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陕四亩地黑木耳

陕西安康宁陕四亩地镇位于秦岭中段南麓,四亩地,这个秦岭深处的小镇,周围山高林密,蒲河从旁绕镇而过,山清水秀,风景秀丽,是个很好的天然氧吧。很少有人知道和来过这里,但凡来过这里的人,是不会忘记这个地方的,四亩地境内树木茂盛,土壤肥沃,四季分明,雨水适宜,是天然的木耳生长佳地。

宁陕县四亩地椴木黑木耳是多种阔叶树伐木上生长的,采用露天种植无农药残留物,朵大而薄,朵面乌黑光润,朵背略呈灰色,色泽均匀外形卷曲紧缩,叶薄且无完整轮廓,木耳经泡坚挺,有韧劲,入口清香无怪味,由于采用的是室外露天种植,木耳在生长过程中充分吸收了所需要的营养成份,营养价值更高,且根部残留有少许木屑,接近野生木耳。陕南黑木耳耳片较大、肉丰、鲜嫩、不腐、营养丰富、口感劲道(不同于东北木耳很厚、水多、软的感觉)、百吃不厌!

安徽苗木种植面积53万亩 形成四大花木基地

近年来,安徽形成了合肥肥西滁州南谯芜湖清水宣城市四大绿化观赏苗木生产基地。年报统计显示,全省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已达3.5万公顷(约合53万亩),全省花卉市场总数达到354个,花卉年产值达到94.99亿元。江淮大地不仅处处有花香,花卉业在一些地方还成为了绿色发展的新亮点。

安徽花卉实现了花卉种植由零星分布向基地化、规模化和工厂化生产转变,花卉产业由数量增长向量质并进转变,形成了合肥市肥西、滁州南谯、芜湖清水和宣城市四大绿化观赏苗木生产基地。

安徽花卉行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安徽先后组织实施了 “霍山石斛繁育技术”、“黄山杜鹃驯化培育技术”、“寒菊快繁育苗”、“彩叶地被植物辐射诱变”等研究项目,为安徽花卉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其中由皖西学院承担的“霍山石斛繁育技术”攻克了人工栽培的技术难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迅速推广开来,产生了良好经济效益。

第九届中国花卉博览会近期在银川落下帷幕,作为全国花卉行业最高级别的展会,花博会又被称为花卉行业的“全运会”。在这届花博会上,安徽展区的表现尤为亮眼。安徽室外展园以“古道绽新绿,花意满皖境”为设计主题,挖掘徽文化元素,展现徽商文化。室内展馆则以“锦绣安徽,迎客天下”为主题,展现了安徽花卉发展的文化内涵、科技含量、时尚现代的技术水平。展出期间,安徽室外展园和室内展馆游客络绎不绝,不仅双双获得金奖,送展72个作品还获得金奖4个、银奖18个、铜奖35个、优秀奖15个。

花博会获奖展示了安徽花卉的整体行业形象,也体现了安徽花卉产业近年来的发展水平。我省具有悠久的养花、种花历史,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等,花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全省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已达3.5万公顷,切花切叶产量7700万支,年产盆栽植物6000万盆,观赏苗林2.6亿株,草坪4300万平方米,花卉企业1772家,其中大中型企业227家,花农5.01万户,从业人员16.24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15万人。花卉年产值达到94.99亿元。

我省还大力促进花卉市场和特色花木生产基地的建设。截至目前,全省花卉市场总数已达到354个,合肥市裕丰花鸟鱼虫市场、肥西县中国中部花木城阜阳市阳光花卉大市场等已经成为全国重点花木市场。

不仅要走向全国,还要香飘海外。据悉,我省花卉产业还将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推进产业创新升级,开发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乡土植物品种,提升产业和产品的品质和国际竞争力,积极扩大出口,努力抢占世界花卉园艺高端市场。

昭阳区宁边村万亩木耳花开啦!

