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县老豆腐

老豆腐选料较为严格。杂豆,酶豆,瘪豆全部筛选掉,剩下的纯正黄豆用水洗净,经石磨粉碎后,去掉豆皮,开始磨浆。其他的工艺和制豆腐相似。盛豆腐的大罐用棉布包裹,即使在冬天,老豆腐也是热乎乎的。其次,碗里的佐料也很讲究,如小磨香油,芝麻酱,蒜泥,辣椒油,盐水,酱油,醋等吃起来清香可口很有滋味。

雄安新区雄县老豆腐

老豆腐前冠上地名雄县,是因为雄县的老豆腐有别于其它任何地方的老豆腐。它的特别之处一是豆腐工序多,做得细致,状如脂玉;二是调料种类多,味道丰富,与众不同。这使得雄县老豆腐多年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味,成为了一种地方名小吃

做出一碗醇正可口的雄县老豆腐,并不容易,需要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首先是泡豆,泡豆在不同季节都有差别,冬天泡的时间要长,夏天泡得水面微起白沫即可,经验丰富的师傅只需估摸时间,看黄豆发起的程度就可以了;将泡好的豆子用石磨磨烂,磨的要尽量细致,避免浪费粮食;磨好的豆子过布包,滤出豆渣,滤下豆浆,然后将豆浆在锅中烧开;再将烧开的豆浆盛入罐、桶之类的容器,晾至摄氏七十度左右,适量加入稀释好的石膏粉搅拌均匀,盖盖儿,放置大约二十分钟,待其凝固成果冻状,撇去表面水沫,用浅勺将老豆腐横向片状盛出装碗,一碗老豆腐的主料就大功告成了。接下来就是雄县老豆腐最关键之处了,浇调料。注意,雄县老豆腐不是浇卤,是浇调料。调料一般有五种:调好的麻酱(要调稀一些),蒜汁,盐水,醋,新泼的辣椒油。调料放齐,用小勺稍微搅拌一下,再一勺勺放到嘴里,老豆腐让你倍感鲜嫩爽滑,调料咸、香、酸、辣的味道充分调动你的味蕾,那感觉就三个字—“倍儿得(得,这里读dei,三声,雄县话是“好”的意思)”!如果这时再配上两根刚出锅的油条或一两个刚出炉的火烧,这味道简直绝了。正是这老豆腐绝佳的味道,使得我小时候总喜欢听到卖老豆腐的吆喝声,盼着家里大人给买一碗解解馋。这些走街串巷卖老豆腐的都是挑一挑子,挑子一头是豆腐罐,一头是一个木箱子,木箱子里面装着调料,这挑子一头轻一头重,类似剃头挑子,我们那里都叫它“一头沉”。走街串巷卖的老豆腐可拿黄豆换,是文明社会少见的以物易物的遗存,因为不用家里少的可怜的现钱,也就成了大人愿意给我们改善生活的吃食之一。这上上下下一晃一晃的挑子也就成了我们忘不掉的儿时的美食记忆。

既使雄县老豆腐这名不见经传的小吃,也照样讲究正宗。大清河横穿雄县县城,把老城南北一分为二,早先有一座五孔砖桥,以这砖桥桥头的老豆腐最为正宗。它之所以正宗,是因为它用的水是大清河的水,那时大清河河水清澈甘甜,再加上河水温、柔,保证了桥头老豆腐独特的味道和口感,在雄县老豆腐中出类拔萃。正如水之于茅台、龙井建德豆腐的重要性一样,是灵魂。上世纪八十年代大清河断流,县城这一段干涸了,师傅们只好用井水代替,但井水冷、硬,做出的老豆腐自然失去了原来的韵味。河干了,雄县老豆腐失去了灵魂,实在可惜。现在大清河又有水了,但此水非彼水,饮用都不行,更甭提做老豆腐了。再寻最正宗的味道,难了。

话虽这么说,但雄县老豆腐的根脉并没有断,虽经不少改良,但它依然以其独特的味道,迎接着四面八方的食客,仍然时刻刺激着出门在外的雄县人隐藏在味蕾下的永久记忆。远的不说,我哥哥十几岁离家,现在快六十岁了,每次回家无论行程多么紧张,也得想方设法抽出点时间来,去吃碗家乡的老豆腐,要不,大老远回趟家不吃碗老豆腐,总会觉得缺点什么,留下那么点遗憾。这味道的确让人割舍不下。

因此人们都说,雄县人在外想家了一定会想到老豆腐,雄县人外出回家来必然得吃碗老豆腐,家乡的味道啊!(原创: 周永战 )

江西分宜县双林豆腐,舌尖上的美食老味道!真香!

