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马铃薯

轰轰烈烈的马铃薯精深加工业托起了临洮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一片蓝天。近年来,临洮县从洋芋精深加工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引外资、兴龙头、延伸产业链,“土蛋蛋”变成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豆豆”,先后涌现出了三江公司、兴达公司、新兴淀粉、腾胜公司等一大批洋芋加工企业,马铃薯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年加工马铃薯达到10多万吨。

龙头企业舞起来

产业要发展,龙头带动是关键。近年来,县上按照“扶持一批大龙头、培育一批新龙头、兴办一批小龙头”的思路,通过招商引资培育了三江马铃薯制品集团公司、兴达淀粉公司、腾胜淀粉厂等一批龙头企业,以高附加值、经济效益佳、市场前景好的高品质精淀粉、变性淀粉、雪花粉颗粒全粉为主导产品,狠抓加工增值,延长了产业链条。

在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临洮县辛店镇康家崖洋芋专业批发市场,甘肃临洮腾胜土特产购销有限公司经理康克归把我们带到公司实验室,看着600多种洋芋新品种的图片,他介绍说:“为了适应马铃薯购销加工,公司聘请洋芋专家,先后投资150多万元,成功培育出多个淀粉型、鲜销型、食用型马铃薯新品系6300多个。”

企业农户连起来

临洮县总结近年来发展订单农业的成功经验,按照“企业+协会+基地+农户”的运作形式和“自愿、公平、互惠、诚信”的原则,大力发展马铃薯订单,大力推广无公害马铃薯生产技术,强化技术宣传培训,组织建立马铃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使马铃薯淀粉加工企业落实了原料基地,使农户种上了不愁销路的放心田。通过订单联结,农民群众对马铃薯种植积极性大为提高。2007年,全县45.1万亩马铃薯订单中兴达公司与农户签单10.8万亩,三江公司与农户签单3.71万亩,腾胜公司与农户签单24.6 8 万亩,协会及贩运大户与农户签单5.73万亩。

同时,县上广泛发动群众,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扶持大户、协会和企业加快贮藏设施建设步伐。在贮藏设施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因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引导农户、大户和协会分级分类贮藏,与广大农户签订贮藏合同,保证了企业洋芋加工原料供应的充足。

精深加工靓起来

走进甘肃兴达淀粉工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偌大的厂房里堆满一袋袋马铃薯精淀粉、颗粒粉和雪花粉。加强精深加工增值,提升马铃薯生产效益,已成为洋芋产业发展中大家的一个共识。临洮县着眼于市场需求,引进先进工艺,进行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洋芋产品精深加工,实现洋芋产品的多次增值。

“洋芋的精深加工,要有市场意识、品牌意识,要打出具有临洮自己特色的靓丽洋芋品牌,切实将洋芋加工做大做强”,兴达淀粉公司赵建生经理如是说。临洮特别重视精淀粉的加工,大力发展变性淀粉生产,通过县上积极争取,先后完成了三江公司3000吨雪花全粉、3000吨颗粒全粉及2160吨膨化食品生产线,新兴公司2万吨精淀粉、1万吨变性淀粉及8000吨精淀粉生产线,兴达公司2万吨精淀粉、腾胜公司2.5万吨精淀粉等生产线建设。使全县马铃薯淀粉加工形成较为先进的加工体系和品质优良、品种丰富的产品体系。目前,全县年可加工淀粉万吨以上的企业有3家,千吨以上的有6家,小型马铃薯加工企业近100多家,全县淀粉加工能力达到10多万吨,即年马铃薯加工消耗能力将达到60多万吨。

洋芋产业“洋”起来

如今,临洮县洋芋已从农户分散种植、零星加工、粗放经营转入到“订单”种植、科学加工、规模化经营,并销往国外,用国外设备加工,用国外资金扶持,真正地“洋”了起来,洋芋新产品销往美国、新加坡、荷兰、日本、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家。洋芋加工企业兴达集团、三江集团从国外进口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马铃薯精淀粉和雪花全粉生产线,用来发展洋芋加工产业,农民从种植洋芋直接受益达365元,占纯收入的25%。

临洮县三江马铃薯制品有限责任公司从荷兰高达公司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0.3万吨雪花全粉生产线进行洋芋加工。该公司和周边农户签订了“订单农业”,连片租地2000亩,建成了脱毒种薯示范园区。兴达公司利用农行贷款引进荷兰豪威公司的设备,建成了2万吨马铃薯精淀粉生产线,每天加工洋芋720—750吨,生产精淀粉100多吨。

