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文塔肉

主料:带皮五花肉。

配料:本地上好咸菜、姜、蒜、辣椒干。

调料:盐、味精、鸡精。

制作过程:

①将带皮五花肉放入锅中煮至八成熟。

②将煮熟的五花肉放入七成的油锅中炸至色泽金黄,泡入水待用。

③锅中放油,把洗净的咸菜炒香待用。

④将炸好的五花肉造好型放入咸菜上蒸锅,蒸至五十分钟装盘便可。

特点:色泽红亮、造型美观、肥而不腻。

汝城文明旅游 汝城文明乡

1. 汝城文明乡

沙洲是张家港旧称。沙洲,1957年由国务院批准设置,由常熟、江阴各自划出部分乡镇建设沙洲县,辖区相当于今张家港市全境。沙洲县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南与常熟接壤,南与无锡相连,西靠江阴,北滨长江,与南通、靖江隔江相望。

沙洲于1962年正式挂牌成立,建县时隶属于苏州专区,1983年属苏州市,1986年撤县设市,以境内天然良港张家港命名设立张家港市,仍然隶属苏州市,至此,沙洲一词光荣地退出历史的舞台,张家港市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2. 汝城文明乡秀水

第1句→“人间天上一湖水,万千景象在其中”。东江湖融山的隽秀、水的神韵于一体,挟南国秀色、禀历史文明于一身。隅于东江湖一角的小东江两岸郁郁葱葱,鸟语花香,日丽则轻柔,阴雨则朦胧,雨霁则厚重,青山翠谷间,云雾飘绕,置身其间,云蒸霞蔚,变幻莫测,恍如仙境。“中华第一雾”的美誉名不虚传。

第2句→浩浩东江湖,熠熠生辉。一湖秀水,两岸美景。煌煌乎,栩栩山水之画卷,似出苍茫之烟海;勃勃然,盎盎生态之资兴,如入缥缈之太极。承天地之灵气,节令温和雨充沛;

第3句→东江湖,地处林邑之南,横枕南岭余脉,背靠汝城大围山,足抵桂东八面山;东出沤江,南接浙水,北注湘江。孕资兴,造福城,哺两岸勤劳儿女,润锦绣沃野河山。

3. 汝城文明乡乡长

钟姓分布

钟姓约占汉族人口的0.39%,人口约六百二十四万,是当今第五十六大姓。今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山西之太原、江西之金溪、广西之田林、海南之保亭、贵州之从江、云南之景谷及泸水、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

万人以上的县市有:广东紫金、兴宁、梅县、新会,江西瑞金、于都,福建上杭,湖南醴陵、宁乡等。

无论是复姓的钟离还是单姓的钟,都发源于今安徽省境内。

大致于汉晋之际,则以河南为其繁衍中心,其中以迁入颍川的钟氏从一开始就着称于世。后来成为全国各地钟氏的主要来源。

先秦朝期的钟氏,主要居住在楚国境内(今湖北、湖南一带)。

从汉朝开始到以后得数百年间,颍川长社一直是钟氏发展繁衍的中心。所以,许多姓书都说钟氏发源于颍川。东汉朝,长社人钟皓隐居不仕,其七世孙钟雅西晋时随晋室渡江,居于建康(今江苏南京)。与此同时,钟氏还有迁居至今浙江绍兴的,钟雅的七世孙钟屿为南朝梁永嘉县丞,他的儿子钟宠为临海令,为避侯景之难徙居至南康赣县(今江西赣州)。

南朝末有钟士雄,曾为南朝陈伏波将军,史书称其为“岭南酋帅”。

唐初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随从将佐有钟德兴,后在福建安家。唐朝的钟氏还分布于今四川、山西、广东广州、安徽合肥一带。

宋、元、明时期,福建的漳州、泉州、宁化等地,广东的南海、南雄、蕉岭、湖州、梅州、兴宁等地均有钟氏的聚居点。

从乾隆开始,闽,粤钟氏陆续有人迁台湾,后又有人迁海外。

据台湾省文献会的调查统计,钟姓是台湾第三十四大姓,子孙遍及全省各地,分布较多的县市依次为:屏东县、桃园县、台北市、台北县、苗粟县,分布较多的乡镇市区依序为:商雄美浓、屏东内埔、桃园中坜、新竹市、桃源龙潭。

河南开封府许州颖川郡钟氏:始祖烈公,九十三传至宋时尚公,生三子:山、岱、峦。山公子友文、友武、友勇,岱公子友盛,峦公子友才、友能、友端,因王安石行青苗新法,兄弟避奔各省府县立业。清康熙年间, 公后裔由福建徙粤东嘉应州,分迁湖南平江、浏阳、醴陵、长沙、岳阳以及江西等地。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1924年纂有通谱。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浏阳钟氏建宗祠于邑城升平街,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平、浏、醴三邑建总祠于平邑花溪港。

