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周饸饹面

饸饹(读音héle),也叫河漏,是将豌豆面莜麦面、荞麦面或其他杂豆面和软,用饸饹床子(一种木制或铁制的有许多圆眼的工具),把面通过圆眼压出来,形成小圆条。比一般面条要粗些,但比面条坚、软,食用方式和面条差不多。豆面有时候需要加入面丹来调节面的软硬度和口感。适合应用于那些没有小麦面粘性大,不能按普通方法做成面条的面类。在北方尤其是山西(晋西北)、陕西(关中地区)饸饹较为常见。《辞海》中关于“饸饹”的定义,解释为:“北方一种用荞麦面轧成的食品,参见‘河漏’。而对河漏的解释则是:“即饸饹,北方一种面食。王桢《农书-荞麦》:‘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王桢是元代一位农学家,他的农学专著《农书-荞麦》中还有一句话,《辞海》上没有提及:“以供长食,滑细如粉。”也就是说,饸饹即是过去的“河漏”,外观滑滑细细像粉一样,在那时是一种家庭自己制作食用的食物,就像今天家里做的擀面条一样平常。

曲周最享誉盛名的饸饹面馆当属位于老街大桥头西50米路北的安家饸饹面馆。安家饸饹面馆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主营饸饹面、水煎包、烙饼等面食,特色是以传统手艺(饸饹床子)制作饸饹面,并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将饸饹面配料进行了改良,成为了曲周百姓面食的首选,许多远道而来的客人也都会到安家面馆尝一尝原生态的饸饹面。该店饸饹面原料选用内蒙荞麦,制作不添加味精、碱等任何食品添加剂,满足了人们对面食的口感和营养的双重需求。

荞麦营养丰富,据分析:其籽粒含蛋白质7.94%~17.15%、脂肪2.00%~3.64%、淀粉67.45%~79.15%、纤维素1.04%~1.33%。日本学者研究报导:荞麦的营养效价指标为80~92(小麦为70,大米为50)。

饸饹面

根据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对我国主要粮食的营养成分分析,荞麦面粉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大米、小米、小麦、高粱、玉米面粉及糌粑。荞麦面粉含18种氨基酸,氨基酸的组分与豆类作物蛋白质氨基酸的组分相似。脂肪含量也高于大米、小麦面粉和糌粑。荞麦脂肪含9种脂肪酸,其中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最多,占脂肪酸总量的75%,还含有棕榈酸19%、亚麻酸4.8%等。此外,还含有柠檬酸、草酸和苹果酸等有机酸。荞麦还含有微量的钙、磷、铁、铜、锌和微量元素硒、硼、碘、镍、钴等及多种维生素:Vb、Vb2、Vc、Ve、VPP、VP,其中VP(芦丁)、叶绿素是其它谷类作物所不含有的。荞麦籽粒的营养成分因品种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存在差异。这些物质在人体的生理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食物的优质化和多样化,荞麦将作为健康食品受到人们的青睐。 荞麦含有很高的药用成分-生物类黄酮,茎、叶中的含量比种子中多,苦荞含量比甜荞多。槲皮酮及其苷类是类黄酮化合物,具有抗炎、止咳和祛痰作用,苦荞中含量约1.6%左右,已制成槲皮素药品。荞麦的芦丁和其他多酚含量丰富,芦丁是槲皮酮-3-0-芸香糖苷,可以防治毛细血管脆弱性引起的各种出血病,并用作高血压的辅助治疗剂。荞麦中含有大量的铜,为小麦、大米的2~4倍,铜能促进铁的作用,有益于防治贫血病。荞麦含有其他粮食稀缺的硒,有利于防癌。荞麦还含有较多的胱氨酸和半胱氨酸,有较高的放射性保护特性。荞麦种子中含有8种蛋白酶阻化剂,这是蛋白分解酶的一种阻碍物质,能够阻碍白血病细胞增殖。尤其是食用苦荞及其制品可显著降低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血脂和血糖,对高血压、冠心病、中风等病人都有辅助疗效作用,对糖尿病及并发症有良好的治疗和缓解作用,对肠胃疾病及口腔溃疡等也有较好的疗效。荞麦药用、保健、功能性产品主要有:生物类黄酮(1号)胶襄、生物类黄酮(2号)胶襄、生物类黄酮散、生物类黄酮软膏、生物类黄酮牙膏、生物类黄酮口香糖、苦荞胶襄、黄帝膳(中日合作)、荞麦抗癌药品、苦荞冲剂、苦荞速效粉、苦荞颗粒粉、苦荞营养保健糊、各类苦荞化妆品,如苦荞护发素、苦荞浴液、苦荞护肤霜、苦荞防辐射面膏及荞麦系列饮料,如苦荞清肺润喉饮料、苦荞祛暑饮料、苦荞滋补饮料等。

