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绣花鞋

回头绣花鞋,是贺州的一道特产,也是一道手工艺品。回头绣花鞋为妇女常穿用。鞋头有钩,象龙船。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鞋底较厚,多用砂纸作成。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和贵州等省区。秦以来,壮族先人历代分别称为西瓯、骆越(雒越)、南越、濮、僚、俚、溪峒蛮、乌浒,在宋代史籍中始称为“撞”、“僮”、“仲”,明清时也有称为僮人、良人、土人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僮族,直到1倡议在1965年改“僮”为“壮”。

“回头”绣花鞋为妇女常穿用。鞋头有钩,象龙船。分有后跟和无后跟两种,鞋底较厚,多用砂纸作成。针法有齐针、拖针、混针、盘针、堆绣、压绣等。在色彩上,年青人喜用亮底起白花,有石榴红、深红、青、黄、绿等色彩,纹样有龙纹、双狮滚球、蝶花、喜鹊等;老年人多用黑色、浅红、深红等色,纹样有云、龙、天地、狮兽等。这里展出的是壮族家居“回头”女绣花鞋。鞋尖呈三角锥状,尖部呈“回头”状。鞋面为蓝布,上有用黄、红、绿线绣成花草图案。鞋底为用麻线纳的千层底,针脚细密,坚固耐穿。

听说汕头人对这座公园的回忆,不仅仅只有菊花展~

91年前,月眉河畔,一座公园建成开放。

中西合璧,动静结合,有“月苑莺声”之称。

去年八月,中山公园迎来它的“九十大寿”。

汕头,谁没和家人朋友在这里拍照合影过呢?

这里的颜值不断升级中!

湛蓝天空下,在中山公园的北堤景观走廊边,韩江水悠悠流淌,凉风拂面,沁人心脾,栏凭眺不远处杏花桥下江水滔滔,美不胜收。

由于北堤栏杆经常风吹雨淋,栏杆色泽已显陈旧,翻新工作不容忽视。

5月27日,为期30天的翻新工程完成,长度550米、面积1200平方米的北堤区域,栏杆全面翻新,北堤景观焕新颜。

改造前

不过好消息可不止这个!

日前,中共汕头市委宣传部公布了第四批汕头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单,潮汕抗日战争纪念馆成功入选。

潮汕抗日战争纪念馆自2015年9月1日正式对外免费开放以来,积极探索创新抗战馆服务模式,努力发挥教育阵地作用。

2018年,抗战馆进行了全面的扩容提质,从基础设施、展览内容、传播手段等方面,通过改造、调整展橱展柜,增加展览形式,充实文字、图片等手段,进一步提升抗战馆展览质量。

潮汕抗日战争纪念馆已成为我市与周边地区人民群众追忆历史,了解潮汕抗战全貌的重要基地。

开馆至今已接待各界群众71万人次,充分配合当前形势和重要纪念日,加强与宣传、教育等相关部门的联系,主办了多场大型主题教育活动。抗战老兵、抗战英烈家属、青少年学生及海内外华侨、社会各界市民纷纷自发来馆参观,回顾历史,缅怀抗战先烈,瞻仰人民英雄。

汕头中山公园的故事仍在持续。

中园晚棹留旧影 世纪沧桑相为证

公园初建时的自由神塑像,筹委会认为工艺粗糙,面目不肖而重建,后废弃。

今天的孙中山塑像,立于1988年,广州雕塑院尹积昌创作。

1928年夏极为简单的公园门牌,四根简陋的柱子制以三合土,中间横匾刻“中山公园”四字。

今天的公园牌坊,建成于1930年7月,正面镶嵌的“中山公园”四个台阁体金字,为国民党元老谭延闿手书。

今天的假山,山峰错落有致,山脚回抱、曲折,壁洞中的汕头商埠图呈现昔日汕头商埠繁盛一时的景象。

昔日的忠烈祠祠宇树木相拥,屋檐红漆斑驳脱落,惟一一对石狮子依旧雄镇前门。

今天的潮汕抗日战争纪念馆是市民追忆历史、了解潮汕抗战岁月的重要基地。

民国十年(1921年),汕头市成立市政厅,首任市长王雨若有感汕头从没有一座公园,经提议,选定月眉坞为公园园址,定名“中央公园”。

民国十四年(1925年),东征军二次收复潮梅,时值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为纪念国父孙中山,由市民大会决定,公园名称改为“中山公园”。

民国二十五年(1926年),经呈报省府批准,将月眉坞划为公园用地,范围二百亩(1931年后扩至近四百亩)。同年9月15日举行奠基仪式。但因经费尚无着落,奠基后,首期由何应钦等人发起募捐,得数千大洋,建了一座木桥和一个牌楼(也叫牌坊)。

