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火烧

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卖火烧,孝义这里的火烧跟别的地方不一样。这样的火烧各种繁多,像咸火烧、糖火烧、菜火烧等等。其特点:绵软不粘,香鲜可口,层次均匀,质地酥脆。

中文名:孝义火烧

外文名:xiaoyihuoshao

别名:火烧

主要原料:黄油,白面,馅

是否含防腐剂:否

主要营养成分:淀粉

适宜人群:所有人

副作用:无副作用

储藏方法:干燥避光

【孝义特色】一块“火烧饼”,一缕乡情——孝义传统小吃“火烧饼”

火烧,是孝义传统小吃之一

也是孝义人的最爱

但是很多孝义人都只知道火烧饼

是孝义古城之物,干粮而已!!!

却不知道“火烧饼”的内涵和历史

童年早已过去

但你一定还记得儿时“旧城火烧”的呐喊声

那时的我们走在街上随处可见精湛的手艺

火烧

干火烧是山西孝义市具有千百年历史价值和特殊风味的一种饼类小吃。饮食的历史与人类历史同步,人的历史就是饮食的历史。

一年之际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一顿营养美味而又精致的早餐,不仅给身体提供了充沛的精力和体力,也会是一天美好心情的开始。

  在孝义古城这个拥有众多特色美食的特色街道上,许多人的一天,是由一个“火烧”开启的。每一个清晨,大街小巷,由人和食物组成的美食大戏,悄然开演,配合晨间的节奏,演绎着城市多彩的生活。

  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清晨,像喜欢火烧这样的早餐,被不同的人群,以不同的形式演绎,或追求味蕾享受,或希望美味实惠、精细营养。无论以怎样的方式,这些食物用最真实的方式,开启了孝义市民美好的一天。

  古城火烧属于孝义地方名小吃,有历史、有特色,更有故事可讲,这一道小吃不仅 一种地方风味,更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今天,跟随小编的镜头,一起走进这传承了百年历史的小吃店,共同感受这百年技艺。

人物简介

中阳楼干火烧四代传承人

杨宏昇

据现任掌柜38岁的杨宏昇介绍,从其清代的曾祖父杨汉算起,他家的火烧生意已延续了四代人,由于他家铺面悠久,口味百年不变,每天加工百八十斤面粉的火烧,食客都是来店购买,晚来的客人有时候还买不到,也不需要上街叫卖。匠心传承的旧城火烧,已成为当地童叟皆知的孝义美食文化标识。

火烧饼的由来

  据当地史料记载,孝义火烧与“火烧中阳楼”有关。孝义旧城中央,有一永安市场,市中心有一座宏伟高大、壮观绚丽的古楼——中阳楼。此楼相传建自汉魏,自汉唐设郡以后,孝义为一方重镇,车骑缤纷,商贾弥至,往来郡城者,多道出其间。凡事至邑者,必身临其境,瞻仰其楼,而后赞之:真乃高矣!如此数代相传,颇有名声。而孝义人也常以其傲之。逢人便说:“俺孝义的中阳楼,半个还在天上头!”此似有欺天之意,久之惹恼上帝,遂派火神下界烬之。

  清朝顺治辛卯年四月十五日,永安市场大会,中阳楼下的四条大街,商铺错落,车水马龙,人山人海,热闹异常。小吃摊上人们品尝着各种风味小吃。中午时辰,街市正红火。中阳楼下又增添了一位头发斑白、衣衫褴楼的卖火烧老翁。老翁眉头紧锁,似有忧闷之情。他一面制作火烧,一面高声反复叫卖;“世人快来买火烧,吞掉火烧,火就不烧”。老翁奇特的叫卖声,引来众人围观。一个年青的后生问老翁:“多少钱一个?”翁答:“百两黄金,千两白银”。“小小火烧,这般昂贵,怪事!”围观的人们议论纷纷,深感怪异,百思不解。老翁愤激地说:“嫌我的火烧小,那你们等大火烧吧!”说罢,老翁收摊而去。中午刚过,中阳楼突然起火,不到一刻,便成瓦砾一堆。事后,人们把中阳楼火灾与卖火烧老翁的出现联在一起,以为是神的点化。于是,城里人普吃火烧,认为不吃火烧,火即烧房燃屋,随着乡里人也照做。

