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李子

太白李子

太白李子:新站李子成熟时,个大、色鲜、味甜,入口离核,嚼之无渣。“一经浓芳万蕊攒,风吹雨打未摧残,怜君尽向高枝发,应为行为要整冠。”新站李子不仅与大诗人结缘,而且与诗连姻。夜郎人好客更是豁达大度,君到夜郎旅游,路过李树下,不必避整冠之谦。好客的主人定会端出鲜嫩嫩的太白李子让你吃个够,直至品尝出人情味胜果味浓。鲜品近销遵义、贵阳、重庆,远销广东、广西,李坯干远涉东南沿海一带,加工成李饯飘洋过海。

李白太白景点 李白的太白

1. 李白的太白

李白字太白的典故有以下两个:

1、古人以字称呼,李白,唐朝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因此李白被称为李太白,太白的由来有传说是李白母亲夜梦太白金星而生李白,故字太白;

2、自从贺知章惊呼李白为谪仙人后,世人多以诗仙称之,因此传为太白金星,故多称太白

2. 李白的太白家风

如果农村香火李姓叫太白传家或太白家风。那邓家又叫什么。邓李姓起源

“邓李”氏是从“李”姓派分出来的。本姓氏的形成与“邓”姓有关,形成时间不长,约3、4百年。“邓李”氏人主要有在广西合浦闸口镇的几个村庄。都是客家人。

3. 李白的太白是什么意思

因为古代字体是从右到左写的,李白应白李,但由于现代字体是从左到右的,所以白李又泛指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2];《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3]。

4. 李白的太白是他的什么

因为李白,字:太白。 古人有名有字,对于古代中国人而言,名是名,字是字,各 有独立的意思,不可混为一谈。

5. 李白的太白与什么最深

太白金星和太上老君是我国古代神话里人尽皆知的神仙。说起太白金星与太上老君的区别,除了两个都是一席白衣一头白发之外,那可是哪儿哪儿都不一样。不论是在仙界的地位还是法力,甚至是实力背景都千差万别。

太白金星,他是一位很厉害的神仙。是玉皇大帝身边的一位得力干将,负责帮助玉帝老人家传达各种各样的指令,说白了就是玉皇大帝的信使,也叫做特使。太白金星并不是生下来就叫这个名字,他的原名叫做李长庚。虽说在古代神话故事中太白金星是一位满头白发的“好老头”,可是在我国古代现实生活中他的形象并不是这个样子的。

太白金星是我国道教中的非常重要的人物。据说,在道教初期,太白金星是一位婀娜动人的女神,她穿着一袭黄色长裙,头山戴着红色的鸡冠,喜爱弹奏琵琶乐曲。后来到了明朝太白金星才逐步演化成一位有着白发朱颜的老神仙形象。现在大家应该了解太白金星是谁了吧。

太白金星人物身穿御袍,头簪发冠,手拿玉帝圣旨,身姿卓绝,傲然对着世人。人物神色不怒而威严,五官俊朗,胡须飘逸。此图是用简笔画,线条流畅而简练。画中所勾勒的衣带裙裾仿佛有流云拂过,整体都仙气飘飘,画中人物的五官立体而深刻,眉毛,眼睛鼻梁,脸庞都下笔着力,显出刚毅之气。

这幅画作最出彩的地方就是人物的眼色,虽然是没有色彩的黑白线条,却透露出了一种仙人的威严表现出天界神仙的神圣不可冒犯。太白金星图片中,人物造型丰满,用凝练飘逸的笔触勾画出了整体。左上角空白处还题有太白金星四个字。

太白金星图片的人物和影视作品略有不同。因为古代神仙多有不同版本的传说,西游记里是一个和事佬形象,这里这显著的体现作为天庭玉帝的特使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并且隐约可以窥见一代诗仙李白的傲然姿态。古代的神话故事多姿多彩,想象力丰富无比,这是古代人民珍贵的思想财富,我们应该博学多思,通晓过去才能更好的理解现代文明。

太白金星是汉朝的东方朔,人们经过研究发现,历史上就东 朔跟太白金星比较像,无论是性格还是才华,都特别符合,而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可能性能够对得上。其三说说太白金星是唐代诗人李白,因为李白的飘逸与仙气,赢得了不少人的支持。

但是根据西游记的时间来算的话,李白还没出世的时候,太白金星还在天上活得的好好的呢,也没什么可能。当然了,这些都是民间传说,反正中国神话体系本身就是个传说而已!