在洋芋走俏市场,农民尝到甜头的情况下,临洮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全面实施“洋芋工程”。目前,全县已形成以东北部上梁、峡口等17个乡镇为主的洋芋种植基地。同时,全县洋芋加工业迅速兴起,先后利用扶贫资金和外国政府贷款扶持和培育出了以三江、兴达公司为主的洋芋加工企业和小型洋芋加工点100多家,使洋芋商品率达79%,总产值达3.07亿元。

临洮景点马家窑票价 临洮马家窑文化小镇图片

1. 临洮马家窑文化小镇图片

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刀,是中国最早的一件青铜器,距今约5000年。发掘报告是这样介绍的:由两块范浇铸而成,刃部经轻微冷锻或戗磨,以增加锋利度。刀身厚薄均匀,表面平整,有较厚的深灰绿色锈。短柄长刃,刀尖圆钝,微上翘,弧背,刃部前端因使用磨损而凹入。

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林家青铜刀(距今5000年)

柄端上下内收而较窄,并有明显的镶嵌木把的痕迹。通长12.5厘米、宽2.4厘米。出于20号房址的北墙壁之下,保存完整。经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研究所检验,为含锡的青铜。此外,在该遗址中还出有三块含铜、锡、铅、铁的铜渣。林家这件青铜刀出土地层明确,20号房址内还出有彩陶盆和素面盆各一件,为马家窑文化的典型器物;该遗址同出的铜渣也说明,此青铜刀不是偶然现象。

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林家青铜刀(距今5000年)

林家青铜刀是中国最早的青铜器,但不是最早的铜器,中国最早的铜器出在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文化中。上世纪50年代发掘西安半坡遗址时,在一座墓葬的填土中,发现一件铜片,发掘者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青铜器与文字、城市一同被认为是文明时代的物象表征,史前时期的母系社会怎么能有铜器出现呢?于是发掘者便猜想是不是因为老鼠打洞之类的后来活动带进来的,虽然老鼠洞没有找到,在《西安半坡》报告中也没有收入。后来这件铜器经有色金属研究院分析,含镍量达20%左右,是一件铜镍合金的白铜 。

2. 临洮马家窑彩陶文化小镇

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1924年发现于临洮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距今5200——4000年。主要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东起渭河上游,西到河西走廊和青海东北部,北达宁夏回族自治区,南抵四川省北部。马家窑文化的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强烈影响,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

陶质呈橙黄色,器表光洁,纹饰繁缛,图案精美。彩陶发达是马家窑文化的显著特点,在我国所发现的所有彩陶文化中,马家窑文化彩陶比例是最高的。马家窑文化经历了1000多年的发展,可分为马家窑、边家林、半山、马厂四种类型,代表四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

3. 临洮马家窑洮砚小镇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甘肃11个特色小镇出炉,不由得感叹,大西北的风土人情还是那么的富有魅力,11个特色小镇别具风格,各自散发着独有的魅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河口黄河风情特色小镇

河口黄河风情特色古镇曾是古丝绸之路上通商旅游的重镇,曾被称为“金城渡口”的河口渡,是黄河上游最著名的古渡口。

这里历史遗迹众多,主要包括:古烽燧、明长城等,均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口村现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院落,是我国明、清时期西北民居建筑的一个缩影。

景点位置: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109国道东150米

什川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什川镇位于兰州东北部20公里处,南北有青山作屏,东西有湍流横亘,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令人叹为观止是这里目前是中国最大的万亩梨园。

景点位置:兰州市什川镇大奔头开发区

陶瓷特色小镇

白银市平川区陶瓷产业历史悠久,陶瓷文化积淀深厚,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境内就开始烧制彩陶,窑火千年,生生不息。

是集旅游、休闲、娱乐、文化创意、工业旅游示范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古陶瓷制作遗址保护,产品陈列馆,陶瓷博物馆等于一体的陶瓷小镇。

景点位置: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

平襄书画特色小镇

平襄书画小镇浸润着“仰韶”“齐家”文化,崇尚耕读,钟情翰墨,习字作画之风经久不衰。

这里有书画文玩城、悦心国际书画村和天象文化综合体,温泉康养区已建成温泉度假村、悦心温泉水世界、宋堡水库和引洮纪念公园,户外拓展区已建成悦心采摘园和悦心有机农业观光园,书画产业集约效应初步彰显。

