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去婺源玩过??

对婺源的解释,归纳各派说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以“婺水绕城三面”,故名;


  二是“旧以县本休宁地,曾属婺州,取上应婺女之说”,故名;


  三是“以县东大镛水流入婺州”,故名。


  也有的人看法是,这三种观点都不够完美。 


  其一,婺源县城确有一条河绕城三面而过,但是这条河虽然称为婺江,它却是乐安江的上游,流经江西的德兴、乐平,最后进入鄱阳湖。它之所以称为婺江,是因为先有婺源,而后才把它称为婺江。 


  其二,休宁隶属婺州是隋代的事,并且也只有18年的历史,而婺源建县是在这以后约140年,并且相隔了一个朝代,不可能再沿其名,更不可能说明称作婺之源的原因。 


  其三,婺源县东面和浙江交界处确有一座大镛山,发源于大镛山的“镛水”,流向浙江的开化,经衢州、兰溪、金华至富春江,这一带隋唐时期曾称作为婺州,但是,“镛水”虽流至婺州,在金华也称作婺江,但并不能说明是婺之源也,所以这种说法也难以服人。


  我国天文学家很早就发现,天空有一婺女星座,它又称女宿星座、须女星座,为二十八宿之一,有星四颗。婺女,乃勤劳贤惠之美女也,故我国古代用她作为星座的名称。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正月初八婺源置县时,恰好婺女星座在京城(长安)的东南方向出现,钦天监奏明玄宗,玄宗是酷爱美女之君王,故定此地为婺源,其意为婺女之源也,用现在的话来说,婺源就是美丽勤劳贤惠的婺女的家乡。旧时,婺源县境内多修建有婺女庙,庙内供奉婺女娘娘,此可作为例证。 


  自古以来,婺源一直属于徽州府的管辖范畴,不仅在地理上同属黄山山脉,而且在经济、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县是同为一体的。


  婺源全县面积为4461358.61亩,其中林地面积占了82.88%,耕地面积只占7.55%,茶果面积占3.65%,水域面积占1.79%。东北部重峦叠嶂,海拔1629.8米的鄣公山为最高,有“盘踞徽绕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之称,从地势、地貌来看,是和徽州连成一片的,都属于皖南丘陵山区。


  婺源的经济作物中历来以茶叶为主,所生产的绿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旧有“祁红婺绿”之称。祁红,是指安徽祁红的红茶,婺绿则是婺源的绿茶。 


  婺源产砚台,名曰龙尾砚;实际上,我国四大名砚之一是歙砚,其原料就产在婺源的龙尾山,和婺源的龙尾砚同出一辙。 


  婺源的风俗习惯、房屋建筑、饮食居住和徽州其他各县大体相同

婺源美景


  婺源在文化上和徽州其他各县一样,属徽文化的组成部分。宋代宣和三年,朝廷改歙州为徽州,辖歙县、绩溪、休宁、黟县、祁门、婺源六县。徽文化的形成,主要得力于外来移民,这些移民来源于为躲避战乱而迁徙来到徽州的难民,也包括在这里做官或喜爱这里山水的人。外来移民带来了比山外居民更为丰富的儒家文化,更为先进的文明。徽文化正是以历史上的古徽州府为核心,并扩展辐射到其他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积淀和文化现象。徽文化既是地域文化、移民文化、儒家文化,又反映着中华儒家文化的特性,具有典型性和标本价值。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沿袭了中原文化的精髓,成长鼎盛于安徽,延绵古今,影响播散于海内外,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主流文化特征,对研究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州山多田少,随着人员的增加,生活需求和实际满足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于是在南宋之后,徽州人逐渐外出经商。外出经商的徽州人凭借文化优势,迅速致富,并逐渐发展成著名商帮。徽州商人将经商利润的一部分用来作为继续经营的资本,另一部分带回徽州,用来购田地、建造房屋,注重教育,培养子弟读书做官。有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使各种文化要素较之其他地区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从而使徽文化走向了繁荣和辉煌。徽州有着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许多古村落和古建筑保存完好,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直观的标本,不仅是旅游和经济资源,而且也能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徽文化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合”精神。如在徽州民间楹联中不少都体现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古代徽州民居的环境和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都有所启迪。徽商注重商业道德,重视法制,讲究诚信。他们的一些经营方式,值得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大力弘扬。徽文化中的医学、建筑学以及程朱理学的积极因素等,也非常值得专家们进一步挖掘。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析休宁县之回玉乡和乐平县之怀金乡置婺源县,因婺江(今乐安河上游)绕城三面,因而得名。隶江南西道歙州管辖。县治清华。唐天复元年(901年)县治迁弦高(即今县城紫阳镇)。


  宋宣和三年(1121年),歙州改为徽州,婺源隶徽州管辖。


  1934年划归江西省,1947年复归安徽省。1949年5月1日又划隶江西省。现属江西省上饶市。


  

婺源美景
 1984年,设置清华镇建制(赣府厅字[1984]357号)。1985年4月18日,设立珍珠山、武口、晓林、凤洲乡(赣府厅字[1985]230号)。


  1993年,撤销秋口乡、江湾乡、赋春乡、中云乡,设立秋口镇、江湾镇、赋春镇、中云镇(赣民字[1993] 34号批复)。


  1994年11月25日,撤销许村乡、镇头乡、大畈乡、思口乡,设立许村镇、镇头镇、大畈镇、思口镇(赣民字[1994]238号批复)。


  1997年8月18日,撤销太白乡,设立太白镇(赣民字[1997]175号批复)。至此,全县辖11个镇、16个乡:紫阳镇、清华镇、大畈镇、江湾镇、思口镇、秋口镇、赋春镇、镇头镇、中云镇、许村镇、太白镇、沱川乡、段莘乡、古坦乡、浙源乡、溪头乡、鄣头乡、甲路乡、晓鳙乡、武口乡、潋溪乡、龙山乡、高砂乡、珍珠山乡、晓林乡、梅林乡、凤洲乡。


  1999年5月31日,撤销武口乡,并将梅林乡的上梅洲村委会、潋溪乡的东岭坞村委会划归紫阳镇(赣民字[1999]125号批复)。


  2000年,全县辖11个镇、15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18658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 紫阳镇 40771 清华镇 16446 秋口镇 20600 江湾镇 15430 大畈镇 6088 思口镇 12319 中云镇 11212 赋春镇 21162 镇头镇 11233 许村镇 13075 太白镇 14923 潋溪乡 6364 晓容乡 7131 溪头乡 11805 段莘乡 15200 梅林乡 9810 高砂乡 13750 龙山乡 8817 甲路乡 7202 浙源乡 12335 沱川乡 6216 鄣山乡 8229 古坦乡 9246 珍珠山乡 10761 晓林乡 3349 风洲乡 5184 

Hash:e13379c957dc55fbd80fc17ba06f198d2ca41b64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