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石雕

甘谷具有丰富的优质石材资源,民间石雕具有优良传统。手艺精湛的能工巧匠代不乏其人。石雕历史悠久,从出土文物中可以见到西坪青莲寺石造像塔、汉代画像砖等,其雕刻精细、造型优美为陇上所罕见。明、清时期鼎胜一时。石雕使用广泛,尤以名胜景点、寺庙、祠堂、坟墓居多,宫殿、宾馆亦使用,其图案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人物、动物、花卉、博古等。

甘谷石雕内容古朴,图像清秀,雕刻线条精细。涉及各种石雕工艺品,尤以墓碑、寺庙功德碑、石狮、石龟、花鸟见长,其雕刻的石雕工艺品,显示出极高的艺术造诣。石雕人物、神像想象丰富,生动传神,栩栩如生。各种书体形神兼备,惟妙惟肖,使冷硬的石头放射出生命的光彩。雕刻的石柱“腾龙”,有腾云驾雾,上凌太空之势;“龟背游蛇”,似蛇在龟背,蜿蜒而动;“丹凤朝阳”,丽日彩凤,寓吉祥兆瑞之意;“雄风石狮”、“蹲坐石狮”等,无不表现出石狮威武雄壮、蓄势待发的英姿。

甘肃积石山“峡谷幽境”引客“探险猎奇”:串甘青短游圈

6月19日,甘肃积石山大墩峡峡谷幽境”引客“探险猎奇”。 杨艳敏 摄

中新网兰州6月19日电 (记者 冯志军 艾庆龙 杨艳敏)近年来,随着古丝绸之路旅游持续“热情高涨”,围绕人文遗址的长线“朝圣之旅”炙手可热,而“不出远门”的自然探险、民族风情旅游亦在悄然兴起。位于甘肃、青海两省交界处的“大墩峡”,因地处兰州和西宁“2小时”旅行圈内而持续走红。

6月中旬,渐入盛夏时节,经过前夜一场雨水洗礼过后的“大墩峡”凉风习习,随处可见的瀑布溪水潺潺,遍布山谷的紫丁香等各类花卉耐不住寂寞地争芳斗艳,云雾缭绕的山谷间,不时有断断续续的鸟叫虫鸣由远及近,徜徉在犹如“世外桃源”的深谷间心旷神怡,有种与黄土高原大相径庭的“违和感”。

6月19日,甘肃积石山县大墩峡“峡谷幽境”引客“探险猎奇”。 杨艳敏 摄

“大墩峡”位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因积石山县在史料记载中被认为是“大禹治水的源头”,加之大墩峡周边被全国只有两万多人的保安族聚居区簇拥,民族文化黄河文化、夏禹文化等多元文化在这里交融交汇,近年渐成周边名声渐噪的“网红打卡地”之一。

大墩峡景区负责人韩东礼向中新网记者介绍说,该景区距离甘肃省会兰州市180公里,距离青海省会西宁市170公里,均处于“两小时”旅游圈内,加之周边200公里范围内无现代化厂矿企业污染源,是游人休闲度假的天然“氧吧”。

据有关专家考证,许多生长在南方植物物种近年在大墩峡也有发现,特别是峡谷见“红桦”“华山松”等更是全国少有。

6月19日,甘肃积石山县大墩峡“梦幻星空世界”吸引当地东乡族游客体验。 杨艳敏 摄

大墩峡景区的魅力在于它的“奇”“险”“幽”。韩东礼说,“奇”在于它虽然是高原地带,不乏南方草木的当地植物物种极为丰富;“险”在于主景区内大小河流、瀑布、泉眼均在悬崖绝壁和幽深峡谷之间,变幻莫测的“处境”让人看了惊心动魄,更有玻璃吊桥、水上滑道、牵引索道引客体验“魔幻世界”。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入于沧海”因《尚书·禹贡》记载,充满神秘色彩的积石山,是甘肃省唯一的多民族自治县,保安族与东乡族、回族、撒拉族、土族、汉族等多民族共同繁衍生息。特别是保安族最重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安腰刀”,是“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在现场也有展陈和售卖。

韩东礼表示,已属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大墩峡景区,将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特色少数民族风情,推动旅游产品由传统游览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推动旅游服务由低层次、单一化向精细化、差异化优质服务转变,打造具有影响的特色旅游景区及旅游品牌。(完)

