穰饸

穰饸”这道地方美味菜肴的,在三秦大地,八百里关中一带,只有泾阳一地。“穰饸”,按照谐音即为软和一意,才上饭桌,热气拌着香气,早已让顽皮稚童急切地咂吧着嘴巴,吐一下舌头,大声疾呼“穰饸上来了”,一边麻利地伸出筷子,一边再也忍不住口水呼啦从口角流出。大人们任其顽皮的样子不说,也迅速加入朵食美味之中。

泾阳穰饸在陕西方言中有地方把好说成“谗活”,也有了地方说成“穰饸”,而泾阳县有个小吃就叫“穰饸”,穰饸是泾阳县社树村里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一道秘制菜肴。 “穰饸”虽是小吃,但却陕西的一位大名人有渊源。 清末时社树村里大户刘家有个后生叫刘浮生,此人风流儒雅精到书画,年轻时一个人跑到四川雅安做起了买卖,有一天刘浮生无意间碰见了到雅安办事的于右任先生,乡当见乡当两眼泪汪汪,两人又是对酒当歌又是笔墨挥毫,刘浮生崇拜于右任的英才,于老赞赏刘先生才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慨。数年后于右任功成名就,但对刘浮生先生的雅安盛情一直在怀,回三原老家时专程上门拜访了刘浮生,见贵客上门刘浮生激动万分,立刻捧出祖上秘制的食品款待于老,于右任品尝后连连用说“穰饸,穰饸”,从此刘家这道秘传小吃就流传开了,小吃的名字就是于老口说的“穰饸”。

西安有名的饸饹原产这里?偶遇蓝田饸饹发源地,5元/碗很实在!

本地资讯创作者,旅游领域创作者

陕西西安,有两样小吃长期占据街头小店和路边摊,堪称民间美食的“人气王”。

这便是凉皮饸饹

热饸饹

凉皮大家都知道秦镇的好吃。而饸饹,有两个地方的最有名气,一个是临潼区的斜口镇,另一个是蓝田县的普化镇。

西安的饸饹摊,统统不需要费心思取名字,只需要在招牌上打出斜口饸饹或蓝田普化饸饹的名字,自然就有吃客默契地寻来了。

西安灞桥集上的斜口饸饹西安灞桥老洞庙会上的蓝田饸饹

然而,说实话,吃了多年的“斜口饸饹”和“普化饸饹”,其实我还真没去过这两个地方。直到前两天,和家人开车去蓝田县的水陆庵、上悟真寺游玩,下山后肚子饿了,就近找个地方吃饭时,机缘巧合地摸到了大名鼎鼎的蓝田饸饹起源地——普化镇。

并且如愿以偿地吃到了原产地的普化饸饹,可能是饿了,也可能是真的好吃。路边摊凉拌的那种,一口气吃了两盘子,一份5元,两份10元,超实惠了,比在西安其他地方吃的都要便宜。

5元/份的蓝田普化饸饹

作为饸饹发源地,普化镇镇中心随处都能看到饸饹。

我们“用餐”的地方就在普化镇普化村的大门楼下,紧挨着门楼,有两个中年妇女在这里露天扎起简易棚子,支起一圈长条桌和凳子,摆上饸饹和三四个料汁碗,蒜汁、醋水、油泼辣子之类的,一边快速地在水瓢充当的盛器中搅拌着饸饹,一边浑身是眼地招徕着生意。

门楼附近,除了现吃的饸饹摊,还有人推车卖饸饹,据说是自己做的,不过也无从考证。

饸饹分黑、黄二色,黑色的是以苦荞为原料制作的,黄色的是以苦荞掺普通荞麦制作的,价格都一样,3.5元/斤,10元可买3斤。摊主还会免费赠送一包“秘制”调料——民间特制的灰黄色的土芥末。

因为家里人也喜欢吃饸饹,黄小黄还买了两斤,拿回家后,据家里“最资深”的饸饹爱好者称,原产地的饸饹就是比其他地方买到的好吃,荞面的香味更浓郁。(我比较外行,没吃出这么细腻的感觉。)

化镇是个什么地方呢?为什么这里的饸饹会这么有名?