火烧饼情结及制作

杨宏昇从1995年跟随父母开始学艺,无论是天寒地冻,还是酷热难耐,每天凌晨四点多,都会走在这条漆黑的大街上。

摘门板、捅火、清理卫生,一天的工作从寂寞的坚守中开始。

制作干火烧,用的是特殊制作的炉子,炉火常年不息,晚上压住,早上捅开。加入当地特有的低硫焦炭,放上一截小烟筒,等待炉火升腾。

用砖垒砌的炉台口,外方内圆,中间有一碗口粗的的火口,炉膛部分用来烧烤。炉火着旺后,蓝盈盈的火苗,开始在在炉膛里扩散。

制作干火烧的用的是凸起来的鏊子,常年累月的使用,铁鏊上面油光锃亮。

滚烫的开水冲到盆里的豆油上,热气弥漫了整个小屋。

大半袋白面倒进搅开的豆油水中。

揉面是个苦力活,和一盆面起码要用半个多小时,期间还要加入老酵面和食用碱水,双手不停地翻搅揉搓,直到面团光润后,盖上湿布饧半个时辰。

饧好的饼面,再经揉搓后,变成了软柔柔,黄橙橙的大面团。

面团切成长条,一手拖着长条面,一手均匀揪下面剂排在案角.

取一块面剂,轻揉、擀开、撒盐、对折,盘成陀螺状,再擀成小圆饼。

面饼成型后,用印模轻轻一压,饼面呈现缕缕条纹,上鏊开焙。

小面杖和模具块被用的油光光、红润润的

面饼放在铁鏊子上,两面翻焙。最后放入炉中,用微火将饼两面烤成金黄色后出炉。

一炉最多能上焙九个,下烤十个。一个火烧连焙带烤需要二十分钟时间。烤好的火烧码放在大铁盘里,随烤随卖,不时有路人闻香而至,很是畅销。

天刚蒙蒙亮,杨家火烧店的第一批火烧便新鲜出炉,满足早起的路人购买需求。

杨家火烧最大的特点是绵软不粘,香鲜可口,层次均匀,质地酥脆,色泽金黄

随手拿起一个热腾腾的火烧,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一捏一挤,便能彭的一声张开口,面香、油香、碱香、饼香扑鼻而来。

杨家火烧铺前人来人往,远处的中阳楼若隐若现。

  其实,每一座城市里都散落着一大批“隐于市”的美食小吃,古城火烧只是它们的代表。它们躲在不起眼的角落里、马路上,却用那小小的店面,组成了我们记忆深处最朴实难忘的美好味道,石头饼灌肠、串串、老豆腐鸡蛋醪糟羊杂割……每一样都有它忠实的食客。

布满青苔与记忆的老房子

静静的诉说了岁月的变迁

光影斑驳的记忆里,那些青春

那些欢声笑语依旧回荡

还有多少乡愁

还有多少思乡的泪痕,

还有多少记忆里的模样?!......

  一块小小的火烧,散发着麦香味,这是最能代表孝义的味道,还有那淡淡的却又是浓浓的家乡味!对于很多生活工作在异乡的游子来说,家乡的味道总是那么让人难以怀念。就是这些来自家乡的“火烧”,仿佛是一封封家书,温暖了多少游子的心。此情此刻,味浓情更浓......。

别样“书信”寄乡愁。

一块块“火烧饼”,是心底挥之不去的乡愁,

在记忆深处,那些难以忘怀的暖暖的家味道。

  穿过历史的记忆,行走在如今的孝义旧城,可见其城内的中阳楼虽几经复建,风采依存,而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却对这普通的火烧情有独钟。匠心传承的旧城火烧,已成为这里童叟皆知的孝义美食文化标识。而杨宏昇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将这火烧传承下去。

腾讯网:中国人的一天:《中阳楼干火烧四代传承人 凌晨四点开铺堪比夜间食堂》 http://sjz.sxrb.com/app/article/s/2031?from=timeline

山西视觉志:《中阳楼干火烧四代传承人 凌晨四点开铺堪比深夜食堂》 http://sjz.sxrb.com/app/article/s/2031?from=timeline