甘谷大石镇武家屲村红色文化广场寻根

关注我们

吃水不忘挖井人 红色基因代代传

——甘谷大石镇武家屲村红色文化广场寻根

张军红

时光荏苒,一直在外面打拼的我回到了家乡,投入到了家乡建设中,在党和政精准扶贫政策的全面实施和各级扶贫干部的精准帮扶下,2020年甘谷县大石镇武屲全村顺利实现整体脱贫,产业基础和乡村面貌建设等得到了全面提升,近日,红色文化广场建成投入使用,全村人悠哉其中,骄傲不已!

前段时间有朋友来参观我们村的红色文化广场,问我,你们村真经过红军队伍吗,咋没听说过呢?我一时语塞,我从小就听说红军曾经过我们村,但要较真起来,我只能语焉不详。小的时候跟着爷爷赶羊,爷爷给我讲了许多经典故事和他的所经所闻,其中就有红军经过汪家梁和我们村子的事。朋友的询问,再次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便有了给红色文化广场“寻根”的想法,于是我带着疑问陆陆续续走访了村里的长辈们,详细询问并相互印证了一些细节。

那应该是一个秋收季节,汪家梁的几户人在麦场上碾庄稼,突然从场墙墙头跃进来几个人,腰里间别着枪,衣衫褴褛但脚手动作非常麻利干练,像是练过功夫的。饱受兵匪之扰的村民一下子懵在当地,不知所措,待稍后反应过来准备四散逃跑时,其中一个像是领头模样的人叫住了大家,其他几个人分开警戒,那领头的过来问话——进来的人穿着基本一样,村民是从语气上判断他应该是领头的人,看到村民们惊慌失措的样子,那位领头的和和蔼蔼地说:“乡亲们,不要怕,我们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队伍,途经此地,后面还有部分人就到,时间紧急,想借你们家的锅灶做一下饭,可否行个方便?”村民们之前见过兵,也见过匪,都是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哪有客客气气问话的?之前来的基本都自称是爷,哪有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大家慢慢松了一口气,了解到来的人是“红军”,是共产党的兵,高高兴兴同意回家借锅灶给红军做了几锅饭,做饭期间,红军帮着村民做了许多活。饭熟后大家团在一块儿热热闹闹地吃,没看出来当官的和当兵的有什么区别,吃完饭后,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还说叨扰了要硬塞给这几户人家几块银元,村民哪见过这样子的兵,坚决不收,还把自家的馍馍干粮装了些让红军路上吃,再三推让,红军收下了干粮沿汪家梁朝温家岘梁方向走去了,后来村民发现红军还是偷偷留了几块大洋在炕角,村民议论了半天,认为这支队伍的确是为老百姓打天下的队伍,后来有年长者提醒大家,战乱时节口要守紧一点,这事儿不能到处说大家才作罢。果然,队伍走后不久,甘谷县城国民党保安大队几十人就来了,松松垮垮,骂骂咧咧,敲门打窗找红军,一时搞得鸡飞狗上墙,村民们敢怒不敢言,再往前临近当时的通渭地界了,保安大队闹腾了一阵一无所获,就稀稀拉拉的回去了。

据老人们讲,大概也是这个年头,阳坡山庄上的一位村民去安远,走到半路上遇到一股队伍,走在前面的一个人叫住他请他带个路,当时他不知道这支队伍的身份,心里害怕没敢拒绝,按要求带路,一路没敢回过头走在前面,心想十有八九这一去就被抓壮丁见不到家里人了,经过赵石坡火巷、豁岘、武家屲到汪家梁,快到温家岘梁地界时,有人告诉他离村子远了,表示感谢并让他回家,回到家他说了经历,大家庆幸不已,并断言他所遇到的人绝不是经常说的兵匪一类。

因年代久远,村民对当时的情景记忆已经有些模糊了,更详细更具体的细节说不上了。据文献记载,1935年月至1936年10月,红军长征期间,红二十五军、红一、二、四方面军曾5次经过甘谷10个乡镇50余村。1936年9月25日,军长王树声、政委詹才芳率领的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九十三师第三次经过甘谷,该师部分红军由秦安王铺进入甘谷,经姚家山、马家岘、史家川到达安远。26日晨红军从安远经赵石坡、温家岘、王家川到达礼辛镇,攻打中堡子未克,红军一名连长不幸中弹牺牲。当晚红军队伍离开礼辛到通渭毛家河宿营。

