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

文石是澎湖独有的美丽矿石,由多种矿物在特殊温度压力下产生化学变化所生成,长于玄武岩缝隙中,世界上仅澎湖与意大利西西里出产,西西里岛虽是文石富矿带,但品质不及澎湖所的文石。澎湖文石拥有丰富多变的美丽纹路,目前虽已明令禁采,但在马公市的文石店中,仍可买到各式各样的文石商品。

什么是文化石 天然文化石和人造文化石的区别

  如果问“文化”的范围是什么,很少有人会精确的答出来,可以这样说,它只是一个统称而已,没有明确的范围。“文化石”是经常用作装修室内室外的石料,它并不是单指一种石料,也是一种统称,人们把石头搬进自己的家中,装饰室内的一角,这本身就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情绪在其中,是懂得欣赏自然之美、有文化的体现。不过就石料的来源而言,可分为天然和人造文化石两种。  天然文化石  在大自然界可用来做家居装饰的石头有很多种,只要得当拼接,合理使用,就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天然文化石的品种众多,珠圆玉润的卵石,似天然而成的宝石一样,无论是铺在路面,还是装饰在墙面上,都有一种柔美的风情;有着特殊纹理的层状板岩拼接在一起如同一幅超凡脱俗的时尚图画;砂岩让人联想到的起伏的沙漠;瓦板轻薄而坚韧,立体的排列组合在一起,让建筑也更富有生命力;闪闪亮动的石英岩给人以非常动感的视觉效果;凝重而奔放的蘑菇石给人的是一种沉稳怀旧的情感;乱型石料组成的色板块给人的感觉如同是现代抽像艺术品一样。  人造文化石  相对于天然石而言,经过了人工的加工精制,用新的技术把石材的自然纹理和色泽重新再现出来,这种有了人造痕迹的石头叫做人造文化石。生产所用的原料主要是浮石、陶粒、硅钙等一些造石材料,加工过程是仿自然的,模仿自然的色泽,图案,纹理和质感,虽然是人为生产加工的,但是依然有着自然的古朴韵味。现在生产技术的先进,天然石的各种纹理都是可以人为来模仿制造的。  两种文化石的区别  自然天成的石头在饱经风桑后形成了非常特别的外形,颜色和图案是经大自然的力量雕造的,原始,古朴,有灵性。用于家居装饰中其材质坚硬,使用寿命长,不怕脏,不过它的装饰效果受到石头的纹理、颜色限制,比较有份量,施工过程相对困难一些,有些天然石会有放射性。人造文化石的优点是比较节能环保,质地轻,在使用的时候非常便于安装,但是它的耐用性没有天然石好。  如果在家居装修的过程中想要用文化石来装点室内室外,最好先想想自已需要的是天然石还是人造石。这两种石料各有优点,也各有缺点,如果事先能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会对选购有一定的帮助。

石峁文化次级聚落寨山石城考古新发现石峁文化次级聚落寨山石城考古新发现​——首次全面揭露的石峁文化大型墓地

考古中国”是“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提出的重大研究课题。2019年,“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获准立项,寨山石城被列入重点遗址。2020年,经国家文物局同意,寨山石城系统考古成为“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陕西片区的主要工作内容。

府谷寨山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府谷县田家寨镇王沙峁行政村寨山自然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处于陕、晋、蒙三省交界处,东隔黄河山西保德县相望,北与内蒙古准格尔旗相邻,西与鄂尔多斯接壤。寨山遗址位于石峁遗址东北约60公里处,处在黄河一级支流石马川中游,在其南岸的黄土梁峁上,石马川由此向东南约25公里汇入黄河。

遗址范围

寨山石城发现并初步确认于2015年,是年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会同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府谷县田家寨镇政府对寨山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古调查,初步认定寨山遗址包含一处重要的龙山时代石城聚落,城内面积约60万平方米。寨山城墙以砂岩石块砌筑,断续分布,依山就势,平面略呈南北向椭圆形,其中南部东部墙体保存较好,走向清晰,地表高度2~4米、宽1~2米。值得注意的是,城内北部庙墕地点发现的“高台基址”,似与石峁皇城台性质相类,可能为寨山石城的“核心区域”。城内调查还发现较多的白灰面房址、袋状窖穴、竖穴土坑墓等遗迹,暗示着寨山石城的聚落区划和功能分区。

庙墕地点远眺

2019H4典型陶器

居址:白灰面土窑洞

有鉴于寨山石城与石峁遗址在文化内涵上的紧密关系,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课题预研究为重要契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榆林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府谷县文管办于2016年对寨山石城进行了小规模发掘,清理了南部城墙外立面,清理长度约60米,发现两座保存较好的马面,初步了解到寨山城墙的年代、结构和砌筑方式。同时,试掘庙墕地点时还发现了一座较大的竖穴土坑墓,虽被盗扰,但壁龛内的随葬器物组合完整、器类典型,为找寻寨山龙山时代(石峁文化)墓地提供了重要线索。

截至目前,寨山石城共清理石峁文化墓葬21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多为东西向,根据葬具、壁龛及殉人情况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类墓有木棺、有壁龛、有殉人,共3座。墓主葬于木棺内,仰身直肢,身上一般随葬3至4件玉器。殉人位于墓主左侧棺外,初步鉴定均为女性,侧身面向墓主,身上可见劈砍迹象。墓主与殉人身上均涂有朱砂,身下有白色铺垫物。墓主右侧墓壁上有一半月形壁龛,龛内一般放置5件带石盖陶器,陶器组合常见喇叭口瓶、斝、深腹盆、小罐或壶,另有1至2件细石刃。此类墓葬规模最大,面积约10平米。