如今,饸饹面不仅是曲周百姓最爱吃的食物,更成为了曲周小吃的标志。

曲周美食,除了煎饼汤饸络面,你知道几个?

要问美食哪里有,吃不够的大曲周

桥头担夫煎饼汤,两张煎饼滴油香

光明街的排骨面,上来直接要大碗。

闸口旁边羊肉包,二十年的老字号。

饸络面、水煎包,今天吃饭把你邀。

南关街口有酥鱼,那个老板叫郭三。

肘子下水哪里找,刘家肉铺那最好。

说完城里说乡村,特色美味一大堆。

里岳六队煮下水,正时正点要排队。

巩村排骨大锅煮,吃了肚子像大鼓。

四疃王庄能炖鸡,开车不过二十里。

侯村街头细果子,走亲访友是必备。

二糖球,能炒饼,来了晚来等一等。

猫不闻、好水饺,美味出自咱槐桥。

安寨杨家二毛鸡,三五聚会来一只。

马连固的炸油条,中午还把火来烧。

………………………………

曲周米、曲周面,回味无穷曲周饭。

都说众口真难调,曲周不怕你嘴叼。

走起、走起,整点去……

- END -

云曲周微信号:yunquzhou

版权说明:原创不易,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饸饹面的各地特色

吃法乡宁人吃饸饹面,与其它地方的吃法有别,重视程度不可小瞧。其特点的区别有三:首先是一碗饸饹,除了羊肉稍子浇面外,猪肉、牛肉、鱿鱼、海参、木耳、蘑菇均可为之,红萝卜、山药旦、葱姜、芜荽亦是佳配。红烧的、海鲜的、清真的、蛋炒的、凉调的不无不可。其次是吃饸饹不受时间、季节、场合的限制,亦不为主人客观心绪的喜怒哀乐所影响。有朋自远方来,亲朋挚友的拜望相聚,节假闲暇的偶尔小酌,旅途小憩的充饥,匆忙工作间的加餐,都以饸饹为首选。叫法另外,饸饹面的内容和叫法上,亦有非常丰富的名堂,如:面里和上菠菜汁的叫翡翠饸饹、和上南瓜或南瓜汁的叫黄金饸饹、用白玉米面作的叫白玉饸饹、面粉里掺上榆树皮磨的面,做出来的叫榆面饸饹,还有莜麦饸饹、荞麦饸饹、高粱面饸饹、玉米面饸饹,等等。倘若你于不经意间,碰巧逢上哪家婚丧嫁娶,上梁打顶的机会,那个做饸饹、说饸饹、吃饸饹的场面、作派和声势,简直可以让你欣赏到一次规模宏大的饸饹面交响曲。大案板上七大姑、八大姨们连说带干的切肉、剁肉,择菜、洗菜、切菜;老盔、大盆边的大伯、小叔们赤膊捋袖的和面、揉面、做面齐;梢炉子周围老婶子、小姑子们吆五喝六的捞面、晾面、冲水,无不显透着几分舒心、快意、红火、热闹。场合当然最堪叫绝的是全村、全巷或者是单位里数一数二的年轻壮汉。高高地正襟威坐在炉台上压饸饹的架式和是那架不知哪年哪代流传下来的红枣木的饸饹床子,古朴厚实的横跨在大锅之上,全然不顾下面的滚汤蒸腾,装一窝子,压一锅,装一窝子,压一锅,细细的、白白的如米线般地的饸饹面,丝丝不粘,线线不断地,任锅里煮,笊篱捞、筛子盛。