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槎滘鱼丝面

中堂槎滘鱼丝面

中堂槎滘鱼丝面由鱼肉团压薄成片后,切成约十公分的面条状、放进清开水中煮1-2分钟捞起,另配好冬菇丝、韭黄、葱花等,加上用鳞鱼、鸡话猪骨头熬成的汤即可食用。

古隆中景点三顾堂介绍 古隆中三顾堂里面有什么

1. 古隆中三顾堂里面有什么

诸葛亮的三顾茅庐位于襄阳隆中风景区,隆中山畔三顾堂后坡上,呈六角形,双层飞檐,碧柱红瓦,亭中一块大石碑上刻有“草芦”两个大字,字体苍劲端庄。

三顾茅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讲述了当时屯兵新野的刘备,三次到南阳郡邓县隆中请诸葛亮辅佐的故事。茅庐本为诸葛亮隐居时住宅的读书室,明襄简王朱见淑迷信风水,意将此古迹霸占为自己的陵墓。

2. 古隆中三顾堂介绍

诸葛茅庐位于襄阳隆中风景区,隆中山畔三顾堂后坡上,呈六角形,双层飞檐,碧柱红瓦,亭中一块大石碑上刻有“草芦”两个大字,字体苍劲端庄,是明代嘉靖十九年(1540年)原址上立,清初赵宏恩重建。

此处本为诸葛亮隐居时住宅的读书室,明襄简王朱见淑迷信风水,意将此古迹霸占为自己的陵墓。李自成起义后,把陵墓建筑捣毁,但土坟仍在。后人在墓边修了这个草芦亭,表达对前贤孔明的景仰与怀念。

三顾茅庐的故事千古流传。现诸葛亮的草庐不是茅草屋,而是一座木制结构的小亭子。据景区的工作人员介绍,诸葛亮历来都很受尊崇,诸葛亮草庐历朝都有人专门看护、维修。

扩展资料

三顾茅庐又名三顾草庐,典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当时屯兵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刘备,带着大将关羽、张飞,三次到南阳卧龙岗诸葛草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载《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3. 古隆中三顾堂对联

两表是指诸葛亮北伐时呈给蜀汉后主刘禅表决心的《出师表》《后出师表》,一对是指《隆中对》。

两表酬三顾(上联),一对足千秋(下联),是明代文人游俊题在“三顾堂”正门的对联,位于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三顾堂位于诸葛草庐前面,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策时的纪念堂。

上联是说诸葛亮的前、后两个《出师表》酬答了刘备三顾茅庐的情谊,因为里面提出了用人唯贤,赏罚严明的治国方针,体现了竭智尽忠兴复汉室的愿望,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下联是说诸葛亮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秋万世而不朽,因为里面提出了蜀汉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

4. 古隆中三顾堂图片

位于湖北省襄樊市城西约13公里处的隆中山,是三国蜀相诸葛亮年轻时隐居地。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统一谋略“隆中对”,辅佐刘备蜀汉基业。其故居晋代即有碑记。唐建武侯庙,现有武侯祠、三顾堂、三义庙、抱膝亭、古隆中石牌坊、野云庵、草庐亭等明清建筑。三顾堂两厢碑廊上嵌有诸葛亮“隆中对”、前后《出师表》等石刻及名人题记

5. 古隆中的三顾堂的故事

三国故事:望梅止渴。

三国时期,曹操带兵攻打宛城(今河南南阳)的张绣时,经过方城县一个叫梅林铺的地方。时值中午,烈日当空,天气十分炎热。曹操派人四处找水,又命令士兵就地挖井,始终见不到一滴水。士兵们全军都很口 渴。为了不耽误行军,曹操灵机一动,站在高处,指着前面一个小山包说:“ 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水一时也就不渴了,个个来了精神,加快行进速度,最后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晋朝:羊车望幸。

晋代开国皇帝,叫司马炎,史载后宫宫女众多,有粉黛近万,因此,每天晚上到底要临幸哪个妃子,就成为一个让他十分头疼的问题。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坐着羊车,让羊在宫苑里随意行走,羊车停在哪里他就在哪里宠幸嫔妃。于是有个宫人便把竹枝插在门上,把盐水洒在地上,羊因为喜欢盐水的味道,停下吃食,于是羊车就停在她的宫门口。这个故事出自晋书卷三十一,因为这个故事,后人把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或者宠爱,就称为“羊车望幸”。