太上老君是天庭一位地位比较靠上的神仙,并不是那种普通的小角色。而在整个天庭中,太上老君也是比较有威信和地位的,就连玉皇大帝也要敬他几分。而且太上老君与孙猴子也有过交集。当初孙悟空闹天宫时,最后就是太上老君将他收在丹炉里的。从此这俩人算是有了不解之缘,交情不浅。但是话又说回来,我们都知道太上老君是我国传说里的人物,在我国历史上是不存在这么个人的。

那么太上老君到底是何方神圣呢?据悉,现在流传最多的说法便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正是太上老君的原型。但其实也无从考证。而老子生活于我国的春秋时期,由于当时的书本现在流传下来的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关于老子生前的事迹也变得十分模糊,不可考究。而据当时的历史记载,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的问题。

后来老子死后,人们逐渐将其神化,便有了太上老君。太上老君是中国神话体系地位最高的神,是他一手创立了道教,是公认的道教始祖。是中国神话故事里,地位最崇高的人之一。

很多人在看《封神演义》中,认为太上老君地位不怎么样,阐教与截教斗法的时候,都没有道教什么事,实际上实力最强的就是道教,只不过没有参与而已。当然了,封神演义和西游记由于成书较晚,一般不列入神话体系,像我们熟知的先天神仙太上老君,实际上也是在春秋时期,对一位名叫老子的人的传说。

看到这里你们看出太上老君和太白金星的区别了吧,那你觉得谁更厉害呢?

6. 李白的太白诗句

李白

唐朝时期诗人

代表作《静夜思》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汉飞将军李广后裔,西凉武昭王李暠之后,与李唐皇室同宗。

李白曾经在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后因得罪高力士而离开宫中。天宝十一年(752年),李白北上途中游广平郡邯郸、临洺、清漳等地。

7. 李白的太白山

夜坐山中月,月光复映雪。雪因月更白,月以雪增洁。——《太白雪月》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 —— 李白 《登太白峰》

皎皎天上月,湛湛岩下水。水月遥相望,何啻千万里。月既出于天,如何在水里?天月为之母,水月为之子。月子如月母,圆缺亦如是。譬如形与声,影响随灭起。万物各有本,乾元为资治。——《太白中峰坐月》

坚冰连夏处,太白接青天。云塞石房路,峰明雨外巅。 夜禅临虎穴,寒漱撇龙泉。后会不期日,相逢应信缘。—— 贾岛 《送僧归太白山》

太白山森林公园有多种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观。园内有低山、中山、高山3种地貌类型,峡谷幽深,奇峰林立,飞瀑深潭,景色秀丽。

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眉县汤浴林场境内,森林茂密,溪流潺潺,鸟兽繁多,景观迷人,有绿色植物宝库和天然动物园之称,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天然高山植物园和动物园。

长白汝来前,问汝何年有。 只自云间偃蹇高,不肯 低首。 我即是中庵,汝作中庵友。 怪得朝来爽气多,浮动杯中酒。 ——刘敏中 《卜算子 长白山中作 》

吉林真吉林,长白郁嵚岑。 作镇曾闻古,钟样亦匪今。 邠岐经处远,云雾望中深。 天作心常忆,明禋志倍钦。 ——  乾隆 《驻跸吉林境望叩长白山》

梦寐升九崖,杳霭逢元君。 遣我太白峰,寥寥辞垢氛。 结宇在星汉,宴林闭氤氲。 檐楹覆余翠,巾舄生片云。 时往溪谷间,孤亭昼仍曛。 松峰引天影,石濑青霞文。 恬目缓舟趣,霁心投鸟群。 春风又摇棹,潭岛花纷纷。 ——  常建 《梦太白西峰》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见还。—— 李白《登太白峰》