本期编辑:张世川

本期摄影:孙燕

来源:微孝义

孝义最有特色的民间美食-孝义火烧

孝义火烧是我省孝义县具有特殊风味的一种饼类小吃,孝义火烧有咸火烧、糖火烧、菜火烧之分。

咸火烧是内包咸盐和茴香,上鏊烙烤。食时,若佐以葱花、大蒜、醋、酱油、盐、味精,更是美味可口。

糖火烧的制作将老酵、碱面和凉水一起放入盆内搅成稀糊,再倒入面粉和成团、面和好后,以手蘸凉水反复搓揉,直到面团光润时,盖上湿布饧30分钟。同时把红糖、芝麻酱桂花搅拌调成糖酱。然后把面团放在抹了油的案板上,搓成长条、切块、摁扁,再横着擀成五寸长、三寸宽的厚片,然后,左手(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拿着厚片的左端将面提起,再反腕向案板右方一甩(甩时劲头要匀,动作要利落),“啪”地一声横落案板上成为尺把长的面片。上面抹匀糖酱,用左手托起面片左端轻轻向外伸长,同时右手把面片由右向左卷成卷,搓匀后揪成面剂,捏成桃形,收口朝上摁成圆饼。按此法将其余面块全部做完。铁鏊在微火上烧热,涂抹麻油,火烧饼坯放鏊上烙烤,烤约5分钟,再翻过来烙正面(两面约烤10分钟左右)。随后放在烤炉中,用微火烤成酱黄色即可。

菜火烧有荤素之分。荤火烧猪肉羊肉剁成肉沫,配以萝卜白菜,再加花椒、盐、姜沫、味精、葱,搅拌成馅。素火烧纯蔬菜绡拌调料。面用温水和起,放入苏打,揉均匀,盖上湿布饧30分钟。在案板上铺撒面粉,将饧好的面团放在上面,搓成圆条,揪成面剂,并摁成圆皮,包馅,揪去收口处的面头,再摁成圆饼,上鏊烙烤。

火烧的做法不一样,口味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的特点是它绵软不粘,香鲜可口,层次均匀,质地酥脆,宜于热吃。

孝义古城:藏在时光深处的“人间烟火”

古城,是一本史书,翻开历史的扉页,我们能看到它内心深处的追求,行孝仗义,悠远人文历史的积淀,形成其独特的魅力。古城,是一声风鸣,风从瓦片间吹下,流成一街的时光,摇动着铃儿,诉说着古老的传说故事和远人的思念眷恋。古城,是一种味道,熹微的晨光,烘烤的饼香走街串巷,热闹的集会,别具风味的美食,铭刻为几代人的味蕾记忆。平静而热闹,朴实而多彩,古老而青春,走在悠长通达的街道,清晰感受历史的朦胧,藏在繁华之下的静谧,隐在新城之旁的醇厚,孝义古城,不一样的“人间烟火”。

中阳楼,古城的精神地标

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到公元1975年,在长达14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孝义古城一直为孝义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向为晋西门户,自汉唐以来,晋西以至宁陕等地物资、粮食和商品在此集散、交易,为三晋著名的商埠重镇。不论世事如何变幻,中阳楼一直矗立在古城中央大街,只要看见中阳楼,古城就近了。

中阳楼始建于汉魏,元大德地震塌毁,明代再建,清同治、清宣统、建国后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扩建和维修,现为清宣统重建之遗存,保存完整。2006年5月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珍稀古建筑

中阳楼高耸挺拔、巍峨壮观,三层四檐十字歇山顶,平面方形,边长10米,独特的过街形制,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中国古代城市标志性木结构高层建筑

楼体彩画色泽艳丽,保存完好。楼各层于南、北向悬挂大小匾额共14块,“中和位育”,“行孝仗义”等均为历代书法名人所书,一层廊柱上挂木刻楹联,上联书“孝为人之本”、下联为“义乃人之宗”。楼内藻井绘有《封神榜》、《水浒传》、《岳飞传》等有关人物故事,民族历史文化厚重。

汉魏时,建于县中心的永安市场地带,故名中阳楼。永安市场历来被人称道,自汉唐设郡以来,孝义为一方重镇,车骑缤纷,文人、商贾频频来往于此,凡事至邑者,必身临其境,仰瞻其楼。

通过中阳楼及所遗碑文记载,可透视到古永安市场的三月集市大会波及甚广,北通内蒙、沙俄,南抵上海、苏杭,西至河西陕甘,东出关外三省,中外客商,皆如期云集,广为交易。

古城孝风,从唐孝子郑兴割股奉母,朝赐“永安”县名改为“孝义”后,说孝行孝成为一城之风气。繁茂的商业活动则让义德义风传遍城乡。在当年古城的商业街上,“义胜德”、“天义成”、“仁义店”等以义为名的店铺就有十七家,以义取利,以义制利成为商行中的道德标准。

孝为人之本,义乃人之宗,成为古城人民的行为规范和人生准则,与高耸的中阳楼一起,在心中矗立成碑。

传说故事,古城的文化气质

孝义倚恒岳,拱太行,带汾水,襟霍山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交通便捷,商贸发达,优越的地理人文环境滋养了孝义人自信张扬而又低调务实,崇孝重义而又包容大气的城市气质,这样的文化底蕴同样藏于古城的传说故事中。