景点位置: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宋堡村

马家窑洮砚特色小镇

马家窑洮砚特色小镇主要涵盖陶艺体验馆、彩陶文化展示馆、马家窑文化博物馆、青少年陶艺体验中心等。

小镇已连续举办了四届马家窑文化节,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来观光体验,已成为研学旅行、陶艺创作、科普体验、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小镇。

景点位置:定西市临洮县滨河西路

千年敦煌月牙泉特色小镇

千年敦煌·月牙泉小镇采用敦煌汉唐时期大气古朴的古建筑风格和开放式走廊商业街设计。集沙漠风光、本真美食、人文情怀于一体,小吃餐饮、特色购物、艺术工坊、时尚休闲、主题客栈等多种业态自然相连,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旅游服务。

景点位置:甘肃省敦煌市鸣山南路998号

松鸣冰雪运动特色小镇

漫步在松鸣冰雪运动特色小镇,随处可见整齐划一,集中连片新建的农家乐区,宛如乡村“别墅”般美轮美奂,成为童话世界里的“世外桃源”,让人流连忘返。

小镇以冰雪运动为亮点,集乡村休闲、疗养度假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富有山水文化和田园风光特色的旅游小镇。

景点位置:甘肃临夏州和政县

大河家保安族风情特色小镇

大河家是中国保安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级非遗保安腰刀发源地。民族瑰宝保安腰刀,是保安族的骄傲,制作工艺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大河家镇充分挖掘并有效整合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民族民俗和旅游资源,打造了诸如保安族民族风情、大禹治水源头、彩陶故里等为核心的旅游品牌,每年吸引大批外地游客来这里观光、旅游。

景点位置:临夏州积石山县西北端的黄河南岸

扎尕那生态旅游养生特色小镇

扎尕那生态旅游养生特色小镇涵盖旅游门户区、核心区、生态康养和复合农业观光区等,形成集生态旅游、藏医药康养、特色小镇加养生田园综合体的复合型新模式,打造以旅游服务和藏式养生为核心功能的生态旅游养生特色小镇。

景点位置:甘南州迭部县扎尕那景区

七彩丹霞特色小镇

张掖丹霞七彩镇是为配合张掖七彩丹霞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游客接待量呈爆发式增长,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完善景区综合服务功能而实施的重大项目。

主要有七彩光影-公共服务设施区、七彩阳光-餐饮住宿、七彩月色-酒吧娱乐、七彩天地-购物市场、七彩人家-别墅式客栈等五个板块,将丹霞大景区打造成集摄影、光影、色彩于一体的文化主题服务区和集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旅游特色小镇。

景点位置: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丹霞公路

平南文旅康养特色小镇

平南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以休闲农业、旅游、文化、养老康复、体育赛事等为支撑,科学布局,突出特色,统筹推进,打造的集田园综合、文化旅游、体育赛事、医养功能于一体的平南特色小镇。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清澈优质,独具地理优势和旅游优势。

景点位置:天水市秦州区平南县

4. 临洮马家窑文化遗址最新信息

马 家窑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是人类彩陶发展史上的奇观,是中国彩陶的典型代表,这种彩陶以其造型精美、色彩纷呈而著名。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内涵十分丰富,它的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代表了各时期的文化思潮和社会状态。

马家窑类型距今约5300年——4650年。器形以盆、钵、壶、瓶为主,并扩展到以罐、豆、瓮等器为主。彩陶瓶的最大直径在肩部,以黑彩为主,部分兼有白彩,后期出现了红彩。其纹饰线条精细流畅,纹饰以水波纹、漩涡纹最为多见,亦有网格纹、平行线纹、同心圆纹等,还出现了生动活泼、意趣盎然的蛙纹、蝌蚪纹、舞蹈纹等,是史前的中国画,也是中国工笔画和写意画的源头。

马家窑文化如同新石器时代的一道绚丽霞光,折射出远古先民的多项成就,一件件精美的彩陶从人类学、社会学、哲学和艺术学等多方面向世人诉说着远古的历史,展示着先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打开了一条通往远古文化源头的通道。

5. 临洮的马家窑文化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彩陶的类型一般可分为两种:半坡型彩陶和庙底沟型彩陶。

半坡型彩陶。时间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于1953年首次在陕西西安市半坡村被发现,因而得名。形状有圜底盆或钵、卷唇盆以及折腹盆、细颈大腹壶、葫芦形器等。其纹饰主要有:动物纹,几何纹,编织纹。另外,在彩陶钵口沿的黑色宽带纹上,饰有各种符号,或许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又或者是某种特定的记号。

