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江豆笋

开江豆笋是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的特产。开江豆笋,适宜多种烹调方式,炒、烧、炖均可,而且久炖不散,口感嫩滑、细腻,味道醇香、鲜美。2009年5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豆笋的传统制作技艺,产生并流传于开江县的新宁镇、普安镇和甘棠镇。据《开江县志》记载:清代初年,四川因战乱人口锐减,于是清政府在大半个中国推行移民填川政策,这次事件被历史学家和民间命名为“湖广填四川”。所谓“湖广”,是指湖北、湖南两地。在明清时期,湖南、湖北合称“湖广省”。这些外来的“异乡人”在这片金色的土地上纵情舞蹈,他们从故乡带来新的物种、新的食品制作技术、地方戏、习俗、方言,然后在这个新的竞技场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当时,开江盛产大豆,由于用大豆作原料加工制作的豆笋含有高量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和钙、铁、锌、硒及多种维生素,营养极其丰富,长期食用有利于小孩的生长发育,可延缓人体的衰老,深受人们的喜爱,于是,豆笋传统制作技艺从此开始。

开江豆笋传统制作技艺非常讲究。第一步:筛选——豆笋注重选料,一般选用开江本地出产的“六月黄”或“八月黄”大豆,并由人工清除豆子中的杂物。第二步:浸泡——把选好的豆子倒入大黄桶中,用清水浸泡,豆子计量单位为“桌”,一“桌”大约四升(升子是旧时量谷物的器具,一升子即为一升)。第三步:磨浆——将浸泡好的豆子连同水一起用木水瓢舀到石磨中,开始磨浆,石磨转动的速度要适中,以磨出的浆较为细滑、无明显颗粒为宜,磨出的浆直接用木桶盛好。第四步:过浆——在摇架下方套一块过滤布,把磨好的浆舀入滤布中,摇动摇架,从滤布中能流下去的就是可以制作豆笋的豆浆了,滤布上面留下的是豆渣。第五步:烧——把滤好的豆浆倒入大铁锅中,用文火烧开,烧开后即全部舀出,用木桶盛好。第六步:提取成型——将烧制好的豆浆重新倒入锅中,以文火加热,用蒲扇扇动锅中的豆浆,使其表面凝成一层膜状皮,然后用准备好的竹签把皮裹起来,这样,豆笋就成型了,再把裹好的豆笋放在搁箱上,如此反复,直至把锅中的浆提取完为止。竹签上裹的层数视制作的豆笋大小而定,大豆笋至少要裹10层以上,小豆笋裹3层就可以了。第七步:烘干——把搁满豆笋的搁箱抬到室外晾晒,一般以阳光照晒为主,必要时,也可以等提取成型后用灶内的碳渣余火进行烘烤,其目的是把制作出来的豆笋烘干。

豆笋传统制作技艺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独特的制作流程,不添加任何化工原料,保证其制品为真正意义上的绿色食品,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食用标准。其传统制作技艺十分独特,全程手工操作,选料精细,制作流程别具一格。开江豆笋传统制作技艺所需的器具,将多种制作工艺(如石磨制作、黄桶制作、摇架制作等)融为一体,具有极强的综合制作技艺价值。

舌尖上的产业:垫江豆花如何“花”开万家?

新华网官方帐号

6月8日,垫江石磨豆花示范店。黄素华(中)正帮着孙子李涛(右)磨豆子。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6月8日清晨,93岁的黄素华理了理耳鬓的白发,翻开那本放在床头的影集。影集里,黄素华化着淡妆,手捧鲜花,身着一袭有蕾丝花边的拖地婚纱,虽是满脸皱纹却精神矍铄。

“人生有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我干的是最苦的行当,年轻时没精力梳妆打扮,出嫁时连个嫁衣都没有。当时我就想,等我老了,豆花店后继有人了,就去补拍一套婚纱照,没想到今天这两个愿望都实现了。”黄素华笑着说。

黄素华是垫江最早经营石磨豆花店的人之一。因为一碗豆花,让她在垫江老县城的知名度颇高,上了年纪的人大多吃过她做的豆花,也认识她。

几十年来,垫江石磨豆花在黄素华手里变成生意,经过不断地传承、创新、发展,已在全市各区县拥有3000余家门店,年产值达6亿元,成为一个带动数万人致富的产业。

一碗豆花一分钱

家常菜也能养家糊口

“推磨,摇磨,骑马马坐轿轿,走进城来逛一朝……”当日,在垫江城区朝阳路的石磨豆花示范店,黄素华下意识地哼唱起这首与推豆花有关的民谣。70多年前,她担着豆花到垫江新民场镇叫卖,一分钱一碗,硬是把一道家常菜变成了一门生意。