最后回到调料配好的汤锅里一热,再浇上香味浓浓羊肉稍子,一碗一碗地往外传,这一顿饭一般地不停点、不分顿,来客则吃,饿了便吃,做着、吃着、吆喝着、品评着,民间一般谓之“流水饭”,流的时间越长,吃的人越多,越说明主人家的人缘好,人气好。时下,交往广、门户大一点的人家,办一次婚嫁的排场,仅仅头一天的饸饹面,就要用去五六袋面粉之多。一袋面粉50斤,6袋面粉就是300斤。按一斤面4碗饸饹算,6袋面就是1200——1300碗饸饹。场面的热闹和阵势的可观,由此略见一斑。最近几年,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们,不管谁家办喜事,正份的宴席不一定要去吃。但是,头一天的前奏——“吃饸饹”则是非去不可。一方面是要感受那个红火、感受那个热闹;另一方面,则是要体现互相之间交往的不凡、关系的贴近和人情的厚道;此外,也反映了小小的饸饹面折射出来的老风俗、新习惯、吃文化、吃文明。 起源根据郏县县志中的记载,据传,郏县饸饹面是明初由陕西传入的。初以荞麦面为主料,配以熟羊肉、葱花等熬制的羊肉汤。当时,居民使用一种叫饸饹床子的工具,“自制自食”。清末时,以小麦面代替荞麦面,口感营养更胜一筹。历史记载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初,名三边总督孙传庭兵出潼关,来河南与李自成义军作战。据传,为了丰富关中将士口味,他传谕三军,每军可以携带20台桦木饸饹机。这一年10月,明军与义军在郏城东南讲武场相遇,义军佯败。明军追杀义军15里,至郏城东冢头、柿园一带的蓝河岸边李庄,义军用“以利诱之,以敌取之”的策略,弃金银、辎重于道,得胜。孙传庭部溃不成军,只得轻骑突围西窜,几十部桦木饸饹机为郏地李庄百姓及义军所得。义军所得八台,李庄百姓为纪念义军的金刚精神将 刚”改为“钢”,美名为“金钢饸饹”。精美的饸饹面制作设备顿使百姓喜不自胜,一时街旁馆巷,“金钢饸饹”招子旗(即古时饭店招牌)迎风飘舞。自此,饸饹面制作水平又进一步。而另一说则是,唐朝时郏县就已经有了金钢饸饹面了 ,这与唐宋八大家之首的 韩愈有着不解之缘。明人张居正的〈昌黎先生文集辑补〉一书“谏迎佛骨”一节有韩愈一段话:元和年间,自蔡屠贼归,途食郏河漏。”这里指的是,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蔡州(今河南上蔡一带)刺史吴员元济反唐,拥兵自立。韩愈随军平叛,生擒吴元济,史称“淮系之役”。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冬。唐军离蔡,行至郏县城西吃了金钢饸饹面。由此推断,“金钢饸饹”面至少有1200年的历史了 。