庙底沟型彩陶。年代为公元前3900年前后,于1953年在河南陕县庙底沟被发现。以盆、钵、瓶为主,还有瓮、罐等。其纹饰有:植物纹、动物纹、编织纹、几何纹。

马家窑文化彩陶

马家窑文化彩陶一般分为三个类型:马家窑型彩陶、半山型彩陶、马厂型彩陶。

马家窑型彩陶。年代为公元前3300~前2900年,于1924年在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被发现,器形以盆、钵、罐、壶为主,出现一个特征就是尖底器基本消失。其纹饰有:人物纹、动物纹。

半山型彩陶。年代为公元前2650~前2350年,于1924年在甘肃和政县(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半山地区被发现。器形有短颈广肩鼓腹罐、单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其纹饰有锯齿纹、网纹及鱼、贝、人、蛙等形的纹样,比较典型的是锯齿螺旋纹、波浪纹、锯齿纹。此外,有的器物盖纽还被塑成人首形。

马厂型彩陶。年代为公元前2350~前2050年,于1924年秋在青海民和县马厂塬被发现。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不过与半山比起来,还是显得高耸、秀美。其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

6. 临洮马家窑遗址

位于临洮西坪乡的马家窑遗址。

临洮县新添乡三十墩南坪堡儿嘴下的秦长城起首。

临洮县城东约一里的岳麓山上的凤台,亦名超然台。

临洮东廿铺汉墓群。

7. 临洮马家窑文化小镇图片简介

欢迎您来到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参观,本博物馆是2003年经甘肃省文物局注册的全国首家非国有马家窑彩陶文化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在对外展出中,没有沿用传统的单纯文物展出的方式,而是以王志安先生几十年潜心研究马家窑文化的成果为基础,进行综合文化展出的彩陶博物馆。

该馆现有藏品有2000多件,展出的精品彩陶有400多件。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以该馆为基地,在2006年拍摄了《神秘的中国彩陶》六集电视片 ,并介绍了该馆的研究成果。

该馆已成为临洮县对外宣传文化的一张名片,对外文化交流的窗 口,马家窑彩陶经过5000多年的地下沉睡,今天,她神采奕奕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与我们对话与我们交流,这是一件意义非凡的文化盛宴。

8. 临洮县马家窑小镇

文化特点:

①、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马家窑遗址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3300年-前2050年。

②马家窑遗址位于甘肃省临洮县洮河西岸的马家窑村麻峪沟口,1924年,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兼考古学家)在甘肃临洮马家窑村发现一处远古文化遗址,定名为仰韶文化马家窑期,在当地发掘了大量的上古时代代表华夏文化的彩陶器皿。

③考古发掘资料可知,在甘青地区早于马家窑文化且与马家窑文化类型关系最为密切者当属仰韶文化。

9. 临洮马家窑文化小镇图片高清

临洮,古称狄道,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部,是省会兰州的南大门和兰州一小时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全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辖12个镇、6个乡,6个社区、324个村委会,2367个村民小组,年末常驻人口54.0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83万人。全县耕地面积108万亩,海拔1730--3670米,年平均气温7℃(最高气温34.6℃,最低气温-29.5℃),年降水量317--760毫米,无霜期80--190天。近年来,临洮县相继荣获“全国田径之乡”、“中国花木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花卉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双拥模范县”、“全国科普示范县”等殊荣文化方面临洮,古称狄道,自古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彩陶之乡”、“文化县”的美誉。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出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远古文化。周安王18年(公元前384年)建置临洮县,秦昭王27年(公元前280年)始设陇西郡郡治,从李崇任首任郡首开始便成为李氏陇西房始祖,狄道是陇西李氏的祖籍地。此后,一直为郡、州、道、府、县治所在地,1929年始称临洮,迄今建县已有2380多年的历史。闻名中外的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都因首先发现于境内而得名;战国秦长城西端首起县城北部十五公里处,唐明皇御笔亲书哥舒翰纪功碑、古汉墓群、三国姜维点将台等历史古迹四散分布;临洮是黄河上游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雄伟壮观的秦长城由这里延伸,灿烂夺目的马家窑、辛店、寺洼文明在这里闪耀,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在这里交汇,驰名中外的马家窑文化被公认为中国彩陶文化的历史巅峰,源远流长的“花儿”艺术则是祖国名额宝库中独树一帜的奇葩。临洮境内四山环抱,洮水北流。南屏山积雪,苍松挺翠;马衔山北矗,一岭云漂;卧龙寺西献,峰坪映水;岳麓山东峙,岩峦掩城;洮水流珠,堪称天下一绝;彩陶之乡,享誉神州大地;象形石龟,实属举世无双;李氏故里,游子魂牵梦绕。 离兰州最近距离87公里(通兰临高速)!好玩是夏天比较多!简单的旅游可以去神龟园,海颠峡,三甲电站水库,南坪等地玩一下山水,到城区尝尝本地的农家乐!冬季玩的比较少!不过现在的洮水流珠还是比较少见了,如果见一下可是非常开眼的!实在没有去处可以看看岳麓山,晚上去酒吧,KTV!和其他城市一样!