早在汉魏年间,孝义县城中央的永安市场中心盖起一座宏伟高大,绚丽壮观的市楼,叫“中阳楼”。这座楼雕梁画栋,明柱通红,飞檐翘首,凤脊凌空。本地人常以此为傲,逢人便夸耀说:“俺孝义的中阳楼,半个还在天上头哩!”久而久之,惹恼了天上的玉皇大帝,派火神爷下凡,一把天火把“中阳楼”烧了个精光。

再建经年,清朝年间,恰逢永安市场大会,车骑缤纷,商贾云集,中午时辰,街市正红火。中阳楼下来了一位卖火烧老翁,眉头紧锁,似有忧闷之情。他一面制作火烧,一面高声反复叫卖;“世人快来买火烧,吞掉火烧,火就不烧”。围观的年青后生问,“多少钱一个?”“百两黄金,千两白银!”“小小火烧,这般昂贵,怪事!”围观的人们议论纷纷,深感怪异,百思不解。老翁愤激地说:“嫌我的火烧小,那你们等大火烧吧!”说罢,老翁收摊而去。中午刚过,中阳楼突然起火,不到一刻,便成瓦砾一堆。人们后悔未听老者点化,没有将“大火烧”买而食之。从此,孝义人便吃起火烧来,以免除火灾之祸。

孝义古城至今仍基本保持原有的九街十巷及四关格局,每一条小巷,每一处院落都有自己的故事,其中较为知名的是仁义巷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城内楼东人霍冀,在朝做高官。一日,霍冀收到家书一封,族人因兴建地基事与邻居发生争执,望借助霍冀在朝廷的影响,使老家的县官做出有利于家族的裁决。读毕,霍冀沉思片刻,提笔复书:千里捎书为堵墙,让它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何以不见秦始皇?

书信一到,族人幡然醒悟,明书知义礼,主动把墙后让三尺。邻居知其然后,深受感动,也把墙后让了三尺。双方相让,中间留出丈余走路,形成一条街巷。众街邻有感霍冀“德化洽于乡里”,将此街巷取名“仁义巷”,以示纪念。

“火烧中阳楼”“霍冀捎书”等民间故事传说,代代相传,韵味悠长,广纳四方,包容大气的义行也吸引着五湖四海,投契相合,欣然往之。

特色美食,古城的味蕾记忆

“20世纪50年代,在孝义古城南门外东市场边,每日清晨、傍晚,形成了孝义名特小吃摊点市场。一溜儿排开的,有炸油糕羊杂割灌肠碗秃子、蜜酥豆腐脑儿、甜醪糟、杂烩菜,等等。一时间,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刀切碗秃的“噔噔”声、炒勺炒瓢的“叮当”声、油料烹炸的“嗞啦”声、拉动风箱的“唿哒”声,伴以香甜诱人的气味儿,汇成了令人陶醉的美妙晨曲。”

吕梁人民艺术家梁镇川编著的《传统美食》一文中,古城的美食是萦绕心头的眷恋,通过他的文字也道出了几代人共同的美食记忆。

中和位育,秉性中和的孝义人将清淡平和、细品慢咂融入到细水长流的饮食中。

古城人的一天,是从一个“火烧”开启的。凌晨四点多,蓝盈盈的火苗,开始在炉膛里扩散。揉面、饧面、擀剂、印模、上鏊,面饼两面翻焙,最后放入炉中,微火烤成金黄,出炉,随烤随卖,不时有路人闻香而至。在饼香环绕中,远处的中阳楼若隐若现。

蜜酥,色泽金黄,口感焦酥,甜而不腻,是古城每月逢五的集会上必备的美食,赶集累了,在小吃摊点上坐下来吃两个蜜酥,再来碗豆腐脑,有滋有味,美气畅快。

各色的羊杂碎、黄澄澄的胡萝卜、软溜顺滑的粉条子,浮在汤面上的红绿葱椒,慢火煨炖的汤头,热气腾腾,荤素搭配,爽口不腻,喝一口汤,吃一口肉菜,暖胃热肠,回味无穷。一碗羊杂割,两个干火烧,再来几块油糕,人生圆满。

纵横的街巷

是我们慢游探寻的迷宫

潺潺的流水

是古城平稳有力的心跳

热闹的集会

是古城珍藏的回忆

缥缈的中阳楼

是游子回家的方向

这里

有回忆

有思念

有味道

有故事

孝义古城

远悦近来

摄影:武斌武晋洲

孝义融媒