太白山崇高峻伟,草木繁盛,海拔3000米以上地带发育有第四纪末冰川。山巅有大爷海、二爷海、三爷海和玉皇池4个高山湖泊,池水清澈,深不可测。由于山高云淡、空气稀薄、气候寒冷,终年积雪不化,即使三伏盛暑,皑皑白雪,仍然莽莽天际银光四射,其景致格外壮观美丽,是誉为关中八景之一的“太白积雪”。

太白山森林公园有多种奇特壮丽的自然景观。园内有低山、中山、高山3种地貌类型,峡谷幽深,奇峰林立,飞瀑深潭,景色秀丽。园内还有春秋战国时期王禅老祖修道的“鬼谷子洞”,相传为汉钟离、吕洞宾等八仙修行处“钟吕坪”,道教祖始老子骑牛过玄关路经汤峪休息的“青牛洞”,唐玄宗携杨贵妃游汤峪所建的“唐子城”,药王孙思邈上太白采药的栈道等遗址。

雪路夜朦胧,寻师杏树东。石坛连竹静,醮火照山红。 再拜开金箓,焚香使玉童。蓬瀛三岛至,天地一壶通。 别客曾留药,逢舟或借风。出游居鹤上,避祸入羊中。 过洞偏首,登门未发蒙。桑田如可见,沧海几时空.

寄太白无能禅师(顾非熊)太白山中寺,师居最上方。猎人偷佛火,栎鼠戏禅床。定久衣尘积,行稀径草长。有谁来问法,林杪过残阳。——《寄太白无能禅师》

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眉县汤浴林场境内,森林茂密,溪流潺潺,鸟兽繁多,景观迷人,有绿色植物宝库和天然动物园之称,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天然高山植物园和动物园。

8. 李白的太白峰是在哪里

东白山位于浙江省中部东阳市虎鹿镇境内,属会稽山脉南麓,是东阳市的最高峰,北界诸暨东接嵊州是东阳名山之首。主峰古称“太白峰”,主峰太白峰高1194.7 米。它的巍巍躯貌,呈现东南奇观。可算是浙东群山之雄。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登临此山所以又叫做“太白山”。

9. 李白的太白楼

太白独坐楼,又名太白楼,是敬亭山的标志性建筑。依山而建,楼高31.5米,共4层。登上太白独坐楼不仅能欣赏到李白诗中描绘的“江城如画里”的宣城胜景,更能在李白的诗中畅游,感受诗意的敬亭山,领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独特魅力。

10. 李白的太白山诗词

赏析:

本诗连续用典,善于联想。首、颔两联用明典,化用前人诗句、自然流畅。

“梦时良是觉时非,汲水埋盆故自痴”,意思是梦境中的一切的确无比美好,醒来后的现实令人感到失意,把石头放进盛水的盆中,独自赏玩并痴迷在其中。这里借用韩愈《盆池》中“老翁真个似童儿,汲水理盆作小池”的语意。

“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乌道绝峨眉”借用李白《蜀道难》中“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的语意。说这两快石头好像是横亘在太白山上的高峰,也像是只有鸟儿才能飞过的峨眉山,高 峻险美。

颈联说白石浸水不久图案会发生变化,石面仿佛秋风吹拂,烟云缭绕一般,绿石遇水更见光泽诱人,一如清晨阳光映照下草木萌生,生机勃勃。

尾联用暗典,援引杜甫客居秦州时欲在仇池山养老的旧事。“一点空明是何处。老人真欲住仇池”,奇石之上竟有山川气象,空旷澄激处不知是从何方来,诗圣杜甫当年流连难舍的正是避世隐居的仇池山。意谓诗人向往住在仇池而不得,遂把此石命名为“仇池”。以示寄托。

11. 李白的太白行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北京大学教授李志敏评价:“李白之诗呼吸宇宙,出乎道;杜甫之诗德参天地,源于儒,皆至天人合一境界,故能出神入化。”《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唐太宗废掉太子李承乾的同时,为何要把魏王李

