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大耳环

早就听说佤族的银饰品非常奇特,耳环大得出奇夸张,大得让人不敢相信。不久前,我慕名来到孟连县的富岩乡,终于见识到了这样的大耳环。

富岩佤族妇女的耳环,以纯银打制而成。大小不同,造型各异。有的似缩小了的象脚木鼓,直径3至4厘米,长6至7厘米,中间空心,朝耳背的一面加盖;有的象锣面,锣面直径达8厘米以上;有的还垂有许多银穗,走起路来窸窣作响,摇曳生姿。

佩戴耳环的妇女说,这些耳环是她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珍贵礼物。过去,不仅妇女戴耳环,男子也戴耳环。耳垂上之所以饰以环坠,是为了引起异性的注意,激发恋情。现在,这些耳环不仅是为了吸引异性,而且还是财富的象征。许多人为了能戴上漂亮的耳环,小小年纪就忍受穿耳的痛苦,起初是在耳轮上穿孔,并塞进去一块很小的木栓,以后逐渐用大一些的木栓替换,直至最后塞进一块直径约4厘米的栓塞为止。

另外,还有一个秘密,大耳环也是一个实用的工具。空心的耳环体相当于一个储钱或小针小线的容器。几张100元的人民币,只要把它卷成筒状,很轻易就能把它装进耳环之中,然后盖上盖子,非常安全。

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的地理环境

孟连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东经99°9‘-99°46’、北纬22°35‘-22°32’之间。东与澜沧县、北与西盟县相连,西部、南部与缅甸掸邦第二特区相连,国境线长133.399公里,总面积为1893.42平方公里。孟连县县城距省会昆明645公里,距市政府驻地思茅区230公里。 孟连县地质主要为二叠纪玄武岩、三叠纪多种岩类组成,由第四纪河流冲积构成。二叠纪形成的玄武岩,分布在芒信镇的班顺、岔河、芒信一带。从景信乡的勐英起至孟连坝止的南垒河上游河谷地带,由石灰石组成。勐马镇的贺俄以南、哈布壳山以北,以及南主、南抗、南弥一线,分布着粗粒结晶类的花岗岩。朗勒、孟连、勐马、勐阿等坝子,是第四纪河流冲积静水沉积盆地区,其中以孟连坝最典型。
孟连县地处怒山余脉,地貌以山地为主。南北部多高山峻岭;东西部偏低,多河谷盆地。北部的大黑山,海拔2239米 ;南部的哈布壳山,海拔2196米;东部的孟连坝,海拔960米;西部的勐马坝,海拔920米。境内最高点是位于南部的昂朗山峰顶,海拔2603米;最低点是位于西部的南永河与南卡江交汇处,海拔497米。地形属以山区为主谷坝相间的复合类型。在群山中有一些宽谷盆地,较大的有孟连、勐马、勐阿等坝子,其次是朗勒、景信、景冒、勐白、芒信、芒街等坝子。 孟连县河流分属澜沧江、怒江两大水系,大黑山-哈布壳山为分水岭,把境内河流分成以南垒河、南卡江为干流的东西两个水域。
南垒河发源于澜沧县拉巴乡,在缅甸东部边境汇入澜沧江下游的湄公河,在孟连县境内长70公里。主要支流有南朗河、南各河、南白河、南雅河、南碾河、南咤河、南基河、允元河等,流域面积1293平方公里。
南卡江位于孟连县西部边境,是中缅界河。入境后从北向南经富岩、公信、勐马3个乡镇,在仑吾山脚流至缅甸,境内长58公里。主要支流有格浪爱河、格浪歪河、南信河、南梅河、南马河、南永河等。

云南佤族十大特产?

1:水酒

水酒是佤族人酿制的一种低度酒,由于营养丰富,加之清冽甘醇,口感舒适,所以佤族人最喜欢饮用,也是招待客人的重要饮料之一。逢年过节,烧酒可以没有,但是水酒是无论如何也少不得的。 

2:鸡肉烂饭

鸡肉烂饭佤族称之为“每押”。其制作方法是用杀好的鸡,先连皮烧黄,然后再煮,同时放米、酸笋子、盐巴、辣椒、花椒等物。当米要熟透时,把鸡拿出来,用手撕下肉。撕好的肉连同准备好的葱、茴香籽面、大蒜、香蓼、薄荷、阿佤芫荽等佐料一起放进锅内,盖好锅后再焖少许时间,然后启盖用勺子搅拌数次,这样,鸡肉烂饭就做成了。这种烂饭除了味道香美之外,还有易消化、营养丰富等特点,是颇受其他民族所称道的佤族食品之一。

