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陕青砖茶

“秦人取蜀后,始有茗饮之事”。而川茶传陕时,羌州(宁强县)就是第一站。早在唐朝,茶圣陆羽的《茶经》中记载:“茶树,梁州(今汉中)生于褒城、金牛(今宁强)二县山谷。”由此而知,宁强县在唐时已有种茶的习惯。历史越千年,今天,汉水之春茶业公司的刘冬林先生通过反复实践,成功研制出了全省第一块青砖茶,大大提高了我市茶叶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开启了大众茶生产的新时代。

“老陕青砖茶”属于再加工紧压茶,这种茶在我国业已流行了上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一整套的传统生产工艺。公元八世纪的陆羽在《茶经·茶之造》中这样描述制作方法:“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砖茶还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据传元代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出征时,视砖茶如粮草,人喝奶茶能耐饥寒,马吃茶渣拌的草料力气倍增。在鄂尔多斯、科尔沁草原上,蒙古族青年举行婚礼,往往用砖茶作为祝贺的吉祥礼品;在那达慕大会上,还以砖茶为奖品奖励给竞赛中夺魁的健儿。

老陕青砖茶采用宁强茶区所生产的烘青和炒青毛茶为原料,经脱苦脱涩处理后,按传统工艺精制加工而成,外形紧结平整,色泽青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厚,汤色浅黄明亮,耐冲泡,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具有清头目、消食滞、除油腻、促消化、抗癌防癌、软化血管、降低血脂等功效,不仅保持了绿茶所固有的功效和营养价值,还具备普洱茶耐存放的优越性,是高寒高脂饮食人群和渴求瘦身与保健人士的最佳饮品。

陕西唯一千年老鹰古茶树,原来在平利...

作者:王韬

安康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有陕西唯一一颗千年老鹰古茶树。

时值阳春老鹰茶开始采摘。只见两部长梯架于粗壮的乔木枝干上,树身上几百条红色飘带随风摇曳,多为当地山民在此老鹰茶古树前拜祭,并系上一根红色飘带,祈福一家老少平安健康。

近观古树,树干约三人合抱粗,根部以上分6个大枝,高约30米,树梢间藏有鸟巢,树冠宽大,延展约为百余平方米。在历经沧桑的老树干上,布满金钱豹似的花纹。

传闻老鹰茶树诞生于汉代,虽距今千年岁月,依然四季常青,枝繁叶茂。据说老鹰茶除了饮用之外就是药店做药用,每年仅能采到上等茶品约10余公斤,可谓千元一斤都难求。

老鹰茶,也作老茶,多生长于悬崖峭壁危险之地,不便于采摘。传闻有老鹰喜欢在树上栖身搭窝而得名。老鹰茶分布较广,自然生长于湖北四川重庆等地,但在陕南平利生长着千年老鹰茶树实属罕见。蒋家坪这株老鹰茶古树已成为平利发展“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也成为研究秦汉古茶和茶马古道早期茶文化的一颗“活化石”。

来源:平利新融媒

“赤壁青砖茶”2020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江西九江开赛

11月16日,来自全国各地的60辆参赛车辆,近200名参赛车手、专家等抵达赤壁青砖茶2020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ACSC)—万里茶道(中国段)的九江站。

庐山夜景

“万里茶道”是17世纪兴起的以茶叶为大宗货物的国际贸易路线,南起福建武夷山一路向北,经国内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8省(区)及蒙古乌兰巴托,最终到达俄罗斯圣彼得堡,全长1.4万公里。这条繁荣了千百年的商贸通道,如今仍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3月,国家文物局同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20年,为促进文旅体产融合、助力万里茶道申遗,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ACSC)活动以“文体旅”相融合的体验方式,带人们感受“万里茶道”在中国境内谱写的3826公里的璀璨征途。

九江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江南名城,因坐拥“扼三江之口,为四达之冲”的便利地理位置,而成为曾经全国的三大茶市、四大米市之一,设立有“万里茶道第一关”之称的九江海姑塘分关(旧址),也是万里茶道上重要的节点城市之一。

九江市人民政府二级巡视员宋志龙致辞

九江市人民政府二级巡视员宋志龙表示,促进文旅体产业融合,助力万里茶道申遗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和实践。

九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徐卿致辞

九江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徐卿表示,本次赛事的举办,能够更好地促进文旅体产融合,助力万里茶道申遗。