回忆往事,黄素华娓娓道来:听上一辈的人讲,至少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豆花就成为垫江的家常菜,当地人在逢年过节或举办红白喜事时,总会以自家推的豆花待客。小时候,她就跟妈妈学会了点豆花。

17岁出嫁后,黄素华家里的经济情况不太好,时常吃不饱、穿不暖,她只有拼了命地干活,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打着火把下地种田、帮人放牛羊、盖房修路……每天疲于奔命,也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有一天,黄素华在街上看到一个老头挑着两箩筐馒头叫卖。“街上的布匹、雨伞、馒头……都是农民自己做出来的,我卖豆花也能赚钱!”黄素华受到了启发。

选豆、洗豆、泡豆、磨豆、滤浆、烧浆、点卤,豆花的制作工艺,黄素华烂熟于心,“豆花颜色好不好、绵不绵实、好不好吃,就看你点胆水点得好不好。”

“我妈在家一锅一锅地做豆花,做好了就让我们尝,问我们好不好吃,跟上一锅有啥子区别。那段时间,天天吃豆花、顿顿吃豆花,一家人都吃腻了。”黄素华的幺女儿李锦梅回忆说。

经过反反复复地尝试,黄素华做的豆花终于得到了全家人的肯定。黄素华连忙挑着箩筐到街上去卖豆花,“当时,一个馒头卖一分钱,一个包子卖两分钱,”经过比较,她最终决定一碗豆花卖一分钱比较合适。

每天凌晨4点,她就开始忙活。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寒冬腊月,天亮之前,她必须要把豆花做好。她明白,但凡她偷点懒,家里 日子就得难过。

“常年磨豆子,我这双手全是老茧,腰都挺不直了。”黄素华说。就是靠着这股不认命、不服输的劲,黄素华硬是将垫江人家里司空见惯的豆花变成了养家糊口的生意。靠着卖豆花,她的7个孩子不但吃饱了饭、穿上了新衣服,还都上了学,住上了砖瓦房。

6月8日,垫江石磨豆花示范店。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门槛低见效快能致富

从“1”繁衍到“3000”余家

“见我卖豆花赚到了钱,大家还给我起了‘豆花西施’的外号。”黄素华笑着回忆说,卖豆花卖出名堂后,十里八村的乡亲都知道了我的致富故事,纷纷登门拜访,向我讨教做豆花、卖豆花的经验。众多取经的乡亲中,周范时是其中之一。

周范时是黄素华老家村子的负责人。改革开放后,国家鼓励乡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可一穷二白的村子找不到发展门路。听说黄素华的故事后,周范时找上门,邀请她担任由村里创办的豆花坊的老师,教大家做豆花。

搭炉灶、购买锅碗瓢盆、选豆、泡豆、磨豆……黄素华从每个细节讲起。经过一周的筹备和苦练,1980年7月的一天,村集体办的豆花店开张了。当月靠卖豆花,村上收入了100多元。

新民镇一个村靠卖豆花赚了钱的消息在垫江其他地方引起不小的轰动,其他乡镇、街道纷纷派人前来参观学习。进入上世纪90年代初,垫江一些乡镇和街道也陆陆续续有了豆花店。

又过了10来年,一些敢闯敢干的垫江人,开始到垫江周边的区县或重庆主城开豆花店。渐渐地,垫江石磨豆花、梯坎豆花、张豆花、吴记豆花等一大批豆花店在巴渝大地落地生根。

垫江县三溪镇村民张俊奇就是这豆花创业大军中的一员。早年间,张俊奇曾在重庆主城做销售,10多年下来没挣几个钱。后来,听说亲朋好友靠卖豆花赚了钱。2019年,他果断辞职,拿着积蓄在南岸区弹子石老街开了家面积近200平方米的垫江石磨豆花示范店。

由于弹子石老街景区近年来游客增多,他的店现在每天平均能卖500碗豆花,一年有30多万元营业额,扣除人工、房租、水电等成本,还剩20万元左右,比打工划算得多。“接下来,我还打算再开一家分店。”张俊奇自信地说。

垫江商务委提供的数据显示,由于门槛低、见效快,经过不断地传帮带,如今垫江已拥有石磨豆花店400余家,带动近5000人就业,全市有垫江石磨豆花店3000余家,带动数万人创业就业。

六月八日,垫江石磨豆花示范店。黄素华(左)和孙子李涛(右)正在一起做豆花。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产品创新文化塑魂