3、蘸水稀饭

蘸水稀饭佤族称之为“每最”。其制作方法是:用新鲜的白菜、青菜、南京豆、筷子豆等放上少量大米,再加适量的食盐掺和煮熟。再将用火灰焐熟的豆豉粑粑、火烧辣椒以及生姜、大蒜春碎,芫荽及葱切好,放在大碗内,用开水冲泡,稍凉之后即成蘸水。就这样稀饭蘸着蘸水吃,既清香可口,又略带刺激,很能增进食欲。

4、绿豆菜

绿豆菜是佤族最有特点的食谱之一。其做法是:先浸泡绿豆,淘洗后再煮。尚未沸涨之前不能搅拌,避免夹生。水涨后,放入腊牛肉、腊猪脚或腊猪肉。待豆子煮透,再放入酸腌菜,稍煮片刻,将锅抬下,把汤倒出来留渣于锅内,再放生姜、芫荽、葱、蒜等佐料,用勺子将绿豆搅烂,再放盐巴及辣椒,这样,一碗香喷喷的绿豆菜就做好了。

5、小黄散叶汤

小黄散叶汤是用煮绿豆的汤加工而成。采集小黄散叶是在每年的冬春季节,这时小黄散正开花,其叶的药力最好。采的时候要连枝采下,然后成捆放在炕笆上烘干。加工时先把绿豆汤放进锅内,用手把火灰焐熟的臭豆豉粑粑及火灰烤黄的辣椒揉碎,再加酸笋子煮,汤煮开之后再放用火烤黄的小黄散叶,少许时间即可抬下食用。小黄散叶汤不仅可口,而且促消化,增食欲,所以,佤族称这种汤为“达丁别”,意思是使人饭量大增的菜。

好了,佤族的民族文化和美食就介绍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佤族的美食确实独具风土文化风情,有机会的话,吃货朋友们大可一试,亲身体验一下佤族的热情和他们不一样的风味美食。

云南卤面怎么做?

材料:
挂面(或者新鲜面条)200克,炸酱45ml,生抽30ml,白糖8克,猪油15ml,辣椒油15ml,香葱1根
做法:1.将香葱洗净后切成碎末,盛面的碗中放入生抽、炸酱、猪油、白糖备用;
2.汤锅中的水烧开,放入5克左右的盐,15ml食用油,放入面条用筷子划散,水烧开后转成中小火,分2-3次加入凉水,直到面条煮至全熟;
3.面条煮熟后趁热捞出盛在调料碗中,拌匀后淋入辣椒油即可。

云南黄豆腐的做法步骤图,云南黄豆腐怎么做

材料
海螺肉300克  香菜1棵  生姜1小块  干辣椒8个  食用油50克  酱油2小匙  料酒2小匙  白糖2小匙  精盐2小匙
做法
1.螺肉洗净;香菜洗净切末;姜洗净切丝;
2.锅内放油烧热,爆香姜及干辣椒,加入螺肉大火快炒至熟,再加入酱油、料酒、糖、盐炒匀,最后加入香菜拌匀即可。

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大户赛村:云上古村 百年茶树发新芽

「本文来源: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初秋,位于云南临沧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勐库镇的大雪山云雾缭绕。沿着山间公路蜿蜒而上,前往大户赛村委会的途中,一路茶香弥漫,一座座干净整洁的茶叶初制所点缀在山间。历经百年沧桑,这个位于云端的“古茶村”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昔日村民曾借粮度日

勐库镇素有茶乡之称,这里拥有1.2万亩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广、密度最大、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抗逆性最强的野生古茶树群落,赫赫有名的冰岛茶就产自这里。

位于西半山的大户赛村,是全镇古茶树最集中的村落,这里所产的茶叶虽名气不及冰岛村,但凭借其浓郁的口感,备受各地茶商青睐。近年来,每年春茶上市前,就有外地客商从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之外驱车前来,早早地与茶农签约。

而在20年前,勐库大叶种茶叶还藏在深山人未识。世代守着茶山的村民,一直饱受贫困之苦。在大户赛村党总支书记李忠文记忆中,家中从小种茶制茶,但因茶园管理粗放、交通闭塞,茶叶一直卖不上价,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鲜叶才几毛钱一市斤,村民借粮度日的情况时有发生。李忠文至今还记得父辈人背马驮卖茶叶的场景。