南北朝: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 古隆中的三顾堂

1.米公祠 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米公祠,原名米家庵,位于古樊城柜子城上,隔汉水与襄阳小北门相望。始建于元朝,明末毁于战火,现存全部建筑系清康熙至雍正年间重建。它是为纪念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书画大师米芾而修建的祠宇。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鹿门居士,人称米襄阳。生于一0五一年,卒于一一0七年。

2.关羽祠 AAA

  荆州关羽祠是明代初年,荆州百姓为纪念关公,在卸甲山修建,后毁于日寇侵华战火。现经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复建的关羽祠,具有明清时期地方建筑风格,其文化内涵创造了全国多个“第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羽祠。明代初年,荆州百姓为纪念关公,在卸甲山修建关羽祠。

3.陡山吴氏祠 AAA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红安县城东北35公里的中和乡陡山村。为清代民居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同治十年(1871年)和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两次重修。为一组深3进、广5间的砖木结构建筑群,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410平方米。

4.沔城诸葛武侯祠

  诸葛武侯祠,位于古城西门,建于汉建兴十二年,是后主刘禅为缅怀诸葛亮的功绩,降诏致祭,封诸葛亮为“忠武侯”,并令建祠于沔城,四时享祭。说沔城有个诸葛武侯祠,大家一定感到很疑惑吧!诸葛亮又不是沔城人,缘何有诸葛武侯祠在沔城呢?

5.隆中武侯祠

  隆中武侯祠始建于晋朝,位于襄阳市隆中风景区内。明初,荆南道观察使吴绶对隆中武侯祠进行了一次全面维修。清康熙三十八年,观察史蒋兴芑将武侯祠从东山洼里移建到东山梁上,即三顾堂的东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中武侯祠为四进三院的层台建筑,各殿依山势逐次升高。

6.昭勇祠

  昭勇祠(俗称吴王庙),位于富池口老街中段。三国吴黄武元年,东吴大将甘宁作战身亡,为纪其功,故庙食于此。然对其崇敬之高,祭享之盛莫过于宋朝。宋得天下后,追寻前代忠臣义士,对甘宁丰典厚礼。开宝五年(公元972年),宋太祖赵匡胤赐为褒国公;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

7.辛亥首义烈士祠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辛亥首义烈士祠(武昌紫阳路127号,1911年11月湖北军政 为纪念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等烈士所建。原建筑已毁,现仅存牌坊。)辛亥首义烈土祠位于武昌紫阳路北侧127号,与路南的紫阳公园相对,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此祠原为明代楚王宫的遗址。

8.严家祠堂 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严家祠堂位于咸丰县城西北40公里的尖山乡大水坪村,总建筑面积736平方米。严家祠堂是由当地的严姓族人集资修建,于清朝光绪元年(1875年)伐木兴工,光绪三年建成。严家祠堂是一栋砖木结构的四合院,主体分门厅、亭院、正堂三大部分。门厅高6米,木柱木枋,四列二十柱。

9.甘氏宗祠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氏宗祠位于竹溪县中峰镇甘家岭村。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纪念康熙年间鄂陕地方中左守备甘继芳为国捐躯事迹而建。干隆十三年至十九年(1748~1754年),扩建了正殿、后殿。光绪十四至十五年(1888~1889年)扩建了厢房、伙房、围墙、操场、大门楼。

10.铁鞭古祠 高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鞭古祠位于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铁鞭村七组,荆门市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其古建共三处,最北为道观建筑,共一栋三间,南北排列,最北为正殿,宽9米,纵7.8米,内中部四柱撑梁,梁为三层抬梁,东、西、北三面墙体上嵌柱,墙角各有一柱,墙面上三柱。

“天宫课堂”首次地面主课堂在中国科技馆成功举办

“天宫课堂”首次地面主课堂在中国科技成功举办

原创2021-12-09 22:13·

12月9日下午,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同开展的中国空间站首个太空科教品牌——“天宫课堂”地面主课堂在中国科技馆成功举办。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本次活动采取天地互动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中国空间站科创体验基地)设置地面主课堂,在广西科技馆四川汶川县第一小学(科普大篷车进校园)、香港培侨书院、澳门科技馆分别设置4个分会场,共1420名中小学生代表参加。活动通过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央视新闻新媒体等平台向全球直播。截至12月9日18时,仅央视新闻新媒体端总观看量已超过7200万。现场共有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北京日报、学习强国等18家主流媒体参与报道。