“磨砻流玉乳,蒸煮结清泉。

色比土酥净,香逾石髓坚。”

相传,豆腐发明于西汉时期

淮南王刘安的母亲喜欢吃黄豆

有一次其母因病不能吃整粒黄豆

刘安就叫人把黄豆磨成粉

怕粉太干,便冲入些水熬成豆乳

又怕味淡,再放些盐卤

结果凝成了块状的东西,即豆腐花

淮南王之母吃了很高兴

病势好转

于是豆腐就流传了下来

……

“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得知,多在僧家与道家。”明代诗人苏秉衡写的《豆腐诗》中对豆腐的发明、制法、特色和食俗予以简明、灵活、形象的描绘,赞叹之情跃然纸上,耐人寻味。

江西新余分宜县双林镇的豆腐

秉承了传统的制作方法

再加上有泉水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

成品在外型上“金镶白玉板”

食之鲜香、味有余美

坊间有“双林豆腐,制作得味,远胜燕窝”的说法

美味不仅成了双林人眼中之最

也吸引了分宜其他乡镇

乃至新余美食爱好者慕名而来

走过、路过双林的游人或过客

都会在点菜吃饭前问一句

“你们这还有豆腐吗?”

双林豆腐

吃豆腐虽易,做豆腐却难。而说到做豆腐,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名叫张秀英的人,她是制作豆腐的老手艺人,据她介绍,24年来她一直都是延续着传统,这样才能保留豆腐最“本真”的味道。

凌晨3点,家住双林镇宋家村丰木组的村民张秀英早早地就起了床,开始忙碌的一天。

做豆腐的第一道工序便是浸泡豆子,将颗粒饱满且整齐均匀的黄豆筛选出用水浸泡约5~7小时。可别小看泡黄豆,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少。“温度过高或者时间过长,浆会‘跑’水里;水温不够或时间太短,浆会留在豆渣里。”张秀英指着浸在盆里的豆子告诉我们。

张秀英正在磨豆浆

黄豆泡好后,便是磨豆浆,1斤豆子用10斤水,这是她多年摸索出来的经验。如今磨豆腐基本上都是半机械化生产,省时省力,将豆子倒入机器,紧接着就有雪白豆浆流出。

将磨好的豆浆进行过滤

接着就是泡浆(过滤的意思),将热水与豆浆混合,架好晃浆布,手扶木棍,上提下放,浆渣分离,浓浓的浆水从纱布下滴滴渗出。

将过滤好的豆浆倒入锅中煮

之后 是煮豆浆了,煮豆浆是个精细活儿,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同样心急也做不出好豆腐。在煮豆浆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好火候,还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整个过程张秀英的眼睛始终盯着漂浮的豆沫不敢怠慢。

将煮好的豆浆倒入磨具中等待凝结

再之后便是做豆腐最关键的一步——“点豆腐”,“点豆腐”火候和卤水的量都要把握的很好,这样出豆腐多且口感鲜嫩。将一定比例的卤水点在豆浆上,过一会,桶内豆浆便凝结成豆腐花。

把做好的豆腐花切块

最后将豆腐花舀进用纱布垫底的豆腐模块里,盖上纱布,再放上木板、石头等重物,将多余的水分压出来,取掉豆腐模盖,掀开包裹豆腐纱布,用刀切开,润滑爽口、豆香怡人的豆腐便就这样新鲜出炉了。

张秀英的豆腐

这时天色已渐亮,张秀英便匆忙洗漱了一下,随意抓些吃的垫垫肚子,然后赶紧将做好的白豆腐、油豆腐装上三轮车,骑着车来到农贸市场,找到摊位,卸货、放桌子、摆货。“当闹的时候我都是在双林闹上卖,平时我儿子会拿到分宜去卖。虽说挣钱不多也蛮辛苦,但大家爱吃倒也是值得。毕竟也是门老手艺,希望之后也能传承下去。”张秀英笑呵呵地说道。

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分宜的特色美食

结合了湖南的“香”、“辣”

又掺杂着分宜独有的“鲜”、“醇”

这令人垂涎欲滴、百吃不厌的分宜美食

你想不想吃?

赶紧来尝尝吧~

来源:双林镇 姚明忆

早上去老潍县美食街吃火烧,排队10分钟,两个火烧一碗豆腐脑吃饱

大清早,来到潍坊老潍县美食街,听说这里有家肉火烧很出名,在美食街西头,过来品尝一下。老潍县美食街是专门打造的潍县美食一条街,引进了很多潍坊老字号的店铺。

早上起来里面很冷清,大部分店铺都是中午和晚上营业。只有几家供应早餐火烧店,包子店开着。

来到这家火烧店门口,人气瞬间旺了,竟然还要排队,这让人很意外。

这是厨房操作间,还是采用传统的火炉烤制,两套炉子同时开火,店员忙里忙外,生意真好。

这是价格表。肉的3~4块,素的2.5元一个,这价格属中上。一顿早饭也得10块钱,话说近些年的物价是蹭蹭涨啊。

要了一个肉的,一个菠菜的,一碗豆腐脑,8块钱。

这是肉火烧,皮不是特别硬,比较酥脆,至于肉馅,倒是没有吃出特别的味道来,中规中矩吧。

相比于肉的,我更喜欢这个菠菜的,大爱,香,特别是刚出炉的,菠菜的香气加上面皮的香味,油顺着火烧边沿滴下来,好吃。

来吃火烧的人真不少,共两间屋子,铺子的外面还摆着桌椅,都坐满了人,看来,潍坊人还真的是爱吃火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