浏阳石湾钟氏:尊居粤东嘉应州白墓前之四九郎为一世祖。八世祖国丽迁镇平县邹岭,国丽之子益周生有六子,皆于清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年)移居湖南浏阳县。长子云青后又移居江西萍乡大安乡;四子亮青定居浏阳东乡长鳌江下石湾;六子良青后迁居江西义宁州崇乡。此三房每年仍合祀祖先于浏阳。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三支纂有族谱。

浏阳慈姑尖钟氏:始祖清溪公,岳州平江人,传二十六世至桂仁公始迁浏北慈姑尖。至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桂仁公已传四代、清溪公已传二十九代。

浏阳溪江钟氏:始祖君贤公,明洪武年间由汉阳府徙江西铜鼓县温汤,其裔孙于明末清初再徙浏阳县东乡溪江。族人多分布在溪江、松江以及平江、宁乡、重庆等地。

宁乡钟氏:始祖元海公,六传至妙选公,宋时由江西迁潭州,为迁湘始祖。孙景仁,生千岭、千驷,千岭徙居湘乡,千驷徙居宁乡。千驷公八传衍为海、广、浩三房。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建宗祠于北冲。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湘、宁二邑合修族谱,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清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宁邑海、广、浩三房合修,清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昭明房分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仍海、广、浩三房合修,1925年石塘冲房分修,1928年昭明房分修。

湘乡钟氏:始祖宋时元海公,五传儒侃,宋哲宗元佑时征讨有功,封为永宁将军,卒葬扬州。子妙选迁潭州,妙选生锡宁,锡宁生景仁。景仁生千岭、千驷。千岭由潭州徙居湘乡治南钟家湾,千驷徙宁乡麻山。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湘宁二邑合修族谱,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三修时宁宗仅福祥支合测水宗颖公支参入。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四修时为千岭公及宗颖公支合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湘宗建宗祠于县城西南隅碟子塘。千岭公五世孙胜祚,生二子:凤、旺。旺公字继成,徙居台洲塘,今属双峰,衍为荣、华、富、贵四房,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建宗祠于台州。1918年五修族谱,1999年六修。

醴陵汾石钟氏:始迁祖自玉、自新二公,清初自湖南兴宁徙居醴东王仙境大汾垅胡家湾。1943年纂有族谱,堂号四维。

醴陵普口市钟氏:始迁祖惟秀公,清康熙初年自福建汀州迁此。族人分布于白兔潭。

醴陵花园陂钟氏:清顺治初年自江西泰和迁此。

醴陵西乡钟氏:一派祖燮葊公,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自江右丰城徐寨湾挈其子福、甫、昭、丑迁抵湖南醴陵西乡。族人多分布在江边山、红宋冲、夏压冲、青山冲、午甲村等地。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建福公祠于铁河口江边山,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建甫公祠于马家垅下马街。昭房又分洪、全二支,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建洪公祠于午甲村,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建全公祠于毛岗营。丑公祠建于神下垅。

醴陵沙洲上钟氏:始迁祖贤祥公,明崇祯初年自江西宜春迁此。族人分布于洙塘陂。

醴陵潭塘钟氏:始迁祖友才公,明洪武初年自江西永丰迁此。族人分布于蕉园、 垅、五里牌及浏阳、善化、攸县等地。

醴陵三刀石钟氏:始迁祖益才公,元至正末年自江西吉安迁此。族人分布于嘉树下、庄埠。

醴陵古塘钟氏:始迁祖君锡公,清康熙初年自福建武平迁此。族人分布于萍乡。

醴陵大汾垅钟氏:始迁祖爱台公,清康熙末年自广东嘉应迁此。族人分布于版石洲、泮川冲。

茶陵湖口钟氏: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由江西会昌迁此。后裔散居于枣市、八团、虎踞等地。

炎陵水口钟氏:始迁祖同金公,明崇祯末年自广东梅县迁此。后裔徙中村、垅溪、十都、塘田。

衡阳柘溪钟氏:始迁祖厚山公,原姓郑,福建南安石井镇人,清初迁居衡阳柘溪,生守光,守光生国用,改姓钟,建祠于四亩塘。1929年续修族谱,2004年三修。

南岳衡山钟氏:始迁祖九龙公,字奉朝,号洪州,元皇庆进士,入翰林院,寻授征边御史,历擢至东阁大学士。明初携妻和四子:应贞、应惠、应德、应祥隐居于南岳衡山。次子应惠留居衡山,长子应贞迁新化牛栏山,三子应德北迁益阳修山,四子应祥迁安化丫头山。

耒阳钟氏:始迁祖宜义公、相乾公,元至正间由江西宦游来湘,迁居耒阳。

邵阳钟氏:始祖祖库公,字施仁,号藏用,任江苏常熟知县,生有四子:长子万一公,讳辉,字化及,任指挥司,后人散居邵东鸡笼山、沙湾、石鼓寨、锅塘冲;次子万二公,讳胜,字长兴,为桂阳参将,后裔居邵西梅子岭、龙潭、长乐平、太平东;三子万三公,字合极,后裔居邵南白田、背冲;四子万四公,字方宇,后裔居邵东横塘。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四房始修族谱,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续修。