1928年8月28日,中山公园正式开放。

1930年4月,中山公园的牌楼终于重新改建。改建的因由,在1931年12月所立的《改建中山公园牌坊记》的碑记中明白写道:“园之牌坊嫌于简朴,盖额以中山,非堂皇壮丽,将何以壮观瞻,而示宏伟?”牌楼改建三个月完成,耗资五千八百多元,于1930年7月底完工。

历史来到了二十世纪初,中山公园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维修,设施翻修一新。如今,历经90多个春秋,中山公园在岁月的洗礼下,焕发出新的光彩。

吃货们念念不忘的儿时记忆

“公园茶楼”前身是“富临酒家”,“富临酒家”在九十年代初曾经盛极一时,以经营特色高档食材而出名,后因种种原因而关闭,荒废至今已经十几年。

去年,市城管局辖下中山公园对外进行招投标,由中标单位对茶楼进行重新修缮,重新对游客开放。为满足公园游客的需求,茶楼推出的大多是价廉物美的粤式点心。据了解,目前“公园茶楼”正着力做好便民服务方面工作,茶楼为有需求的市民提供便民服务箱,内放一些紧急防暑降温便药。

菊展,汕头人的共同回忆!

中山公园是我市现存建园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我市许多群众性文化乐活动在该园举办,1987年汕头首届群众菊花展览同样也选择在中山公园这一历史名园开展。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园林处、中山公园就开始自办一年一度的小型菊花展。

园艺师们自己栽培菊花,留种、育苗、栽种、定型……然后在每年深秋时节,把各自精心栽培的心血结晶集中进行摆设展示,以此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同时也展现当代的园林专业水平。

据1979年市文联、市园林处编印的一份菊展情况介绍,当年的菊展于11月11日起在市中山公园举办,共展出大立菊、造型菊、标本菊、悬岸菊等2000多盆,100多个品种。

菊展期间,还邀请我市10多位业余文学作者,赏菊赋诗,抒发情志,甚是风雅。这些诗词有如菊花一样绚丽多彩,把菊展提高到难于言传的诗情画意的境界:“春花不及秋花傲,春月何如秋月皎” “九月西风似剪刀,裁成秋艳自孤高。繁花百亩皆名菊,嘉客一园尽姓陶。” “花满湖山香溢路” “临风万杂璨秋阳”……

1987年,中山公园菊展“升级”为汕头市首届群众菊花展览。

据介绍,首届群众菊花展展出时,全市的园林单位,各区县、街道、园艺爱好者甚至普通市民都捧菊前来参与,上万盆菊花闪亮登场,点缀于中山公园湖畔、假山各处,与园中的其它观赏植物交相辉映,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摄影爱好者聚焦的目光。携家带口前来中山公园赏菊,成了深秋鮀城一道动人的风景线。

此后,一年一度的菊花展便成为我市一项大型的花事活动,一直沿袭至今。期间,除了在中山公园,还曾在华侨公园金砂公园设展,2016年第三十届群众菊展则第一次从公园移至人民广场举办。

不过,在市民心目中,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风光绮丽、人文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山公园菊花展。据粗略统计,近年来,汕头群众菊花展览每年都吸引了近百万市民、游客前往观赏。

岁月无声 建筑留痕

九十多年历史的中山公园里

长按添加订阅

小公园绝美明信片|“绣花”功夫绣出的潮人专属记忆④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汕头站)

一年来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

冲上热搜成为“网红

不少市民和各方游客

纷纷到此“打卡”

据相关数据显示

这一年来

公园开埠区

共接待游客610多万人次

这一年时间里

开埠区保育活化持续推进

城市文脉进一步延伸

地域特色鲜明

文旅深度融合

为此

我们精心制作了

一组绝美明信片

每期推出一张

请跟我们一起感受

小公园的焕新面貌吧

请翻转手机,观赏明信片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汕头站)是我党早期红色秘密通道的历史见证,是党的隐蔽战线在广东地区艰苦卓绝斗争历程的历史见证,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而伟大建党精神也通过这一历史载体,代代传承。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前来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游客纷纷表示,“参观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汕头站),启发特别大”“通过了解革命历史,学习革命斗争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版权声明:版权为汕头融媒集团所有,转载须经授权。

策划/林馥盛 陈珩

文字/钟昕

制图、美编/李津 李昕桦(实习生)