普化镇是蓝田一个普普通通的乡镇,在它的中部,距离蓝田县城约8公里。镇中心距离水陆庵约两三公里。

地理上来说,它刚好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沟通西安和商洛乃至河南312国道,一边则是连通长安区渭南的关中环线,它刚好处在十字交叉点上。

就在秦岭脚下

从地形上来说,它南北两面都是山,中间是平川,灞河自东向西从镇子中部穿过去,将全镇划分为南北两部分。

站在山口的上悟真寺景区,居高临下,能很清楚地看到镇子的地形,这里并不是平坦的,而是以灞河河谷为界限,南北两边缓慢地拔高。土层十分深厚的样子。

上街道突如其来的一道坡

后来在镇子上,看手机上显示的海拔,果然,这里海拔达到了500多米,比西安市区高出了100多米。

这样一个地方,自然是一片好的庄稼地,只是不知产不产荞麦。黄小黄还专门问了下饸饹摊主,她头也不抬地说:我们这里没种荞麦。

那或许普化曾经是一个商贸集散地了?

就像秦镇一样,之所以秦镇凉皮美名远扬,和它曾经商贸繁华的背景分不开。只是现今的普化镇看不出丝毫的古镇气息,也完全不像秦镇一样,对饸饹有旅游化的开发。也没有任何醒目的“普化饸饹”的招牌。

它似乎还没意识到可以用“饸饹”来做点品牌宣传的文章,还依靠着民间朴实的口口相传。

普化镇其实还蛮有优势的,号称“天下第一连环壁塑”的水陆庵景区和上悟真寺景区就在镇上,离镇中心仅几分钟车程。莲花山玉山、王顺山都离镇子不远,这个镇子居然还有一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田普化水会音乐。大约起源于水陆庵的水陆法会佛事音乐。

水陆庵上悟真寺

现今的普化镇,还是一副充满着生活气息的朴实模样。如果你去了水陆庵,可以多走几步,到不远处的镇上尝一尝有名的蓝田普化饸饹呢。

黄小黄走陕西:发现身边的风景,一起游历那些山河与岁月!

穰东的历史?

邓县的一个镇,北接镇平,东邻南阳宛城区。
张仲景名机,被人称为医圣。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最后几年(约公元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所以有张长沙之称。
只找到这么多了

河南濮阳历史文化遗址

1、唐兀公碑

唐兀公碑坐落杨十八郎南唐兀公祖莹,上刻“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府百夫长唐兀公碑”,碑文记述墓主自唐兀台至唐兀闾马、达海、崇喜等历代情况,是蒙汉两族融合的实证, 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曾建立西夏的党项族消亡过程的重要研究资料。

1987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05月25日,唐兀公碑作为元代石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戚城遗址

戚城遗址位于今天濮阳市区,为春秋时期卫国北部的重要城邑,又名“孔悝城”,春秋时期各国诸侯曾在这里进行了7次会盟。戚城又称'孔悝(kuī)城',戚城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上的部分为周长1520米的古城残垣,占地面积1440平方米。

地下则保存着自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汉代等不同时期历史遗存。现存城址内经考古钻探发现有城门、宫殿基址、道路、夯土台、水井等遗迹。出土有龙山文化鼎、盆、豆等陶器残片,商代灰陶细绳纹鬲、大口尊等陶器残片,以及周代、汉代等不同时期的遗物。

3、颜村铺革命旧址

颜村铺革命旧址位于范县东北六公里颜村铺东侧,北临金堤,与山东莘县樱桃园镇接壤,南临濮台公路,西临新范公路。有完整的砖木结构房屋九间。占地831平方米,室内附属文物保存完好。

4、单拐革命旧址

单拐革命旧址位于河南濮阳市清丰县双庙乡单拐(读shan拐)村。包括中共中央平原分局革命旧址、中共中央北方局革命旧址、兵工厂旧址、冀鲁豫军区纪念馆等。

5、西水坡遗址

西水坡遗址位于河南省濮阳市,为新石器时代经东周至汉代的遗址。1987年5月,在西水坡发现大规模的古墓葬群,包含仰韶、龙山、东周和汉代等几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尤以仰韶文化最为丰富。

其中45号墓最为显耀,墓主人的东西两侧分别摆有蚌塑龙虎图案,经科学鉴定,距今已有6400多年,其中龙的形象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最早、体型最大、形态最逼真的龙形象,被专家誉为“中华第一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水坡遗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单拐革命旧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颜村铺革命旧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戚城遗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兀公碑

唐兀公碑坐落杨十八郎南唐兀公祖莹,上刻“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府百夫长唐兀公碑”,碑文记述墓主自唐兀台至唐兀闾马、达海、崇喜等历代情况,是蒙汉两族融合的实证, 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曾建立西夏的党项族消亡过程的重要研究资料。1987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05月25日,唐兀公碑作为元代石刻,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穰东在那里///