新邵洪溪钟氏:始祖妙选公,宋哲宗元佑间由豫章迁潭州,其孙道德于宋末由潭州迁新化青石街,道德之子炳禄迁时荣桥,再迁洪溪钟家冲。

武冈钟氏:明正德间,娄妃母族避宸濠祸,易钟姓,支裔徙居武冈,世有显宦。

武冈蔡家坊钟氏:始迁祖华叟公,江西人,明初徙武冈。

岳阳新墙钟氏:始迁祖季六公,明洪武初自江西迁湖南巴陵之新墙市,后裔分居于益阳、沅江、湘阴等地。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续修支谱,堂号光裕。

平江鸣水洞钟氏:始迁祖湛公,北宋时由江西分宜迁居湖南平江县北门外之鸣水洞。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十修族谱。

平江迎水洞钟氏:始迁祖清溪公,宋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自江西分宜迁此。

平江黛屏源钟氏:始迁祖环玉公,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自广东嘉应州始迁平江,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又迎父明立公、弟佩玉公来平,始创于东乡长步岭,雍正间迁居黛屏源。后又有明立公胞弟明南公长子璇玉公于雍正间来平同居。

平江丽江钟氏:始迁祖有明公,清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率子鸣凤、鸣廷自广东嘉应州嵩山迁浏阳。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鸣凤公再迁平江东乡义口丽江。

平江白水钟氏:始迁祖禄先公,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随祖父久仁公自江西赣州定南县迁居平江县南乡白水里。

平江传梓源钟氏:千七郎公宋时移居上杭县来苏里中都村。十八传至昆山公,清康熙间由上杭迁平江县北乡传梓源,生六子。

平江官舍钟氏:始迁祖声富公,原籍江西赣州长宁县,清雍正年间流寓万载县,又迁平江东乡大桥。生二子:世振、世乾。世乾子孙复迁平江官舍。

平江雷公塘钟氏:鼎公生四子:仕佩、仕尚、仕任、仕登,世居广东嘉应州,清康熙间佩、登公迁居平江东乡落鼓石螺冲, 佩公子象文,乾隆间自石螺冲迁居周方口、谢江、雷公塘,仕尚、仕任也同居于此。

平江大源桥钟氏:始迁祖移昌公,原籍江西赣州,清康熙年间迁居平江东乡大源桥。

平江许家洞钟氏:始迁祖所纪公,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自广东嘉应州镇平县铁山嶂下迁平江东乡许家洞月池塘。

湘阴营田钟氏:始祖湛公,自江西南昌迁平江,传九世至顺叔,迁湘阴杖紫岭,再迁营田,今属汨罗。

桃源东乡古城坪钟氏:谱称始迁祖惟学公,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率二妻五子诸孙由江西南昌府义宁州羊武乡二十七都迁岳州府临湘县,继迁常德郡城清平门,又历二年复迁桃源县东乡古城坪朱家峪,子鼎、景随父居桃源,昺、旻、昱仍居临湘。族谱创修于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2000年五修。宗祠建于桃源架桥乡。祠联:高山流水,舞鹤飞鸿。立德立功立言,是谓不朽,有猷有为有守,如见其人。

桃源陬市钟氏:始迁祖惟学公,明初自南昌义宁州迁于湖广之临湘,再迁桃源县东之栖凤乡。分布于印山坪、仙坞殿、钟山台及常德等地。明末建宗祠于祠堂冈。1924年续修族谱。

石门易市、双溪坪钟氏: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自江西义宁迁桃源,转迁石门。

桑植白族钟氏:谱称一世祖尚公,字殿元,原籍江西南昌府丰城县,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任慈利县知事,解组后居桑植麦地坪。长子觉性居澧北钟家山,次子友河居澧西白塘堰。性房四世又分宝、珠、珍、琥、旺、庆、曙七房,河房四世又分瑄、明二房,1948年六修族谱。今为白族。

益阳钟氏:始祖九龙公,字奉胜,号洪州,仕元,后贬至广西,遭乱转徙衡山,生四子:应贞迁居新化;应惠迁衡山;应德徙益阳修山;应祥迁安化,其次子祖祚迁居益阳八里峡流溪。后裔共衍纲、绍……纪、绳、绵、紾八房。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改建宗祠于益阳六里舒塘,今属桃江。族谱之一、二修不详,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应德、应祥合修族谱,称三修,四、五、六修应祥裔失传,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1917年、1946年德、祥二裔又合修。

益阳、沅江钟氏:始祖季六公,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由江西南昌迁湖南巴陵新墙市,传至四代祖源湖、源晨转迁湖北监利县,九代祖士清、士琦、士圣、士晋、士优后裔复由监利徙居湖南益阳、沅江(一说仍由新墙迁来)。士琦公裔十一代孔房校正、鲁房校德、校才、校尚、校贵于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迁居益阳;孟房校朝、校伦迁居沅江。清咸丰间立士琦支祠于益阳沙头。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1914年历次纂修支谱。

