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腰箍

在德昂族的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妇女身上的腰箍。按德昂人的习惯,姑娘成年后,都要在腰部佩戴上数个、甚至数十个腰箍。腰箍大多用藤篾编成,也有的前半部分是藤篾,后半部分是螺旋形的银丝。藤圈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绿等色。有的上面还刻有各种花纹图案或包上银皮、铝皮。这一独特的习俗是唐代德昂族先民--茫人部落以”藤篾缠腰”为饰习俗的延续。

其来历,传说德昂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出来的,刚出来的时候,男人们都长得一模一样,女人到处乱飞,后来天神利用智慧将男子的容貌区分开来。男人们为了拴住女人,就用藤篾编成圈将她们套住,女人们再也飞不动了,只好同男人生活在一起。现在的腰箍,就是由那时的篾圈发展而来的。从这个神话可以看出,腰箍的起源有一定的功利目的,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象征意义失去了,腰箍变成了一种装饰品,成了一种美的标志。德昂族认为,姑娘身上佩戴的”腰箍”越多,做得越精致,越说明她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因此,成年妇女都佩带腰箍并以多为荣。青年男女在恋爱期间,小伙子为了博得姑娘的爱,也往往费尽心机,精心制作刻有动植物图案花纹的藤篾腰箍,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于是腰箍又成了她们爱情的信物。

德昂族的传统民居

民居,

是因地制宜的独特建筑

是难以再生的文化遗产,

更是午夜梦回时的一缕乡愁……

德昂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

诸葛亮当年率兵南征来到德昂山寨。有一天突遭袭击,受伤遇险,幸得勇敢善良的德昂姑娘阿诺相救才得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短暂的接触中,二人产生了感情。当重任在肩的诸葛亮不得不辞别心上人的时候便将自己的帽子留给阿诺作为信物。

痴情的阿诺苦盼18年,等来的却是心上人的死讯。从此,心碎肠断的阿诺不吃不睡,每天呆立村头,望着心上人东去的路。到第33天,突然雷电交加,大雨倾盆。雨过天睛之后,阿诺不见了。而她站立的地方却出现了同诸葛亮的帽子一模一样的房子,这就是德昂人后来居住的竹楼。

历史上,德昂族先民多选择濒临江河的地方建村寨。据史书记载,唐朝时茫人部落已经过着“楼居”生活。由于滇西南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气温高,降雨量大,“风土下湿上热多起竹楼,居濒江”。楼居防潮且凉爽,加之当地竹木资源非常丰富,便于修建竹楼,因此,干栏式建筑就成了当地各民族适应环境的必然选择。

德昂族村寨大多依山而建,坐西向东,主要有正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形制。

德昂族的传统民居是用龙竹或木料做框架,梁柱之间均用斧凿穿斗结合而成,不用钉子固定,其他部分如椽子、楼板、晒台、围避、门、楼梯等均用竹子作为原料,因此,也称“穿斗房”。

房屋底部用数十根龙竹或木柱支撑,四周不加遮挡,用于饲养家畜或堆放杂物。楼上住人,一般分卧室和客厅两部分,供全家人起居、会客和存放粮食、杂物之用。房子的四周围以竹篾或木板,内部用竹壁隔成数间卧室。

德昂族传统民居的房顶用茅草覆盖,四周都有屋檐,俗称“四檐出水”,房屋的三面两端和檐口向上呈弧形,这种弧形屋面在结构技术上要比直线屋面难度大,充分体现了德昂族精湛的传统建筑工艺和独创精神。

在房屋装饰上,三台山的德昂族在茅草房屋脊上一般装饰有数个葫芦状的草结做饰物,类似内地寺庙上的宝鼎、鳌鱼之类,这也成为德昂族建筑与其他民族建筑的区分标志。

茅草房屋脊上的葫芦状草结

瓦面屋顶的四檐出水建筑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条件好的德昂族家庭也开始改建木楼了,覆盖凹形瓦。

现在,还有人住上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并装有玻璃窗的现代住宅,这种住宅楼下可用于摆放农具、停放拖拉机等。汉族建筑的文化因素已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德昂的民居建筑。

德昂族的房屋大小,视家庭人口多少而定。

历史上曾经有过数十位家庭成员共居一幢房子的父系大家庭,因此房子建盖的面积较大,一幢房子占地可达四五百平方米,甚至还有占地面积达到了750平方米的民居住房,楼上走道宽敞,走道两旁为各小家庭住间,人口多的家庭可住两三间。各户之间隔以竹壁,并在每户的住间旁设有招待佛爷及客人的地方。建盖这样大的竹木结构建筑,在工艺上是很复杂的。