九江怀拥苏轼笔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匡庐名山,倚靠着“芦荻渐多人渐少,鄱阳湖尾水如天”的渔歌飘渺,如今更有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湖光山色”之称的庐山西海。为让前来的参赛车手更加了解这两处风景名胜,庐山管理局旅发处总规划师李水晶和庐山西海风景名胜区旅发委主任葛陈对庐山和庐山西海进行推介。11月17日,车手们还抵达庐山西海,进行了一场趣味登山节活动,以“体育+旅游”的新方式更深刻地感受庐山西海的美。

庐山云烟

11月16日至28日,赤壁青砖茶2020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ACSC)—万里茶道(中国段)将一直行走在路上,与沿途各地政府举办丰富多彩的自驾游主题活动。

从福建武夷山到江西九江,是此次赛事的第一赛段(闽赣赛段),赛程428公里。经过一天的激烈角逐,闽赣赛段产生了汽车组和房车组获奖车手。

参赛车友表示,环中国自驾游集结赛不仅有拉力赛的耐力比拼,也能够考察学习沿线的各种文物遗产,参观当地风景,感受特色风情,是一个劳逸结合的汽车自驾游赛事。

(图片由当地政府提供)

责编:章恒

梅花寨里留存的老建筑,每块青砖、每个窗格都有故事

梅花寨里留存的老建筑,每块青砖、每个窗格都有故事——古屋里记载着诸多名人的过往

讲述:息相吹 整理:庹文相

远眺王府山 记者 庹文相 摄杨家大院(讲述人提供)

南阳古建筑,藏身于老城中心,古朴而略显凌乱,虽经历几百年洗礼,但烟火依然。

南阳古朴的一面,只剩片段。它往往被简化成武侯祠、府衙、医圣祠几个文化地标。

南阳古朴的一面,是那个曾经由内墙和寨墙组成的梅花寨小心翼翼保护起来的地理空间,是那个经历了数次攻城战争,令无数“老南阳”魂牵梦绕、曲径通幽、荡气回肠的白河湾梅花寨。

梅花寨里留存的老建筑,每块青砖、每个窗格都有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不太重要的历史细节会被遗忘,但如果你愿意去钩沉,许多故事依然会浮现。那些“不重要”的尘埃背后,承载着许多沉甸甸的温情。

你走过市中心城区工农路董作宾的故居,这里大门紧闭,不能窥探内里,但当你临近这一处历史空间,也可想象少年董作宾在北门大街的风中,摆摊刻章的情景。

此处故宅,是董作宾一生的牵挂。

1958年,董作宾在香港大学讲学,有一位画家朋友赠送给他一幅画,上面画着七只小鸡。董作宾看后即刻将画送还,并要画家朋友再加上三只小鸡。

他人都不明白原因,认为这会破坏画的完整性。但董作宾坚持说:“没关系,只要够十只小鸡就可以。”他告诉友人:“我有十个小孩。”因为画家朋友不知道,董作宾离开南阳的时候,有四个子女,留在了内地。

半个世纪后,董作宾的子女重回故乡,穿过已经改名“工农路”的北门大街,站在当时作为面条铺子的董家老宅门前合影,向传记作者张坚解释了为什么董作宾故居,也是“中共鄂豫边区临时省委机关旧址”——“张先生,这毫不奇怪,大姐、二姐都是共产党员,而且都是在延安时牺牲的,三姐也是共产党员,三姐夫1949年就担任解放天津的警备司令。另外,大哥(董)玉德,如果没有爸爸的同意,作为生物学家,怎么能从美国回到北京呢?”

如果我们在解放路往北走,会遇到一个很有趣的地名,叫作“左营 ”。南阳籍台湾诗人瘂弦在南阳市区的老屋,就在这条街,“左营”与他一生,结下了深厚的渊源。

瘂弦回忆道:“我家乡河南南阳城也有个左营。我问过父亲,左营是什么地方?我父亲说,左营是清朝时军营的称号。我爸爸妈妈是在南阳结婚的。当时是土匪作乱,我爸爸家去了南阳,我外婆家也去了南阳,这样才结了亲……在南阳城里,我家就住在南阳北门大街左营区,对面就是左营……来到台湾后,离家几十年,每次做梦回家,总是梦到左营。”