李承乾作为太子很争气,尊师重道,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对于李世民的考核,也做的有模有样,李承乾的几次监国也得到了唐太宗的认可,可以说李承乾的监国不居功,不炫耀,进退得当,深的李世民的喜欢。本来李承乾是一个明主的苗子,可惜这一切都被足疾给毁了,李承乾因为足疾走路有点跛,这个跛足伴随着他的终身,自从瘸了以后,李承乾的性情大变,李承乾的心路历程,史书没有记载,不过据鲁速猜测,李承乾之所以性情大变,与他内心的梦想打碎有关。李承乾一直希望能够成为父亲那样的英明神武,文治武功君主,而且要一表人才,也就是内在和外在都要一流,而脚一瘸,这个梦想就永远无法实现,作为从小被教育要成为一代明主的李承乾心里接受不了。而此时,李承乾同母弟李泰心思活络起来,起了争储的念头,李世民也很喜欢这个李泰这个儿子,知道李泰喜欢文学,给李泰造了文学馆,让他自己招揽文人,苏勖以古人都以著书为立言的标志,劝李泰编著《括地志》,只用了一年时间就编纂好了,唐太宗龙心大悦,赏赐李泰的东西都超过了太子李承乾。此时的李承乾有点自暴自弃,宠信宦官,一蹶不振,还宠幸一名“美姿容,善歌舞”的太常乐人,并称他为称心。请注意这个称心是个男的,这让李世民勃然大怒,把这个称心杀死,李承乾不但不知道悔改,还在宫里给他树冢立碑,这让二人的关系更加恶劣。李世民为了让李承乾迷途知返,搜访贤德,以辅储宫”,先后挑选了十余位老臣、名臣出任东宫辅臣,但是这些并没有能够从根源上治疗李承乾的心病,而这十几位老陈拿着鸡毛当令牌,经常严厉的批评李承乾,这让李承乾更加反感。李世民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让魏征担任太子太师,为的就是给李承乾一个定心丸,也是向天下宣布,我是不会废太子的,可惜混了头的李承乾并没能领会到李世民的良苦用心。李承乾看到李泰受宠,认为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遂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李世民把李承乾幽禁起来。对于处理自己的、儿子,李世民可以说煞费苦心,谋反的人就算是太子也要处死,可是李世民爱子心切,并没有处死李承乾,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保住了李承乾的姓名。而李泰则恃宠而骄,看到李承乾被废竟然跑到李世民那里撒娇,并且承诺如果自己是太子将在百年后杀了儿子传位给自己的弟弟李治,当时的李世民竟然信了,不过被褚遂良戳穿了李泰的谎言,冷静下来的李世民也觉得这不靠谱。而对于立太子,李世民认为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所以李世民立了晋王李治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唐高宗,不得不说李世民这个决定非常的英明,至少保住了李承乾还有李泰的命。

李世民一生霸气,可他的儿子们却不如他。贞观17年魏征去世,可更让李世民伤心的是,齐王李祐竟然在齐州谋反了。

弟弟的谋反给了太子李承乾很大的自信,据《新唐书》记载,李承乾说了这样的话:

我宫西墙,去大内正可二十步棘耳,岂与齐州等?

就这样,李承乾开始准备谋反。然而他已经是太子了,为何还要做这件事?这还要从他和同母弟弟李泰的恩怨说起。

李承乾的为人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李世民对他抱有很大的希望,李世民一即位就立马将年仅八岁的李承乾立为太子。

身为太子,李承乾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使他非常优秀,这一点儿《旧唐书》中也有记载:

性 聪敏,太宗甚爱之。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及长,好声色,慢游无度,然惧太宗知之,不敢见其迹。