桃江大桥冲钟氏:始迁祖荣逸公,明洪武年间自广东龙川来此经商,其后五支,分居薛家坳、苏油冲、石燕冲、野猪冲、胜阳洲等地。

新化南门青石街钟氏:始迁祖道德公,字圣聪,宋末由潭州徙居新化南门青石街,子二:炳导,其裔孙徙居邵阳罗丝洞;炳元徙居城东十里处鹧鸪塘,其裔孙分布于石窖、化溪、满竹、白石岩、冷水江、峡山口、明荣、三门厦等处。

新化炉观钟氏:始祖祖库公,字施仁,号藏用,元末明初人,卒葬萍乡南门外,其裔孙徙居新化炉观、安化东坪、武冈邓家铺、邵阳、邵东等处。

嘉禾钟家钟氏:始迁祖仕盛公,由蓝山县钟家迁嘉禾钟家。

汝城钟氏:初居窝栈耕山,后卜居汝城。

汝城寨下钟氏:始迁祖万朝公,清初自江西省龙南县迁汝城寨下。后裔分布寨下、东边山及四川省。

汝城横江钟氏:始迁祖君用公,字受禄,元岁贡,元至正时由江西 县避乱迁汝城,居横江之龙珠村。后裔析白泥冲、龙珠村、堆白、水头附近。

汝城司前钟氏:始迁祖景陵公,明中叶由江西赣县初居淇江竹园,后居司前。传十九世松山分居秤钩湾。

汝城羊角寨钟氏:始迁祖凤德公,原籍广东韶州府乳源县梅花村,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迁汝城羊角寨。

汝城望楼钟氏:由宜章县汤湖迁汝城望楼。

汝城车田钟氏:始迁祖奇生公,明时自宜章县下乡汤湖迁汝城车田。族人分布龙王冲、绵花坪。

蓝山钟氏:始祖大十五公,四传至嫩七公,名艺润,字沥液,号负扆,元延佑间自江西泰和迁湘,护衡岳以居。由嫩七公四传至荣卿公,殖产蓝山,为蓝山始迁祖。荣卿公子二:文福居高阳,文德居溪头。明嘉靖时九世富光公平徭有功,奖抚徭世职。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建宗祠于蓝山县城内西街。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始修族谱,1936年八修。

蓝山凤感乡南岭头钟氏:始迁祖天霓公,清雍正间由宜章来。

蓝山南平乡钟家坊钟氏:始迁祖仕仁公,由宜章来此。

蓝山南平乡太平墟钟氏:始迁祖家吉公,由江西分来。

蓝山在城乡隔围钟家钟氏:始迁祖继徽公,清初自广东来蓝山县隔围钟家。

新田仁智乡下溁钟氏:始迁祖奕群公,清乾隆间自江西省龙泉县迁湘,开基于新田县仁智乡下溁。族人分布在栗家湾、龙岗等处。

新田博大乡鹅婆钟氏:始迁祖尚明公,清初因经商事自零陵县迁居新田县博大乡鹅婆地方。

祁阳钟氏:始迁祖惟贤公,字法仁,一号庚一郎,又号祥三郎,原籍江西,任贵州兴隆卫参军,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迁居祁阳七里桥。生五子:思仁、思义、思礼、思智、思信。思仁、思礼、思智裔衍零陵冷水滩、田贝塘;思义裔衍祁阳太白峰、喉水陂;思信裔衍不详。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建祠于张公坪。

溆浦钟氏:始迁祖兴福公,清雍正时由湘乡县徙溆浦县城。

溆浦龙潭乡纸塘钟氏:始祖全、金二公,明朝时自江西吉安府吉水县迁湘,始居溆浦县龙潭乡纸塘,后落业于龙潭关山小黄沙。族人多分布在小黄沙、寨垭上等处以及龙潭、柳坪、潘家岭等地。

溆浦小江口钟氏:由湖南辰溪县后塘徙此。

溆浦温溪钟氏:始迁祖犹龙公,由江西永新县徙此。

溆浦马田坪钟氏:始迁祖廷用公,原籍江西吉水县,屡迁湖南武陵、桃源、沅陵。明初复由沅陵徙溆浦马田坪。

麻阳拖冲钟氏:清时自芷江新店坪迁麻阳之拖冲良田。

麻阳锦和钟氏:自江西徙麻阳锦和之梁家村。

(资料有待补充)

4. 湖南省汝城县文明乡

县城海拔593米

位置境域:汝城县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东南部,地处湘、粤、赣三省交界处,东经113°16′~113°59′,北纬25°19′~25°52′之间。东邻江西省崇义县,南界广东省仁化县、乐昌市,西接宜章县,北连资兴市、桂东县。