25日,红军在安远镇与国民党保安队大队长刘继青带领的200多名保安人员激战,并打死保安队员一名,保安队退守西堡子后,红军当晚在张家山一带宿营。第二天晨(26日),从赵石坡至温家岘,汪家梁是必经之地,红军是上午到达汪家梁的,应该吃的当天第一顿饭。这个季节也是当地秋收季节,时间基本和汪家梁村民描述的给红军做饭的情节相吻合。从赵石坡的地貌看,山势陡峭,易守难攻,如果有追兵,可以凭借地形居高临下更好的打击敌人,再加上沟壑树木较多,也便于隐蔽作战。自古以来,从甘谷走通渭常家河、榜罗等地,从安远赵石坡上山到温家岘梁较为捷径,常有客商从此路过,是比较知名的商道,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还有甘谷通往通渭方向的脚户和马车运输队。从村民们的描述对照文献看,红军的确经过过现在的武屲村一带,红军当年选择从这里通过,绝非偶然。虽是仅仅停留了一顿饭的时间,但红军秋毫无犯,没有拿群众一针一线,结下了深厚的军民情义,不愧为仁义之师!正是在那些最艰苦的岁月里,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队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把“为老百姓打天下”的形象深深扎根在了群众的心里,得民心者的天下,经过这段“问根”“寻根”,我对“长征就是宣言书、长征就是宣传队、长征就是播种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八十多年前,红军队伍经过汪家梁时,就和武屲村群众结下了鱼水之情,把红色基因的种子撒播在了群众的心里。今天的我们村能够全面脱贫,是善良、纯朴、勤劳的武家屲全村村民努力的结果,更是党和政府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和各级帮扶干部努力的成果,几十年来,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实现了“为老百姓打天下”之后又一心一意“为老百姓谋幸福”,过上幸福生活的武家屲全村人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村里建成了红色文化广场,既是告慰当年筚路蓝缕为百姓打天下路过这里先辈,也是藉此留住一段记忆,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来源:甘谷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赵军强 审核:颉定武责编:王存录

©甘谷县融媒体中心

甘谷县融媒体中心--新媒体矩阵

点个“ 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官珠沟 · 甘音陇韵 |奇峰叠翠通幽谷雪浪喷珠泻石梁​

陇南市宕(tan探)昌县,自古就是羌人聚居之地,境域里的官鹅沟,因自然风光优美,声名远播,被称作“小九寨”。因官珠和鹅嫚之间坚贞的爱情,让宕昌官珠沟、鹅嫚沟、木隆沟和庙沟等景区组成官鹅沟森林公园增添了浓郁的地方文化元素,也强烈地吸引着我们四人小组寻觅、品读、探究。

“官鹅沟”,是羌族语“关恶”的音译,意为“峡谷”。 一般情况下,宕昌藏羌寨子是砖红墙瓦,建在半山坡上,意为山水、人房之间的和谐并融在一起。官鹅沟,是官珠沟和鹅嫚沟的合称。其中,官珠沟是多瀑布,而鹅嫚沟是在山谷之中一片柔美恬静的天池

但是,官珠沟和鹅嫚沟均处于岷山、秦岭青藏高原衔接处,巍峨高峻,气候温润。两条沟内的夏季是最美的,外面暑热如蒸,沟中清凉如水。而在秋天,却是色彩缤纷,青翠火红,橙红金黄,五色叠彩,是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油画(如下图,是官珠沟内随拍)。

官珠沟,不仅 山势陡峭,沟谷狭长, 多奇峰怪石, 而且瀑多泉多, 涧中白水奔腾不息,有“九寨归来不看水”的美誉。 有两个主要看点,一是 官珠沟是国家地质公园特征明显,各种地质构造的特征随处可见,景区管理者又在路边立有科普的说明牌,对照起来看可以增长地质方面的知识。