这就是说,李承乾虽然聪明,但是他骨子里却很放荡,只是因为害怕李世民,所以不敢表露出来。然而李世民不在的时候,他就立刻原形毕露,在东宫与一帮不学无术的人厮混。

群臣一度认为李承乾是个合格的储君,李世民也大力培养他,这让他更加肆无忌惮了,在东宫玩够了,他开始迷恋起了突厥文化,还能说一口流利的突厥语。

大唐帝国未来的国君学习一下突厥文化无可厚非,可是他有一天却表示要成为突厥人,并去给突厥可汗做一名将军。

堂堂太子竟然想向突厥称臣,这实在太荒谬了,东宫的辅臣们纷纷劝说太子要端正自己的态度。被惯坏了的李承乾哪里听得下去,他放纵惯了,就派人去暗杀这些辅臣,不过并未得手。

这样一来,李承乾算是和辅臣们闹掰了,不过他也不在乎,干脆破罐破摔,与李世民的弟弟、汉王李元昌玩起了杀人游戏,两个人经常身披铠甲砍杀手下的士兵。为此,李承乾还振振有词,据《资治通鉴》记载:

我为天子,极情纵欲,有谏者辄杀之,不过杀数百人,众自定矣。

一位太子能做出这些事情简直就是大唐之耻,李世民也逐渐知道了太子平日的所作所为,他非常生气,逐渐有了废立之心。

那么李世民向要另立那个太子呢?当然是他的嫡次子李泰。

李承乾与李泰的恩怨魏王李泰与哥哥李承乾为一母同胞,只是年龄小,所以无缘皇位,一向优秀的李泰自然很不满意,当他看到哥哥总是犯错后,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

李世民这个人特别宠爱长孙皇后所生的孩子,李泰也颇为受宠。因为他特别肥胖,出行不便,李世民就特意让他乘坐小轿子入宫,这是其他臣子没有的待遇。

不仅如此,李世民发现李泰很有文采,就让他开设文学馆,招揽天下饱学之士。李承乾失宠后,李世民更加宠爱李泰了,每月赏赐的钱财数量甚至高过了太子。

李世民的种种行为让有心之人察觉到,李世民这是要另立太子了,于是很多人纷纷开始结交李泰,根据《新唐书》的记载:

士有文学者多与,而贵游子弟更相因藉,门若市然。

眼看李泰日渐受宠,以魏征、褚遂良还有长孙无忌为首的大臣们看不下去了。李泰为了树威,就向李世民告状,说朝中的三品大员对自己很不满。

李世民听罢大怒,与魏征等人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后来李世民干脆表露了自己的态度,据《资治通鉴》记载,他是这样说的:

人生寿夭难期,万一太子不幸,安知诸王他日不为公辈之主?何得轻之!

这话说得太直白了,所有人都明白了李世民的想法,也就不敢出声了,只有魏征直言劝谏,表示皇帝不可太宠爱其他儿子,否则会对太子不利,直接会影响大唐的发展,李世民这才回心转意。

此时李泰知道,要想挽回父亲的心,他只能做出点成绩来才行,于是他带人编写了一部大型的地理著作《括地志》,并将他送给李世民翻阅。

李世民看后龙颜大悦,命人将书藏在秘阁中,并赏赐给了李泰不少的钱财,对李泰也越发喜欢了,许多大臣都认为李泰会取代李承乾,便纷纷向李泰示好,其中包括驸马柴令武还有房遗爱。

但是李泰频繁结交朝臣的举动还是引起了李世民的警觉,在魏征等人的劝说下,李世民终于表态了,据《资治通鉴》记载:

太子虽病足,不废步履。且《礼》,嫡子死,立嫡孙。太子男已五岁,朕终不以孽代宗,启窥窬之源也。

也就是说,李承乾虽 然有残疾,但是不会废除他的太子之位,嫡子去世后,也应该有嫡孙继承皇位。我李世民绝不会让其他人觊觎皇位的。

这样一来,李承乾的太子之位暂时保住了,可是他仍然不思悔改,也没有丝毫的危机感,百无聊赖的他开始宠幸一个叫称心的美少年,并几乎每日与他同吃同睡。

不仅如此,太子还宠幸妖道。李世民不知道从哪儿听说了这件事,他勃然大怒。其实宠幸男宠这种行为对于古人来说并不是什么错事,可是太子是一国储君,他的行为必须要非常端正才行,他也被寄予了殷切的厚望,所以他不能做这样的事情。于是李世民一气之下杀掉了称心等人,并严厉斥责了李承乾。