汝城县内陆貎主要特征是山地为主,四面环山,丘冈盆地相间。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水系呈树枝状,向东西南辐射。经过县境的八面山、诸广山山体主脉及其支脉大多呈北、北东向展布。西部通天窝--寒山--东岭一带山岭,山脊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此线以西是海拔在600米以下的文明小盆地。此外,尚有海拔700米以下,长约50公里、宽约20公里的汝城中部盆地。

气候特点:汝城县境内山岭陡峻,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变化和地域差异比较明显,具有立体气候的特色,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主要特点是温暖湿润,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春暖多变,夏无酷热,冬 严寒,无霜期长。

四季特点:县境内的春季平均有79天,平均气温18.2°C;最早入季日期为2月20日,最迟入季日期为3月27日;夏季较长,平均有101天,平均气温24.4°C;秋季平均有68天,平均气温17.4°C;冬季时间最长,平均有117天,平均气温8.1°C。按照气温来划分四季,其长短、迟早,各年均有变化。一年四季,气候宜人。春末稍暖;三伏始热,立秋更烈;10月底天气渐凉,立冬后时见冰霜。春节前后,一般有一、二场大雪。

日照情况:汝城日照充足,光合潜力大,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731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39%。全年太阳总辐射113.12千卡/平方厘米,光能资源较充足。

气温状况:汝城气温宜人,素有“小昆明”之称。但地域差异和垂直差异都很大。海拔650米以下的中部平原区,年平均气温为16.6°C,>=10°C的初日是3月24日,终日是11月21日,>=10°C活动积温为5097°C。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中旬,为25.6°C;日平均最高气温为28.4°C,无上限高温天气。

5. 汝城文明乡二都村

答:1.分界岭指两地之间的高岭。

2.分界岭:地名,在乐城东65公里,与湖南省汝城县接壤。地当孔道,最关扼要。民国九年,滇军曾于此掘濠设防。九峰亦有分界岭,在渣梨树坳,近湖南汝城文明镇和盈洞乡,面积约4平方公里,地势高,海拔1161米,斜面较缓,山脚是大片森林。20世纪60年代,设有固定防空哨所。汝城有警,宜守分界岭;宜章里田一带有警,宜守渣梨树坳,均为古代军事遗址。

6. 汝城文明乡天气

2021春节湖南不会下雪。因为根据多年的气象资料分析,湖南在本世纪初的2000年到2020年一直都没有下过雪。另外,根据2021年11月到12月份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这两个月份的气温不是很低,因为下雪需要比较长时间的低温,空中还要有强冷空气运动,所以根据以上分析湖南2021年春节不会下雪。

7. 汝城文明乡有多少人口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文明乡山田埔村邮编是424106

8. 汝城文明乡邮编

答:湖南省郴州市汝城县井坡乡岭塘村邮编是424107

9. 汝城文明乡黑恶势力

汝城县主要世居姓氏流入分布表

姓氏 迁入朝代 原籍 迁入地址

欧阳 宋绍圣九年 江西省庐陵县 横巷

邓 陈永定初年 湖南省衡阳县 得靖

送 唐高宗时 广东顺德府南和县 石塘

朱 唐明宗时 江苏省砀山县 得靖

黄 唐同光二年 江西省南康县 溪浦

吴 宋初 江西省庐陵县 江头

孙 宋初 江西省庐陵县 东藏

郑 宋初 福建省莆田县 北门

袁 宋真宗年 江西省宜春县 南蕉门

何 宋景德年 江西省庐陵县 (缺)