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

  中国服装名城--穰东镇,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是建设部实施“双阳工程”的中心地带。总面积92.5平方公里,人口8万人,辖26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其中镇区面积6.2平方公里,镇内常住人口3万人。
  古称涅阳,1958年建穰东公社,1980年改乡,1984年建镇。1997年,面积92.5平方千米,人口7.8万人。辖穰东、穰西、穰南3个居委会和杨庄、草庄、霍庄、前庄、牛庄、下翟、房庄、双庙、白龙、刘顺雨、泰山庙、高孙、柳庄、张庄、张拨庄、三教、新铺、周楼、小寨、翟庄、梁庄、邹庄、葛营、明寨、董周营、霍池26个行政村。
  自晋建制以来,商贸活跃,据邓州史志载,到明清时就是“商贾辐辏,商户千余家,为邓之首镇”。造就了医圣张仲景、东汉尚书令左雄、武状元马殿甲等历史名人,东汉大将军吕胜曾封涅阳侯,现存有太子岗、金鸡冢的古文化遗址,在全国很有名气。

邓州的历史

关于邓州,《山海经》和《史记》均有记载,根据邓州发现的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推断,在6400多年前邓州便有人类生存。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诸侯国邓国的国都就在邓州,邓国还有一个附属国鄾国(在今襄樊市北),

楚文王12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邓国,结束了邓国长达1274年的历史,随后楚国在今天邓州城区穰城路一带取“丰穰”之义设置“穰邑”,楚怀王十七年年(公元前312年)韩国袭楚,夺取穰邑;

秦朝秦昭王11年(公元前296年)秦国打败韩国,取穰,穰遂为秦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设置南阳郡(治宛),邓州隶属之,当时邓州境内设有三县,即穰县(治今邓州内城东南隅)、山都县(治今构林古村)和邓县(辖今构林以南)。

东汉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大军发起“宛城之战”,围张绣于穰。邓州航运顺畅,湍河经新野汇白河入汉水再通长江,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穰城南郊开挖运粮河(今为小漕河),把邓州作为后方粮仓,为“赤壁之战”运粮草,供应前方作战。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从邓州区位、地理、物产等方面综合谋略,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一直设在汉水以南的荆州治所迁至穰(494年,因调兵之需,徙至洛阳),辖8郡41县达37年,穰随之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为邓州历史上辖区最大的时期,自隋开皇三年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的175年间,皆以穰城为治所,曾有三次置“以邓州为中心的南阳郡”;五代时,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五月,升邓州为“宣化军节度”(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

治所设在穰,军区管辖泌州、随州、复州(今湖北天门市)、郢州和邓州,行政辖穰、南阳、向城、临湍、内乡、菊潭、淅川、顺阳(治所在李官桥)和新野共九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宣化军”改称“威胜军”,

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又改称“武胜军”,武胜军节度设在邓州长达323年,为南阳盆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达225年。

元朝初至元十年(1273年),邓州隶属于襄阳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邓州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南阳府管辖,府治在南阳(今宛城区),州治仍在穰。原领六县,有穰、南阳、内乡、淅川、西峡、顺阳等。

后又领三县:穰、新野、内乡。其辖境相当于今天的邓州市及新野、内乡、西峡、淅川等县。明代,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洪武二年(1369年)二 ,废穰县。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穰县。十四年(1381年)五月,复省穰县入州,穰县自此不再设。

州领3县:新野、内乡、淅川。清代,邓州仍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雍正后,为散州不领县。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汝阳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划为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河南的西南部。

12月,于湍河南部置邓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元月,置邓北县。9月,置邓西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撤销邓西县,辖区分别归邓北县、邓县。3月,邓县、邓北县合并为邓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

1972年12月,九重、厚坡两个公社的56个大队、573个生产队划给淅川县。1988年11月17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市),由地级南阳市代管。2011年7月1日,邓州市成为河南省政府的试点直管县;

自2014年1月起,邓州市成为河南省省直管试点县,赋予部分省辖市享有的经济和财政管理权限。2013年至2014年,三个邓州人在邓州市人民政府附近另立第二邓州市人民政府,后被判刑。

扩展资料:

邓州处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中部偏西地区,地理坐标价于北纬31°22′—32°59′, 东112°37′—112°20′之间。南北长69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2294.4平方公里,“山少岗多平原广”为邓州市的地貌特点。

