竹竿上,仔细一看每片回锅肉竟然跟手掌一样大,虽然,食客吃着很是麻烦,但是,又开心地大口吃着。看着他们如此“求肉若渴”,让味道调查员更加好奇。明明那么大片回锅肉不方便食用,为何要把它做得这么大片呢?

味道调查员带着上述好奇寻找到当地连山回锅肉的90后传人代师傅,别看她年纪不大,却有十多年的厨龄。制作这道回锅肉的人并非人们想象的彪形大汉,居然是位年轻姑娘,虽然她挥舞起片肉的大刀有模有样,可是还是让人难以相信。

代师傅介绍她父亲从6岁起培养她对做菜的兴趣,原来她是连山回锅肉的嫡系传人,我们先驱车前往当地养猪基地挑选原料,要做如此大片回锅肉必须找到足够大的猪肉原材料才行。经历了1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当地1个养猪场,养猪场曾场长来迎接我们,代师傅介绍她的父亲去过许多地方找原材料,最后在曾场长的父亲这找到需要的原材料。这种猪是两代人精心挑选的品种,它就是藏香猪。它的体脂含量不高,而且每天自由的运动可以帮助它消耗多余的脂肪,啃吃草根让它的肉质更加鲜美。

做回锅肉的肉是猪的“坐墩儿”,就是后臀肉,通俗说法就是猪屁股肉,这也是四川人拿来做回锅肉的首选部位。原料选好了,那连山回锅肉与家常回锅肉制作方法有何区别?

代师傅趁着水沸腾时,让猪肉下水,猪肉与高温接触,把肉香和汁水牢牢锁住,如何判断煮肉的时间长短,就是用眼睛观察及用手触碰,观察肉的外皮颜色变得粉嫩,通过触碰肉块中间按下去有弹性,这样就达到7分熟。煮后的肉又软又弹的手感,让味道调查员明白这块肉的特别之处,原来坐墩儿肉六分肥,四分瘦,肥瘦比例恰到好处,在清水里煮大约半个小时,达到七分熟,此时厚实的肉质只有表面一层变得紧实,而内部仍然很嫩,充满汁水和弹性,为二次回锅留下了空间。

代师傅用熟练的刀法,把整块坐墩儿肉切成0.5公分厚度的肉片,切下的肉片大小接近成年人手掌的大小,经过十多年的磨练,代师傅切的每片肉从头到尾都是一样厚薄,这也是连山代家回锅肉可以按片卖的原因。如此又大又长的回锅肉诞生的灵感是源自代师傅的父亲对连山镇上美食街的长长街道的回忆及待人宽厚的寓意,也蕴藏着父亲对家乡文化喜爱。

在锅内下了猪油,把切好的肉片,一片片下锅,大片肉必须一片片贴在锅里,先用锅里热油煎肉片,肉片的两面一定要全部煎熟,这样才方便之后的调料入味及着色,也可以除去多余油脂,获得香酥的口感,这时,下一勺豆瓣酱,把滋味调得川味十足,浓香逼人,随着炒锅乒乓作响,不到3分钟时间,一盘连山回锅肉新鲜出炉。

代家制作的连山回锅肉最讲究口感,用高温重油让肉片香酥可口,出锅后把肉片晾在竹竿上,沥掉油脂,始终保持着真正地肥而不腻的口感。

吃时必须把整片肉卷起来,让肥瘦相间的部分可以同时入嘴,味道调查员品尝这味道浓郁香酥的回锅肉,既可以体会到代师傅制作佳肴的辛苦,又可以体会到90后代师傅在家乡连山镇凭着这口炒锅,“炒”出了自己幸福生活的一片天地。

山西又一寺庙走红,内以15座肉身佛像为主,人称晋中“第一圣地”

寺庙在国内很常见,有以佛道儒为一体的寺庙,有以佛教为主的寺庙,也有以武术出名的。但所有的寺庙中都有一个共同点:都会有供奉的佛像或者是神灵。一般来说打造这些佛像的都是铜,金等等的材质,但要说用肉身打造,那位于山西省晋中介休市绵山顶的正果寺定是独一。

正果寺,很多人以为是广东的正果寺。说实话,山西的很多寺庙都有着颇深的历史文化价值,但却因为知名度原因,让很多寺庙埋于深山之中。要不是因为“肉身佛像”的独特,又怎会有人知道?就算是有人知道有肉身打造的佛像,也未必知道正果寺,今天我们就来全面的了解下晋中的“第一圣地”。

首先说说正果寺中的15座“肉身佛像”,所谓肉身佛像就是用肉身打造的佛像,包骨真身。发现真身纯属偶然,在清理打扫的时候,佛像上的泥土松动,然后除去这层掉落的泥土之后,发现佛像中是白骨,这才让人们真正地认识到了佛像本身,不得不说隐藏的很好,从唐朝到现在,虽然中途历经劫难,但仍然保存完整。

肉身佛像是八位高僧和四位高道,也说明了正果寺是一个佛道融合的寺庙。也是对绵山历史文化的重要发现。如果你认为正果寺中仅有这几个肉身佛像,那你就完全不懂得寺庙的魅力所在,没错,肉身佛像是寺庙中的重点,但寺庙的建筑也是一绝,在寺庙中,塔是一个重要的建筑,正果寺中有一名叫乾坤塔的佛塔,在国内所有的高山寺院中,这座塔是最高的那一个。

绵山本身就比较险峻,在加上正果寺的存在,以及通天云衢,五龙松,圣母殿观音殿等等的陪衬,让绵山这座山脉充满了神秘色彩。并且正果寺的庙宇都比较灵验,很多人在感受古文化魅力的时候,还会来烧香拜佛,毕竟肉身佛像。虽然香火旺盛,但正果寺的门票却很廉价,应该是五元。

山西又一寺庙走红,内以15座肉身佛像为主,人称晋中“第一圣地”。对于正果寺你有什么认识?欢迎各位在评论区留下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