张 宋天启年 湖南省宜章县 山田垅

范 宋庆历年 江西省丰城县 文政坊

郭 宋中叶 江西省攸富县 塘复

王 宋政和年 江西省庐陵县 瑶溪

李 南宋时 江西省上犹县 金山

彭 南宋瑞平二年 江西省庐陵县 孔子坊

卢 南宋乾道年 江西省上犹县 左江

江 南宋绍熙年 福建省上杭县 江家

周 宋宁宗 江西省吉水县 永丰

陈 宋淳佑年 江西省小坑 濠头

曾 宋淳佑六年 江西省泰和县 西街

颜 宋咸淳六年 衡州府清泉县 溪浦

谭 宋度宗初年 广东省仁化县 南村

胡 宋末 江西省芗城县 三塘

曹 元初叶 湖南省郴州 北门

简 元中叶 广东省石城县 简家

祝 元顺帝时 广东省清远县 上祝

钟 元至正年 江西省赣县 横江

罗 元至正年 广东省连州县 文明东冲

刘 明初 军屯田迁入 东藏

傅 明洪武初 浙江省上虞县 县东

田 明初 南京 田家

肖 明初 江西省太和县 白泥塘

熊 明初 江西省临川县 田庄

蒋 明初 江西省清溪县 北水

杨 明洪武五年 广东省始兴县 石篱下

赵 明洪武二十九年 南京华廷县 县东赵家

葛 明洪武二十九年 河南省新野县 彭家垅

赖 明永乐年 福建省上杭县 均坪

康 明正统年 湖南省衡州府 土桥

叶 明成化年 广东省南雄县 金山

夏 明成化年 江西省吉水县 夏家

秦 明成化年 湖南省衡山县 秦家

徐 明正德二年 广东省乐昌县 东山

阮 明正德年 广东省怀县 白扶

方 明中叶 湖南省桂东县 欧家垅

官 明嘉靖年 湖南省宜章县 秀里山

潘 明嘉靖年 江西省太和县 宝沙

管 明嘉靖年 湖南省宁远县 城溪

游 明万历年 江西省临川县 马头盈

唐 明朝 不详 五里界

林 明万历年 广东省乳源县 姜阳

邱 明朝 湖南省长沙 东藏

龙 明天启年 湖南省茶陵县 龙家

谢 明宗祯年 广东省 坳下

龚 明宗祯年 广东省三水县 坳下

杜 明季年 江西省 东兴

陆 明末 广东省清远县 鱼上

包 清初年 老傅家 牛角井

邹 清初年 广东省仁化县 岭下

廖 清初年 广东省翁源县 集龙

谷 清初年 湖南省宜章县 神头

连 清康熙年 广东省乐昌县 下营

宁 清康熙年 湖南省桂阳州 后溪湾内

骆 清雍正年 广东省乐昌县 高滩

白 清雍正年 广东省平和县 上桃金洞

华 清乾隆年 广东省乳源县 大盈

梁 清乾隆年 江西省信丰县 水口

扶 清乾隆年 广东省乐昌县 丫头山

许 清道光年 广东省乐昌县 王家塘

引用了一下,觉得这个更完善!

汝城文化印记 —— 汝城祠堂文化

我曾经走过很多地方,看过很多地方的山水,人文,风俗,却很少见有如汝城这样,有着深深的祠堂文化印记在的。大理的婚嫁丧娶都是在自己家里,流水席摆上几天,海南的不是流水席,但却也基本都是在自己家里。空地上支上大锅大灶,厨师便开始一展身手。

而在我的老家,湖南郴州汝城,走进汝城的村庄,每一个村庄有一座或几座祠堂。其实大理每个村庄也都有一个本主庙,只是属性和用途不一样。在汝城,一个村子最大的事情就是建,修祠堂,当然还有“修”族谱。据不完全统计,汝城现存710多座古祠堂,其中保存完好的300多座,汝城是名副其实的“古祠堂之乡”。

汝城古祠堂群中,每一座古祠堂建筑都蕴含着自己独特的风水思想和建造特点,当然还有其特有的文化底蕴,特有的理念和思想。这些是先民在创建古祠堂时对祠堂建筑本身赋予的内涵与美好的愿望。

其它地方的祠堂,我不甚熟悉,那么说说汝城高村的宋氏宗祠吧!土生土长的地方,可以说祠堂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婚嫁丧娶都少不了宗祠的踪迹。

记载汝城高村村历史悠久,历来享有文化村的美称,是唐宰相宋申锡第二子,清乾隆诰封武清将军宋麒甫后裔。宋元明清时期,人才辈出,进士、举人、贡元等学位有50多人,解放后考取大专以上文化的有170多人。300多年前,为纪念唐宰相宋申锡建筑了宋氏宗祠,现保存完好。也曾经也被毁坏过,后被修缮,成了现在的宋氏宗祠。宋氏宗祠见证着宋氏家族的喜乐哀怒、兴衰荣辱,也有着不少传奇的色彩,这些关于它的历史,已经越来越少被人熟知了。宋氏宗祠建筑采用抬梁、穿斗混合木构架的结构型制,梁架巧妙组合而形成的巨大屋顶,使坡顶、正脊梁翘起的飞檐形如飞鸟展翅,轻盈活泼,营造出壮观的气势和古建筑特有的韵味。祠堂内部以板壁、隔扇、帐幔、屏风、天井等隔为两厅二进或三厅三进的天井院落式,宗祠的厅堂随地势呈递进模式步步升高。

宋氏宗祠有专门的人管理,不是随便都大门敞开的,磨有在村里有人家办喜事的时候,祠堂才会打开,小时候,最喜欢的是,爬到祠堂门口的两座大狮子上玩耍,两座大石狮被一代代的人磨的油光发亮,它见证着宋氏家族孩子们的成长。只可惜,前些年,大石狮在一个月黑风高夜被人偷走,之后村里也有再配石狮,却在没有之前石狮的威武雄壮,我们也长大了,再没有爬上石狮的欲望,而现在的孩子,在父母爷奶的呵护下,也是不敢攀爬的了。

说起来,我们这一代的人,还与宋氏宗祠有着一段亲近时光,那是一段有着传说,有着神秘,又带着一股恐惧的时光。我的小学一年级是在我们的祠堂上度过的。那个时候,小学在重建,我们没有地方上课,最后校长决定让我们搬到祠堂去上课,只有我们一个班约40来个学生。小时候贪玩,最开心的是村里有人办喜事时,因为那样我们就可以不用上课,放假!但,想象一下,祠堂神龛上有祖先的画像,有供奉,在冬天去上课时,天将亮未亮,咯吱打开祠堂的大门,神龛映入眼帘,会不会觉得害怕?所以,当时有孩子害怕,还说闹过鬼,现在回想,其实是小孩子之间的玩乐以及一种内心对宗祠的敬畏而已。

汝城古祠堂,是安放祖先神位、祭祀祖先、举行重大活动、办理婚丧喜事、摆酒宴客等重要场所。曾经见过爷爷辈在祠堂修缮宋氏族谱的场景,也曾经见过一对对的新人,在宋氏先人的见证下步入婚姻的殿堂,当然也在这里送走了爷爷奶奶等亲人!