路边小吃进厅堂

2004年,黄素华的孙子李涛,从部队退伍回到垫江老家,准备继承婆婆的手艺,重新开一家豆花店。

但在走访过程中,李涛却发现了垫江豆花的一些问题:垫江豆花店的确遍布重庆,但这些店铺大多是路边摊,环境简陋空间狭窄,消费档次也低,顾客吃一顿饭,一般也就二三十元。

李涛认为,垫江豆花要改变路边摊的现状,除了要继续把味道做好外,还必须用文化来包装豆花产业。李涛一方面拜婆婆黄素华为师,研究豆花制作技艺,另一方面则搜集与豆花有关 文献资料,以及石磨、簸箕、滤架等传统制作工具。

2019年,李涛在垫江开了第一家集豆花美食、豆花文化、豆花体验、豆花民俗文化馆为一体的垫江石磨豆花示范店。

示范店占地300多平方米,其外形建筑以巴渝吊脚楼为特色,门店两侧摆放着年代久远的石磨,店内四周则悬挂着豆花制作工艺的图片和与豆花有关的诗赋。示范店旁则是石磨豆花制作工坊、以及石磨豆花民俗文化展览馆。

“豆花跟服装一样,每年需要创造不同的新款来抓住市场。”李涛介绍说,为解决菜品老套的问题,他和他的团队每年都会创新推出一两道新颖的豆花菜品,尽力让传统地方美食焕发新活力。在示范店,顾客既能品尝到推陈出新的豆花菜品,也能体验豆花制作工艺,了解豆花的文化和掌故。

不仅如此,李涛还以黄素华的名字注册了垫江石磨豆花品牌,通过连锁加盟等方式,走上了一条品牌化的发展之路,目前全市已经有10多家店铺。

经过数十年的创新发展,垫江石磨豆花已形成白豆花、菜豆花、荤豆花、工艺豆花、宴席豆花等不同种类。伴随豆花产业的迅猛发展,垫江县政府制定了石磨豆花发展规划,建立了花椒油菜榨菜莲藕辣椒等食材基地。目前,仅垫江就有23个乡镇种植黄豆近万亩,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为实现豆花产业的标准化,该县还出台了从原材料到加工制作、装盒、石磨豆花示范店建立等的标准化规程;同时,开展了评选名店、名厨、名菜等活动,并结合县就业培训中心开设了“石磨豆花技艺课”,培养后备人才;此外,结合垫江牡丹文化旅游节,通过农文旅融合,为豆花产业的发展注入文化内涵。

当地政府还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参加全国各种类型的展览展销活动,提升垫江豆花的知名度。同时,邀请全国的餐饮专家、文化学者,为垫江豆花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如今,垫江石磨豆花已走上了产业化发展之路,正试图通过农文旅商研深度融合,擦亮垫江这张闪亮的“金字招牌”。垫江也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中国石磨豆花美食之乡”称号,同时该县也在积极申报垫江石磨豆花中国地理标志。

来源:重庆日报

红豆山庄-为你开启江南浪漫游乐之旅

红豆山庄正确的打开方式

现在黑龙江省玉米轮作大豆申报开始了,对于2019年大豆前景你怎么看的?

黑龙江地区玉米轮作大豆的政策之前就有,前茬是玉米的,合法用地改种大豆,就可以获得相应补贴,以2018年为例,这种玉米轮作大豆的补贴标准为150元/亩,大豆生产者补贴为320元/亩,两者加起来意味着一亩地补贴收入为470元/亩。当下农民对玉米轮作大豆申报较积极,主要原因还是被相应补贴吸引了,多方表态要继续扶持国产大豆,2019年相应的扶持依然有,甚至不排除进一步提高,这无疑是给农民一颗定心丸,无论产量如何,这项补贴是实实在在的。现在黑龙江玉米轮作大豆开始申报,对2019年大豆前景怎么看?微尘微视界对此有以下几个观点。

一、2019年大豆扶持力度依然会高于玉米对黑龙江地区的农民来说,2018年是个转折点,国产大豆一下子提升到了新高度,它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而且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在主产区多渠道力推种植大豆,这种迫切性是之前所没有的,听从了建议种了大豆的,也得到了相应的回报。2018年黑龙江玉米生产者补贴只有25元/亩,大豆生产者补贴为320元/亩,大幅度提高大豆补贴,同时减少玉米补贴,似乎传递一种信号,要多种大豆,适当减少玉米种植面积。从目前多方的表态看,2019年对大豆的扶持力度依然比较大,有的地方还可能加大扶持力度,这对农民来说是好事,补贴是实实在在能看的见的。