三位太空教师在轨介绍展示了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科学实验,并与广大青少年开展天地对话。直播活动结合中国科技馆天和核心舱1:1结构验证件、神舟一号返回舱实物、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等“大国重器”,与来自北京市25所中小学的200余名师生,在科技辅导员和中学物理老师带领下共同完成。为充分发挥科技馆体系联动效应和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的平台优势,中国科技馆动员全国科技馆体系的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兵团)的近200所实体科技馆、193个流动科技馆站点、124辆科普大篷车、850所农村中学科技馆收看直播,并开展航天特色科普活动,受众超过57万人。

11月18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出通知,确定中国科技馆作为本次活动的地面课堂承接单位,科技馆高度重视,第一时间成立由馆领导班子组成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靠前指挥,下设7个专班协同推进。各专项工作组协同中央电视台、北京航天飞控中心、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朝阳区卫健委、朝阳区奥管委等20余家单位,高效有序完成地面课堂组织、活动现场搭建、媒体联络服务、地面通信保障、安全后勤保障及疫情防控等关键环节的各项工作。每天晚上召开调度会,确保馆内馆外“一盘棋”;字斟句酌打磨授课脚本,确保科学性和趣味性;严格筛选授课教师,精心组织现场学生;以“航天精神”的严谨细心完成地面通信系统与通信链路和电力的保障;以“万无一失”的态度确保活动的疫情防控、安全保卫和活动前保密工作;以“文不过夜、事不隔天、办不超时”的模式确保各组工作落实到位。本次活动涉及的5项实验内容中有50%由中国科技馆团队提供,天地对比实验参与度高、差异性明显、显著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本次活动是中国科协大联合、大协作开展科普工作的重要成果,也是我国科普教育活动覆盖面最大和参与公众最多的一次重大实践,对于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活动正式将科普工作推向了中国空间站,这是中国科技馆的一小步,但却是科普事业的一大步。中国科技馆将在中国科协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指导下,进一步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有关要求,发挥中国空间站科创体验基地的作用,充分利用太空资源,开发更多、更有趣的科普活动,让孩子们感知科学,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为国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贡献力量。

中国科学技术馆供稿

丝山大讲堂|将军眼中的雷锋文化

解放军原副总编辑陶克少将是雷锋精神研究专家,曾撰写《告诉你一个真实的雷锋》受到广泛关注。在雷锋学习日到来之际,陶克将军接受《解放军报》社栗振宇记者的独家专访,他认为“雷锋的事迹是有限的,而对雷锋文化的认识、解读是无限的。”

记者:

今天我们谈雷锋的时候,事实上我们面对着一个庞大的和雷锋有关的文化群落,这就是雷锋文化。请谈谈您所理解的雷锋文化?

陶克

从理论层面上说,雷锋和雷锋精神关乎着“为什么活着,怎么做人”的人生第一命题。而用老百姓的话说,学雷锋就意味着做“好人好事”,而这“好人好事”中又包含着人们对诚信、敬业、友善、仁爱等诸多品质的美好追求。50多年来,雷锋已经从一个人的名字转化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符号。准确地说,雷锋文化就是以雷锋的名字命名的,以雷锋的事迹言论为基础,以雷锋精神为核心的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文化复合体。

记者:

这些年来在雷锋宣传中最让您感动的一件事?

陶克

我作为一名军队新闻工作者很早就参与了有关学雷锋活动的采访报道,在鞍山,我见到了当年送雷锋当兵的辽阳兵役局副政委余新元。这位92岁的老红军说起雷锋就像还在眼前。他告诉我,个子矮小的雷锋用热爱祖国热爱军队的一颗炽热之心和在工人岗位上的杰出表现,感动了军地领导和接兵干部,作为特例送到了部队。余新元说:“雷锋临上车时,对我说,‘余叔叔,我要走了,我也没什么送你的,我就叫你一声爸爸吧。’我说,‘别,这样不好’……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牺牲了。我是3天后才从报纸上看到的,我回家告诉老伴,‘坏了,咱们的孩子走了’。我们老两口抱头痛哭……”讲到此时,老人热泪纵横,扭头抽泣,我的眼泪也滴在了采访本上。从那一刻,我明白了雷锋为什么会成为雷锋,我好像成了雷锋的战友,看到了雷锋这个苦难的孩子怎么用报恩之心,报答共产党、报答人民、报答新社会,他脸上洋溢着微笑,以夏天般的火热投入工作,以春天般的温暖关爱他人……我下决心不仅要写出一个可敬可爱可学的雷锋,还要写出孕育雷锋成长的伟大时代和帮助他成长的一批伟大的人。