邓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的朱连山(海拔469.7米)为全市最高点,东南部最低处海拔85米。境内有大小河流29条。这些河流分别从北部或西部入境,汇集于东南部,注入白河,流入汉水。

河流冲积形成平原,在北部、中部和东部形成大面积肥沃土地。土层深厚,土质为保水保肥性能强的潮土、黄老土和黑老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邓州

邓州悠久的历史邓州市历史悠久,建置较早。出土文物表明,人类在此定居,距今至少有6000多年,见于文字记载的也有4000多年。约公元前21世纪,夏朝的第三个帝王---仲康,把他的儿子封到邓地,始有邓国,为姒姓。商代,武丁又封季父到邓国。周代邓国为曼姓侯国。 ··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了邓国,邓地便成了楚地。因这一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便在这里置城邑,取名“穰”。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韩国袭楚,夺取穰邑,穰便又属韩国。秦昭王十一年(公元前296),秦国又长败韩国,攻下穰城,穰地又成了秦的属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初置南阳郡,穰(故城在今邓州城东南郊)、山都(故城在今邓州构林镇古村)属之。 ··汉承秦制。西汉时区境仍属南阳郡,在今邓州市境内扔穰、山都、涅阳(故城在今穰东镇)、安众(故城在今元庄乡南王村)、乐城(故城在今陶营乡高李村)、朝阳(故城在今小杨营乡禹山庙村)等6县。另有跨今邓州市境的阴县(辖今林扒、孟楼、彭桥等地)。汉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以穰县的卢阳乡等地封冠军侯霍去病,置冠军侯国(故城在今张村镇冠军村)。新莽时期,穰县易名为农穰。涅阳改为前亭,朝阳称为厉信。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进兵荆襄,取穰,穰属南阳郡。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划全国为19州,今邓州市境域分属荆州之南阳郡、义阳郡、顺阳郡、襄阳郡。后赵建平元年(330年)八月,今邓州境尽归越。东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年),今邓州境归前秦。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晋镇将 刘裕索还南乡、顺阳、新野等12郡,今邓境复归于晋。 南北朝前期,今邓境属南朝宋。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孝文帝将荆州治由上洛(今陕西商县)迁至穰县,辖南阳、顺阳、新野、东恒农、汉广、襄城、北清、恒农等8郡4县。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置邓州(自此始有邓州之说),治于穰。穰、课阳、冠军、新城4县属之。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邓州为南阳郡。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南阳郡为邓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复改为南阳郡。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邓州。五代时期,邓州依次隶属于梁、唐、晋、汉、周。 ··宋初,设武胜军,仍置于穰。乾德年间(963——688年),恢复邓州,统于京西面路。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色议和,宋割邓州与金。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邓州归宋。隆兴二年(1164年)复归金。 ··元朝至元十年(1273年),邓州隶属于襄阳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邓州划归南阳府。明朝,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废穰县。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穰县。十四年(1381年)五月,复将穰县入州,穰县自此不再设。州领三县:新野、内乡、淅川。清朝,邓州仍属河南布政司南阳府。雍正后,邓州为散州,不再领县。 ··民国二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1948年1月和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两次攻克邓县县城,解放了邓县。新中国成立后,邓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 ··1988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邓州市(县级)。 ··邓州作为行政地名,它被历代所用,历时达1300余年,其历史可谓悠久 ··岁月悠悠,白云苍狗。邓州历史上发生的几次重大自然灾害以及重大的残酷的战事,使邓州这片土地上的人一次又一次的几乎灭绝,因邓州是个好地方,每当邓州人口出现了空白,便有其他地方的人迅速补充过来,当今邓州人祖先的来历主要为三部分:一为移民,这是主要的。历史上移民的次数很多。有史可查的如,秦昭襄王十五年(公元前281年),秦国即迁“不规之徒”于穰。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迁河曲六城“残胡”5万余口于许、汝、唐、邓等州。宋仁宗天对七年(公元1029年),宋廷诏命:“契丹饥民,所过给米,分送唐、邓等州,以闲田处之。”明朝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迁山西、江西、福建等省人口至邓。清朝初年,又迁山西人口至邓州。其中明朝初年的迁民,是规模最大的一次。邓州人皆说祖籍是山西洪洞县人,即起源于这次移民。二为军屯。如闵营人,就是清朝初年,福建明末将领黄伯侯所带的三千部属落户于邓西北一带。三为商人。邓州历史上几度繁荣,商贾云集,特别是明清时期,有许多外地客商在此安家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