德昂族的传统民居建筑,参差错落地散布在青山绿水之间,随日出日落明暗交替,随一年四季变换容颜,在岁月中沉积故事。

每一次翻阅《中国德昂族历史文化写真》,看着这些正在消失,或已经不再存在的老房子(竹楼),不觉唏嘘。时代在不断变化,社会在不断进步,而光阴,也带走了太多往事。

后记:德昂族,是云南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素有"古老的茶农"之称。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德昂族,促进人口较少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德宏州乐美广告传媒公司及团队经过十多年的收集、拍摄、整理、编排,印刷出版了《中国德昂族历史文化写真》。

德宏秘境】将不定期为大家推送图文,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德昂族久远的历史、丰富的生活、感人的习俗和优秀的文化。

(仅供观赏,盗版必究。)

——底部有评论,留言说说你对本期图文的看法吧——

本期摄影:张义和

图文编辑:木 兰

德宏秘境

微信号:zgdehong

专注于德宏生态旅游、摄影、文化的服务平台!

德宏很美,传播美丽!

我们用第三只眼睛(独特的视觉)带您去了解、触摸、感受大自然的温馨,发现德宏生态、人文、民风之美。同时呼吁大家: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共爱我们的生活家园!

合作咨询:13578270702

微信/QQ:376780887 (添加时请注明:德宏秘境)

声明:图文背后付出的是艰辛的汗水,欢迎个人转发、分享我们的图文。未经同意,任何公众号及媒体不得随意编辑和转载,盗版必究!

长按二维码即可添加关注

史话|带你认识德昂族

带你认识德昂族

德昂族,也称“崩龙族”,是中缅交界地区的山地少数民族,民族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分为“布雷”、“汝买”、“若进”三种方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等民族相处,许多人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

德昂族主要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共和国交界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围非常广,中国一侧在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保山临沧等3个地州9个县市,缅甸一侧在掸邦克钦邦等地。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德昂族总人口数为20556人。

德昂族由于居住分散,自称他称很多。

居住在德宏地区的德昂族自称“德昂”,镇康耿马的德昂族则自称“尼昂”或“纳昂”,此外,还有“崩龙”、“昂”、“冷”、“梁”、“布雷”、“纳安诺买”等称呼。

根据德昂族妇女的裙子上所织线条的不同色调特征,当地汉族人民分别称他们为“红崩龙”、“花崩龙”、“黑崩龙”等。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民族识别,沿用了“崩龙”这个名称。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崩龙族”正式改名为“德昂族” 。

德昂族是全民信仰佛教的民族。德宏州

以及临沧市的德昂族信仰的是严格的山地小乘佛教教派,禁止杀害或伤害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在这一点上,与当地傣族信仰的可杀牲的小乘佛教教派有别,虽然其教义是共同的。德昂人崇拜天堂、憎恶地狱。他们认为好人死后可入天堂,还可再转化为人;坏人死后,则入地狱,受尽煎熬。因此,在德昂人生活的地方社会安定,民族和平,勤劳勤俭,蔚然成风。

德昂族笃信佛教,寨中最好的一幢建筑物是供着佛像的奘房。多数村寨都有自己的佛寺和佛爷以及小和尚(入寺为僧的儿童)。佛爷都识傣文,诵傣文经书。他们的生活,除宗教节日群众布施外,平日由全寨人家轮流供食。各地德昂族信奉不同的教派,有的可以喂猪养鸡或杀牲,有的则严禁杀牲,甚至野兽严重危害庄稼也不许打猎;每逢宗教节日和忌日都不从事生产 。

德昂族

「农产出云」云南风情德昂族篇

德昂族,也称“崩龙族”,是中缅交界地区的山地少数民族,民族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分为“布雷”、“汝买”、“若进”三种方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等民族相处,许多人通傣语、汉语和景颇语。德昂族主要居住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缅甸联邦共和国交界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大分散小聚居的民族,分布范围非常广,中国一侧在主要分布在云南德宏保山临沧等3个地州9个县市,缅甸一侧在掸邦克钦邦等地。