汝城宋氏祠堂是一部宋氏家族的古籍,任凭后代们翻阅,它以自己独特的韵律给人以文化的启迪,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中读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

来源:格格旅行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网络,不代表微教汝城观点,版权归原作者,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汝城文明外沙乡景点 - 汝城文明沙洲区域

1. 汝城文明沙洲区域

半床棉被的故事

红军长征到湖南汝城县沙洲村时候,3名红军女战士借宿农民徐解秀家,因为家里穷,当时床上只铺了稻草和破棉絮,晚上,三名女红军就和徐解秀盖一条行军被,睡一张床,徐解秀的丈夫就睡在门口的草垛上。

白天,红军战士们和徐解秀一起干活,讲进步道理,还帮她带孩子,徐解秀帮红军战士煮饭。红军要开拔了,看到徐解秀家连一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一名女红军用剪刀将这床被子剪开,将半床被子留给了徐解秀。这就是红军战士和老百姓的鱼水情深,生死与共。

2. 汝城沙洲最新规划

2021年国庆假期郴州旅游总收入达43.4亿元,居全省第二!

今年国庆节长假,我市文化旅游市场运行良好,累计接待游客542.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3.4亿元,按同口径同比增长21.9%,恢复到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88%。总人数和总收入列全省第二位,仅次于省会长沙,其中总收入增长率在全省排名第一。

飞天山景区以及于9月27日试营业的高椅岭,以其山水环绕的丹霞地貌成为“网红”景点。汝城沙洲、桂东军规广场、湘南起义纪念馆、桂阳夜宿梨山党性教育培训基地等地成为开展红色教育、感悟共产党人初心、体验党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主要打卡地。

3. 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村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有“毗连三省,水注三江(湘江、珠江、赣江)”之美称。 汝城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貌主要以山地为主,四面环山,丘冈盆地相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水系呈树枝状,向东西南辐射。境内有福泉山庄、九龙江国家森林公园、沙洲村等景点。

4. 汝城沙洲村的简要介绍

半床棉被女主角最后都牺牲了。

《半床棉被》是张今标和邓楚炜联合执导的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红色电影。电影取材发生在红军长征期间的真实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别时,见徐家家境贫寒,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女战士们便不顾徐解秀的劝阻,将她们仅有的一条棉被剪下一半留给了徐解秀老人。

2018年12月4日,《半床棉被》在湖南长沙举行启动仪式。

5. 汝城文明沙洲规划图

1934年11月,红军在长征途中,来到湘粤赣边界的汝城县沙洲村,村民徐解秀看到战士们和衣睡在屋檐下、空地上,就让其中三位女红军睡到自己屋里。

但徐解秀家一贫如洗,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女红军们拿出仅有的一条棉被和徐解秀挤在一张床上。三位女红军与徐解秀同吃同睡同劳动,还帮着徐解秀烧火煮饭。

6. 汝城文明沙洲区域规划图

纵观党史军史,到处都留下子弟兵与群众同舟共济、生死相依的感人故事。长征途中,红军战士谢益先,把仅有的一袋干粮,全部给了带着两个孩子的妇女,母子3人活了下来,他自己却饿死在茫茫草地。还是在长征路上,3位红军女战士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一位大娘家借宿,她们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了大娘。这些故事充分体现了我党我军的人民情怀和为民本质。

7. 湖南汝城文明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今年国庆假期,全国各地红色景区人气高涨,主题活动丰富多彩,人们在游览中厚植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汲取精神动力。

  国庆假期首日,在“半条被子”故事的发生地——湖南郴州市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慕名而来的游客格外多;福建省龙岩市古田旅游区毛主席纪念园里,前来瞻仰的游人络绎不绝;浙江省瑞安市国旗教育馆国旗广场举行了一 肃穆庄严的升旗仪式,现场市民、游客向国旗行注目礼,齐唱国歌……不少游客选择用红色旅游来为祖国庆生、表达爱国热情。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灾难,但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是一部鲜活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教材,是一堂感人至深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大课。抗疫精神是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经历了抗疫,人们对红色旅游的情感基础更加牢固。红色旅游所具有的独特红色文化内涵,在国庆假期更能够激发人们的内心共鸣。