2020M4

2020M4壁龛及随葬器物

2020M4墓主口部玉器

2020M4右手部玉器

2019M2

2019M3及壁龛

二类墓有木棺、有壁龛、无殉人,共4座。单人葬,墓主均仰身直肢,壁龛位于墓主左侧墓壁上,龛内放置猪下颌骨,多者10件,少者1件,初步鉴定为家猪。此类墓葬规模次之,面积6~7平米。

2020M12

三类墓有木棺、无壁龛、无殉人,共7座。单人葬,墓主均仰身直肢。此类墓葬规模较小,面积2~6平米。

场圪垯2020M1

四类墓无木棺、无壁龛、无殉人,共7座。单人葬,葬式有仰身直肢和侧身屈肢两类,以仰身直肢葬为主。此类墓葬规模最小,面积2平米左右。

2020M1

另外,墓葬周边发现的“灰坑葬人”现象,或与墓地祭祀或葬仪有关,值得进一步关注。

墓葬周边的“灰坑葬”

上述墓葬形制特征鲜明、器物组合典型、等级区分明显,四类墓葬当分别代表了不同身份等级的人群,尤其是一类墓,规模较大、随葬丰富、结构复杂,可与陶寺文化大型墓葬相比。另外,墓葬发现的女性殉葬、随身葬玉、半月形壁龛、组合稳定的带盖陶器等现象,体现了浓重的、极具特色的石峁文化墓葬特征,甚至影响到齐家文化大型墓葬的葬制葬俗。

从目前发现来看,石城是石峁文化的典型聚落特征,遍布石峁文化主要分布范围,石城规模差异突出,从数千平米到400万平米都有发现,体现了石峁王国内部的聚落等级分化,寨山石城当属石峁都邑下的次级(抑或三级)中心聚落,同时也是石马川流域的中心聚落。

本次寨山考古的最大收获是石峁文化大型墓地的首次全面揭露,也是河套地区首次发掘的等级区分明显的龙山时代墓地。该墓地的发掘,弥补了石峁遗址大型墓地被严重盗掘的重大缺憾,与以往朱开沟、新华、神圪垯梁以及石峁等遗址的“零星”发现一同构建起石峁文化墓葬的基本框架和典型特征,为丰富石峁文化和研究石峁政体(石峁王国)提供了宝贵的墓葬考古材料。同时,以寨山新发现为代表的石峁文化大型墓地,也是研究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的重要考古学材料,体现了4000年前中国北方地区早期国家形态下的丧葬礼制和等级意识,为研究中国早期国家起源、发展的模式和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墓葬材料。

编辑:王沛、杨安琪

审核:曹龙

「兴文石海」天下奇观兴文石海

文石海内有着超级多的美景历史悠久的文化,神秘独特的古僰人历史文化和保留蚩尤遗风的原生态苗族风情,共同构成了一幅完美的自然山水人文画卷。

那些曾存于这方土地的灿烂文明,依旧流传于世

兴文石海

兴文石海位于四川宜宾兴文县境内,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是兴文石海的名片。亚洲最大的石海、地球特大的天坑、空间规模最大的溶洞,是兴文石海独特的资源

进入兴文石海,穿梭在石海丛林里,漫步在溶洞长廊中,在苗寨前载歌载舞,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

大型地表石海

五亿年的地质变迁孕育了如今的石海奇观,地表石海规模庞大,形态各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喀斯特地貌博物馆、教科书式的地貌景观”。

石海涌浪

石海涌浪由一片片露出地表的脊状石芽组成,它们表面呈白色,像一群群上山的羊羔,又像极了一片崩腾的石海波涛。整片石海分布面积达到2平方千米,其形态各异,有棋盘式、车轨式、放射式等,高处远眺波浪壮阔、蔚为大观

地球特大天坑

这里还有地球最大的天坑,长径650米,短径490米,深208米,是号称世界最大的美国阿里西波”规模的两倍。天坑像一个大漏斗一般,气势雄伟、像是把整片山林都给装了进去。天坑气势实在是太雄伟了,每个来到这里的游客都被深深震撼。

空间规模最大溶洞

兴文石海是洞的故乡,地下溶洞有260多个,这里最大的天泉洞空间规模和游览长度都在世界洞穴之首。

天窗 泻玉流光,天心湖亦真亦幻,洞中舟舸摇荡,似仙阙楼台,若瑶池胜景。阳光透过洞口射入洞中,让人仿佛置身仙境

僰苗风情

文县是四川最大的苗族聚居地,有5.12万人。在石海苗寨能感受和体验苗族的风情。隆重的“拦路酒”,让人在敬酒歌中感受“高山流水”般的敬酒热情和喝酒豪情;苗家长桌宴的“九大碗”“五大碗四七寸”,让人感到苗人的热情、隆重、实在,体会一种气势、和谐、美好。

芦笙、吹芦笙、竹竿舞……这些丰富的礼节活动,都让人感受到苗族人的豪迈、奔放和团结。如果有缘,能在“夫妻峰”下见证一场苗族婚礼,那既是喜事,更是福事。

更多旅游攻略欢迎私信~

作者/来源:四川走吧旅行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