德昂族是中国的古老民族之一。史学界的研究表明德昂族是“滇西最早的居民之一”。德昂族的古歌里也自豪地宣称德昂人的历史像江河一样源远流长。德昂族与佤族布朗族一样,其渊源都可追溯到古代的百濮族群中。文献记载濮人定居云南地区的时间相当久远,至少在隋唐时期,德昂族的先民——濮人已在今云南的保山、德宏、临沧等地建立起具有地缘部落或政治雏形的社会组织,即唐代史书上所称的“茫蛮部落”,并与布朗族和佤族先民一同建立了“金齿国”,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化和文明。在今天的德宏、保山、临沧一带都留下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德昂族先民的历史遗迹,如今瑞丽县孟修寨旁的古佛塔,南津里附近的石铺村道,潞西县遮放坝莫列(意为炼铁厂)遗址中的塔座、佛寺石脚、石头道路、石拱桥等,陇川县的崩龙城和崩龙女王宫遗址等等,都是德昂族先民曾经辉煌过的实物证明。

德昂族是山地居民,还保持着濮人先民的农耕传统。他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在山区开辟梯田种植水稻,并充分利用山区的特点,进行旱谷生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德昂族的耕作技术普遍高于当地其他民族。德昂族居住分散,在山区他们与景颇、傈僳、佤、汉等民族交错而居,在坝区他们与傣族和汉族分寨杂居,但是,每个居住点的德昂族依然保留着许多独特的文化传统,有着本民族共同的文化情结。目前,德昂族大部分自然村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改善。

德昂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水鼓是德昂族特有的民族乐器。它用质地较软的木头挖空心子制成,鼓身呈长型,有大小头,表面绘有花纹,鼓面绷以牛皮。鼓的大小、轻重不定,小的轻的可一人挂在身上敲,大的重的要多人抬或用车拉。打鼓前要用水或酒湿润鼓皮以增音色,故叫水鼓,德昂语叫“格楞当”。水鼓是一种德昂族祖先传下来的独特的民族乐器。

见过德昂族的人都知道,腰箍是德昂族妇女身上与众不同的标志。德昂族的腰箍因民族支系和地域的差异而各不相同,更使这一民族文化的符号呈现出丰富的色彩。“花德昂”采用草藤来制作,颜色多是天然色,年轻姑娘也常把腰箍染成五颜六色。“红德昂”和“黑德昂”多采用藤篾来制作,藤篾外面还漆上红漆或黑漆。藤篾腰箍很细,妇女们一般要戴20~30道。也有一些地方的妇女,她们的腰箍是用竹片削制成的,腰箍大约一指多宽,上面还雕镂着各种花纹图案,妇女一般要戴3~5道。有的妇女戴的腰箍,是用银片或铝丝包裹起来的,晶莹透亮,闪闪发光,显得雍容华贵。

德昂族不仅在家庭生活中,形成了长辈抚育幼辈、幼辈尊重长辈的好风气,而且对社会上的老人的尊重、爱护也是习以为常的。因此,每当逢年过节时,年轻人总要把家里最丰盛的饭菜送一份给村里的高寿老人,以表示敬意。对于村里丧失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当他们无力耕种土地时,亲戚们要不求回报地替他们下种和收获,使他们有饭吃,生活有保障。有的则把他们接到家里,让他们和自己一起生活。

一向被誉为“古老的茶农”的德昂族,自古以来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有人说,德昂儿女,是茶的儿女。凡有德昂族的地方就有茶山,就有茶文化。德昂族与茶叶的关系远远超出了物质的范畴,而有着更多的精神方面的情结。德昂族种茶有着悠久的历史,对茶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甚至将自己民族的来源也说成是由茶树叶子变成的。历史上德昂族虽有过几次大的迁徙,但凡是德昂族居住过的地方一般都有大片茶树遗迹留下。在盈江县德昂族过去的居住地有树龄在千年以上的老茶树,铜壁关附近也有成片的老茶林;在瑞丽市户育乡的雷弄山上,德昂族留下了好几片茶林,现经当地居民修整改造,仍是当地人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德昂族善于种茶,更善于用茶,他们常说,“离了茶办不成事情”;“有茶才能表明‘茶到意到’”。他们赋予茶叶更多更广的文化内涵。茶俗几乎始终伴随着每个德昂族的生命历程。如“出生茶”、“成年茶”、“集会茶”、“社交茶”、“恋爱茶”、“定亲茶”、“成亲茶”、“敬老茶”、“上房茶”、“和睦茶”、“祭祀茶”等等,成了德昂族生命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些用茶的种种习俗行为,全面地折射着德昂族的历史传统、民族性格、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茶不仅只再是一种食品,而变成了一种社会交往和沟通的“润滑剂”。

飘着茶香的德昂族,在吸收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力求自己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古老的德昂族文化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民族大家庭中独具魅力的花朵。

作者声明 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