  上半年我国经济先降后升,二季度经济增长由负转正,实现了“V”型反转。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大幅萎缩背景下,这一成绩实属不易,好于预期。“V”型反转,是我国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育新机、开新局,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结果;“V”型反转,也让百姓出行的底气更足。走进红色旅游景点,人们既为传承红色基因,也为铭记历史、面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国庆前夕,中宣部部署在全国城乡广泛深入开展“倡导国庆新民俗、打造爱国活动周”活动,并要求将这一活动持续开展下去。各地纷纷把绿色生态、自然风光、文化名胜、研学教育等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形成更多样化的产品体系,契合了不同游客类型的需求。游客在寓教于游、潜移默化中触摸革命历史文化,真正身体力行、弘扬了国庆新民俗。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在互动体验中感悟红色文化,在致敬英雄中激发奋斗热情,红色旅游让人们“忆峥嵘岁月,聚奋进力量”。

8. 汝城县文明沙洲

取材发生在红军长征期间的真实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别时,见徐家家境贫寒,连床御寒的被子都没有,女战士们便不顾徐解秀的劝阻,将她们仅有的一条棉被剪下一半留给了徐解秀老人。

1934年10月,工农红军在湖南汝城县转移时,三名女战士与部队失散。农妇徐解秀收留了三名女战士住在家中,并让丈夫护送三名女战士寻找部队,临别时,女战士将唯一的棉被剪下半床送给了徐解秀。

9. 汝城文明沙洲区域规划

红军部队游击辗转来到汝城县文明乡沙洲村,并在当地驻扎下来。当地的地主恶霸打听到红军没有多少保暖的物资,许多战士还是一件单衣。为了不让红军在村民家里过夜,他们恐吓和强行驱赶村民,大部分村民都躲到山里去了。

有一位叫徐解秀的妇女留了下来,当得知还有三位女战士还没有找到住处,她和丈夫很热情地接待了她们。尽管家里一贫如洗,徐解秀还是为饥饿的女战士做了一顿红薯饭,并收拾好床铺,铺上厚厚的干稻草

一位女战士流着感动的泪水说:“大嫂,给你们添麻烦了,你这么热情地招待我们,你的恩情我们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徐解秀拉着女战士的手,亲切地抚摸那双为革命摸爬滚打而粗糙的手说:“大妹子,你们为了能让我们穷人过上好日子,不怕牺牲,不怕艰苦。我为你们做的这些算什么呢,还是苦了你们,女孩子家的,真是不容易啊!"说着哭起来了:“可我家太穷了啊……“

女战士们也不禁心里为之一酸:原来她家居然连一床棉被都没有!

当晚,女战士将她们唯一的一床被子拿了出来,她们四个人挤在一张床上,盖着一条被子。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她们四个起床发现,徐解秀的丈夫睡在门口的干草堆上守护着她们,身体冻得有些发抖。听到脚步声,徐解秀的丈夫起身对三位女战士说:“你们昨晚睡的还好吗?我这条件太差了,让你们受冻了。

三位女战士听到几 乎同时流出眼泪,激动地说:“大哥,我们睡得很好,在你这里真的很温暖,只是让你受苦了!"

徐解秀的丈夫笑了笑说:“这点苦对于我们穷苦人家不算什么。

出门临走的时候,三位女战士决定把她们这唯一的一床被子送给徐解秀夫妇,但任凭她们怎么样劝说,徐解秀两口子就是不肯接受。他们说:“你们行军在外,外面天寒地冻的,我们至少还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被子还是你们留着,我们绝不能要!"女战士不听,她们相互推让着争执不下。

这时一个女战士从包里拿出一把剪刀,三人相互对视了一下,似乎都明白了什么,就把被子从中间剪成了两半。把一半被子放到徐解秀手里说:“大嫂,这下你就不要推脱了,这半床被子你就收下,等革命胜利了,我们还会回来的,到时我们送床完整的被子给你们。"徐解秀双手接着这半床被子,一句话也没有说,眼泪却涌了下来。

徐解秀夫妇把三位女战士送到村口,吩咐丈夫再送她们一程,送到大山的那边。她站在村口,依依不舍的看着她们一步一步离去的背影,直至身影消失不见。

徐解秀回到家,可丈夫却没有回来。她等啊等啊,一天、一个月、一年...... 终于她收到丈夫寄来的信,原来丈夫也跟随部队参加了革命。徐解秀日日站在村头遥望丈夫离去的小路,等待着胜利的那天,等待着丈夫和三位女战士能够回来。

当革命胜利的喜讯传来,但还是没有丈夫的消息,也没有三位女战士的消息。徐解秀望着留下来的半床被子和丈夫的书信,似乎充满了希望。她苦苦地守候在村口,朝着她们离去的方向望去。

一眨眼,五十年过去了。1984年,一位重走红军路的记者来到沙洲村,了解到徐解秀老人的事迹,很是感动。回来后写了一篇报道,随后引起了邓颖超等老红军的高度关注,在全国寻找三位女战士。可是,时隔多年,她们可能早已牺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