别看李承乾行为荒诞,可是内心却很柔软,还非常痴情,称心死后他悲痛不已,日夜思念称心,据《资治通鉴》记载:

思念称心不已,于宫中构室,立其像,朝夕奠祭,徘徊流涕。又于苑中作冢,私赠官树碑。

李承乾有多爱称心,就有多恨弟弟李泰,因为他认为这都是弟弟李泰告的密,而且此时李世民变得越来越讨厌他了。终于有了一丝危机意识的李承乾便豢养了一大批刺客准备除掉李承乾。

这时他听说齐王李祐在齐州谋反了,他瞬间信心大增,心想自己是堂堂大唐的太子,还能搞不定小小的魏王李泰。而且一向与他交好的驸马杜荷、李世民的外甥赵节还有叔叔李元昌都劝他早点做打算。李承乾面对众人的劝说,头脑一热,立刻紧锣密鼓地进行了准备工作。

为了保证计划能够成功,李承乾需要增强实力,他便盯上了一位名将,他就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侯君集。

李承乾之所以想拉侯君集入伙,是因为侯君集早就对李世民不满了。他平定高昌国后,私自占领了当地人的财务而被李世民怪罪,所以侯君集一直都很不高兴。

李承乾将一切打点完毕后,自以为计划地天衣无缝,谁知那位给予了自己自信的齐王李祐竟然给了自己致命的一击。

李祐失败被抓了,朝廷开始调查他在长安的同伙,李承乾的手下纥干承基被牵连了。纥干承基为了保命,就把太子的阴谋给供述了出来。

贞观17年对于李世民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当他知道自己的儿子们接连想要违抗自己这个父亲的时候,他的心情可想而知。他赐死了李祐,但是他实在不忍心赐死李承乾,就将他贬为了庶人,贞观19年李承乾郁郁而终。

杜荷、赵节等人都被处死了,李世民本想饶了弟弟李元昌,可是李勣和高士廉等人却坚决反对,李世民只得含泪将他赐死。

至于侯君集,李世民为了保护他不受刀笔吏的侮辱,便亲自审问他,甚至还想保住的他性命,群臣力谏才作罢。为此,李世民哭着对侯君集说:“以后我要是想你了,也只能看你的画像了!”临行前,这位名将面不改色,他只为一个请求,那就是让李世民饶了他儿子的命,以继承侯家的香火,重感情的李世民同意了。

至此,李泰心满意足了,他认为胜利必将属于自己,然而他忘了,此时李承乾还没有死,深恨他的哥哥必然会反戈一击,而且自己的亲舅舅长孙无忌也不愿意向着自己。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李承乾被废后,李泰每日不停地讨好李世民,这让李世民感到很宽慰,就口头承诺要立他为太子,谁知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却坚决反对,他表示陛下应该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李治也是李承乾和李泰的同母弟,自幼仁懦,当时长孙皇后去世时,李治哭得最撕心裂肺,据《旧唐书》记载:

哀慕感动左右,太宗屡加慰抚,由是特深宠异。

李世民虽然非常疼爱李治,但是他从未考 虑过将这个性格仁弱的儿子立为太子,他不明白长孙无忌等人为什么会支持柔柔弱弱的李治,于是李世民对群臣说道:

昨青雀投我怀云:‘臣今日始得为陛下子,乃更生之日也。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人谁不爱其子,朕见其如此,甚怜之。

青雀是李泰的小名。这段话的意思是,李泰向李世民保证,等到自己死了之后,就杀掉自己的儿子,然后将皇位传给弟弟李治。

褚遂良听后冷笑,直言李泰太虚伪,他怎么可能爱弟弟胜于爱自己的儿子,并表示皇帝一定要好好安置李治,言外之意就是李泰会对李治不利。李世民听完这番话后就大哭了起来。

李世民心里还是偏袒李泰的,此时李泰只要好好做一个好儿子、好哥哥,那他必然会成为太子,可是他却沉不住气了,并犯下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恐吓李治。

他对李治说:“你一直和李元昌关系密切,如今他被赐死了,你慌不慌啊?”