二、大豆种植收益将与玉米想当原来农民倾向种植玉米,因为从经济效益角度考虑,玉米的经济效益高于大豆,正常情况下,玉米亩产可达1200斤,每斤价格在八、九毛钱,产值好点的亩产收益为1100元左右。而大豆亩产400斤就算不错的,每斤价格不到1.8元,亩产收益只有720元左右,抛开补贴不算,单纯看单产收益,毫无疑问种植玉米的收益会高于大豆。但现在上面有意识的要扶持国产大豆,就得把大豆的种植效益给提升上来,大豆产量上短期难以有大的改变,只能从补贴上来调节,大豆320元生产者补贴,玉米轮作大豆补贴150元,再加上亩产收益,种植大豆的整体收益就与玉米不相上下,有的地方还会比玉米高些。

三、减少大豆进口量才能利好国产大豆国产大豆的市场份额想要提升上来,就把控制好进口,减少大豆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同时提升大豆的扶持力度,得让农民有信心种植,整体收益上去了,农民才愿意种植大豆。大豆与玉米有所不同,2019年玉米进口配额为720万吨,而大豆没有进口配额限制,只要国内企业愿意进口,大豆进口的路子就不会堵,虽然2018年美豆进口减少明显,但从其他地方把这份额给不上了,对国产大豆来说,依然影响很大。

四、大豆市场价依然难走强我国是大豆需求大国,每年大部分需要靠进口解决,进口量虽然很大,但自己没有定价权,由于种植成本不同,大豆内外价格差较为明显,很多时候进口大豆到港价比国产大豆便宜。农民对国产大豆的预期价格为2元/斤,而实际上连1.8元/斤都比较困难,2018年大豆生产者补贴大幅度提高了,但实际上国产大豆的价格没有多大变化,有的地方甚至价格还低了点。2019年大豆市场价如何?个人认为依然会难走强,种植面积虽然提高了,但市场上进口大豆依然占主导地位,深加工企业也更青睐进口大豆。

总之,如果天气因素相对正常,2019年种植大豆的综合收益会更好些,毕竟现在上面有意识要扶持国产大豆,这自然不能让农民吃亏。不过也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大豆进口量的多少将会影响国产大豆的市场价,补贴上来了不代表大豆的市场价会提高,农民得根据自身条件做出合理安排。

以上为微尘微视界对 2019年大豆前景如何问题的理解,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多多指导交流。传递快乐,分享知识。感谢关注本头条号“微尘微视界”,您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

现在黑龙江省玉米轮作大豆申报开始了,对于2019年大豆前景你怎么看的?

据农业农村部1月10号下发《关于征求〈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意见的函》中包括黑龙江省的大豆振兴计划。主要是在征求大豆补贴这方面的意见要求在1月15号上报征求的意见情况。说明现在意见已经通过,开始在黑龙江省玉米轮作大豆申报工作。

从这个农业农村部的消息来看,2019年的大豆行情应该来说是还是不错的。但是目前大豆的价格比较低迷,尤其是黑龙江的大豆价格已经探底,目前只有1.6元每斤左右。所以对于黑龙江省的后期大豆价格行情会有所好转,总体上来说是上涨的趋势。从黑龙江省目前的大豆的行情来看,及全国的市场大豆行情来看,目前大豆价格在1.7~1.9元之间,南方地区的大豆价格在2.0元左右每斤。目前国家大力发展大豆行业,近两年内大豆应该是种植业的黄金产业,毕竟国家大力鼓励农民种植大豆。因为我国的大豆需求量特别高,预计2019年大豆的消费量在1.1亿吨以上,而国内总产量在1000万吨左右,90%需要依靠进口,国家为了解决我国大豆需求量依靠进口的这种平静的产业,对大豆加大了补贴的力度。

2018年大陆的补贴力度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省的大豆补贴标准为每亩320元,吉林省的大豆补贴更高,平均在480元每亩,最高的地方达到了580元每亩,这说明我国对大豆的种植有了高度的重视,也说明我国2019年大豆行情总体来说是好的。但是由于今年南美洲地区的大豆出现了丰收的现象,尤其是美国大豆,今年总产量达到1.29亿吨,而且70%左右的大豆全部进口我国冲击我国的市场价格,毕竟今年巴西大豆与美国大豆开始进行价格竞争,导致了巴西大豆下降一半的价格,直接对我国的大豆行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进而说明2019年我国的大豆行情总体来说是上涨的优势不是太明显,因为我国大豆主要是依靠进口。我国大豆的种植成本比较高,规模化,科学化的程度比较低,这也使得我国大豆在价格上不占优势的主要原因。

总之,对于黑龙江地区的大豆轮作开始进行申报工作,而且国家也对大豆的种植补贴提高了很多,2019年会在2018年基础上继续提高,其大度的种植补贴的资金可以保障大豆的种植成本,这也说明种植大豆前景是不错的,收益也是不错的,只是在行情方面来说不是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