当我寻访瘂弦回忆里的南阳“左营”,在左营 这条街上,还可以看到一些残存的青砖房,就是瘂弦提及的家屋一带。有意思的是,瘂弦到了中国台湾,作为士兵曾经也驻扎在高雄的左营,台湾高雄的左营与南阳的左营一样,都是清军当年的营区。他说:“我们当时当兵、读诗、写诗,跟诗定情,跟自己的太太定情,都是在左营发生的……左营就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

“左营”成为中国台湾文坛的一个文化地标,开创了一个流派,从左营里走出来的张默、洛夫、瘂弦,成就了“左营文学”。而南阳的左营,就是台湾左营文学的一个源头,一段旧梦。六十多年后,当老诗人回忆起南阳的左营和台湾的左营,依然流淌着当年的热血。

再往前走,在梅花寒的共和街,王府山的斜对面,有一处老宅,被认定为南阳宿儒张嘉谋的故居。

说是张嘉谋的故居,其实是他兄弟张嘉猷的宅子,因为张嘉谋自己的宅院,早年用来创办南阳第一所女子学校,随着学校的发展,原建筑早已不存。如今的“张嘉谋故居”,当然也留下过张嘉谋的足迹。

张嘉谋是谁?如今,很多年轻人并不熟悉,但南阳一中的老校园里(现实验中学),立着他的塑像,梅城公园的树荫旁,有南阳人对他的纪念。

他是清末至民国年间,河南地区的一位教育家,先后在南阳、开封创办教育、文化机构17所,开河南现代教育之先河,是南阳最早一批女子师范生的老师,是南阳最早商校、医学校、图书馆的创办人,是南阳现代教育的前辈,是南阳现代以来“老师的老师”。张嘉谋还是南阳汉画像石的早期搜集人之一,是河南地方志书的重要编纂者,在河南文化史上留下重要的足迹。

张嘉谋故居,是南阳近代仁人志士力图“教育救国”的重要见证,只要这处故居存在,南阳现代教育的发轫,就有根可寻。

我也曾搜寻南阳其他名人的资料,在西泠印社的拍卖网上,看到了中国新闻奠基人任白涛的日记。

任家大院就在民主街的一个角落,如今是一处租户杂居的寻常院落,但是如果你走进去,依然能看出当年的气派。

任白涛是五四以来中国第一批新闻学者,如今南阳人对他知之甚少,其实他与周恩来、郭沫若交往甚密,与胡适有过亲切交流。任白涛是中国新闻应用学研究第一人。出生于1890年的任白涛,是五四运动早期的文化学者。他和鲁迅一样,青年留学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因其酷爱新闻,“课余,于坊肆遍搜新闻学一类之典籍,旁稽各种新闻杂志,终仿杉村氏(杉村楚人冠,当时日本《朝日新闻》著名记者)之体制,编制《应用新闻学》一书。”经胡适介绍,他的《应用新闻学》出版,并多次再版。

南阳名人如花,解放路南段的杨家大院一带,古建筑群林立,杨家大院是其中一个代表。

此处宅院,是南阳杨鹤汀、杨廷宝家族的宅院(商铺)。杨鹤汀是南阳辛亥元老,兵不血刃,推翻了清朝在南阳的统治。其子杨廷宝,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的建筑学家。

杨廷宝在19世纪20年代曾就读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在建筑设计上与梁思成齐名,在许多城市,都可以邂逅南阳老乡杨廷宝的作品。在北京、南京沈阳重庆、天津、上海费城底特律、南阳,杨廷宝一生用100多个建筑作品,开创了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局面。

杨廷宝的建筑设计,隐隐透着南阳汉画线条的气韵和西方油画的精致。南阳杨家大院的留存,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也具有别样的意义。

在南阳梅花寨内,还有很多类似的建筑,如孙家楼、谢家大院、阎天喜饺子馆、泰古车糖公司、万兴东大药房、王府山等,背后都有值得探寻的故事。这些建筑多与名人有关,是南阳城市发展史上重要的实证。

站在这些建筑面前,与当年的人同处一个历史空间,你对南阳从哪里来,经历了什么,将向哪里去,可能会有更加直观的感悟。它们是南阳城市发展的默默见证,告诉你:曾经的光辉,在下一代也许会被遗忘,但曾经的努力和珍惜,会在下一代开花结果。

如果说当代南阳是花和果,那么逝去的老南阳就是根和茎。在南阳梅花寨里,一片瓦就是一个时代,一个窗格便是一段故事……

时代可以凋零,历史或被淹没,名人终会逝去,但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编辑:冯长顺

审核:李萍

终审:柏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