古茶村掀起办厂热潮

大户赛村家家户户都有古茶园,传统的制茶工艺在这里代代相传,早年间,一家一口大锅炒制的粗加工模式十分常见。

2003年以来,随着全国普洱茶市场升温,作为原材料的勐库大叶种茶“身价”也水涨船高,原本单一的粗加工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市场的需求,一批批茶叶加工厂应运而生。

如今,全村初制所已有126家。“现在主要看客户订单,毛茶可以在初制所加工,需要精加工就送去附近的丰华茶厂。”李忠文说。

李忠文所说的“丰华茶厂”,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龙头企业,创始人张华也是大户赛村村民。64岁的张华年轻时就开始走南闯北做茶叶生意,2004年,原双江勐库茶叶试验站改制,张华接手厂房后创办了勐库镇丰华茶厂。

创办茶厂后,在进行毛料粗加工的基础上,张华开始研究精深加工。他利用外出考察学习的经验,率先在全镇引进普洱茶压制工艺。如今,丰华茶厂建起了普洱茶发酵车间、压制车间、滇红茶生产线,年产量约20吨,销售额达到700万~800万元,已成长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龙头企业。

通过施行“企业+基地+农户”的茶叶产业化经营模式和订单收购带动型模式,丰华茶厂与勐库镇8个行政村193户签订基地茶叶原料购销合同,带动776名茶农增收,其中脱贫户13户(59人)。

目前,勐库镇累计建成精制厂46家,一条完整的茶产业生产链逐步形成,勐库大叶种茶逐渐向品牌化、规范化发展。

已生产好的茶饼 图/期俊军

合作社引领生态茶园改造

随着勐库大叶种茶声名鹊起,大户赛村也曾一度面临古树茶过度采摘的现象,无序采摘、缺乏科学的管理,不仅破坏了古茶树资源,也难以满足消费者挑剔的味蕾。为此,大户赛村也响应政府号召,逐步推行生态茶园改造以及规范化管理。

为了规范古树茶的种植、管理和销售,2014年,村里建起了合作社,几乎在同一时期,全镇其他“古茶村”也纷纷建起了合作社,不仅为茶农搭建了销售的平台,也对茶叶种植、管理起到一定约束作用。

2015年以来,结合全县发起的“洁净茶园”建设行动,全村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率先实施改造,严格按照“无农药、无化肥、无垃圾、无污水,有覆荫树”的要求管好自家茶园,在龙头企业及合作社的引导下,茶农们也逐步开始改造自家茶园。

“茶农间互相监督,一旦发现使用化肥、农药的,合作社和企业一律不收。”李忠文说,相反,严格规范化种植的茶园,茶叶收购价格也更高。久而久之,茶农间形成了共识:唯有坚持生态化管理,才能发展得更长远。勐库大叶种茶也逐渐成为绿色、生态的代名词。

脱贫攻坚以来,随着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全镇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大户赛村依托茶产业人均年收入超过15000元,已于2018年实现整村脱贫。如今,村里种植加工大户年收入可以达到上百万元。

从借粮度日到产业富民,大户赛村的崛起只是勐库镇众多古茶村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勐库茶产业迎来了飞速发展,2020年全镇茶叶面积发展到13万亩,全镇实现茶叶产量8355吨,茶叶收入7.4亿元。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回乡创业振兴家乡。在勐库镇16个行政村就有77名大学生回乡创业发展茶产业。

小山头”变成“大地标”

勐库大叶种茶享有“云南大叶种茶正宗”“云南大叶种茶英豪”之美誉。随着其产品走向全国,“名山头”效应逐渐成为影响茶叶价格的重要因素。在勐库镇,大大小小的山头就有41个,如何提升区域品牌竞争力?成为当地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

“基地建设方面,我们采取‘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农户参与’的方式,把现有的13万亩茶园通过5年时间全部建成绿色、有机茶园。” 勐库镇镇长俸明祥介绍。

与此同时,全镇正在开展地理标志认证,加强古茶树资源保护,逐步完成名茶山茶叶原产地认证工作。在品牌塑造上,政府注册“勐库大叶种茶”公共品牌,合格达标产品给予使用,提高勐库大叶种茶品牌的影响力。通过打造公共品牌+名山头+企业标识等一系列措施,把双江冰岛、小户赛、正气塘等区域的“小山头”打造成中国“大地标”。

依托勐库大雪山万亩野生古茶树群落资源,勐库镇计划结合茶园标准化建设,以公弄村委会为试点,发展“波尔多”经营模式的茶庄园,把茶园建设成为旅游观光地、网红打卡点,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 《周刊》记者 罗芳菲 □ 云南网 记者 期俊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