连日来,昭阳区龙洞乡宁边村的万亩原生态木耳花如期绽放,满山遍野的木耳花或洁白如雪、或粉红似霞,吸引了市民络绎不绝前去赏花

5月30日,阳光灿烂,天空湛蓝如洗。记者随同旅游车队来到宁边村背后的山上,路旁停满了前来赏花的车辆。山风拂面,空气格外清新。木耳花有的已完全绽放,有的正含苞待放。男女老少或观花赏花、或拍照拍抖音、或采摘花朵带回家制成美味佳肴。最开心的,自然是孩子们了,他们在大山上、在花丛中追逐嬉笑、欢呼奔跑,把欢声笑语撒播在山水间。

据悉,小龙洞乡素有“杜鹃之乡”之美称,其原生态的杜鹃花有上万亩,其品种有大叶杜鹃、高山杜鹃、云锦杜鹃等,被昭通人统称为“木耳花”,木耳花去除花蕊再处理后做菜吃,味道清香,很好吃,是当地的一道美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几年来,小龙洞乡充分发挥现有高山花卉、草场资源,积极开发宁边休闲观光旅游业,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同时,高度重视宁边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安排专人加强巡查、卫生保洁等。每年的5月底6月初,宁边村木耳花开放时节,前去赏花、采花的市民都是络绎不绝。

记者注意到,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多了在景区卖烧洋芋燕麦粑粑、鸡蛋、凉粉凉面的摊点,再也不用担心在山上买不到吃的了。玩饿了,伴着昭通酱,吃上两个黄生生的烧洋芋或者其他小吃,也是一种享受。问问卖烧洋芋的老马,他说最近一个周来玩的人很多,昨天卖了500多元,纯利润有300多元。

目前,公交车已经直接开到了宁边村的景区,广大市民坐车就可以直达景区游玩了。

撰稿、图片 | 昭阳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磊明

— END —

来源:昭阳融媒

记录昭通事,服务昭通人

陕西省定边县,地处陕甘宁蒙四省交界处,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

定边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部榆林市最西端,陕甘宁蒙四省(区)七县(旗)交界处,总面积 6920 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定边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国家首批绿色能源范县”、“全国绿色环保节能示范县”、“中国马铃薯特产之乡”、“中国马铃薯美食之乡”、“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陕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2017年12月,入选首批陕西省全民健身示范县。2018年9月29日,该县已退出贫困县序列。

一、历史沿革

1、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筑定边城,后置军。政和六年(1116年)置定边县,为军治。故治在今吴起县西北铁边城镇。明正统二年(1437年)于今址设定边营,清雍正九年(1731年)改设定边县,属延安府。

2、1913年属榆林道。1928年直属陕西省。1937年于县设陕甘宁边区三边专署,后改为三边分区。1949年属陕北行署区。1950年属榆林专区,1969年属榆林地区,1999年属榆林市。

二、地名来历

明正统二年(1437年)于今址设定边营,取“底定边疆”之意。

三、风景名胜

1、花马池。在定边县城西北约13公里的盐场堡乡,达3300万平方米,俗称“大池”。花马池不仅自然景色优美,而且蕴藏着丰富的食盐,为定边“三宝”(皮毛、咸盐、甜甘草)之一。

2、鼓楼。原名玉皇阁,位于县城街道中心,处建年代无考,楼为重檐十字歇山顶三滴水三层砖木结构建筑,占地271平方米,总高30米。1992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359旅明长城窑洞遗址。1939年秋,八路军1201师三五九旅四支队及该旅八团的一个连,共两千余人在此打盐,他们利用食盐换回粮食、布匹、器械、药品等物资,而后供给边区根据地及前线。打盐窑址位于盐场堡镇花马池东,明长城上,定银公路东侧,沿长城南北近400多米,现遗有窑洞近百孔。

4、荞麦田园花海。定边县素有荞麦之乡美誉,早在2007年,便被国际荞麦会议认定为世界最大的红花荞麦产区,与其他地区不同,定边荞麦以粒大饱满、棱细皮薄、出粉率高、富含营养而闻名遐迩,2011年,定边荞麦被确定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