采写邓州“编外雷锋团”时,则是另一种感动与心酸。当年雷锋的540个战友带动起一个城市学雷锋热潮,各条战线上14000多人踊跃加入“编外雷锋团”,图的啥?在采访中,经常有素不相识的造访者走进我的房间讲述雷锋传人的感人故事,有的还拉我到家中看看他们关怀的患病儿童,以及还需要送去温暖的残疾人。我理解了,我明白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弱势群体问题,道德滑坡问题,社会公平问题,都关乎着百姓的幸福指数和社会的稳定,雷锋精神的传播和雷锋传人的大量涌现,对老百姓意味着温暖和有指望。从这个角度说,雷锋文化也是造福广大人民的先进文化。

所以,如果问我坚持传播雷锋精神的动力是什么,那就是来自于被雷锋和许多“雷锋”人生价值的感动,来自于捍卫民族英雄尊严的一种文化自觉。

记者:

曾有学者认为,雷锋文化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上世纪60年代,雷锋文化侧重于真善美。70年代,雷锋文化侧重于爱憎分明。80年代,雷锋文化侧重于钉子精神。90年代,雷锋文化侧重于爱岗敬业……您觉得,雷锋文化在今天更多指向什么?

陶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有多次关于雷锋的论述,比如“崇高信仰、坚定信念不是高不可攀的,雷锋、焦裕禄、杨善洲等就是鲜活的例子。他们一辈子为党和人民奋斗,没有崇高信仰、坚定信念是做不到的”“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的人,在服务社会、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中提升人生境界”“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等。习主席的论述给我们深刻启示,更指明了方向。雷锋文化围绕解决“为谁活着,做什么样的人”问题展开,其在今天乃至今后的价值取向,我觉得,都应该是回归本源——像雷锋那样做人,像雷锋那样做事,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记者

请谈谈雷锋与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内涵有哪些契合点?

陶克

习主席提出的“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高屋建瓴,生动具体,为当代革命军人订出了标准,描出了样子,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路子。雷锋文化与新一代革命军人的内涵无论在内在要求、本质特征、目标指向都是一致的。新一代革命军人内涵的概括,既为我们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新形势下弘扬雷锋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记者

今天我们培养新一代革命军人,应该如何利用好雷锋文化的力量?

陶克

曾经为雷锋拍摄照片的张俊老人生前曾有一个愿望,在全国建立100个雷锋展馆,他义务提供雷锋图片。他说,拜佛还要请尊菩萨,学雷锋不知雷锋什么样,做过什么事,你怎么学啊。

湖南省军区原政委杨忠民退休后担任湖南雷锋精神研究会会长,他曾对500名中小学生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其中认为雷锋是影视明星的占17%,雷锋是解放军战士的占58%,雷锋是科技工作者的占5%。据此,杨忠民的结论同样是,学雷锋首先要知雷锋。

雷锋的战友、海军原副政委冷宽将军组织雷锋战友进工厂入学校播撒雷锋精神种子,长年累月持之以恒。去年年底,济南军区政治部请我向数万名新战士巡讲雷锋,我以“90后心中的雷锋”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实:许多90后不了解雷锋的事迹,没有看过他的日记,但他们却知道雷锋是一个好人,一个助人为乐的人,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有个新战士在答卷上写道:当今社会雷锋多一些,小悦悦事件就发生少一点,摔倒的老人就不会没人扶。这个调查结论给人信心,使我们看到了雷锋文化的深远影响力和现实基础,只要在崇尚雷锋上有着共同的价值共识,我们这个民族就充满着希望。另一方面也看到教育上存在的严重问题,年轻一代对雷锋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势必会影响到对雷锋精神的传承和坚守,也使抹黑雷锋有了可乘之机。从这个角度说,在军营及社会上张贴雷锋画像,建造雷锋雕塑,传播经典语句,举办学雷锋成果展览,这些活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