另一个是 瀑多泉多。玉观音阁至聚仙台段,里程1.2公里,此段山高谷深,峰回路转,有虎口瀑、九叠瀑、五瀑峡、虎啸瀑、盘龙峡、龙涎瀑,山体植被在不同的光线下色彩鲜丽,光影交错,配之奇特的地貌与瀑布,让人赏心悦目。

走在境域,险峻的峡谷,奇特的地貌,飞溅的瀑布,湍急的溪流,茂密的植被被称为“陇上江南”(如下图,高山飞瀑可见一斑)。

涉足其中,不时一挂瀑布从半天的树丛中飞泻下来,被峡谷清风扯的如烟如雾如尘,路边河道,清泉汩汩,跃石翻花。尤其,飞瀑声音在空谷回响,如珠如玉又如琴,让人心旷神怡,乐不思归(如下图)。

官珠沟和鹅嫚沟之取名,因官珠和鹅嫚两个青年男女,以及传诵在境域的爱情故事。 相传,在南北朝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东晋势微,各民族分踞一方,纷纷建国称王。在陇南地区有两个小国,分别是氐族建立的仇池国和羌族建立的宕昌国。两国之间一直争斗不断,互有死伤。慢慢的仇怨越结越深,形若仇敌,直欲灭对方而后快。官珠和鹅嫚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个大背景下。

国与国不睦,分属两国的村寨也是流血冲突时,官珠和鹅嫚分别是氐寨与羌寨的年青贵族。身负复仇使命的氐族青年官珠混入羌寨,故意接近头人之女鹅嫚,骗取她的信任,方便获取羌寨机要信息,却不想青年男女,男英俊女貌美,相处日久竟然生出了情愫。官珠复仇的信念在笑靥如花的姑娘面前一点点瓦解。就在他想放弃仇恨,大胆追求爱情时,却不慎暴露了身份,鹅嫚发现自己爱上的这个男人居然是仇敌,国仇家恨意难平。当鹅嫚举起手中的剑,泪眼却模糊了剑下这张俊美的脸,这一剑如何也斩不下去。她放走了他,但官珠离去时,立誓一定要娶她为妻。

在官珠和鹅嫚两人共同努力下,双方族人终于为他们举办了盛大婚礼。不想头人们却是各怀鬼胎,婚礼不过是氐族的鸿门宴,羌寨头领虽然有心嫁女化解仇恨,却也深怀戒心,暗藏兵刃,一场婚礼杀机四伏。在仪式中,氐族人暗施毒箭射向新娘,官珠奋不顾身扑上去用身体挡住了这支箭,场面大乱,一场婚礼转瞬间演变成了杀戮。

鹅嫚眼见官珠伤重难治,双方至亲剑拔弩张,心如刀绞,哭求两族之间罢手,便横剑自刎明志。所有的人惊呆了,丢掉了手中的兵刃。两族人将这对青年合葬一处,氐寨所在的山沟改名“官珠沟”,羌寨所在的山沟改名“鹅嫚沟”,从此再无争斗。时隔不久,仇池国投降北周,其后人辗转另立山头,后被隋文帝杨坚消灭,族人树倒猢狲散,融入了其他民族,世上再无氐族。 宕昌国延袭150多年,历经了11位王,在564年,被北周灭掉。

当下,居住在大河坝的藏族同胞便是宕昌国的古羌后裔,他们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还保留着古宕昌羌的原生态鲜明特征,且宕昌国、羊马城等遗址尚保存完好。

宕昌国消亡了,氐族消亡了,但是,官珠与鹅嫚的名字却被人们世世代代的呼唤着,他们的爱情故事也被口口相传至今。同时,越传越神,官珠沟最高的雷古雪山是官珠所化,传说鹅嫚的灵魂也化作了鹅嫚沟里的那汪澄澈天池。雪山与天池朝夕相望,日日厮守,再也没有人能将他们分开。

听完让人唏嘘的故事,再游官鹅沟中的官珠沟,其景物好象都带上了传奇的浪漫色彩。我们在赏景时,也似乎多了寻觅故事情节、或场景的趣味。有缘打开网页的您,当您涉足官珠沟与鹅嫚沟之时,也不妨试试,一定会比我们收获更多。也请您留言。

来 源:雪阳印记【 捕风捉影】

作 者:周 雪 阳【雪阳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