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托

碗托由精制荞麦制作成碗状,放入锅中蒸熟,然后取出等待凉了以后,切成片壮,可以炒热食用,但是如果凉吃以猪肝等为拌料后味道鲜美可口,很有韧性。

「关注」碗托、糕圈、豆面……这些美食寄托着准格尔旗人的情怀!

中共准格尔旗委员会宣传部

壮丽七十年 几代人的美食情怀

03:39

建国七十年来,祖国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吃穿用度无一不在发生着变化。然而,时代变迁,几代人的美食情怀却依旧未变。碗托、糕圈、豆面.....养育几代人的传统小吃丝毫没有因社会的发展而失色。

在老镇沙圪堵,杨兰弟糕圈家喻户晓,这个憨厚老实的蒙古族妇女靠着糕圈制作手艺养大了两个儿子,并为他们娶妻生子。每天清晨,杨兰弟都会在家提前和好糕圈面,拿到店里,待香喷喷的胡麻油开始翻滚,她便将捏好的糕圈放入油锅中。不一会儿,一个个金灿灿的糕圈便炸好了。香气逼人,味道甜美。杨兰弟告诉记者,从她记事开始,逢年过节母亲就会炸糕圈招待亲朋好友,如今她已年过半百,人们对糕圈的热情依旧丝毫未减。 “那几年我们小时候,我们蒙古人户门大,背一袋子糕圈送人拜年,招待亲戚也就是热糕圈、热馒头、糕。人家卖糕圈,我也是卖糕圈,吃的人挺多,尤其冬天送人送的挺多,一天最多卖四五千,平时卖两千多三千。”杨兰弟说。

杨兰弟的糕圈不仅受当地人欢迎,她还利用网络直播,赢得了大量外地的粉丝。这一古老的传统小吃通过互联网,得到了更多人的青睐。

“如今科技发达了,都用快手直播了,人家问我哪里开的店,我就给回答哪里开的店。远处也有订货的,就可以给他快递,班车捎,拼车捎,给人家发。哪的人都知道了,只要是开直播的,玩手机的都能吃上了。”杨兰弟介绍说。

除了糕圈,杨兰弟还会制作豆面米黄等传统小吃。如今她年级大了,便将这些传统手艺教给了儿媳妇儿。在她的精心指导下,儿媳擀的豆面也是又薄又可口。

“娶媳妇嫁女儿,全吃糕、豆面。现在生活好,这些农村吃的代代还在传,手擀豆面是喜欢吃的人多,坐月子、办事业,老年人都是吃豆面,我也擀,我们媳妇也擀,要一直传下去,辈辈让她们做。”杨兰弟说。

碗托这一产自晋陕蒙交界处的传统小吃,也在老镇沙圪堵延续了上百年。在沙圪堵迎宾底街上,徐厚碗托店经营了几十年。店内每日前来吃碗托的顾客络绎不绝,他们大都是老镇上的常住居民。从追着小车吃碗托,到坐在街边吃碗托,再到如今坐在店里吃碗托,老镇几代人对碗托有着独特的情怀。

“过去在70年 代的时候,条件不好,就人家挑着担,我也要跟着人家吃几个碗托,现在形式变了,回来家里头,挺好,能坐在家里吃碗托,环境又好,又卫生,我们基本是每天来吃两个碗托,吃碗托这个老传统我就习惯了。”年过六旬的老镇居民胡三说。

如今老镇沙圪堵车水马龙、高楼林立,各种现代化企业纷纷落户。然而碗托、豆面这样的传统小吃依旧生生不息,代代传承,为老镇增添着别样的风采。

来源:准格尔旗融媒体中心

记者:王丽曼陈姝昕 王慧琴

忻州特产丨保德碗托

保德碗托

保德碗托山西忻州保德县的一种传统小吃。风味独特,为小吃之上品。碗托,顾名思义是将荞麦面制成的糊放入碗中,上笼蒸熟晾凉后,拔出一个和碗形状相似的“托”来。地道的保德“碗托”用的荞麦面,是把粗的、黑的筛去,留下白的、细的,称为“上荞面”。保德县盛产荞麦,所制荞面碗托,观之晶莹光亮,粉白微青,质地精细,柔软,光滑,细嫩,清香利口。

荞面碗托宜凉调,宜热烩,或浇以素汤,或拌以肉酱。不仅是待客之佳肴,还有疏通肠胃,清燥热,抻便之功用。外地人到此,无不以一尝为快。现保德县城专营此业者甚多,还有在外地高摊应市,深受食客欣赏。

碗托儿不仅做起来讲究,吃得方法更需有道。首先是其佐料,即为家乡称作蘸汤的配制。如若蘸汤配制不对劲儿,那碗托儿吃起来也就失去了祖先遗传下来的那种原始滋味,也就是失去了保德的地方风味,于是碗托儿也就不成其为碗托儿了。

来源:大美忻州

编辑:周宏宇

【免责声明】

1.凡注明来源的作品,均转自其他媒体,目的在于公益性分享,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分享或侵权,请及时通过微信回复,我们将及时回应或删除。

2.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柳林碗托,小吃背后藏着大产业

吃住行,游购娱。旅游的六大要素,吃是排在第一位的。这个“吃”,是有两层含义的。第一,游客来到一个地方,你得让人家吃得干净、可口、舒适,否则旅游的体验度即刻下降一半;第二,旅游的“吃”也不单纯是为了填饱肚子,吃的是当地的特色,当地的文化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比如说,去了武汉,就得吃热干面,即使是那股芝麻酱的味冲掉了鼻子;去了西安,就得来碗泡馍,哪怕是要花半天时间去把死面饼掐碎;去了北京,就算是可能难以接受的豆汁,很多人也要尝几口。具有当地特色的食物,也算是当地的文化名片,一种食物,如果能达到“不吃某某某,不算到某地”的程度,对当地旅游的推动作用才是最充分的,对游客的吸引力也是最大的。