临洮景点马家窑票价 临洮马家窑文化遗址最新信息

1. 临洮马家窑文化遗址最新信息

中国的青铜文化萌芽于大西北甘肃省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一把青铜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器。

马家窑文化,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和凉州的谷水流域一带。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曾经称甘肃仰韶文化。考古认为人口压力、农业经济与狩猎、采集经济的结合是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中分化出去的主要原因。

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


2. 临洮马家窑文化遗址最新信息介绍

马家窑文化,是存在于约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100年间位于甘肃西部、青海东部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其具有辉煌的彩陶文化,达到了世界远古彩陶史的顶峰。由于这些遗址与文物于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因此而得名马家窑文化,实际上是马家窑彩陶文化遗址。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类型,是齐家文化的源头之一。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有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

根据三种类型文化分布的地层关系和碳14测定的数据确定,马家窑类型产生于距今5800年至4800年之间,半山类型产生于距今4800年至3800年之间,马厂类型产生于距今3800年至2800年之间。


3. 临洮县马家窑文化

甘肃7,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和世界闻名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是融建筑、雕塑、壁画三者于一体立体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百科全书。1987年,敦煌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锁阳城又名“苦峪城”、“瓜州故城”等,位于酒泉市锁阳城镇,是一座保存较为完整的隋唐时期古城址,是集古城址、古河道、古寺院、古墓葬、古垦区等为一体的古文化遗存地。2014年作为中哈吉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嘉峪关长城,位于嘉峪关最狭窄的山谷中部,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沿线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玉门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滩上,是长城西端重要关口。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因山状如堆积的麦垛而得名,位于天水东南约30公里。据记载,后秦时开窟造像,创建佛寺。在中国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2014年作为中哈吉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悬泉置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巴黎藏敦煌遗书(沙州都督府阁经)有记佛龛之文日“右在县东(寿昌县)六十里,香旧图云,汉(阙)佛龛百姓更营造。”2014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4. 临洮马家窑文化遗址最新信息图片

对马家窑文化和仰韶文化的关系,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看法:

1.认为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个地方分支,故又名甘肃仰韶文化,其承袭甘青地区的庙底沟类型通过石岭下类型发展而来,文化内涵发生变异的 因,主要是仰韶先民的逐渐西进,在新的自然地理环境下与当地土著文化融合,形成了具有强烈地方色彩的仰韶文化。

2.马家窑文化之马家窑类型兴起年代在仰韶文化晚期的最后阶段(即大地湾四期晚段),它们是两支存在于不同空间、年代大体相当的考古学文化,渭河源头可能是马家窑类型和大地湾四期文化交错分布的地区。马家窑文化的形成当另有源头,青海东部的拉乙亥文化或能提供一些信息。

这两种观点都提到了石岭下类型和大地湾仰韶晚期类型,部分学者还建议“石岭下类型”的命名可以由“大地湾仰韶晚期”替代,也都强调甘青地区土著文化的作用,只是着重点不同。无疑“石岭下类型”的命名和确切文化内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之一。


5. 临洮马家窑博物馆

1995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同德县发掘了宗日遗址。宗日遗址是迄今为止在黄河上游地区发掘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丰富的一处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距今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也是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国宝级文物舞蹈纹彩陶盆

舞蹈纹彩陶盆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内壁上描绘的人形舞蹈图案,这些舞蹈人像分为两组,他们头上戴着宽大的头饰,下身穿着裙装,手拉着手,一起跳着欢快的集体舞。舞蹈纹彩陶盆之所以成为国宝级文物,是因为它描绘出了五千多年前河湟谷地先民的生活情态及文明样貌。