软弱的李治吓坏了,16岁的他赶紧跑到父亲那里哭诉。苍老的李世民想到了年轻时自己与父亲和兄弟之间的关系,他动摇了,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在发生矛盾。正好当时李世民召见了李承乾,他大骂完李承乾后,就问李承乾为何要谋反,李承乾回答道:“我身为太子,完全没必要谋反,这还不是李泰逼得!”

李世民彻底动摇了,他对李泰的人品产生了质疑。他明白,只有立善良的李治为太子,这三个儿子才都能活下去。

李世民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费劲了心思,也终于明白了父亲李渊当时的难处。他下定决心后,就召见了长孙无忌、房玄龄、李世、褚遂良和李治五个人,对他们说:“我三个儿子和一个弟弟都让我不省心,活着太失败了,我还是死了算了!”李世民说要就要自尽,却被褚遂良救下了。

长孙无忌却不管李世民的死活,他问道:“陛下要立谁为太子啊?”李世民沮丧地回答道:“晋王。”说完后,他又对李治说道:

汝舅许汝矣,宜拜谢!

说完,李治赶紧拜谢了自己的舅舅长孙无忌。

李世民为了保全三个儿子,只能立没有能力的李治为太子。为了让李治即位后有人扶持,李世民不惜在群臣面前演戏,让李治与长孙无忌等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真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没过多久,李世民就后悔了,他认为这个软弱的儿子实在不适合当太子,就想改立隋炀帝的外孙、吴王李恪当太子,因为李恪是所有皇子里最像李世民的人。长孙无忌知道后坚决反对,据《新唐书》记载:

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

李世民不知道的是,长孙无忌从此便开始讨厌李恪了,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更让李世民想不到的是,长孙无忌之所以支持李治这个外甥,无非是看他好控制。

李世民死后,长孙无忌果然权势滔天,连李治也不放在眼里。他接着高阳公主谋反一案,诬陷了李恪,还有曾经支持李泰的柴令武等人,无论李治怎么求饶,他也不给外甥面子,两人从此开始有了矛盾。

好在李世民有先见之明,为李治留了一个李勣,他帮助李治打击了长孙无忌的气焰,再加上武则天等人的帮助,长孙家族就此衰败。

可见李世民不仅是一个称职的皇帝,也算得上是一位尽职的父亲。

结语:谁也没想到,不争不抢的李治竟然成为了人生赢家。而,费劲心思争抢的李承乾和李泰,一个被贬为了庶人,另一个被贬为了郡王。

至于长孙无忌,年少凭借才能和姻亲关系取得 了巨大的成功,却不知收敛。吴王李恪死前,曾大喊:

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

几年后,这句诅咒竟然成真了,长孙无忌也绝望地自尽了。这三个人的经历不禁让人深思,人的一生那么短暂,就没有比争权夺利更美好的事情了吗?

河南偃师 武则天长子李弘“太子冢”的恭陵

恭陵(孝敬皇帝陵),位于中国河南偃师市缑氏镇东北2.5公里的滹沱岭上,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武则天从宸妃进升为皇后,次年李弘被立为太子,曾 一度监国,原太子李忠被改封为梁王。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太子弘从幸合壁宫,薨,时年二十四岁,同年八月葬于恭陵。唐高宗将其追谥“孝敬皇帝”,开创了太子死后追谥为皇帝的先例,以皇帝的规格安葬,并亲撰《孝敬皇帝睿德纪》立于陵侧。恭陵神道两侧石刻作工细腻,雕造精美,形象生动,时代可能早于乾陵,是河南洛阳仅存的一组盛唐陵墓石刻。是考察唐陵规制的重要依据,也是世界研究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宝贵资料。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唐恭陵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恭陵(孝敬皇帝陵)位于中国河南省偃师市缑氏镇东北2.5公里的滹沱岭上,南依嵩山,北临洛河,东南群山环抱,西北岗峦叠起。因是唐高宗太子李弘的陵墓,故称“太子冢”,洛阳唐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坐北朝南,平面正方形,灵台封土呈覆斗形,东西长164米,南北宽146米,高22米。 灵台东北50米处,有一锥形土冢,俗称“娘娘冢”。四周原有神墙护围,其四角有角楼建筑,四面神墙中有神门 。门外土阙尚存。南神门外10米有立狮一对,左右相距54米。其它三面与此同,唯改为坐狮。神道在南神门外正南,宽50米,两侧自北向南,依次排列着翁仲三对、天马一对、望柱一对,东西相排,左右相对。其中东排第一二翁仲之间,即唐高宗李治亲书之(孝敬皇帝睿德记》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较高的书法价值。