柳林,最富代表性的吃食是碗托。时髦的女子,站在街边,托着小碗,细细用小刀划成小块,倒上半碗油辣椒,斯斯文文小口吃完,轻轻巧巧擦嘴离开,面更白唇更红,也是街头靓丽一景。

“碗托界”流派众多,柳林的碗托是最有名的。在省城太原,推个小车、摆个小摊卖碗托的,很多号称是“柳林碗托”,但如果有柳林人去省城办事出差,光顾一下,三言两语就露了馅儿——碗托是真碗托,柳林却是假托。摊主就会讪讪一笑:“柳林的碗托好卖么。”

山西晚报千里走黄河,走到了柳林,没有了假冒之虞,岂能不去品尝地道的柳林碗托?听人说,县委附近有家碗托店,在柳林也算是排得上号的,采访团于是就兴冲冲去了。

店名叫“四平”,里面忙乎的老板却是四平的姐姐二平。店面目测有个五六十平米,在小吃店里就算大的。几个服务员忙前忙后,连老板也擦桌收拾碗筷。我们一人让“脱”两个,还拜托人家按最柳林的方式调出来,嘶啦嘶溜吃完,一抹嘴,才回头和二平聊了几句。

二平年轻时候和她父亲就卖过六年碗托,后来还卖过瓜果蔬菜,七年前和弟弟开了这个店,因为油辣椒调得好,渐渐地打出了名气。如今店里主要卖碗托和莜面,稀饭、花卷也有,店门口还有朋友弄的个芝麻饼(这也是柳林特色小吃)炉子,这样的多种经营,在柳林所有的碗托店里是最全的。当然碗托还是主打,二平说,一天能卖一两千碗。就我们在店里吃的时候,一二十分钟,至少也出去七八十碗了。

柳林碗托里,还有好几个打出名气的,比如乔哥、乔老爷、沟门前等,各霸一方,瓜分着市场——不要小瞧这个市场,当地人估算,就四平碗托,一年收入也能有上百万。

对柳林碗托做出突出贡献的,要提一提沟门前。碗托这种东西,地方性小吃,讲究的是个现做现卖,隔了夜,口感就不好了。但十来年前,沟门前经过现代化技术灭菌处理,把碗托做成了和方便面一样的方便食品,保质期从七天到三个月不等,而口感还能大致不走样。这让柳林碗托开始走进超市,走出山西。沟门前风味食品公司工作人员说,现在产品遍及全国十多个省市,年产值2600万元,据说在达产达效之后,能有一亿两千万元——其实甭管卖多卖少,它的意义在于,柳林的碗托,是柳林旅游产业链条上很重要的一环。

采访团沿黄这么走过来,各县都有特产美食,但目前为止,没有一种像柳林碗托这样,注定是为旅游业而生的——它很有知名度,也像热干面之于武汉,羊肉泡之于西安一样,能够让美食和地域联系起来;它很灵活,因陋就简,街边一蹲一坐就能吃,但也能摆得上星级酒店的饭桌;凉着能吃,热着能吃,炒着也能吃,当小菜能吃,当主食无非是多来几碗;它很方便,非但吃得方便,不像其他美食一样,必须等着现做,而且,从柳林带回去给亲朋也方便。

当然,要说不足也有。那就是文化包装还不太够。众所周知,许多地方性美食,都会拉上一个名人“典故”做“形象大使”。比如说康熙南巡、乾隆江南、慈禧西逃等等,这一路,不知因此产生或宣扬了多少地方美食。柳林碗托,“挂靠”的是石勒,说石勒起兵,行军路上士兵饭时不定,偶然发现荞麦粥变凉结块之后,稍加调味便更好吃,由此有了碗托云云。只是,石勒,虽然被称为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有着从奴隶到君王的传奇经历,但是石勒毕竟名气不算大,和康熙乾隆无法相提并论,更何况,就这么一段故事,也很少见卖碗托的主动宣扬,当地也没有再完善补充或者提升这个故事,这让碗托的底蕴没那么深厚。

如果碗托里没有文化和历史的味道,那么小吃仅仅是小吃,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还需再强调一遍,吃地方特色的美食,吃的就是文化,吃的就是地方的风土人情。碗托在这一点上,要做的事情还很多,至少,先得把碗托的名字定下来——我在这儿写的是碗托,但也会有人叫碗团、碗脱、碗秃,哪个更好说好记,哪个更好传播,大家是不是商量一下?

还有一点,和碗托本身无关,但也影响着“碗托业”。吃和游,是紧密不可分的。国内许多景区,会着意将当地特色美食搬到景区,让景区有烟火世俗的内容,让美食有传播发扬的平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良好的产业链条。可惜的是,柳林目前只有景点,没有景区。看景、吃碗托,游客只能二选一,碗托在柳林的风光名胜里,是没有栖身之所的,想为旅游做更大的贡献,也是有劲使不出。下一步,柳林要打造明清街,它紧邻国保单位香严寺,与清河公园也不远,希望碗托能常驻其间,那时,再显露小小碗托的身手吧。

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 王晋磊

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 张静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