青铜时代早期最大的石磬 ——黄河磬王

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石磬是考古工作者在农户家避雨的时候,无意间发现的一件人类加工痕迹的石板。这件石磬制作精美,表明喇家遗址已具有很高的社会组织结构,遗址内发现的玉器、白陶和陶窑也反映了喇家手工业技术的领先地位。

黄河磬王

喇家遗址发现的石磬,反映了喇家遗址的特殊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喇家遗址的社会等级和规模,代表了齐家文化在青海高原的发达程度,也说明了这里曾经就是一个很大的中心聚落生活活动场所,真实记录了五千年前的史前社会青海先民踏歌而舞的热烈场面和精神追求。

现存中国最早的铜镜 ——七星纹铜镜

七星纹铜镜属于齐家文化,为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有纹饰的青铜镜,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纹饰中弦纹斜线和三角形纹的处理疏密有致,纽和镂孔的安排显示了从新石器时代过渡到奴隶制时代的制作者的巧思。同时,尕马台遗址出土铜器的制作工艺不仅有铸造成型,也有热锻和冷加工成型的。七星纹铜镜的出土,表明当时的铜器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发展阶段。

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靴子造型陶器——彩陶靴

鞋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进步,鞋究竟源于何时?最古老的鞋子又是怎样的?1989年,青海省乐都柳湾墓地出土的一只彩陶靴容器,将所能确凿考证的鞋的历史推衍至三千年前。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彩陶靴,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最成熟的靴子的造型。靴型彩陶器虽是一件陶艺品,但它更真实地体现了远古时代皮靴的全貌和特征。

彩陶靴

24件珍贵文物再现都兰“黄金时代”

经过三年的发掘,2018血渭一号墓内出土金银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皮革、玉石器、玻璃器及纺织品等各类文物千余件。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出土文物成为市民网友关注的热点。

省博物馆馆长王进先介绍,“青海考古展”将青海考古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遗址集中展示,既有对考古过


6. 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

中国的青铜文化萌芽于大西北甘肃省的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一把青铜刀是目前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 的青铜器。

马家窑文化,1923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的马家窑村,故名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和凉州的谷水流域一带。

马家窑文化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曾经称甘肃仰韶文化。考古认为人口压力、农业经济与狩猎、采集经济的结合是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中分化出去的主要原因。

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四个类型。

马家窑文化是齐家文化的源头之一。


7. 临洮马家窑文化小镇图片

马家窑彩陶数量多,且精美。

马家窑彩陶,因一九二三年首先发现于甘肃临洮的马家窑村而得名。它出现于距今五千八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三千多年的发展。主要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等类型。马家窑文化以彩陶器为代表,它的器型丰富多姿,图案极富于变化和绚丽多彩,是世界彩陶发展史上无与伦比的奇观,它源远流长地孕育了中国文化艺术的起源与发展,是中华远古先民创造的最灿烂的文化、是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


8. 兰州马家窑文化遗址图片

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一把青铜刀

林家青铜刀看上去其貌不扬,将其与后世商周时期精美的青铜刀相比,确有泥云之别。但有几点是特别值得一说的,也是其具有重要价值的意义所在:一是年代早——距今约5000年;二是地点重要——出在中西交通的要道上;三是含锡的合金(含锡量8~10%)——青铜制品。


9. 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

据甘肃官方透露,马家窑遗址发掘报告将为解释和探讨马家窑聚落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化程度提供重要资料,并进一步揭示马家窑文化从仰韶文化中独立出来,如何逐步形成自己独特文化面貌的过程,也将为马家窑遗址的规划和保护提供重要依据,对学术界进一步研究马家窑文化具有重要位置。


10. 临洮马家窑彩陶文化小镇

欢迎您来到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博物馆参观,本博物馆是2003年经甘肃省文物局注册的全国首家非国有马家窑彩陶文化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在对外展出中,没有沿用传统的单纯文物展出的方式,而是以王志安先生几十年潜心研究马家窑文化的成果为基础,进行综合文化展出的彩陶博物馆。

该馆现有藏品有2000多件,展出的精品彩陶有400多件。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以该馆为基地,在2006年拍摄了《神秘的中国彩陶》六集电视片 ,并介绍了该馆的研究成果。

该馆已成为临洮县对外宣传文化的一张名片,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马家窑彩陶经过5000多年的地下沉睡,今天,她神采奕奕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与我们对话与我们交流,这是一件意义非凡的文化盛宴。