编辑/钟昕 李津

校对/林郁

编审/盛 瑶

编发审核/汕头融媒集团移动媒体中心

2016年,考古专家见到1位突厥女人,像是活的,穿着绣花鞋,很美

提示:这里有生死,但死是生的希望。这个春天,疫情打乱了人们的计划,而我们很想很想去草原上谈一场恋爱,在遥远年代的墓地边,看马背上绣花鞋的女人箭一样地飞过,抓住那个可以摸得着的梦。

我们一直有着这样一个观点,即真正的、纯种的突厥已消失在了中国,被融入了中国北方民族,现在,那些自称是突厥后代的人,不过冒牌突厥而已。这是史实也是事实,对于这个问题,在以前的文章里我们介绍过多次,在此不赘述了。

关于突厥的起源,我国的史籍里有很多说法,但我们始终认为“高昌北山说”比较靠谱。高昌北山在哪里?即今吐鲁番地区以北的阿尔泰山脉。

《周书》认为,突厥本是匈奴的一支,后被邻国所灭,当时有一个10岁的小男孩,士兵见他年小,没忍心杀死他,便将他砍去双脚扔到荒草中。后来,小孩被一只母狼救去,长大以后与狼结合,邻国国王听说这小孩已长大,怕有后患,便派人将他杀了,杀他的人,见他身旁有一条狼,也想一齐杀掉,狼逃跑了,逃到高昌北边的山洞里。在那个山洞里,狼生下10个小男孩,他们逐渐长大成人,各自成家,繁衍后代。其中一支,生活在阿尔泰山一带,阿尔泰山形似作战时的头盔,当地人称其为突厥,所以他们就以突厥为族号了。

然而,突厥人长得什么样?至今似乎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答案。一些人说,新疆北部草原上的草原石人就是他们的样子,都是许许多多栩栩如生的人像,面向东方太阳升起的方向,似在重新唤起生命意识和力量。但我们觉得,这种说法不科学,道理很简单:540年,突厥这个名词才初次在中原史册见到,但这之前,乌孙人的那个年代,甚至更早,草原石人就存在于草原了,也就是说,那时的草原石人并不知道突厥是谁。

没有权威答案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突厥当时实行火葬。《周书·突厥传》中说,死者,停尸于帐,子孙及亲属男女各杀羊、马,陈于帐前祭之,绕帐走马七匝,诣帐门以刀剺面且哭,血泪俱流,如此者七度乃止。择日,取亡者所乘马及经服用之物,并尸俱焚之,收其余灰,待时而葬。

怎么择日呢?春夏死者,候草木黄落;秋冬死者,候华茂,然后坎而瘗之。也就是说,尸体在被火化后,要被放置放半年时间,才可以埋葬。瘗坎为墓坑,是用以埋牲、玉帛的坑穴。因为当时埋葬的是骨灰,所以,今天的人们就看不到他们的形象了。

然而,这个世界绝对是可以有例外的。2016年4月,考古学家在蒙古国靠近阿尔泰山脉海拔2800米的一个地方,发现了一具木乃伊。木乃伊是女性,一位突厥女性。因为当地是冻土层,海拔较高,少有干扰,出土的时候,女性木乃伊保存完好,像是“活的”一样,衣着绚丽,宝马相伴,而且有许多昂贵的陪葬品。

考古学家在女性木乃伊的陪葬品中发现了一个漂亮的针线包,里面装着这样几样东西:一柄残缺的镜子、一把梳子以及一把小刀。另外,陪葬品还有一副配有金属马镫的马鞍,这副马鞍保存完好,即使今天也可以使用。女性木乃伊呢,穿着绣花的衣服,还有一双时尚的靴子,蒙古国文化遗产中心主任盖巴德拉合·恩赫巴特(Galbadrakh Enkhbat)说:“这双毛毡靴长度到膝盖,鞋底用皮革制成,鞋尖有缝制成的亮红色条纹装饰。即使在今天都是一个非常新潮的款式。”(中华网《蒙古国发现1500年前突厥女木乃伊》)

当地一位时尚专家看过,忍不住说: “它(靴子)看上去很反常,但却时髦。即使在今天,天冷的时候我也不会介意穿上它。那些高质量的针法、亮红色与黑色的条纹、还有长度,如果放在现在我会立刻买下来。”网友们因为这双靴子欢呼了起来,称它很像当下某名牌的鞋子,甚至把女性木乃伊也叫某名牌木乃伊,说是女性木乃伊穿越了。我们无心炒作这双靴子,却想非常真心实意地说——它——靴子——好美。而这与残缺的镜子、梳子以及小刀等陪葬品,打开了我们的想象空间。