饸饹面源于上古三皇诞生之地—平凉,始于4700年前的广成子、与道家讲究的养生之道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甘肃东部的平凉、天水,是上古三皇诞生之地,又是女娲、夸父的诞生地,文化极为久远深厚。被中华民族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在其功业成就之后西巡疆界,亲自登临崆峒山,向隐居于崆峒山的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这在《庄子·在宥》篇中有详细记载,治学严谨的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也记载了这件事。据正统道教说法,广成子是太上老君在黄帝时代的化身,十二金仙之首。《太上老君开天经》:“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神仙传》称广成子为轩辕时人,住在崆峒山(在今甘肃省平凉市)的石室之中,黄帝久闻他的大名,前来拜访探寻治国养生之道。黄帝问道广成子:“您在研究世间万物之道方面已达到了顶峰,可否请您传授我这方面的真谛呢?”当时广成子传授给黄帝《自然经》一卷。又邀请黄帝共同进食,广成子宝剑一挥,砍粗桃树一棵,将树干中间最平直的一节掏空留底,又用黄铜师刀钻了很多小孔,孔如粗麻线大小。随即将桃木担在炉台陶器上,放面团用木槌向下挤压形成一根根条状物,落入沸水锅中煮熟。面团是采用崆峒山附近生长的野生荞麦制成,荞麦性甘味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和可溶性膳食纤维,同时还含有烟酸和芦丁,有降低人体血脂和胆固醇、软化血管、保护视力和预防脑血管的作用。除此还有健脾益气,开胃宽肠,消食化滞,除湿下气,治绞肠痧、肠胃积滞、慢性泄泻的功效。远古时期的人们,还没有发明面条,仅仅将谷物粉末加水和成的面团统称为“饼”。于是广成子制作的这碗荞麦“饼”就成为了华夏大地最早的面条。食惯了山珍海味、大鱼大肉和精细谷物的黄帝,吃了此碗“汤饼”后顿觉腹中温暖、神清气爽。随即向广成子求教“道家养生之道、五行相生相克之由”,以及广成子何以修身养性、长生不老,“一千两百岁而形未衰”的秘诀等等。面对诚恳的黄帝,广成子直言不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而荞麦五行属木,泾川回中山的西王母也经常食用,因此建议黄帝常食,以“调和五行、活筋通络”,对延年益寿大有裨益,黄帝对其独特的风味赞不绝口,对广成子的谏言一字一句牢记在心,只觉心明眼亮,豁然开朗,称颂说:“金仙陇中授荞以活络,姬得治身之道,仙师真乃帝之恩师!”再拜而退。黄帝回宫后,依广成子所教之道,静修养身。将所学之道总结归纳为一部医术——《内经》。并让御厨文革在宫中模仿广成子的方法经常制作荞面饸饹食用,造字大臣仓颉还将“活络”二字造为“饸饹”。相传黄帝于120岁时乘龙升天。广成子为十二金仙之首, 玉虚宫元始天尊门下。因此在陇东的民间传说中,也有了“金仙驾鹤游陇东,轩辕得道乘龙去”的典故。自此,饸饹美食的制作方法便慢慢在民间推广开来,之后又流传到北方各地即现在的甘肃、陕西、内蒙、青海、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经过近五千年传承发展,饸饹面由当初的野生荞麦制作逐渐演变成今天使用小麦面或加以玉米面等其他杂粮制作,加入猪肉臊子、牛肉臊子、羊肉臊子、西红柿鸡蛋等口味更佳,辅料也变得更加丰富,在原来用料的基础上增加了十余种养气滋补的中药做佐料,更具有养生保健之功效。《中华风味饮食总》一书称饸饹面为“舒脾健胃,养生至宝”。

邯郸:曲周人爱吃的“双龙曲面”是皇宫里的贡品?

曲周人素来以面食为主,尤其喜食面条,但在明清时代,小麦产量甚低,而豆类作物种植较多,人们便以小麦面与豆面掺和制作面条,俗称杂面。久而久之,人们在配方比例、制作技术方面摸索出了经验,所制杂面美味爽口,胜过麦面所做。

历 史明朝万历年间,曲周县城开始出现以制作、出售杂面为业的手工作坊和以卖杂面为主的餐馆、饭店,其中东关赵家技艺精湛,他们用麦面、绿豆面黄豆面按比例配料,用鸡蛋汁和面,所制杂面粗细均匀,色泽明透,不散不乱,冠绝全县。吃食时,以鸡汁调汤,或以肉卤相佐,美味可口,食之不腻。远近客人,争相就食,遂在冀南一带小有名气。到了清朝咸丰年间,有曲周人在京供职官吏和经商的商人把这种杂面带进北京,馈赠官宦和亲友,人们吃后,无不赞美,因此而名声大震。信息传进宫中,咸丰下旨,命进贡朝廷。于是赵家后代精心选料,精心加工,精心包装,并起名为“双龙曲面”,进贡到京,咸丰和慈禧食后,大加褒奖。曲面因此名声更大,传播愈远,经久不衰。

转自掌上曲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