11. 临洮马家窑文化博物馆在哪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甘肃11个特色小镇出炉,不由得感叹,大西北的风土人情还是那么的富有魅力,11个特色小镇别具风格,各自散发着独有的魅力,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河口黄河风情特色小镇

河口黄河风情特色古镇曾是古丝绸之路上通商旅游的重镇,曾被称为“金城渡口”的河口渡,是黄河上游最著名的古渡口。

这里历史遗迹众多,主要包括:古烽燧、明长城等,均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口村现存较为完好的古民居院落,是我国明、清时期西北民居建筑的一个缩影。

景点位置: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109国道东150米

什川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什川镇位于兰 州东北部20公里处,南北有青山作屏,东西有湍流横亘,风光秀丽,气候宜人。令人叹为观止是这里目前是中国最大的万亩梨园。

景点位置:兰州市什川镇大奔头开发区

陶瓷特色小镇

白银市平川区陶瓷产业历史悠久,陶瓷文化积淀深厚,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境内就开始烧制彩陶,窑火千年,生生不息。

是集旅游、休闲、娱乐、文化创意、工业旅游示范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古陶瓷制作遗址保护,产品陈列馆,陶瓷博物馆等于一体的陶瓷小镇。

景点位置: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

平襄书画特色小镇

平襄书画小镇浸润着“仰韶”“齐家”文化,崇尚耕读,钟情翰墨,习字作画之风经久不衰。

这里有书画文玩城、悦心国际书画村和天象文化综合体,温泉康养区已建成温泉度假村、悦心温泉水世界、宋堡水库和引洮纪念公园,户外拓展区已建成悦心采摘园和悦心有机农业观光园,书画产业集约效应初步彰显。

景点位置: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宋堡村

马家窑洮砚特色小镇

马家窑洮砚特色小镇主要涵盖陶艺体验馆、彩陶文化展示馆、马家窑文化博物馆、青少年陶艺体验中心等。

小镇已连续举办了四届马家窑文化节,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游客来观光体验,已成为研学旅行、陶艺创作、科普体验、农业观光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小镇。

景点位置:定西市临洮县滨河西路

千年敦煌月牙泉特色小镇

千年敦煌·月牙泉小镇采用敦煌汉唐时期大气古朴的古建筑风格和开放式走廊商业街设计。集沙漠风光、本真美食、人文情怀于一体,小吃餐饮、特色购物、艺术工坊、时尚休闲、主题客栈等多种业态自然相连,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站式旅游服务。

景点位置:甘肃省敦煌市鸣山南路998号

松鸣冰雪运动特色小镇

漫步在松鸣冰雪运动特色小镇,随处可见整齐划一,集中连片新建的农家乐区,宛如乡村“别墅”般美轮美奂,成为童话世界里的“世外桃源”,让人流连忘返。

小镇以冰雪运动为亮点,集乡村休闲、疗养度假和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富有山水文化和田园风光特色的旅游小镇。

景点位置:甘肃临夏州和政县

大河家保安族风情特色小镇

大河家是中国保安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级非遗保安腰刀发源地。民族瑰宝保安腰刀,是保安族的骄傲,制作工艺列入国家“非遗”名录。

大河家镇充分挖掘并有效整合当地厚重的历史文化、民族民俗和旅游资源,打造了诸如保安族民族风情、大禹治水源头、彩陶故里等为核心的旅游品牌,每年吸引大批外地游客来这里观光、旅游。

景点位置:临夏州积石山县西北端的黄河南岸

扎尕那生态旅游养生特色小镇

扎尕那生态旅游养生特色小镇涵盖旅游门户区、核心区、生态康养和复合农业观光区等,形成集生态旅游、藏医药康养、特色小镇加养生田园综合体的复合型新模式,打造以旅游服务和藏式养生为核心功能的生态旅游养生特色小镇。

景点位置:甘南州迭部县扎尕那景区

七彩丹霞特色小镇

张掖丹霞七彩镇是为配合张掖七彩丹霞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游客接待量呈爆发式增长,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完善景区综合服务功能而实施的重大项目。

主要有七彩光影-公共服务设施区、七彩阳光-餐饮住宿、七彩月色-酒吧娱乐、七彩天地-购物市场、七彩人家-别墅式客栈等五个板块,将丹霞大景区打造成集摄影、光影、色彩于一体的文化主题服务区和集住宿、餐饮、娱乐、购物为一体的旅游特色 小镇。