大草原上,她骑着骏马,风一样疾驰而过,却又回眸为草原上某人留下惊鸿一瞥。鲜花因她而开,百鸟因她而歌,她把某人和草原装在了心里,而草原和她也开始在某人的心里变美。回到帐房,她丢下小刀,拿出镜子与梳子,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梳着静静的长发,把一个女性的秘密凝固在镜子里,也把一个同样的秘密凝固在了自己的心中。她,就是一个突厥的女人,在宽广的草原上,有着自信的成长,也在不断修饰着自己。

很快,考古学家给出了关于她身份的答案。职业:裁缝。称:“通过墓内发现的物品,我们判断她来自普通的社会阶层,尽管这时尚的随葬物或许暗示出她不为人知的较高地位。我们也发现了各式各样的缝纫工具,因此猜测她曾是个裁缝,但这仅仅是猜测。”年龄:30岁至40岁之间。称:“这具木乃伊遭受了严重的头部创伤——但是,这是不是这名妇女在某个时候死亡的真实情况还未可知。也并不清楚她遭受了攻击抑或摔伤,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或许能给出答案。”

她呀,就这样清晰又模糊。清晰了的是真实的美,模糊了的是想象的美。在网友的欢呼里,那双漂亮的靴子也成了我们的喜欢——我们更愿意这样去解释那双漂亮的靴子——鞋尖亮红色条纹装饰是作为裁缝的她绣在皮革上的花,草原民族缺少布料,但不缺少爱美的心——这靴子其实就是她的绣花靴,也是她作为一个草原女性的审美和品位。这之后,我们开始不断地问询这样一个问题——草原上的姑娘除了穿绣花的衣服,真的穿绣花鞋吗?

很幸运,我们很快就得到了答案——一双绣花鞋——罗地绣花鞋——属于金代的一位王妃。

1988年5月,哈尔滨道外区巨源乡城子村的村民在种地时,挖到了一座男女合葬石椁木棺墓。棺上有丝织品覆盖,棺盖正中置一阳文篆书“太尉开府仪同三司事齐国王”银质铭牌。经鉴定,男子死亡年龄约60岁左右,身高167-173厘米;女子约40岁上下,身高155-158厘米。

考古学家据“太尉开府仪同三省事齐国王”考证,该墓是金代齐国王完颜晏夫妇合葬墓。完颜晏,女真名斡论,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堂弟,生前拜太尉、齐国王。男墓主身着8层17件服装,女墓主人身着9层16件服装,用料精美,做工考究。出土的丝织品服饰填补了中国金代服饰史的空白,被誉为“北国马王堆”(详见黑龙江省博物馆历史部辛玮《金代齐国王墓——金握》)。

罗地绣花鞋属于金代齐国王墓的女墓主,长23厘米,鞋面上下别离用驼色罗和绿色罗,绣串枝萱草纹,鞋头略尖,上翘,麻制鞋底,较厚,鞋底衬米色暗花绫。此鞋和同出的数十件男女丝织品服饰,显示出浓厚的北方民族特色,是金朝女真族的服饰精品。

女真民族与突厥民族不论是历史空间还是地理空间,都相距甚远,但都作为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他们的女性在衣、在鞋上绣花却是一致的。所以,花在这里不仅仅是花,而鞋也不仅仅是鞋了,它是来自中原地区的文化,是北方各民族妇女对中原文化热情而又不间断的向往。如果突厥女裁缝的绣花鞋仅仅是皮革靴子上的一种装饰,那么金代齐国王妃的绣花鞋已与中原地区妇女没什么区别了。这绣花鞋走过的路,其实也是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相互吸引和不断融合的过程。

都说脚下没鞋穷半截,而脚下有鞋当然就会富半截了。我们的财富,就在文化的交流里,而不在靴子或者鞋子美丽了多少女人的脚。好了,还是回到《周书》记载的突厥人葬俗上来吧——葬日,亲属设祭及走马、剺面如初死之仪。表为茔,立屋,中图画死者形仪,及其生时所战阵状,尝杀一人,则立一石,有致千百者。又以祭之羊、马头,尽悬之于标上。

其实,不仅如此,在这一切完成后,突厥男女都穿戴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在所葬之地会聚。男人有所喜爱的女人,回去就派人带礼品去求婚,其父母一般不会拒绝(是日也,男女咸盛服饰,会于葬所。男有悦爱于女者,归即遣人娉问,其父母多不违也)。

这里有生死,但死是生的希望。这个春天,疫情打乱了人们的计划,而我们很想很想去草原上谈一场恋爱,在遥远年代的墓地边,看马背上绣花鞋的女人箭一样地飞过,抓住那个可以摸得着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