陵侧有唐高宗亲自撰书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石碑一通,高6.1,宽1.95,厚约0.4,文33行,每行82~89字。陵园东北角50米处,有一方锥形土冢,是哀皇后陵墓,俗称“娘娘冢”,底边长宽各40~50米,残高13米。陵墓周围有12个小土丘系当年的门阙和角楼,遗址原有神墙围护,四面神墙的中部各置神门,以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南神门宽30米,门阙外10米有立狮一对、石人三对,飞马、华表各一对,其余三神门外分别为一对座狮。恭陵石刻,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刻精美,形象生动,达到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境界。堪称中原唐代陵墓石雕之冠。唐高宗撰写的《孝敬皇帝睿德记》碑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较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恭陵1963年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五批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唐代陵墓群中保存最好的一座,也是中原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唐代帝陵。 它是研究唐代陵寝制度、墓仪规制、丧葬习俗的珍贵资料。

李弘于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生于唐长安城感业寺,也有人认为是武则天二度入宫后怀孕生下的。李弘的名字大有来历。隋末唐初,在道教民众中有“老君当治”、“李弘当出”的谶语,说太上老君将转世为人主,化名李弘来拯救众生。武则天把头胎儿子取名为李弘,无疑对这个孩子寄托甚厚。永徽六年(655年)十一月,经过兵不血刃的宫廷斗争,武则天终于被立为皇后。接下来要处理的问题是立太子。皇后之子乃为嫡子,按照礼法中“有嫡立嫡,无嫡才可立长”的原则,年仅4岁的李弘被册封为太子。

李弘自小仁孝谦谨,聪明好学,处事果断。李弘曾经向当时的名儒郭瑜学习儒经。有一次,在读到《春秋左氏传》中的楚世子商臣弑君的故事时,李弘不禁掩书叹曰:“这种事做臣子的都不忍听闻,而儒经是圣人拿来训示后人的,为什么要记载这种事?”郭瑜答:“孔子作春秋是为了褒贬善恶,用以劝世或告诫,因此记下商臣的恶行,让后人都知道有这样的事。”李弘说:“不是说这种事不能流传,而是我不忍知道,让我改读别的书吧。”郭瑜说:“殿下资质敏睿,既然不忍闻听这些凶事,臣听说要安定上位、治理人民,莫过于精通于礼。不懂礼则无以事天地之神、辨君臣之位,所以先王重视此道。孔子也说:不学礼,无以立。那么请殿下就改读礼记吧。”李弘接受了这个提议,开始刻苦攻读《礼记》。高宗和武则天在李弘少小时即让他参与朝政,他曾多次受命监国。由于李弘为人忠厚,处事谦虚忍让,而且颇具政治才干,高宗和大臣对他都很满意。从显庆元年(公元656年)起,高宗的头痛病日益加重,这给武则天提供了参与政务的更大空间。据史书载,高宗非常信任武则天的政治判断力,大小事情都交武则天处理。有现代学者研究认为,李弘死于肺结核。《旧唐书》持的是“病死说”,理由也很充分:高宗李治为太子之死撰写了悼念文字,其中说太子“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意思是李弘刚当太子就得了肺痨(即肺结核),身体一直很差。高宗想等太子身体稍好时传位于他,不料太子一听,心理压力陡然增大,竟病情加重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