景点位置: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丹霞公路

平南文旅康养特色小镇

平南文旅康养特色小镇以休闲农业、旅游、文化、养老康复、体育赛事等为支撑,科学布局,突出特色,统筹推进,打造的集田园综合、文化旅游、体育赛事、医养功能于一体的平南特色小镇。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清澈优质,独具地理优势和旅游优势。

景点位置:天水市秦州区平南县


怎麽种植马铃薯

(一)选地施肥
  选择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的沙质壤土,翻犁碎土,平整后进行栽培。马铃薯在生长前期和中期需肥量较大,为保证正常生长发育,必须重施底肥,一般 亩施农家肥2500~3000公斤,磷肥50公斤,钾肥15公斤(或草木灰100~200公斤),充分混合后,移栽时进行窝施或沟施。
  (二)播种
  1、选用良种:宜选用高产、优质、抗病性强、适宜当地种植的品种,特别要首选脱毒马铃薯。
  2、适时播种:春季种植,一般在晚霜前一个月左右,外界温度稳定在5℃以上即可播种。以种植商品薯为目的地方,以不受晚霜为害为原则,争取适时早播,提早上市,具体播种时间应根据当地小气候条件具体确定。
  3、种薯处理:为防止种薯带菌传染,在播前最好用0.3~0.5%的福尔马林浸泡20~30分钟,取出后用塑料袋或密闭容器密封6小时左右,或用0.5%的硫酸铜溶液浸泡2小时进行消毒。播种时为防止因种薯休眠期未过而推迟出苗,可用2~3ppm的赤霉素溶液浸泡5~10分钟,或用0.5%的石灰水浸泡1~2小时打破休眠。
  4、播种密度和深度:马铃薯多数是与玉米进行二套二分带种植,一般以亩播3000~3200株为宜,行距1~1.2尺,窝距7~8寸。最好选用20~25克的小整薯播种,若种薯过大应切块种植,切块大小掌握在20~25克,并做好切口消毒,保持播种量在60~80公斤。纯作时,亩种植密度保持在3600~4200株,播种量100公斤左右。播种深度以10~15厘米为宜,适宜的播种深度,可防止冻伤或晒伤薯块,增加结薯层次,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品质。
  (三)田间管理
  1、中耕培土:在去除田间杂草的同时,可加厚土层,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块茎生长的土壤范围,地下根茎增多,对提高产量有着重要作用。一般应在4月中下旬、5月至6月上旬各进行一次中耕培土。在马铃薯生长前期进行中耕培土,可提高土温,促进发芽生长;中后期中耕培土可增强土壤通透性,利于块茎膨大。
  2、合理追肥:马铃薯生长速度较快,除了施足底肥外,还要注意追肥,促进健壮生长。一般追肥2次,结合中耕培土进行。第一次以氮肥为主,亩施尿素10公斤,也可亩用25担左右人粪尿,每担对尿素100克浇施。第二次以磷、钾肥为主,亩施磷肥20~25公斤,钾肥5~10公斤(或草木灰100公斤)。
  3、打花及疏枝:马铃薯的分枝性较强,若栽植过密或氮肥过多,生长过旺和密度过大,会影响地下部分发育,应及时进行疏枝,去除病枝、弱枝,增强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在花蕾形成期,及时摘除花蕾,避免养分消耗,促进养分集中供应块茎,增强产量。
  4、防治病虫害:为害马铃薯较重的病虫害主要有晚疫病、病毒病、块茎蛾和蚜虫,要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积极进行综合防治,如选用抗病品种、合理用药防治等。移栽后20天左右,亩用尿素15~20公斤对清粪水淋施;在蕾苔期,亩施尿素10~15公斤,氯化钾5~10公斤,用移栽器打孔穴施;在初花期和盛花期,每亩各用0.5~1公斤尿素、0.15~0.2公斤磷酸二氢钾、0.15~0.2公斤硼砂对水45~60公斤进行叶面喷施。
  病虫害防治措施:苗期前(开盘前)应重点防治蚜虫、菜青虫、潜叶蝇、霜霉病,蕾薹期应重点防治霜霉病,初花期重点防治菌核病,结荚期注意防治蚜虫。用药时,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四)适时收获
  终花后30天左右,当全株三分之二的角果呈黄绿色,主花序基部角果呈枇杷色,种皮呈黑褐色或黄色时,为适宜收获期,即“八成熟、十成收”,应及时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